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和注释111句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朗读

1、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1)、译文: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可用的呢?  

(2)、翻译:(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3)、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

(6)、《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

(8)、☞寒假预习|2020年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汇总(全)

(9)、D、本文从“主张舍生取义”和“反对见利忘义”两个角度来论证论点。

(10)、A、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1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2)、译文:从前为了礼仪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华美的住宅却接受了它;  

(1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14)、原文: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15)、B、文中能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6)、⑤[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17)、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8)、☞2020年最新版:7-9年级重点必背古诗文全汇总!(可下载打印版)

(1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译文: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生存下去,得不到就会死亡。  

2、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1)、原文:一箪食,一豆羮,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最全初中语文思维导图,22张图涵盖所有知识点!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③[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

(6)、参考答案:本文指出“义”之价值高于生命,贤者在必要时应舍弃生命而“取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更是不足取的。当然,孟子所宣扬的“义”有具体的阶级含义。

(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8)、 (要点)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9)、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10)、原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1)、(要点)“失其本心”中“本心”就是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孟子对不受“嗟来之食”的“行道之人”表明了肯定和赞扬的态度,认为保全了“善”的本性。历代以来,人们大多对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高尚气节赞许有加,但这毕竟是对一个人的较高道德要求。

(12)、参考答案:(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3)、原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14)、☞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可下载)

(1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6)、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17)、译文: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灾祸我不躲避。

(18)、《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人生中有超过对生命的热爱,有超过对死亡厌憎的句子是“           ,           。”

(1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初中语文中考文学常识超全汇总,为孩子收藏!

3、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简短

(1)、译文: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牺牲生命而选择正义了。  

(2)、译文: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1)通“德”,感激  (2)指带来好处 (3)用脚踢

(5)、正反对比,说理透彻。为了让说理更具有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述更严密、深刻、有力。如课文第二段,作者以乞人不受、不屑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人共有的天性;第三段又以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天性,我对此不屑一顾;但世人却是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苦苦追求。“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进而论证了舍生取利是丧失本心。

(6)、⑪[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接受施舍。乡,同“向”,先前、从前。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8)、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却不肯采用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9)、☞苏教译林版初中英语7-9年级(上下册)英语全册单词课文跟读音频(全)

(10)、⑥[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1)、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12)、☞统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汇总(1-22课)

(13)、☞诗歌鉴赏常考的100个意象,初中生都在埋头背!

(14)、☞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常考题+答题模板,建议提前掌握!

(15)、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16)、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义”,观点明确。

(17)、  D.“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俸禄;“本心”则指的是羞耻之心。

(18)、原文: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19)、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20)、①比喻论证。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用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②对比论证。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向和今对比。③举例论证。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

4、鱼我所欲也原文和翻译

(1)、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A、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6)、 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7)、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8)、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1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2)、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13)、☞最全总结:初中语文七至九年级上下册名著必考考点整理,复习必备!

(14)、(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5)、☞2020春学期丨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补充习题》答案

(16)、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17)、(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1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9)、 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20)、译文:通过某种方法就能保全生命却不采用,通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却不采用。

5、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视频

(1)、⑩[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ú)”,语气词。

(2)、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鱼,我所欲也”中的“与”通“欤”,语气词。

(5)、原文: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6)、译文: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只有放弃鱼而选择熊掌了。  

(7)、☞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常考题+答题模板,建议提前掌握!

(8)、原文: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最全初中语文思维导图,22张图涵盖所有知识点!

(10)、下午2:10至4:两个多小时,我只写出这几百字的解读材料。无话可说,文本解读如万仞高山立在我的面前,无路可走。这样低效的备课,常常做无用功。如果没有掌握文本解读最根本的理论,那一篇篇具体的文章,花费再多的时间,也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这就是专业阅读、读学术著作的重要性。《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第二篇《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就讲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11)、译: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12)、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13)、“去战斗,在每一个战场,赢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你会恐惧,会逃避,会怨怒,但是,你也有可能在不断的胜利和失败中增长经验和恢复勇气。”——《高手教师》

(14)、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1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16)、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17)、B、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18)、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19)、B、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20)、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不失本心”的行为。但也有不赞同“行道之人”的做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2)、原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6)、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7)、①[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8)、(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什么?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1)、☞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