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1、王阳明心学读后感1000字
(1)、很多人都在读关于王阳明的书,这是对阳明心学是传统文化精髓的肯定。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心学创始人,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阳明学作为儒家的一门学派,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是指导思想,人的行为要跟随内心去做事才能达到“良知”的工夫。强调“知”与“行”的关系。
(2)、问:“孔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①。’是圣人果以相助望门弟子否?”
(3)、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4)、日常生活中,看到小偷偷东西,会去制止;看到孤寡老人行动艰难,会去帮忙等,这即是依本心而行,是良知的表现。
(5)、“是非只是个好恶”这一句必须正确理解,王门后学者流派众多,一些步入歧途者,往往就是对“是非只是个好恶”的理解上产生了偏差,他们认为,阳明先生说了,自己心中的好恶就是良知,所以一味听任自己的主观直觉,不做克己致知的实功,将放任沉溺于私欲误认为是遂我是非之心的洒脱。所以,尽管阳明先生说了“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但是我们更要明白,世上怕的并不是没有规矩,而是怕没有“必行”之规矩,因此,阳明先生又补充说“巧处则存乎其人”,没有能正确履行规矩的人,再大的规矩也只是一文不值的空文。
(6)、其他 指事情一了百了或处理问题妥当。明·王守仁《传习录》下:“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明·张居正《答山东巡抚何来山》:“清丈事,实百年旷举,宜及仆在位,务为一了百当。”△多用于处事方面。→一了百了 ↔没完没了
(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8)、在王阳明这里,“天理”指的是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心即理)。同时,“人欲”也绝不是指人的基本欲望(如衣食住行之类),而是指那些越出法律与道德边界的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9)、通俗地讲解哲学著作,尤其是这种中国古代谈论很抽象的心性问题的哲学著作,是比较难的。哲学、科学著作,往往就是艰深、晦涩、不食人间烟火的代名词,当年霍金在写《时间简史》这本书时,出版商就明确的告诉他,这本书中假如多一个数学公式,就会吓跑多少多少读者,以至于霍金在写整本书的过程中都在拿捏着如何能在尽量少用数学公式的前提下更明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10)、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11)、喜欢提知行合你能简单通俗的把王阳明的心学讲明白?那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一下吧!
(12)、又曰:“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1);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13)、心学的起源并不是程朱的理学,而是传统的儒学,继承孟子的性善论,所以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不能认识到阳明心学的精髓。那阳明心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14)、起初拿到这本书时,我还在担心这样的大师级传记不好理解,可能会非常乏味。实则犯了先入为准的错误,这本书用非常浅显的语言,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也把王阳明心学作了详细的讲述。
(15)、“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理想的儒家人格要求,心学和这种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心学不是宗教,但是心学那种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却必须有一种宗教般的执着,这个诚敬之心,可以说是心学的基石,这种心也就是阳明本段所说的那个“本原”。
(16)、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17)、“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翦除鼠窃,何足为异?”
(18)、(2)《中庸》首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9)、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0)、王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龙场悟道,是指王阳明因开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发配到龙场,一住便是三个年头。仿佛由“天堂”坠入“地狱”。在他万念俱灰的绝望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希望的曙光。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跳出了“以经解经”的圈子,走上了独立思考、探索人生的解脱之路。思考了七天七夜,仍未有结果。后大病一场,他发现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不对的。
2、王阳明心学读后感语音分享
(1)、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3)、先生曰:“亦是实话。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圣人之言本自周遍,但有问难的人,胸中窒碍,圣人被他一难,发挥得愈加精神。若颜子闻一知胸中了然,如何得问难?故圣人亦寂然不动,无所发挥,故曰‘非助’。”
(4)、投稿邮箱:chen@shuwenhua.cc
(5)、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6)、因此,阳明心学对“存天理,去人欲”的正确解释就应该是:一方面,我们要了解更多的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对内心保持更多的觉知觉照;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去除内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7)、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8)、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阐述了知行合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9)、先生又说:“眼睛没有本体,它就以万物的颜色作为它的本体;耳朵没有本体,它就以万物的声音作为它的本体;鼻子没有本体,它就以万物的气味作为它的本体;嘴巴没有本体,它就以万物的味道作为它的本体;心没有本体,它就以天地万物彼此感应中的是非作为它的本体。”
(10)、进一步阐述了良知的易见而难知的特性,并且引用《易》的道理来描述之所以难知的原因。良知根据空间、时间的不同而时常变动,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况而谨慎抉择。
(11)、(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12)、王阳明的心学代表了宋明理学发展到成熟透彻的阶段,同时也“终结”了宋明理学,他以“心即理”的根本观点使理学发展透彻,认为“天理”就在“心中”,这其实是从内部否定了理学,为明清实学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前提。“务虚”理论熟透了,便迎来对“务实”的追求。这是王阳明心学在理学史上发展的“好”处。
(13)、“大人之学”自明明德涵养扩充开,盈科而后进,“功夫所至,即其本体”,扩充到哪里,那里就是心体,其实是无内无外。后儒格物之学落在博学多识上,往而不知反。从时间上说,“大人之学”致广大则能尽精微,“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中庸》所谓“时中”“时措之宜也”。孔子所谓远虑,周公之夜以继日,并不是着在事上茫茫荡荡去思,而是在存天理上用功,虽自强不息,也无意必将迎,故曰“无有终始”。《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又曰“至诚无息”,区分终、始,而终、始又不贰。区分终、始,才能有生物不测,终、始不贰才能尽精微以至于至诚无息。
(14)、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15)、要善于利用我们的良知,感受那种心痛难受的感觉,那就是我们的恻隐之心,那时候就应该注意我们的举动,是不是朝着恶的方向发展了。
(16)、明是非,通情理,多善念,修善心。不要空洞地理论,切实到实际中去,
(17)、“求理于吾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首先就来论述一下,王阳明的心学对当今社会大学生们选择正确人生观有很大指导性意义当今社会我们不谈圣人,但可以与现在的大学生作个比拟。大学生有个正确的人生观,应该就是有“致良知”的人生观,就是自己的心里要求与自已的内在素质来考虑的人生观。王阳明心学提出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对当今的大学生至关重要。否则,存有心外欲望,找工作总是以工资高,工作好,地位高来择业,导致工作很难找到,造成很大的心里压力,反而制约了自己人生发展。为此,深刻理解王阳明心学,对大学生们产生平和心态去择业有很大促进作用,对缓解大学生工作心存压力有很大帮助。其次来论述一下,王阳明心学对当今社会提高自我道德修养产生深远影响,并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王阳明的建功伟绩,就是在平乱,剿匪中把自己的心学思想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而取得的。并得出了心学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从而写下了对社会的感言:
(18)、王阳明先生曰:志不立则事不成。这说明了人生志向的重要性。
(19)、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己以敬”在《大学》即相当于“明明德”,后两者为“亲民”。从德行与功业上说,“修己以安百姓”高于“修己以安人”,为什么孔子在“安百姓”与“安人”前面都要加一个“修己”呢?子路问君子,在孔子的三次回答中“修己”是一以贯之的,如阳明先生说:“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外王事业只是“明明德于天下”,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这正是阳明先生所谓“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20)、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3、王阳明心学读后感800字
(1)、那么,既然心是宇宙万物之立法者,人应该追求怎样的精神修养呢?阳明提出了“致良知”之说,从而把“心学”推向系统完备的理论阶段。《传习录·答陆原静书》云:“良知者,心之本体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又云:“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业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这就是“良知”的巨大作用,如果找到了自己的良知,治国齐家平天下,全都可以了。那么,良知到底是什么呢?虽然阳明说得玄妙,但我们也可从《传习录》中总结出主要的方面。比如,孝悌礼智信是最基本的良知,而其他更多的方面则需要人们努力寻找。
(2)、心学本来就是注重体悟与实践的学问,用语言来表达,是为了传播不得已而为之。对《传习录》只是翻译为现代文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其中的含义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阐发出来,并且融入个人的骨髓和血液,形成一种本能和习惯,所谓“变化气质”。
(3)、最让我们印像深刻的当是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碑文记叙和赞颂了苏州市民反搞权阉的正义斗争,描绘了五位市民领袖慷慨赴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
(4)、本专辑根据严思先生作品整理而来,见仁见智,愿对有兴趣的听众或读者有所助益!
(5)、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6)、又曰:“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曰:‘其如示诸掌乎①。’且人于掌何日不见,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却便不知。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讲便明,谁不知得?若欲的见良知,却谁能见得?”
(7)、● 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8)、 有一学者病目,戚戚甚忧。先生曰:“尔乃贵目贱心”。我们大多数人,都跟这位“贵目贱心”的同学一样,忙忙碌碌都是在为肉体。有时候或许在别人看来似乎什么都拥有了,自己却仍然感觉不安和不满足,甚至比尚未拥有之前更为茫然和困惑。因为我们的灵魂也需要喂养。阳明心学中的“格物”就是把我们心中种种错误的及不良的欲望、情绪、思想等全都改正过来。我们需要在传承古人的生命智慧的过程中,让自己的人格补钙、心灵吸氧。
(9)、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在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将陷于敌人之手了。
(10)、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认识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3)
(11)、比如在很饿的时候我们为了生存,就会有偷盗,有抢劫,婴儿在饿得时候会哭闹,它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达成,而牺牲别人的感受的。
(12)、《孟子·尽心上》:“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13)、《传习录》227条:“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圣人须是本体明了,亦何缘能尽知得”?
(14)、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谓的天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一系列严格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这种天理下,所有人都被压得死死的,也就越来越扭曲越腐朽。王阳明曾经也追求这个天理追求格物致知,但是他后来产生了不同意见,觉得这个天理不妥,真正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看到的外在都是内心的投射反应,也就是心外无物,而这个心也代表着人的良知,而致良知就是要把这个良知反映在实践中。
(15)、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6)、(2)《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17)、心学,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18)、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一样,不必苛求。
(19)、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可能无法达到最高境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心学的学习“在事上练习”,认真审视我们自己真正的兴趣和优势,把学习视为修行,.............(此处省略N字)............,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
(20)、内在是因,外在是果;内在是投影源,外在是相;内在是高维度空间,外在是三维物象。想妀变外在,首先必须改变内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修心和练就一颗强大内心的原因。
4、王阳明心学读后感100字
(1)、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2)、所以,在王阳明看来,“理”不在外部事物,而在人的心中,是心中的道德良知。王阳明说:“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传习录》)他认为,理不是朱熹说的“天理”而是人心中的道德意识。
(3)、爱国,爱家,敬业,但得坦然于心,不为外物所惑。
(4)、几十年的修心生活,使我培养和造就了一颗平静和强大的内心,自然地也就会产生内在的喜悦和力量,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也是我支撑在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中经历困难、克服磨练,信心满满地走下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