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关于道德的名言
1、孟子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
(1)、成语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赏析)孟子的这句话是其民本主义的集中体现。民众是天下国家的根本,民众决定国家的安危之乱,天子、国君和大夫要按照民众的意愿本事。这句话承认了人民大众在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5)、在以上例子中,孟子指出,一个人要冲过去救一个即将落入水井的孩子,当下的刹那之间,并不是要结交孩子的父母或在乡党朋友面前显示自己,谋取虚荣。他内心有一个无条件的道德要求和绝对命令,使他不假思索地去做。人作为道德主体,自己为自己下命令,自己支配自己。这一主体既是意志主体,又是价值主体,更是实践的主体。仁、义、礼、智、信等,不完全是社会他在的道德规范,同时又是本心所制定的法则,即是道德理性。孟子强调道德生活的内在性。
(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释义: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同他做伙伴。
(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9)、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 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 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
(11)、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职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3)、(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14)、(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5)、(16)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16)、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1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18)、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 ——《韩非子·有度》
(19)、大丈夫人格:大丈夫人格是孟子心中的理想人格,与浩然之气有密切的关系。孟子明确提出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的核心,就是说人不能轻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改变自己的志向,也就是说人要有恒心。
(20)、(译文)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
2、孟子关于道德的论述
(1)、最好的东西,不会都属于你,舍掉其中一个,才能得到另外一个。选择,是人生的必行之路。
(2)、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孟子则予以进一步的充实与提高,他的着眼点不再是“己所不欲”,而是“己所欲”,提高到“推恩及人”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志向操守,并以身作则影响、帮助别人,把恩惠推广到周围的人,这是高尚的行为。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7)、处理一件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任何时候,不要急着下结论否定别人,先调查,再表态。
(8)、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名言
(9)、兼听则明,兼信则暗。不迷信权威,勇于独立思考,才能更明白的看待这个世界。
(10)、生命诚可贵,道义价更高,“舍身取义”传唱千年,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道义,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酒热血,九死不悔。
(1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13)、释义: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14)、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15)、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1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1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18)、(释义)(即使是非常容易生长的东西)暴晒它一天,冰冻它十天,也不可能生长的。劝诫人做事需有始有终、专心致志。
(19)、(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不去打乱它的繁殖期,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打乱它季节生长的规律,那么数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2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3、孟子关于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
(1)、解释: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2)、(释义)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3)、想要面面俱到,结果只能面面俱失。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最后只会碌碌无为。
(4)、(解释)不依靠规和距,不能画成(标准的)正方形和圆形,
(5)、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6)、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即“灾”)必逮夫身。
(7)、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8)、(释义)如果声誉超过了实际的才德,君子就会对此感到羞耻。
(9)、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0)、孔子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义”的选择实则是高度自觉的道德行为,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有人会沾染浓浓的铜臭味,但同样也有人凭借内心的自我约束力和道德修养,培育正确的义利观,做出正确的选择。
(11)、(释义)诚信是自然万物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道德准则。
(12)、五十步笑百步。——春秋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13)、(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14)、(释义)身处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15)、(译文)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16)、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7)、(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18)、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19)、(释义)君子的操守,是从修养自身开始,进而使天下太平。
(20)、7/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4、孟子关于道德的名言
(1)、释义: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2)、解释: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4)、(释义)人只有知道什么不可以做,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
(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春秋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
(6)、(译文)尊敬自己的老人,就把这种尊敬推及别人有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也把这种爱护推及别人的孩子。做到这样,天下就像是手掌中翻转小东西一样容易治理。
(7)、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
(8)、在子思子的德气论“五行”学说基础上,孟子还创造了“浩然之气”的名词。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公孙丑上》第2章)这种盛大流行之气,充塞于宇宙之中。他又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持其志,无暴其气”;“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孟子·公孙丑上》第2章)志是心之所之,是导向。志可以调动气,这是正向;反过来,气也可以影响志,这是逆向。孟子主张二者互动,持志与养气相配合。他指出要善于保养盛大流行的充满体内的气。保养浩然之气的根本在于养心,即恢复、保任四端之心。孟子主张调动气来配合道义,不仅使理义集之于心,而且使理义之心有力量,可以担当,可以实践,可以使理想变成实现。这样,面对任何安危荣辱、突然事变,就无所惧,无所疑,能当担大任而不动心。浩然之气是天地之气,也是我们生而有的气,只要不人为地伤害它,而善于保养它,就能合乎道义,辅助道义。养气在于养心,而言为心声;不正当的言论反过来会诱惑、伤害其心,故需要知言。对各种言论有独立思考,分析评判,不盲目信从,谓之知言。知言是为了辨志,知言也是养心的工夫。故以道德心为枢纽,孟子把持志、养气、知言统合了起来。《孟子·公孙丑上》篇的“知言养气”章号称难读,见仁见智,其实把握了以上所说,即把握住了它的中心思想。
(9)、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10)、简析: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11)、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12)、(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13)、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14)、(译文)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义(真理、信仰、正义有益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15)、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6)、(26)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一个人妨碍自己进步的坏毛病,就在于他自满到老是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17)、解释: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
(18)、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19)、(赏析)“天将降大任”的使命感,“动心忍性”的苦难观,“增益其所不能”的成功感,这一句话,激励了多少身处穷困中人以坚强的意志走出困境,走向成功。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殊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2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5、孟子道德内涵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2)、(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释义:所以,上天要让某个人担负重任,必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4)、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5)、(感悟)虽然有千辛万苦、千难万阻,哪怕我只是莹虫之光,结局是粉身碎骨,身败名裂,依然在所不辞、初心不改。
(6)、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7)、(13)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8)、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0)、为何“斯人”版更流行?这可能要从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等方面来找原因。
(11)、(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12)、与人为善是一个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一颗善待他人的心。唐代天德军判官任迪简一日赴宴,倒酒的侍卫一时马虎,误把醋壶作酒壶,给任迪简斟了一大盅醋。任迪简喝后酸不可耐,但他知道军使李景略治军极严,部下稍有过失便遭重咎。于是,他咬牙饮尽,结果“吐血而归”。这件事传开后,“军中闻者皆为感泣”,任迪简也日益受到官兵爱戴。后人崇敬他宽厚仁恕、与人为善的人格魅力,称他为“呷醋节帅”。
(13)、诗词丨她在曹操的心上,曹丕的床上,曹植的笔上,这个比貂婵还美的女人,活成了三国最大的悲剧
(14)、(23)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1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6)、(释义)自己行为方式不端正,却妄图教导别人正直,这是不可能的。
(1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内心震动,坚韧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18)、(赏析)敬爱自己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能从这一点出发,对待别人的老人或孩子,像对待自己的老人和孩子一样,那么,我们就将自己的爱施与了社会,也迈出了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的第一步。
(19)、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0)、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1)、简析: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2)、(赏析)孟子所说的“道”,是推行仁义、施行仁政之道。为了强调仁政指导的重大作用,孟子接连运用对比,直接点出了“得到”与“失道”在结果上的区别——“天下顺之”和“亲戚畔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这句话也成了后世儒生用来游说君王的重要法宝。
(3)、(19)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5)、今天,诗词君要分享《孟子》最经典的的二十句话,影响了中国人千年,学会孟子的处世智慧,一生做个明白人。
(6)、释义: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
(7)、(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8)、(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0)、(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11)、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1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13)、释义:富贵时不能腐化堕落,贫贱时不要改变意志,面对威武之势而不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1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15)、(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16)、(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1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8)、(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