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王阳明经典语录大全94句

王阳明经典语录及解读

1、王阳明的语录叫什么名字

(1)、人生启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心中若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忠告,吸取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点,驾驭不好生命之舟。怎样自明?就需要做好对自己的省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说,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人贵有自知之明。

(2)、(感悟):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古人言: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所以立志一定要高,那样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人生目标,至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3)、王阳明: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4)、还在私塾读书时,王阳明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5)、“致良知”是在张忠团伙对王阳明进行百般构陷,使王阳明每天都在生死一线徘徊的极端恶劣环境下提出的。

(6)、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7)、有一天,个性极度好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8)、因此,本文从王阳明心学中选取了九大经典语录,并结合现实予以简要的评析,以飨读者,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

(9)、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0)、小编从《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中摘取了60句王阳明一生最经典的语录,只要读懂这60句,就了解了庞杂难懂的心学体系,就读懂了王阳明这个人。

(11)、点题: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被人利用。 

(12)、“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3)、人生启迪: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14)、“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就回答说:你没看这个花时,这个花与你的心同时是寂静的。言外之意就是你还没有分别它,当你没有关注它的时候,你没有起心动念,或者这个花本身没有进入你的眼帘,这个时候叫“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当你看它的时候你就起心动念了,这个花的颜色才在你的心里边呈现出来。阳明最后的结论“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阳明说,由此来证明你不用心的时候,这个花和你的心同时是寂,没有对他进行分别;当你的心一分别的时候,这个花是什么颜色或者这个花是什么样子,它才呈现出来,可见这个花不在你的心外。

(15)、对于做事,人往往要么怯懦,要么只有血气之勇。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攻心为上,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16)、一位名叫徐樾的人,在岸边像信徒一样朝圣,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17)、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8)、围绕“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立志”四大主题,一天一句,由浅入深,每天都比前一天更懂王阳明心学!

(19)、(出处)《静心录之续编二》(译文)治学的牙根在于立志,理想一旦立定那么治学的功夫现已取得成功一半了。

(20)、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2、王阳明经典语录大全

(1)、周积无声的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王阳明用他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2)、从此不断完善他的哲学思想——心学,弟子满天下,最重要他不像其他书生脱离实际,王阳明带兵打战堪称战神:南赣剿匪成功、平定宁王、平定广西戡乱。而且在很多官员的嫉妒陷害中巧妙地避开。

(3)、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4)、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5)、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6)、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7)、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8)、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9)、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10)、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11)、“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2)、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13)、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14)、静不静,动不静。当心恐惧是思想。为什么要区分动和静?

(15)、毛主席说:看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马云说:可以少看书,但可以多看人。在社会接触各种人各种事当作学习。很多人就是想不通这点,现在很多学生背书、看书才觉得是学习,孩子玩就是玩。其实如果从小教育孩子玩或各种工作也是学习,那感觉就不一样了。

(16)、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17)、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18)、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一个真理。伯夷、叔齐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良知却在每个人心中。

(19)、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20)、人生启迪: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就像拿刀亲手割掉自己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难,但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它,却不容易。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甚至留下疤痕,却是根除毒害的唯一办法。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但是改过之后,就能得到人们更大的尊敬。

3、王阳明经典语录100句译文

(1)、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性是心的本体,天是行的本源,健全心的基本功能就是健全性的功能。

(2)、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

(3)、人生启迪: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这是内心装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处处受其牵累。摆脱这些,就是王阳明所说“减”的功夫。减到最后呢?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心。本心是简单的,因为是轻快的,洒脱的。

(4)、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5)、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6)、 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

(7)、(感悟):  最有深意的就是王阳明的最后一句话——“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友爱和善意;而这样的人,谁不愿亲近?谁不会爱戴?自然“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确实已经是真正的圣人。  仅仅一句话,既说出了一个人应该具有的修养,也说出了教化世人的最好方式——以身作则,感化世人。所以别再怀疑和抱怨了,你只是修养不够深,做得不够好。不是这个世间亏欠你,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8)、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大文案,他当时对荣辱得失已有深刻的认识,但对生死还没有悟透,为了更好地参悟生死之道,他命人以石制棺,坐在棺上悟道六七日后,突然超脱意念,达到顿悟境界,他总结凡事欲深究就要跳出“事”之外。

(9)、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

(10)、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11)、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2)、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13)、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14)、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5)、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推导,如果一个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阴暗,那么其实不是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的心里没有光明,是他的心态出了问题。看到这点,力求扭转,那么光明便已不远。

(16)、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多管闲事。

(17)、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18)、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致良知之学,所谓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时刻保持内心的光明,然后按照良知的指引前进,则前路也必定光明。

(19)、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20)、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4、王阳明经典语录及解读大全

(1)、(感悟):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2)、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3)、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入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4)、在学习心学、践行“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可能很多人都会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 

(5)、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6)、用言论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7)、&#x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x——王阳明

(8)、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9)、老师感到很吃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会问他这样的问题。他思考了好一会才说:“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10)、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善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扩充它;恶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制止它。

(11)、故事背景:  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12)、古人言: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所以立志一定要高,那样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人生目标,至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13)、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4)、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

(15)、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16)、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17)、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18)、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19)、王阳明: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0)、大盗仍然不以为然:“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5、王阳明经典语录及解读视频

(1)、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2)、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3)、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4)、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5)、“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唯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6)、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7)、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8)、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所谓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9)、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10)、知道轻浮傲慢处,便是良知。除去轻浮傲慢,便是格物。

(11)、 心外无物其实是讲在人和世界或者人和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外部的环境多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不是由外部的环境和人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内心决定的,他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谈的“心外无物”。

(12)、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不需从外面寻找。对于心中的情,只不过是性上的一层灰尘,吹吹就行了,没有什么大惊小怪。情欲是人与生俱来,不必压抑,可以表现出来。但要有个合适的度,过与不及都不好。比如朋友去世,伤心与哭本来就是良知让你这样做的,所以不必要压抑自己,但不能长期伤心与过度伤心。也就说,王阳明要求的“情”达到“中庸之道”。

(13)、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

(14)、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上一篇精选昆虫记摘抄600字一段原文77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