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146句

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

1、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家中来营者

(1)、主张军政分理,各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 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化。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 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其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 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金,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 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2)、至于“礼让”,则可以从“孝友为家庭之祥瑞”等说法来看,曾国藩总是告诫其子,“凡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第一要义”,“不可轻慢近邻,酒饭宜松,礼貌宜恭”,亲族之间要和睦、宽厚,邻里之间要客气、礼貌。还嘱咐“以‘谦、谨’二字为主”,“力去傲、惰二弊”,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惊动官长,等等。至于女儿们则“不要重娘家而轻夫家”,这些都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礼让”之道的重视。

(3)、容以六尺为期,貌合两仪而论。胸腹手足,实接五行;耳目口鼻,全通四气。相额相称,则福生;如背如凑,则林林总总,不足论也。

(4)、曾国藩希望后人做知书达理的君子,而非叱咤风云的高官,这和他自己的切身经历息息相关,也是他在阅尽世间沧桑后悟出的处世之道。勤奋节俭、举止端庄、不妄说话,这3条育儿心经,值得我们借鉴!曾国藩从细处着手对子女言传身教,真可谓是亦父亦师啊!

(5)、三月初三日:“黄菊亮,平江西乡,去县二十里。父母亡,兄弟四人。行二。兄在家,弟当前哨护哨,三年投效,五年春入营,在胡盖南部下。六年九月在崇仁充哨长。鼻削,目小,面不大。前哨哨长。”

(6)、02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7)、曾国藩威名素著,享有“知人之鉴,并世无伦”的盛誉,《清史稿》本传称其“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生举荐下属将近千人,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四十余人,“疆臣阃帅,几遍海内”,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焘、丁日昌、李瀚章、李元度等都是一代名臣良将!这样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的统帅,想必有看人的秘诀,那么将专讲相人术的《冰鉴》附会到他的名下,也就顺理成章了。况且,附会到曾国藩名下,广告效果也是大大的,后来的出版者也就因循下来了。

(8)、前面所说的五行,是人的陽刚和陰柔之气的外在表现,即是所谓“外刚柔”。除了外刚柔之外,还有内刚柔。内刚柔指的是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激动或平静的情绪和有时深、有时浅的心机或城府。遇到令人高兴的事情,乐不可支,遇到令人恼怒的事情,就怒不可遏,而且事情一过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陽刚之气太盛,其气质接近于“粗鲁”。平静的时候没有一点张扬之气,激动的时候也昂扬不起来,这种人陰柔之气太盛,其气质接近于“愚蠢”。遇到事情,初一考虑,看起来想得似乎很肤浅,然而一转念,想得又非常深入和精细。这种人陽刚与陰柔并济,其气质接近于“奸诈”。凡属内藏奸诈的人外柔内刚,遇事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日后必有一番功业和名声可以成就。既粗鲁又愚蠢的人,刚柔皆能支配其心,使他们乐天知今,因此其寿命往往超过常人。纯奸的人——即大奸大诈者,其心能反过来支配刚柔,遇事往往能以退为进,以顺迎逆,这种人最终会获得事业的成功。那种外表举止粗鲁,内心气质也粗鲁的人,只是一味地刚,做起事来必定要半途而废。——以上这一点,也就是“内刚柔”,往往被忽视,而且一般入十有八九都犯这个毛病。

(9)、《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毛泽东生前读了十七遍,赞叹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10)、曾国藩想要表达的重点是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不要觉得学问是什么高大上的,它应该是接地气的。只要能在家庭日用之生活间把做好自己的本分,那何尝不是大学问呢。在曾国藩的认识里,学是无处不在的,无时不刻的。并不是只有寻章摘句、笔墨文章才是学。只要想学,随手拈来的生活点滴就能让自己学到绝大学问。

(11)、《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12)、“蒋介石凡有重要人事安排,他必先招榜上有名,观察其相貌气色,然后再做选用与否的决定。其相人之法得自曾国藩学说之处甚多。曾国藩著有《冰鉴》一书,是谈气观相的一代宗师。据说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学校长期间,《冰鉴》一书曾被指定为学生重要参考书籍。”---------《蒋氏王朝兴衰史》

(13)、那么《冰鉴》作者这个帽子是怎么扣到曾国藩头上的呢?据学者考察,早在1934年,上海求古斋书局影印出版王念慈手抄《冰鉴七篇》时,封面就题为“曾文正公鉴定冰鉴七篇”,这时曾国藩还只是个鉴定者;而到了1937第12期《青鹤杂志》收录《冰鉴七篇》时,就已在书名下署“湘乡曾国藩遗著”,曾国藩就变成作者了。此后,《冰鉴》基本就被归在了曾国藩名下。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把这部书归到曾国藩名下呢?

(14)、湘中山区从来不是什么人杰地灵之所,这里的一伙农民跟着曾国藩鏖战数年,不仅歼灭了一度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消除了清王朝的心腹大患,而且湘军系人物几乎担任了当时举国半数以上的督抚之职,这显然是个人才学的奇迹。据如此功业,曾国藩本人又不讳言相术且身体力行,就很容易使人认为他看相的水平非同一般。穿凿之说随之而来,也在情理之中。

(15)、《冰鉴》的情况如此,那么《挺经》呢,《挺经》是不是曾国藩写的呢?简单来说,《挺经》这部书既是曾国藩写的,也不是曾国藩写的。为什么说《挺经》是曾国藩写的呢?因为曾国藩的好友欧阳兆熊在笔记《水窗春呓》中称曾国藩“曾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吴永在《庚子西狩丛谈》也曾记载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谈到曾氏《挺经》的十八条秘诀。可见曾国藩确实曾想过写一部《挺经》,而如今《挺经》中的内容,也都是从《经史百家杂钞》《湘乡曾氏文献》《曾国藩年谱》《曾国藩全集》及曾国藩的僚属、弟子的文集、笔记中辑佚整理出来的。因此《挺经》里记载的确实是曾国藩的修身处世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说《挺经》是曾国藩写的。不过,现在的《挺经》又确实不是曾国藩亲手写定的,体系也不够周密,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挺经》不是曾国藩写的。

(16)、在任两江总督期间,只要有书生来见他给建议,曾氏一样对他毕恭毕敬,专心去听,尽管有些建议会用不上。那么高职位的人,那么繁忙的人都可以做到这些细节,我们认真执行起来,也可以做到。

(17)、不论是写诗还是古文,拿起笔来写就是。不要以为害怕写得不好,写得丑陋就不去做。年轻的时候不去做。那将来年纪大了,就更抹不开面子,更会害怕出丑不去做这些东西。

(18)、《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19)、这些家书都是他在为官从政、操持防务,或奔走于驿道水路上的亲笔所书。

(20)、译文:做一件事要自始至终坚持不放弃、不松懈,不可半途而废,不可朝三暮四。做这件事没做好或没做完,又想做别的事,这样的人做事将不会成功!

2、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

(1)、万千变化终久不离本元。虽然艺有多样,但蕴含的道理和规律是相同的。只要掌握了一门技艺,学习到方式和方法,这样学习其他的技艺也就可以迅速上手了。

(2)、中国古代相术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其中有很多荒诞不经的比附,但也不乏言之成理的分析。单就对“眼”的认识,不同的相书不同的流派就有很不相同的说法:

(3)、湘军自咸丰四年初兵败靖港开始,到咸丰十一年攻克南京,与太平军苦战八年,接仗无数,场场都是恶仗。一场大战之后,湘乡城里几乎家家发丧,户户哭灵。湘军中有姓名可考的湘乡籍兵勇死于锋镝者,就达二万二千八百三十人,职位很高的将帅也经常死于沙场,如:咸丰五年,塔齐布死;咸丰六年,罗泽南死;咸丰七年,王錱死;咸丰八年,李续宾、曾国华死。因此,临阵选将是曾国藩指挥战争时一项重要工作,风口浪尖的数年中殆无用人的重大失误,他的一双三角眼是发挥了巨大作用的。

(4)、而且真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可以读书,就是旷野地方,热闹场所,也可以读书,背柴放牧,都可以读书。如不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不宜读书,就是清净的地方,神仙的环境,都不宜读书,何必要选择地方,何必要选择时间,只要问自己:自立的志向是不是真的。

(5)、据统计,曾氏家族,从的曾国藩开始,近200多年来,八代人中无一“败家子”,子孙后代中出了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有近两百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众多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其中取得博士、硕士和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多达百余人。

(6)、《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事翔实,文辞优美,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的必读典籍。作者广泛收集有关文献考古资料,充分汲取古今学者研究成果,对全书作了深入浅出、博洽简明的注释。本书修订本,对初版本作了全面细微的校订、修改,补充了新材料。

(7)、短短一封家书,竟然产生了如此多的名言名句!

(8)、提出“一曰慎读则心安、二曰主敬则心身强、三曰则仁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既是曾国藩一生“不忮不求”的心得,也是明确提出“家训四条”。他要求两个儿子“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张以此四条相稽”,同时希望侄子共同遵守。晚年的曾国藩,名重于世,权力极大,但他念念不忘的是“不忮不求”的修身养性境界,更以“不忮不求”教育子孙,实在难能可贵。

(9)、从咸丰八年九月至咸丰九年三月的半年时间里,《曾国藩日记》中留下了一百余处这样的记录。在他的相术中,人的眼睛处于被观察的重要位置,日记中人物凡有面相记录,几乎就有眼睛神态动作,如“眼圆而动”、“目不妄视”、“目清而动”、“眼黄有神光”、“睛黄”、“目小”、“目深”等等。文字极为简单,但曾国藩显然有一套分析的方法,能通过被观察者眼神的变化读懂其内心的信息。

(10)、不完美是构成人生的主题。如果过于追求完美,那距离消失也就不远了。

(11)、《四书五经》(全本全注全译大字本)(全21册)

(12)、貌有清、古、奇、秀之别,总之须看科名星与陰骘纹为主。科名星,十三岁至三十九岁随时而见;陰骘纹,十九岁至四十六岁随时而见。二者全,大物也;得一亦资。科名星见于印堂眉彩,时隐时见,或为钢针,或为小丸,尝有光气,酒后及发怒时易见。陰骘纹见于眼角,陰雨便见,如三叉样,假寐时最易见。得科名星者早荣,得陰骘纹者迟发。二者全无,前程莫问。陰骘纹见于喉间,又主生贵子;杂路不在此格。

(13)、《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因为它编成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所以定名为《太平广记》。全书五百卷,目录十卷,专收野史传记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从内容上看,收得多的是小说,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小说的总集。其中有不少书现在已经失传了,只能在《太平广记》里看到它的遗文。《李娃传》《长恨传》《莺莺传》《古镜记》《南柯太守传》等,都是《太平广记》中非常有名的作品。

(14)、如果决定要做好事情,发一下仁心,就需要一鼓作气,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去做。别拖拖拉拉,犹犹豫豫。

(15)、六弟委屈于一次小试,自称数奇,我暗笑他所忧的东西大小了。

(16)、弃天而佚,是及凶灾:佚,安乐。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

(17)、如何做到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其发展规律和变化呢?曾国藩这里其实是给了我们方法的。那就是通一艺,勤琢磨多总结,如此方通吧。

(18)、骨有不同的颜色,表面颜色,以青色最为高贵。俗话说的“少年公卿半青面”,就是这个意思。黄中透红的紫色比青色略次一等,面如枯骨着粉白色则是最下等的颜色。

(19)、#53360000314712713MA21004#

(20)、为证言之确凿,出版前言下面还附有《冰鉴》原刻本影印件,其拨乱反正之心昭然若揭。但奇怪的是,该书封面上的作者署名依然是“曾国藩原典”;书名之侧,更赫然印着一幅曾国藩立像。此外,还有两句响亮的口号:“领导干部必读书,企业主管必读书。”此等掩一只耳朵而盗铃的行径,简直就是明目张胆地把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当二百五。曾国藩固然没有作过《冰鉴》,但卖钱还是得靠“曾国藩”。《冰鉴》如果不是曾国藩所著,那么它与地摊上的《推背图》之类有什么区别呢?谁稀罕啊!

3、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三房十四叔

(1)、气是一个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之神,在人体内部表现为人的精神,在人体表面表现为人的气色。气色有多种形态:其中有贯穿人的一生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少年时期气色为淡,所谓的淡,就是气稚色薄;青年时期气色为明,所谓的明,就是气勃色明;壮年时期气色为艳,所谓的艳,就是气丰色艳;老年时期气色为素,所谓的素,就是气实色朴”,就是这种气色。有贯穿一年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春季气色为青色——木色、春色,夏季气色为红色——火色、夏色,秋季气色为黄色——土色、秋色,冬季气色为白色——金色、冬色,”就是这种气色。有贯穿一月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每月初一日之后如枝叶盛发,十五日之后则若隐若现”,就是这种气色。有贯穿一天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早晨开始复苏,白天充盈饱满,傍晚渐趋隐伏,夜间安宁平静”,就是这种气色。

(2)、以上是成事的一半,另一半是要有所激发和有所逼迫。被击败、被轻视、被羞辱,未必是坏事,反而因此被激发小宇宙,逼出战斗力,往往也能成大事。

(3)、科名中人,以黄为主,此正色也。黄云盖顶,必极大魁;黄翅入鬓,进身不远;印堂黄色,富贵逼人;明堂素净,明年及第。他如眼角霞鲜,决利小考;印堂垂紫,动获小利,红晕中分,定产佳儿;两颧红润,骨肉发迹。由此推之,足见一斑矣。

(4)、黎樾乔老前辈处,父亲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意。广东之事,四月十八日得

(5)、两年前接待几位外地出版界的客人,酒酣耳热之际,一副总编说自己对湖湘文化情有独钟,且尤服曾文正,《冰鉴》通读了数遍。千不该万不该我多了句嘴,说《冰鉴》根本不是曾国藩写的书。他大为诧异,问我有什么证据。我一时局促,只拿得出一个消极的证据,就是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全集》中并无此书。

(6)、第一句和咱们常常写的,时光荏苒,转眼已过多年这样的句子是一个意思。到了我这个年纪,古人都学问有成了,我还碌碌无为,真的让人心有戚戚焉。

(7)、因为学力之限,加之对于曾国藩家训的解读也尚待进一步精深,故而本书一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恳请诸位批评指正!

(8)、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9)、既识神骨,当辨刚柔。刚柔,则五行生克之数,名曰“先天种子”,不足用补,有余用泄。消息与命相通,此其较然易见者。

(10)、对繁体字和竖排古籍不太熟悉的读者,可以使用这套三全本《说文解字》,它不仅是简体横排,还有全文的翻译。本书以简体字本呈现,但在讲述字形时注意保留必要的繁体字形,并提供兼顾繁简字形的音序、笔画检字表。

(11)、凡是富贵功名,这些都是命里注定的,一半是人力而为,一半则听天行事。只有学习圣贤的作风,全都是你自己拿主意,跟天命没有关系。

(12)、他的人生,独一无二:少年刺奸,中年抗清,晚年鸿儒

(13)、曾国藩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追求。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左宗棠、弟弟曾国荃、儿子曾纪泽等都秉承他的教导而成为出将相的显赫人物。他的家训仍然被当作家教经典;他教育子弟的很多理念和具体方法,仍被广泛借鉴。曾国藩的家教之道,值得每个望子成龙的现代家长和追求卓越的年轻人好好学习。

(14)、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夜,曾国藩在江西抚州门外,给年仅9岁的二儿子曾纪鸿写了一封家书,堪称经典。后来,这篇文章成为了家书中的典范,内容如下:

(15)、九弟的功课很正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到《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读了半本,诗歌稍有进步,文章没有进步。

(16)、译文:真诚胜过虚伪的,脚踏实地做事,胜过偷工取巧。

(17)、《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宋史》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

(18)、张国刚教授反复研读《资治通鉴》,深得其精髓,对书中重要人物的命运沉浮、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深入挖掘其中有关修身养性、治国理政、为人处世、选人用人、家风家教等方面的历史智慧和现代启示,而成《资治通鉴启示录》。作者将文中有关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等的启发性语句提炼出来,共计122条,并以灰色底框的形式置于页面右侧,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资治通鉴》的现代价值。

(19)、《说文解字》问世后有很多人去研究它,到清代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这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是清代首屈一指的“说文学”著作。如果看了《说文解字》非常感兴趣,想要更进一步去学习,那么就推荐从《说文解字注》起步。

(20)、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4、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求业之精

(1)、前者恒态,又有时态。方有对谈,种忽地往;众方称言,此独冷笑;探险难近,不足与论情。言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低毁;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漫无可否,临事迟回;不甚关情,亦为堕泪。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三者不必定人终身。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土。

(2)、今天给大家分享一套《漫画论语》(3册),作者以彩色漫画的形式,好玩又有趣,帮助孩子轻松掌握《论语》智慧。

(3)、二十日:“叶明瑞,湘潭人,易家湾,种田为生。道州入主王营,初充公长夫。面麻小样,狡诡能战,形似三花脸。”

(4)、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了状元,是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怕的世兄,同乡六个,得了四个庶常、两个知县。复试单已经在闰三月十六日寄回,现又寄呈殿试朝考的全单。

(5)、“夫疢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应该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改写。说的是具有忧患意识才对自己的品学有帮助,但如果享受安逸则会祸害终身。我现在还只是一个中才但自己的生活安逸顺快,真的是需要惊醒呀。现在就要刻苦振作起来,创作五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来时刻警醒自己。

(6)、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必读,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最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入手,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7)、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8)、音,是声的余波或余韵。音跟声相去并不远,它们之间的差异从细微的地方还是可以听出来的。贫穷卑贱的人说话只有声而无音,显得粗野不文,圆滑尖巧的人说话则只有音而无声,显得虚饰做作,俗话所谓的“鸟鸣无声,兽叫无音”,说的就是这种情形。普通人说话,只不过是一种声响散布在空中而已,并无音可言。如果说话的时候,一开口就情动于中,而声中饱含着情,到话说完了,则是温文尔雅的人,而且可以称得上是社会名流。如果说话的时候,即使口阔嘴大,却声未发而气先出,即使口齿灵俐,却又不矫造轻佻。这不仅表明其人自身内在素养深厚,而且预示其人还会获得盛名隆誉。

(9)、《杨度书法作品选》:近代政治名人杨度的书法选集

(10)、为了避免遗珠之憾,在本书分类、译注的过程中,又通读了未曾收入传忠书局本《曾文正公家训》的那些家书,遴选出其中的十多则写给曾纪泽、曾纪鸿的家书补入本书。传忠书局本还附录了写给欧阳夫人的家书二则,写给族叔曾丹阁的家书一则,本书同样归为附录。曾国藩另有写给侄儿曾纪瑞、曾纪寿的家书各一则,正好可以与写给其子的相互参看,故本书也归为附录。综上所述,本书收入家训一百三十四则,附录五则,共计一百三十九则。

(11)、我的益友,如倭艮峰的鲜明端庄,令人肃然起敬。吴竹如、窦兰泉的精研究义,一言一事,实事求是。吴子序、邵蕙西谈经、深思明辨。何子贞谈字,其精妙处,与我无一下合,谈诗尤其意见一致。子贞很喜欢我的诗,所以我从十月以来,已作了十八首,现抄两页寄回,给弟弟看。冯树堂、陈岱云立志,急切而慌忙,也是良友。镜海先生,我虽然没有拿着礼物去请求授业,而心里早已师从他了。

(12)、我在金陵,二十日动身到安庆,内外大小都平安。我家的门第太显赫了,我教儿女辈,要以勤、俭、谦三个字为主心骨。从安庆直到金陵,沿江六百里,大小城隘,都是沅弟攻下的,我的幸运得了大名声,都是沅弟送给我的,都是祖宗所留遗给我的。

(13)、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听,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14)、我从十月初一日起,也照艮峰一样,每天一个念头一件事情,都写在册子上,以使随时看见了加以克服,也写正楷。冯树堂和我同日记起,也有日课册子。树堂非常虚心,爱护我如同兄弟,敬重我如同老师,将来一定有所成就。我向来有无恒心的毛病,从写日记本子开始,可以保证一生有恒心了。明师益友,一重又一重挟持我。只能进不能退。

(15)、分册科学,煌煌18册按照朝代合并成册。各分册均有目录,便于检索阅读。为避免图书损坏,方便读者整套购买并保存,本套图书用特质纸箱包装。

(16)、在治学论道方面,曾国藩说:“盖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或阴柔之美。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为文贵在自辟择良师以求教。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 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17)、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

(18)、三月初七日:“刘烈,潮州人。有老母,年三十一。咸丰七年,来江西投效,现带潮勇廿八人。目深,天庭高,面有正色。”

(19)、咸丰八年九月十五日:“陈青云,五都肖家冲人。先充为字号勇,在金鹅山打仗。四年五月,在湘潭大宫殿入璞山营。兄弟四人,居三。眼圆而动,不甚可靠。言次作呕,眼似邹圣堂。”

(20)、出自清代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他的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的一封信,让儿子在谨慎低调和积极作为之间做了一个平衡。

5、曾国藩家书谕纪鸿原文及翻译

(1)、《资治通鉴》(传世经典文白对照)(十八册)

(2)、如果说面部象征并体现着人的大命,那么气色则象征并体现着人的小运。大命是由先天生成的,但仍应该与后天遭遇保持均衡,小运也应该一直保持顺利。所以如果光辉不能焕发出来,即使是珍珠和宝玉,也和碎砖烂瓦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色彩不能呈现出来,即使是统罗和绵绣,也和粗布糙葛没有什么二致。大命能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祸福,小运也能够决定一个人几个月的吉凶。

(3)、此外,曾国藩对于自己的孩子,始终充满信心,这一点也值得一说。比如一直在说曾纪鸿处境太顺,故难长进,然而依旧多有肯定,“惟其眉宇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至于曾纪泽则不只是肯定其作诗、写字方面的成就,还经常称赞其“天质聪颖”与“淡于荣利”。曾国藩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给予美名而奖掖以成之,在培养自己子女上也是如此,方才造就了著名的外交家曾纪泽、著名的数学家曾纪鸿,并且泽及后世。

(4)、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曾国藩写的最后一封家书《日课四条 金陵节署中日记》。

(5)、身、心、惫、知、家、国、天下,都是物,天地万物,都是物。日常用的、做的,都是物。格,是考究物及穷追他的方面理如侍奉父母,定期探亲,是物。何应当定期探亲的理由,就是格物。研究为何应当跟随兄长的理由,就是格物。我的心,是物。研究自己存心的道理,广泛研究心的省悟、观察、涵养的道理,就是格物。我的身体,是物。研究如何敬惜身体的道理,广泛研究立齐坐尸以敬身的道理,就是格物。每天所看的书,句句都是物。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就是格物,这是致知的事。所滑诚意,就是知道了的东西就努力去做,诚实不欺。知一句,行一句,这是力行的事。两者并进,下学在这里,上达也在这里。

(6)、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自从闰三月十四日,在京城城门拜送父亲回家,后来共接到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里面有四弟的信,六弟的文章五首。

(7)、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项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陽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顶骨平伏起。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陽骨为主;在面,以后骨、颧骨为主。五者备,柱石之器也;则不穷;则不贱;则动履稍胜;则贵矣。

(8)、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9)、看大眼,吃大口:比喻见识的眼界越高,所要求的享乐也越丰富。

(10)、同治四年十一月十三日的一段日记则可视为其相人经验的总结:“因忆余昔年求观人之法,作一口诀曰: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11)、再说“稼穑”,曾国藩牢记祖父的话,“吾子孙虽至大官,家中不可废农圃旧业”,故而在与其弟、其子的家书中经常强调种菜、种竹,“蔬菜茂盛之家,类多兴旺;晏起无蔬之家,类多衰弱”,还要家里专门请来老圃,一起开辟菜园。他还说“历观古来世家久长者,男子须讲求耕、读二事,妇女须讲求纺绩、酒食二事”,“内而纺绩、做小菜,外而蔬菜养鱼、款待人客,夫人均须留心”,就是希望欧阳夫人带领着家中的子女,一起从事耕种与纺绩,从而习勤习劳,养成俭朴的家风。

(12)、那么对于选择困难症的朋友,刚认识中华书局没多久的朋友,好书这么多,是不是有点挑花了眼,无从下手呢?

(13)、常见的情态有以下四种:委婉柔弱的弱态,狂放不羁的狂态,怠慢懒散的疏懒态,交际圆滑周到的周旋态。如小鸟依依,情致婉转,娇柔亲切,这就是弱态;衣着不整,不修边幅,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旁若无人,这就是狂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分场合,不论忌宜,这就是疏懒态;把心机深深地掩藏起来,处处察言观色,事事趋吉避凶,与人接触圆滑周到,这就是周旋态。这些情态,都来自于内心的真情实性,不由人任意虚饰造作。委婉柔弱而不曲意连媚,狂放不羁而不喧哗取闹,怠慢懒散却坦诚纯真,交际圆润却强干豪雄,日后都能成为有用之材;反之,即委婉柔弱又曲意诌媚,狂放不羁而又喧哗取闹,怠慢懒散却不坦诚纯真,交际圆滑却不强干豪雄,日后都会沦为无用的废物。情态变化不定,难于准确把握,不过只要看到其大致情形,日后谁会成为有用之材,谁会论为无用的废物,也能看出个二三成。

(14)、总的说来,他的家书现存1400多篇,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历时30年,其内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这些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

(15)、《新编诸子集成》(套装,全40种,共60册)

(16)、人们常说“须眉男子”,这就是将须眉作为男子的代名词。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因为还没有见过既无胡须又无眉毛的人而称为是男子。人们还常说:“少年两道眉,临老一付须。”这两句话则是说,一个人少年时的命运如何,是要看眉毛的相,而晚年运气怎么样,则以看胡须为主。但是也有例处,脸面呈紫气,即使没有胡须,地位也会高贵;两腮突露者,就算胡须稀少,也能够声名显达;郭子仪虽然胡须稀疏,却位极人臣,富甲天下;霍去病虽然没有胡须,只是一副寡脸相,却功高盖世。但这种情况,不过只是偶然碰到,毕竟有胡须有眉毛的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7)、我的朋友吴竹如格物工夫很深,一事一物,都要求它的道理。倭艮峰先生诚意工夫很严,每天有日课册子。一天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都写载下来。字都是正楷。三个月订一本,从乙未年起,已订了三十本。因他慎独严格,虽出现妄念偶动,必定马上克服,写在书上。所以他读的书,句句都是切合自身的良药,现将艮峰先生日课,抄三页寄回,给弟弟们看。

(18)、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老子他说》一书中谈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19)、《冰鉴·挺经》虽然不完全是曾国藩的著作,但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则同样令我们受益无穷。

(20)、最早的曾国藩家训版本,当为光绪五年(1879)湖南传忠书局刊行的二卷本《曾文正公家训》,共收入曾国藩与曾纪泽、曾纪鸿的家书一百一十六则。岳麓书社2015年版的“最全本”《曾国藩家书》共收入其家书约一千五百则,其中写给曾纪泽、曾纪鸿的约有二百二十多则。也就是说,现存的曾国藩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书,还有一百多则未被收入其中。《曾文正公家训》以及此后流传的《曾国藩家训》之类的书,都是仅仅精选了存世的曾国藩写给其子家书的一半略多。其中的原因在于,未被收入的家书大多谈论的是琐碎的日常事务,比如咸丰二年(1852)九月,曾国藩接到其母的讣告,由江西回湖南奔丧之时,写信给留在京城的曾纪泽交代善后事宜,这些家书往往与家教关系不大,故未曾被收入各个版本的《曾国藩家训》之中。

(1)、我觉得这段箴言的重点是:谁人可慢?何事可弛?弛事者无成,慢人者反尔。冯唐先生的《成事》也有对此的理解。

(2)、《冰鉴》是一部讲相人术的书,书名中“鉴”就是镜子的意思,“冰鉴”就是以冰为鉴,表示能明察秋毫的意思。

(3)、第分类。为了查看方便,根据每则家训所讲述的主旨进行分类,分为立德、养生、交际、读书、写字、作文、治家、经世,共八个类别。各类之中则按照家训的写作时间排序,以便前后参看。也有多则家训涉及多个主旨,则根据其核心的主旨加以分类。

(4)、弟弟和沅弟都能勤却不能俭,我只一点点勤俭而不是很持俭,子侄们眼界看得高了,花费也就多了,以后恐怕难以挽回,弟弟要时刻留心啊!

(5)、有弱态,有狂态,有疏懒态,有周旋态。飞鸟依人,情致婉转,此弱态也。不衫不履,旁若无人,此狂志也。坐止自如,问答随意,此疏懒态也。饰其中机,不苟言笑,察言观色,趋吉避凶,则周旋态也。皆报其情,不由矫枉。弱而不媚,狂而不哗,疏懒而真诚,周旋而健举,皆能成器;反之,败类也。大概亦得二三矣。

(6)、《冰鉴》之伪,唐浩明先生在《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中说得很清楚:“曾氏有‘知人识人’之誉,还有人说他‘尤善相士’,即特别会鉴别知识分子。传说他有许多相人的诀窍,坊间还广为流传一本题为《冰鉴》的书。书中讲了许多识人辨人的方法,书的作者便赫然署名‘曾国藩’。笔者查遍曾氏传世的所有文字,从未见他只字提过《冰鉴》一书。其实,这部书早在六七十年前,便有人指出是托名曾氏。《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说:‘近人乃有以古相术《冰鉴》,傅以文正名,号为遗著,不知此书道光间吴荷屋已为锓版,叔章盖尝藏之。’为什么托名曾氏而不托他人呢?其源盖出于曾氏素有‘相人’的大名(《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第393页)。”

(7)、学者章太炎说:读《三字经》不如读《百家姓》,读《百家姓》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不如读《论语》。

(8)、能成就一番大事情的人,都是敢于自我反思并做出改变的人。

(9)、岳麓书社新年书单|带本好书回家过年,祝你新年仍有书香常伴(含福利)

(10)、曾氏用人四法:做、省、学、禁;摸透人的精、气、神;任用智、言、劳三种人

(11)、曾国藩一生以创立湘军、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以及在识人用人方面的卓越成就而为世人所熟知。他一生著达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12)、本书是“新编诸子集成”系列各本的一个集合,根据《隋书·经籍志》分类,是儒、墨、道、法、名、兵、杂各家诸子经典著作的权威注释与整理本之集成,是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必备参考书。

(13)、对于追求科名的士人来说,面部气色应该以黄色为主,因为黄色是正色,吉色。如果有一道黄色的彩云覆盖在他头顶,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必然会在科考殿试中一举夺魁,高中状元;如果两颧部位各有一片黄色向外扩展,如两只翅膀直插双鬓,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登科升官或封爵受禄已经为期不远;如果命宫印堂呈黄色,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很快就会获得既能够致富又能够做官的机会;如果明堂部位即鼻子白润而净洁,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必能科考入第。其他面部气色,如眼角即鱼尾部位红紫二色充盈,其状似绚丽的云霞,那么可以肯定,这位童子参加小考,必然能够顺利考中;命宫印堂,有一片紫色发动,向上注入山根之间,那么可以肯定,此人经常会获得一些钱财之利;如果两眼下方各有一片红晕,而且被鼻梁居中分隔开来从而互不连接,那么可以肯定,此人定会喜得一个宝贝儿子;如果两额部位红润光泽,那么可以肯定,此人的亲人如父子、叔侄、兄弟等等,必然能够立功显名并发家致富。由此推而广之,足可以窥见面部气色与人的命运的关系的情形。

(14)、《挺经》一书的主旨,正如欧阳兆熊所说,是“言其刚也”,也就是讲曾国藩坚挺忍耐、坚忍不拔的修身处世之道。曾国藩曾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

(15)、甲三在三月下旬已能行走,不要别人扶持,还不能说话,没有乳吃,每天一顿粥两顿饭,家妇身体也好,已有生男的喜兆,婢女仆从都与原来一样。

(16)、面部如命,气色如运。大命固宜整齐,小运亦当享泰。是放光焰不发,珠玉与瓦砾同观;藻绘未扬,明光与布葛齐价。大者主一生祸福,小者亦三月吉凶。

(17)、你读书写字,都没不能间断,早上要早起,不要坠了你祖先一直相传下来的家风。我们叔辈父辈,都是黎明时段就起床了,你都知道的。

(18)、荷道以躬,舆之以言:荷,担。道,道理。躬,身体。舆,舆论。

(19)、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学问极深。曾国藩所著述《冰鉴》用人的学问,是其人生成功术中重要的的一门,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而是睁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显示出到位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

(20)、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日付回。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

(1)、嘉庆十六年(1811)十一月,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荷叶塘白杨坪(今属湖南娄底双峰县)。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进士,两年后授翰林院检讨,后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再任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工、刑、吏各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因为太平军进犯湖南以及攻陷武昌等地,丁母忧而还乡的曾国藩奉旨办理本省团练,咸丰四年(1854)二月开始率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咸丰七年(1857)二月丁父忧而还乡,第二年六月复出,继续统帅湘军。咸丰十年(1860)赏兵部尚书衔,并任两江总督,下一年又奉旨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同治三年(1864)七月收复南京,因功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毅勇侯。同治四年(1865)五月,奉旨北上围剿捻军;六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同治七年(1868)四月,补授武英殿大学士;八月,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办理天津教案,后回任两江总督。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病逝于任上,赠太傅,谥文正。本书所收的家训,大多作于咸丰六年(1856)之后,也即曾国藩经常独自一人离家千里,故不得不以书信训诫其子女。

(2)、清初地理著作,顾祖禹前后历时二十年撰写成稿。全书共一百三十卷。首为历代州域形势九卷,记述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和地理大势;次为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一百十四卷,分叙其名山、大川、重险,所属府、州、县及境内部分都司卫所的疆域、沿革、古迹、山川、关津、镇堡等,并记载其地发生的历史事件,考订其变迁,剖析其战守利害;再为川渎异同六卷,专叙禹贡山川的经流源委及漕河、海道;末为分野一卷。另附《舆图要览》四卷,内容有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九边、黄河、海运、漕运及朝鲜、安南、海夷、沙漠等图。全书参考二十一史、历代总志及部分地方志书达百余种,集明代以前历史地理学之大成,在当时即被誉为“数千百年所仅有之书”。

(3)、一天两天做这些,是比较简单的。但难在每天都能坚持做这些。所谓的恒心,其实就是在点滴事情上一直持续不断地去做。

(4)、凡是富贵功名,这些都是命里注定的,一半是人力而为,一半则听天行事。只有学习圣贤的作风,全都是你自己拿主意,跟天命没有关系。

(5)、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6)、一拖拉,就会用私心杂念阻挠自己去做事情,最后好事办成了坏事情。或者最后事情也做了,但自己的成本是格外地大。

(7)、《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凡120卷,包括13记,10表,18志,79列传,记载了西汉时期自汉高祖刘邦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凡230年的史事,是研究该时期历史的重要参考书。此点校本以清王先谦《汉书补注》本为底本。为了阅读方便,只收颜师古的注,不收后人的补注,并参校了北宋景赪本、明毛晋汲古阁本、清乾隆武英殿本和同治金陵书局本。

(8)、经典版统一校订全书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章,精选黑白和彩色历史图片以及黄仁宇相片、手迹等40多幅,图文相得益彰,采用布面精装形式,为《万历十五年》截至目前内容最完善、最丰富的版本。随经典版特别附赠《经典的历程》,揭秘本书中文版传奇故事。

(9)、人的眼睛如同面部的两方水潭,神气不深沉含蓄,面部就不会清朗明爽。鼻子如同支撑面部的山脉,鼻梁不挺拔,准头不学园,面部就不会现机灵聪慧之气。嘴巴宽阔又方正,主人有享千钟之福禄,牙齿细小而圆润,适合在外地发展事业。两眼秀长并播至鬓发处者,必掌司法大权,秃发谢顶而使头与面额相连,无限界,能掌财政大权。口吃者无官运。面部肌肤粗糙如桔子皮的人不会发达。文人若左眼有伤那么文星陷落而无所作为。鼻子如鹰嘴的人,必定内心陰险狠毒,喜伤人,(后面)这些都是贫贱的征兆。

(10)、03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11)、涉及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是一部真实生动的生活宝鉴。

(12)、《冰鉴》讲的是相人术,似乎有点封建迷信的嫌疑。其实,无论是在生活中交朋友,还是在工作中选员工,如何准确地观察把握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功课。

(13)、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婬;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14)、容贵“整”,“整”非整齐之谓。短不累蹲,长不茅立,肥不熊餐,瘦不鹊寒,所谓“整”也。背宜圆厚,腹宜突坦,手直温软,曲若弯弓,足宜丰满,下直藏蛋,所谓“整”也。五短多贵,两大不扬,负重高官,鼠行好利,此为定格。他如手长于身,身过于体,配以佳骨,定主封侯;罗纹满身,胸有秀骨,配以妙神,不拜相即鼎甲矣。

(15)、原文节选: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16)、我不想多寄钱、物到家里,总是害怕长辈太奢侈了,后辈太骄蛮,没有钱多了子弟不骄横的。我们兄弟为祖宗留一点未来的恩泽,为后人珍惜一点剩余的福气,除了勤俭二字,没有其他办法。弟弟和沅弟都能勤却不能俭,我只一点点勤俭而不是很持俭,子侄们眼界看得高了,花费也就多了,以后恐怕难以挽回,弟弟要时刻留心啊!(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17)、我要上不愧对祖宗,下不愧对于弟,只有教育家里勤俭为主。我于俭字做到六七分,勤字还不到五分功夫。澄弟与沅弟,于勤字做到六七分,俭字还欠功夫。以后要勉励发挥所长,戒其所短。弟弟每花一个钱,都要三思而行。至嘱!

(18)、”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济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

(19)、因为创建湘军并平定太平天国,又首倡洋务运动,曾国藩被称为“中兴第一名臣”,也被认为是“三不朽”的圣人。曾经编辑曾国藩家书、日记为《曾文正公嘉言钞》的梁启超就说:“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曾国藩在同时代士人之中则被称为“最钝拙”,又“终生在指逆之中”,何以成就其立德、立功、立言而震古烁今?梁启超指出:“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也就是说,曾国藩一生的成就,在于其有着“立志自拔于流俗”的精神,有着“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的精神,以及“不求近效,铢积寸累”的渐进,“植之以刚,贞之以恒”的固守,这种精神体现在湘军的崛起之中,也体现在其家训之中。

(20)、如果我们待人接物不能谦恭敬畏,轻则是别人轻视你看不起你;重则天命也会狠狠惩罚你。

(1)、反思自己,精进自己业务能力的同时也用自己总结的方法论帮助别人去成就他人。这种行事作风也是领导型人格必备的能力。

(2)、俗话说:“去掉作为谷外壳的糠,谷的精髓依然存在。”这说的是神。“山岳不崩塌,只是因为石作为镇压。”这说的是骨。一人的精与神,全在于双眼;一人的骨骼品相,全在于脸部。其他人(工农商军等)需要把身形与精神一起讨论,读书人要先观察他的神气与骨相,单刀直入,这是最重要的。

(3)、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像工人、农民、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了。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骼,是观人的第一要诀。

(4)、有趣的是,从相术角度看,曾国藩本人目相极坏。他是典型的三角眼,而对于这种眼形,很多相书都视为恶相。《神相全篇•达摩五官总论》云:“三角深藏毒害。眼生三角,凶狠之人,常能损物害人。若是女子,妨夫不良。”揽镜自照,不知曾国藩作何感想,他会相信这样的相术而自认凶险狠毒之人吗?好在中国的相术还有另外的圆融说法:“未观相貌,先看心田。有相无心,相从心灭;有心无相,相从心起《神相全篇•相说》。”——相是心的反映,离开人心便没有吉相凶相。看到此处,曾国藩可能要拍案叫绝了:“深得吾心啊!”曾国藩一辈子克己修心,是否也包含了以心正相的动机呢?从这个动机出发,他自然也不会过于相信天生的所谓吉相凶相,而只在乎人的面相反映了怎样的内心世界。

(5)、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6)、而如真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可以读书,就是旷野地方,热闹场所,也可以读书,背柴放牧,都可以读书。如不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不宜读书,就是清净的地方,神仙的环境,都不宜读书。何必要选择地方?何必要选择时间?只要问自己,自立的志向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