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黑格尔哲学全书73句

黑格尔哲学全书

1、黑格尔哲学全书pdf

(1)、     译者翻译黑格尔这本书的三个版本,目的之一是试图以这一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来表现黑格尔这本书原来的制式,和原来的样子,即在那种不构成语言和文字壁垒的范围内这样尝试。译者知道,就是在这一限定下,如果认真来推敲“原来的样子”这一说法,那也会涉及许多许多问题,所以只能姑且用之,将之限定在作几点说明。第一点是,这一翻译展示出所谓的“哲学全书”原是一整本的书,它出版过三次,不是一次完成的三大本的书。 第二点是,这整一本的书,在每次出版时,都包括三个部分,逻辑学部分,自然哲学部分和精神哲学部分,因此这是一本书的三个部分,而不是三大本的书。第这同一本书的三个版本,互相有同,也有不同,而所谓不同,既有很大的不同,也有很小的不同,直到细腻之极的不同。第译者力求遵循的准则是:同者使同,异者使异。

(2)、(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3)、接着他谈到了自为的自我意识,即道德,道德的终极目的是至善,至善的动机是良心。

(4)、    这样做当然不是完全否认友人版和格洛克纳版的贡献。事实上在黑格尔去世后人们了解和研究黑格尔哲学,研究他的这一著作宁可说大都是依据它们所提供的文本。特别是对于非德国的研究者,翻译者和学习者,则当更是如此。原因很简单,人们不容易看到黑格尔在世时的原版。这同时也表现出一种不得已的处境,表明这只是一种权且之计,而非乐于为此,表明那只是方便法,非是当然之途。如果说那类做法对于专家们来说似乎不大会构成问题和难题,如果说经过说明事情对于一般读者也可以明了,但那类做法也还是不能全然避免带来困难和混乱,仿佛黑格尔的《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就是那个样子,仿佛它原就是由所谓的 “小逻辑”、“自然哲学” 和 “精神哲学” 那三大本书所构成,仿佛那些“附释”是黑格尔自己的文字,至少似乎是符合黑格尔自己的想法。斯内德尔巴赫就断然批评说,格洛克纳用这三本书表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导致了“几乎所有的读者都曾以为真也是那样”。(3) 有时事情不只是会对于一般读者成为麻烦,引致误解,而且甚至会使专家们也伤脑筋。黑格尔档案馆负责在新全集内编辑这一著作的路卡斯(Hans-ChristianLukas) 博士生前就曾亲口用“kopfschmerzmachend(令人头疼)”这一说法来形容他的感受。

(5)、1816年—1817年,黑格尔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

(6)、先看“艺术哲学”。黑格尔认为美学本质上应当是有关艺术创造的哲学。艺术是绝对精神向自身复归的第一阶段,即感性的阶段,这一点就决定了他对美和艺术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4)正因为只有人的艺术才自觉地显现出理念,自然则达不到这一点,所以自然美只是“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其本质是艺术,即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反映了人的其他有限的自由活动如经济、政治、伦理等等社会活动,但比它们更高。在美和艺术的本质定义中,理念作为内容,感性显现作为形式,构成了艺术美本身内在的矛盾结构,艺术哲学就是这一结构在不同层次上展现的体系。艺术的理念作为艺术美的内容还不是纯粹的理念(ldee),而是“理想”(ldeal),理想是以感性自然作为自己外在的表现形式的理念:但这个感性自然作为艺术的形式又必须是本身被理念征服、提高了的“第二自然”,它是心灵的自然而然的表现。所以艺术必须把内容上的理想主义与形式上的自然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构成了艺术哲学原理的“内容”、“形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三个层次。

(7)、《精神现象学》上下卷(德)黑格尔     B535/2364

(8)、黑格尔却让哲学家满血复活。哲学家的思考和我们当下的处境,因而形成短兵相接、紧张刺激的对话关系。

(9)、的确,黑格尔将古典哲学以形而上学为核心和基础的哲学形式淋漓尽致地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发现,除非超越黑格尔,除非扭转哲学的方向,否则谁也无法进一步推进哲学的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黑格尔哲学都是哲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10)、所以在黑格尔看来,唯有“概念论”才是真正的“本体论”(或“存在论”),在此之前的“存在论”和“本质论”只不过是对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批判”或真正的“本体论”的“形成史”即“概念的发生史”而已。同样“概念论”也是认识论,是宇宙精神的概念本体经过存在论和本质论在自己身上达到了自我意识的认识。最后,“概念论”最纯粹地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即辩证法的实质,即“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或“圆圈式”进展法则。在此之前“存在论”中的诸范畴是一个一个地跟进,“本质论”中的诸范畴是一对一对地排开,它们虽然最终都被排列为三个一组的“正反合”结构,但这种排列都还是外在的,并未直接体现于范畴内部,因而这些范畴总是互相遮蔽了它们潜在的辩证本性;到了概念论,范畴本身就体现为具体概念的自身发展,或“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辩证进展,所以一切概念都去掉了杂质而“透明”了,真正形成了一种辩证“逻辑”。概念论就此成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体。

(11)、(23)G.W.F.Hegel:WerkeinzwanzigBänden4,SuhrkampVerlag,S.411-412(《黑格尔著作集》,第4卷,祖康出版社,第411-412页)。

(12)、《逻辑学》上下卷  (德)黑格尔       B806/2364

(13)、1816年—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

(14)、《哲学科学全书纲要》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多年讲授哲学课自用的教科书,是黑格尔生前亲自定稿和出版的著作,以纲要形式全面阐发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把“理念”看做世界的本原,认为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15)、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7期:古希腊哲学之伊奥尼亚学派

(16)、     对于这本书三个版本的编者来说,这里产生的任务之艰巨是我们通常难以想象的。借用尼考林和珀格勒的话来说,这乃是一个自身不允满意加以解决的课题。对于他们那种天使般的耐心和金刚式的毅力,我们不能不表示佩服。对于译者来说,翻译这本书的三个版本除了一般的困难外,最大的困难恰恰来自黑格尔在三个版本之间作出的修改。译者有义务表现黑格尔的修改。但其艰难的程度却出乎译者意料。首先必须在三个版本中看到在什么地方存在变化,和看到存在什么样的变化。在这方面黑格尔档案馆的同事波希鹏(W.Bosiepen)和路卡斯在第二版和第三版之间作出的那近六千个标示帮了大忙。只是译者仍然须得在两个版本的正文内找出那些变化,比较那些变化,搞清那些变化的意思。译者看到即使是在这两位同事,也有没有标示出的地方。原因非常简单,这一工作近乎是非人力所可完满成就的。即使是作者自己,也未能避免在第三版上留下第二版内第301节已出现的一个涉及内容的差错。这原因也简单:人的眼睛有盲区,人的头脑有断续,人写字会有笔误。但是,更加困难的是在译文中把黑格尔的三个版本间的变动表现出来。译者在前面说自己的原则是同者使同,异者使异。但是原则和实践之间有段长而曲折的路,只能艰难行进,近而不尽。实践和实现之间也一样。这里存在非常多样的场合。最轻松的是完整地增加和减少一整部分,一整段,或者一整句。但这种可能为数不那么多。即使是同者使同,常常也不那么容易。可能出现一种情形:某一节的文字是从书的其他较远的地方移过来集合而成,如果不小心现在译出的字句就会和在相应的其他地方译得不同,这必然会导致误解,好像作者在这一节有不同的表达,或者作了修改似的。但最可怕的是在一部分,在一节、一段、甚至一句内参差交错与往来交织地进行修改。为了显示出这种的变化,不能不绞尽脑汁,伤透脑筋,在有的地方最后甚至把黑格尔修辞上改进的地方在译文中成了退步,为了适应作者的改变,有时不能不把本来觉得已经翻译得挺不错的地方改成在中文上自己也不再满意的表达。由于这些艰辛,这些遗憾,译者曾几次准备放弃进行这一翻译,只是由于其他动因才得以能够坚持下来,而且渐渐地从翻译中体味到一种乐趣,体会到这一翻译是一绝好的学习机会,可以锻炼意志,可以培养耐心,可以调节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德语能力。这是一种畅心的感觉。

(17)、概念是存在和本质的真理,即通过本质而返回到了存在。概念才是本质的存在“真正的存在”。从存在到概念的进展不过是存在本身的自我深人,存在在概念中发现了自己的真正本质即自由。黑格尔所理解的概念不是偏硬的形式、现成的框架,而是“自由的原则”,是“独立存在着的实体性的力量”。回头来看,存在和本质的进展都是由于概念在背后推动,它们都是概念形成的“前史”,概念则明确表现为对历史形成的东西的能动的“抓取”(begreifen,为“概念”即Begriff一词的词根)或“综合”(由康德的“本源的综合”而来)。因而概念的运动方式不是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的“过渡”(如“存在论”),也不是两个范畴的互相“反映”(如:本质论),而是三个一组辩证上升的“发展”。概念论分为“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三个阶段。

(18)、黑格尔在思想成熟时期正式出版的哲学著作有四部,这就是:《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和《法哲学原理》。其中《哲学全书》与《法哲学原理》都是教学纲要,因而黑格尔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著作就是《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这两部书。为了区别起见,人们一般将《逻辑学》一书称为《大逻辑》,而将《哲学全书》中的“逻辑学”部分称为《小逻辑》。

(19)、1790年,黑格尔拿到图宾根大学的哲学硕士学位。

(20)、黑格尔的哲学史充满鲜明的个性,充满振奋人心的力量。许多哲学史著作中那些貌似全面客观中立的哲学知识的罗列,扼杀了哲学本身。

2、黑格尔哲学全书

(1)、黑格尔的《小逻辑》有可读性。在《存在论》中,为说明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黑格尔列举了大量事实进行佐证。如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互变。还引用古希腊哲学家的“麦堆”、“秃马尾”、“驴子驼物”等等事例进行说明。《本质论》中,为论证事物之间的差别,例举了莱布尼兹“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事实。《概念论》中,也举了许多事例,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上述例证,幽默风趣、鲜活形象,与平时比较古板的黑格尔判若两人,形成鲜明的比照。

(2)、1808年—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常被叫做“大逻辑”)。

(3)、于是,黑格尔就力图按照他的“逻辑学”的概念发展程序来解读哲学史的进程。如自泰勒斯以后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相当于存在论(本体论)。中世纪相当于本质论,近代相当于概念论。所有这些哲学都是唯一的一个哲学从抽象到越来越具体的发展的不同阶段,时间上最早出现的哲学就是逻辑上最贫乏最抽象的哲学,而时间上最晚出现的哲学则是逻辑上最丰富最具体的哲学。由此可见,哲学的发展并不是哲学家个人天才的偶然结果,而是绝对精神暗中支配和利用哲学家在完成自己的伟大工程,而最后的那个哲学家,即黑格尔本人,则看透了绝对精神的这个秘密,掌握了前此一切哲学所不断推进、而在他这里达到最后成熟的绝对真理。他自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精神在其中达到自我意识的哲学,因而在他的头脑里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都最后统一起来了。在他这里,哲学史终结了,整个人类历史都终结了,以后的历史只不过是对他所发现的真理的一种再次确证或推广,不会再有什么新的东西产生出来了。全部辩证的发展在这一点上达到了最终的结束和静止,那能动的生命活动就被窒息在这一封闭的体系之中了。

(4)、黑格尔的体系是理念的展开和回到自身的过程,谢林的体系是自我意识逐步上升到绝对的过程。当然,黑格尔也谈到了绝对,在精神哲学里,艺术是绝对精神的第一阶段,哲学是绝对精神的最高阶段,而谢林认为艺术是最高阶段,是对于可以使所有人认识绝对的东西,而哲学只能带使一部分人认识绝对。

(5)、(4)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00页。

(6)、我们尽管可以不赞成他,但是还是应该仔细读他的书,不但看他错在哪里,而且还要看他说的有没有一些道理。

(7)、共30次,每周一次,时间定为每周日下午16:00-18:00,2019年9月1日正式开课。

(8)、他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在青年时代,他非常热中于神秘主义,他后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 (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Mind)——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1818),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

(9)、提起黑格尔的《小逻辑》,我们自然想到他的《大逻辑》。大小逻辑的区别是《大逻辑》(1808-1816)早于《小逻辑》(1816后)。《大逻辑》是独立的两卷本;而《小逻辑》是黑格尔《哲学全书》的一个部分,只有一卷本。两者的联系是《小逻辑》是《大逻辑》的缩写。但是要注意:《小逻辑》或《大逻辑》是后人用来区别黑格尔两种逻辑学的名字,并不是黑格尔原来的书名。

(10)、听黑格尔版本的《西方哲学史》,原价900元,四月读书月福利价只要299元!

(11)、以上的议论黑格尔并没有明白叙述,而是隐含在他的体系之中,同样也隐含在其他许多形而上学家的体系中。

(12)、不过,问题的实质并不像黑格尔说的那么复杂似的。绝对理念是思维着纯思想的纯思想。这就是神古往今来所做的一切——真不愧是一位教授眼中的神。他接着说:“因此这种统一乃是•绝•对和•全•部•的•真•理,自己思想自己的理念。”

(13)、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7期: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哲学

(14)、《小逻辑》           (德)黑格尔        B801/2364

(15)、黑格尔认为:逻辑学是研究“纯理念”的科学。即它研究最普遍、最一般、最抽象的“纯思”。从表层看,这与普通逻辑(形式逻辑)没有区划,实则不然。普通逻辑只研究“形式”,不涉及内容。如麦粒=麦粒(即A=A),如果是这样,那麦粒永远是与自身等同的麦粒,这样的麦粒没有内容,毫无意义。黑格尔的逻辑学则不同,它研究的理念一开始确是很“纯粹”,但经过自我否定,虽然最终又回归原点即绝对理念,但此理念非彼理念,作为顶点的绝对理念有丰富的内容。还是以麦粒为例,同样是麦粒,经过否定,长成了麦苗,麦苗又长成了麦粒,前后的麦粒看似相同,实际上并不一样。经过否定后的麦粒更成熟、更营养。这也恰似两个人,一个人在原地不动,另一个人环绕世界一圈又回到原点,虽然两个人最终都在一个位置,但是环绕世界一圈的人显然不同于那个原地不动的人,因为他在环绕世界中丰富、拓展了自己,人生更有意义。前者(原地不动的那个人)是形式逻辑,后者(环绕世界的那个人)则是黑格尔所说的逻辑。

(16)、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7期:亚里士多德(上)

(17)、(6)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80年第2版,第5次印刷。新版序言,第xiv页;参见译者引言,第ii页。

(18)、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

(19)、很多第一次参加谌洪果讲座的知友都说:买的时候觉得50元太贵了,听完才觉得太便宜了!所以,谌洪果老师精心准备的亚里士多德系列绝对超值啊!)

(20)、1793年,黑格尔以优异成绩从神学院毕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哲学素养。毕业后黑格尔没有成为神职人员,而是像康德和费希特一样,到瑞士的伯尔尼做了家庭教师。

3、黑格尔哲学全书pdf下载

(1)、与费希特和谢林相比,黑格尔堪称大器晚成。谢林比他小5岁,但是20多岁就成了声名显赫的大学教授,而黑格尔最初只是谢林的追随者。直到黑格尔发表了《精神现象学》之后,他才真正超越了谢林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并且逐渐登上了德国哲学的王座。

(2)、黑格尔说:“理性即对全部实在这种有意识的确信。”这并不是说分立的人是全部实在;就他的分立性来说,他不是十分实在的,但是他的实在处在于他参与整体的“实在”。随着我们变得日益理性,这种参与也相应地增大。

(3)、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4期:苏格拉底派

(4)、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5)、其哲学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把整个世界看成是绝对观念的表现和发展。他的“绝对观念”实际上就是上帝的别称。

(6)、(17)G.W.F.Hegel:Enzyklopä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1830,FelixMeinerVerlag,Hamburg1969,ZurEinführung,S.XLVIII(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1830年版,汉堡菲利克斯.迈纳出版社,1969年。导论,第XLVIII页。

(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8)、其次黑格尔认为费希特的功劳在于把实践的能动性赋予了纯粹思维本身,从而使思维能够由自身来推演范畴,并使范畴首次有可能真正构成一个自身发展出来的能动的体系。黑格尔自己的“逻辑学”就是把这种思维的能动性在一系列的畴推演中认真实现出来的产物。但黑格尔又指出,费希特对思维的这种能动性的理解仍然未完全脱除知性的形式逻辑的理解,“自我”按照同一律来设定“自我”,按照不矛盾律来设定“非我”,因而那限制自我的非我仍然是外在于自我的“外来刺激”,仍然是“自在之物”的残余。自我并没有真正凭借自己的内在矛盾而超出自身,而只是设定自己受到了某种推动或阻碍而已。

(9)、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国内习常简称“哲学全书“) 是黑格尔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他用于自己讲课的教本,这一著作无论是在德国经典哲学中,还是在整个西方哲学中都无疑是一部重要著作。它是世界哲学庙堂里的一座纪念碑,是人类哲学思维的一块晶石。黑格尔在他生时自己亲自过手出版的大部头著作相对不是很多,总共有4部,这就是《精神现象学》(PhänomenologiedesGeistes),《逻辑学》(WissenschaftderLogik),《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derPhilosophiedesRechtsoderNaturrechtundStaatswissenschaftimGrundrisse),还有就是《哲学科学全书纲要》(Enzyklopä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imGrundrisse)。在这些著作中,《精神现象学》出版过一版(黑格尔一直想出新版,但未能实现),《逻辑学》出版过一版(黑格尔曾着手出第二版,但他在世时没有能看到告成),《法哲学原理》出版过一版,而《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则出版过三版,1817年出了第一版,1827年经修改扩充后出了第二版,1830年经过再次修改出了第三版。由此可见黑格尔是多么重视他这一著作,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一著作在同时代就已经受到重视,在当时就已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10)、早期的黑格尔把《精神现象学》放在《逻辑学》之前,《精神现象学》的起点是感性确定性、接着是感觉,这其实和谢林的做法有点类似,如果拿谢林的体系和《精神现象学》强行对应,那《精神现象学》可以算直观的第二阶段。

(11)、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5期:东方哲学

(12)、1818年后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并于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

(13)、存在论还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外观,在思维层次上属于“知性”的直接性阶段。本质论则深入到了事物的本质。但本质不过是“过去了的存在”,即存在“原先”所是的东西,存在的来由、根据。“本质”一词(Wesen)在德文中正好是从“存在”(Sein)的过去时(即Gewesen)变来的。从存在进到本质其实就是对存在本身的深入,追溯其来源和真相,所以本质是存在的“真理”。但由于本质不可能直接把握,而只能像照镜子一样从它的对方身上(首先是从存在身上“反映”出来,所以本质论属于“反思”(Reflexion,又译“反映”)的间接性领域;又由于反映出来的镜像总是颠倒的,所以本质论总要通过对这镜像的再颠倒或否定才能获得正确的观点,它在思维层次上就属于“否定的理性”(或“消极的理性”)阶段。但正因为本质范畴与它的镜像具有这种互相颠倒的关系,所以这些范畴都是一对一对的(如“同一和差异”、“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全体和部分”、“绝对和相对”、“必然与偶然”等等),理解其一必须理解其他,彼此互为理解的前提,这比起存在论中的单个出现的范畴来具有更为紧密的关系。后面这种范畴(如“质和量”、“存在和无”等等)的相互不可分的关系是要通过解释才显出来而不是直接显示在范畴中的。

(14)、(15)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0页。

(15)、在“逻辑哲学”中以唯心主义方式,把质量互变、对立统否定之否定作为思维的规律加以阐明。这些辩证思想是黑格尔哲学的精粹。

(16)、据黑格尔说,时间历程按伦理和逻辑双方面的意义来讲,都是从较不完善到较完善。确实,这两种意义在他看来并不是真正区别得开的,因为逻辑的完善性就在于是一个密致的全体,不带高低不平的边缘、没有独立的部分,而是像人体一样,或者说更像有理性的精神一样,结成一个各部分互相依存、都一同趋向单一目标的有机体;这也就构成伦理的完善性。引几段原文可以说明黑格尔的理论: “理念正如同灵魂向导默久里神,真正是各民族和世界的领袖;而精神,即这位向导的理性的、必然的意志,是世界历史的种种事件的指导者,而且一向就是。按精神的这种指导职能来认识精神,便是我们当前的工作的目的。”

(17)、法哲学是客观精神的哲学,法的理念和基础是自由。

(18)、东方过去只知道、到今天也只知道•唯•一•者自由;希腊与罗马世界知道若干者自由;日耳曼世界知道•所•有•者自由。”大家总会以为,在所有者自由的地方民主制恐怕是适当的政体了,但是不然。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同样都属于若干者自由的阶段,专制政治属于唯一者自由的阶段,•君•主•制则属于所有者自由的阶段。这和黑格尔所使用的“自由”一词的极其古怪的意义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到此为止,我们可以同意);但是他总爱把这话倒转过来,主张只要有法律便有自由。

(19)、(5)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38页。

(20)、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1788年10月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

4、黑格尔哲学全书包括了

(1)、(15) 参见黑格尔:《逻辑学》,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上卷1974年,第21页。

(2)、所以它又被看作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不只是主观内心的妙悟。黑格尔的哲学不是单纯地去感悟,它有一个固定的对象,你可以不断去考察、琢磨它。

(3)、黑格尔去世之后,他的友人和学生编辑出版了《黑格尔全集》,其中包括根据学生们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一系列黑格尔讲演录,有《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和《哲学史讲演录》等。目前,《黑格尔全集》德文版有六个版本,其中反映了最新研究成果的是第六个版本《黑格尔著作集》(历史评论版)。

(4)、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3期:中世纪哲学之引论和经院哲学

(5)、1801年,进入耶拿大学哲学系,任编外讲师。

(6)、通过目的的实现而达到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就是“理念”,即体现在客体上的概念,这就是“真理”。通常人们认为“概念与客体的符合,就是真理,但黑格你认为真正说来,真理应当是“客观性与概念相符合”。正因为如此,真理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真理是全体,因为概念本身是一个整体,客观性在没有达到与概念符合之前总是零星的、分散的、片面的,不能视为真理;二是真理的整体性决定了它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层次和矛盾关系,因而是对立统一的、具体的,具有“自己运动”的冲力,抽象的东西不能视为真理;三是这种动力使真理成为个不断发展运动的历史过程,它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地一步步把自己实现出来,从“自在”到“自为”并最终抵达“自在自为”,而那静止僵化的东西不能视为真理。所以对真理必须从其整体性、丰富性和能动性来理解,而不能从字面上抽象地、形式地理解,正如同一句格言,从青年人口里说出来远没有从饱经风霜的老人口里说出来那样具有真实而丰富的含义。

(7)、“理念”的三个环节是“生命”、“认识”和“绝对理念”。生命从目的性而来。它是第一个符合概念的客体,是灵魂与肉体的直接统一;但在死亡中灵与肉开始显出分裂,死亡所涉及的不是灵魂,而是肉体,灵魂则超越个体的死亡而使生命成为了普遍的“类”。生命的理念通过类而上升到了认识的理念,这就是在有限个体的无限延续中去追求的“真理”的理念。认识的前提是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的二分,真理的认识就是要达到二者的统一。它最初是被动地分析现有的客体,然后是能动地综合那分析的结果,但最终却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认识主体把自己分化为客体又回复到自身的过程,认识客体不过是认识主体用来把握自身的手段,客体不过是另一个主体,或是主体的外化,于是主体就能动地支配了客体而上升为实践主体,成为了“意志”的理念,它要使主体和客体达到现实的统一即“善”的理念。善的理念不仅是用认识主体去吞并认识客体,而且是使这种吞并了客体的主体成为真正的客体,但这是一个主体通过实践向绝对客体无限接近的过程。而主体在这个实践中也无限接近于成为绝对主体,这时返回到认识立场,这一无限的实践过程就被理解成了作为绝对客体的绝对主体自我认识的过程。这个自我认识的绝对主体一客体就是“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是整个逻辑学体系的内在灵魂,即它的“方法”不过不是外加于对象上的方法,而是客观对象本身(即“概念”本身)的运动方式。同时也是我们认识“绝对”或“绝对”自己认识自己的方式。

(8)、(14)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2页。

(9)、“这种‘理念’或‘理性’,是•真•实、是•永•恒、是绝对•有•力•的存在;它显现在世界中,而且在这世界中除它和它的荣耀而外,再没有别的显现出来——这便是如前面所说,在哲学中已经证明的、在这里看作确证了的论点。”

(10)、(3)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0页。

(11)、(11)BriefevonundanHegel.Hamburg,Bd.2,S.329(《黑格尔往来书集》,第2卷,汉堡,第329页)。

(12)、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的那些偏见、盲点、矛盾和疏忽之处,对于我们而言,才弥足珍贵。哲学思考不需要提供唯一正确的答案,却必须具有激发我们冒险穿越思想丛林的勇气。

(13)、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9期: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

上一篇精选作比较的句子10字摘抄73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