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学道德经的感受101句

学了道德经以后的感悟

1、学道德经感悟体会

(1)、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2)、如果说佛陀说了84,000法门,也是不厌其烦的从各个方面各种渠道来说佛法,那么老子则大道至简,始终聚焦在道的根本来传导道法。

(3)、  学习《道德经》,不是复古,而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古代智慧转化为现代智慧,为我们的人生充电,使我们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向上向善的人生方向,能够更好的健康幸福快乐的生活和成长。

(4)、《道德经》问世以来距今已经2500多年,从此华夏子孙都以其道其德为做人做事之标杆,以老子的“无为”之状态为修行的最高境界。然而一场“文革”崭断中国许多文化的精华,随后改革开放的大门敞开,西方文化也随之涌入中国,人们无从分析西方文化真善美丑,反倒把西方人都在摒弃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无限扩大。各行各业都以“金钱利益”论“英雄”。在这种扭曲价值观驱使下,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心灵逐渐的沙化。随之人们变得困扰、纠结……

(5)、我今年30岁,上海人。其实《道德经》我并不是非常陌生,早在4年前就接触过,当时在外滩这里学习太极推手,认识了一个一起锻炼的人,是个女的,向我介绍读经的好处。经不是佛教的经文,是老子的经,送了我一本书叫《德道经》。是她跟着的一位老师叫熊春锦编写整理的。并且告诉我《德道经》才是老子的原版,告诉我不断的诵读经典可以开启先天智慧,使得身体充满能量,复兴道德,文字意思懂不懂不要紧,坚持诵读,修到后面还能辟谷、有天眼通等等。当时的我对这些也比较感兴趣,加上我本身也相信这些东西的存在,因为我觉得很多东西不是我们科学所能解释的,并且人体和大脑充满无限潜力,有特异功能应该是可能的。因此,读了一段时间的经,但是文字比较难懂,很多是通假字,我古文功底一般,也不理解说什么,就每天朗读一遍,按照她的话说,不用去明白意思,每天读会慢慢有变化。最终,也没能坚持太久,因为诵读一遍的时间较长,约50分钟左右,中途往往会被其他事情打断。感觉变化稍微有些,但不显著。最主要是不理解文字含义。

(6)、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是这个老人家的细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怀着对大家的敬畏大略浏览了一番《道德经》。本人自觉《道德经》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道”。“道”孕育万物,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运行中,即道是万物之母,时时有道,处处有道。第二部分是“修身处世”。老子劝诫世人放下虚无缥缈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以退为进,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宁和,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三部分是“治国”。老子推崇的国家类型是“小国寡民”,希望人民的生活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使人民再恢复到远古的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

(7)、关中的道教始于老子入关在终南山传经设教,今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西段的楼观台,就是老子传经说道之处。

(8)、如今我们中华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什么民族呢?无疑是汉族。汉族又是从何时开始有此称呼的?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在此之后的历史舞台上,汉族,这个伟大豪迈而又命运多舛的民族,一次又一次的担任着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主角。这也与两汉时期打下的文化、政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

(9)、 另外,中国道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师徒之间基本上是靠口口相传,而且是真传实受,这个方面和中国的藏传佛教有相似之处,属于秘传,和中国佛教其他流派传授过程有很大不同,这一点我们许多初学者并不了解。这也是中国道教之所以传播面积和传播速度与佛教比较而言弱势的原因,特别是道家的全真派,除非在真正的道观,在社会层面几乎很难遇见。

(10)、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舍己为人,追求道,但他们不也追求彼此之间的距离吗?不修德,何以得“道”?读了《道德经》之后,我查了资料,发现《道德经》里还有一句话,“德为先,道为次”。我认为这也符合淳德归道、道德归道的初衷。道德与道除了道德的内涵外,还蕴涵着“德归道”、“德育道”的深刻意境。

(11)、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12)、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可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13)、还能收获许许多多正能量的育心家人做朋友,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能量是会传递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进入育心的人在这样的生活圈里面就是一种道,实际上就是求道、修道。所谓人生,就是走出一条道路,寻找一条智慧的阳光大道。

(14)、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骄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15)、通过《道德经》深刻的理解,能得知“天人合一”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人类的和谐世界就是“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也就是人类世界伦理价值的最终目的。

(16)、“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中大家最熟悉的当属“上善若水”了,老子提倡应该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即守柔。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最柔弱的是水,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推及到人,若人能够做到“上善若水”,所赋予的精神和意义,那么他的心胸会像水那样曾经深邃,待人像水那样爱亲,言谈像水那样真诚,处事像水那样灵活圆通。这样德行高尚的君子,你说是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效仿的人呢?

(17)、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18)、我和爸爸在游览化女泉的时候,看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道德经》,我想这本书应该对我很有帮助,所以我就央求爸爸给我买了下来,我翻开一读才知道,《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不朽著作,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无论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还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于稳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有时候做事很难一心一意。往往是做这件事想那件事——学习的时候,想着待会去玩;上课的时候,想着中午会吃什么午饭……往往是心不在焉,最后一事无成。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儿“专气致柔”的时候么?

(20)、我们各自好强的心态坚强的性格,生活轨迹与道家八卦和佛家眼、耳、鼻、舌、身、意、识、心相应。各自有不同的人生与修行修心,当年的夙愿以成回忆。

2、学道德经的感受

(1)、(4)弓身执者攘臂而扔之(前识者),弓弦执者,下侮之。

(2)、老子还在《道德经》中写道:与善仁,言善信,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的善,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与人相处,要本着与人为善态度,说话时要真诚诚信,遵守诺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可远怨矣。”即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则要宽容。这样我们之间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粗看人生几十载,你可以为了获得万万人之上的荣耀而奔波此生,也可以拉帮结派,纠集聚众虎踞一方,还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细数天下王侯与膝前孩童听……都不过几十载,于是万万人之上的人要求别人帮他写书,把他打败拉帮结派的家伙的故事写成一本厚厚的笑话,并给这部笑话取了个颇有文学意味以及哲学涵养的词叫:历史。并且告诉要求所有的人都像他学习,界定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追寻平凡梦想的人为愚昧。细看人生许多日子,不要因为他短就可以忽略,因为再小的一天也是昨天所不能拥有的明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够真正的超然不受拘束?是“道”所衍生的人民。

(4)、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5)、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6)、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7)、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8)、《道德经》提倡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匮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都应该从老子《道德经》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静心是安身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9)、以其不争,不居功,故道者德者无为而无以为。上功成不居,则民不争。天人合一之道。

(10)、要想真正读懂《道德经》,必须放空心态,把自身处于一个幽静、空灵的环境中不可,如果你一边读《道德经》,一边有人找你谈生意、谈升职、去旅游,甚至打麻将,你再怎么读也理解不了,因为这里面有许多内容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而往往与现实的态度是背道而驰的。

(11)、第二章中,老子说“行不言之教。”,这是洞悉教育的哲学!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面对精力充沛的孩子们,多少教师都把说教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将孩子的个性差异进行了流水线式的管理,产出了一模一样的产品———高分低能的毕业生。从知识传授中课堂上的大量讲述,到品德教育时频频的所谓“讲道理”,似乎教师职业就是以语言为主的工作。而老子却在两千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教育哲学。“不言”怎样去“教”?这里的“不言”自然不是不说话,而是反对空洞的说教,是我们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身教重于言教”。在他的眼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独立、自由、值得尊重。圣人培育万物却不自恃其能,更何况教师教育的是独立个体的学生。我们做教师的虽然肩负着教育的职责,却不该将学生占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种要求,每日喋喋不休。学生又怎能真正地快乐成长呢?两千年前的老子已经指出了我们现代教育的弊端。

(12)、《道德经》有如黄钟大吕,一下下的将我心头蒙尘震落…

(13)、我们学习和传承了老子的思想两千五百多年,老子思想对我们后世子孙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被誉为诸子百家第一家,《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老子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道家学派的奠基人创始人,其思想也是道教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核心精神理念。儒家道家思想共同深深的影响和塑造了我们华夏民族,我不敢说我们民族的思想精神全部在老子孔子的经典里,但我敢说相当多的一部分精华就在老子孔子传世的经典之中,我翻译道德经的主旨就在于解读老子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也就是说老子道德经蕴含着很多很多我们民族的优秀的思想、精神和智慧,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继承古圣先贤的思想智慧,温故而知新,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有可能去更好去继承、弘扬和发展。

(14)、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1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16)、在老子看来,道一是宇宙产生之本源,二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在我看来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很难理解清楚的.,或者说是,我不赞成这样的说法。道怎么就是宇宙的本源呢?那么宇宙的本源是什么?老子的道不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吗?这样的话,宇宙的本源不也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东西吗?在现在的情况下,我自己是解释不了宇宙的本源问题的。

(17)、老子主张通过观察万物来认识其本质。这使他的认识论具有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因素。此外,他又认识到,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一观点也是值得肯定的。另外,老子又主张只有无欲,才能认识无形之“道”的奥妙,这就使他认识论带有神秘的色彩,但同时又揭示了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和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

(18)、          我理想的人生模式如何设定?

(19)、81年后忽然她觉得右腋裂开了,生下一个男婴。男婴生下来以后行了九步,像一个很成熟的幼儿。这么一个婴儿就显得这么老又成熟,母亲惊叫一声:“啊!我的老子呀!”其实她的本意是“我的儿子呀"。所以称之为“老子”。这当然是一种传说,但不能说它一点来历也没有啊,它的来历就来源于古代的创生说。

(20)、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3、学了道德经以后的感悟和收获

(1)、我今天把《老子》读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

(2)、“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3)、扯得远了些,回到道德经。道德经里面的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一个人必须有道德,一个社会必须重视道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人是以人来教导、以人来衡量对错的。但是有些人是以神来衡量对错的,所以不同的依托形成了不同的对比。记得BBC纪录片里面就有讲到天主教对人们的生活形成的影响,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因为我从小就被我父亲教导人要怎么样,人不能怎么样,怎么才能成为人,这种用人来衡量对错的教导的确对我形成了一种塑造,这里的我对我过去的评价只是陈述事实的意思。

(4)、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5)、当一个人的生活充满了自满和失望,有时人们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使他们被毁灭,不能被拯救。因此,当我们感到满足或沮丧时,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呢?我们的头脑是否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这需要生命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启迪。

(6)、释文:受到宠爱和受到的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的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而感到惊喜,失去宠爱而感到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和重视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又有什么大患哪?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和依靠他。

(7)、“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8)、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9)、这种语言既美丽又简单。全部不是来自于思维思索而刻意技巧设计,而都是来自于老子的智慧自然流露。

(10)、古人以为宇宙间万物都是神在统治。神就是天,它有统治万物的权威,所以人们对天帝存有敬畏心理。但老子不这么想,他否认天地的存在,他说:”天地无情无意,对于万物如同人们用草扎的狗一样,用过之后就抛弃了,没有什么爱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明万物的生长运行并没有神的意志支配。

(11)、学习《道德经》后,我发现《道德经》是挽救人心灵荒芜的一剂良药。让我和孩子在南希教育的无声润泽和熏陶下不断的进步,真正的用灵魂走进《道德经》。《大道至简》更全面和深刻的诠释了《道德经》的真谛,让孩子和家长明白什么是“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体会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有和无的对立和统一。

(12)、感悟:任何事情都存在对立面,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他存在的道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不要过于极端的评判,更不要人云亦云。

(13)、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14)、人在得意的时候,官运亨通、财源滚滚,可谓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们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树敌太多,不给自己留后路,以致招来杀身之祸。在老子看来,我们此时应该怎么做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气来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可能埋藏着祸根,让自己不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等到失意的时候就无路可退、众叛亲离了。还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争强好胜,天下无敌,须知“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同时,“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达到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强,要保持谦逊之心。因为富贵加骄傲,使自己招来祸患,功成身退才属于天道。自古以来,能够做到的只有少数人。像范蠡在越国打败吴国之后,就带着西施隐居。李斯官至宰相,富贵加身却不肯下来,继续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难保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刘邦一样,有多少功臣上来之后,还愿意功成身退?每个人都要封王,封到底全都封死了。还有明代时期开国的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后来几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因此,我们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15)、“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16)、结果大多数走进了痴迷的道路,茫茫然而不可知。

(17)、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老子以非同一般的智慧告诉我们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师之道、为商之道,道道相关。

(18)、当一个人的生活充满了自满和失望,有时人们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使他们被毁灭,不能被拯救。因此,当我们感到满足或沮丧时,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呢?我们的头脑是否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这需要生命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启迪。

(19)、道德经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用到工作中,以第41章为例:这一章描述了有道的人的境界:大智若愚、反省改过、平和心平等心、虚怀若谷、善者不辩、为法忘躯、为善不欲人知、通权达变、圆融无碍、功到自然成、以身试道、实相无相、正道隐藏不着相。

(20)、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学完道德经的收获

(1)、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所以老子讲,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时机能做到像水一样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动善时”;再配合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就永远没有过失了。

(2)、圣人不欲见贤,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是以下知有之。

(3)、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

(4)、《道德经》教会我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5)、道德经其实是基于道德上思考总结出的一篇,从侧面上说,人们在那个时候道德已经到达了那一种地步。道德经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衡量、发展、成就形成的。道德经说明了那时候我们是以人来衡量对错的。维持自我的存在是需要代价。维持一个人的存在,就是说你要维持自己一个人的标准。圣人的存在就是维持圣人的标准。

(6)、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7)、对于道德经的体会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个人也在自己的领域去体会和领悟着这经典之作,让我们大家在道德经中读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

(8)、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9)、(1)弓身无执无为(道者),弓弦无执无为(德者),下知有之。

(10)、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真谛启示,可以使我们解放思想,改变对世界的认知,放弃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许多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做事不给自己和社会遗留后患。从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站在一体同观的全视角看世界,才有真正的恒常快乐,才是真正的全然自由。

(11)、“圣人”生于天下,他能够恰当地收敛自己的心欲,兢兢业业地不敢放纵自己,不敢与民争利,不敢以自己主观意志而妄为。

(12)、我在上海一家较大的国企工作,2016年初,我刚被提拔为科室主管,其实我们这个部门以前是公司,后来体制改革变成了部门。科室主管相当于以前的部门经理。我算是一名新的小领导者吧。手下一共9名员工。听了道德经以后,改变很大,以前自己的心境往往因为领导一句话、一件事而患得患失,表扬一句可以高兴很久,不开心一句会很难过纠结,会联想到很多事情,是不是做的不好,领导不开心了,等等。以前在工作中取得一点小成就,就会表现自己,怕别人不知道这件事是自己做的。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点可笑。很多事情确实看开了,心境也平和了不少,虽然处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但是也慢慢学会放下自己的私欲,为众生去做事。在日常工作中,我自然也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往往很多人为了利益故意和你走近,也有许多人会扮演老好人的角色,站在你的角度,让你为自己多考虑,告诉你之前有什么什么钱你没拿,被谁拿掉了,以前听了这些,内心会纠结老半天,想的很多,如今听到这些,只是心头和眉头略微一紧,也便豁然。我知道,这眉头一紧表示自己还没完全看开,但是相比之前已有进步。之前我也读过王阳明的一些书比如《传习录》,还有罗博士多次提到的《金刚经》最近也在读。感觉圣人之道,很多东西都是相似的,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道德经也好,都是要求放下自己,从善念出发,并且王阳明提出“事上磨”的观点和金刚经要求不光以出世的心再入世做事,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也强调为众生做事。但是我个人感觉《金刚经》似乎更玄妙一些,据经上说,若有人能够受持,功德福德非常之大,而且不能住相。感觉对什么稍有执着就是住相。可我还不能完全理解,期待罗博士以后有机会讲解。我还有一些小的疑惑希望罗博士有机会能帮我解答。

(13)、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甚信”,含有真实可信的事物的本质。“道”产生万物,万物其中有“信”,含有真实可信的事物本质。“道”产生万物,万物产生后又向它回归。“道”好似万物的宗主,它是万物的汇归之地,万物都归附于它。“道”在万物中的体现称作“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的样子,一切以“道”为转移。天得到它就澄清,地得到它就安宁,神得到它就灵验,川谷得到它就盈满,侯王得到它就成为天下的君长。“道法自然”,它是自然的缩影和化身,是大自然及其规律的代名词。

(14)、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孔子还对饮食有研究。作为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孔子不及老子,孔子的哲学不能算作作哲学,他的观点,我认为其实是对现实中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的总结,只是别人照着孔子的言行去行事时,还没有发现或许很少发现错误。孔子的哲学,我认为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只能说是孔子比别人多了一项概括的本事。比如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都是一般人们的生活规律,生活常识,并没有太多的理论价值,说明了一点,就是一张教别人如何做菜的烹饪单子,别人看到只需要照着上头的步骤,基本上不需要研究什么的。

(15)、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16)、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读书笔记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17)、读完到《道德经》,使我对这位古代贤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人文知识、个人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本事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辩证的思想阐释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景,实质上又是一种情景,表面情景与实际情景有时完全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还有躁胜寒,靓胜炅则说明事物的对立面常常互相制约,异常是对立面的主导方面作用更大。

(18)、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

(19)、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很庆幸,自己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能够弥补过去系统的漏洞。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会如期而至。

(20)、感悟: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稳重,不能根据性格使然,任性而为,不然就会失去事情的本质,衍生出不必要的麻烦,也就失去做事的根本。不论是因为情绪还是受外界影响,都要时刻保持冷静,暴躁会造成情绪失控,不能有效的保持头脑清醒,处理事情就会出现偏差,这就像本来占有正义,但因为情绪失控,最后确失败了。

5、学道德经的感悟怎么写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现代的生活节奏下,许多人们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钱财富等,才会造成人们的贪欲不断膨胀,最终导致了犯罪率的高发,若人们能重读《道德经》,体悟其中的“道”,终有一天,人们的心能重归平静。

(3)、就拿读书这件事说吧,有很多人读几天感觉没啥收获,就给自己找理由放弃了,“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事”,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去坚持,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被克服了,我们虽不能与圣人相比,至少可以学会坚持,学习老子他老人家做事对事的态度,用无为之心做有用之事!

(4)、我是个蜗居者,时刻背负着沉重的壳,不论作息,无论愿否。这是死活放不下的担子。

(5)、他绝对不是一个文学作品,也不是一个哲学作品。他完完全全是一位大修行人得道的圣人老子的智慧流露发布。

(6)、不知道人要靠什么才能够接通天地的频道,打通和道隔绝的隔阂。

(7)、(2)弓身无执有为(上仁),为者必败之;弓弦不能尽其才,下亲而誉之。

(8)、与上礼进行对比,弓弦能劝谏上礼之君,有所调整而无执为民,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9)、道德经没有什么对与不对。文字的东西始终就是这样,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谁看谁的感悟都不一样。

(10)、这句话意思是说,原来一切众生也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佛,只不过是因为妄想和执着,所以才未能证得。

(11)、   与生命相比,事业的轨迹缤纷异样得多。

(12)、契合还好,如若不契合,那那些人岂不是一辈子活在蒙蔽之中?“名”的出现,方便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描述,却在一定情况下愚弄了世人。

(13)、在久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便与自然达成一种天然的默契。春种,秋收,冬藏,狩猎时不捕怀着幼崽的母兽和幼兽,捕鱼时也不用细小网眼的渔网,人们懂得与自然保持平衡。而工业革命至今,人们对于自然地索取有增无减,甚至涸泽而渔不顾后果。最后招致大自然对人类这种无度掠夺和破坏的惩罚,雾霾、沙尘暴、极端天气等无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早点明白《道德经》中蕴藏着的善物之善,那么也许有许多的动物还存在于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馆中。

(14)、可是,老子以更简洁的,更直接的阐述。将大道衍生万物的情况说的明明白白。

(1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讨厌的地方但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可是我想说,帮助他人保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16)、他以后的几千年来,道家许许多多的祖师都将道德经的内容加以阐发,演化出更多更丰富的道家修行的内容来。

(17)、如今的人普遍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18)、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19)、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20)、你看他写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2个字把道的特性。说的差不多了。

(1)、日前,我再次拜读了道德经一书,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道是什么?道是宇宙间万物的本源,道无法以语言阐述,却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来阐释道,上善若水,水可以变成任何的形状,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状,水是最柔软的,却也是最坚硬的,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和合乎于“道”,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在为人处世中,能够适应于各种环境,能够快速融入其中并且发挥效用,同时不妄自作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处于一个顺畅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