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莫衷一是是什么意思解释102句

莫衷一是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1、莫衷一是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啊

(1)、莫:不能;衷:适中公正的决断;是:对,正确。

(2)、讲这个话的时候,有人说他主要是为了要军费,但是他为什么要军费呢?不是像过去那样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抵御西部北部几千年来侵扰我们边境的人。当时主要讲的是东南沿海和台湾,这次是从海上来的。

(3)、当年出售兔儿爷的小贩,都把各式各样的兔儿爷摆在桌案上,俗称“小摊”,摊上的兔儿爷要是互相打起架来,还不碰个乱七八糟,到那时摆摊的小贩只得散伙回家了。所以这句歇后语的意思就是散伙各干各的去。

(4)、(成语出处)清·吴趼(jiǎn)人《痛史》第三回:“诸将或言固守待援,或言决一死战,或言到临安求救。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译文: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各位将领有的说严守城池、等待援兵,有的人说和敌人决一死战,有的人说到临安求救兵。大家各有各的看法,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5)、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不怕开始众说纷纭,只怕最后莫衷一是。

(6)、B.传统文化节日是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

(7)、“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挂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若夫水用舟,沙用肆,泥用輴,山用樏,夏渎冬陂,因高为山,因下为池,非吾所为也。”

(8)、迩者诏书数下,开特科,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惟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

(9)、儒家谈教育总是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孔子创办的学校有四科,依次顺序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所以,德行科的第一名颜回被后来抬得最高。

(10)、可是,在汉代以前的所有其他文献中都没有“格物”和“致知”的语言表达,因为缺乏旁证,后世的学者对它的含义陷入了臆测中,莫衷一是。

(11)、你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不要莫衷一是的,不然到时候你什么事都不能决定了。

(12)、(释义)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13)、但是,“格物致知”在《大学》后面的文字中并没有深入的解释,以至于“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成为儒学思想千百年来莫衷一是的话题。

(14)、莫:不能;衷:适中公正的决断;是:对,正确。

(15)、另外还有一个领域,在人才领域也在作相关的研究,实际上是它跟我们人力资源管理用的词汇不一样,但是做的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如图2所示)。

(16)、(东汉郑玄):事物之来发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

(17)、清·吴趼人《痛史》:“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18)、(示例):清·黄钧宰《金壶七墨·堪舆》:“然此辈执术疏,谋生急,信口欺诈,言人人殊,甚至徒毁其师,子讥其父,各持己见,彼此相非。”

(19)、(释义)似:象;是:对;非:不对。好象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20)、成语释义: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2、莫衷一是是什么意思解释

(1)、我们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但是到李鸿章时代,中国是急剧的衰弱了,鸦片战争时的英国,乃至后来的八国联军都没有多少人,据说只有几千人,我们是几亿人打不过人家几千人。

(2)、关键,而分支说和独立说的争议却始终莫衷一是。

(3)、过去西欧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从来都习惯了自己绝对优势地位的,认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但是这个绝对优势确实在发生变化了。这个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因为后发优势。

(4)、求同存异:求:寻求;存:保留;异:不同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5)、(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6)、他们你一句,他一句,弄得我无所适从,莫衷一是。

(7)、这个论题,大家已经辩论了两天,仍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8)、成语解释 莫:不;还是;衷:折衷;断定;是:对。指不知哪个正确。形容各种意见都有。得不出一致的看法。

(9)、但是人性在心中是不显露的,因此人必须去研究遇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件物,认识具体事物中的理。研究得多了,有一天会豁然贯通,认识到全部的理。这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来达到对理的认识。

(10)、文学家常常连篇累牍地讨论该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虽然定义颇多,往往莫衷一是,但是都包含着文化遗产中的.社会态度。

(11)、跟其他成语比起来,莫衷一是显得非常年轻,直到晚清时期才正式形成。在取材自南宋军民英勇抵抗元军侵略的小说《痛史》中,当元军攻破樊城,增兵襄阳的时候,襄阳主帅吕文焕集合将领们商议对策,“诸将或言固守待援,或言决一死战,或言到临安求救。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敌军气势汹汹,将领们有的说要固守城池,等待援兵,有的说要决一死战,还有的说要去都城临安搬救兵,大家议论纷纷,谁也不能说服谁。莫衷一是,形容的就是这种状态。

(12)、北京西城的二龙坑,旧时是一片荒地,俗名“烂死岗子”。凡清贫人家死了人,无力发送出殡,多将死者尸体用芦苇席卷裹埋葬于此。民间有“二龙坑闹鬼”的传说,有人夜间倘若必须路过此处,须三五成群结伴,又唱又喊以壮胆,其实乃自欺欺人。 

(13)、如何突破公司目前的困境,大家意见杂陈,莫衷一是。

(14)、到了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曾对这一词做出过与朱熹不同的解释。

(15)、老师在这道题上给了我两个答案,现在我也是莫衷一是。

(16)、众口难调(zhòngkǒunántiáo)

(17)、莫衷一是的意思及成语解释是不能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也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结论。

(18)、当你跟前沿的距离在靠近的时候,你的后发优势就会大大的减少,这会影响我们增长的步伐,再加上刚才讲的演化的因素,有些好东西我们还没有,但是有些演化后面会带来的负面因素提早到来了,比如说刚才讲的老龄化。

(19)、(释义)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20)、    上面的分析指出,“格物”就是“根据法则取舍物事”,即“限止‘末’的而获取‘本’的物事”。在《礼记》的思想体系中,“格物”为立身之本,是那个时代核心价值观的“核心”:

3、莫衷一是衷的意思百科

(1)、过去曾经为这个问题争论过,当时(杨)小凯提出来“后发劣势”的问题,后来我就写过一篇文章说后发有劣势,这没有错,落后了还有什么可吹的?但要看到后发也有优势,而且你必须承认后发优势是主导的方面。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先发的人搞出一个新东西来要花费多少精力,要花费多少钱?就如多少亿美金往往堆不出来一个创新药品来,你去模仿的话就太容易了,是不是?

(2)、我的三个说法一个是夯实基础,类似于盖房子的地基,楼房越高越需要深厚的地基。这个基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一个是理念基础,最高理念就是习总书记的“三信”,你信啥呀?非得要有信仰、信念和信心。人生真的不仅仅是钱,还有诗和远方。管理制度要落地,人们必须相信这个制度,你要信这个组织所采取的管理方法,相信它不仅能够解决组织的问题,也能够解决你个人的问题,不仅给你钱,还可能给你一个光明的人生,如果你不信,所有制度都不能落地,最后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3)、那我们做了一些什么事情?作为研究者我们忙碌了哪些事情呢?我大概作一个简单的回顾,这个回顾不是非常严谨,可以提供一个大概的轮廓。这是我在中国知网上自己做的一个统计,通过检索1981-2018年与人力资源领域各个关键词相关的学术文献获得。横坐标为年份,纵坐标为发文量。以中国图书分类目录和一般教科书的关键词为标准。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分别统计。先看不区分核心与非核心期刊的总体数量变化情况(见图1)。

(4)、如何突破公司目前的困境,大家意见杂陈,莫衷一是。

(5)、同学们对毕业旅行的方式议论纷纭,莫衷一是。

(6)、其次,从正面加以阐述,来表明“无为”是什么。

(7)、(5)游苏宁.真面并坦承无效医疗增长知识以破除迷信(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6,31(11):

(8)、如何整顿学风、提高教学质量,出席教育会议的老师们的意见莫衷一是。

(9)、对於这起交通事故发生当时的情形,目击者人各异词,莫衷一是,使得获报前来的员警无从下手。

(10)、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1)、学界对于我国是否应当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也莫衷一是。

(12)、朱熹认为,这个世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理。宇宙间的每一件事物都含有理,客观事物的理就是自然规律,人类社会的理就是伦理道德,人心中也有理,就是人性。

(13)、(解释):纷纭:多而姑乱。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14)、对于这起交通事故发生时的情形,目击者人各异词,莫衷一是,使得获报前来的警察无从下手。

(15)、关于"所"字结构中的"所"字的词性,也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

(16)、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感觉莫衷一是的时候你一定要静下心好好想一想。

(17)、后发优势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为什么搞市场经济,搞多种所有制?无非是看到前面不搞市场经济的国家没有一个在经济上能成功、能进入发达经济体的,而搞市场经济的国家就有许许多多成功的例子。证券市场别人搞了几百年,我们一下子把人家一整套制度、办法都抄过来,尽管抄的不完全,但很快也搞的有模有样。所以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我就在文章中写过,发达国家资金、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与经验乃至各种信息的全面涌入,对当时中国社会所起到的振聋发聩的催化作用,无论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因此说,中国的经济奇迹主要得益于利用了后发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肯定没有什么错。同样的趋势在非洲、在东亚南亚包括和我们人口相当的印度,现在也可以看得越来越明显。

(18)、孔子蹴然辟席而对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身。”——《礼记•哀公问》

(19)、按照上述汉代以前“格”的最通行用法,“格物”就是“遵照法则限止物事”,是讲人对待物事的态度。《礼记》中还有同类的用法,如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礼记•缁衣》)“格心”就是心里有做事的道德和礼仪上的标准。

(20)、A.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我们到此,真有点儿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

4、莫衷一是 意思是什么

(1)、从绝对优势变相对优势就意味着后发优势在急剧的减小,这是我们对今后的演变要有的一个清醒的认识。过去你可以借鉴,可以拿来很多东西,因为你跟前沿很远,因此你获益特别大。现在你想模仿,想拿来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这个越来越少就意味着你发展的动能要靠自己,那就要看我们具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2)、摘要杨慎的卒年卒地,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展讨论以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3)、刚才(黄)江南从一个很特殊的角度,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服务社会演变的角度来定义这个百年变局。我们看到现在对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解释多种多样,包括权威的媒体和权威的研究机构,说法也都不一。当然大多数还不是江南说的这个角度,我大体看了一下,大多数是说变局就是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改变,这好像算是比较多比较主流的解释。

(4)、做老师最失败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感觉莫衷一是的。

(5)、形容一个人身材矮小或者遇事畏缩。举例:他这人就那样儿,一遇事儿就缩脖儿坛子。

(6)、(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君无二心,妾岂不知?但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

(7)、或言决一死战,或言到临安求救。言论纷纷,莫衷一是。

(8)、经济学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经济学家之间也总是莫衷一是。

(9)、形容一个人不受欢迎。举例:比领导还明白的人,在领导面前永远不得烟儿抽。

(10)、这条歇后语表面上是说卧佛的手脚都很大,但其实寓意却是形容那些不注意节约、花钱不知算计的人,北京人习惯上把这种行为称做大手大脚。

(11)、摘要关于明成祖迁都的问题,历史上议论纷繁,莫衷一是。

(12)、(全拼)shuí shì shuí fēi

(13)、今天就说怎样认识,我觉得先不要急于说怎么应对,如果连什么是“百年未有之变局”,到底是多少年、会往哪里变都没搞清楚的时候,就开始讲应对,那些应对肯定很难对头。

(14)、形容吃撑了。举例:他都吃的快顶嗓子眼儿了,您就别再给他盛饭啦。

(15)、如何突破公司目前的困境,大家意见杂陈,莫衷一是。

(16)、第循道依法而举事,借用社会各种资源而立功,一切皆要顺着自然之势,不容许依主观意志而扭曲自然,这是让人要依据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来行事,并列举了遇水用舟行等例子来说明,人为之事应该顺应自然、效法自然。

(17)、这个发达国家的对于落后国家的绝对优势变成相对优势,当然给众多落后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机遇。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肯定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机遇,这也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众多发展中国家普遍迎来高速发展期的原因,但是这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工业革命以来引领世界的标杆没有了,或不那么让人信服了,往下朝哪儿走?下一步的演化是国家间的趋同还是差距会先变小再变大?科技飞速发展造成地球环境的依存性或人类命运共同体性与民族国家的冲突如何解决?在这段没有航标的旅行中我们会生活在一个价值认同度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冲突的世界,应当说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18)、做老师最失败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感觉莫衷一是的。

(19)、形容某人到处传闲话、搬弄是非。举例:别整天在人背后拉老婆掖舌。

(20)、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感觉莫衷一是的时候你一定要静下心好好想一想。

5、莫衷一是的意思是什么?

(1)、那个时候西方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对于落后的未开化的,未进入现代工业文明的这些国家的优势是绝对的,这种情况维持了将近300年。变局是什么呢?是这个绝对优势现在开始发生变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达工业文明对于这些落后国家的绝对优势,在21世纪以来逐步变为相对优势,我认为这是300余年以来最大的变局。

(2)、出处:清•黄协埙•《锄经书舍零墨·卷落英》:《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注者聚讼,莫衷一是。

(3)、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新闻学术界、业界以及广大受众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4)、东虏兵势甚强,外廷诸臣意见纷纷,莫衷一是。

(5)、一天一个成语26——倾国倾城(西汉)美人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才可描述其美貌

(6)、调控之下,房价是涨是跌,专家们也是莫衷一是。

(7)、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习主席的话,习主席说:“前人的成功和失败我们要重视,要研究,要借鉴,目的是治乱兴衰,去掌握这个规律,这样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也从这样一个角度去践行习主席的教导,而且我发现习主席对人力资源管理非常有研究,他其实已经表达了我想表达的很多东西,我只能给他的思想作一个注解。比如,习主席教导我们说,“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d、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他说的“三信”(信念、信仰、信心),不仅仅是对一个国家,从一个人、一个集体,到一个政d、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三信”,但是我个人的感觉是我们现在缺这个“三信”,不管是在个人、组织,乃至在民族的层面上。对于组织管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三信”如果不是更加重要,至少是同样至关重要。

(8)、迩者诏书数下,开特科,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惟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

(9)、做老师最失败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感觉莫衷一是的。

(10)、老师在这道题上给了我两个答案,现在我也莫衷一是了。

(11)、形容一个人求之不得,非常希望。举例:这档子事儿交给他,您别瞧他表面不言语,心里头巴不能够儿的呢。

(12)、关于这位皇帝的问题,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莫衷一是。

(13)、(释义)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

(14)、   从儒家的价值体系就可以判断“格物”是属于道德范畴。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格物”是放在第一位。没有例外,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放在第一位的一定是道德问题。而且这里所提及的所有方面都是属于道德伦理范畴的,并不是谈如何获取知识或者智慧。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是没有关于客观世界的物理探究的论述,否则后世儒学就可能发展出物理、化学、地理等这些现代科学。

(1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格”在《礼记》中做“法则、标准”讲的这一现象,因为“格物致知”就是首见于这部儒家经典。同一部典籍之间的词语互证最有说服力。

(16)、我把它归纳为三大技术,首先是组织分析和组织评价的技术,也就是如何分析和评价一个组织,还有工作分析与评价技术,以及人员分析与评价技术。组织评价和人才测评要结合起来,我分析一个人时,要从哪些角度去分析?西方教科书里的KSA(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三大类你是逃不过去的,无论是谈任职资格、胜任力,还可以加上理念、信仰,你要掌握这些东西,怎么样去分析?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胜任一项工作?需要测评技术、面试技术等。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三样东西的属性不一样,你怎么分析它们?这就需要技术。如何评价一项工作的价值?需要职位评价技术。

(17)、据上所述,筑之形制莫衷一是,旧说每嫌过略,新说虽详,然与旧说每复根本违异,因之余颇为所惑。——郭沫若《高渐离》

(18)、由于《周易》的博大精深,后世学者对《周易》的阐释是自行其说,莫衷一是。

(19)、如何突破公司目前的困境,大家意见杂陈,莫衷一是。

(20)、各执一词 ( gè zhí yī cí )

(1)、这个问题,已经辩论了两天了,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2)、已经开了两个多小时的会议,双方代表还是莫衷一是,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