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是哪国的哲学家
1、尼采是哲学上哪一派
(1)、☞三种视角——黑格尔左派、黑格尔右派和尼采
(2)、☞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
(3)、人们之所以半信半疑、半嘲笑地看待哲学家,并不是因为常常发现他们多么无知——多么频繁和容易犯错误,并迷失道路,一句话,多么孩子气,多么幼稚——而是因为他们不够诚实。哪怕最隐晦地提及真诚问题,他们也都会立即大声义正词严地表示抗议。他们都摆出一副样子,似乎自己的真知灼见是通过冷酷的、纯粹的、绝对不偏不倚的辩证法的自我发展而发现和得到的(这与各式各样的神秘主义者形成了对照,他们光明正大而傻里傻气地谈论“神的启示”);可实际上,他们的主张、思想或“建议”,是带有偏见的,是他们内心欲望的抽象和精炼,他们总是用事后寻求到的论据为其辩护。他们都是鼓吹者,而又不希望别人作如是观,也都是自己偏见的狡猾辩护者,却将自己的偏见称作“真理”,——决无勇敢承认这一切的良心,亦决无风度和勇气让朋友或敌人明白这一切,更不用说以欢娱的白信和自嘲态度做到这一点了。上了年纪的康德,穿得笔挺而讲究,把人们诱人了辩证法的小道,沿着这条小道,又把人们引向了(或更正确地说,错误地引向了)他的“绝对命令”。但康德的伪善,只是令我们这些挑剔者付之一笑,饶有兴味地觉察出了老道德学家和道德说教者的阴险伎俩。更加可笑的是,披着数学外衣的欺骗手法,如斯宾诺莎就是用数学给自己的哲学穿上铠甲和戴上假面具的——实际上,说得明白些,他的哲学就是“对他的智慧的热爱”——以此恐吓胆敢瞥看和攻击那一无敌女神帕拉斯.雅典娜的人:——一个病恹恹的隐士用这种伪装,暴露出他是何等的胆怯脆弱!
(4)、他就是这么刻板,同伴给他取了一个“小牧师”的外号。
(5)、他不爱玩乐,但特立独行,不轻易和陌生人接触。
(6)、中央电视台首次做佛教专题,释放出重大信号!!!
(7)、7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存在主义哲学 技术哲学的创始人
(8)、☞赫拉克利特的隐匿诱惑——黑格尔、海德格尔与尼采的解释
(9)、匆忙是普遍的,因为每个人都在逃避他的自我,躲躲闪闪地隐匿这种匆忙也是普遍的,因为每个人都想装成心满意足的样子,向目光锐利的观察者隐瞒他的可怜相。总之,人人都害怕独处,憎恨安静,为了逃避内省,逃避面对自己时的良心不安,就必须匆忙。
(10)、萨特的回答让人恼火。他告诉那个学生,他是自由的,他应该自己选择。如果萨特给了这个学生任何实质性的建议,这个学生仍然需要决定是否遵从这个建议。作为人类,我们无法逃避责任的重担。
(11)、除非透过一个在世明师,否则你不可能认识上帝
(12)、成为教授仅仅两年,尼采就发表了《悲剧的诞生》,这一作品的发表,简直石破天惊。
(13)、1858年10月,他进入普尔塔上中学,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他需要花很长时间来学会忍受。
(14)、译自:“Nietzsche,OurContemporary”byEricWalther
(15)、尼采说,现代人都是一些角色和戏子,现代人的形象已经变成彻头彻尾的假象,隐藏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里,而且通常一个人扮演很多角色,所以演得很糟糕。现代艺术家不再是人,最多是角色的会合,其中有时候是这个角色,有时候是那个角色,带着无耻的狂妄态度出来自我标榜一番。
(16)、尼采说,那种匆忙,那种令人不得喘息的分秒必争,那种不等成熟就要采摘一切果实的急躁,那种你追我赶的竞争,在人们脸上刻下了深沟,就好像有一种药剂在体内作怪,使人们不能平静地呼吸。
(17)、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18)、就这样,纳粹文人乐此不疲地颂扬尼采,尼采就这样成了法西斯主义思想家。
(19)、☞尼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
(20)、☞两种美学乌托邦:酒神精神与狂欢精神——论尼采美学与巴赫金美学的对话关系
2、尼采是什么哲学
(1)、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拂去哲学神秘的面纱,让涉及哲学的话题变得轻松有趣。作者做到了用最简单的话语来解释艰深的哲学概念,时不时加上些个人评论和讽刺调侃,透过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文字,陪伴读者一起走过阅读的旅程。
(2)、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
(3)、上帝也没有优待他,不满五岁,父亲就去世了,不久后弟弟也跟着夭折,苦难一次次地降临在这个家庭里,“天父和天堂成了我们唯一的安慰和活下去的希望。”
(4)、就像所有伟大的哲学家一样,尼采对此问题的解决做了勇敢的尝试。他为尝试起了个名字“übermensch”(字面意思就是工头)虽然常常被翻译成在我们看来感到痛苦的“超人”。一般人不是价值的创造者,其个性不足以取得这种成就。其唯一伟大之处正在它是一座通往更高境界的桥梁,“猿猴之于人是什么?是一个讥笑和痛苦的羞辱。同样的,人之于超人也是一个讥笑和痛苦的羞辱。”超人是高一等的个体,他对自己的权力有绝对的自信,通过对自己个性的强有力肯定再次创造价值:这个价值第一次依靠具体的个人通过个体证明的行动确认下来,而不是被民众创造,也不藏在人类之外的权威的面具之下。这些价值必须创造出来,而且不是对现有内容的修修补补。
(5)、(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访谈修蓝博士,反思信愿行
(6)、☞加缪论尼采:世界在盲目地行进,对“活着的一切负责”
(7)、寂静法师开示——生命的目的只有一个:觉醒!醒过来!
(8)、那些他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东西,连出版商都找不到,出版商告诉他,公众不会喜欢这些格言式的作品,他自费出版了40册,打算给朋友,可是他只找到了六个人。
(9)、在他看来,生活的最强和最高的意志不可能在可怜的生存斗争中得到表现,而只能在战争的意志、权力的意志、征服的意志中得到表现,你自己也就是这个权力意志,世界也就是权力意志,岂有他哉。
(10)、尼采之所以讨厌现代人的这种匆忙,是因为在它看来,对文化来说这是最不利的情形。
(11)、1889一月初,在托里诺大街上,一位马夫虐待着他的马。
(12)、他试图影响瓦格纳,使瓦格纳达到配得上他热爱的高度,但他注定要失望,他会杀死偶像,一个不留。
(13)、希施金(1832—1898)是19世纪俄国巡回展览画派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画家,也是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奠基人之一。
(14)、而探索真理,往往是在未知中前进,常常意味着痛苦。
(15)、尼采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赋予自己意义,所以他也反对康德。
(16)、☞艺术精神的孤独意志:荷尔德林、尼采和里尔克
(17)、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书摊上看到叔本华的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心里有一个声音告诉他,“带上这本书回家吧。”
(18)、☞醉梦人生与寂静澄明——尼采与海德格尔的生命观
(19)、他的战场越来越大,他攻击科学和历史,赤裸裸地羞辱那些埋头在故纸堆的先生教授们,因为他们掌握着引导公众言论的权力,而这就是“恐怖主义”。
(20)、他甚至觉得,自己背叛了真理,也许自从跟随瓦格纳以来,就与真理背道而驰。
3、尼采是哪国人
(1)、他喜欢自己一个人做事,不喜欢接受别人的帮助,焦虑不安的时候,他就躲在某个角落审查自己的行为,自己审判对错。
(2)、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Butitisthesamewithmanaswiththetree.Themoreheseekstoriseintotheheightandlight,themorevigorouslydohisrootsstruggleearthward,downward,intothedark,thedeep-intoevil.
(3)、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4)、可以被反驳,的确不是一种理论的最小魅力;正因为可以被反驳,它才引起思维缤密的人的注意。被千百遍反驳的“自由意志”理论之能够存留至今,似乎就仅仅是由于有这一魅力;经常会冒出某个人觉得自己强大得足以反驳这一理论。
(5)、他自己说,“我和科学、艺术、哲学的距离越来越近,以至于我觉得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一个半人半马都怪物。”
(6)、约翰·罗尔斯(1921—2002)是一位沉静而谦逊的哈佛学者,他的著作《正义论》(ATheoryofJustice,1971)改变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方式。《正义论》是罗尔斯近20年苦心思索的结晶,是一位哲学教授写给其他哲学教授看的一本书,风格相当枯燥。这类作品大都在图书馆攒灰,可《正义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成为一本畅销书。从某种角度来说,有这么多人愿意读这本书着实令人吃惊,但其实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极为有趣,很快就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书籍之一。读者中有哲学家、律师、政治家和其他许多人,这是罗尔斯自己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
(7)、乙说:“不见得,我如果是物质,物质不灭,只是形态的改变;我如果是精神,理念永恒,代代相传。”
(8)、Jean-PaulSartre(1905-1980)
(9)、==============================
(10)、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培根、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叔本华、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们为世界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思想各异,流派不同,要想认识他们,咱们只能分组讨论。
(11)、命令比服从更难。不仅命令者要承担所有服从者的重负,而且这些重负很容易把他压垮。
(12)、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提出了超人这个概念,一个想象中的未来之人,不受传统道德准则的束缚,而且超越了这些准则,并创造了新的道德价值。也许是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他认为超人是人类发展的下一步。这一说法令人担忧,因为这似乎是在支持那些自认为是英雄、不顾别人利益、一意孤行的人。更恶劣的是,纳粹从尼采的著作中借用了这个观点,用以支持人种优劣的扭曲观点,尽管大多数学者认为他们歪曲了尼采的真实意图。
(13)、但是我选择谈论他,是为了一个特别的理由:从东方到西方,他都是唯一至少思考过人类意识高度的哲学家。
(14)、现代人的没有文化,还有一个表现就是人格上的虚假,所以要使劲包装自己。现代文化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快餐和包装。我们现在把这两个特点推到了顶点。
(15)、☞现代政治的多元与脆弱:阿伦特与施米特的观念之争
(16)、一个悲哀的事实是,最邪恶的事都是由那些心里没确定是从善或作恶的人做的。
(17)、“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不是因为他喜欢孤独,而是因为他的身边没有他的同类”。
(18)、各种哲学思想并不是随意或自发形成的,而是相互连结、互相关联地生长起来的;不管它们似乎多么突然和任意地出现在思想史中,它们都正如某一大陆动物群的集体成员那样,属于一个体系——这一点最终由以下事情暴露了出来:迥然不同的哲学家,怎么总是不断地填写可能有的哲学所具有的一个明确的基本表格。在一看不见的符咒指引下,他们总是又一次在同一轨道上旋转;不管他们在批判意志或系统意志方面感到彼此多么不相干,他们内心中的某种东西总指引着他们,某种东西总从确定的顺序,一次又一次地驱使着他们——那就是固有的方法论及他们思想间的相互关系。他们的思想实际上与其说是一种发现,不如说是一种重新认识,一种回忆、一种返回,返回到灵魂的遥远且古老的共同家园,他们的思想正是在这里长大的:到目前为止,做哲学思考只不过是一种最高级的返祖现象。很容易解释为何所有印度人、希腊人和德国人的哲学思维,令人惊奇地相似。实际上,哪里由于有共同的语法规则——我指的是相同语法功能的无意识支配和指导——因此使得语言相类似,哪里也就从一开始便为哲学体系的相同发展和交替,准备好一切条件;恰似阻塞了对世界作出其他解释的道路,乌拉尔——阿尔泰语群(该语群内主语概念最不发达)地区的哲学家,很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看待世界,走上与印度、日耳曼人和穆斯林不同的思想道路,某些语法功能的符咒,最终也是哲学评价和种族气质的符咒——就说这么多吧,以此驳斥洛克关于观念起源的肤浅看法。
(19)、在世人中间不愿渴死的人,必须学会从一切杯子里痛饮;在世人中间要保持清洁的人,必须懂得用脏水也可以洗身.
(20)、疯掉的尼采又继续活了11年,而且身体和精神状况一年比一年差。到了1900年他死去那年,55岁的尼采几乎已经不能动了,他基本上不知道“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做了什么”。
4、尼采哲学家百度百科
(1)、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2)、☞孙周兴:尼采的科学批判——兼论尼采的现象学
(3)、这本书发表之前,他是前途无量的教授,是受人尊敬的教授,虽然行为有些怪异,为人有些孤僻,但作为语言学的天才,有些怪癖,世人是能够理解的。
(4)、也许只有六个人刚刚醒悟,自然哲学只是对世界的展示和对世界的排列(但愿我可以这么说!),而不是对世界的解释。但只要自然哲学的基础是相信感官,它就会被视为更多的东西,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会被视为更多的东西——即被视为一种解释。它有自己的眼睛和手指,有自己的视觉证据和可感知性:这会对贫民趣味占优势的时代产生使人神魂颠倒、使人心悦诚服、使人确信不疑的影响——实际上,它是在本能地遵循这样一条准则,即大众欢迎的不配的感觉论是真实的。明白了什么?“解释”了什么?——仅仅是能被看到和感觉到的东西——人们对每一个问题只能问到这儿。不过,与此相对照,柏拉图的思维方式是贵族式的,其魅力恰恰在于同明显的感官证据相对抗——也许是对这样一些人有魅力,他们拥有比我们同时代人更强有力、更挑剔的感官,但他们知道如何较为成功地控制感官;他们用灰白而冷酷的概念网来控制感官,用概念网罩住一团混乱的感官——或者用柏拉图的话来说,罩住这群感官暴徒。他们用柏拉图方式战胜世界和解释世界所得到的享受,不同于当今物理学家向我们提供的享受——也不同于生理学家当中的达尔文主义者和反目的论者,他们的信条是“以尽可能小的努力”,犯尽可能大的错误。“在没有更多东西可看、可理解的地方,也就没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人们去做。”——这个命令确实不同于柏拉图的命令,但对于未来能吃苦且勤劳的机械师和桥梁建筑师来说,却可能是正确的命令,因为他们只配干粗活。
(5)、10哈贝马斯=哈贝玛斯 Habermas !法兰克福学派
(6)、☞美女、才女、痴情女:汉娜•阿伦特|哲不解
(7)、“存在主义”是其他人对萨特哲学的称呼,来源于这样一个观点:我们首先存在于这个世界,然后必须决定我们将如何生活。当然你的观点也可能正好相反:我们可能就像一把铅笔刀那样,为特定的目的设计而生。萨特认为,我们的存在先于我们的本质,而对于被设计出来的物体,本质先于存在。
(8)、Itisnotalackoflove,butalackoffriendshipthatmakesunhappymarriages. 婚姻不幸福,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因为缺乏友谊。
(9)、在尼采看来,大家都心神不宁地向前猛冲,就像是烙了“3M”印记的奴隶。所谓“3M”,就是德语里的Moment(当下)、Meinung(舆论)、Moden(时尚),人人脸上都烙了这三个字,成为当下、舆论、时尚的奴隶。
(10)、尼采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对贵族价值观的强烈偏爱,对强壮好战的英雄顶礼膜拜,而不是提倡基督教道德对弱者的同情。基督教及其衍生出的道德观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价值,尼采则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他笔下的杰出艺术家,如贝多芬和莎士比亚,远远比一般人优秀。他想表达的似乎是,基督教的价值观本身源于嫉妒,而且阻碍了人性的发展。如果以英雄价值观取而代之,代价可能是弱者被践踏,但是却为强者取得荣耀和实现成就打开了一道大门。
(11)、出于爱所做的事情,总是发生在善恶的彼岸。《善恶的彼岸》
(12)、头脑简单的神圣之人啊!人是活在多么奇怪的简单化和伪造中!如果我们把目光注意到这一奇事上,那真是无法停止惊奇。我们是如何把周围的一切变得如此敞亮、自由、轻松和简单!我们是如何允许我们的五官接受一切表面的东西,并给予我们的思考一种神性的追求,去了解勇敢的跳跃和错误的结论!——我们如何从一开始就明白,要保持我们的无知,才能获得生命的几乎无法理解的自由、无忧无虑、大胆、善良、快乐,从而享受生活!只有在这一无知的坚固的、磐石般的基础上,科学迄今才得以升华。还有求知的意志,在一个更巨大的意志基础上求知的意志,这一更巨大的意志就是不想知道的意志、不求认识和不求真实的意志,不是作为意志的反面,而是作为意志的净化!也许语言在这里和在其他地方一样,都无法超越自己的笨拙,而且只能在有阶梯高低和某种高贵的地方大谈什么对立,但愿道德的那种深入骨髓的伪善——这种道德现在已经属于我们无法克服的“肉和血”——能颠倒我们这些有识之人嘴中的话语。无论在哪里,我们都理解这点,并发出如下的嘲笑,即恰恰是最好的科学也还是要完美地把我们留在这个被简单化的、彻底人造的、用诗歌谱写的、完全虚假的世界里,就像科学非自愿和自愿地喜欢错误那样,因为科学、活生生的科学热爱生命!
(13)、但他并没有死,而是奇迹般恢复过来了,他开始工作,没多久就写满了六个练习本。
(14)、这就是叔本华提倡的道德立场。不过,他自己是否做到了这种对他人的关心,很值得怀疑。有一次,一个老妇人在他门外与人聊天,他非常生气,把她推下了楼梯。老人因此受伤,法庭判决叔本华必须给予她终身赔偿。几年后这位老人去世,叔本华并没有表现出同情心,而是在她的死亡证明上用拉丁语潦草地写下了一句玩笑话“obitanus,abitonus”,意为“老妇人死了,负担就没了”。
(15)、☞阿伦特:克尔凯郭尔用一生偿还浪漫主义堆积起来的债务
(16)、他从马背上摔下来,摔断了肋骨,从此结束了部队生活。
(17)、我认为,尼采强有力地控诉了现代性的罪状。当然,尼采所说的有价值的价值观只能是个别强者所创造出来的观点或许是错误的。我个人觉得他的观点是错的。我承认价值必须由个体创造出来,但我否认创造价值的个人只能是尼采式的超人。而且,我觉得有些价值与人性有关,其可靠性超越了人类自我创造的背景,适用于所有理性人。那样一来,我就变成了康德主义者。当然,作为现代具有多元文化敏感性的个人无法创造价值,但是我认为仍然有可能保留个人为价值立法的意识,与此同时排除超人与其他理性人截然不同的优越感。
(18)、也许你很富有,也许你是超级富豪,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有些人非常贫穷,在贫病交加中度过短暂的一生。这既不公平也没有道理。如果世上有真正的正义,就不会出现一些儿童忍饥挨饿,另一些却钱多得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样的情况。如果世界上有真正的正义,每一个病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治疗,非洲的穷人不会比美国和英国的穷人更穷,西方的富人不会比生来就处于劣势的人富上千万倍。正义就是公平对待人民。有些人的人生自小鲜花铺就,而另一些人,不是因为自己的过错,却很少有机会选择可以如何生活:他们对工作没有选择,甚至无法选择住在哪里。每当谈到这些不平等现象,有些人就会耸耸肩说,“哦,生活本来就不公平”,可这些人通常自己却是特别幸运的。但也有一些人会下功夫,仔细思考应该如何更好地组织社会,他们或许还会试图改变社会,使其变得公平一些。
(19)、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20)、尼采的人生,从世俗意义上来看,是痛苦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
5、尼采是哪个哲学学派
(1)、尼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
(2)、让我们从他臭名昭著的宣言“上帝死了”(首次出现在1872年的《快乐的科学》)开始吧。世俗的思考在当今非常普遍,但在尼采时代这种说法简直就是惊世骇俗的预言。此命题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确认了无神论,虽然尼采当然是无神论者,但他远非欧洲无神论者的先驱。相反,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观察是社会性的。他的意思是西方文化已经不再把上帝置于核心位置。换句话说,“社会学的”一词有误导作用,因为尼采的断言中绝对没有“价值中立”的东西。上帝死了颠覆了西方价值体系的基础,暴露了它下面的深渊。我们继续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已经丧失了意义,无论是否认识到这一点,我们都已经处于随波逐流的状态。问题在于现在我们怎么办?
(3)、他就像一个精神的探险者,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可以相信的东西,他在自己的思潮中漫游,从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
(4)、在大学,人们成群结伴地学习,加入各种协会,尼采很快就意识到,假如不合群,就会被排斥。
(5)、与佛陀和康德不同,叔本华是一个阴郁、难相处、虚荣的人。他应聘到柏林一所大学任教,因为对自己的才华深信不疑,所以坚持要求把自己和黑格尔的课安排在同一时间。结果弄巧成拙,黑格尔的课堂座无虚席,叔本华的课堂却空空如也。叔本华后来离开大学,靠继承来的遗产度过余生。
(6)、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7)、现代人为什么这么痛苦呢?我不知道。但是,如果尼采被认为也是二十一世纪第一个最伟大的哲学家,我并不会感到吃惊。
(8)、最终,尼采厌倦了学校里的一切,他甚至对家人宣布,他不再想做教授,他想做音乐家,这让母亲吓了一跳。
(9)、在小尼采的心中,已逝的父亲是他最好的榜样,他的志向就是成为父亲那样的牧师。
(10)、似乎研究哲学的人都比较抑郁,尼采也是这样。跟叔本华不同的是,叔本华是先天的,天生性格孤僻;而尼采则是后天的,在他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和2岁的弟弟相继死亡,这些事使尼采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阴暗面,铸成了他忧郁内倾的性格。
(11)、尼采对瓦格纳越来越失望,因为他发现瓦格纳身上也有某些太人性的东西,庸俗,不真诚,“充其量只是一个舞台演员。”
(12)、妹妹告诉他,“人必须从事情的最痛苦的一面去寻求真理,要信奉基督”,可尼采却不以为然,他想探求真理,而不是毫无怀疑地相信。
(13)、没有一种人际关系能够隐藏寂寞。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如此的薄弱、脆弱。你在内心深处很清楚:即使你身在人群之中,你也是跟一群陌生人在一起。对你自己来说你也是个陌生人。
(14)、尼采24岁的时候就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他对哲学很有天分,这种天分也有坏处:他35岁的时候,就饱受精神疾病的煎熬。
(15)、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16)、内封沿用核心设计元素,整体风格更加素雅,纹理极具质感
(17)、除此之外,叔本华还是宿命论者、决定论者。他认为一切都是注定的。
(18)、19华特.班雅明=本杰明=本雅明=沃尔特·本杰明 Walter Benjamin !文化/艺术作品
(19)、本书的主旨是否定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价值,企图建立一种新价值。
(20)、谁不把一天的三分之二留给自己,谁就是奴隶,无论他想成为怎样的人,成为政治家、商人也好,成为官员、学者也罢,只要这样就都是奴隶。
(1)、在语言学方面,尼采是一个前途光明的青年,还没毕业,就有重要的评论杂志向他约稿,但尼采拒绝了。
(2)、功课占用了他大部分的时间,他没办法写作,只有假期,他才重新找到创作的灵感,“即使在如此美丽的世界里,依然还存在着痛苦的灵魂。”
(3)、此时的尼采,才二十四岁,连毕业文凭都没有获得。
(4)、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