知句子网

精选刘基生平简介资料113句

刘基生平简介

1、刘基生平简介50字

(1)、(3)陈学霖《刘伯温与哪咤城——北京建城的传说》,三联书店2008年版。

(2)、刘伯温果然是人中才杰,他于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精彩表演。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压制。

(3)、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所有帝王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朱元璋那儿更变本加厉,更刻薄寡情。本来第一个要收拾的是独揽大权的丞相李善长,因为李嫉恨刘伯温,朱元璋就选择刘伯温充当杀手。“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明史列传16》)尽管刘伯温说得都是大道理,不过他心里应该明白,让他出来收拾李善长,既是利用,也是试探他的忠诚度。他一旦受命或可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唇亡则齿寒,此例一开,以后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元老就会换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义之举,按刘伯温的个性是绝不可为的。正因为如此,第二年他就请退,告老还乡了。

(4)、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5)、退一万步说,假设老朱指使老的事实真实存在,那么老朱一定会在第一时间里灭老胡的口,绝不会让这颗定时“炸弹”留到四年之后才拆除。特别是谋杀案被涂节揭露出来后,在朝中肯定已经沸沸扬扬的情况下,老朱更会在第一时间、采取一切手段灭掉所有活口,尤其要首先灭掉那位乱嚼舌头的涂节。但老朱在杀汪、胡、陈等人时,并未起心杀涂节,而是过了许多天之后,在大臣联合请奏下才旨灭了涂节。这件事在《实录》里是有明确有载的,透过此事,可佐证老朱是被冤枉的。

(6)、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烩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7)、荣    誉:丽水市学科带头人、市初中语文教坛新秀;县初中语文教坛新秀;县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县师德先进个人;课题、论文在省市县级各类评比中多次获奖。

(8)、而后又被征召,继而又辞官,这次,刘伯温彻底对元朝的官场失去了信心,选择辞官还乡。回到乡里后,他拿起笔,著书立说,其中便有最著名的一本书——《郁离子》。在这本书里,刘伯温对黑暗的社会进行批判,同时,他也表达出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境。

(9)、于2009年9月经省社科联审批,以温州市刘基文化研究会、浙江工贸学院刘基文化研究所、文成县刘基故里、刘基廉政文化建设基地等核心阵地为依托辅以中国刘基文化网、刘基文化研究学报专栏、浙江工贸学院刘基文化研读会为三大实践和宣传阵地,从组织领导、阵地建设、管理制度、科普活动、社会效益五方面进行了有效建设,形成了自身独特科普特色:具备传道性的普适价值、科普方式文化引领性、资源整合多元性以及科普途径发散性。旨在加强刘基文化研究,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地方文化发展,打造温州市区域文化品牌。

(10)、荣    誉:丽水市学科带头人、丽水市教坛新秀、丽水市明星教师、全国“教育艺术杯”初中语文课堂大赛一等奖、丽水市优质课一等奖、青田县学科带头人、青田县十佳青年教师、青田县“侨乡精英”;多篇论文和课题获省市县发表及获奖。

(11)、(15)毕英春、胡一华《刘基与朱元璋》,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6页。

(12)、    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与我相比了,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13)、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14)、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十九日。谢恩,辞奉天殿,再于奉天殿御道东边面见。你每回去,行着好勾当,休污了父亲的好名。你休道父亲吃他每蛊了,他只是有分晓的,他每便忌着他。若是那等无分晓的呵,他每也不忌他里呢。到如今,我朝廷是有分晓在,终不亏他的好名。你每大的教着那小的,学着父亲每行去。

(15)、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初四日。于华盖殿,面辞。刘伯温他父子两人都吃那歹臣每害。我只道他老病,原来吃蛊了。

(16)、1946年, 刘基的故乡今南田镇从青田县脱离出来, 与瑞安、 泰顺的部分地区共同成立了新的行政区域,并以刘基的谥号“文成”命名其为文成县(文成县属温州),于是刘基也成了温州历史文化名人。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看, 刘基文化是具备一定的温州地域根基的。 当然刘基文化在温州的地域根基,不仅从行政区划上来讲,更要从刘基故里与温州地缘联系、刘基受温州地域文化的浸润熏陶、 刘基与温州相关联的种种活动、 刘基的宗亲和刘氏后裔分布及相关的民俗民态上来认识。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刘基文化是具有相当的温州地域根基的。

(17)、由此不难看出,没有张良的刘邦会寸步难行,但是刘伯温对朱元璋而言只是锦上添花。当明朝建立后,对朱元璋而言,刘伯温就不再是一位谋士,而是可以轻松看穿自己心思的人,这是猜忌心很重的朱元璋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18)、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后来被谥为"文成"。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

(19)、徐世征将有关刘伯温的传说进行分类, 如 《五阳降生》 、  《石门洞得天书》、  《南田田土为何恁肥》以及《红米的故事》等传说反映了刘伯温传说具有山地文化的印记;  《严惩衙卒》和《高安县判案》等故事表达了老百姓惩恶扬善的意愿;  《火烧紫阳观》、  《严州城解围》、  《破丬山之战》、《应天鏖战》、  《智歼陈友谅》、  《帅船救主》等故事则反映了刘伯温才智和文武,体现了对其功业的赞颂;而《少年救乡父》、  《三试刘基》、  《智斗蛇与人》、  《智设“龙虎牌”》、  《救工匠》、  《智救徐达》、  《帅船救主》 等故事则蕴含了老百姓对刘基智慧的寄寓诸特点。 (9)周元雄和匡娜通过分析比对总结出有关刘伯温传说的特色, 认为: 在浙南、 江苏这两个地方的传说大都是刘基为官、建功、读书的传说,史实性较强。在其他地方,如福建、河南、陕西、北京、台湾等地,传说的虚构性就明显增强了。此外,刘基在全国也具有相对统一的形象,如作为算命、看相、风水、糖人担、香菇等行业的行业神传说, 作为朱明王朝的开国元勋, 朱元璋的军师——智谋大师的传说; 还有清官形象的传说, 这说明了民间对刘基的认识既不同又相对统一。(10)

(20)、南田山的形势,乃是万山之巅,独开平壤数十里,号南田福地。洞天福地记中记载说:古称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

2、刘基生平简介资料

(1)、刘伯温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闻刘伯温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2)、刘基,字伯温,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卒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23岁中进士,26岁任高安县丞,38岁任江浙行省儒学副

(3)、刘伯温认为想立国,必须得民,这样的民本思想对于德政有利于德政的实施。在德政下,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增强自己的国家意识,并且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

(4)、而后刘伯温在科举路上越走越远,中了举人和进士,进入仕途。担任了江西高安县丞,辅佐县令一起处理政务。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为民除害,在他上任的期间,高安县的社会风气逐渐改善变好。刘伯温的兢兢业业、严格职守的工作态度和刚正不阿的性格,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5)、陈学霖先生在研究刘伯温传说上在学界有很大的影响。 其博士论文《刘基: 一个中国皇帝的谋士的双重形象》 , 探讨了刘基在小说稗闻和民间信仰的神化过程。其专著《刘伯温与哪咤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不仅揭开了刘基建北京城一系列传说的发生发展之谜, 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北京城里传统中国民间文化流传演变的画景。 他主要用史实来比较分析刘伯温传说中的虚构因素, 寻找其产生的根源。他认为《行状》与稗史里面记录的有关传闻, 诸多托名刘基的阴阳术数著作,  《英烈传》 的小说化, 蒙古民间传说的神化以及 《烧饼歌》 预言的影响等诸多因素是刘伯温传说愈变愈离奇怪诞和繁多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也是刘基的神化所经历的几个阶段。他的《刘伯温传说的产生及其演变——“人物神化”与“文化交流”》一文就是此书中的一个章节。 他在《关于刘伯温传说的研究》一文中, 对关于刘基的各种传说作一梳理, 并指出了传说产生的原因及时代背景。

(6)、刘基,字伯温,明朝人,是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青田县在元末属江浙行省处州路,东临温州路,境内多山。元至顺年间举进士。

(7)、松阳这次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所以我们南田总会很重视,非遗传人刘一侠先生带着大批人过来帮助松阳举行第一次祭奠,今后我们还要继续,这个活动今后还要做的更好,要跟当地的旅游结合起来,希望我们的宗亲能够跟当地的畲族兄弟,和睦相处,共建美好的家园。

(8)、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9)、(22)蒋星煜《朱明王朝神化刘伯温的历史过程——兼谈〈烧饼歌〉产生的几何轨迹》,  《杭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10)、通过上述学者的研究,  “刘伯温传说”起于朱元璋稳固朱明王朝统治的需求,刘基后人出于自保,托人撰写《行状》和编写文集, 客观上对神化刘基也起了推动作用。 后世文人、 统治者或起事者又本着各自的需要, 刻意对其有关故事进行了渲染和发挥, 而刘基渊博的才学, 坎坷的经历和不朽的功勋也使得关于他的传说在广大民众中广为传颂, 民间口头创作又促使刘伯温传说不断衍生。如此层累叠加,最终汇成了极为丰富的“刘伯温传说”,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11)、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12)、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13)、朱棣篡位后,对朱元璋时期的政策多有否定,后来明孝宗赐给“诚意伯刘公庙”一块“翊运祀碑”,让刘基神话从此有了皇权的加持。

(14)、刘基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雄才绝代,后半生常随朱元璋左右,敷陈王道,襄助兴明。“每于闲暇,数以孔子之言”开导朱元璋,辅其习儒明理,《明史.刘基传》载:“帝每恭己以听,掌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明王朝建立前后,刘基择建新宫,制定律历。议复科举,倡立军卫,纠劾百司,整肃纪纲,不避权御。谠直不阿,敢于犯言直谏。为明朝奠定坚实基础。

(15)、    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

(16)、对于刘伯温传说产生的原因 , 部分学者用运了历史的眼光来考察刘伯温传说对刘基的“神化”,追踪其可能的本源,用来说明历史事实等。蒋星煌、郝兆矩、高寿仙、毕英春等人是这方面的代表。

(17)、《刘琏墓志碑》没提到刘基中毒。此碑又称《刘琏神道碑》,比《行状》大约早半年问世,作于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初六日前后,作者为翰林院国史编修苏伯衡,金华人。刘琏于当年六月三十日,在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任上去世,“初六”是他的尸体下葬日。那时汪、胡两案尚在审理之中,案情还未公布。在这篇近两千字的文章里,仅提到刘琏死因是:“愤立本专姿致疾,奄至大故”“竟薨于位。”既没写到刘琏是被胡惟庸及其死d沈立本等下毒所害,亦没提到刘琏是“堕井死”的。刘琏之死,朱元璋追抚颇厚:“上闻之嗟悼不已,敕有司护丧返其里,亲为祭文,命国子生陆居敬致祭。”此文既未提到刘基死因,亦未留下有用线索,近在写到刘基奏设谈阳巡检司一事时,有“执政胡惟庸当国,以不关白,恨甚”之句,但这句话并非秘密,早就满朝皆知,刘基被软禁就是遭胡惟庸、吴云等人弹劾所致。若此时汪胡两案已大白于天下,那么刘璟、刘廌、苏伯衡等人,必定会在碑文中大书特书刘基死因。此文更加证实,在汪、胡案发前,世上无刘基中毒之说。

(18)、明初至今的600多年历史中, 很多神异的形象如通晓古今的预言家, 风水宗师等一再附会到刘基名下, 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官方和民间的双重形象, 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与诸葛亮齐名的历史人物。 对于这样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解读, 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 中国历史典籍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民俗资料, 围绕历史英雄的神话传说故事也数不胜数, 这些都是深具研究意义的题材。

(19)、洪武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早朝,奉天门再面见。刘伯温他在这里时,满朝都是d,只是他一个不从他,吃他每蛊了。他大的儿子,这小的也利害,不从他,也吃他每害了。这起反臣,都乞我废了,坟墓发掘了。

(20)、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3、刘基生平简介百度百科

(1)、蒋星煜认为刘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发展或社会现象的演变有一定程度的预见性, 是可以理解的。 但有关传说中迷信流毒比较广,而弄清楚这些迷信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对于破除这些迷信,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工作。(22)

(2)、(8)陈胜华《刘伯温传说的新解读》,文成县刘基文化研究会、文成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刘伯温研究》 2003年第3期。

(3)、可是朱元璋却是一位不但能力十足,而且非常有谋略和主见的皇帝。朱元璋不但可以亲自带兵杀敌,而且其智慧不在刘伯温之下。比如在决定是先攻打江浙的张士诚,还是湖北的陈友谅时,众将一致认为应该先消灭实力较弱的张士诚,而朱元璋和刘伯温则不约而同地坚持先进攻陈友谅,结果证明他们的看法才是正确的。

(4)、六年之后,他在《送宋仲珩还金华序并诗》中写道:“予须发已白过大半,齿落什三左手顽不掉,耳聩,足醸踔不能趋。”

(5)、刘伯温跟随老师学习晦涩难懂的儒家经典之作——春秋经。不同于其他的初学童生,只知道捧书诵读,刘伯温不仅可以默读两遍就背诵如流,还能够解其意,也就是根据文段的意思,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连老师都惊叹道:“此子必高公之门矣!”别人学一辈子都不懂的春秋经,刘伯温不费吹灰之力就学完了。

(6)、封爵次年,刘基被赐告老还乡,归隐南田山中,每日“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史载,刘基作为当朝二品退休高官,所居仍是当年茅舍。青田县令求见不得。只好打扮成好百姓去找刘基,刘基留他吃饭,县令说我是青田的知县。刘基连忙起身说,我是您治下的小民,不敢劳您大驾。说完就退去,再也不见县令。洪武八年(1375)刘基病逝于南田家中,死后没有高陵大墓,只有一丘黄土,几茎荒草。就是这没有墓碑的土坟堆,却在后世的老百姓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丰碑。如今散居于全国各地的刘基直系后裔达2万多人,他们都以先祖清廉自守的高尚品德为家族最大的骄傲。

(7)、除此之外,武阳村还有武阳岭、云来亭、弓箭山、金龟山、宝剑山、天葬坟、马尾瀑,以及有关刘基家族的众多神奇传说。每到一处,回首观望,似乎每个地方都有一个伟岸的身影。

(8)、左光斗,为官清正、磊落刚直,被誉为“铁面御史”,为挽救明王朝做出了许多努力,出任屯田监察御史期间,在天津实施“三因十四议”的屯田方案。还主持了西北水利空间范围内的京东、畿辅的水利屯田实践,取得明显成效。

(9)、朱元璋的心很虚、很虚。老朱虽然杀了汪、胡、陈、涂等人,并基本坐实了毒案,但毕竟“坐实”的理由很不充分。别说让他人相信,就连他自己可能也不信。于是,他一定会开动舆论机器宣传,不但与刘璟私人谈话时多次反复地讲,而且还当着宋濂、章溢、叶琛、胡深等人儿子的面讲,这就是他心虚的表现。

(10)、刘基,字伯温,他是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明朝的第一谋士和开国功臣。

(11)、周元雄通过对历史文献《故诚意伯刘公行状》、  《明太祖实录》、  《明史·刘基传》等的分析,认为刘基自身行事与封建王权,是刘基走向传奇化最初、最为关键的一步;野史笔记、  《英烈传》、  《续英烈传》以及著名谶纬 《烧饼歌》 对刘基的传奇化则使刘伯温传说形成规模。 他还通过近代的民间传说文本, 分析了刘基的民间形象以及民众对刘伯温传说形成流传的影响,从而得出王权、文人书写、民众是影响历史人物传说产生、演变的三股最为重要的力量, 正是这三者的相互促进、 相互转化, 才使得刘伯温传说在近六百年里不断生发、 迅速成长, 最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伯温传说”。(19)

(12)、(1)周文锋主编《刘伯温传说集成》,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主要是弘扬刘伯温文化,并以此为窗口弘扬传统文化福泽大众心田,以刘伯温智慧与文化产业广开财路,以利字为剑气,聚文场之力以明心见性,定精气神以开启幸福之源。

(14)、郝兆矩与刘文锋合著的《刘伯温全传》中认为“以(刘伯温)这样的才学渊博而宦途坎坷, 在明朝开国的不寻常背景里, 最易滋生谣言将其逐渐神化。”高寿仙认为刘基确实精通天文星相之术, 自身也深信天人感应之说,加之官方史书和民间野史的神化, 使刘基逐渐走上神坛。 (18)但这些作品对刘伯温传说尚缺乏系统而有深度的综合研究, 且对口头流传的刘伯温传说重视不够。

(15)、历史上真实的刘基并非神仙,不过按今天的头衔,可算是哲学家、谋略家、文学家、军事理论家、易学家、天文学家等,其着述也广泛涉及到了这些方面,“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明史点·列传十六》),其《郁离子》想象诡异,寓意深远,有如《庄子》,《百战奇略》更是兵书宝典(后人对是否伯温所作尚有争议),天文历数方面有《天文秘略》,卜筮方面有《观象玩占》传世,此外还着有历书《玉洞金书》一卷,《注灵棋经》二卷,《解皇极经世稽览图》十八卷。颇为奇特的是,和羽扇纶巾、谈笑自若的传统学士名臣儒雅潇洒的形象不同,刘伯温身着布衣,威猛刚烈,“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全然一副梁山好汉的模样。

(16)、如今书院经多次翻建后,成为武阳村的另一处人文景观。书院隐在一处幽静的山岙里,周围古树参天,院外有清泉流过,门口有荷塘一湾,一年四季游人不断。

(17)、用“毒”杀人成功率不高。老胡(或受老朱委派或指使)挟医往视刘基,寻机下毒或开给药方。老刘事后病情加重兼肚长硬块,直至死亡,约有三月时间,先莫论有无此慢性毒药,姑且当有,老刘肯定会找其他御医或高明医生诊治,毒案岂不很快被拆穿?若是朱胡强强联手,会干出这么容易就暴露的蠢事么?那又何必搞暗杀?

(18)、从《实录》内容看,它就相当于现代人民法院作出的两份有罪判决书,判定主犯胡惟庸投毒谋杀了刘基;从犯有陈宁等人(包括因汪、胡两案被处死之部分人);朱元璋认定汪广洋应该知道这件。同时,还附带宣判了:刘基死于中毒!

(19)、求贤若渴的朱元璋听闻了刘伯温的大名,但是自己是粗人出身,刘伯温是有才学的人,于是便请手下的去邀请他出山。刘伯温心里仍有抱负,但是还是有所顾虑,他母亲得知后,也劝他出山:“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哪能获得万全之计呢?”于是答应了,再次出山。他上书陈述治国十八策,备受朱元璋的重用。他还参与谋划平定张土诚、陈友谅的北伐。刘伯温让朱元璋脱离韩林儿,自己建立一个国家,以“大明”为国号来建国,让百姓们对他大明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招揽民心。刘博言在军事上体现出了他过人之处,朱元璋都夸赞道:"吾之子房也。"而后,刘伯温都在尽心尽力的发挥自己的价值,为明朝的巩固和强大出谋划策。

(20)、铁铉,字鼎石,邓(今河南邓州)人,元代色目人后裔。明朝初年名臣,洪武年间,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后人尊敬其忠义不屈,在各地建立铁公祠来纪念他。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保、加谥号忠襄。

4、刘基生平简介100字

(1)、从刘基故居处往里走,走不多远,便是武阳书院。书院位于武阳中村水井后,设立年代无考。刘耀东在《南田山志》里对此也曾有记录:按《明代遗编》载,“武阳中村水井后书院基,东至水井后路直入,南至刘浩舍人墙,西北并至人行路,此段系大三分之业”云,下署名“永一官人、永七中丞、永十镇抚”。永七即诚意伯,永十为诚意伯弟升,字伯演,官陕西镇抚,永一当为诚意伯兄舒,字伯洋。书院仅载地基,又曰“大三分之业”,是书院必诚意先世宋元时所立。

(2)、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3)、老胡是老朱的必杀对象,即使没出现涂节反水事件,单凭老胡一条“谋反”罪,老朱就够杀他了。既然有反水事件可借,老朱就不妨拿来一用,既可给老胡多安条谋杀忠良罪名,又能给自己减轻不少心理压力,或洗脱无故杀人嫌疑,也许还能俘获人心。

(4)、如今施茶亭虽失去原有功能,仍不失为一处人文景观,前来武阳的游人总会到亭内参观参观。

(5)、(1)周文锋主编《刘伯温传说集成》,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洪武十三年正月初二日,《实录》:“甲午,御史中丞涂节,告左丞相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等谋反及前毒杀诚意伯刘基事。命廷臣审录,上时自临问之。初,自杨宪诛,惟庸总中书之政,以上信任之重也。专肆威福,生杀黜陟,有不奏而行……。诚意伯刘基,亦尝为上言,惟庸奸恣不可用。惟庸知之,由是怨恨基。及基病,诏惟庸视之,惟庸扶医往,以毒中之,基竟死,时八年正月也。上以基病久,不疑。……朕不负惟庸辈,何得至是!命群臣更讯。惟庸辞穷,不能隐,遂吐实。”

(7)、这是老朱亲手炮制出来的一个天大谎言。纵观全案,最硬马、最有力的一份证据就是老胡的口供。老胡犯的可是谋反罪,横竖是一死,再多认一条投毒罪也无所谓,还可免去皮肉之痛。涂节本是老胡死d,反水只欲保命,难保不乱嚼舌头。老汪矢口否认。《行状》仅是旁证,成文在汪胡倒台之后,除了抄录判决书内容之外,所编造的一些迎合老朱口味的材料进去,无非是欲与老朱站在战线上,以规避随时给刘家再次带来伤害的风险,一点作证价值也没有。因此全案除了老胡一份在严刑下“吐实”的口供(需打折扣)有丁点价值外,其它证据空空如也。

(8)、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9)、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10)、朱元璋曾问刘伯温,朝廷中谁最适合做宰相,初问杨宪如何,刘伯温答“杨宪有相才,但无相器”;再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答“比杨宪还不堪大用”;最后又问胡惟庸如何,刘伯温答“譬之驾,惧其偾辕也”,言外之意,胡惟庸最差劲,由他任宰相早晚要出事。

(11)、少时,自幼小聪明伶俐,他的老师对其父说过,等将来长大后,必然会光耀祖宗。

(12)、于2011年7月由温州市民政局核准登记成立,业务主管是温州市社科联,挂靠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非盈利性学术性的社会团体。邀请明史学会会长商传、南京大学周群教授、丽水大学吕立汉教授等为顾问,现有研究会员93人,理事31人。刘基文化研究会将弘扬刘基文化发展,弘扬刘伯温文化和传统文化为己任,把传统文化化为人文精神为使命,促进区域文化品牌建设,积极为温州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添砖加瓦。

(13)、古人云:前有诸葛亮,后有刘伯温。由这么一句民间俗话,我们不难知道,刘伯温和诸葛亮一样,都是古代人中智慧的化身。可是刘伯温既然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得善终?看完朱元璋的三招,就会知道刘伯温为何晚年郁郁不得志,甚至是离奇死亡了。01降低地位,故意打压有很多人喜欢拿朱元璋和汉高祖刘邦作比较,因为他们两个都出身十分贫穷,后来击败了各自强大对手的开国皇帝。而刘伯温之于朱元璋,就相当于张良之于刘邦。那么为什么同样杀戮功臣的刘邦,最后选择了放过张良,而朱元璋却一定要置刘伯温于死地呢?换言之,同样是聪慧过人的顶级谋士,为什么张良可以安度晚年,而刘伯温却不得善终呢?

(14)、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协助县令处理政务。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

(15)、对于故里的记忆,有文可以作证。当年刘基曾为家乡作《题富好礼所畜村乐图》一文,文中写道:“我昔住在南山头,连山下带清溪幽。山颠出泉宜种稻,绕屋尽是良田畴。家家种田耻商贩,有足懒踏县与州。西风八月淋潦尽,稻穗栉比无蝗蟊。黄鸡长大白鸭重,瓦瓮琥珀香新篘。芋魁如拳栗壳赤,献罢地主还相酬。山花野叶插巾帽,竹筯漆碗兼瓷瓯。酒酣大笑杂语话,跪拜交错礼上数稠。或起顿足舞侏儒,或坐拍手歌瓯篓。倾盆倒榼混醯酱,烂熳沾渍方未休。儿童跳跃助喧噪,执遁逐走同俘囚。出门不记舍前路,颠倒扶掖迷去留。朝阳照屋且熟睡,官府亦简少所求……”文中刘基将家乡描写得犹如画卷,宛若桃源。

(16)、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17)、(24)毕英春、胡一华《刘基与朱元璋》,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9页。

(18)、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19)、刘基祖父刘庭魂,十分博学,曾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 

(20)、武阳坐落在南田山中环境优美的山谷里,千百年来,村内阡陌纵横,鸡犬相闻。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武阳村更是加快建设步伐,以名人故里全面改造,因此,刘基故居、武阳书院等与刘基有关的古建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与保护。如今村内不仅刘基文化受到关注,古朴典雅的民宿,以及夏季成片绵延的荷塘均吸引着游客前来休闲观光,俨然成为一处旅游胜地。

5、刘基的生平

(1)、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为嘉勉刘基的功荣,授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刘基为丞相,但刘基一再推脱,只好作罢。这并不是刘基的客气,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会遭到其他为官者的排挤。因此申请还乡。朱元璋授命他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刘基的功劳对于明朝来说可以说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

(2)、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3)、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祥符人,祖籍大兴,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他为官清廉,坚贞不屈,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4)、刘集为刘基五世祖,受父亲刘尧仁影响,没有出任官职,将家由竹洲(今丽水)迁至青田武阳,于是刘氏以青田人自称。刘集以实践仁义自我要求,敦勉子孙遵行祖先与先圣先贤所训神的仁义之道。传说当年,刘集一夜梦见五只山羊在南山觅食,因道家视羊为“落地之龙”,故思此梦为“大吉之兆”。梦见五羊后,次日刘集便上山寻找,果真在山谷寻得五羊。于是就地选址,筑宅而居,定名为“五羊”。从此,“五羊之地”发展成村,后人按谐音改为武阳村。

(5)、按照刘伯温给他指定的战略方式先用诱敌之计打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与1363年在鄱阳湖将陈友谅势力彻底消灭,第2年又依计将张士诚势力消灭,接下来朱元璋派部队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京称帝,1368年朱元璋称帝正式建立大明帝国改元为洪武。

(6)、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

(7)、武阳村位于南田镇北十里,武阳尖之南麓,海拔约800米的高山上,村子山势北高南低,水势由西向东逐次汇流。关于武阳村的来历,颇具传奇性,传说武阳村原名“五羊村”,因刘集的一个梦得名。

(8)、这本《刘基故事连环画》是由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编,画家应为众、郭瑜联合作家孙红华及多名专家学者历时一年共同创作完成的连环画作,共收录了《刘基与湖山义塾》和《刘基求学科举之路》两个故事。画册在原本的基础之上,还额外增加了英文翻译,极大了地提高了书本的可读性。

(9)、(11)蒋星煜《朱明王朝神化刘伯温的历史过程——兼谈〈烧饼歌〉产生的几何轨迹》,  《杭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10)、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

(11)、(19)周元雄《历史书写与民间演绎——刘伯温传说研究》,温州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2)、(7)陈文新《论对刘基的理解与误解》,  《贵州文史丛刊》2000年第5期。

(13)、面对腐败的权贵,刘伯温多次辞官。官场的黑暗让他满身抱负无处可施,但是一身正气的他做不出和他们蛇鼠一窝的勾当,所以他辞官蛰居隐世。

(14)、“刘伯温传说” 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此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其中包含很大比重的智慧故事, 有着重要的认知价值; 传说中的刘基,是传统道德的典范,他的故事又有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传说包含的一些历史因素, 能弥补正史对刘基记载的不足, 因而具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这些都可以证明“刘伯温传说”具有很大的存在价值。

(15)、刘伯温因为劳碌而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得知后便派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他。但是并没有起效果,反而让刘伯温更加感觉到不适、痛苦不堪。之后刘伯温带着病去觐见朱元璋,婉转说了这胡惟庸带御医探望他,和服食御医开的药后更加糟糕的事情。朱元璋听后,只是简单地说了些安慰话,让他好好养病。这让刘伯温感觉到十分的心寒。

(16)、(9)徐世征《智谋大师刘伯温传说·序》,周文锋主编《智谋大师刘伯温传说》,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17)、(17)刘刚《刘基之神化》,文成县刘基文化研究会、文成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刘伯温研究》,2004年第2期。

(18)、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19)、在历代先贤中,刘基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闻名,七百多年来深受后人传颂,刘基文化已成为温州、丽水两地共同的文化遗产。据统计,目前我市刘氏宗亲有1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景宁、青田、松阳三地。

(20)、胡惟庸没有动机杀人。老胡就凭刘基说过他一句“不适合当丞相”,就怀恨在心,报复杀人,动机未免太牵强。刘基当时正被软禁、被夺俸禄、还病态泱泱,对老胡绝对构不成威胁,而老胡各方面条件都在刘基之上,而且位高权重,有何理由要杀刘基?况且杀刘基肯定还要冒很大风险,老胡不傻。

(1)、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2)、太公祭是浙南地区百姓尊刘基为“太公”,在其出生地文成县南田镇举行的以家族祭祀为主的一种独特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天气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便当即命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

(4)、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明末抗清名将,爱国将领。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后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

(5)、但事实上,刘基在明王朝建立中功劳不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者6人,封侯者28人,其中并无刘基,后来他只是被封了个象征性的“诚意伯”。

(6)、(县第四届“弘扬刘基文化·传承国遗经典” 讲刘基故事比赛)

(7)、进入武阳村,首先看到的古建筑便是施茶亭。施茶亭位于南田镇武阳村金龟山山麓,处于上通瓯括下达瑞平的古道上,是由刘基第六世孙刘启节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6),并购置亭田,其田租收入专门雇人为路人施茶。因年久失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此建筑得到重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冬建成。施茶亭由正屋、厢房、天水桥、过廊组成合院式木构建筑。正屋建于块石垒砌的台基上,地面高于过廊,面阔三开间带左右耳房,进深五柱七檩,屋面悬山顶,明间前设单孔石质天水桥,桥面置十四级踏跺作为甬道连接过廊。

(8)、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9)、对于当朝的法律,刘伯温自己的见解,他意识到了法律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要相对宽松制定法律,但是绝对严格的执行法律。刘伯温的法律思想当时封建社会"人治"法律的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对于后来社会法律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10)、明朝建立以后,刘伯温提出实行的卫所制度,朱元璋采纳了,这一措施不仅有利于增强了皇帝对于军权的控制力,还有利于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

(11)、(16)毕英春、胡一华《刘基与朱元璋》,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12)、洪武十二年十二月,《实录》:“至是,御史中丞涂节言,前诚意伯刘基遇毒死,广洋宜知状。上问广洋,广洋对以无是事。”“乃责广洋欺罔,不能效忠为国,坐视废兴,遂贬居海南。”

(13)、刘基故居位于村中。故居为五开间,后靠寿桃山,房前有一片田园,作中分布着七个大土墩,似星宿般有序排列,乡人称为“七星落垟”。据刘基后人介绍,刘基上五代均住于此。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明史·刘基传》中曾有记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以及品格的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