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王阳明的明言134句

王阳明说过的名言

1、王阳明说的名句

(1)、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2)、记得海明威就说过,“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这是真的,一个人说话多了很多时候,就会给自己带来是非。

(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4)、睡得不好,情绪是不是更容易失控?下午三四点钟,补充点糖分是不是感觉脑子灵光了一些?连续工作了10个小时,是不是无论如何也提不起精神……这都是我自己的切身经历。

(5)、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6)、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7)、王阳明早就提醒大家,做人做事都要看清自己的实力,而不是一腔热血盲目追求,虽然年轻需要尽情拼搏,但要用对方向,也要明确正视自己的能力。

(8)、一个人如果用心诚意,天下就没有难事。因为心外无事,一切事都是心上的事,就看是否用心。

(9)、王艮是王守仁的著名弟子。不过,在还不认识王守仁之前,王艮就已经立下做圣贤的志向了。

(10)、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11)、《领上道》定期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全国各地分享会。

(12)、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13)、有人向王阳明请教道:“我秉性平直,安分守己,遇到口才好的人,就特别惭愧,恐怕这是先天基础太弱,后天无法补救吧?”王阳明回答:“你这是重外轻内。如果平时能集义(积累善念善行),则浩然之气至大至公,充塞天地,自然就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然就能通晓人讲话背后的意思,凡是那些弄虚作假的言语在你面前根本无从藏身。若能做到这点,你有什么可惭愧的!集义就是致良知。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就是心得其宜了。”

(14)、胸中有志,心中有事,自律才有了根本的依托。否则,即使你能一辈子坚持每天10点睡6点起,三餐规律锻炼身体,那最多也就是个养生专家。更何况,如果没有目标与志向,你以为你真会有自律的能力?

(15)、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6)、释文: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17)、其实,对于形式,王守仁也是非常重视的。他的一个身份就是礼学大师。礼学,可是一门非常繁琐的学问,里面充斥着大量的仪式细节。

(18)、日前,第三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在绍兴盛大举行。而论坛的一项重大成果就是王阳明专题文献数据库建设正式启动!

(19)、但王艮之所以受人瞩目,并不是由于他的志向很高远。而是因为,王艮同志的扮相实在是太“靓”了。

(20)、自律,不仅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更是贯穿一生的一个课题。

2、王阳明的明言

(1)、能容人,是大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王旦是宋代的宰相。一天,宋真宗向王旦“告密”说:“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意思是,你虽然总说寇准好,寇准却专门说你坏。王旦听后,也不生气,笑着说:“按道理应当这样啊。我任宰相时间久,处理的政事多,缺失也必然多。寇准对您从不隐瞒,可见他忠诚直率,这也是我最敬重他的地方。”

(2)、释文: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3)、父亲王华担心他积劳成疾,就嘱咐家人不要在书房放置灯盏,让他早睡。

(4)、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5)、大多数人都不想惹是生非,一是为了自己,二是不想连累身边人,或是家人。特别是看到父母双亲和自己心爱的人,很多人即便被人欺负了,他都选择忍着,因为他知道,一旦自己没有忍住,可能就得罪了别人,别人不敢找自己,但敢去为难自己父母或是自己心爱的人,所以他情愿自己受点委屈,来保护身边人周全。

(6)、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7)、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守仁

(8)、释文: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来磨练自己,只有多做事,多历练,有意识的进行磨练,吸取经验,从而做到安静时情绪稳定,遇事时情绪也能保持稳定,既“静亦定,动亦定”,方能成事。

(9)、饿了吃饭是“天理”,但非要吃鱼翅鲍鱼,这就是“人欲”;

(10)、明末的心学门徒高攀龙也有类似的家训:我儿生在世上,只想着怎样做一个人,这是第一重要的事,其他事都不要紧。做人的道理不必多说,只消看看《大学》这本书即可。按书上说的去做,就不会有错。自古以来聪明、通达、明智的人,还有那些圣贤豪杰,对这一点看得最透彻、做得早,所以他们名垂千古、永不磨灭。如果听到这些话还不信,那就是平庸、蠢笨的人,应该猛醒过来。

(11)、一次,中书省的文件送到枢密院,因为文件不合格式,寇准阅后,便报告了宋真宗,王旦因此受责。不出一个月,枢密院的文件送到中书省,也有不合格式的地方,秘书觉得正好以牙还牙,高兴地把它呈给王旦,王旦却让秘书把文件送还枢密院,让寇准修改后再送来,寇准想起自己的作法,不禁汗颜。

(12)、关于自律,还有最后一个关键词。是王阳明教会我的。

(13)、译文:心,即是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14)、你不需要真正的站立,但在精神上要站起一个真正的人来 --王阳明

(15)、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16)、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17)、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18)、不过,已经有学者指出,王守仁少年时豪迈不羁、精力过剩,体弱多病是之后的事情。

(19)、(出处)《静心录之续编二》(译文)治学的牙根在于立志,理想一旦立定那么治学的功夫现已取得成功一半了。

(20)、由此可知,天理其实就是满足我们生存下来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的都是人欲。

3、王阳明说过的名言名句

(1)、“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唯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2)、心作为客观存在的主体,本来无善恶可言,是本来空灵清净之物。善恶是与人的意念同时出现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动,人只要心动,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现善或恶。当善恶已经存在的时候,分清善恶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恶,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恶,就是没有良知。如果我们有良知,就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只为善,去掉恶行。

(3)、那么,在立下志向之后,怎样的行为才最能帮助人进行自律呢?

(4)、佛家讲,“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儒家说,动机最重要;王阳明则说,要真诚地对待你的意(念头),时刻提防它。其实大家说的都是一回事:好人和坏人,不是永恒的。它们在互相转变,转变的玄机就是我们的念头!

(5)、更何况,现实中,我们听到别人在议论别人的不是,在旁边很难做哑巴,很多人也会选择插几句,“那个人,真的是这样,我见过,我也很讨厌他。”往往就是你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那个人就听到了,他就记恨你。甚至他可以忍让任何人讨厌他,就是不能忍让你也讨厌他,他觉得你没有资格,所以他会跟你没完,会让你日子不好过。

(6)、人生多读一读王阳明,就能少走很多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7)、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

(8)、人之大患在于自满而以为己贤,故终其身学无所成。学者无求于外,此学之要说。

(9)、吾家子弟或忝科第,未可遽进入仕,必侍所学开明而自试上不误君上委任之心,下不失民人倚赖之意,九祖乃祖于此无恨矣。

(10)、常言道勤能补拙,业精于勤,无论从事什么事业都应该勤勉做事。在成大器之前,必须先经历一番磨练,才能助你早些摆脱困境,早日成功致富。

(11)、人的力量永远来自心灵。当你的心灵产生力量后,外界的环境看上去也就没有想象中的险恶了。

(12)、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与其说要自律,不如说王阳明反而很注重他律,以及大家互相之间的启发。

(13)、截止目前数据库资源已初具规模,收集并已上传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10余家权威文献收藏机构所珍藏的与王阳明相关的古籍文献、金石拓片、期刊论文、图书、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文献资料。

(14)、而心地,原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存心、用心。存心就是光明良知,用心就是诚意。归根结底,所谓“心地好,是良士;心地坏,是凶类”说的就是:念头正时是良人,念头歪时是坏人。所以,做人在心地,就是在念头。这件事,你的念头是好的,你就是好人;那件事,你的念头是坏的,你就又成了坏人。

(15)、就像王阳明曾说过的,他的“良知”之学,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要成为真正高度自律的人,我们都得从自己的“百死千难”中走出来。

(16)、一个人如果饿了非不吃饭,困了非不睡觉,这也是“人欲”;

(17)、“耐”就是要有耐心,人生变化无常,当自己处在不理想境地的时候,就需要有耐心。

(18)、和当大官发大财相比,立这种志向的人并不多。

(19)、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20)、译文: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4、王阳明说过的名言有哪些

(1)、也就是在朋友之间要以责备的方式劝善。归根结底,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2)、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3)、不过,像很多热血但又迷茫的有志青年一样,王守仁的人生方向也经历了不少变化。他一生有五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4)、道士可能也很欣赏眼前的年轻人,两人一来二去就说开了。道士讲起道教养生的学问。可能是道士太健谈,也可能是王守仁太好学,两人似乎都没有在意时间的流逝。

(5)、真诚还需要配合上述的“知”,有自知之明,做事松弛有度,为此就会给一种好相处的体验,认为值得可以与你合作。

(6)、译文: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7)、第立志:就是要打定主意,下定做圣贤的决心;

(8)、康有为曾说,言心学者必能成事,而且是大事,这句话在王阳明身上是不言而喻的真理。因为王阳明心学,说白了,就是让人用心的学问。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一件事,只要你用心,正如王阳明所说,道理就在你心中,你用了这个道理,就必能成事。“用心”其实就是一种使命感,为了一个目的而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9)、马云不止一次公开说过:自己把王阳明语录看过不止两遍,对自己的人生以及事业都有很大帮助。

(10)、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放在男人身上也是一样的道理。男人欲成大器,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经历风雨有时遭遇磨难,这些都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11)、比如,为了准备科举考试,他白天必须认真学习“考纲内容”——程朱理学,没时间读课外书——先秦两汉经典。于是,他就挑灯夜读,不知疲倦。

(12)、每天按时睡觉起床,这叫习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形式。

(13)、慈爱恭敬,可以修身,可以齐家,可以治国平天下,安富尊荣由此而出。

(14)、虽然它不是不合理的欲望,但却是不合理的行为,因为你违反了人的生理规律。

(1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多管闲事。

(16)、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17)、王阳明专题文献数据库目前为建设初期,许多资源亟待补充,欢迎大家惠赠;

(18)、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19)、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20)、贤者德众则服人也众,德轻则服人也寡。观服人众寡,知己德之轻重。

5、王阳明说过的话

(1)、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2)、我们可以从西汉宣帝时的宰相丙吉身上得到证明。丙吉有一天出门办事,见到一群“古惑仔”正在血拼,有人已满脸血污,倒地不起。丙吉却似没看到般,就从械斗现场走过。

(3)、王阳明极力指责佛教:“佛教徒担心父子连累他,就离开父子;担心君臣连累他,就离开君臣;担心夫妻连累他,就离开夫妻。佛教徒总说自己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所以他才逃避。我们儒家,有个父子,就给他仁爱;有个君臣,就会对他忠义;有个夫妻,就给他礼节。什么时候执着于父子、君臣、夫妻的‘相’呢?”由此可知,这张纸的厚度就是责任心和使命感。儒家有,佛道没有。简洁地说,王阳明心学是一门要人去外面建功立业的学说,而佛道是龟缩避世的学说。

(4)、一个道士正在道观中盘腿坐着,王守仁瞧见道士,想和他聊几句,便上前搭话。

(5)、想好好考研?你如果自己一个人憋在房间里,掐着时间一分一秒开始看书,可能用不了一个月,你就感觉要疯了。最好的方法很简单,去到考研的人群里;更要有几个考研的好朋友。就像惜阴会一样,那种互相之间的砥砺,会让你不知不觉变得更加“自律”。

(6)、天空即使布满乌云,可你还是能看得清,这就是良知的妙用。

(7)、人须在事上磨,方立的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8)、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

(9)、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10)、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11)、确实,王守仁在少年时就说过,“第一等事是读书学圣贤”。这也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12)、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

(13)、我倒觉得,王守仁真有可能就是太投入,把结婚的事给暂时忘了。

(14)、我说的不只是身体差会影响幸福感。身体状态同样会影响自律能力。

(15)、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6)、吾遇事求审其理,不敢遽以私见定去取,故少过谬。损人即自损也,爱人即自爱也。乐人之凶,彼未必凶而已已先凶矣。

(17)、就像《海贼王》里红发香克斯一样,自己被人打了,还傻笑,但是别人却欺负自己朋友了,就立马露出自己真实可怕的一面。其实先表现的软弱,真的可以避免一些灾难,但有些人喜欢自不量力,非要把人真面目逼出来,那就真没有办法了。

(18)、“我早已说过,年轻时涉世未深,内心浮躁,心不定就难成事。

(19)、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王守仁

(20)、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王守仁名言

(1)、怒人而不畏,以其失理也。未怒而人已畏,以其得理也。学者或未见道而从实改过。

(2)、所以,在关于自律的最重要知识里,我认为,永远少不了身体这个关键词。

(3)、但无论在哪一个方向上,王守仁的目标都很明确,那就是:要做就做第一等事。

(4)、他这一生,一旦迷上了什么事情,似乎都恨不得投入全部精力。

(5)、老莱子的故事背景这里不介绍了。简单说,王守仁讽刺王艮:你过于注重形式。

(6)、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

(7)、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天理”和“人欲”。

(8)、有一个好心态,凡事都要上心、走心。俗话说“相由心生”,一个人总是浮躁,很容易迷失自己。

(9)、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传习录》

(10)、此人又问:“我因和弟弟谋划一件事,结果没成功,还连累了很多人。后来反省,都是因为不老实的缘故,您怎么看?”王阳明回答:“所谓老实,须是实在地致自己良知才能得到,不然恐怕所谓老实,正是不老实。”

(11)、见面寒暄过后,两人立刻进入了机智问答环节。

(12)、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13)、王阳明历经人生低谷,在面对人生的功名利禄、荣辱毁誉时,悟出这“七字真言”,“行、勤、知、底、心、诚、耐”包罗了人生诸多哲理,就看大家能否真正领悟了。

(14)、人是社会动物。社会关系对人的驱动作用难以想象的大。

(15)、“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就是“好心地”。有人问王阳明:“既然良知是指引人向善的,而人人皆有,为何会有恶人?”王阳明回答:“恶人的良知被遮蔽了。”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认为,恶人的良知被遮蔽,就是良知不能发挥作用,分不清是非善恶,于是有了好人和坏人之分。所以,良知就是心地,良知光明,就是良人;良知被遮,就是恶棍。

(16)、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王阳明 《传习录》

(17)、责备别人是件轻快活,上下嘴唇一碰,就完事了。责备了别人后,也不必再有后续工作。但责己就特别麻烦,凡是责己,是自己必有错了。认识到了错误后,就要否定自己,然后还要改正,这个过程非常痛苦而且耗费气力。人往往好逸恶劳,所以,很多人都在责人而不责己。但实际上,责己是真切的为自己好,而责备别人却对自己毫无益处。有句古话说的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毋责人”,遇事不要“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

(18)、按你所说的,因为云能遮日,就要抹去天生的浮云了么?

(19)、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20)、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心中照管不及者多矣。

(1)、译文: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2)、一个有志向的君子,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在高处、远处,即便处在比别人优胜的环境中,也会谦卑自牧,清静自守,绝不会盛气凌人。

(3)、读完王阳明的这段语录,意思是说,让大家去做一个耳朵不能听是非,口也不去说是非,做一个心里知道是非就够了的人。我们现实中很多人就喜欢凑热闹,喜欢听是非,也喜欢去议论是非,最后就惹祸上身,也只有尽量避免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是非,自己就能避免很多是非。

(4)、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5)、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6)、译文: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7)、王守仁还有一位名叫刘邦采的弟子。刘邦采曾经创办惜阴会,颇受老师的赞赏。王守仁同样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你们如果离群索居,那么志向就很有可能会懈怠下来了,有这样五天一次的聚会,正好让大家可以互相砥砺。

(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9)、而另一种人,就是喜欢欺负别人,从别人身上找到成就感。或是他经常被别人欺负,他也想找个比他还没有用的人欺负,来找成就感。这样的人,现实中也很多。我斗不过他,我还斗不过你。是啊,把斗不过他的气,全部释放在另一个比他弱小的人身上。

(10)、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可以真实站得住脚;才可以做到于静中能稳定,在动中也能稳定。

(11)、或是听到有些人在说一些新鲜事,也会情不自禁去听。很多时候,不是你的是,你也去听,就会惹祸上身。就会被人抓住,狠狠暴打一顿都有可能。别人理由是,“关你什么事,你也跑来听。”

(12)、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13)、对人要真诚,成为一种至真至诚之人。真诚不仅体现在做事方面,简单的说话也能让人体会到你的真诚。交流不虚假,展露真性情,能给人一种成熟稳重有担当既视感。

(14)、“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坏,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这是王阳明家训的尾声,琅琅上口、朴实无华的几句话却足以让人深思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