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论语中的经典名句有哪些137句

论语中的经典名句

1、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励志

(1)、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特别有智慧和特别愚笨的人,往往都是可造之材,能够坚定不移老老实实地去做事,只有中间的人,才会高不成低不就。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3)、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把是否对社会有用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而不是钱多钱少,虽然这样有时候难免陷入困顿,但只要不断提升自己,自我价值总有一天会得以实现。所以具有君子品性的人,只忧心自己的修为问题,而不在意是否贫穷。论语经典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师。——春秋·孔丘《论语·述而》

(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注释)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6)、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7)、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8)、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我们珍惜时光。

(9)、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尽善尽美)

(10)、语出春秋·孔丘《论语·阳货》。君子勇武无义便会去作乱。小人勇武无义就会做偷盗的事情。

(11)、大意: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12)、白话文释义: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13)、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4)、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15)、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1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

(18)、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篇》

(20)、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2、论语中的经典名句有哪些

(1)、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2)、译文: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论语·八佾篇》

(4)、欢迎您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和学习、教育相关的内容!

(5)、大意: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

(6)、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7)、出自《论语·泰伯篇第八》。孔子说:“可以让人民按照执政者的意愿去做事情,而不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事情。”

(8)、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9)、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10)、大意: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1)、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12)、(注释)聪明人喜欢流动的水,仁者喜欢稳重的山;聪明人性好动,仁者性好静;聪明人快乐,仁者长寿。

(13)、大意:君子有九件用心思虑的事,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

(14)、(注释)勤勉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15)、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孔子《论语》孔子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名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16)、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

(1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18)、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19)、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3、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及翻译

(1)、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为政篇》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

(5)、做官的人,在办完公事以后,如果还有余力,就要继续研究学问。读书的人,在学问丰足以后,就要出来做官,为天下苍生造福。

(6)、君子不会根据言论推举选拔人才,也不会因为某人有缺点错误而废弃他的言论。

(7)、大意:把军队置于必死之地,身陷绝境,反而能转危为安。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

(10)、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11)、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2)、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1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4)、出了问题,君子首先责备自己,而小人首先责备别人。

(15)、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6)、译文:温习旧知识进而又能从中发现新知识,就可凭此做老师了。

(17)、白话文释义: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18)、乡原,就是老好人,这种人善于伪装,看上去是善人,其实是和稀泥,与坏人同流合。这种人很容易乱德惑众,贼害道德。

(19)、聪明而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之。——《论语·子罕》

4、论语中的经典名句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

(4)、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5)、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6)、君子有九件要反思的事:思考眼睛是否看明白,思考耳朵是否听懂,待人是否温和,举止是否恭敬,谈吐是否真心,处事是否谨慎,有疑问是否得到解答,发怒是否有严重后果,得到东西思考是否理所应得。

(7)、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9)、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孔子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名言"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止老知将之至云尔。《论语》"

(1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2)、不要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去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多去了解别人,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13)、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14)、(译文)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

(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6)、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译文: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17)、(译文)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1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19)、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20)、(译文)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5、论语中的经典名句5句

(1)、大意: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2)、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4)、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5)、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实的智慧!平常看很多人爱面子,喜欢不懂装懂,这就是不踏实,不认真,不是做学问的态度,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6)、可与言而不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论语》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

(8)、对于一般的女人和小人,都比较难以接触。如果和他走的太近,他就会有失恭敬;如果对他疏远,他又会心生怨恨。

(9)、即使所有人都厌恶一个人,或者所有人都喜欢一个人,我们都要仔细观察,不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10)、(注释)当他没有得到的时候,总是忧虑不能得到。得到以后,又会担心失去。如果担心失去什么,那就会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1)、《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2)、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13)、大意: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14)、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将学习作为乐趣的人。

(15)、语出春秋·孔丘《论语·卫灵公》。有智慧的人,既不会丢失人格,也不会说一些不该说的话。

(1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

(18)、一个人如果立志于实行仁德的事情,便不会去做坏事。

(19)、大意: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重道远)

(1)、出自于《论语·述而》。其含义为:自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2)、大意: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岁月还可以迎头赶上。

(3)、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4)、(注释)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论语·八佾篇》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之。——《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7)、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改变别人难,改变自己易,既然这样,倒不如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包容宽厚的心态待人,自然更容易被人接受,大家其乐融融岂不更好?

(8)、“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

(10)、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12)、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13)、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4)、五年级数学公式、单位换算进率大全,考试一定用得上!

(15)、大意: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7)、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8)、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9)、子曰:“不愤不汽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未能。)(《论语·述而篇》

(20)、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些最终登临绝顶的人,体力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们绝对是最有信念的。不自我设限,勇于进取,才不至于半途而废。

(1)、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2)、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注释)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虑。

(4)、大意: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5)、(注释)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6)、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兵法·九地篇》

(7)、语出春秋·孔丘《论语·为政》。知道承认自己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便是智慧。

(8)、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

(9)、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10)、(注释)志士仁人,不会因为求生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自身来成全仁道。

(11)、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篇第二》。

(12)、大意: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13)、对待别人,不要求全责备。只要大的方面能把持住,就算在细节上有些瑕疵,这人也是可以的。

(14)、(注释)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应该警惕不要沉溺酒色;到了壮年,血气正旺,应该警惕不要争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退,应该警惕不要贪求占有。

(15)、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6)、五年级数学三角形、梯形面积训练题,给孩子打印一份做做!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中的名言名句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