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堂吉诃德143句

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

1、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莎士比亚

(1)、此后,他的命运发生了悲剧性的“突转”——由顺境转入了逆境。

(2)、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曾分析过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叙述结构,他指出:

(3)、同时代作家中的老司机别林斯基也认为这是天才之作,对陀氏说:“珍惜您的才能吧,始终做个诚实的人吧,您将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4)、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俄语:НиколайАлексеевичОстровский/英语:NikolaiAlexeevichOstrovsky,1904年07月30日—1936年12月22日),前苏联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布尔什维克战士。

(5)、连有好脾气美誉的屠格涅夫也和他闹掰,当然他和屠格涅夫的矛盾未必责任全部在陀氏。后来受另一位作家的影响,托尔斯泰对陀氏也有微词,不过总体而言,对于陀氏的文学能力还是普遍比较认可,但是陀氏声名最盛时期是他晚期和死后才赢得的。

(6)、②、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位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的地位。

(7)、说明她充分认识到她父亲的罪恶和违背良心的道德底线。

(8)、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出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

(9)、小说的结尾,保尔在近乎绝望地期待中,终于迎来了州委的电报:“小说大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现实生活中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却没有那么幸运,而是经历了更多的磨难。

(10)、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固然是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存在,但是却无法代表文学发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就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一度沉迷的赌博一样,固然是一种无法忽视的生活现象,而且也很容易令人入迷,但是说到底却也只不过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条歧路而已。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高尔基曾经尖锐的讽刺道,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野兽的身上发现了人性,并且把这种人性作为人的最高价值。

(11)、在黑塞、毛姆,格林那里,虽然我们都知道主人公最后无可避免地自杀了,但他们好像给读者营造了这样一种幻觉,他们是英勇的,是为了理想(意义)坚定地奋不顾身的,他们即便死了,也活出了价值,是死而无憾,值得尊敬和歌颂的。但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描绘这样的图景,而是给我们展示了这其实是一个备受折磨的历程,这些人一旦越过面包与意义的界限,就注定掉进悲剧领域的泥潭。但一开始,陀思妥耶夫斯基也不想要悲剧,并尽力逃避它。在《死屋手记》的前言,我们看到一个心如死灰,了无生趣的人。他不跟任何人说话,甚至什么也不读,在荒凉的西伯利亚聊度残生,像极了加缪的默尔索,被所有人遗忘,也遗忘所有人,一切都与他无关,他只是在孤独地走向死亡。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忘记了一点,人如果真的心如死灰,连写这样的回忆录也不可能。所以戈良奇科夫写不出《死屋手记》,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成了。因为那时他还有希望,他相信未来会好起来。但这本小说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并不是一直充满希望,相反,希望的变化莫测和反复无常,让他感到自己将永远、终生不能回到好的生活里去了。于是,在他身上诞生了一些新的,可怕的因素,用舍斯托夫的话来说:

(12)、赞同毛姆对于陀氏的评价,陀氏是好的小说家,但是不是好的文体他,他最特出的毛病就是冗长。陀氏有些叙说确实显得无比冗长,小说中人物思想性的内容占据主要部分,小说的情节并不精妙复杂而且推进缓慢。不过,这正是陀氏的风格,他对于人的探究远远多于对于事的设立。

(13)、先说一点,起码的,得把他们的重要作品都过一遍,才有资格评价两位老人家吧。

(14)、陀氏说:“人们叫我心理学家,不,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

(15)、想想确实如此,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玲珑八面,事事周全圆融,那么他就不可能把全部精力放到创作中,也就无法取得创作上的辉煌。陀氏的性格特征非常明显投射在他的作品中,很多人物都具有陀氏自身性格某些特点,他极其敏感多疑的性格,也使得他对人性挖掘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这正是他作品最特出最了不起的特征。

(16)、美国学者约瑟夫·弗兰克倾尽二十余年时光(1976-2002)撰写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中文版目前只出了前三卷,其使用资料之广博,对传主所处时代背景和风潮描画之细致,对陀氏作品评论之深入,都足以说明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传记佳作。本文将主要就新出版的第三卷《自由的苏醒》展开评论。

(17)、某种程度上,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调和者,他的这种中立不是庸俗化的中庸,恰恰是一种深刻。从这种中立立场,逐渐发展到一种认知的复杂性,最后把他推到一个伟大小说家的地位,因为文学是容纳这种复杂性的最合适的载体。与其诉说观点,不如去讲一个故事,用这个故事中的某种丰富的阐述性去表达那种复杂性。

(18)、ПРЕСТУПЛЕНИЕИНАКАЗАНИ

(19)、我想很多人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我们还没有看一本书前,倒是先从别的作者那里读到了这本书里的一段文字。于是因为这段文字,这本书就一直停留在脑海里。我就是这样记住《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在刚过去的冬天,我与那段一直未谋面的文字会面了。

(20)、此外我个人尤为称赞的是,在米佳庭审时,律师的辩护词简实在是精彩绝伦。对于案情的推断缜密到无懈可击,对于案件的现实性从个别案例引证到社会现象,尤为称道的对于心理学的阐释简直绝妙:心理学虽然是一门深刻的学问,但它总还是像一根两头能打人的大棒。检察官用心理学的一头来打人,几乎达到快将人打死程度了。这时律师阐述了心理学大棒的另一头如何打人,让人心服口服。

2、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堂吉诃德

(1)、伯纳德:迷失在家族祖先安乐椅和自我茫然中的人。我是谁?几个我?

(2)、迪尔西:19D:洞察一切的爱,历经沧桑的慈爱。

(3)、姑娘在度日如年的煎熬与思念中一天天的长大和成熟。约定的时间到了,刚开始房客并没有出现。姑娘虽说有点失望,仍旧在希望与盼望中纠结着。

(4)、首先是高尔基、绥拉菲莫维奇、乌皮特、阿科普扬、卢纳察尔斯基、沃罗夫斯基、沙乌米扬等一些在沙俄时代已同革命运动有联系或者参加革命斗争的作家。

(5)、②把人物引入一个真正的对立矛盾之中,全面展示人的外部冲突与内部冲突。

(6)、第三位是“法外狂徒张三”的人间推手、警惕自己不要被荣誉冲昏头脑的刑法老师罗翔,向网友推荐名著《罪与罚》时,他是这么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7)、同时我要说的是陀和托都不是那么容易读的,托是包罗万象的,陀也是包罗万象的,托马斯·曼、伍尔芙等人对他俩作的评价是很恰当的。在西方文学传承中,陀传承众多,而托几无传人。这是因为托是理想化的、贵族的、大部分时间是祛魅的、反文学的。而陀则是现代的、当下的,是隐幽的,艺术的。有意思的是托与陀的私人关系很微妙。他们有共同的交际圈子,有共同的想促成他们相见的朋友。但直至最后,彼此的名字也就只出现在他们各自发表的一些尖锐而不失敬意的专业评论里。

(8)、①、思维观念成了艺术描写的主要成分,开创了观念小说。

(9)、再者,一位中产阶级作家自己的地位,刚好岌岌可危到足以带着相当的敏锐观察下层发生的事情 。相对而言,上层的处境,因其实际位置较高,反而缺乏巨大的魅力。至少,从数字上说,一位中产阶级作家处理更多样的苦难,也因此吸引更多读者 。不管怎样,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赢得广泛读者群的原因之梅尔维尔、巴尔扎克 、哈代 、卡夫卡 、乔伊斯 、福克纳也是如此 。看来,六千卢布的等值,可确保有伟大的文学 。

(10)、这里说的很有意思,准确地说是很坎坷和悲惨。陀氏因为参加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而被捕,后被判为绞刑,在行刑已经执行到第三个人时(陀氏列第五或六的位置),一骑飞到宣布沙皇的特赦,陀氏被改判流放西伯利亚。这件事给陀氏留下极重的阴影。

(11)、费奥尔多•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出生于一个军医家庭。父亲因晋升八级文官,获得贵族身份,并购置了两个小田庄。这是一个暴躁任性、专横冷酷的人。他的妻子玛•费•涅恰耶娃(作家的母亲)善良贤惠,因不堪他的妒忌和折磨,很早去世。而他自己,据说因虐待田庄上的农民,在田间被他们聚殴致死(一说可能是被殴打后死于中风)。

(12)、在知乎上看到拿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来作比较,说谁谁比较厉害,胜却一筹,还引用别的作家的评语做佐证,但是我还没有看到一致趋同的,分歧都相当大。

(13)、人,人的内心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兴趣的绝对对象,一个人的内心决定了他会踏上的命运。

(14)、“可是后来,这种坚信常常受到考验,我现在也不晓得,这活的东西在哪儿,它是什么,叫什么名字?”

(15)、路易:在断根的文化传统中被“悬在半空,无所归属”的人。

(16)、《海浪》有关现代人自我迷失的故事。命运轨迹;自我意识旋律;人物对位。

(17)、陀氏在挖掘人的灵魂深度上,主要在于其小说展示了人类心理的畸形变态、神秘莫测和痛苦而崇高的精神体验。

(18)、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悲剧人物。他年轻时曾受到过别林斯基的熏陶,继之又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成为傅立叶的信徒——空想社会主义者,但他一生最热烈追求的就是创作事业。上文提到过,在一八四九年被逮捕之初给兄长的信中,他说到自己信念完全动摇,但同时却坚决地说:“只要手能执笔,宁愿监禁十五年。”在晚年(1877)一封信中,他说自己早在十六岁就深信自己“早晚会登上〔文学〕舞台”,说自己“心中仿佛有一团火”,并说自己“坚信未来会是我的,我是未来的唯一主宰”。可是,正如卢那察尔斯基说的,“专制政府给予他的打击使他陷于这样的境地,他不得不颇为真诚地进行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用迁就阴暗现实的办法,以挽救自己和自己的才能”。亦即使自己能够从事创作,但“他从来没有”把他身上存在的“各种倾向之间的矛盾调和好”,而且这也是不可能的,他幻想黄金时代,但又拒绝唯一能达到黄金时代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他的内心终生在斗争,因此,一方面他那些“最高贵的保护人”既利用他,又“不能完全信任他”。另一方面,“同时代人对他持双重态度”。我们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天才的作家,但他却是被扭曲了的天才。卢那察尔斯基十分严肃地说:“我们……应该竭力强调:如果说我们应该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汲取教益,那么,我们无论如何决不可以向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习。”我们也应该竭力强调,我们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原则,考虑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存在的各种复杂原因和因素,认真区分其创作中的精华与糟粕,有分析地接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

(19)、坐牢流放,生命的大起大落,死里逃生,是他对人生,社会生活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20)、but,进行着不代表必须要以此来结尾,那样的话,对比就没有那么强烈,反差不大的情况,故事也就失去了更深层次的指代意味。幻想当然就不可以称之为幻想了。

3、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安娜卡列尼娜

(1)、以前的各种译本一般没有各个作品的详细题解(介绍作者的写作动机、构思、写作和修改过程,以及国内外评论界的反响等)和详细的注释(固然,这两者几乎是国内所有外国文学作品中译本的共同缺陷),不利于我国读者、研究工作者全面而深入地研讨、探索这位思想和创作极其复杂矛盾的大作家,诚为一大憾事。本次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

(2)、这不仅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理念,也是他创作的艺术原则。

(3)、我说的有意思不是指他本人具有风趣幽默的个性,若以幽默论他是不够幽默的,相反这个人的性格有点不合常情,可以用性格乖张来形容。自负、妒嫉、猜疑、偏激、暴躁的性格,使得他很容易因为一件小事就失去理智,也造成他比较难与人相处。

(4)、但是这位作家的主人公在读者面前以近乎加尔文主义的固执裸露他们的灵魂,并非只是为了逼真性 。尚有某种东西迫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他们的生活从里到外翻出来,摊开他们肮脏的精神亚麻布的每一个褶层和每一条皱纹;并且这也不是为了追求真理 。因为他的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不止是真理 ;它们暴露了生活的织物,而这织物是褴褛的 。

(5)、这个典型人物代表着整个地主资产阶级的心狠手辣,卑鄙无耻,压迫、掠夺、贪婪、自私、占有性,作者都借这个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6)、除了空气 、土壤 、水和火之外 ,金钱是人类必须与之最经常打交道的自然力之一 。这是今日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一百年之后 ,他的小说依然保持相关性的一个原因 ,如果不是主要原因 。考虑到现代世界的经济航向 ,也即生活标准的普遍贫困和无差别 ,这位作家可以说是一个先知式现象 。因为在与未来打交道时避免犯错误的最佳途径 ,乃是通过贫穷或犯罪这个棱镜来认识它 。

(7)、昆丁:19A:痛苦的思辨理性,精神的痛苦。

(8)、当然,我们决不能因此可以不分主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派相等同。不!尽管有这些近似于现代主义的艺术上的创新,就总体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始终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许多伟大作品永远是十九世纪俄国以至全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

(9)、在1860年到1865年这个阶段,《自由的苏醒》主要描述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西方派向斯拉夫派逐渐转移的过程。但是我要强调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来不是极端派,他的思想有两个界限是非常清楚的,一方面他一生反对暴力革命,如果任何理想的目标要通过流血而达至,他都反对,这导致他不会成为一个极端的西方派,他不会成为激进派中的一员。另一方面,他固然承认俄罗斯的村社传统,但是对斯拉夫派思想中比较落后的部分,他也明确表示反对,这一点和赫尔岑一样。

(10)、可陀氏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癫痫病的折磨,每次发作都极端痛苦,发作后都一连几天面无人色。可令人惊奇的是,陀氏居然声称在癫痫发作前几秒简直是爽翻了(对此我太好奇了),达到人所能及最极致的享乐,陀氏形容即便是步入天堂也不过如此,值得他愿意拿在这世界所有的一切来换取。可欢乐瞬息即逝,带来的痛苦却折磨他长达一周时间,让他生不如死。

(11)、个人觉得除了上面的三部作品,《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和《地下室手记》也是比较不错的作品,不大喜欢《少年》。《少年》这部作品当时受到其他作家的批评,对此,陀氏是不肯接受批评的,怼了回去:我的作品不是写给傻瓜看的。好吧,至少目前,我承认我是个傻瓜。

(12)、几乎没有例外地,他的小说描写的都是生活在狭窄环境中的人 。这种素材本身,确保令人废寝忘食的阅读 。然而,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变成伟大作家的,既不是他的题材那不可避免的错综复杂,甚至也不是他心灵独特的深度和他同情的能力,而是他所使用的工具,或毋宁说,他所使用的材料的组织,也即俄罗斯语言 。

(13)、宗教大法官向上帝提出惊世骇俗的诘问,让上帝都沉默。作为虔诚的基督徒,陀氏竟然在作品中提出这样大胆的怀疑论,恐怕他自己事后也感到后怕。弗洛伊德对此评价到:小说里关于宗教大法官的描写是世界文学史的高峰之其价值之高是难以估量的。

(14)、可以负责任的说,我们这位年轻的“幻想家”真是做到了一位备胎的极致。如果这样接着发展下去,顺利接盘,完美。确实,情节如此的进行着。

(15)、博物馆根据作家的妻子和朋友们的回忆,按照陀思妥耶夫斯基弥留之际的样子重建。这里陈列着他的著作和生平事迹,开放半个世纪以来,已成为全世界陀迷的必游之地。

(16)、而我们每一个读者,也都有自己钟爱的陀字号作品。

(17)、基于持有这样的理念,拉斯柯尔尼科夫才拿起斧头砍杀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可是他没有成为拿破仑,甚至连抢劫的钱也不敢拿,道德、信仰就把他击溃了。后来,拉斯柯尔尼科夫自首,流放西伯利亚,他似乎通过宗教信仰获得了平静,但是似乎他心中的问号还在,那就是他为什么就不能成为第二类人呢?

(18)、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在19世纪的时候他有着俄国“社会百科全书”的美誉,他对世界文学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托尔斯泰在文学创作还有社会活动当中,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影响了很多的政治运动。托尔斯泰更是被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19)、弱势为何成为弱势,是因为有像瓦尔科夫斯基这样卑鄙无耻的地主资产阶级。

(20)、作家涅克拉索夫和格里戈罗维奇彻夜朗读这部作品,激动落泪地欢呼:“一个新的果戈理诞生了!”。两人实在按捺不住,凌晨四点钟去敲陀氏的门,扑过去搂一脸懵逼的陀氏,祝贺他写出伟大的作品。

4、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雨果

(1)、对于陀氏性格上的优缺点,和他同时代的人都给予比较一致的观点,他的妻子安娜在回忆录中也予以证实。陀氏爱妻子达到疯狂的程度,如果看到妻子和别人说话,他就会气得脸色发青浑身打颤,事后又表现得像个孩子,向妻子认错请求原谅。

(2)、作为一个人来说,陀氏的性格缺陷使得他遭到贬损或者失去一些称赞,但是对于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说,陀氏的这些个人性格缺点却成为了他写作上的优点。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生活中表现为低能或另类的人,在文艺创作上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高能。

(3)、这当然不是完全准确的:在《白痴》中,比六千卢布大得多的数目飞入纳斯塔西亚 ·菲利波芙娜的火炉 。另一方面 ,在世界文学上最令人心碎的一个场面中 ——没有任何读者的良心在经历这个场面之后还能保持完整 ——《卡拉马佐夫兄弟 》中的斯涅吉辽夫上尉把不多于两百卢布的钱跺入积雪堆里 。然而,重点在于,那六千卢布 (相当于现在的两万美元 )在当时可以购买一年的体面生活 。

(4)、《罪与罚》提出了一个震古烁今的命题:人按照天性法则分成两类人。第一类人占绝大多数,是低级平凡的人,使命是维持着这个世界,增加它的数目。第二类人少得可怜,但是他们推进这个世界,引导它走向目标。第二类人为了实现他的使命,成为破坏者,都犯法,有必要踏过尸体和血泊。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的所谓恩人或建立者都是可怕的刽子手。拿破仑不就是如此吗?自古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5)、伊凡-卡拉马佐夫与魔鬼的谈话也是具有相当的哲学高度,借用魔鬼的语言嘲笑讥讽现实、人性和信仰。自己和头脑里的幻影进行对话,可以说是人性两面善与恶的交战,这种表达方式也非常独特。这段描述也备受其他作家广泛推崇。

(6)、老波克罗夫斯基口袋里塞着书跟着运送儿子棺材的马车后面奔跑,口袋里的书不时掉落,他不时捡起书塞进口袋,就这样一路到墓地。对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最悲掺的描述莫过如此。

(7)、19世纪60年代最初的五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大量精力用于杂志的约稿、编辑、校对、论战的工作上,与此同时他也以惊人的热情从事文学创作。这一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重要的作品是两个手记——《死物手记》和《地下室手记》。《死屋手记》显然应归因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中的不幸事件,但是它恰好也顺应了俄国文学当时喷涌的一股潮流。许多人用素描般的松散笔法写出自己的个人经历,然后以看似随意的方式组合起来拿去发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类作品都很熟悉,离开苦役营之后,他已经读过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以及赫尔岑从50年代中期开始在《钟声》杂志上连载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回到圣彼得堡即忘我地投入杂志的论战,当他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他也念念不忘激进派的那些激进的主张。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和他们对话,比如《死屋手记》中写到那些非常卑贱的苦役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他们是完全反理性的。他们为了维护自己作为人的基本尊严,会歇斯底里,然后不顾一切后果地去做一些事情,而这是完全违背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那种理性功利主义的。他以此来证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理性功利主义是不完善的,是有问题的。

(8)、这个人物身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地主阶级的缩影,是一类人的缩影。

(9)、如果我们要是把他的作品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监狱中所写出的《怎么办?》对照一下,就会发现两者的格调完全不同。车尔尼雪夫斯基虽然身处极大的逆境,但是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对社会的信心,仍然相信人类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哪怕就是在相对顺遂的时候,也仍然是牢骚满腹,仿佛整个世界都欠了他似的,只有接受他那一套宗教说教才能够得到拯救。甚至究竟能不能得到拯救,他也没有信心。

(10)、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还坦白,任何和谐、理念、爱或者宽恕,亘古至今的智者们想象出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为个人命运中的荒谬和荒诞做辩护。但我在舍斯托夫的书里似乎得到了一些启示,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作家能做的,只是让你看到,对于悲剧,我们能做的只能接受、承认并最终理解它与日常一样是值得尊敬的。

(11)、1859年12月中旬,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重返圣彼得堡,迅速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学声望上。自从1854年离开苦役营之后,他一直如此。当时,他的作品刚刚开始再次在俄国期刊上发表,但是已经发表的三篇作品——1857年发表的《小英雄》,1859年发表的《舅舅的梦》和《斯捷潘奇科沃村》——并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更别说赢得好评了。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两卷本作品集的出版给他带来一些安慰,当时如日中天的年轻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还就这两卷作品集撰写了长篇论文《逆来顺受的人》。直到如今,这也被认为是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论文之一。在后来和以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激进派知识分子的论战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迟迟不愿挑明和激进派的对立态度固然和其思想本身的复杂性有关,部分可能也和激进派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基本肯定有关(尽管有明显保留)。1860年春天,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构思起草两本新书:一本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和将会成为《死屋手记》的那一本特写随笔集。

(12)、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在小说创作者和其创作的人物之间很难做出泾渭分明的区分,很多时候借助人物之口道出创作者自己心中的块垒也是常有的事。当地下人反复述说对自己的厌恶及其深深的内疚时,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也是在表达他这个目睹了妻子临终痛苦,受到良心谴责的旁观者的自责吗?说到底,陀思妥耶夫斯基毕竟首先是一个大作家,他固然有想要表达的观念,但是在故事中这些观念因为受到语言的“浸泡”而变得柔软,并且最终和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对接上,从而让两者彼此都获益。这让他避免了那些观念先行作家的弊病,他们的小说人物僵硬苍白如同玩偶,仿佛只是为了说出作者的话而存在,典型的例证正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因此,我们可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在观念的层面,更在文学的层面击败了当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激进派知识分子。可叹的是,历史往往是盲目的,在按照激进派的思路演进了一百多年的血腥之路之后,它才幡然醒悟,而这备受摧残的历史迎头撞上的,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悲悯的眼神。

(13)、苏珊:迷失于母性和妻性中的人,被男人使用过了。

(14)、广义模糊的读者:《卡》与每个人心中的时代良心。

(15)、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地位的最终奠定,自然是因为后期的几部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和《卡拉马卓夫兄弟》,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从早期作品跨越到后期杰作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观念的转变(从西方派逐渐向斯拉夫派转移)以及写作技艺的日益成熟,都有赖于在西伯利亚所遭受的那些苦难,也有赖于19世纪60年代初期俄罗斯活跃的思想论战中这些苦难经验在各种观念中的“浸泡”和“淘洗”。

(16)、百度百科——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17)、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人物的内心分裂状态。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18)、我们现在用“老司机”来形容人在某个领域达到的专一的程度,在俄罗斯这帮作家老司机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底是个什么的样的司机呢?

(19)、陀氏是一个一思想的深广度而不是以生活的深广度(如巴尔扎克)震撼人类的大作家,他把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以来困扰着人类的有关人生、社会、道德、习俗的悲剧性问题,提高到了有关人性本质、文化作用、世界善恶、人类命运的哲学整体高度来加以认识,这就是他成了19世纪批现实主义的总结者,而他因置身于人类文化赖以成长的根基——人的自我矛盾,自我对立,自我分化的痛苦感知之中,以此索解人类的整个存在之谜,这又使他成了现代主义思想艺术的先驱。

(20)、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著名小说家的俄罗斯人纳博科夫,对“陀老师”是怎么个不友善的呢?

5、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战争与和平

(1)、屠格涅夫在19世纪的时候,是享誉世界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以及“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有着生动的情节、恰当的言语,通过此刻画出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作品反映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他对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存在的这种缺陷而完全否定他,因为他虽然注重感官刺激,但主要还是通过心理分析而使人代入,并不是通过大量血腥与淫秽的自然主义画面刺激人的感官,较之中国近年来被捧得很高的莫言、陈忠实、方方等专靠暴力与色情刺激人感官的所谓文学大师的艺术水平显然还是高出不止一筹的。另一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作品中充满了政治偏见,但是也并没有因为政治偏见胡乱的美化旧社会,不像中国这些作家的旧社会的地主通通说成是完美无缺的大善人。其在攻击革命者的同时对于上流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作了毫不留情的抨击。以至于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语作家蒲宁曾经如此表示:

(3)、这套文集应该说是外国文学学科建设中的一项颇有意义的学术工程。但愿它的出版对我国方兴未艾的陀学能发挥其应有的重大作用!

(4)、从这个题目就能看出小说的中心思想是讲述了弱势群体的如何被欺凌。

(5)、巴赫金的这种理论可能是受陀氏有关人类本质是自我矛盾的动物的观点的启发而形成的,他反过来又应用于揭示陀氏创作上的主要思维特征和水平状态,不能不说是有相当程度的准确性和深刻性的。在陀氏的小说中,作者让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物汇合在一起,对人生、世界或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主张,有时自己甚至跟自己唱反调(双影人;二重人格),这样,每个人物的心中就是一部旋律繁复的交响乐,同时又是这个世界灵魂大交响乐中的一个声部,一条旋律,所有的人汇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多声部的大合唱,多重奏的交响乐。一个由个体声音组成的众响世界;一个由众响世界组成的个体世界。灵魂中的多调性世界构成了一个深邃繁杂的主观宇宙,灵魂间的多调性世界则构成了一个更加深淼难测的客观宇宙。犹如一部交响乐中的一个个声部,人类精神在层层缠绕的交织中,被推向步步深化和变幻不已的变奏,逐渐显现着人类生活与灵魂的神秘性,莫测性。而作者以此来安排人物的精神结构关系和人物间的结构关系的方法,就称之为“复调对位法”。正如施泰因格在1923年写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由体系》一书中所说:“陀氏用他的‘交响乐辩证法’对当代所有的相互对抗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地整理,使它们得以实现,把思想变成了一个个单体的角色,并在最后具体化了的思想中仔细考察其中的每个单体的命运。”他在建造“世界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里,人不是自己世界观的基质和体现者,恰恰相反,人的“思想”才是人的本质。对思想和人物的音乐化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是20世纪小说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列维·施特劳斯说:音乐是灵魂与肉体、空与时、感性与理性、隐喻和其他记号融合的媒体。音乐需要时间,但也否定时间。音乐把聆听时的时间变成共时态的、自律的整体。因而聆听音乐作品就是通过作品内部组织把流动的时间固定化,从而使我们接近了永恒。现代大师发现了音乐能抓住“流动的时间”的属性和表现多层次结构的能力,塑造了多个互为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无限复杂的心理宇宙:

(6)、关键时期,姑娘已经准备转向了,甜言蜜语和伤心绝望的话也说出去了,诗和远方没有了,还要顾念当下的现实呀。恰当的时机,正确的人,出现在了正确的位置上,那位心心念的房客出现了,姑娘立即放弃刚才说出的承诺,一刻不停的扑到爱恋之人怀中,姑娘飞走了。

(7)、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

(8)、小说寄给出版社之后,吃了个闭门羹——退稿。后来经过朋友们的努力,才被一家杂志社小心翼翼地接受。

(9)、因为正常 、像人样的生存,是大多数人类渴求的目标。因此,一个把六千卢布当成一笔巨款的作家,也就是在一个与大多数人相同的物质和心理层面上运作的作家,即是说,他以生活本身的普遍方式来处理生活,因为,如同自然程序,人类生活的引力作用都是朝着中等方向运动的 。相应地,一个属于社会阶梯较上层或较下层的作家,总会多多少少扭曲生存的画面,因为,不管是在较上层还是在较下层,他都会从一个过于尖锐的角度来看那画面 。从上层或下层批评社会 (社会是生活的昵称)也许可产生伟大读物 ;但那只是充当内线,使你可以尽一份道德责任罢了 。

(10)、但他们更有对立的一面,即自古希腊以来的诗与哲学的对立;上帝的自由国度与人间的理想国的对立。可以想象,现实也是如此,陀的拥趸多是尼采一脉的(虽然陀与尼采有根本性的不同),这类人多半经历过创痛,忍受着苦难。无论光明与黑暗,都深深拥抱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托的拥趸多是柏拉图一脉的,他们追求真实、警惕艺术,满怀济世激情。拥抱光明,祛除幽魅。广博、深沉地爱着人与万物。 

(11)、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此期间发表有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

(12)、按照陀氏的计划《卡拉马佐夫兄弟》并未全部完成,对于主角阿廖沙他有计划在后几卷重点刻画这个人物,让他在发下一连串骇人听闻的罪行,后来再通过经历种种波折最终得到拯救。可惜随着陀氏的死亡,这部作品就此总结,不过因此却保留阿廖沙这个人物形象,一个陀氏所有作品中最善良、最高雅、最具神性的人物。

(13)、瓦尔科夫斯基这样的地主资产阶级就应该被消灭,他作为丑恶的代表人物,瓦尔科夫斯基这个地主资产阶级的形象可以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可以与巴尔扎克的的葛朗台,可以与果戈里的乞乞科夫想媲美。

(14)、“七月初,酷热蒸人,傍晚,有个青年走出自己的斗室——这是他向C胡同的二房东转租的。他来到街上,然后慢腾腾地、仿佛犹豫不决地朝K桥方向走去。”

(15)、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涌动的革命风潮,也证明了激进派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甚至在批评“某波夫”的文章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承认,杜勃罗留波夫“几乎是我们现在阅读的唯一一位评论家”。鉴于激进派所蕴含的可以预见的暴力倾向,同时也由于他们巨大的影响力,激进派是那些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主要的潜在对话者,在六十年代初期,他通过《时代》杂志,直接撰写文章进行争论、批驳,60年代后期以后辩论的风气不再存在之后,他则用小说的方式继续他的对话和批判。在这种对激进派持续的观察和辩论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逐渐接近了斯拉夫派的主张,而在《时代》杂志创办时期,眼光犀利的同仁斯特拉霍夫就已经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不自觉的斯拉夫派”了。

(16)、对于人心和人性的思考,从来都是文学重要主题,陀氏在这些命题穷挖深掘达到人迹罕至的境地。他狂热地迷醉于每一种情感中,不知疲惫地循着每一个情感末梢蔓延,穷尽到极致的深度,赋予每一次震颤最炙热的激情。跟他相比,别人不是没有他挖掘的深,就是没有他那般狂热。

(17)、陀氏几乎和他所处时代的文学界整个闹翻,造成他和文艺界对立境地的是他自己的性格造成,他受不了任何对他作品的指责和差评,他自己也不喜欢与别人谈论自己的作品,对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作品也不予置评。

(18)、①把读者引入一个平等相待积极参与“思考”的空间之中。

(19)、有读者分析,很多人之所以抵抗这份诱惑,是出于一种“内在傲慢”,他们看起来是不舍得把“高尚的自我”带入小说里“疯魔到无可救药”的境界,实际上是害怕在陀思妥耶夫斯的笔下看到那个不堪而又脆弱的自己。

(20)、第一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他选择了《卡拉马佐夫兄弟》:

(1)、我以前曾经介绍过,很多朋友可能一提到俄罗斯文学,马上想到十九世纪的七大经典作家。也就是托尔斯泰第陀思妥耶夫斯基第普希金第然后依次是屠格涅夫、果戈理、契诃夫、莱蒙托夫这四人。然而,实际上这个排列主要是西欧和美国的排列方法。在俄罗斯人眼里边,特别是在斯大林时代,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沙俄经典作家序列。也就是普希金第托尔斯泰第果戈里第然后依次是契诃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这四人。其中,两个序列最大的差别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多人声称斯大林是出于政治偏见打压他,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2)、比如他的头号作家迷弟毛姆,就这么评价过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部未完成的遗作《卡拉马佐夫兄弟》:

(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爱好始终是文学。在幼时,他就间接直接地接触到俄国文学和西欧文学。现在在学校里,于夜阑人静之际,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西欧文学,同时开始写作。

(4)、1835年写出的剧本《结婚》,揭示了婚姻问题上的等级观念和金钱关系。1836年正式发表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5)、陀氏嗜赌成瘾,他极其自负地认为自己发现了轮盘赌的规律,而结果是经常输光最后一个硬币,可一旦手里有点钱,他还是要去搏一搏。即便在负债累累,生计都成问题的境况下,拿着借来的钱也去赌博。他的中篇小说《赌徒》极其形象地塑造赌徒的形象,确实犹如作者身临其境的感触。

(6)、作家自己身处底层,贫穷,经常遭遇疾病灾难,再加上他还爱赌,常常身无分文。

(7)、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被奉为经典的两部小说《白痴》与《鬼》。《白痴》主要是书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理想中的正面人物。主要内容是,一个绝顶美貌的小贵族女儿纳斯塔西娅被养父托茨基玷污,后来托茨基想要迎娶一个有钱有势的贵族小姐,于是打算花钱把她嫁给一个无耻之徒加尼亚。这个时候被别人称之为白痴的,刚刚治愈了癫痫病的梅什金公爵提出要与她结婚。纳斯塔西娅虽然深爱着梅什金公爵,但是不愿意接受怜悯而结婚,于是在婚礼上和花花公子罗戈任跑了。但是罗戈任不能容忍其对梅什金公爵的爱情,最后杀害了她,梅什金公爵也癫痫病复发。《鬼》则是其后期诸多攻击革命作品中最为尖锐的一部,又被翻译为《群魔》主要写了一个25岁的青年斯塔夫罗金开始时信仰革命和社会主义,参加了革命团体并成为精神领袖,后来因为作恶多端精神崩溃而自杀身亡的故事。

(8)、在《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中,斯坦纳模拟了他们的见面,颇为戏剧性地构想出这会是一场《宗教大法官》中再临耶稣与大法官争锋相对般的照面。这个比喻或许揭示了两人的不可调和性。一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认为他有某种相当厉害的直觉本能,也认为他的作品是欧洲可望而不可及的;但也一针见血的指出托尔斯泰行动鲁莽,固执己见,不切实际,像巨人一般没法灵活转动脑袋,看不到周遭事物的真正样貌。另一方面,托尔斯泰颇为做作地赞扬陀的伟大,但同时也挖苦他因有个贤内助,才能写起作来事半功倍。托尔斯泰不出意外的对陀的小说中展现出的病态与夸张表示不满。托尔斯泰最为欣赏的是《死屋手记》,他对陀的戏剧小说毁誉参半。再说技术,尤其是两人都擅长的心理描写。他们都是心理大师,但区别很大。托习惯于展现角色内心高度抽象性的静态化转变(列文、安娜、皮埃尔等等),以及人性中非理性力量引起的矛盾。他能像高速摄像机一般细致再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轨迹(心灵辩证法)。他是最早使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家之或许也可以去掉之一。《安娜·卡列宁娜》中伏隆斯基赛马的段落、安娜自杀前的段落、《克莱采奏鸣曲》中杀妻的段落、《暴风雪》中的梦境段落等,都展现了一个天才艺术家所拥有的通过心灵直观展现使阅读者身临其境的可怕的艺术力量。陀则专注于创造人。他不太满足于停留在抽象层面的人性。他需要触摸到每一个具体的人,并把他们打碎重组,缝合成充满戏剧性的造物。所以很好理解为什么有人(如木心)认为托笔下的人物较少触及人性深处,原因在于他们(安娜、哈吉穆拉特、谢尔盖神父等除外)过于真实与抽象。托对艺术的质疑要求他们真,托的艺术天才给了他们美,托的道德良心迫使他们善,而最终他们被当作博物馆澄亮灯光下的展览品,隔着玻璃安放在我们的面前(这也是托尔斯泰的本意。木心与托尔斯泰隔着层纱,《文学回忆录》里评价托的那章实在露拙,结尾的诗也不知所云。相比之下托马斯·曼、维特根斯坦、布鲁姆等人是真正理解托尔斯泰的)。同时也能理解有人(例如纳博科夫)坚持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毫无真实感,做作而虚假(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非难的翻版),原因在于他们是陀捏合出来的人的矛盾体,是人性的感性显现。并且陀的小说形式更接近一般的戏剧,用真实与否苛责未免过于不尽人情。纳博科夫不能理解陀,联想一下纳博科夫搜集蝴蝶标本的昆虫学副业,就会明白他希望文学人物如标本般(托尔斯泰般的手法)安置于文本中。有某些人生哲学家(尼采)和精神分析学家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从未有过的心理层面的深刻性,展现了人的深层状态,剖开了人性的本质。这种说法过于自负,也庸俗化了陀翁。从陀翁试图极力撇清心理学家称号的言行中就可以看出陀翁比精神分析学派高明的地方。精神分析早已被打入冷宫,他的遗产所剩无几,大部分留给了文学批评。所谓的自我、本我、超我的分层;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只是精神分析版的独断论大厦。同时,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批评文学作品犹如隔靴搔痒。以俄狄浦斯情结诠释哈姆雷特是挺有趣,但也庸俗化、局限化了莎士比亚。俄狄浦斯情结归根到底只是一个文学性的隐喻而已。这种以隐喻诠释只能作为隐喻本身存在的艺术作品的做法,究竟能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不免让人打个问号。同理,用在陀笔下人物身上的精神分析除了利用陀翁的艺术价值自证高明外,其余的他们似乎什么也做不了。陀的心理描写的“深刻性”基于一种强大的艺术穿透力和艺术之魅带来的巨大快感。客观的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以特有的艺术力量展现了人性版图中人迹罕至之地的生态景观。这种展现详细入微,但是作为一名还原论者,我要说的是,最终给出形成这些景观的合理性论证的是科学家们(实验心理学、脑科学、进化心理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等)。不要企图将还原人性的任务交给艺术家和文学家,就像不要将揭示终极实在的任务交给形而上学家一样。艺术家的工作是用充满洞见与想象力的隐喻将那些超越性存在、人的生存场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从这根本性的一点上说,无论谁,无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托尔斯泰,无论莎士比亚、还是曹雪芹,最多都只提供一种关于人的“立体主义式”的隐喻。

(9)、对此作最充分论述的是另一位研究者А.В.阿尔希波娃。她说:“……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艺术家-革新者的基本特点是:预见的才华,大胆地描写传统作家所不敢描写的那些生活方面。在一八七七年《作家日记》中他写道:‘……如果在早先已经、特别是现在所处的这种混乱状况的社会生活,很可能就是具有莎士比亚气魄的艺术家也还不能从其中找出正常的规律、主导的线索,那么至少也得有人即使不幻想找出主导线索,也应该哪怕阐明这团混乱的一个部分吧?主要的问题是,大家仿佛都还根本顾不上这一点,仿佛此事对最伟大的艺术家而言也为时尚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里显然是以自己的论据与冈察洛夫论争。他深信,带着新成就来到世界的真正的诗人,必须阐明‘这团混乱’。他似乎在此预言,描写不和谐与不谐调是可以见到的未来的艺术的命运,正是以此预感并预测到二十世纪的美学追求。与此联系的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个信念。描写丑,‘对生活的否定’(用别林斯基的话来说),作家坚决拒绝把它(指生活。——引用者)区分为‘崇高的’和‘低下的’,悲剧的与喜剧的。显然,这一点就是同时代批评家那么厌恶的他的美学上的革新。他们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津津乐道一切放荡行为的不道德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严肃地描写卑鄙的生活风习以及按从前尺度来看的‘渺小的’人物。同时他不怕贬低传统上‘崇高的东西’。”这位研究者在这里充分论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何以敢于真正描写生活中混乱、丑恶的现象的意义,并由此形成了丑的美学。可以说,在这一点上,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开现代主义美学的先河。

(10)、陀思妥耶夫斯基因此常常落入两边不讨好的境地,《时代》杂志两位重要撰稿人斯特拉霍夫和格里戈利耶夫,就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激进派的忍让态度(拒绝更直接地批评激进派)很不满。可是聚集在《现代人》周围的激进派尽管起先一致支持由一名“曾经为高尚事业经受苦难”的流放归来者领导的文学新刊物,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就看得很清楚,他说他们和我们在很多方面不一样。很快,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有关艺术功用问题的争论,两者原本存在的裂缝逐渐扩大。进而,当陀思妥耶夫斯基将批判的目标指向车尔尼雪夫斯所推崇的费尔巴哈美学——这种美学贬低整个超自然和先验领域的价值,而且想使艺术最终成为宗教的某种替代品——时,两者的矛盾公开化而且不可调和。

(11)、在一定程度上,陀思妥耶夫斯基两个棱镜都使用 。

(12)、《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是陀思耶夫斯基一部长篇小说,我很喜欢。

(13)、“究竟怎样生活更好些?是廉价的幸福,还是崇高的痛苦?”

(14)、同样,斯大林时代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也主要是从文学角度进行的审视。首先,在诗歌、散文、剧本这三大文学形式当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主要的作品几乎都是散文,更准确的说则几乎都是散文体小说。其在俄罗斯文学大师中创作面差不多是最为狭窄的一个。同时他的语言风格也相当的单从前期到后期的主要代表作虽然在思想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读起来几乎都是一个味道,与普希金和果戈里这样千变万幻的文学大师比起来显然不在一个级数上。

(15)、他的《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一系列小说作品影响了后世无数作家。

(16)、他的作品中最受现代主义作家推崇的应推《地下室手记》。这不仅因其中极端自我中心主义对他们说来颇有“先获我心”之感;还有“既非小人、又非君子”的“地下室人”符合他们的“人”的观念。这个“非主人公”(“集合了一些非主人公特点”)又为现代主义者破坏性格开辟了道路。而继这个展示心灵“地下室”的序曲之后的他的创作,主要是在其双重人格的人物身上,更进一步窥视内心世界的黑暗深渊,对此,现代主义者是如何叹为观止,维·吴尔夫说得十分生动而且具有代表性。她形象地而又不无夸大其词地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受折磨的”灵魂“谈论、揭露、忏悔,从肉体和神经的伤口中把我们心底的沙滩上蠕动着的难以辨认的罪恶抽曳出来”;又说,他的人物“同时是恶棍又是圣徒”,“行动既美好又卑鄙”,而且“我们惯常所说的那种善恶之间明确的界限是不存在的。”这一说法是完全夸大失实的。现代主义者笔下人格分裂的人物也是按这个模式写成并按这种观点来理解的。与此有关的是,批评家瓦·雅·基尔波金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为了检验思想所从事的一次‘犯罪’、‘试验’,并不带有刑事的或慈善的性质”;从拉斯柯尼科夫起,他使人物们成为“不是在刑事的意义上而是在哲学的意义上”的“罪人”。这种解释不无依据,但不免夸大。虽然基尔波金这里不是指彼得·韦尔霍文斯基、斯麦尔佳科夫,也不一定是指斯维里加洛夫、斯塔夫罗金(杀死跛女人等),然而,就是拉斯柯尼科夫的杀高利贷者,从其第一动机(不是拿破仑思想)而言,应该说是刑事性的。伊凡·卡拉马佐夫的思想上的弑父,也带有刑事性质。但基尔波金那样理解的杀人动机,如拉斯柯尼科夫的拿破仑思想,斯塔夫罗金(在一定程度上)确是与现代主义者的杀人犯(如萨特笔下的艾罗斯特拉特、加缪笔下的莫尔索等)相符合,他们都是“哲学上的杀人犯”而不是刑事上的杀人犯。

(17)、我阅读了陀氏的《罪与罚》、《白痴》、《白夜》、《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少年》、《地下室手记》和《卡拉马佐夫兄弟》,还看了陀氏妻子安娜的《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娅回忆录》,以及一本合集《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18)、这样的心态,就好像毛姆在《作家笔记》里形容的,一个人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张脸时的心路历程:

(19)、在《死屋手记》里还很真诚地期盼新生活,还希望拥抱世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记》中彻底掉进了那堵墙后的悲剧性世界。于是,他大喊“我不能再装了”不能再装,也回不去,那接下来怎么办?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的全部文学活动就是答案,从那时候起,他几乎不再研究被欺凌与被侮辱式的人,他喜爱的主题是犯罪。在他最重要的两本小说《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都能看到他的悲剧是如何越走越远的。在前者中,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如同地下室人最初的样子。轻信的读者也许会受到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了人就该受到惩罚这一观念模糊,好像以为这本小说的全部任务是在探讨对罪犯的惩罚。但在整本书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人对拉斯柯尔尼科夫有半点责备,即便在故事结局,拉斯科尔尼科夫也未曾因为自己杀人而做忏悔。因为,在他看来,人们不是被分为善与恶,而是平凡与不平凡,由于精神局限而服从道德规则的人都被划归为平凡者的序列,而不平凡的人创造规则,他们一切可为。(《罪与罚》2223页)也许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评判是对的,确实存在这两种道德,一种为平凡的人,另一种是为不平凡的人,这里就出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追问预兆,是什么决定了平凡与不平凡,也就是说,谁决定了哪只羊误入歧途,变成思特里·克兰德这样每个时代都会出现的无限变体?但《罪与罚》里这个疑问只是略微地浮出了水面。直到《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个问题才正式出现。当伊万向阿辽沙描绘自己想象的戏剧时,宗教大法官抓住红衣主教对其情绪激昂地斥责与控诉,读起来就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在上帝面前对他声嘶力竭地发泄一样,红衣主教让他成为了不平凡的人,让他失去了全部的快乐,他不明白为什么偏偏选中他,让他备受煎熬。在伊万与阿辽沙的对话中,他还讲了一个关于《新约·马太福音》第4章里的故事。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到魔鬼的三次试探。在禁食四十天后耶稣饿了,魔鬼诱惑他说:“你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但耶稣拒绝了。第二次,魔鬼带他进圣城,让他站在殿顶上,叫他跳下去,耶稣也拒绝了。魔鬼又带他到了一座高山的山顶,将世上万国及荣华指给他看,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耶稣再一次拒绝。陀思妥耶夫斯基说,魔鬼向耶稣提出的三个问题是人类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会遇到的,三个问题仿佛把往后的人类史全部归纳在一起并作了预言,通过三个问题汇集了人类本性中所有未解决的历史矛盾。耶稣两手空空的走向世界,他对人类只有自由这项允诺。在荒原里,魔鬼诱惑他可以把石头变成面包,只要有了面包,人类就会像顺从的羊群一样跟着他,但这意味着人将失去自由,于是耶稣拒绝,他认为人活着不能单靠面包。但现实是,人类可以为了面包丢弃自由,没有人既能拥有面包又有充分的自由。耶稣许诺的自由是天国的面包,是看不见的,但仍然有几千、几万人跟着他走,剩下的几百万、几千万,几亿的大多数人,他们不会为了看不见的东西而放弃地上的实实在在的面包。因为地上的面包能满足了亘古以来的人类的普遍需求。但耶稣视天国的面包高于一切,他认为那是人意义的体现,为了自由他拒绝苟活于世。在这里,跟着耶稣走的几千,几万人被认为是选中的人,无论是思特里·克兰德还是奎里还是这类型小说的主角,都在这个队列之中。陀氏关心的就是这些人的命运,他们为了耶稣应许的自由,心灵被搅得无法安宁,承受了怀疑、苦楚。自从羊群被打散,误入歧途以来,他们不仅没有获得自由,反而受尽了折磨,忐忑、惶惑、不幸,这就是这类人的命运,像被捉弄了一样,问题是谁在捉弄他们呢?宗教大法官对红衣主教的斥责与质疑,就在于误入歧途这类偶然性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所有令人惊惶不安的生命问题都应该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转入不可知的领域。这种脱离偶然性的问题或许永远不会有答案,就像宗教大法官没有得到红衣主教的回答,而只得到对方的亲吻一样,这类问题的回应只有永恒的沉默。舍斯托夫在《尼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里说,

(20)、“这些因素命中注定在后来发展为完全不同的哲学,即真正的苦役哲学、绝望哲学,发展为地下人的哲学。”

(1)、如果将托尔斯泰比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比较,托尔斯泰犹如雄狮,天生高贵;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鬣狗,但有着狮子的灵魂。天生的狮子终究是少数派。芸芸众生,绝大多数只不过是成群的鬣狗中的一员。鬣狗的世界没有因高贵带来的苦难折磨,有的只是作为鬣狗而存在着的一切善恶美丑。鬣狗不关心狮子。狮子呢,却想改造鬣狗。柏拉图如此、卢梭如此、托尔斯泰如此,前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如此。但终究托尔斯泰主义真正适合的只是他的同类人:天生的贵族、自觉的道德狂(维特根斯坦们)。反观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对的则是生成学意义上的鬣狗们。认为托尔斯泰不切实际、智力低下、哲学浅薄的批评在保守主义阵营中颇为盛行,托尔斯泰上帝视角般的审视也许缺少对人卑劣一面的同情,但客观的说,热衷于改革、持进步主义观点的理性主义者大都如此。

(2)、是说,我描写的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切。”“在小说里我要把所有的问题翻掘遍”,其目的在于表现“人在人类精神发展中感受”,并“靠着最充分的现实主义在人身上挖掘人”。鲁迅先生称陀氏是“残酷的天才”,“人类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这样,就显示出了灵魂的深。”在这“最高的写实主义者的实验室里,他所处理的是人的全部灵魂”。

(3)、费奥尔多虽然爱好文学,但因父命难违,于一八三八年一月进入军事工程学校念书。当时他就耽于思考,在那时致兄长米哈伊尔的信中可以看到他已在思考人生意义。他因当时只能“无休止地过闲适的生活”,感到“活着而没有希望是可悲的”。这是一个早就向往冲霄高举的少年的烦恼。在信中他还表示向往自由:“我只有一个目标:自由。为了它我可以牺牲一切”。也就在此信中他还写道:“人是一个秘密,要识破它,如果我一生都在猜度这个秘密,那你也别说浪费时间。我正在研究这个秘密。因为我要成为一个人。”可见他当时就已在探索心灵的秘密,而从“人是一个秘密”一语可以知道他当时已是一个心灵复杂的人。

(4)、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著名作家,名字虽然很长,还有点拗口,不过在我们国家知名度特别的高,也许部分原因和民国时期其很多作品被翻译过来有关,鲁迅曾经说过(这句话,他真的说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快地处死,竭力要放他们活得长久。

(5)、“到过这儿的人,开始了别样地思考、别样地感受、别样地希望。所有人们感到宝贵和亲切的一切,对他而言变成了不需要的和异己的。当然了,他还跟过去的生活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他还保留着某些自童年时代灌输给他的信仰,旧有的忧虑和希望还部分地活在他身上。也许,为现状感到恐惧和渴望回归宁静往昔的痛苦意识还会不止一次在他身上苏醒。但‘往日不可追’。船已烧毁,退路已断,必须前进,走向未知的、永远可怕的未来。”

(6)、在《关于〈陀氏小说中的诗学〉一书的修改》一文中,巴赫金指出,陀氏在小说艺术上有三大发现:

(7)、除了提出伟大的命题,书中对于一个杀人犯犯罪前后心理上的煎熬描写穷尽人的想象力的极限,把神经末梢的每一个颤抖都描述出来。你无法理解没有杀过人的陀氏为什么能获得比杀人犯本人还要真切的体验。

(8)、在我看来,赌博那种能在瞬息间改变命运,如同云霄飞车般强烈刺激性,刚刚好契合陀氏某种性格特征,满足了他这一性格欲求,这才是他不能摆脱赌博的原因。不过陀氏晚年,归功于妻子安娜对他生活的细心照看和在事业上的打理,陀氏不但财务状况得到了改善,也戒掉了赌瘾。

(9)、而且,果戈里的艺术手法千变万化,这三篇小说的表现主题虽然是同一个,但是其表现的手法却差距很大。《外套》虽然有点近似于鬼故事,但是总体上来看还属于是现实主义为主导的;《鼻子》描述一个八等文官的鼻子变成五等文官的情节则更加怪诞,有点近似于20世纪流行的现代主义手法;《狂人日记》则介于两者之间。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两篇小说虽然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使用的体裁和语言风格则没有多大的变化。这更显示了其艺术才华的不足。

(10)、“人存在的秘密并不仅仅在于活着,而是在于为什么活着,如果不能认准自己为什么活着,人就不愿意活着,哪怕周围全是面包”。

(11)、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宣扬了《圣经》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的广泛道义思想。

(12)、施塔肯施奈德夫人是她那个时代的社会阶层划分的产物,她所称的小资产阶级,在今天若按年收入而不是社会从属关系来定义,被称为中产阶级 。换句话说,上述数目既不是大富亦不是赤贫 ,而是可忍受的人类状况:可使你活得像人的状况 。六千卢布是中等 、正常生存的货币表述,而如果需要成为小资产阶级才懂得这个事实,那么让我们向小资产阶级致敬 。

(13)、1862年《青年俄罗斯》传单事件,则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彻底走向激进派的反面。1862年5月中旬,有人散发一份题为《青年俄罗斯》的传单,正是这份传单把当时的革命骚动推向惊心动魄的顶峰。它要求发动“一场革命,一场无情的流血革命,这场革命必须翻天覆地地改变一切,彻底摧毁农民社会的一切基础,消灭一切支持现存秩序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开门时发现这张传单的,以他一贯对暴力的痛恨,他的震惊可想而知。他当天就迫不及待地去找激进派的首领车尔尼雪夫斯基,要求制止这种向流血暴力发展的趋势。多年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车尔尼雪夫,以一种轻蔑的语气回忆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自己的突然造访,但是他低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用心。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清楚,就像他在《被侮辱与被损害》一书中暗示的,接近权力中心的反动势力正在急切等待充分利用这种危险局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目标是,防止事态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制止一方面越来越鲁莽好斗的极端行为,同时制止另一方面越来越盲目任性的反应。

(14)、最后,毛姆放弃了所有的抵抗,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墓地前,又一次目睹了作家的脸,面对这尊半身雕像,他写到:

(15)、他让好人不得安宁,他棒打鸳鸯,像吝啬鬼阿巴贡一样要他的儿子去娶有钱的老婆,抛弃自己的恋人。

(16)、这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中,人物鲜活,情节繁复,故事好看,每本都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比如评论家们曾试图从各个方面来分析《卡拉马佐夫兄弟》,说它讲的是小人物父子与手足的故事,探索人心的奥秘,追问上帝是否存在,讲述理智和情欲的挣扎,探讨什么是邪恶……

(17)、本书的译者也大都持严肃的态度。特别是负责翻译《作家日记》的张羽、张有福同志和《书信集》的朱逸森、郑文樾同志,由于这两书原著篇幅很大,而内容又多重复或无多意义之处,只能选译,他(她)们在翻译之前,先得研读全书,进行比较和筛选。而张羽同志还不厌其烦,在通读全集时对其中各篇文章逐一作了卡片(内容提要),然后通过对比,决定取舍。因此本全集中的《作家日记》和《书信集》虽系选本,基本上囊括全书的重要部分。

(18)、2019年乌镇戏剧节《卡拉马佐夫兄弟》剧照

(19)、A、表层结构上的强烈的戏剧性、悬念感、莫测性、突变性和聚集性。

(20)、时代裹挟下的养娃军备竞赛:“每年2/3收入用于孩子报班”,还能硬撑多久

(1)、“你知道我需要什么吗?要您毁灭,就这样。我需要安宁。为了不受打扰,整个世界我也会立即一个戈比就卖掉。是让世界毁灭,还是我不喝茶?我说,世界尽可毁灭,只要我永远有茶喝。”

(2)、陀氏缺点多多的性格中也有非常鲜明的优点,那就是他极其善良和慷慨。虽然自己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深陷严重的债务危机中无法自拔,但他对于穷人和亲戚都力所能及提供帮助。即便在最穷苦潦倒的时候,遇到流浪汉和乞讨者,他会掏出口袋里仅有几个硬币救助他们,对于依赖他的亲戚们,也倾尽所有提供帮助,不仅没有怨言,甚至达到不可理喻的境地。

(3)、陀氏的癫痫病带给他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巨大阴影,但是即便这一点,也成为他创作上一股独特的源泉,他塑造的角色中不乏癫痫病人,即便不是癫痫病人,他笔下的人物几乎都带有点神经质似的性格特征。可以推测,癫痫这种神经官能性疾病给陀氏带来很多常人无法企及的心理体验,正是这些趋于极端的心理体验拓深了作品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