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6章原文
1、论语第十六章跟读
(1)、(译文)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2)、文质彬彬这个词,在现在的中国,大多是用来描述一种比较儒雅的形态,已经失去了它所存在的君子人格的审美标准。我们说起文质彬彬呢,就只是形容一个人比较斯文,就“文”的方面来说的,完全缺乏了对于质的观察,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把文质彬彬这个词,曲解成单纯的文,甚至文也不一定具备,仅仅是一个外在的形象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对于我们人人都想成为的君子,我们只看中“文”,而忽略掉了“质”,这就跟夫子提出来的文质彬彬的本意呢,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理解,这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无知。
(3)、狂:狂妄不羁,直:直爽,心中没有隐私。侗:幼稚无知,愿:谨愿,谨慎、诚实的样子。悾悾:愚悫(què),就是愚笨、无能,楞头楞脑,不知忌讳,不知变通的意思。信:可信,值得信赖。这句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孔子说:“狂放却不直率,无知又不谨慎,愚悫却不老实,这种人我真的是难以捉摸他。”
(4)、那么夫子为什么说他们这是幸而免呢?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幸”。《论语正义》上引晋语说:“德不纯而福禄并至,谓之幸。言非分而得可庆幸也。”所以呢,“幸”是指非分而得的,而不是分内应得的,是一种不正常的获得。古人说:“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说如果在人群当中很多人呢,都德性不到,却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和财富,这就是国家的不幸。在《左传》上也说:“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说如果一个国家,有能治理国家的善士能臣,在上位的话,那么他们必然会引导人民实实在在的在德行的根本处入手,财富和爵位呢,也都会依照实际的德行功劳而分配,自然就不会有很多人侥幸去获得了。可是,反过来,如果在上位的人都是侥幸而获得的话,却想要天下人能行直道,那就没法实施了。所以说,天天期盼非分而得的幸运,这是不正常的,是一种颠倒的价值观。就是因为天天想着幸运,也就天天都有不幸的感受了,我们不能靠幸运活着,还是要踏踏实实的积累德行,靠厚德载物。古人说了,“小人得祸是恒常的,而得福是幸运的。”所以我们看,看待幸与不幸、看待福和祸,还要看我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对于君子来说,以长远的眼光去看,一生平安就是福。
(5)、(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6)、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注释)(1)斯:就。(2)恒:指恒心。(3)约:穷困。(4)泰:这里是奢侈的意思。
(8)、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9)、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0)、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1)、(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12)、(译文)孔子说:“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觉得厌烦,教诲别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13)、那“直”的反面那就是“不直”啦。《论语》当中夫子说过不直的就有微生高这个人,别人问他借醋,他没有,从邻居家借了给别人,也不告诉对方,这个醋是邻居的,这就是罔。小事就可以看出来,小事就可观人的倾向。有人把直简单的理解成为正直,这也是容易出问题的。因为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正直的,大街上两个人发生了冲突,你问哪一个,哪一个都觉得自己有理,自己是正直的。所以正直是一种标准,需要学习判断,但加上真诚,就只需要自己负责,问问自己就知道了。一个人做事不真诚,或者与内心脱节,胡做乱做,到最后就一定会出事。比如说,现在很多女性,明明希望自己的先生,多听听自己讲话,多关心一下自己,可在生活中却总是表现出对自己的先生不屑一顾,毫不在意的样子,这就和内心脱节了。慢慢的一次次的言不由衷,累积下来,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就是很多夫妻临到离婚了,都不知道是怎么走到了这一步。
(14)、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15)、(译文)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16)、(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17)、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18)、(译文)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19)、1-2有子⑴)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20)、(译文)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宽广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经常心绪不宁。”
2、论语16章原文及翻译
(1)、译文: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爱在里面了。”
(2)、(注释)(1)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2)纵:让,使,不加限量。(3)鄙事:卑贱的事情。
(3)、(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而不给富人添富。”
(4)、(译文)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对他国人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5)、(注释)①盖:大概。②作:创作。③识(zhi):记。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7)、(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8)、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9)、(注释)①燕居:闲居,古代士大夫退朝而居叫燕居。②申申如也:仪态舒展的样子。如,形容词词尾,义同“然”。③夭夭如也:和乐喜悦 的样子。
(10)、(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11)、一个人遇到事情,马上就讲怎么办、怎么办呢?我们都会觉得,这个人没有主张、没有主见。可是这里,孔子却说遇到事情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对于这样的人,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很显然,遇到事情说怎么办?怎么办?应该是孔子赞许的一种状态?为什么呢?其实,联系前面我们学过的章节内容,就不难理解了。
(12)、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1-109篇合辑
(1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4)、(注释)①子华: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②冉子:即孔子的学生冉求,通称”冉有“。《论语》中称孔子的学生为“子”的只有曾参、有若、闵子骞、冉有四人。③粟:小米。④釜:古代量名,相当于当时的六斗四升,约合今量一斗二升八合。⑤庾(yǔ):古代量名,相当于当时的二斗四升,约合今量四升八合。6秉:古代量名,相当于当时的一百六十斗,即十六石,五秉则是八十石,约合今量十六石。7适:到。8乘肥马:不是指骑肥马,而是指乘坐肥马拉的车。9衣( yì):作动词用,当“穿”字讲。10四周:救济。
(15)、(译文)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16)、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7)、(译文)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18)、释义:求它的上部,得到的只是它的中部,求它的中部,得到的只是下部,求它的下部,则什么也得不到。
(1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20)、(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3、论语16章注释和原文
(1)、(注释)(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2)、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麂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3)、(译文)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4)、下面来认识第二种“侗”,“侗”是幼稚无知。幼稚无知,通常被套用在小孩子身上。小孩子是幼稚无知,但小孩子内心纯洁,没有多少染污,只要大人告诉他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哪些危险,他通常会小心谨慎地接受你。当大人不在身边的时候,他觉得失去依靠,所以会更加小心谨慎地面对一切的外部环境,避免盲目和危险,并设法寻求庇护。因为他内心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我是一个小孩,是非常无知的,不像成人世界那样什么都懂!这是“侗而愿”的行相。
(5)、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寓意:时间紧迫,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7)、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8)、(4)说:音yue,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9)、(注释)(1)间:空隙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2)菲:菲薄,不丰厚。(3)致:致力、努力。(4)黻冕:音fǔ miǎn,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祭祀时戴的帽子叫冕。(5)卑:低矮。(6)沟洫:洫,音xù,沟渠。
(10)、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11)、(注释)①而:如,如果。②执鞭之士:古代于拿皮鞭为达官贵人开道或为市场守门的人,代指做下贱差事的人。
(12)、16子曰:“群居①终日,言不及义,好②行小慧③,难矣哉!”
(13)、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14)、(译文)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15)、250(唐诗三百首)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7)、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18)、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9)、(译文)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20)、(译文)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