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简介资料
1、荀子简介及代表作品
(1)、宋钘先生说:“人的本性,要得很少,但现在的人却都认为自己的本性是想要很多,这是错误的。”所以他率领他的弟子们,把他的言论学说说得动听有理,把他的比喻称引说得明白清楚,想要使人们懂得人的本性是要求很少。
(2)、2021届新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练习(60篇)
(3)、二是99年前即1920年姜忠奎(曾任北大教授)的《荀子性善证》一书,都是原件(展示)(插图2)。
(4)、[15]福澤諭吉﹒福澤諭吉全集(M)﹒東京:岩波書店,1958﹒
(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荣辱》
(6)、其由追求欲望到不能满足欲望。人人都按照自然本性去追求欲望,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进行限制,则会导致纷争,进而出现两个结果,一是“势不能容”,都想获得更多,都想争第都想当老大,谁也不能容谁,这就只能是无休止的争斗,也就是荀子所说的“争则乱”;一是“物不能赡”,自然界所提供的东西就那么多,僧多粥少,大家都想不劳而获,势必产生争夺。由于“势不能容,物不能赡”,在此过程中,就是各种的争夺、残贼、淫乱、犯分乱理、暴,最终结果,是“穷”,穷,既指物资之穷,也指人欲之穷。从人与物的关系看是欲穷于物,物屈于欲,从人与人的关系看是相互争夺暴乱,最终每个人的欲望都无法满足,每个人都无法安然生存。这样,由人人追求欲望,最后是人、物俱穷,欲望无法满足。这就形成一个矛盾和悖论。
(7)、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于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于荀子。
(8)、(1)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9)、混乱的今天这才与古代相反。君主不根据法度役使人民,臣民不根据法度去办事,有才智的人不能去谋划国家大事,有能力的人不能去治理国家,有德行的人不能在位役使人。像这样,那么上面就会错失农时,下面就会丧失土地所产生的利益,中间就会失掉人民的同心合力;所以各种事情被废弃,财物紧缺,而祸乱也就产生了。天子诸侯在上面忧虑财物不足,老百姓则在下面受冻挨饿疲弱消瘦;于是桀、纣似的暴君成群地占据在各国的君位上,而盗贼也就打家劫舍以至于危害到他们的君主了。于是像禽兽一样横行,像虎狼一样贪婪,所以也就把大人做成肉干来吃而把婴儿做成烤肉来吃了。像这样,那么又为什么要指责盗掘死人的坟墓、挖死人的嘴巴来求取利益的行为呢?像这样,即使是赤身裸体来埋葬死人,也一定会被挖掘的,哪能埋葬呢?因为他们将会吃死人的肉而啃死人的骨头。所谓“远古时代葬礼节俭,所以不会被挖掘;混乱的今天葬礼奢侈,所以会被盗挖”,这只是奸邪的人被谬论所迷惑了,却又用它来欺骗愚蠢的人而坑害他们,以便从中苟且捞取好处,这叫做最大的奸邪。古书上说:“使别人危险以便使自己安全,使别人受害以便使自己得利。”说的就是这种人。
(10)、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把开国之君与天一起祭祀,诸侯不敢毁坏始祖的祀庙,士大夫有永恒的宗法,这是用来尊重各自宗族的始祖的。尊重始祖,是道德的根本。郊外祭天是天子的权限,社祭只有诸侯以上的才能奉行,祭祀路神则是向下延及到士和士大夫,这是用来区别尊贵卑贱的,只有尊贵的才能祭祀尊贵的,卑贱的只能祭祀睥贱的,应当大的就大,应当小的就小。所以拥有天下的君主祭祀七代祖先,诸侯可以祭祀五代祖先,拥有五十里封地的大夫可以祭祀三代的祖先,拥有三十里封地的士可以祭祀两代的祖先,靠双手维持生活的普通百姓不能建立祖庙祭祀祖先。这是为了区别功绩大的,他流传给后人的恩德大,功绩小的流传给后人的恩德小。
(11)、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王本华解读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框架体系及编写思路
(12)、在學術層面,我們用之與《荀子》比勘的楚竹書篇章涵蓋“詩”“書”“世”“史”“語”“子”等多類文獻。這種史料複現的情況確實證明了“諸子百家以三代學術作為他們的共同資源,彼此之間的思想難免有所重疊”。而在思想層面的對照,我們可以明晰的看出,帶有儒家性質的郭店簡《唐虞之道》《窮達以時》,上博簡《子羔》《天子建州》等篇與儒家經典《荀子》間,在政治思想的“禪讓”“臣道”及“禮治”等諸多層面存在的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在“學術”與“思想”諸多層面緊密聯繫的實例,恰恰說明了漢人以“六家”“九流十派”來判斷學派的正當性,在今後的研究中,這個標準確實應該是入手和把握的重要線索。
(13)、本書的出版得到了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大力支持和資助,沙先一院長和張仲謀教授給本書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正是在他們的關心和幫助下,本書才得以順利出版。本書還承上海古籍出版社姚明輝博士認真審定和評閲。姚明輝編輯的高度責任心和極度嚴謹的作風,令人感動!在此一併致謝!
(14)、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生卒于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15)、为什么说威势超过商汤、周武?商汤、周武,只能驱使拥护自己的人。现在楚怀王死在秦国,国都郢也被秦国攻克,楚王背着三个先王的神主牌位,躲避在陈、蔡之间,寻找可乘之机,总想跨着大步去践踏秦国的腹地;然而,现在秦国让他向左他就向左,让他向右他就向右,被自己的仇敌任意驱使。这就是所说的威势超过商汤,周武。
(16)、戰國楚竹書的發現,給先秦學術、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學者以為其價值至少體現在早期儒學;儒道關係;先秦道家史的研究;黃老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周易》經傳研究;宇宙生成論;齊文化與楚文化之間的交流;民間思想研究;一些長期爭議、難以解決的思想史現象、命題的再整理;對先秦學派劃分的謹慎認識等十個方面的研究上面。(1)
(17)、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18)、自然的职能已经确立,天生的功绩已经成就,人的形体也就具备而精神也就产生了,爱好与厌恶、高兴与愤怒、悲哀与欢乐等蕴藏在人的形体和精神里面,这些叫做天生的情感。耳朵、眼睛、鼻子、嘴巴、身体,就其功能来说,它们各有自己的感受对象而不能互相替代,这些叫做天生的感官。心处于身体中部空虚的胸腔内,用来管理这五种感官,这叫做天生的主宰。人类能够控制安排好与自己不是同类的万物,用它们来供养自己的同类,这叫做天然的供养。能使自己的同类顺从自己叫做福,使自己的同类反对自己叫做祸,这叫做天然的政治原则。搞昏了那天生的主宰,扰乱了那天生的感官,抛弃了那天然的供养,违反了那天然的政治原则,背离了那天生的情感,以致丧失了天生的功绩,这叫做大凶。圣人清醒自己那天生的主宰,管理好自己那天生的感官,完备那天然的供养,顺应那天然的政治原则,保养那天生的情感,从而成全了天生的功绩。像这样,就是明白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了、明白了自己不应该做的事了,天地就能被利用而万物就能被操纵了,他的行动就能处处有条理,他的保养就能处处恰当,他的生命就能不受伤害,这就叫做了解了天。
(1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故君子结于一也。(《劝学篇》)
(20)、楚王外出时随从的车子有上千辆,并不是因为他聪明;君子吃豆叶、喝白水,并不是因为他愚蠢;这种情况是时势命运的制约造成的。至于思想美好,德行敦厚,谋虑精明,生在今天而能知道古代,这些就是那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事情了。所以,君子慎重地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而不去羡慕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西;小人丢下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而指望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西。君子慎重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而不去羡慕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西,因此天天进步;小人丢下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而指望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西,因此天天退步。所以君子天天进步的原因与小人天天退步的原因,道理是一样的。君子、小人相差悬殊的原因,就在这里。
2、荀子简介资料20字
(1)、曰:若是,则说必不行矣。以人之情为欲,此五綦者而不欲多,譬之,是犹以人之情为欲富贵而不欲货也,好美而恶西施也。古之人为之不然。以人之情为欲多而不欲寡,故赏以富厚而罚以杀损也。是百王之所同也。故上贤禄天下,次贤禄一国,下贤禄田邑,愿悫之民完衣食。今子宋子以是之情为欲寡而不欲多也,然则先王以人之所不欲者赏,而以人之欲者罚邪?乱莫大焉。今子宋子严然而好说,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然而说不免于以至治为至乱也,岂不过甚矣哉!
(2)、记录|又一位从模考不上300分到高考逆袭一本的语文科代表
(3)、礼者,谨于吉凶不相厌者也。紸纩听息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知其闵矣,然而殡敛之具,未有求也;垂涕恐惧,然而幸生之心未已,持生之事未辍也。卒矣,然后作具之。故虽备家必踰日然后能殡,三日而成服。然后告远者出矣,备物者作矣。故殡久不过七十日,速不损五十日。是何也?曰:远者可以至矣,百求可以得矣,百事可以成矣;其忠至矣,其节大矣,其文备矣。然后月朝卜日,月夕卜宅,然后葬也。当是时也,其义止,谁得行之?其义行,谁得止之?故三月之葬,其貌以生设饰死者也,殆非直留死者以安生也,是致隆思慕之义也。
(4)、礼是儒家的核心概念,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荀子更是以礼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礼义哲学系统。但由于传统对荀子的过多地以孟子“义内”的思想为参照,即认为仁义礼智都是由性内所出,而认为荀子以人之性为恶,荀子所谓的善来自外在的礼义,礼义是后天的、人为的,性是先天的、非人为的,礼义是主动的能治者,性是后天的被治者。这样荀子之善,就完全是外在于人者,而成为无本之木。以此为基点对荀子的批评,不止一次的被人提起和重复,似乎这也成了荀子思想的一个黑洞。关于这一点,长期浸淫于孟子和宋明理学性善论的学者对荀子大多有此怀疑,牟宗三先生就说:“礼义不在人性中有根,却不在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中表现,则礼义纯是外在的。”(牟宗三《荀学大略》)韦政通先生也继承了牟宗三先生的说法,认为礼义是纯外在的。“荀子视性纯是一生理生物之本能,纯是被治被化者,性不能作为人的主体。”(韦政通《荀子与古代哲学》)“荀子的治道,以礼义为本,礼义并不本于德性,礼义就是治道的最后根据”(韦政通《荀子与古代哲学》)徐复观先生:“荀子则以为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不仅与人之本性无关,并且如前所述,心的知并没有把握能直接知道仁义法正,而须要靠师、法之力,来保证心知,心始能知仁义法正。”(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5)、故君子可以有埶辱,而不可以有义辱;小人可以有埶荣,而不可以有义荣。有埶辱无害为尧,有埶荣无害为桀。义荣埶荣,唯君子然后兼有之;义辱埶辱,唯小人然后兼有之。是荣辱之分也。圣王以为法,士大夫以为道,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万世不能易也。
(6)、喜报|《人间草木》刊登《现代写作》2020年第10期
(7)、若礼义为纯外在的,则它就没有一个合法的来源,没有一个标准,没有标准就意味着任意性,任何人都可以对礼义进行定义,则此礼义与法家之法便没有两样。法家之法,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合法的来源和根据,它的最终根据就是君主的意志,乃是君主制定的用以约束臣民的,君主的意志具有任意性,所以法家之法最终流为君主的暴政,成为君主暴政的工具。秦朝的兴亡是法家思想最好的注脚。
(8)、根據考古發掘等相關資料可知,出土郭店楚簡的墓葬年代在公元前4世紀中期至公元前3世紀初,李學勤先生指出不晚於公元前300年。(3)根據清華簡文字的特徵,李學勤先生推斷其年代在戰國中晚期之際,即公元前300年上下。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清華簡無字殘片進行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結果是公元前305±30年。(4)上博簡根據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迴旋加速器質譜計實驗室的檢測,竹簡距今時間為2257±65年,(5)則經科學方法測定的竹簡年代,約是公元前324-194年。但是竹簡年代還應該不晚于白起拔郢之年(公元前278年),因此,上博簡年代範圍約是公元前324-278年。如此,以公元前278年作為楚竹書文獻的成書時代下限似是可以令人接受的看法。
(9)、在論文送審、答辯和書稿修訂過程中,我有幸得到了許多前輩學者的鼓勵與指教,他們是魯國堯、汪少華、黄笑山、陳廣宏、鄭利華、汪維輝、華學誠、李運富等先生,謹向上述各位先生致以誠摯的謝意!在滬求學期間,我還要感謝復旦大學古籍所的蘇杰老師、季忠平老師,他們對我的論文提出了修改建議,季老師更是慷慨惠賜了自己收藏的寶貴資料。還有何淩霞老師,我倆年齡相仿,見面總有説不完的話。與何老師的友誼,是我異地求學生活中的温暖和慰藉。
(10)、君主的丧期是三年,这是为什么呢?君主是治理天下的主宰,是礼义的本源,是真挚感情和恭敬礼貌的最高的典范,人们都互相遵循而极其推崇他,这难道不可以吗?《诗经》中说:“和蔼可亲的君主,就是百姓的父母。”那些君主本来就有为民父母的说法了。父亲能生子,但不能养育自己;母亲能哺育自己,但不能教诲自己;君主既能养育自己,又善于教诲自己,所以为君主举行三年的丧礼是很周到的啊!乳母,是喂养自己的人,因此可以为她服丧三个月;养母,是保护自己的人,可以为她服丧九个月;这些君主都已具备,所以要享受三年的丧礼啊!如果这样去做,国家就能治理好,就会安定,不这样做,国家就会混乱,这是最完美的礼法制度。这样去做,国家就会平安,不这样做,国家就会危险,这是最充分的表达了情感。如果这两者都具备了,服丧三年来侍奉君主还不满足,但也无从增加了。所以,社祭就只是祭祀土神;稷祭就只祭祀谷神;郊祭则是把历代帝王和上天合并在—起进行祭祀。
(11)、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非相》
(12)、公孙尼子:乃荀子弟子,有《公孙尼子》二十八篇。
(13)、《荀子》的思想相当丰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荀子在中国学术、思想界的地位不可忽视。正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所说:“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
(14)、夫乱今然后反是。上以无法使,下以无度行;知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若是,则上失天性,下失地利,中失人和。故百事废,财物诎,而祸乱起。王公则病不足于上,庶人则冻餧羸瘠于下。于是焉桀纣群居,而盗贼击夺以危上矣。安禽兽行,虎狼贪,故脯巨人而炙婴儿矣。若是则有何尤抇人之墓,抉人之口而求利矣哉!虽此裸而薶之,犹且必抇也,安得葬薶哉!彼乃将食其肉而龁其骨也。
(15)、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6)、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王制》
(17)、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于是商鞅西入秦。
(18)、另一個可能是與詩、書等帶有強烈商周檔案性質的文獻與子書的體裁差異有關。史、語與子等均有在原始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整飭的過程。它們會取材於詩、書等原始性較強的文獻。作為“材料”的詩、書和形成“成品”的史、語與子之間的具體記述必然會有所差別與側重。例如同樣是“武王克商”的主題,上博簡《容成氏》的記載與《荀子》反映的情況的聯繫就更加緊密:“武王於是乎作為革車千乘,帶甲萬人,戊午之日,涉于孟津,至於共、滕之間,三軍大犯。武王乃出革車五百乘,帶甲三千,以宵會諸侯之師于牧之野。”(11)“周公建政”的事蹟,清華簡《系年》則同樣有反映,“周成王、周公既遷殷民於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設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乃先建衛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餘民。”(12)這種記述的差別與側重,主要服務於論說者想要表達的政治思想。就這一層面來說,上舉與古史人物記述有關的楚竹書與《荀子》書之間也有可資比較處,這即要求我們從思想流變層面來進一步探究。
(19)、 解读:“道路虽然近,不走也不会到达;事情虽然小,不实际去做也不会成功。”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是永恒的道理。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习总书记在此引用,旨在勉励师生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能坐而论道、眼高手低,要努力做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
(20)、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是过也。”故率其群徒,辨其谈说,明其譬称,将使人知情之欲寡也。
3、荀子简介资料50字
(1)、是治国的根本所在,这为宋代理学家所倡导的成性工夫论的外在规范和制约层面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可以说,由张载首倡的“变化气质”说与荀子提出的“化性起伪”人性改造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朱熹为代表的南宋理学家普遍继承和发展北宋理学家的理论和思想。
(2)、夏桀、商纣王,他们的谋虑极其险恶,他们的思想极其愚昧,他们的行为极其昏乱。亲近的人疏远他们,贤能的人鄙视他们,人民怨恨他们,他们虽然是夏禹、商汤的后代却得不到一个人的帮助。商纣王将比干剖腹挖心,囚禁箕子,结果自身被杀、国家灭亡,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后世说到坏人,就一定要拿他作例证。这就是他们不能保住妻子儿女的道理。所以极有德才的人能囊括天下,商汤、周武王就是;极无德才的人不能庇护妻子儿女,夏桀、商纣就是。现在社会上那些庸俗的创立学说的人,认为夏桀、商纣王拥有了天下而把商汤、周武王作为他们的臣子,难道不是错得很厉害了吗?拿它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驼背的巫婆、瘸了腿的残疾人狂妄地自以为有见解一样。
(3)、现在有人说荀子“性恶”是“情恶”义,其实晚清民国这么讲的人多着,姜忠奎这书满书都这么讲,而且论证很系统,一如晚清薛炳《荀子大义述》一书(插图3)
(4)、[9]陈柱﹒诸子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95﹒
(5)、在教育内容方面,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传授。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以之为自然和社会(道德与政治)的最高法则,所以他说:“学至乎《礼》而止矣。”
(6)、许行是鲁国的农业专家,亦为先秦诸子农家的代表人物,为神农之言者。
(7)、讥之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夫尚贤使能,赏有功,罚有罪,非独一人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古者明主之举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则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今子发独不然:反先王之道,乱楚国之法,堕兴功之臣,耻受赏之属,无僇乎族党,而抑卑其后世,案独以为私廉,岂不过甚矣哉!故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
(8)、大自然的规律永恒不变,它不为尧而存在,不为桀而灭亡。用导致安定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吉利,用导致混乱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凶险。加强农业这个根本而节约费用,那么天就不能使他贫穷;衣食给养齐备而活动适时,那么天就不能使他生病;遵循规律而不出差错,那么天就不能使他遭殃。所以水涝旱灾不能使他挨饿,严寒酷暑不能使他生病,自然界的反常变异不能使他遭殃。农业这个根本荒废而用度奢侈,那么天就不能使他富裕;衣食给养不足而活动又少,那么天就不能使他保全健康;违背规律而恣意妄为,那么天就不能使他吉利。所以水涝旱灾还没有来到他就挨饿了,严寒酷暑还没有迫近他就生病了,自然界的反常变异还没有出现他就遭殃了。他遇到的天时和社会安定时期相同,而灾祸却与社会安定时期不同,这不可以埋怨上天,这是他所采取的措施造成的。所以明白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区分,就可以称作是思想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了。
(9)、是又不然。圣王在上,决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载其事而各得其宜。不能以义制利,不能以伪饰性,则兼以为民。圣王已没,天下无圣,则固莫足以擅天下矣。天下有圣,而在后子者,则天下不离,朝不易位,国不更制,天下厌然,与乡无以异也;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矣!圣不在后子而在三公,则天下如归,犹复而振之矣。天下厌然,与乡无以异也;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矣!唯其徙朝改制为难。故天子生则天下一隆,致顺而治,论德而定次,死则能任天下者必有之矣。夫礼义之分尽矣,擅让恶用矣哉!
(10)、(7)近代以來,即有錢穆認為其生卒年約為公元前340-245年,參見《先秦諸子系年》第636頁,九州出版社2011年。陳登元認為荀子生卒年約為公元前335-238年,參見《荀子哲學》第8-32頁,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年。胡適認為荀子生年為公元前315-310年間,卒於公元前230年左右,參見《中國哲學史大綱》第218-24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郭志坤則定之為公元前315-217年,參見《荀學論稿》第1-15頁,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游國恩認為在公元前314-217年,參見《荀卿考》,收入羅根澤編著《古史辨》(第四冊)第61-66頁,海南出版社2005年。梁啟超認為其生卒年為公元前308-213年,參見《荀卿及〈荀子〉》,收入《古史辨》(第四冊)第67-74頁;等等。
(11)、(2)天道观。关于天道观问题,荀子孟子是不一样的,荀子的天是天体运行的天,是自然变化的天文天、生态天,可看《天论》、《礼论》、《哀公》、《赋》等篇论天章句的精湛义理。荀子的天人之间没有伦理沟通,而是一种伦理打断或切割,刚才徐克谦老师也讲了。余治平老师可能不赞同,你喜欢并信服董仲舒天论就会赞同天人间是可以沟通的,是需要沟通的。但荀子的意思是天人间没有神灵的东西,没有道德的东西,天就是天道、天体运行,我们不求“知天”,不去天的系统里寻找精神性东西,这就是一种科学主义,这就是一种实证主义。从天道讲伦理,以伦理讲天德,自是孟子之所长。天道上是否有仁义礼智等,这要靠思想体验或精神体证。我不否认有人有那种体验或感受,就如有人认为上帝的存在于他而言是真实的存在一样,外人也不好一概否认。但是修身方面,荀子是比较讲细微的,所以讲劝学、修身、积伪、不苟等,所以多讲礼法约束等。
(12)、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3)、认为大自然伟大而思慕它,哪里及得上把它当作物资积蓄起来而控制它?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及得上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盼望时令而等待它,哪里及得上因时制宜而使它为我所用?依靠万物的自然增殖,哪里及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们根据人的需要来变化?思慕万物而把它们当作与己无关的外物,哪里及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去它们?希望了解万物产生的原因,哪里及得上占有那已经生成的万物?所以放弃了人的努力而寄希望于天,那就违背了万物的实际情况。
(14)、对死者刻薄而厚待生者,就叫做昏暗不明,对生者刻薄而厚葬死者,就叫做惑乱,用活人陪葬,就叫做残害。大致模拟他的生前来祭送他的死,使人的生与死、终结和开始没有不尽善尽美的,这就是礼义的标准,儒者就是这样做的。
(15)、是不然。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汤居亳,武王居鄗,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曷为楚越独不受制也!
(16)、地址:乐陵市兴隆南大街便宜居酒店中心店院内山香教育1-2楼(滨海斜对面)
(17)、社会上那些庸俗的创立学说的人说:“尧、舜不能教育、感化人。”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什么呢?他们说:“因为丹朱、象都没有被感化。”这种说法不对。
(18)、一是課題設計。霍著看似只是作了一次專書詞語研究,但跟向來專書研究重在定點觀察、描述某一歷史時期詞語的静態表現不同,霍著獨特的視角就在於由點拓展到線,將静態定點的考察擴展爲跨越千年的縱向演變研究。統領全書的基本思路是:誕生於戰國時代的《荀子》,代表先秦某一特定時點的語言;唐人楊倞所作之注釋,代表《荀子》千年之後某一時代的語言。這種爲“釋古今之異言”(郭璞《爾雅》注語)而作的注釋,被注者“古詞”與注釋者“今語”,不正好構成跨越千年的一前一後兩個時點之間詞彙形義變異的鮮活實體嗎?一經如此確認,原本旨在幫助讀者閲讀的注疏文字,其原典語詞與注釋語詞瞬間變身成爲歷史長河之中兩個特定時點的對應形態,昭示了同一語詞形制跨越千年的差異與變化。
(19)、通過世系類文獻與《荀子》的比較,確定了人物名號與世系的可靠性。而由表二可知,對於《荀子》書中所舉證的古史人物,楚竹書詩、書類、史類和語類文獻也有相當部分可與其對照。
(20)、乘风破浪的新教材|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框架体系及编写思路
4、荀子简介百度百科
(1)、大自然的规律永恒不变,它不为尧而存在,不为桀而灭亡。用导致安定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吉利,用导致混乱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凶险。加强农业这个根本而节约费用,那么天就不能使他贫穷;衣食给养齐备而活动适时,那么天就不能使他生病;遵循规律而不出差错,那么天就不能使他遭殃。所以水涝旱灾不能使他挨饿,严寒酷暑不能使他生病,自然界的反常变异不能使他遭殃。农业这个根本荒废而用度奢侈,那么天就不能使他富裕;衣食给养不足而活动又少,那么天就不能使他保全健康;违背规律而恣意妄为,那么天就不能使他吉利。所以水涝旱灾还没有来到他就挨饿了,严寒酷暑还没有迫近他就生病了,自然界的反常变异还没有出现他就遭殃了。他遇到的天时和社会安定时期相同,而灾祸却与社会安定时期不同,这不可以埋怨上天,这是他所采取的措施造成的。所以明白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区分,就可以称作是思想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了。
(2)、社会上那些庸俗的创立学说的人说:“尧、舜把王位禅让给别人。”这种说法不对。
(3)、老者失养,这是没有礼义的最大坏处。可见,礼义的制作,本质上是为了给“性之欲”一个合理的秩序,是“养性”,而不是“灭性”。(沈云波《学不可以已——荀子思想研究》)礼与欲望,二者既不是相互反对的东西,也不是一为善、一为恶的完全异质的东西,而是养与被养的关系,是一种调节的关系。礼的产生,是人类在欲望的争夺、暴乱、犯分乱理的多次教训之后,摸索出来的调节欲望的一种方式和机制。这是从社会的宏观角度讲,从微观讲,礼的一切设施,都是对人的欲望之养,礼使人过人的生活,而不是动物的生活,人的生活,欲望不是随性的,欲望是受节制的,《修身篇》云:“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人无礼不生。”人的衣食住行,受到礼的节制,由礼的节制,人则过一种文明的生活,成一文明的人。这就是礼对欲望的养。
(4)、荀氏的传承为荀息生逝敖,逝敖生荀林父,荀林父曾为晋国中行将,故后裔别为中行氏,林父生荀庚,庚生荀偃,偃生荀吴,吴生荀寅。荀寅在与赵鞅的斗争失败后,中行氏族人为了避祸,又纷纷改回荀氏,这就是赵国荀氏的由来。
(5)、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传抄时误将十五改为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6)、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
(7)、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埶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8)、(18)曹錦炎:《〈天子建州〉(甲本、乙本)釋文考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311-31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9)、(19)王貴民:《商周廟制新考》,《文史》(第45輯)第25-36頁,中華書局1998年。
(10)、治古不然。凡爵列、官职、赏庆、刑罚,皆报也,以类相从者也。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昔者武王伐有商,诛纣,断其首,县之赤旆。夫征暴诛悍,治之盛也。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
(11)、万事万物只体现了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某一种事物只是万事万物的一部分,愚昧的人只认识了某一种事物的一个方面,就自以为知道了自然规律,实在是无知。慎子对在后服从的一面有所认识,但对在前引导的一面却毫无认识;老子对委曲忍让的一面有所认识,但对积极进取的一面却毫无认识;墨子对齐同平等的一面有所认识,但对等级差别的一面却毫无认识;宋子对寡欲的一面有所认识,但对多欲的一面却毫无认识。只在后服从而不在前引导,那么群众就没有继续前进的门径;只委曲忍让而不积极进取,那么高贵和卑贱就不会有分别;只有齐同平等而没有等级差别,那么政策法令就不能贯彻实施;只求寡欲而不见多欲,那么群众就不易被感化。《尚书》上说:“不要任凭个人的爱好,要遵循君主确定的正道;不要任凭个人的厌恶,要遵循君主确定的正路。”说的就是这个。
(12)、喜报|祝贺徐梓桑同学的随笔《被人遗忘的花》在《现代写作》发表喜报|祝贺赵璟丰同学的随笔《药渣记》在《现代写作》发表
(13)、回复(1200),领取教基学霸上岸刷题1200题电子资料!
(14)、宁津学习中心课程咨询:18963018723小五老师/18963003419李子老师
(15)、强调用道德理想的“善”来主导现实常态的“恶”,从而缔造了宋代理学超越的人性论范畴,一方面,宋代理学家完善并传承了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的双向关怀;另一方面,由朱熹完成了传统儒家人性论思想的理学式总结。
(16)、既然这样,为什么有的丧期只有三年的一半呢?对于最亲近的父母本来就是以周年作为终止丧礼的时间的。这是为什么呢?一周年后,天地已经变迁了,四季也循环一次了,天地间万物都开始重新生长了,所以古代的圣王就以周年来象征它。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还要服丧三年呢?这是为了使丧礼更加隆重,因而使丧礼加倍,所以就过了两周年了。然而,还有服丧少于九个月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为了表示这些丧礼不如父母的丧礼隆重。所以最隆重的礼就是服丧三年;其次是中等的丧礼,服丧一年,九个月;三个月或五个月是简省的礼。上等的礼取法于天,下等的礼取法于地,中等的礼是取法于人的情感,这样不同等级的人所以能和谐相处的道理就完全体现出来了。所以服丧三年,是为人之道的最高的礼仪。这叫做最隆重的礼义,这是历代帝王所共有的,也是古往今来都一致的。
(17)、荀子的思想主要有天道观、认识论、礼论和人性论。
(18)、地址:武城县向阳路金马商城西北角(好运来蛋糕房二楼)山香教育
(19)、地址:平原县共青团路青季酒店(原宜尔家酒店)老家庭号以北
(20)、世俗之为说者曰:“桀纣有天下,汤武篡而夺之。”
5、荀子简介资料大全
(1)、大凡人们的盗窃,一定是有原因的,不是为了使自己不足的东西能齐备,就是为了使自己绰绰有余的东西进一步富余。而圣明的帝王养育民众,使他们都富足宽裕而懂得满足,不可以有多余的财物,不可以超过规定的标准。所以窃贼不会来偷窃,强盗不会杀人抢劫,狗猪会不吃粮食,而农夫商人都能把财物让给别人;风俗是那样的美好,男女自然不在路上相会,而百姓都以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为羞耻。所以孔子说:“社会政治清明,盗贼大概会首先转变吧!”像这样,即使珍珠宝玉挂满了尸体,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塞满了内棺,黄金塞满了外棺,用朱砂涂刷它,用曾青粉饰它,在墓穴中用犀牛角和象牙雕刻成树,用琅玕、龙兹、华觐做成树上的果实,人们仍将没有去盗挖它的。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人们求取私利的诡诈之心松懈了,而违犯道义的羞耻感增强了。
(2)、在已经出现的事情中,人事上的反常现象才是可怕的。粗放地耕种而伤害了庄稼,粗放地锄草而妨害了年成,政治险恶而失去了民心,田地荒芜而庄稼长不好,米价昂贵而百姓挨饿,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这些叫做人事上的反常现象;政策法令不明确,采取措施不合时宜,具有根本意义的农业生产不加管理,发动劳役不顾农时,那么牛就会生出像马似的怪胎、马就会生出像牛似的怪胎,六畜就会出现怪异的现象,这些叫做人事上的反常现象;礼义不加整顿,内外没有分别,男女婬荡混乱,而父子互相猜疑,君臣离心离德,外寇内乱同时到来,这叫做人事上的反常现象。人事上的反常现象实产生于昏乱。上述这三类反常现象交错发生,就不会有安宁的国家了。这种人事上的反常现象解说起来道理很浅显,但它造成的灾难却很惨重。这是可怕的,但不值得奇怪。古代解释经文的书上说:“各种事物的怪现象,经书上不作解说。”没有用处的辩说,不是急需的明察,应该抛弃而不加研究。至于那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之间的相亲,夫妻之间的区别,那是应该每天切磋琢磨而不能丢掉的啊。
(3)、素材|“软肋亦铠甲”——6亿元债务已还清4亿?罗永浩是怎么做到的!
(4)、既不爱护人民,也不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而是整天干扰人民,百姓稍有不满,就把他们逮捕起来,施加酷刑,而不去调解民心。这样,人民就会背离君主,国家的灭亡,就会随时到来。这就叫做放肆妄为的威严。
(5)、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相六国,归居于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
(6)、《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年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
(7)、[11]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83﹒
(8)、招教考试经常会考查教育界或心理学界的大佬,这些常考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你能记住多少呢?
(9)、如果说孟轲承继子思学说,形成了儒家正统派的话,那么荀况则猛烈抨击子思、孟轲,形成了儒家内部的反对派。荀况反对孟轲,不在于反对孟轲对人的重视和高扬,而在于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与孟轲不同。荀、孟分歧的基本点在于:孟轲对人的理解,重在发掘出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从而确立人的主体性,再从人的内部世界拓展出人的外部世界——人对自然的主导、人与社会的联系。相反,荀况对人的理解,则重在肯定人的外部世界———人对自然的主导、人与社会的联系,从而确立人的主体性,再从人的外部世界入手来塑造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简言之,孟轲是由“内圣”而“外王”,荀况则由“外王”而“内圣”。这种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导致了荀、孟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和对立,形成了荀况的独树一帜的人学体系。
(10)、君主和相国用权势来制服别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有才能的就认为有才能,没有才能的就认为没有才能,屏弃自己的好恶,必定要实行公道,这就是制服别人的办法。现在,相国,您上能得到君主的宠信,下能独揽国家的大权,相国已经拥有制服别人的权势地位。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驾驭这制服别人的权势,实行制服别人的办法,寻找品德高尚、通晓事理的君子推荐给君主?您和他一起参与国家政事,端正是非,如果这样,国内还有谁敢不按礼仪去做呢?君臣上下,贵贱长幼,一直到普通百姓,没有不按照礼仪做的,那么天下的人谁不想使行动符合礼义?贤良得人都愿意在相国的朝廷里做事,能干的人都愿意在您手下做官,喜好利益的人民没有不愿意归顺齐国的,这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可是相国却抛弃了这制服别人的方法不用,只是采用这世上普通人所采用的方法,那么君主的后妃作乱宫廷,奸诈的臣子作乱于朝廷,贪官污吏就会在官府捣乱,群众百姓都会把贪图私利互相争夺作为习俗,难道像这样就可以维持国家了吗?现在庞大的楚国摆在我们的前面,强大的燕国紧逼在我们的后面,强劲的魏国牵制了我们的西面,西面的领土虽然没有断送,也危险得像根细绳一样了,楚国则还有襄贲、开陽两个城监视着我们的东面。这样,如果有一个国家图谋进攻我们,那么齐国就必然四分五裂,国家就像使借别国的城池一样,肯定会被天下的人耻笑。怎么办呢?实行制服别人的措施和不实行制服别人的措施,这两种办法哪一种可行呢?
(11)、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2)、停止使用强力的方法,而实行礼义的方法。这说的是什么呢?这说的是秦国。它的威势超过商汤、周武,土地广大超过舜、禹,然而它的忧虑祸患数不胜数,常常提心吊胆,害怕各国诸侯联合起来攻打自己,这就是所说的要停止使用强力的方法。
(13)、高考|神秘的2020高考语文“北京卷”在给未来备考什么启示和参考?
(14)、荀子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说”。其思想和社会实践对战国末期社会政治和思想学术的发展,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承,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15)、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16)、作文训练|“好与对”——二元关系思辨性作文(共42张PPT)
(17)、回复他说:“这样的话,那么先生也以为人之常情是不憎恶被人侮辱的吗?”
(18)、曰:若是,则必不得所求焉。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今俳优、侏儒、狎徒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哉。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今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是岂以丧猪为辱也哉!然而不惮斗者,恶之故也。虽以见侮为辱也,不恶则不斗;虽知见侮为不辱,恶之则必斗。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勿辱也,岂不过甚矣哉!金舌弊口,犹将无益也。不知其无益,则不知;知其无益也,直以欺人,则不仁。不仁不知,辱莫大焉。将以为有益于人,则与无益于人也,则得大辱而退耳!说莫病是矣。
(19)、所以天子一定要有理想的人选来担任。治理天下,那任务是极其繁重的,不是最强劲有力的人是不能够担负它的;那范围是极其广大的,不是最明辨的人是不能够分辨它的;那人民是极其众多的,不是最英明的人是不能够协调他们的。这三个最,不是圣人没有谁能具备,所以不是圣人就没有谁能称王天下。圣人,是道德完备、十全十美的人,他就像挂在天下的一杆秤。
(20)、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于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
(1)、知识,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让平凡变得不再平凡,让愚昧变得不再愚昧。而“学”是连接“知识”与“财富”的桥梁,吸收知识精华,转化为自身技能,然后创造精神或物质上的财富。
(2)、认识论中,荀子提出,认识实质上是主体通过感官接触外界的事物,并利用思维器官所接触到的外界事物进行理性处理的过程,由此,他强调认识应是全面、客观的,而非片面和主观的。
(3)、把《春秋》传给弟子张苍(再传弟子贾谊)和陈嚣。
(4)、(16)王博:《關於〈唐虞之道〉的幾個問題》,《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2期。
(5)、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6)、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7)、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8)、礼义与性情的关系,除了对欲望的养与对人情之修饰,还有对气性之治。宋儒常讲人先天是纯善的,但一落入后天的气质,便有气质之偏,由此它们把人性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如有的人太刚,有的人太柔,有的人太退缩,有的人太勇猛,有的人太急躁,有的人太缓慢等等。人的天生气质如果太偏而又任其自然发展,则势必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要对治这些气质之偏,使之能够中正平和,所需要的正是礼义。《修身篇》云:
(9)、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篇》)
(10)、认知创见。荀子继承了先儒很多于人心、社会如何及怎办的共识,但荀子在天人与社会方面的科学认知上也有他巨大的创见。那么荀子科学认知上的巨大创见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我认为荀子的思想学说在认知体系上是一个经验主义的学说体系,这个学说体系包括了科学化、理智化的天道观、人性观、修身观、治世观四大框架或四大内容。
(11)、主张:荀子的主要观点是“隆礼重法”,“尊贤爱民”。
(12)、有营养味道好!优秀教师精心烘焙的“文字糕点”,不可辜负!
(13)、我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应该了解前人前贤!我们今天的荀子与共同体问题讨论会与90年前上海徐家汇的荀子讲座会,之间或有某种延续或发展。我今天的发言题目叫《荀子的共识与创见》,荀子对于生活共同体、人类共同体,他与先儒们有什么共识?他又有什么重要创见创识?甚至他的创见创识是否成为了思想史上的共识?下面我来谈谈荀子的价值共识、礼俗共识、制度共识三个问题,谈谈荀子在科学化认知及认知体系上的创见创识,谈谈荀学发扬。
(14)、(4)治世观。荀子于治世的思想路线是:人性有七情六欲,人竞物匮则纷争出,社会纷乱那怎办?那就圣人或圣王或先知先觉者率先制定礼法来约束群人秩序。所以荀子既希望社会是一个群员高素质的社会(这样的制度成本、管理成本会降低,类似西方人说的“法律已被信仰”),又希望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明君社会、良吏社会。不过荀子又说法律没人来司执则法律是空置的,“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即没有君子好人推行法,法本身没用。所以荀子于公民的良好素质、制度的良好设计、官吏的良好工作都有期待。《富国》篇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治世思想的中心主要还是从普通人生活中的人性人情来讲约束与矫正,这样才有效率,《性恶》篇所谓“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15)、商汤、周武王,是普天下最善于实施禁令的人。商汤居住在亳邑,周武王居住在鄗京,都不过是方圆百里的地方,但天下被他们统一了,诸侯做了他们的臣子,凡交通能到达的地方,人们无不惊恐颤动听从归服以至于被感化而依顺他们,为什么楚国、越国偏偏不受他们的制约呢?那些王者的制度,根据各地的情形来制造器械用具,衡量远近来规定进贡的等级差别,哪里一定要整齐划一呢?所以鲁国人用碗,卫国人用盂,齐国人用整块皮制作的器皿。土地环境风俗习惯不同的地方,器械用具设备服饰不能不有差别。所以中原各国同样服事天子而礼节规范相同。南蛮、东夷、西戎、北狄等国家同样服事天子而习俗不同。天子直接管辖的领地内以交纳农作物来服事天子,天子直接管辖的地区外围以守候放哨来服事天子,再向外负责守望保卫的地区则以宾客的身份按时进贡来服事天子,南蛮、东夷等少数民族地区以接受约束来服事天子,西戎、北狄等少数民族地区以不固定的进贡来服事天子。以交纳农作物来服事天子的地区负责供给祭祀祖父、父亲的物品,以守候放哨来服事天子的地区负责供给祭祀曾祖、高祖的物品,以宾客身份按时进贡来服事天子的地区负责供给祭祀远祖、始祖的物品,以接受约束来服事天子的地区负责供给祭祀天神的物品,以不固定的进贡来服事天子的地区要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每天要祭祀一次祖父、父亲,每个月要祭祀一次曾祖、高祖,每个季度要祭祀一次远祖、始祖,每年要祭祀一次天神,每一代天子死了就要朝见一次即位的新天子以承认他的统治地位。这就是所谓的根据各地的情形来制造器械用具,衡量远近来规定进贡的等级差别,这就是王者的制度。那楚国、越国,不过是进贡每季祭祀、每年祭祀的祭品以及一代天子死了以后要来承认新天子一类的国家,难道一定要使他们与那些供给每天祭祀、每月祭祀的祭品一类的国家一样,然后才说他们“受制约”了吗?这是有差错的说法啊。这种人真像山沟中的僵尸,不值得和他谈及圣王的制度。俗话说:“浅陋的人不值得和他测度深刻的事,愚蠢的人不值得和他商量智巧的事,废井中的青蛙不能和它谈论东海中的乐趣。”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6)、齐河学习中心课程咨询:18963001453桂圆老师/17705340955小璇老师
(17)、暑假|高中生常见阅读书目部分建议与简要指导
(18)、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
(19)、积累微小,每月胜不过每天,每个季度胜不过每个月,每年胜不过每个季度。一般人喜欢怠慢小事,大事来了,才努力去做。这样,就常常不如那些努力去处理小事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事来得频繁,办理小事的时间就多,它积累起来的成果大;大事到来得稀少,办理大事的时间就少,它积累起来的成果小。所以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珍惜每一季度的君主就能称霸诸侯,出了漏洞再去补救的君主就危险了,一切时间都荒废掉的君主就会灭亡。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慎重地对待每一天,称霸诸侯的君主重视每一个季度,勉强存在的国家陷入危险以后君主才为它担忧,亡国的君主到了国家灭亡以后才知道会灭亡,临死的时候才知道要死。亡国的君主造成的祸害和破坏,多到悔不胜悔。称霸天下的人所作的好事是明显可见的,可以按季度来记录;称王天下的人的功名,就是每天记录都记不完。财物宝贝以大为贵,政教功名却与此相反,能积累微小事情的人会很成功。《诗经》上说:“道德轻得像毛发,可是很少有人能举起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1)、强胁弱也,知惧愚也,民下违上,少陵长,不以德为政,如是,则老弱有失养之忧,而壮者有分争之祸矣。
(2)、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3)、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