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1、学易经的最佳年龄
(1)、白贲无咎,这四个字包含了人生的大境界。白贲的境界,就是笑而不语、光而不耀威而不猛的境界。白贲的境界里,有清凉自在的心,有安定从容之心,有一颗摆脱烦恼束缚的自由之心。不再山珍海味的滥吃,身体变得清洁起来。不再做遥不可及的梦,睡眠变得安恬起来。不再穿五花八门的鞋,步子迈得悠闲平稳起来。衣着不再盲跟潮流,穿戴开始舒适宽松起来。不再多说闲言碎语,心情轻松畅快多了。
(2)、《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炼目的。为了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杂应篇》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由于汉末曾有几次传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价的中草药、“符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道教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重阳立教十五论•论合药》)这说明学道之人必须通医术,医药有助于宗教的宣传推广,但不能执着,以医为业,甚至借医药来贪取财货。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阴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3)、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事而不伐,德博而化。
(4)、清朝的时候,常州有一个魏廉访,他的父亲是个医生,乐善好施。
(5)、若遇到饥荒年,那布施得更多,所以每年平均布施的粮食近百万斤;前面五代人所布施的粮食一共超过一亿斤。
(6)、试想一下,一个人颐指气使甚至飞扬跋扈地与你交谈舒服些,还是战战兢兢、低眉顺眼与你交谈舒服些?显然是后者,同时谦卑并不是卑微。
(7)、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8)、“盈”为满而将外溢;“谦”为不满而能接受。天道是要使盈者亏损而补偿不满者;地道也是要使盈者溢出而流向不盈的一方;鬼神的本性也是损害盈满者而福荫那些空虚者;而人的本性也是讨厌满盈者而喜好不满者。
(9)、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10)、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1)、积极倡导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道观建设。道教崇尚自然,历来就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早在1993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的全国道教界爱国爱教先进表彰会上,就积极鼓励全国道教徒“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对“植树护林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1995年,中国道教协会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此后,我国道教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道观的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12)、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一种心态;不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一种幸福。
(13)、出自《周易·系辞下》:“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见到有利的时机,就要抓紧行动。不要等到最后,延误了时机。
(14)、我们在这世界上生活越久,认识的人就越多,得到的东西就越多,随之而来烦恼和痛苦也就越多,幸福和快乐反而越来越少。世人不断追寻,不断得到,却发现身体越来越差、心情越来越躁,生活越来越累。要想摆脱这种烦恼和不幸,只有返璞归真,追求“白贲”的境界。
(15)、《易经》让我们在艰难困苦中保持忍耐和贞正之心,这样做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无独有偶,《论语》中记载孔子被困,已经没有了粮食,他告诉弟子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身处困境,能够坚持自我,熬过去,而小人却不懂得坚持原则,一遇到困难只会变节和逃避。
(16)、谦卦上是坤,下是艮。艮为山,坤为地,山体高大,但在地下。卑下之中,蕴其崇高,屈躬下物,先人后己,所以谦卦象征谦虚、谦逊。
(17)、这位老人想了一会,只留下了一句遗言:“中国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18)、意思是,别墅财产留给子孙,他们未必能守住;把书给他们,他们也未必能读,不如布施行善,多积阴德,子孙才能长久地受到我们护佑啊。
(19)、道教从“中和之道”的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伦理。《太平经》指出,人和自然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中国道教界,正在积极阐发和弘扬道教的生态智慧,践行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
(20)、综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类社会始终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的这种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必须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广的。特别是对于现代生态和谐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2、易经的精髓就在三句话
(1)、自嘲这项艺术只有充分自信的人才敢使用,因为它就是叫你自己骂自己,拿自己的缺陷和过失“开涮”;对于自己的丑处非但不遮遮掩掩,反而夸大其词,自圆其说地博取众人一笑,也展示自己的风度和智慧;甚至,还能刺一刺那些含沙射影、无理取闹的小人。
(2)、出自《周易·困卦第四十七》。《象传》中说:泽中无水,象征着要穷困潦倒。君子即使身处逆境,即使牺牲性命,也应当完成自己的理想。
(3)、“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是家风传袭的必然结果。
(4)、含章可贞是指:有内涵有美德而不轻易显耀,怀有一身才华不轻易显露,等待好的时机再展示自己。
(5)、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合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这也正是南怀瑾所说的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6)、大有卦的上九爻辞讲:“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很多书里面说,“自天佑之”就是来自于上天的保佑,其实这是不对的。上天不会保佑任何人。
(7)、乾卦上九爻的爻辞是“亢龙,有悔”。亢,是高的意思,亢龙就是飞得过高的龙。有悔,意味着有悔恨,表示前面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不好。
(8)、“道通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9)、有句俗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知世故、明人伦是顺天应人的又一重要方面。
(10)、《周易·系辞下传》中说,“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谓易之道也。”无咎是没有凶险,没有大的过错,或是就算有过错,也没有关系,才叫做无咎。无咎才是《易经》指导人生的最高境界。
(11)、他们不需要,当地的整个县、整个市的人民都保卫他,都知道这家是好人,这家人富裕我们都沾光,我们都得福,我们要保护他。
(12)、好的家训家风传承,会成为一个家族每个人一生的航标,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在生活、处世上则会有“法”可依,坚守内心不被外物所影响,人生之路才会走得更好更远,家族才会越来越兴旺。
(13)、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14)、“中和之道”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15)、从此之后,这个男子开始把自己的金子施舍给那些衣食无忧的穷人,把爱情给了需要爱的人,把荣誉和成功给了失败者,把快乐给了忧愁的人,而在施舍的时候,他见过了更多比他还要糟糕的人生,这个时候也变得得到了满足,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自然也得到了快乐。
(16)、乾乾:本是指太阳的运行不止,在这里比喻君子勤勉不懈。惕:有敬的意思,小心谨慎、警锡,夕惕若:是说晚上也要保持警惕的样子。厉:是指危险。咎:是指灾害。历无咎:是说时刻保持警惕,这样虽然存在着危险,但是并不会有灾祸。
(17)、君子人可以知微,当然更可以知彰,知彰是容易的,一般正常的人都能够知道,彰即明显的,彰明的,比如日升、日落这样的道理,就是彰,已经显现出来的。而难于知到的则是微,细微的、隐微的、深奥的、难于发现的、未然的。只有具备了君子以上智慧、才能的,才可以“知微”。“知微”就是智慧达到了细微、隐微之处,别人看不到,你却有先见之明。
(18)、亊情发展并不是如此简单,事情并不一直都一帆风顺的。不过如果保持勤勉和警惕即使有危险,也不会造成灾难。《周易》对谨慎强调很多“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庸就是平常、平时,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讲信用,行事更要小心谨慎。古人云,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牢记一个“谨”字,所犯的错误会越来越少。
(19)、艰、贞是两个词,艰是说外在环境的艰苦、穷困,贞是君子内在对贞正的坚守。君子在艰苦、穷困的环境中,保持内心和品行的贞正,是没有什么过错的。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就是君子和小人一个最大的区别。
(20)、人才上,拥有最多的人口和军队,最多的谋士和将领;
3、易经中最高境界的一句话传说中的蜥蜴人长啥样
(1)、“易”是“锡”的本字。易,甲骨文像将一个有抓柄的器皿中的液体,倒入另一个没有抓柄的器皿中。简体甲骨文将带握柄的器皿简写成勺具形状,将倾注的液体形状简写成,表示用勺具将金属熔液浇铸到器皿坯模中。锡的熔点低,是铸器的好材料,古人发现“熔锡铸器”,好操作,不费事,遂以铸锡为易。
(2)、但是正的标准是什么呢?实际上在中国社会这么几千年来,已经凝聚成一个普遍的标准——就是仁义礼智信。
(3)、禅师就说:“我也伤过很多人,我也做过很多坏事,我不用闭眼就能看到他们的血。”
(4)、意思是说世人所称谓的勇者,一定有过人的操守,一个平常人受到侵犯时,拔着剑跳起来,挺身出来打架,这不能算是勇敢。
(5)、一个行善的家族,它必定有余福,这个余福能够荫庇子孙;如果造了很多恶事,那这个家族不可能长久,子孙必定遭殃。
(6)、出自《周易·乾·文言》。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言论都要讲究诚信,所有的行为都要讲究谨慎。避免邪念,保持真诚,做了对人有益的事而不自我夸耀,用深厚广博的品德和行为感化人心。
(7)、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在享有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去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发表的“2010年贵阳共识”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
(8)、辩白有时候是“越描越黑”。别人误会,可以善意的解释一下;别人若是不接受,也就算了,不必斤斤计较——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9)、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10)、苏轼就是这样一位智者。他在63岁穷困潦倒之时,还写下这样的诗句“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他借小儿之口把酒后潮红调侃为脸色红润,用自嘲来排解晚景凄凉的失意。
(11)、保持谦和的心态,对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大有裨益,退能明哲保身,进能感化他人。修得谦和在,则能不烦不躁,一生都是幸福自在的。
(12)、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的前进。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不可懒惰成性;。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如果你是君子,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包容。
(13)、
(14)、天下大事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每件事情都有着它的对立面。不遵守自然规律进行发展的事物,必定死路一条。根据自然规律可以大致推算出事物的发展及走向。
(15)、谦和,就是以谦的姿态去待人接物。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谦和的境界,则必然心胸宽广,有容人容物之雅量,正所谓“道生于静逸,德生于谦和”。处在这一境界中的人总是友善的,他们会真诚地对待别人、帮助别人,甚至甘愿为了成全别人而牺牲自我利益。
(16)、孔子晚年感慨学《易》可以无大过,他看出了《易》的精髓。《周易·系辞下传》中说,“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谓易之道也。”无咎是没有凶险,没有大的过错,或是就算有过错,也没有关系,才叫做无咎。无咎才是《易经》指导人生的最高境界。
(17)、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谊医院里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嘱咐完遗嘱之后,他旁边的学生询问是否还有什么要留下的。
(18)、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
(19)、当一个人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抵达了天人合一。这时他就已经不需要动脑子了,因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脑子,已经事事洞明,就像电脑连接到了互联网。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20)、如果必须等到顺风才扬帆启航,那么到达彼岸就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4、易经人生六大境界
(1)、懂得知足,是真正的富足。这位老人就是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冯友兰先生。
(2)、很多书里面说,“自天佑之”就是来自于上天的保佑,其实这是不对的。上天不会保佑任何人。其实“自”并不是“来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
(3)、《周易》上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牧就是守,卑以自牧谓以谦卑自守。一个君子应该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
(4)、要真正达到无咎,就要随时反省自己,随时随地要能检查出来自己每一方面的错误随时随地检查、反思、改正自己的错误和毛病。
(5)、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6)、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吉凶祸福都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周易·系辞传》上说,“吉凶者,得失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著名易学家刘君祖先生曾说,吉未必就是得到,凶未必就是失去。吉和凶只是个象,未必属实,不宜过度执着追求或纠结。
(7)、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8)、正位,就是摆正自已的位置,坐得稳,坐得正。凝命,“凝”就是凝聚精神,发掘智慧。“命”,就是人的命运。所以,正位凝命意思是说,君子应当摆正自已的位置,端正而稳重,凝聚精神,发掘智慧,以此来完成自已的人生使命,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
(9)、曾经有一个强盗去拜访一个禅师,他跪在禅师面前就说:“禅师,我的罪过太大了,很多年以来一直难以入睡,难以摆脱心魔的困扰,所以我才来找你,请你为我解决苦痛。”
(10)、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11)、其实,就算不从“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一定感恶报”的因果报应的角度来讲,之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家风的必然结果。
(12)、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意思是说君子遇到困难,首先一定要省察自己,看看困境是不是由自己造成的,或者想想如何化解难题,也就是蹇卦所说的反身修德。
(13)、《周易》中最高深的10句话,暗藏改命之法!天道忌满,人道忌全
(14)、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种种修炼的方术,如服食炼丹、导引行气、辟谷、存神以及房中之术等等,所以葛洪说:“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诀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抱朴子•微旨》)道教的这些修炼方术,虽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具有虚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医药和养生的科学内容。现就这两方面分述如下。
(15)、俗话讲,“富不过三代”,可山东牟氏家族,从明朝末年一直兴旺到清朝末年,绵延十代而不衰落曾经拥有超过十八万亩的土地,富可敌国。这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16)、刘邦曾经问韩信:“你认为我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说:“你怎么样?”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韩信最终惨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功高震主、不知进退。
(17)、语出《周易·系辞下传》,意思是事情发展到了尽头,就要转变,有了转变才会通达,能通达才能持久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