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句的构成和表达效果
1、排比句的构成和表达效果是什么
(1)、正面描写指直接表现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2)、“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4)、儿童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有利于形成活泼、诗性的表达风格。
(5)、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排比句都是比较简单的排比,主要好处是条理清晰,语气通顺。主要作用是强调或者是加强语气。平时多让孩子练习就可以熟练掌握。
(6)、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7)、(1)小雨淅沥沥地下着,像牛毛,像细丝,像花针,滋润着万物生长。
(8)、排比讲究的是句式的整齐,整齐才有气势。但是,过于整齐,在文章中只见一排排火柴盒,一则显得呆板,二则影响思维和表达;只有不过于拘泥形式,坚持整齐与变化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表达的实际需要,灵活地处置语言,排比运用才能恰到好处。
(9)、听取一线“真声音”,掌握基层“活情况”,解决企业“急事情”。
(10)、“突转”式(欧·亨利式):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照应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11)、既要是“笔杆子”,又要成为“活动家”;既要做“诸葛亮”,又要当“实干家”;既要当“政工师”,又要当“经济师”。
(12)、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文章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13)、A.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红红的芽尖,唤醒了池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待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耳边,整天都是鸟儿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大片的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的绸缎,在和风里柔柔地抖动。
(14)、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
(15)、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16)、判定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主要从两个方面确定:
(17)、“一盘棋”谋划,“一张状”落实,“一股劲”攻坚,“一把剑”压责。
(18)、(答案)此句语义双关,表面写“不赋新词,不爱上层楼”,实际本意是“没有新的想法,也不追求进步”;委婉而又略带幽默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礼法的消极对抗态度。(答出本意给2分,答出表达效果给2分,意思对即可)
(19)、C.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20)、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2、排比句的构成和表达效果有哪些
(1)、用在总提语之后,让读者注意下文将要分项来说。
(2)、他们伤口化脓,浑身发冷。女孩于是就扮做叫花子,连夜冒雪下山买酒,谁知再也没有回来,幸亏掌柜放了几坛酒,救助了他们。
(3)、定义的格式是(1)“(被定义概念)是……,……(种差)的(临近属概念)。(2)先答出“(被定义概念)是……(临近属概念)”,然后分条列出种差。重点注意,一定要是“临近的属概念”,种差一定要全面,要照顾全文,不要遗漏信息。注意种差之间的先后逻辑顺序。
(4)、第二段由两个排比句构成,第一句连用五个“当……的时候”,展现了人生的多种困境;第二句连用五个“××就会……”,揭示打开“门”的多重意义。第一句是单句,排比充当句子的状语,第二句是一个条件复句,排比实际是条件复句里表结果的几个分句。这里的两个排比还完全是句子,而第三段和第五段里的两个排比就兼为句群了。第三段连用五个“也许这扇门……,须要你……,……”,分析打开“门”的可能性,第五段连用六个“……,××会为你……”,指出打开“门”的多种途径。这两个排比里的每一个分支都是一个完整的复句,可以单独存在,它们结构相同,语义相关,组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极强的表现力。
(5)、它的作用是可以利用旧经验,引起对新事物的认识。良好的譬喻可以引起读者正确的想像,新颖的譬喻可使文字生动。使用原则是以易知说明难知,以具体说明抽象。
(6)、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7)、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
(8)、“十三五”以来,新疆全区棉花机械化采收面积以年均超百万亩的速度快速增长。2020年,全区棉花机耕、机播环节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棉花机采率达到5%,采棉机总数超5800台。合作联社实现了对棉花生产的全过程管理。棉花由合作社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后,亩均生产成本可降低380元、实现增产120公斤,棉花生产亩均收益增加1100元以上,效益提升明显。机械化的推广提升了棉花生产综合效益,为机械化推广创造条件的则是土地的流转与整合。目前,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含高效节水)面积已超600万亩,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植保、植物生长智能监测等现代化农业技术因为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而得到广泛的应用。正是得益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的提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一批批普通农户参与到棉花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在实现增收致富的同时,也为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筑牢了根基。
(9)、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1)、论证方法:事实论证、理论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常考)
(12)、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depthoffield),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13)、“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是比喻句,“新疆棉”是本体,“云朵”是喻体,比喻词为“是”为暗喻。二者都是白色,形状蓬松,质地柔软,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疆棉的洁白柔软。
(14)、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5)、A.张侍御秘书准备返回江东探望双亲,诗人写作此诗赠别,流露出浓烈的离愁别绪。
(16)、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敢于担当,胸怀大局。
(17)、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18)、叙事节奏是指叙事速度的快慢疾缓。“快”指加速,一般用于次要情节,一笔带过。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粗略品味。“慢”指减速,一般用于关键情节,精彩之处。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般细致地描绘,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用慢速阅读,细细品味。小说的阅读魅力就体现在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的法宝。
(19)、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20)、社会科学中将人类的心理活动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知、情、意,对应于人工智能的三个层次,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仍处于感知智能,即弱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也是人类对人工智能应用最广泛的阶段。例如语言识别、自动驾驶、图像识别、移动医疗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便捷与福利,将人工智能应用到金融及教育行业,创造了极大的社会价值。而在科幻电影中,涉及的人工智能自主意识的觉醒则属于强人工智能,如今的研究技术尚达不到。不过,就像人类生命的进化一样,人工智能不会只停留在感知智能的基础阶段,当各方面条件完善后,它会迈向智慧阶段,拥有认知能力与更高级的技能。那么,我们该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而感到畏惧吗?一直以来,“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声音从未停止。霍金就曾指出,“人工智能的崛起很有可能导致人类文明最终走向终结”。试想,机器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人类大脑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神经学家大卫·伊格尔曼称:“人工智能在理解道德和法律上存在先天缺陷。”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功能越来越强大,其自主决策建立在庞大的数据驱动下,是成千上万次机器学习的结果,但是缺乏真实性和可问责性。人类一旦想要改变这种决策,需要更多的数据与之博弈,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要加强对人工智能系统伦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确保其发展对人类和环境有利。
3、排比句的构成和表达效果题
(1)、⑥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2)、排比,本是一种修辞方式,用于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于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于抒情,则情深意厚;用于议论,则鞭辟入里。排比,可以起兴,可以归纳,可以分承,其实,排比也是一种构思方式,考场上借排比构建应试作文的框架,一则可以化难为易,迅速成文,二则可使文章内容充实,思路清晰。
(3)、如视觉与听觉结合(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结合等。
(4)、③参与者:一般作为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时也是主要人物。
(5)、D.文章运用类比论证,论述了人工智能存在的两面性,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应对的方法。
(6)、D.孙叔敖担任令尹后,虞丘子家族里有人犯了法,被孙叔敖抓来杀了。虞丘子入宫拜见楚庄王,称赞孙叔敖办事公正平直,请求楚庄王奖赏孙叔敖。
(7)、子胥将之吴,辞其友申包胥曰:“后三年,楚不亡,吾不见子矣!”申包胥曰:“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虽然,子亡之,我存之。”于是乎观楚一存一亡也。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哀公曰:“诺,吾固将图之。”申包胥不罢朝,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声。哀公曰:“有臣如此,可不救乎?”兴师救楚。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申包胥,申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功成受赐,是卖勇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8)、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
(9)、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0)、上面这些例句,把“资本”、“教条主义”、“新中国”、等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11)、总——分——总的结构是文章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同学们比较熟悉,但是在写作中往往不会运用,要么思路枯竭,分而不开, 要么缠头裹足,思路不清。怎么办?排比是打开分述思路的有效手段。
(12)、C.颔联中“绣衣”“芸阁”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同时也交代了“莫叹”的原因。
(13)、掌柜的答应着,就拿了一坛酒。聚源永有个规矩,买酒的可以尝酒,满意了就掏钱,不满意的作罢。掌柜的就拿了酒让小叫花尝尝,小叫花轻轻抿一下,就咂吧着嘴唇道:“大叔,酒真好,真香!”
(14)、表达效果:用比喻警戒人们有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停滞不前永远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15)、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7)、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
(18)、以后进入青年、中年,读到辛稼轩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他这里说的“少年”,据我理解,实际上是指青年,甚至是中年的一部分。我在青年时期,愁滋味识得颇为充分,但我不赋新词,因而也不爱上层楼,只是觉得人生艰难而已。
(19)、2006年湖南某考生的《谈意气》论及意气的重要,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文章将其分解成“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这样三个分论点,展开多层次论证。河北考生《做缜密的勇者》在提出中心论点“要做缜密的勇者”后,又将其分解成“缜密的勇者,要认清自我”、“缜密的勇者,要坦荡正义”、“缜密的勇者,要敢为人先,坚持不懈”这样三个分论点,展开多角度论证。这里,两篇文章的分论点,实际就是两组排比句,前者论述了意气的意义,从“为什么”的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后者论述了做缜密的勇者的条件,从“怎样做”的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
(2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4、排比句的构成和表达效果答题
(1)、(1)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5分)
(2)、二是破坏式的“创新”。就是不讲科学,抛开科学依据讲所谓创新,抛开法规制度讲所谓创新,抛开质量效益讲所谓创新,实质是不惜代价制造“政绩”。(三个“抛开”……“讲”的排比)
(3)、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