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阳心学
1、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1)、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
(2)、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3)、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4)、王阳明心学主张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那样对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
(5)、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6)、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7)、但是,人要吃粮食,自然希望庄稼长的好,于是就有了善恶之分,铲除杂草,呵护庄稼。
(8)、不要为了假的修行而蹉跎生命。人的一生,要持续不断,努力克服心中的私欲、贪念,要在实践中保持内心的良知。
(9)、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学说,是从学者必须在日常用功中体察本心和日用事为出发,体会、探究、亲身实践,实实在在地用功。这当中要经历多少阶段、要多少积累啊!凡此种种,才能达到这般境界,并没有脱离实际,正好与佛家空虚顿悟的学说相反。
(10)、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是性格决定行为,而是行为决定性格。并不是因为你是摩羯座,有了一个固定的性格来决定你的行为,恰恰相反,是你的行为在决定你的性格。
(11)、熟悉乔布斯的人都知道他曾去印度修行,也曾想去日本学禅。一位大师对他说,修行就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乔布斯才决定留在美国并开创苹果公司。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乔布斯一直强调“跟随自己的内心”。
(12)、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这种“心如明镜”的状态,才能生活得更轻松快乐一点。
(13)、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眼界足够宽广,他就会发现,和山相比,其实月亮更庞大。
(14)、大意: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15)、时下的生活弥漫着功名利禄的氛围,有了钱希望有更多的钱,有了权希望有更大的权,对房子、车子、色欲等等都是不知满足,而一点点的不满足,就足以让人辗转反侧焦虑异常,物质的丰富之下,是犯罪率、自杀率、离婚率、精神病率的升高,人们普遍的感觉是浮躁,浮躁久了就生暴躁,暴躁久了就生暴戾,媒体上经常报道的灭门惨案、屠杀亲人,已让人嗅到了这种暴戾之气。
(16)、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17)、凡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是为了糊口,与其有关的词汇是“乏味”“机械”“劳累”等,充满了俗世气味;而修行是“高大上”的,与其有关的词汇是“心灵”“修道”“正果”等,“修行”两个字本身就给人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
(18)、但这还不够,在自传里,他这样讲述当时的心理转变:“自己的人生只是为了养活照料员工吗?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有倾其一生而要承担的崇高使命,譬如‘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想明白这些后,他心中豁然开朗。
(19)、要想不被眼前的事物蒙蔽,就得“眼大如天”,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放自己的思想。
(20)、原句: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2、王阳明心学书籍推荐
(1)、人人皆有良知,为何世界上还会有那么多的恶人?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他们的心,失去了本体。所谓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王阳明说,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王阳明的结论是:习气所染。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人组成的这个社会不是真诚恻怛的,而是充满了客套和虚伪。
(2)、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3)、但如果不从根本上想清楚,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工作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我在工作中可以为别人带来什么?那么,工作就会一直困扰你。
(4)、人生在世,总有毁誉傍身。众口难调,若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岂非寸步难行?
(5)、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
(6)、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刚刚创立企业的时候,遇到年轻的员工“造反”,要集体辞职,在和他们的沟通中,稻盛和夫领悟到,经营公司,只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是不够的,应该永远保障员工及其家人的生活,以公司员工的幸福为目标。
(7)、人都有习气,蒙蔽了自己的心,习气和蒙蔽越重,强迫自己就越艰难。
(8)、王守仁的理想政治模式并非人人平等,而是区分亲疏等级,讲究君臣上下、夫妇、父子等伦常关系。民众也只有安分守己,忍受剥削和压迫的义务。所以其理想只是儒家仁政理想在新条件下的一种翻版。
(9)、也就是说“山间花开花落”之所以能被我们看到,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那一刻就赋予了这个现象“这层意义”。再直接一点来说,即“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也就是所谓的“心无外物,心即理”的通俗解读之一。因“心外无物”,所以“致良知”的表现是“知行合一”儒家孟子提出“人性善”,提出人天生拥有良知良能,但是因为人后天生活中会面对各类欲望的诱惑,导致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被蒙蔽,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吾日三省吾身”,即在反省中不断剔除蒙蔽,回归“本心”。当我们的本心不被蒙蔽时,我们就能达到所谓“致良知”境界。这个时候,人就能做到所谓的“知行合一”。
(10)、原句: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11)、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12)、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13)、且不说王阳明在连续两次科举失败、被宦官刘瑾陷害差点亡命、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时,所表现出的心不动的强大心理素质;就是他的学生,也让我们望尘莫及。
(14)、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15)、下面,颜小二将简单和各位介绍一下王阳明心学的部分精髓理论“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然后再向各位简单叙述一下阳明心学的这些精髓给我们带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即“许多时候,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王阳明心学精髓之一“心外无物”之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说到王阳明心学精髓,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知行合一”,但是,想要更为深刻地体会“知行合一”的内涵,颜小二还是建议各位先对“心外无物,心即理”以及“致良知”有一个初步了解,再去品味“知行合一”,收获会更大一些。
(16)、因为无论在怎样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都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境,尽量保持在一种淡定、愉悦、快乐的状态中。
(17)、在今天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要重要得多。你需要去追求物质、名誉,但你更需要追求的,是你独立而健康的个性。
(18)、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19)、如此一来,就是一个完全没有自我计较、纯为天理的心。
(2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王阳明心学全书
(1)、不要像一个美国社会学家所说的:中国人活得太累了,他们的人生只有两个词,成功和拼搏……
(2)、各位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道理。如果本文对您有启发,可以分享给您亲近的人,让对方也能体会哲学魅力,活得更加通透。
(3)、这警示人们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4)、可能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5)、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们总想着找到一种方法可以马上解决问题,但结果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开始的时候能够得到一点缓解,然后,又周而复始,不断在烦恼里循环。
(6)、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7)、因为据研究,人类的大脑只有在愉悦、快乐的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8)、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9)、他被元军俘虏后,经受了三年非人的关押生活,始终刚毅不屈,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10)、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11)、“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事务繁杂,逼使着人投入其中,身体得不到休息,是一种忙;而心烦意乱,时刻充满各种杂念紊思,得不到片刻的宁静,也是一种忙。
(12)、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13)、闲有两种,一种是人闲心也闲,给自己一些时间,从繁忙中脱身出来;一种是人忙心不忙,这是需要靠人的闲去养,和在觉察克制中去修的。
(14)、时光一去不复返,转眼之间,年华老去,不知道自己的功业是否能成。
(15)、这其中哪有什么技巧,只不过是我身怀浩然正气,各种病邪怎能侵袭我的身心呢。
(16)、王阳明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17)、许多信服王阳明心学的人,就这样生活在快乐之中,“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也许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我们中国人曾经这样心灵自由的生活过,内心有着如此充盈的感情。
(18)、♬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Jessie朗读音频
(19)、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20)、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大部分都希望通过科举实现自我价值,但这个自我价值只是为了做官,读书已经不是为了人格的完善,而仅仅只是为了做官。
4、王阳明心学全书免费阅读
(1)、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2)、大意: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3)、相比古人,生活在今天的人要忙得多。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时刻得不到休息。以至于许多人都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我。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焦虑、急躁、浮泛、灼热的状态之中,哪怕是有了闲暇时间,也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么处于心绪烦乱、无所适从之中,所谓的空虚、无聊。
(4)、你跟他们探讨下去,不但说服不了对方,他们还会不断愤怒失态。你如果跟着呛,他们就会变本加厉。看来王阳明也是遇到过这样的人。所以碰着了,趁早闭嘴吧。
(5)、人间难得是平常,做好平常的小事,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专注当下,不胡思乱想,就是修行。
(6)、富兰克林20岁的时候,就给自己确立一套终生奉行的“正见”,彻底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他总结自己过去很多的失败其实是源于错误的生活选择,因此,他为自己定了一系列的道德原则,力求自己道德完美,并可以一辈子恪守。
(7)、王守仁大讲致良知、存理灭欲,最终还是着眼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要以旨在维护现有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的良知之学去规范社会,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解决社会政治危机,稳定明朝天下。
(8)、感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样,但要更深一些——学不仅关系到才,更关系到涵养。
(9)、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10)、可惜世人总以为修行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总是在外面找来找去。其实,回到自身,专注当下,做好平常事,就足够了。
(11)、活着的最好状态是什么?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词,是从容。
(12)、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13)、感悟: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因为那背后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
(14)、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路,应边走边认,边问边走,在路上体认良知,最后必能抵达目的地——良知的光明。一个人最大的无良就是不能尽职,因为它是对你良知的背叛,同样也会把你的人生带入深渊。
(15)、在这种状态里,呈现在他心中的心理图像,必然是积极向上的,既有对人生的美好追求,也有对事业的热切期待。
(16)、知行合就如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是说要遵守承诺,不得说一套做一套,搞阳奉阴违。知行合一是说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至理,不得违背天意,个人利益必须自觉让位于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
(17)、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其强调生命的过程,中国的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而有新儒家的诞生。回归成圣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儒家能对混乱的世局与世人能展开的贡献。
(18)、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
(19)、日本英雄西乡隆盛曾说:“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20)、王阳明提出过三个原则:你应该有一个高于世俗的人生目标;你应该为你唯一的人生目标找到动力;你应该把任何事情当做你唯一目标的实现手段。
5、王明阳心学
(1)、但是人内心的良知总是受到外物的干扰,被贪念、欲望遮蔽,被社会的风气带偏。所以,要付诸实践,格物致知。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常在事上磨炼,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2)、站得更高,思想的层次越高,才越不会被眼前的事情蒙蔽。
(3)、“饥来吃饭倦来眠”来源于禅宗故事,最早见于孙懒瓒和尚的《乐道歌》,其歌有云“饥来即吃饭,睡来即卧眠”。
(4)、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5)、王阳明心学是几千年圣人传下来的那一点真骨血,具有“参天地之化育的巨大能量,“立意太高”是事实;又可以说都极浅近,须在日用事为上用功,没有那些高、大、上的壮举。
(6)、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7)、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8)、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9)、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10)、这就好比种树,这几年中国很多创业者的玩法是,先花钱搞一个很大的树的架子,在上面弄了很多绿叶,很多挂件,看上去很茂密很好看,但是大树没有根部,自己不会生长,所以,用不了多久,就完全枯萎了。
(11)、富兰克林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有一本小本子,里面是设计好的表格,对于自己哪些原则做到了,哪些没有做到,都一一记录下来,每天都记。而且富兰克林喜欢抄写各种格言。
(12)、致良知,就是讲虽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符合天道至理,但人受了欲望影响,迷糊了本性,使人的内心偏离了天道,人要记住自己给自己的内心纠偏,给自己的良心洗澡,向内求,问自己良心天性是否还在。
(13)、阳伯是东汉注明的炼丹理论家,古人炼丹以养生,王阳明中年以后,对此嗤之以鼻。他认为大道就是人心,自古以来就没变过。
(14)、人欲是自己的主观意识活动,天理是给自己意识活动以及意识活动衍生的行为作出的规定,两者的关系是紧密结合本生同源的。
(15)、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16)、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17)、感悟:对于那些不地道的人,讲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满脑子的歪理邪说,永远能拿来跟你胡搅蛮缠,要说服他们等同于改造他们的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么可能!
(18)、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19)、还有一点很重要,从一开始就不要迁就,不要迁就任何人,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想做什么。人生很短,成败很虚幻,唯有做点有意思的事才是真切的。
(20)、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1)、王畿年少时豪放率性,日日在酒肆博场中,每天都涉足酒楼茶馆和赌场。王守仁很早就想结识他,可是始终没有适当的机会。
(2)、关于心外无物,这里就要引用王阳明的一段比较著名的经历了。
(3)、这种方法他总结为八个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4)、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心学。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5)、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扩展资料王阳明心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6)、那个性格开朗,能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疾病的人,肯定比另外一个性格忧郁、遇事悲观的人好得快。
(7)、人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动物,强大的惰性与巨大的潜力在体内共存,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人就会变得十分懒散,做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十足一个平庸之辈。
(8)、似乎高高在上,似乎遥不可及。王阳明则告诉我们,一切的秘密也不过是三个字:心不动。心不动的秘密也不过是一句话: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发现内心的良知,并依之而行。
(9)、大意:人应当知学。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10)、要做到克己自律,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但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
(11)、所以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顺从和将就罢了。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12)、心即理,是说,每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本性其实是是善良的,内心只有天道至理。
(13)、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
(14)、“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15)、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下面这20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真切智慧。
(16)、王阳明的立志成圣,既没有走上退隐的路,也没有走上绝大多数人走的做官的路,而是走了一条自我人格完善的路。他回到了儒家的初心,恢复了儒家的源流:要做人,做你应该成为的那种人。
(17)、成长的过程里,重要的是学习,所以,不要想着什么是好工作好单位,而是要认真想想什么样的工作能够让自己更好地成长。
(18)、人心中也有这样一个月亮,只要心中之月光明圆满,不被欲望遮蔽,任它花开花落,任它阴晴圆缺,心中自有无限光明、圆满与富足。
(19)、也就是说,因为“心外无物”,万物的意义由“心”赋予,而我们生来就有“良知良能”,所以“仁义礼智信”等在我们身上的具体表现,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的外在显现,这种“显现”是与外界和他人无关的“心外无物”的“本心”体现。
(20)、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1)、这种时候,我们的知行合不再单纯的是“想法”和“行为”保持一致,而是“想法”和“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心”的“念头”的结果。近乎到了“一念不善,便是行恶”,便是“本心被蒙蔽”的体现。
(2)、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创立了伟大的“心学”体系,是中国历史上位居第一阵列的大哲。
(3)、找到自己做人的目标,找到那股能让你越来越流向开阔的源泉,这是王阳明心学在生活层面非常实用的一种方法。
(4)、假如一个人过多地关注那些负面事物,就会把一些负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里,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潜意识中。
(5)、著名文化学者费勇教授所著的一本《做人》以浅白的语言解读王阳明的五个生活法则:这是有关日常生活困惑的答案书,一本切实可行的“做人指导手册。
(6)、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7)、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你的行为。
(8)、比如你做一件重要的事,会希望做的好、害怕做不好,会思虑做得好会怎样、做不好会怎样,这就是计较,内耗也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