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辜鸿铭的子女后人简介93句

辜鸿铭简介

1、辜鸿铭简介及他的成就

(1)、一会儿,他对我说:“去年张少轩(张勋)过生日,我送了他一副对子,上联是‘荷尽已无擎雨盖’——下联是什么?”我当他是集句的对联,一时想不起好对句,只好问他,“想不出好对,你对的什么?”他说:“下联是‘菊残犹有傲霜枝’。”我也笑了。

(2)、孔子学说所以能够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心中,不过是因为它解释、并表达了中国人的性情而已。而其它学派则没有做到这一点。

(3)、当听说学者马建忠因公事途经新加坡时,他主动前去拜访。

(4)、我最初知道有这么个怪人,记得是在通县上师范学校时期,看《芥川龙之介集》,其中《中国游记》有一节记作者在北京访问辜鸿铭的事。作者问辜有高才实学,为什么不问世事,辜英语说得急而快,作者领会跟不上,辜蘸唾液在桌上连写一串“老”字。其后我就注意有关这位怪人的材料。道听途说的不少,靠得住的是以下两种。一是他自己说他是东西南北之人,因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另一是特别受到外国人的尊重,有“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5)、很快,受杨玉书推荐,辜鸿铭入了张之洞的幕府,正式开始了他在中国的人生之旅。

(6)、辜鸿铭听出对方话中的讥讽之意,清了清嗓子,不卑不亢地回答:

(7)、    为什么我们要研发中文经典、英文经典、王教授演讲+中西经典音乐这三款读经随声听呢? 第我们接触读经十几年,自家的二个孩子都是从胎教开始,一直是听经典、读经典长大的,从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读经教育的高妙与广大。从十年前的CD机到后来的雪天使、不见不散、乐果、以及现在流行的读经机等等等,我们几乎用遍了所有的CD机插卡音响,买过的小音响,读经机至少有几百台了。我们开的学堂从楼下到楼上放着20几台读经机,孩子所到之处都能听到经典的声音。这些音响大多待电时间不长,需要不断充电,有的体积太大携带不方便,而且基本上都有收音机功能,稍不注意就按到收音机上。而且质量一般不能长期使用。就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读经机而言,虽然功能齐全,中英文经典、音乐都有、但是整个循环一遍需要几天几夜。完全不能实现王财贵教授说的三个机子,三种声音同时播的读放的读经理念。为此我们苦苦追寻,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研发了这种专业读机随声听,她的特点是分类明确,中英文经典及中西经典音乐同时播放,待电时间超长,携带方便,操作简易,轻巧易带,孩子可以背三台机子整天听,很轻松容易。从自家二个孩子成长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读经的重要意义,他们都在学堂里长大,很多经典都听了上千遍,加上课朗读,经典烂熟于心,想忘都忘不掉,遍数上去,量度上去一切都解决了,而且听经还有温经的作用,其作用不可思议。读经的孩子简直是太有福气了,愿这份福气带给您的孩子,与经典相伴,孩子的教育终身无憾矣!

(8)、“你是说休谟和柏克莱,可是我在牛津的时侯,那里的哲学家们更关心的不是哲学问题,而是如何才能不冒犯他们的神学同行。如果他们思考得出的逻辑结果可能会危及社会地位的话,他们宁愿放弃。”

(9)、“您研究过当代哲学在美国的发展吗?”我问道。

(10)、清政府滅亡后,辜鴻銘在思想上仍堅持中國舊社會的傳統,尤其是他對女性纏足和男人納妾的支持招致許多人的批評。1915年,辜鴻銘應邀進入北京大學任教。當時辜鴻銘還保持著清朝時代的裝束。這位民國時代仍穿長袍、拖長辮的“古怪”老頭成為北大一景。辜鴻銘雖以晚清遺老的形象出現在追求新思潮的北大校園,但其渾厚的學術功底,大氣磅礡的思想內涵深深吸引著北大學子。他在給北大學生上課時,公開說:“我們為什麼要學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后,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諭那些四夷之邦。”

(11)、为了减少麻烦,他干脆剪下辫子,换上西装,以西式样貌示人。

(12)、我马上站起来向他表示感谢。他指给我一把椅子,给我倒上一杯茶。

(13)、接着再说一种因缘。记得是40年代初,友人张君约我一同去访他的朋友某某。某某住北京东城,灯市口以南,与灯市口平行的一条街,名椿树胡同,东口内不远,路南的一个院落。我们进去,看到地大而空旷,南行东拐,北面是个小花园,花园尽处是一排平敞的北房,进屋,布局显得清冷而稀疏。我感到奇怪,问主人,他说原是辜鸿铭的住宅。介绍辜鸿铭的文章,有两篇说他住椿树胡同,其中一篇并注明门牌号数,是18号,只有林斯陶一篇说是住东城甘雨胡同。甘雨胡同是椿树胡同以南相邻的一条街,如果他所记不误,一种可能,是住宅面积大,前有堂室,通甘雨胡同,后有园,通椿树胡同吧?不管怎么样,我一度看到的总是这位怪人的流连之地,虽然其时已经是燕子楼空,能见到空锁楼中燕,也算是有缘了。

(14)、“可是,英国也有对人类思想产生过影响的哲学家呀,”我提醒。

(15)、我们又坐了下来喝了一杯茶。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他说着多少有些拘泥但却道地的英语,时不时夹杂一些德文。

(16)、辜鸿铭,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

(17)、辜鸿铭被马建忠介绍的中国传统文化震撼了,甚至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40年后,辜鸿铭在回忆那三天与马建忠的对谈时依旧记忆犹新:「我在新加坡同马建忠的晤谈,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正是因为他,我再一次变成了一个中国人。」

(18)、“在这个堕落的年代里,人们的记忆都变得短暂了,我还是应该送给你一件有形的东西。我想送给你一本我的拙作,可是你又不能读中文。”

(19)、这个人有过很多名号:「圣哲」「怪杰」「狂儒」「老怪物」「老顽固」「小丑」……光看名号,你很难判断他是怎样一个人。

(20)、英文经典与英语口语成功之真正秘籍宝典!(重点推荐)

2、辜鸿铭的子女后人简介

(1)、正是因为心怀热爱,他才能不惧人言,真实地做自己。

(2)、短短十六字成为「末代狂儒」辜鸿铭的人生精准写照。

(3)、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在会议进行过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闯进了会场,会议被迫中断。

(4)、在西洋游学的11年间,他辗转英法德,学会了这几个国家的语言不说,还先后在爱丁堡大学、柏林大学读书深造。

(5)、辜鸿铭暗自得意的同时,也明白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远比想象中艰难。

(6)、当时的西方世界流传着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7)、这是最专业的英文读经机,可以单曲循环,反复跟读,反复模仿,最好的英文经典学习帮手。所有英文经典目录我们将打印在读经机背面,直接按数字就可以找到相应的经典,跟读、朗读均有,操作简易方便。本录音主要是英国BBC播音员Scott教授和PatriciaBomann小姐。Scott先生自幼熏习《莎士比亚》,后又主修英国文学,谙熟《莎士比亚》,又曾担任BBC电台的职业播音员,作为录音示范老师恰堪其任。他们朗读的声音简直太好听了,清晰、地道、有磁性,这是我听过的最有磁性、最好听的英文录音。只要一台读经随声听在手,孩子就可以24小时听英文经典。提早熏陶,提早大量听非常重要,英文读经的核心秘密在于老实大量听,听的越多,模仿学习能力越强,将来背诵越快。而且要越小的时候越要大量听,因为孩子的听觉神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下降,一定要抓住孩子学习语言关键期。如果你能让孩子背着英文读经随声听坚持不断听3到5年,你的孩子将来就是学习英语的天才,这样的案例层出不穷,只有大量的输入,才有大量的输出。

(8)、这次会面后,辜鸿铭立即辞职,重新蓄发留辫,穿起马褂。

(9)、中文的字体不十分好,但为了他的声誉的缘故,到台湾时,许多人请他写字,他亦毫不客气地写了,在台湾时在朋友处,我曾亲眼看见他写的“求己”二字,初看时,我不相信是他写的,他自己署名那个辜字中,十字和口字相离约摸有二三分阔,谁相信这是鼎鼎大名的辜鸿铭先生写的呢?

(10)、  ▲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50年前能看出中国将领先世界的人,比如因汤比,也许是天才。那么,100年前,能预见中国将领先世界的辜鸿铭,无疑是先知

(11)、1891年,俄國皇太子尼古拉及希臘親王一行來到中國游歷。當他們來到武昌時,辜鴻銘隨張之洞前往迎接。在歡迎宴會上,尼古拉與希臘親王用俄、法和希臘語竊竊私語,詆毀中國文明及張之洞,以為在場的中國人聽不懂,結果卻被辜鴻銘當場戳穿,令這些外國人大吃一驚。尼古拉事后心有余悸地稱,“各國無此異才”。臨別時,他特意送給辜鴻銘一隻刻有皇冠的懷表以示崇敬和歉意。

(12)、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13)、有一次,他在英国的一家饭店上男洗手间时被服务员误认为是女孩。

(14)、“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在如今,其法仍然是三三得并不会三三得八。”

(15)、回到國內后不久,辜鴻銘就開始用自己的文章來捍衛中國文化的尊嚴。自1883年發表題為“中國學”的英文文章開始,辜鴻銘走上了向西方宣揚中國文化的道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幾年裡,他完成了一項史無前例的工作,將《論語》、《中庸》譯成英文,相繼在海外刊載和印行,后來又翻譯了《大學》。

(16)、TherealChinamanmaybecoarse,butthereisnogrossnessinhiscoarseness.TherealChinamanmaybeugly,butthereisnohideousnessinhisugliness.TherealChinamanmaybevulgar,butthereisnoaggressiveness,noblatancyinhisvulgarity.TherealChinamanmaybecunning,butthereisnoabsurdityinhisstupidityifhiscunning. 

(17)、现摘选《民国趣读·老北大》一书中“胡适:记辜鸿铭”一文,与读者共飨。

(18)、《中国人的精神》作者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19)、1919年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20)、思想方面还有不琐细的,由现在看,是绝大部分离奇而片面。举其大而总的,是中国什么都好,外国什么都不好。这种怪想法还付诸实行。大举是写,写书,写文章,给西方人看,说西方的缺漏和灾祸如想得救,就只能吸收中国的文明。小活动是骂,据说照例是,看见英国人,就用英语说英国怎么坏;看见法国人,就用法语说法国怎么坏,等等。而所谓中国文明,是指孔子之道,即四书五经中所说。奇怪的是,他觉得,他眼见的多种社会现象(个人除外),并不异于四书五经中所说,直到男人作八股,女人缠小脚,等等,都是,所以都应该保存,歌颂。

3、辜鸿铭简介们心中的辫子

(1)、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北京、武汉等辜鸿铭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试图通过实地探访,寻找辜鸿铭当年的踪迹。

(2)、对于辜氏的怪,这篇文章描述得有声有色,并能由形而神。不过说到怪的来由,温源宁认为只是求与众不同,就还值得研究。问题在“求”字;如果真像他说的那样,那就凡是多数人肯定的,辜氏应该都持否定态度,或者深入一步说,辜氏的所言所行,并不来于心里的是非,而是来于想反。事实大概不是这样,或至少是,并不都是这样。比如辜氏喜欢骂人,表现为狂,对于有大名的曾国藩和彭玉麟却网开一面,并曾套《论语》的成句说:“微曾文正,吾其剪发短衣矣。”

(3)、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4)、思想方面还有不琐细的,由现在看,是绝大部分离奇而片面。举其大而总的,是中国什么都好,外国什么都不好。这种怪想法还付诸实行。大举是写,写书,写文章,给西方人看,说西方的缺漏和灾祸如想得救,就只能吸收中国的文明。小活动是骂,据说照例是,看见英国人,就用英语说英国怎么坏;看见法国人,就用法语说法国怎么坏,等等。而所谓中国文明,是指孔子之道,即四书五经中所说。奇怪的是,他觉得,他眼见的多种社会现象(个人除外),并不异于四书五经中所说,直到男人作八股,女人缠小脚,等等,都是,所以都应该保存,歌颂。

(5)、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反封建思想的发展,与尊重中华文化的复古思潮形成针锋相对的局面。

(6)、“当中国还是一个未开化的民族的时候,”他挖苦道,“所有受过教育的人就能够写出优美的诗句了。”

(7)、他们陷入自己的文化思维中,想当然地以为“中国人野蛮、未开化”,对中国文化有太多误读。

(8)、对于辜氏的怪,这篇文章描述得有声有色,并能由形而神。不过说到怪的来由,温源宁认为只是求与众不同,就还值得研究。问题在“求”字;如果真像他说的那样,那就凡是多数人肯定的,辜氏应该都持否定态度,或者深入一步说,辜氏的所言所行,并不来于心里的是非,而是来于想反。事实大概不是这样,或至少是,并不都是这样。比如辜氏喜欢骂人,表现为狂,对于有大名的曾国藩和彭玉麟却网开一面,并曾套《论语》的成句说:“微曾文正,吾其剪发短衣矣。”

(9)、这后一种传说想来并非夸张。证据不少。其小者是不少外国上层人士,到中国,访他;在外国,读他的著作。其大者可以举两项:一是丹麦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勃兰得斯曾著长文介绍他;二是托尔斯泰于1906年10月曾给他写一封长信(收到赠书和信后的复信),表示在忍让、忠恕方面道同的盛意。这种情况有个对穷书生不利的小影响,是买他的著作,既难遇又价昂,因为旧书店收得他的著作,虽然那时候还没有只接待外宾、收外币的规定,却是异代同风,非高鼻蓝睛就不让你看。幸而我有个同乡在东安市场经营书业,我住得近,常去,可以走后门,日久天长,也就买到比较重要的几种。先说英文的,买到三种:一是1901年出版的《尊王篇》;二是1910年出版的《清流传》;三是1922年再版的《春秋大义》(1915年初版)。次要的还有《中国问题他日录》《俄日战争之道德原因》,《论语》《中庸》英译本,英汉合璧本《痴汉骑马歌》,我都没遇见过。

(10)、在这20年中,他是如何吸收中国文化的呢?当初的情形极为尴尬。中国传统的儒生根本瞧不起这个西装革履习夷学的“假洋鬼子”。他说:“时欲从乡党士人求通经史而不得,士人不与之游。谓其习夷学也,先生始乃独自奋志,讽诵诗书百家之言,虽不能尽解,亦得观其大略,数年间于道亦无所不见。”

(11)、经过多年的积淀,等沈曾植再次拜访张之洞时,辜鸿铭派手下将张之洞的藏书搬到客厅。

(12)、(3)在北京的一次宴会上,座中都是一些社会名流和政界大人物,有一位外国记者问辜氏道:“中国国内政局如此纷乱,有什么法子可以补救?”他答道:“有,法子很简单,把现在在座的这些政客和官僚,拉出去枪决掉,中国政局就会安定些。”(同上书第175页)

(13)、(1)壬寅年(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张文襄(张之洞)督鄂时,举行孝钦皇太后万寿,各衙署悬灯结彩,铺张扬厉,费资巨万。邀请各国领事,大开筵宴;并招致军界学界,奏西乐,唱新编《爱国歌》。余时在座陪宴,谓学堂监督梁某曰:“满街都是唱《爱国歌》,未闻有人唱《爱民歌》者。”梁某曰:“君胡不试编之?”余略一伫思,曰:“余已得佳句君愿闻之否?”曰:“愿闻。”余曰:“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座客哗然。(《张文襄幕府纪闻》卷上《爱国歌》)

(14)、我最初知道有这么个怪人,记得是在通县上师范学校时期,看《芥川龙之介集》,其中《中国游记》有一节记作者在北京访问辜鸿铭的事。作者问辜有高才实学,为什么不问世事,辜英语说得急而快,作者领会跟不上,辜蘸唾液在桌上连写一串“老”字。其后我就注意有关这位怪人的材料。道听途说的不少,靠得住的是以下两种。一是他自己说他是东西南北之人,因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另一是特别受到外国人的尊重,有“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15)、“你想来见我,真让我感到三生有幸,”他说,“你们英国人只和苦力和买办打交道;你们认为中国人只有两种:不是苦力就一定是买办。”

(16)、幕府里有很多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觉得辜鸿铭是假洋鬼子。

(17)、在拿到爱丁堡大学硕士学位后,辜鸿铭没有留在欧洲,而是立即返回出生地马来半岛。

(18)、有骂,有不骂,至少他自己会认为,是来于他心里的是非。是非的具体内容可能与常见不同;就辜氏说,是多半与常见不同。这是因为,“他觉得”他有不同于世俗、远远超过世俗的操守和见识。这种信念还固执得近于妄,比如他说,当时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他自己。因为此外都是坏人,他又没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雅量,于是有所见,有所闻,不合己意,就无名火起,不能不一发作为快。发作之委婉者为愤世嫉俗的冷嘲热讽,如:

(19)、在大学期间,他主攻西方文学,兼修数学、自然哲学等多门学科,是一个难得一见的通才。

(20)、《中国人的精神》是全面反映辜氏文化思想的代表作。本书的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它是一战前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对于中国精神生活的“揭示”,关于中国文化道德精神价值的阐述,都很有意义。

4、辜鸿铭简介生在东洋

(1)、辜鸿铭卖票的故事确是很有风趣的。他说:“×××来运动我投他一票,我说:‘我的文凭早就丢了。’他说:‘谁不认得你老人家?只要你亲自来投票,用不着文凭。’我说:‘人家卖两百块钱一票,我老辜至少要卖五百块。’他说:‘别人两百,你老人家三百。’我说:‘四百块,少一毛钱不来,还得先付现款,不要支票。’他要还价,我叫他滚出去。他只好说:‘四百块钱依你老人家。可是投票时务必请你到场。’”选举的前一天,×××果然把四百元钞票和选举入场证都带来了,还再三叮嘱我明天务必到场。等他走了,我立刻出门,赶下午的快车到了天津,把四百块钱全报效在一个姑娘——你们都知道,她的名字叫一枝花——的身上了。两天工夫,钱花光了,我才回北京来。”

(2)、托马斯·卡莱尔。他认为「思想是人类行为之本,感情是人类思想的起源」,这些观点对辜鸿铭后来对「中国人的精神」的概括和推崇产生很大影响。

(3)、《中国人的精神》属“壹力文库•中英双语珍藏版”系列丛书,“近代中国*人”辜鸿铭的英文代表作。全书由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的系列英语论文结集而成。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早期代表作品。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辜鸿铭在书中指出中国人同时具备深刻、博大、简朴和灵性四种美德,并主张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造。《中国人的精神》出版后在西方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先后被译为德语、法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并多次再版。德国因为本书而掀起数十年的辜鸿铭热。

(4)、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辜鸿铭的生活方式逐渐西化。

(5)、林语堂赞他,英文超越出众,两百年来未见其右。

(6)、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辜鸿铭发现,中国儒家的不少思想其实和西方的浪漫主义、反功利主义是相通的。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人类文明中并非只有西方文明是最好的。

(7)、民国时期的马来半岛是英国的殖民地,父亲辜紫云为英国人布朗工作。由于布朗没有孩子,就将辜鸿铭收为养子。

(8)、(6)丁未年(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张文襄与袁项城(袁世凯)由封疆外任同入军机。项城见驻京德国公使曰:“张中堂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我是讲办事的。”其幕僚某将此语转述于余,以为项城得意之谈。予答曰:“诚然。然要看所办是何等事,如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同上《倒马桶》)

(9)、后来有人揶揄他,说他在欧洲游学期间剪了辫子,回来后却偏偏蓄辫子,是在故意标新立异。

(10)、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一听就懂。这段时间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11)、以下分几章,介绍中国封建传统的“理想”一面,用意是告诫现代西方的重物质文明,说都错了,要改行中国的孔子之道,把力量用在治心方面,不必多管飞机大炮。他的这种思想,显然是坐而可言,起而难行。事实是,温良恭俭让与飞机大炮战,缩小到身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与钱尤其外币战,前者胜利的可能是几乎没有的。但这是必然,未必是应然。即以辜氏的空想而论,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只顾物而不管心吗?如果胆敢理论上承认、行动上甘心这样,或只是不由自主地这样,那就一连串问题,大到“上下交征利”,小到为钱而不惜心与身,都来了。怎么办?如果还想办,我们似乎就应该想想辜鸿铭。他的救世的处方是,要德不要力,要义不要利,要礼教不要货财,总之是要精神文明不要物质文明。这药显然很难服用,因而也就难于取得疗效。但他诊断有病,不错,总可以算做半个好医生吧?我想,如果说这位怪人还有些贡献,他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在举世都奔向力和利的时候,他肯站在旁边喊:危险!危险!

(12)、老者直了直身子,不慌不忙地说:“我是头上有辫子,你们这些剪辫子的,难道心里就没辫子了?”

(13)、很多人因为辜鸿铭对中华文明的维护,将他看成顽固的保皇党。

(14)、茨威格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15)、他虽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却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良师益友,从而找到了一生的热爱。

(16)、作為中國文化的捍衛者,辜鴻銘對當時西方彌漫著的反華論調進行了堅決的斗爭。19世紀末,一陣“黃禍論”逆風突然吹襲到歐洲上空。德皇威廉二世專門畫了一幅《黃禍圖》,送給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誣蔑以中國人為代表的黃種人將給歐洲帶來威脅,歐洲白人應當聯合起來,抵制黃種人的入侵。面對這股反華逆流,義憤填膺的辜鴻銘用英文發表了《文明與混亂》一文,嚴正駁斥了強加在中華民族身上的這種無稽論調,並強烈抨擊了西方的霸道政治,因此他被人譽為駁斥“黃禍論”第一人。在以后的幾十年間,辜鴻銘不斷用自己的筆來捍衛中國的尊嚴,贏得了許多西方正義人士的敬佩。

(17)、这段话是高而谦先生告诉我的,我深信高而谦先生不说谎话,所以我登在报上。那一期出版的一天,是一个星期日,我在北京西车站同一个朋友吃晚饭。我忽然看见辜鸿铭先生同七八个人也在那里吃饭。我身边恰好带了一张《每周评论》,我就走过去,把报送给辜先生看。他看了一遍,对我说:“这段记事不很确实。我告诉你我剪辫子的故事。我的父亲送我出洋时,把我托给一位苏格兰教士,请他照管我。但他对我说:‘现在我完全托了Ⅹ先生,你什么事都应该听他的话。只有两件事我要叮嘱你:第你不可进耶苏教;第你不可剪辫子。’我到了苏格兰,跟着我的保护人,过了许多时。每天出门,街上小孩子总跟着我叫喊:‘瞧呵,支那人的猪尾巴!’我想着父亲的教训,忍着侮辱,终不敢剪辫。那个冬天,我的保护人往伦敦去了,有一天晚上我去拜望一个女朋友。这个女朋友很顽皮,她拿起我的辫子来赏玩,说中国人的头发真黑的可爱。我看她的头发也是浅黑的,我就说:“你要肯赏收,我就把辫子剪下来送给你。”她笑了,我就借了一把剪子,把我的辫子剪下来送了给她。这是我最初剪辫子的故事。可是拜万寿,我从来没有不拜的。”他说时指着同坐的几位老头子,“这几位都是我的老同事。你问他们,我可曾不拜万寿牌位?”我向他道歉,仍回到我们的桌上。我远远的望见他把我的报纸传给同坐客人看。我们吃完了饭,我因为身边只带了这一份报,就走过去向他讨回那张报纸。大概那班客人说了一些挑拨的话,辜鸿铭站起来,把那张《每周评论》折成几叠,向衣袋里一插,正色对我说:“密斯忒胡,你在报上毁谤了我,你要在报上向我正式道歉。你若不道歉,我要向法庭控告你。”我忍不住笑了。我说:“辜先生,你说的话是开我玩笑,还是恐吓我?你要是恐吓我,请你先去告状;我要等法庭判决了才向你正式道歉。”我说了,点点头,就走了。

(18)、再放大,说“性格”的怪。辜氏作古后不久,一位英语造诣也很深的温源宁用英文写了评介辜氏的《辜鸿铭先生》(后收入《ImperfectUnderstanding》一书,不久前由南星译成中文,名《一知半解》,由岳麓书社出版),其中说:

(19)、辜鸿铭打10岁起就开始了留学生涯。1880年,辜鸿铭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后,又先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并一举拿下文、哲、理、神学等十三个博士学位,精通九种语言,其成就令许多西方人都赞叹不已。

(20)、硕士毕业后,辜鸿铭又去了德国莱比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进修文学和哲学,不仅在学术上收获颇丰,也借此熟悉了多国语言,他的德语、法语不错,对拉丁语也有所涉猎。

5、辜鸿铭简介英文

(1)、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和喧哗。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没有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没有狠毒。

(2)、因缘说完。言归本人的正传,想由外而内,或由小而大。先说说可以视为末节的“字”,我看也是因怪而坏。《辜鸿铭特辑》收陈昌华一篇《我所知道的辜鸿铭先生》,其中说:

(3)、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县, 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4)、1877年4月,辜鸿铭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相关科目的考试。在英国文学方面的学位考试中又表现非凡,顺利独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这一年辜鸿铭20岁。

(5)、于是,最后一天的会议,便转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并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6)、Nowthefirstthing,Ithink,whichwillstrikeyouintheoldChinesetypeofhumanityisthatthereisnothingwild,savageorferociousinhim.

(7)、读经界常流行一句话,要读经,要开学堂,不能离王财贵太远,这里搜集的15个王教授重要演讲全部为王财贵教授原声,是教授推广读经20多年以来最精华,最震撼的演讲。一机在手每天利用零碎时间听教授的精彩演讲,学习读经教育理论,增强自己的读经信心,相比较读《六五文集》,用听的这种方式学习读经教育理论简单多了,随时随地可以学习,感觉王教授就在身边,这是学堂堂主、老师、家长最好的选择,不久的将来您也将成为读经理论专家,为孩子读经铺平道路。简单、容易、高效、随时随地学习。一世一生读经歌为王财贵教授所作,这个歌曲堪称我们读经学堂的校歌,百听不厌,拜孔音乐每天拜孔的时候可以按开,操作简易。

(8)、……他只是一个天生的叛逆人物罢了。他留着辫子,有意卖弄,这就把他整个的为人标志出来了。他脾气拗,以跟别人对立过日子。大家都接受的,他反对。大家都崇拜的,他蔑视。他所以得意扬扬,就是因为与众不同。因为时兴剪辫子,他才留辫子。要是谁都有辫子,我敢保辜鸿铭会首先剪掉。他的君主主义也是这样。对于他,这不是原则问题,而是一心想特殊。……辜鸿铭很会说俏皮话,不过,他的俏皮离不开是非颠倒。所谓是非颠倒,就是那种看法跟一般的看法相反,可以把人吓一跳。……一个鼓吹君主主义的造反派,一个以孔教为人生哲学的浪漫派,一个夸耀自己的奴隶标帜〔辫子〕的独裁者,就是这种自相矛盾,使辜鸿铭成了现代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

(9)、这篇文章发表在英文报刊《字林西报》上,自发表起就引起西方媒体的关注,很多知名报刊都发表了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10)、“你们认为只要随便召唤,我们就得随叫随到。”这时,我才弄明白他对我朋友以那种方式与他联络仍耿耿与怀。

(11)、毛姆不懂中文,后来特地请了一位汉学家把诗翻译出来,看后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这是写给烟花柳巷妓女的赠诗。虽是玩笑,但这首用汉语古文写就的诗歌,在叙事和节奏上十分契合西方现代诗的韵味,这种功夫令当时的英国诗人们神往不已,以至于8年后,辜鸿铭的死讯传到欧洲,苏格兰诗人乔伊·格兰特感慨到:“辜鸿铭都已经老死了,会写中国诗的欧洲人还没有诞生呢。”

(12)、最后总而言之,辜鸿铭的特点是“怪”。怪的言行,有些有佯狂成分,那是大缺点。但有些来于愤世嫉俗,就间或可取,至少是还好玩。如:

(13)、放大一些,说“文”。中文,怪在内容方面,可以不论。英文,表达方面特点很明显,稍看几行,就会感到与流俗的不同。我想,这是有意避流俗,求古求奇。这一点,林语堂也曾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