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很黄吗
1、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值得读吗
(1)、这一点很矛盾,就如托马斯一般矛盾,徘徊在轻与重之间。
(2)、这确实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小说,而且这书很易读,有时候是讲故事,讲情节,有时候则是作者本人直接跳出来高谈阔论,像现代的视频弹幕一样,提出了或好玩或深刻的作者点评。所以,读这部小说,仿佛一位有智慧的大师陪你说话。我们经常说金圣叹点评四大奇书,很值得看,但不妨也读一些有智慧、有幽默感的外国作家的点评,昆德拉就是这样有趣的作家。
(3)、昆德拉写道,人们都倾向于把强者看成是有罪的,把弱者看成是无辜的牺牲品。“特蕾莎泡在热水里,想着自己耗费一生的精力,滥用女人的软弱来对付托马斯”,不断考验他,为了证实他是否确实爱她,以至于把托马斯拖到头发发白、精疲力竭。
(4)、事情的原委大概是这样的:住在隔壁的两家人,总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磕磕碰碰,失了和气。那天,不知是为了什么事情,两个女人又开始相互指责起来,谁也不示弱,于是越吵越凶,各自把对方的祖宗八代都骂了一个遍,还翻出各种对方的丑闻添油加醋。恰巧那天各家的男人都外出不在家,只留下这两个女人便完全吵得停不下来,最终,其中有一个女人估计占了下风,一气之下就进屋喝了农药,被发现时已经救治不及,就是先被送到医院的女人。另外一个女人看对方没有声音,以为是对方认输了,一时也累得不行,就躺下睡了。后知道对方喝了农药,不知死活,一时又急又怕,横下一条心想:你喝药?老子就不能喝?老子也喝,老子还要多喝………
(5)、当然,老红军不会对曾经的过错者如何,他只是看了这个大嫂一眼,继续往生养他的老屋走去。
(6)、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7)、他妻子是个摄影家,艺术家。他固定情人是一个喜欢透过欲望来探索自己身体的女人。他妻子也有自己的情人,是教授弗兰茨。而这个教授也是有妻子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渣男。这几个渣男渣女各自追求自己的情欲,乱七八糟。主人公的情人曾说:“我喜欢背叛,因为背叛就是探索生命里面的未知,是探索尚未知道的那个部分,尤其是探索自己的灵魂、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欲望。”
(8)、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中,昆德拉说到了人类存在的轻与重,人性之中自发的同情,以及最重要的一点——人类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之事的憧憬。
(9)、每期参加读书会和观影会的同学都要佩戴口罩,扫描场所码并由工作人员检查后才能进入双百现场。
(10)、夜晚总在无梦的度过,想起那些相逢的日子,总是感觉莫名的心痛,既有相见恨晚又有相遇是错之感。我们的相遇,却已经开始无法回头。
(11)、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当我今天屹立人间,我真心地说一声:谢谢你,曾经给过我痛苦痛击的,唾液、拳头、娘骂、扁担、沙子、粪箩,以及无言的藐视。最是你们这些亲人的关爱,才让我有了离家别祖别父母的勇气,走向远方。
(12)、对萨比娜而言,这就是她与托马斯之间的诗化记忆,也就是两人之间的画面场景。
(13)、昆德拉在书中暗暗地给出了自己的选择。萨比娜叛无可叛的最后是虚空,“压垮她的不是重,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但是在选择重的同时,昆德拉仿佛又在标尺上定了一个恰当的刻度,就像他为和解的托马斯和特蕾莎安排了最后的牧歌般的死亡。当然还有对“伟大进军”的讽刺,昆德拉宁愿选择“媚俗”。这个刻度似乎又给小说披上了一层存在主义的虚无色彩。
(14)、可是昆德拉的书好懂,这本书就是个经典的例子,你可以一边读,一边惊叹,一边笑,一边感慨。你们会开阔眼界,会反省什么是爱,什么是性?性的内涵是什么?性里面的自由在哪里?性里面的暴力在哪里?像《轻》里面有很多对性的描述和思考,比方说,里面会提到“缺乏了暴力的性完全没有意义”;性的快感,与其说来自动作,不如说是来自幻想和想象;性的暴力既是对别人的暴力,亦是对自己的暴力。
(15)、他用这些看似的不着调,去诠释生命的那些无以言说。
(16)、然而,生命存在本身的意义,却常常是接受沉重的负担。昆德拉这样写道:
(17)、弟弟位列厅职。更加优秀的哥哥,寻常之理,当有故乡覌。
(18)、当我读《轻》的时候,除了那些谈论什么叫存在,什么叫轻,什么叫重的意义,这些无形的抽象的议题以外,我还很喜欢很多情节里的“小装置”。小装置,小物件,小东西,小人物或者小生物,昆德拉透过它们来展现生命的意义。比方说,书里面有一顶欧洲流行的古典圆礼帽,有一次托马斯跟她情人在一起的时候发现了那顶帽子,那顶帽子是情人的祖先留下的遗物,是她父亲留下来的遗物,她穿着像维多利亚秘密类的内衣,戴着那顶帽子在镜子前面左看右看,然后,托马斯慢慢走过去。他们互相拍照,戴着那个帽子做爱,非常暧昧。
(19)、投稿、荐稿可留言或发邮件:2479791180@QQ.COM
(20)、我怀念的东西,大部分是被背弃的,有些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有些不是,但无一例外的,都是不可逆的。那些不可逆的东西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如果一个人持续沉浸在不可逆的东西里,真实就会变成虚幻,这种虚幻永远伴随着他,出现在他生活中每一个角落。
2、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解读
(1)、刚刚还气势汹汹的那群人立即停止了脚步,定在那里,面面相觑。
(2)、昆德拉一开始就提出了永恒轮回的哲学论,他明显是反对这种论调的,并认为永恒轮回的宿命会成为不可承受的负担,每个人都会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牢牢地被钉死在永恒上。
(3)、他们高举着手里的各种大小长短不一的器械,冲出院子。
(4)、 按照昆德拉的哲学,作为人类,我们决定用分配给自己的时间去做的事情应该是有重量的,我们的一生应该有物质、精神、知识、成熟和目的。选择厚重的人生是一条更为漫长、更为艰难的道路,但因为选择了厚重,我们的人生将有所意义,这些意义最终会将我们整体上沉重的生活负担升华到轻盈的状态。昆德拉还说,由于人生活得有价值、有同情之心,我们不仅把自己提高到了轻盈的位置,还能减轻他人存在世间的沉重感。
(5)、第二个是追求小说的“对位性”,跟音乐创作一样,追求对位,可以把哲学、叙事、理想放进同一首曲里面,各有不同的部分,却又彼此不可欠缺,不可失去彼此。各元素看起来好像不相干,比方说《轻》,作者讲了大概2000字托马斯的生活怎么样乱,然后中间又跳出来昆德拉自己的梦或者说自己的评论,然后突然又跳了3000字托马斯的情人跟另外一个教授的关系,或者喝咖啡或者谈事情,或者拍照看电影,然后又跳出来1000字昆德拉的引述,谈不相干的历史中的一些人物和对话。看起来这些情节互不相干,其实它们都像音乐,互相暗暗支撑和推进。这是小说在对位法上的一个写作策略,看起来好像支离破碎,但其实是非常深刻的一种表达方式。
(6)、但随之面对的,却又是托马斯生命之轻。这个八岁开始就用一只手抓着另一只手入睡、想象握着所爱男人的女人,却遇见了一个只能将一半世界给她和灵魂、另一半世界给情妇和肉体的男人。
(7)、“Esmusssein”:贝多芬最后一首四重奏最后一个乐章的两个动机,表示“非如此不可。”
(8)、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9)、女人、音乐、游行、光明、美、忠诚,对她而言,都有些烦人、伤心、不堪回首的记忆。相反的她更喜欢与之对应的黑暗、丑陋与背叛。
(10)、多少英雄好汉,不知深浅,一脚踏入,泥淖吞陷。
(11)、“人命关天”、珍视生命,说来是人的本能感知,可知青却缺乏这人生起码的感悟。那年头动不动就是“为上山下乡奉献青春”、“为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甘献生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出生以来,只吸吮这特制配方奶生长,理所当然地把生命价值的第一要义当作“牺牲”、“奉献”,个体差异只在于中毒的深浅不同,或虔诚或被动罢了。那个年代,一切以主义、国家、集体为重,个体生命的分量微不足道,生命不可思议地轻,更何况少年轻狂的我们。
(12)、鞋子是给人穿的,但如果给你一双小小鞋穿,你一定脚疼。
(13)、一时间,叫骂声,哭喊声,唏嘘感叹声,鸡飞狗跳声,填满天空。
(14)、这道禁令在知青中引起的恐慌比炭疽病本身还大。知青远离家乡在边境深山,就靠着邮件和亲人一线相连,不能下山取信,等于断了那根要命的线,还有那些和马、狗熔为一体的人影时不时闪现在眼前,人畜同命,同化为轻烟……那是一段令人窒息的煎熬期。
(15)、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
(16)、且不论圆顶礼帽意味着什么,这个画面大概就类似于书中所说的诗化记忆,记忆本身来源于现实,却绝不仅仅是现实,诗化的记忆是注入情感的,对于当事人而言,同一时刻发生的事情,很有可能产生两种记忆。
(17)、总是不自觉的将日子过成别人眼里的耻辱,总是不自觉的将时间过得琐碎的浪费。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但我知道,我绝对不希望这样,内心一直持有抗拒。昨夜又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看见了那个关于永恒轮回的描述,如同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将日子过成复制的了,也是在一种轮回当中度过,明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会继续什么,却依然继续。
(18)、昆德拉还说,弗兰茨死前不需要再说谎了,因为,男人在死前就只想见到妻子,他对她说不出话来,但是他用眼神向她表达了感激,他的眼睛向她请求原谅,而她,也原谅了他。
(19)、男生李荣华的死更是静悄悄的,他什么时候得的病,去世时谁在身旁,说了什么,大家都不能确定。只记得他到临仓地区医院一段时间后,传来消息,说是得肝腹水死了。这才有人回想起他去医院前肚子就大了,累得很。老连长当时还推着他上山,说累点算啥,你是连队里首批的共青团员,坚持坚持。听说他挖橡胶穴时弯不下腰只有跪着挖。他孤零零地死在远离连队的耿马大山那边医院,离成都家乡也有万里之程,也没听说谁参加他了的葬礼。刚过20岁的生命轻轻地、轻轻地飘然而去。
(20)、莫言说,我只看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为了告别的聚会》,很喜欢。跟拉美、美国作家不太一样,昆德拉生活在奉行极左体制的国家。他的小说是政治讽刺小说,充满了对极左体制的嘲讽。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而且,这种对极左制度的嘲讽能引发中国人的“文革”记忆,人们很容易对那些描写心领神会,很值得一读。
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说的什么
(1)、1977年初的一个傍晚,我自感不适早早地上床休息,哪知心臓越来越不对劲,按捺不住地蹦蹦急跳,要跳出嗓子眼了。同屋的小波见我气喘得苦,忙叫来卫生员丁占红。丁沉着地摸脉博,手一搭上就慌了,忙回医务室拿了强心针来,颤抖的手稳了又稳也没扎到我身上。我觉得呼吸困难,舌头发麻,说不出话,手脚痉挛,以为自己过不了这一关。心中并不害怕,只是遗憾:刚满24岁才几天,什么(关于主义的大事)都没做呀……爸妈心里会多疼,不能想这个,更喘不上气,听命吧……针刚扎到身上,突然暴发性地呕吐,喷得围拢的卫生员、小波、亚平那个狼狈相呀。袭向头部的麻感消退了,发硬的舌关有了知觉,喘息竟轻松了不少,心跳开始一波比一波缓下来,又闯过一次鬼门关。
(2)、 人生需要有目标,一个人要想真正活着,必须活得厚重,但心中要有向往轻盈的长远目标!
(3)、 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这种虚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标吗?
(4)、最后,昆德拉说明“人不是自己的主人”,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生存方式。
(5)、昆德拉写道,追逐众多女性的男人有两类。一类人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梦,这是浪漫型的迷恋;另一类想占有客观女性世界的无尽的多样性,这是放荡型的迷恋。托马斯属于放荡型的迷恋,即便和情妇在一起,他也没有松开想象的解剖刀。
(6)、对昆德拉来说,小说的核心学问在于:准确地呈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你通过小说情节,去点出生命里面只有通过虚构才能去探索种种不可知的、可能的真相。真相永远不止一个,甚至,小说迫使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真相?什么才是事实?确实有真相和事实吗?
(7)、在从拉丁语派生的所有语言里,compassion(同情)一词由前缀com-和词根passio组成,该词根原本表示“苦”的意思。
(8)、回想起在山上烧荒时偶现桂圆树、橄榄树、老梨树。老员工说那是早年叫不出族名的山民所居山寨。因瘟疫肆掠,家家死人不断,有些甚至全寨族人灭绝,为逃避死神不得不焚寨搬迁。闻此言,好庆幸有了现代医学成果——喹啉丸,以为我们虽遭受病痛而不至于送命了吧,没想到还是有这一天。
(9)、因此这种同情是指最高境界的情感想象力,指情感的心灵感应艺术。在情感的各个境界中,这是最高级的情感。
(10)、那个孤独瘦弱的孩子,总被一些她无法理解的莫名的事件推搡着冲击着,时时都有一脚踏空而落入一口废弃老井的恐惧,找不到出口,看不见亮光。
(11)、 人在抛弃掉一些东西之后的状态就是“生命之轻”。但在人们不经意或义无反顾的抛弃某些东西的时候,焉知被抛弃的不是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东西,而往往在抛弃后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每一次的反叛都使我们离最初的反叛越来越远”,小说中“萨宾娜”这个人物就代表了某种决绝的反叛者或反抗者的形象。现代生活中我们不断追求“前进”、“进步”、“创造”、“发展”,现代人匆忙的脚步、疲惫的身躯时时提醒我们要“轻装前进”,于是“抛弃”似乎成为生活和生命的必须(现代生活的主旨就是“抛弃”),比如对于“传统”、比如对于“历史”(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又比如对于无用的“道德”。但实际上在抛弃掉这些东西之后(所谓“包袱”),我们发现我们实际抛弃掉的是“自我”,是自我的丧失。生命顿时失重,生活方向迷失,这样的绝对无负重的“轻松”状态却是人所不能承受的。人就像希腊神话中有着悲剧意味的西西弗斯,沉重的背负、无望而执着地重复努力,这似乎是苦难的最好象征。但他的生存意义或价值,最终看来反倒是负重本身。我们试想,如果西西弗斯一旦摆脱了负重的宿命,或幡然醒悟于负重的“无意义”,继而毅然决绝地抛弃掉那压在背上的巨石,那他也就不成其为“西西弗斯”,而这神话故事本身就会瞬间暗淡了光彩而彻底被我们遗忘----因为他本身就没有“意义”。
(12)、既然生命都如此轻的无法承受,跟何况那些岁月里的爱情,当然可能说完就完了。光阴里的一转身,这些年的情话,所交付的热情,岂止轻得灰飞烟灭,在宇宙的茫茫时间轴上根本早就时过境迁。
(13)、又得数载,小伙渐成气候,官运亨通,两年一换位,频频调职务,五年升一级,十载至厅局。
(14)、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
(15)、她就呆立在那河边,那个呆傻的小女孩,就一直呆立在那个河边,到现在她也还没有反应过来。
(16)、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
(17)、另一个词pity的意思几乎相同,该词甚至意味着应该对遭受痛苦的人表示某种宽容。“怜悯”一位妇女,意味着处境比她好,也就意味着降贵纡尊,要与她处于同一位置。
(18)、不可否认,有些人真的很聪明,品德修为极佳。然而,哪怕喝口凉水也硌着牙的岁月,没办法他就这给人当孙子的命。
(19)、也正因为如此,萨比娜是书中第一个感受到生命之轻不能承受的人——当你把所有能在乎的东西都背叛完之后,这世上便没有什么再令你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了。
(20)、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4、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语录原文
(1)、意思是说人们不能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换言之:也就是人们对遭受痛苦的人具有同情之心。
(2)、“走,把人都逼死了,找他狗日的算帐,打死他,走……”
(3)、特蕾莎的一生便是要逃离一个“肉体集中营”的世界,在那里,青春和美貌了无意义,一具具肉体彼此相像。
(4)、令我焦虑的是,我的乐章逐渐形成了,那些与我一同创作的人,却一个个消失在我的生活里,而我却没有那个精力再去创作新的一曲乐章。
(5)、因为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沉重。在单向的时间里,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
(6)、然后,只见女的将肩上的担子一撂,忽的一下就跳了下去……
(7)、那个十二岁就离开村庄的小女孩却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们。
(8)、小说中有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数字“六”对于特丽莎的意义,旧礼帽对于萨宾娜的意义,贝多芬的音乐对于托马斯的意义,……与其说他们的“存在”影响并引导了人物,不如说他们本身是人物精神上的一个组成部分。贝多芬四重奏里的“非如此不可”的主题,正象征着生命之重,所谓的重是一种必然,人必得走完所有的路程,才能恍悟为什么“重”才是我们生命中真正合情合理的东西。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相对的是”能够承受的生命之重”。和托马斯更多地感受到“重”不同,萨宾娜的人生是轻盈的,她背叛一切“非如此不可”的事物——她的父亲、丈夫、爱情、祖国,大量降临于她的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但她却突然发现:四周空空如也。
(9)、这本著作曾一度被《纽约时报》评论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它主要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它剖示隐密的无情,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种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作者在书中深刻地揭露了生命的重与轻,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亦是如此。
(10)、可是,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正如明朝诗人杨慎在《三岔驿》中写的:
(11)、这本书写成于1982年,直到1984年才用法文出版。他先是用捷克语写成,然后才有英文版和其他的版本。在这本书以前,昆德拉也写了其他的小说,《玩笑》《笑忘书》《生活在他方》《生活圆舞曲》等,但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这本书确定了他大师级、殿堂级的地位。
(12)、书中对于轻与重、灵与肉的描写,精彩而深刻。不管你是否已读了这部书,来看今天的文章,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13)、人生是如此无奈,一心想羡慕神仙,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
(14)、生而为人,世间的事除了生和死,都是小事,然而生和死,都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我们不是自然的主人,不是历史的主人,甚至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怎样过这一生才有意义?我们怎样选择我们的生活?我们怎样确保自己所选择的是最好的?深入时间之中,经历了世间百态,体验过各种情绪之后,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就知道这些都没有答案,或者说,它们的答案都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
(15)、情节剪切有不同:电影《布拉格之恋》中有的情节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都有,而小说中有的某些情节电影却被剪切去掉了。
(16)、特蕾莎不断试图通过照镜子,通过自己的裸体看到自己,发现内在的灵魂。她离家出走,来到托马斯的城市,逃脱母亲控制下的轻浮,找寻一份生命之重。
(17)、1976年初和1977初年,我和小波等人两次被长枪短轮在眼前晃动威逼,“交出总理遗言”“交出江青谣言”。我拒绝在审查记录上签字,被全连大会批斗,并扬言将解押关禁并轮转到各连队批斗。
(18)、(改编自此小说的电影--布拉格之恋,1989年,该片获得第46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影片提名)
(19)、一个只穿着内衣的女人,头戴一顶圆顶礼帽,站在镜子前,身旁站着一名衣冠楚楚的男士,两人互相端详着镜子里的样子。
(20)、风忽然就刮了起来,一阵紧似一阵,漫天的黄叶在空中飞舞。天色一下子暗了下来。
5、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讲述的是什么
(1)、 当苏联入侵布拉格,为了特蕾莎,托马斯和她离开布拉格去了瑞士;而后又为了特蕾莎,他追随她回到了布拉格;还是为了特蕾莎,他们才去了乡下。爱情不是占有,爱不是我行我素,而是包容和呵护。特蕾莎最终明白了托马斯对自己的爱,尽管显得有些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