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苏格拉底之死是谁的错147句

苏格拉底之死原因

1、解读苏格拉底之死

(1)、“灵魂的家是人最重要的归属地,也是哲学的终极问题。几乎每一个人在生命中都会有‘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那里去’的感慨,但人穷其一生,没有几个人能证悟这个哲学命题,而如果真正的要想憬悟,除非那个灵魂是智慧的灵魂,并在肉体通过修炼超越五行,或者肉体死后,灵魂被神悦纳,才可能明白这个哲学的终极问题。所以前面道友说‘哲学是忽悠人的东西,它在僵化着人的思想,使人陷入云里雾里,忘记自己的本质’的话,站在人的视域,是非常有道理的。为此,在我的哲学层面,我只希望我的哲学或美学思想,能为人的道德提升提供一把打开人类心智的钥匙,至于打开了心智,想要怎样干,那则是他们人类的事情了。不过我想,在我现在的认识中,只要人类万千人中,能有一人懂我并身体力行的去行动,那就是我的造化了。”

(2)、同样的问题,西尔贝克在《西方哲学史》导论是这样回答的:“我们之所以研究哲学,是因为在我们随身携带的精神行装中,就已经包括了哲学——不过我们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这一点——所以,我们最好还是对它多一些了解!”。如果把句子中的“精神行装”换成“灵魂”就会有点儿柏拉图的意思,至少在我看来会比较好懂一些。

(3)、公元前399年,被称为西方哲学奠基人的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4)、他既不想一起为恶,又没有能力与所有的野兽抗衡,在帮助城邦及朋友之前,他已经死了,对自己及其他人都变成了无用之人。考虑过这一切以后,他保持静默,做自己的事。就像在风暴之中,他在墙后躲避风带起的尘沙。

(5)、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以毒酒一杯,在处死前关押的一个月中,法庭允许犯人的亲友探监。去监狱探望苏格拉底的青年中有位名叫克里同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无什么遗言时,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别无它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

(6)、读完《裴洞篇》,要说谁对苏格拉底的怀念之情最深切,恐怕无人能出柏拉图其右了吧。

(7)、“哦,这么简单?”弗洛伊德问,“你不是说,一个人能否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与自信两个条件。那你的尊严难道仅仅是为了逃避生命,回归灵魂的家?”

(8)、“在人的环境,你的理论非常有道理,也没有错谬。但在属灵或者说神的国,你的思想有着教唆意味,有意无意的把人类引向欲望泥沼,这就是你的错,你的恶。”苏格拉底说。

(9)、TheDeathofSocrates Jacques-LouisDavid

(10)、苏格拉底顺着裴洞的这个说法,展开了最后的论述:

(11)、因为他不愿意用错误地方式来对待错误,他认为自己是一位雅典公民,就要捍卫雅典的法律。

(12)、“哦,这么简单,竟然被我弄得那么复杂!”佛洛依德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13)、“它们(快乐和痛苦)老是打架,神想叫它们和解,可是做不到,于是把它们拦头一把抓住,因为这个原故,一个来了的时候,另一个跟着就到。”(60C)

(14)、接下来,苏格拉底应格贝的要求,为灵魂的存在做了哲学意义上的论证。从科学实证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论证只是带有辩证法意味的哲理推导,不具有科学价值,但其教导一个人如何坦然面对死亡的哲学观却引入深思。

(15)、具体的原因是:我们可以说铁路公司火车的火星点燃了农民的亚麻,但是也可以说,农民的亚麻堆放在靠近火车附近导致铁路公司不得不改道或者修建防护网。所有的伤害都是互相的,现实生活中,纠纷双方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说出自己的理由。那么在判决时,就需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案件。

(16)、除了安插一些挑动群情的罪名之外,其实不少雅典人早就轻蔑苏格拉底。阿里斯托芬曾在另一套早些发表的剧作《云》(Clouds,公元423)中把苏格拉底描写成小丑一般,博得雅典人哈哈大笑。苏格拉底也在申辩中提到,这套剧将他描述成“在空中行走并且满嘴胡言乱语”。在剧中,苏格拉底身在一个篮子之中,篮子愈近地面他的神智便愈迷糊不清。

(17)、在监狱期间,苏格拉底的学生去看望他,并极力劝说他逃走。苏格拉底不接受赎罪也不会潜逃,他说:“我一生都享受了法律的利益,我不能在晚年做不忠于法律的事。服从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天职,尽管法律也有不对的地方。作为一个好公民,我必须去死。”

(18)、人大的刘小枫教授在《王有所成:习读柏拉图札记》中将之称为“不义的判决”,并指出:经过民主的合法程序作出的判决,未必就是正义的判决。

(19)、但,不可思议的他,却是那么的简单,以至于简单的让后人把他的死,当成是哲学史上最著名的公案,尤其是他从容饮鸩,无惧生死的过程,更成为许多艺术家笔下的名作。难道,历史真实的虚妄与虚无中的真实,就是这样形成的吗?

(20)、而该观点也是本篇文章探讨的核心:合理的框架必然导致合理的结果吗?

2、苏格拉底之死是谁的错

(1)、如果是后者,死亡意味着另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先生们,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大的祝福呢?你将发现,在那个世界里,将有传说中真正的法官进行审判,譬如弥诺斯(Minos)、拉达曼堤斯(Rhadamanthus)、埃阿科斯(Aeacus)、特里普托勒摩斯(Triptolemus),以及所有其他在世时真正以正直著称的人。换言之,你们愿意付多少钱去见奥菲斯(Orpheus)、穆赛乌斯(Musaeus)、赫西奥德和荷马?——这难道会是一个没有价值的旅程么?

(2)、但这个意思显然没有被格贝和辛弥亚体会出来,所以他们才会反问苏格拉底,怎么能如此轻易地放弃为主宰他的神服务而感到不犹豫?(62D)

(3)、“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苏格拉底豁达的说。

(4)、“哦,所以你才故意侮辱雅典的神祗,好给人以口实?”我问。

(5)、在处死自己这件事上,苏格拉底知道雅典公民的契约条件已经错位了,可他偏偏不能点破他,反而要维护它。因为契约的效力在于遵循,而dealisadeal。

(6)、为了维护契约的稳定性,如苏格拉底这样的人常常牺牲自己。这对他自己是合理的,因为他的牺牲是为了成全他更大的利益:教育民众,维护法理。

(7)、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它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8)、如果我告诉你们,每日讨论善与其他题目、反省自我与他人就是一个人所能够做到最好的事,而且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活的,你们不会相信我。

(9)、最后只剩一个机会了。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以后,雅典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祭祀神明的活动,所以死刑执行就要延期。就在这个空当里,出现了我们非常熟悉的那个历史上的故事。一群苏格拉底的朋友、学生前来看他,不断地劝他抓紧机会出逃,甚至已经帮他准备好了资金,规划好了出逃路线,但这最后一个机会,苏格拉底也放弃了。

(10)、如果另一个世界是真实的,我愿意死十次。我将与那些早年因为遭遇不公正的审判而死去的英雄们见面,把我的有趣经验跟他们的相比较,然后博得满堂欢笑。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在那里,继续把时间花在探索人的心灵上,看看他们中间,谁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而又有谁,是自以为聪明的人。先生们,谁会否认,能与那些千万人耳熟能详的男男女女交谈、交往以及争论是一种无法想象的幸福?更何况我与他们,在时间的长流里将是永生的。

(11)、那么,苏格拉底饮下毒酒还是不是为了维护雅典法制的尊严呢?

(12)、苏格拉底最后一次免去一死机会是在狱中等待报刑的时候,有朋友向他提供逃离雅典的方法。可是,他严正拒绝了,并且认为他既然接受了雅典的法律,就要服从到底。苏格拉底的这种态度无非是要坚持着一个大原则︰人应该忠于正义的事而无惧死亡。

(13)、苏格拉底在与不学无术但又想做领导人的堂弟对话结束时提出了对堂弟的希望,当然也是对所有雅典青年的希望:“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们的赞扬,就应当努力学习,为了想要做的事情求得最广泛的知识。”

(14)、其实,在所有人的眼里,就是只要我有了一线希望可以活下去,那么我可能就会逃离。但是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他是不可能去逃离的,因为他这一辈子都将不可能真真正正地抬起头,因为他一直在教导别人怎么做是对的,只有他遵从法律选择死亡,才能让别人也不去犯法。

(15)、从这个定义出发,苏格拉底开始阐述如何获得真实存在的知识(theknowledgeoftruebeing):“尽可能在研究中单用纯粹的心思,思想时不要借助视觉,不凭借任何其他感官,只靠干净纯粹的心思专研干净纯粹的本质。”(66A)“如果我们想要对某事某物得到纯粹的知识,那就必须必须摆脱肉体,单用灵魂来关照对象本身。”(66E)

(16)、如果他赢得这个官司,就是他所蔑视的雅典民主的胜利,因为这个体制并没有迫害这个城邦的英雄人物。所以他要不断挑衅陪审团,以死证明雅典民主是错误的,而无罪释放只会证明他反对的东西的正确性。

(17)、以不可见的事物和结果来作为说理的依据,就变成了一个人的信仰问题。这样的哲学训练过程显然处在哲学和神学的交叉地带。

(18)、审判不久之前,雅典刚在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War,公元431404)中败于斯巴达,接着亲近斯巴达人士组成的新执政“三十暴君”残暴统治了雅典大约一年,试图将雅典民主过渡至寡头统治。过程之中杀害与驱逐了大量的反对者,战争亦为雅典带来了瘟疫和财困。

(19)、陪审团也觉得这样量刑太过分了,所以,为了不让小偷被判死刑,干脆都把轻微盗窃的行为都宣判为无罪。你看,这样一来,程序法上的科学设置就实际上缓解了实体法上严苛的罪刑关系。

(20)、但是雅典在那个时代就实现了定罪和量刑程序的分离,被告完全可以在定罪阶段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进行无罪辩解,等到定罪结论作出后,再集中精力为自己进行量刑的辩护,在两个阶段都可以无所顾忌、充分展开辩护,从而有效避免了两个程序合二为一带来的自相矛盾的尴尬。分析到这里,你还能说它的司法制度就真的那么落后吗?

3、苏格拉底死亡原因

(1)、到了最后的时刻,他的学生们围拢过来,心情十分沉重地看着即将死去的老师。太阳落山之前,苏格拉底服下毒酒受死,享年70岁。

(2)、我一旦死去,我的死亡将会带给你们一个远比杀死我更为痛苦的惩罚:在我死后,你们将会有更多的批评者,我的死亡无法阻止人们对你们的错误行径的指责,而你们,无法逃避。

(3)、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死便后离开了雅典周游列国,途经埃及、西西里与意大利半岛。跟毕达哥拉斯学过数学,亦从过军上战场打仗。最后又回到雅典,创立了学院“Academy”。不久之后,他便写好了对话录《理想国篇》,鲜明地论述了反雅典的城邦的立场。详细内容不能于此再说太多。

(4)、可是我们知道,if语句还有一种情况:判断为真或假。苏格拉底亵渎神灵的条件到底是真还是假呢?

(5)、然而糟糕的是,在判断投票的契约条件时,唯一的执行主体是他们自己。换句话说,他们自己决定着自己是否客观公正。

(6)、要想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了解雅典司法制度中的定罪与量刑程序的关系。

(7)、苏格拉底:“哲学就是最伟大的一种音乐”(61A)。这句话的出现在此没有上下文,要和后面苏格拉底反驳辛弥亚“灵魂是一种和谐”的带弦竖琴比喻(86A)对照,才能看出点儿意思。(这和“大音希声”的说法是否有相通之处?)

(8)、在这阴谋论下,“蛊惑青年”的罪名就可以理解了。希腊的著名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就曾在剧作《鸟》(Birds,公元414)中,把一班亲近斯巴达政见的青年人描述为“被苏格拉底化的”(Socratified)。由此可见,苏格拉底的哲学在敏感的政治氛围下已经开始被定性为“叛国”的思想。加上上述提过的宗教原因,现在苏格拉底就是叛教与叛国了,罪名足够得要处死了吧。

(9)、辛弥亚的观点:灵魂是一种和合而成的和谐(86);格贝的观点:灵魂在穿坏很多身体后依然有可能会消失(88AB)。

(10)、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

(11)、法国画家大卫(Jacques-LouisDavid)的新经典之作《苏格拉底之死》(1787)生动呈现了这一场景。画家把柏拉图也画了进去(床头穿白袍的沉思者),与《裴洞篇》中文字描述并不相符。画中座在苏格拉底旁边,一只手搭在他腿上的是格黎东,苏格拉底身后的两个年轻人是辛弥亚和格贝。苏格拉底一只手去拿装着毒药的碗,一只手食指指向上方,看着格黎东,仿佛在对他做最后的交待。

(12)、我们都是知道,雅典所谓的民主事实上的公民的民主,而公民在雅典城邦所占的比重非常少,广大的妇女、奴隶、外邦移民和未成年人都是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的,所以就民主的范围而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就希腊的民主的性质而言,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不具有普遍性;

(13)、可以说,判断主体的判断行为决定了契约条件的走向,也决定着契约执行的最终结果。因此我们也可以论定,判断主体也是社会契约的契约执行主体。

(14)、在法庭上,苏格拉底拒绝认罪,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我的言行一直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法庭不仅不应该审判我,而且应该赐给我荣誉,让我到卫城的圆顶餐厅上免费就餐。”

(15)、简而言之,当时大众觉得哲学家是一些没有社会经验、无贡献又不断卖弄小聪明的“小屁孩”。

(16)、根据柏拉图的《自辩词》中所记载的苏格拉底的自辩词,苏格拉底自称控告他的起诉书大致如下:“苏格拉底是个做坏事的人,因为他腐蚀青年,不相信国家(城市)所信奉的神祇,而相信其他新的精神存在。”表面上看,苏格拉底是以“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被起诉的,但在这两项罪名背后隐藏着苏格拉底与雅典民主派在对待其时民主政体态度上的深刻分歧——苏格拉底的强烈不满与民主派的无条件拥抱。至于为何民主派不直接以“反对民主政体”而以“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起诉苏格拉底?那是因为苏格拉底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民主政体,他只是对其时被别有用心的民主派利用、已然变质的民主制表达强烈不满。

(17)、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来自苏格拉底故乡的安德鲁律师,为我们解读这位号称“西方圣人”的伟大先哲从容赴死的殉道壮举!

(18)、“在灵魂不被感官束缚,单独由其自身关照自身时,它就进入那纯粹、永恒、不朽、不变的领域,与那些不变的事物同在,永远如一时,灵魂的这种状态就被称为‘智慧’”。(79c,d)

(19)、最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苏格拉底用一种略带嘲讽的口气说道:“没有什么制度比一个为盲众所操纵、为冲动所指挥的民主更加滑稽的了,没有什么比让一群争论不休的人组成政府更可笑的了,没有什么比匆忙选举、革职或处死将领更荒唐的了。”《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在公元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

(20)、很显然,格贝反问苏格拉底时指涉的神,是主宰生者的神,而苏格拉底自己的辩解词里所说的神,是死后灵魂将去面对的神。两个世界里的神是不同的,而且在苏格拉底看来,自己死后灵魂要见到的神是最为善良的。

4、苏格拉底之死原因总结

(1)、雅典人每天抱着幻想,会听到征服开俄斯岛和平定爱奥尼亚的消息,没有迅速获得所望的结果,他们全都感到焦虑难耐。他们从来没有考虑到亚西比德处于缺乏经费的状态,……,迫得他要离开营地,到外面寻找钱财和给养来维持士兵的生计。这时发生的状况使他的政敌获得机会,成为用来指控他的最后一项罪名。这种没有任何约束机制的政权运作机制,必然会滋生民众被情绪左右,草率行事,推卸责任。

(2)、法治意味着依法而治。攸关的生死仅由会议投票数决定,这发生在雅典海军十将领和苏格拉底身上,也意味着在雅典法律被架空了,公民的权利随意受损。雅典名将阿里斯泰德以“公正者”著称,在公元前483年的公民大会上被投票放逐。

(3)、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深刻体现了苏格拉底对程序正义的遵循。把追求实体正义作为终极目标,想把绝对理性变为现实,恰恰是不理性的表现。因为认识是相对的,正义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正义。退而求其次,只能努力去实现“看得见的正义”,即程序正义。

(4)、一个哲学家忠于哲学事业,挑战人们的常识与权威的看法,最后落得被一群无知的群众处死的下场,在今天值得敬佩,但当日却是非常伤害人心的事件。柏拉图年少时便认识亦师亦友的苏格拉底,面对这件事情,他会有什么看法?

(5)、指控者提出了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但是苏格拉底却坚称自己无罪并且应当得到嘉奖,要以后在市政厅享用一日三餐。这从今天的法律角度来讲,涉嫌藐视法庭。

(6)、以大和小为例,任何相反的对方不会变成或者是它自己的对方。它在变化中要么离开,要么失掉它的存在(103A)。对于具有相反性质、以此命名的事物来说,相反的生于相反的;但相反者本身绝不能彼此相生(103B)。

(7)、苏格拉底接着把这个道理,借用伊索寓言的方式重新讲了一遍:

(8)、根据当时的雅典法律,只要别人告你死罪,不管你事实上是否有罪,都可以主动请求把自己流放,就可以不用进入审判阶段,更不会被执行死刑,期满之后回来还可以继续竞选公职。但是苏格拉底也没有利用这一制度,而是直接进入了量刑阶段。

(9)、“哦!”美神浅浅一笑,说:“圣人,那你就满足一下弗洛依德先生的要求吧?”

(10)、苏格拉底通过对话的方式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追寻人的世界和心灵问题,他经常讨论“什么是正义”“最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话题,按理说来他讨论的这一切都是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做贡献的事情,那为什么还会被雅典民主政府的法庭宣判死刑呢?有一种说法是,雅典的民主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

(11)、由于笔力所限,关于社会契约的其他问题无法详细展开,本文至此也便告一段落了。相信读到这里,对于苏格拉底之死到底有没有道理,诸位也应该有了自己的判断。

(12)、这时候,佩西安那克斯之子攸里托里姆斯和其他一些人,提请大家对卡里森努斯提出控告,坚称他的建议是违反宪法的,他的动议在会场上引起一阵鼓掌喝彩。但是,大多数人不断地大声叫喊,说如果人民的任何意愿因受到阻扰未能实现,那可是荒谬绝伦的。

(13)、弗洛依德强调的人的精神需求就是物欲的需求,从而弱化了人灵性的一面。而他是犹太人,犹太人本应尊崇上帝,信仰基督文明,从对神的虔敬中,寻找灵魂的归宿。但他的研究指向,却把人性灵的一面,顽固的引向性欲、情欲、爱欲,强调性对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性,为此,让人类走向更加的虚无和彷徨。

(14)、其时的民主制究竟如何令苏格拉底如此不满?苏格拉底心目中的民主制又当如何?这是两个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

(15)、格贝:是的,苏格拉底,你说的看起来是正确的。Andyethowcanyoureconcile thisseeminglytruebeliefthatGodisourguardianandwehischattels,withthecomplainingwillingnesstodiewhichwewerejustnowattributingtothephilosopher?(但是刚才我们才指出哲人是愿意去死的,而你又说神是我们的守护者,我们是神的所有物,这两种说法你怎么协调统一呢?)Thatthewisestofmanshouldleavewithoutreluctanceaserviceinwhichtheyareruledbythegods,whoarethebestofrulers,isnotreasonable;forsurelynowisemanthinksthatwhensetatlibertyhewillbeabletotakebettercareofhimself.(最有智慧的人会干脆地抛弃为主宰他们的神服务是说不通的,因为他不会认为自己获得自由后就能更好地照顾自己。)

(16)、所以长期以来雅典民主制度在被肯定为西方民主政治源头的同时也一直被诟病,甚至成为了后期雅典衰落的一个原因之尤其再加上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失败,更是成为了雅典民主政治不堪一击的重要例证,以至于苏格拉底之死也要归咎于雅典民主制度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17)、不过,也有人问︰“难道你不后悔选择了带来死刑危险的道路吗?”苏格拉底清楚地告诉他︰

(18)、“人的痴迷就在于对肉体享受的痴迷,这是神没有料到的。所以,创世大神才会不断的差遣自己的使者与子女莅临人间,以道德来教化,就是希望人懂得道德之奥义,来完成自己在人世的修行。”苏格拉底说,“只是,几乎大多数人,活在人世,成为欲望的奴隶。”

(19)、在论证了灵魂存在于我们出生之前后,辛弥亚和格贝依然抓住人们普遍有的一种恐惧,害怕人死魂散,存在告终,让苏格拉底论证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

(20)、契约条件和契约执行常常是一对矛盾体。因为契约执行的主体,其执行权利同样来自社会契约,同样遵循契约条件,而契约条件的真假又依赖于契约判断,两者之间,互为前提,互为因果,这也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契约中错综复杂的关系。

5、苏格拉底之死原因以及意义

(1)、苏格拉底早已远去,其一生述而不作,未给我们留下片纸短张,历史上有关他的生活和思想言行的记载主要从其朋友兼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弟子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著作里获得。一般认为,阿里斯托芬描写的是遭戏弄、调侃的、具喜剧色彩的苏格拉底,色诺芬记录的是作为常人、平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作为哲人的苏格拉底,无论谁笔下的苏格拉底更接近历史上的苏格拉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能够让历史铭记,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是柏拉图笔下的作为哲人的苏格拉底,这样的苏格拉底也许有理想化的成分(历史上又有多少人和事是原本的面目而没有后人的穿凿附会的成分呢?),然而后人宁愿相信这样的苏格拉底,至少并不反感。拙文对于苏格拉底悲剧性之死的探究姑且就以柏拉图的记载为主要文本依据。

(2)、在苏格拉底看来,真正的哲人坚信只有在他们完全得到净化的时候,才能找到他们一生孜孜以求所要追寻的智慧。所以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他们知道自己的灵魂将最终脱离肉体,前往真正的智慧之所在,所以才不会悲伤。(68A)

(3)、当然了,上述说的原因肯定在某些立场下都能自圆其说,但是事情永远不可能那么的绝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也是仁者见仁。苏格拉底之死完全由民主制度的局限性来买单也不见得是一种负责任的方法。

(4)、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也是人类永恒的隐痛。对每个人来说,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归宿。人生在世,就是一个不断向死亡趋近的过程。对于死亡,人们总是怀着莫名的恐惧和敬畏。正如叔本华所说,人们怕死,事实上是怕个体的毁灭,而死也毫不隐讳把自己表现为这种毁灭。如何看待即将到来的死亡,如何看待死后的未知状态,如何进行死亡的价值评价,是涉及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的终极问题之一。作为世界文明史一大公案的苏格拉底之死为我们公正看待死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5)、人人都会同意,神和生命的“型”本身,以及其他一切不死者都是永远不会消灭的(106D)

(6)、此句一出,苏格拉底思想中有关神灵的看法得以显现。他认为自己的气数已到,是神的旨意,所以他欣然接受。

(7)、苏格拉底问:“我们相信有死这种事情吗?”。Jowett的英译本是:Doweattachadefinitemeaningtotheword‘death’?(64C)。按英译本的意思,这个问题是,“我们是否给‘死亡’一词赋予了一种特定的意义?”,和中译本的意思略有不同。

(8)、按照雅典的陪审制度,即便被告人激怒了陪审团被定罪,也并不一定会得到死刑判决,因为量刑阶段仍然有保护被告人的第三道防火墙。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控方和辩方有权各自提供一种量刑方案,然后由陪审团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但是陪审团不能在此之外作出第三种判决,只能作非此即彼的选择。

(9)、当审判苏格拉底之时,陪审团由雅典公民所组成并抽签决定,人数多达五百人左右,刑罚亦是陪审团一并直接投票决定,而非像今天由法官决定。

(10)、“是,几位犹太人,昊愚小友。他们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玛尔斯的辩证唯物论,以及你眼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为此,现代大多人的思维,完全被灌输进人是猴子进化而来的,否定了神造人的事实。接着玛尔斯的诡辩论,在相互肯定与否定中,让人在社会生活中,只抓住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去为自己辩护。而弗洛伊德的一切唯性说,更使人走向欲望,罔顾了道德的存在。为此,如果说达尔文把人变成了兽,那么玛尔斯则把人变成了鬼,到了弗洛伊德这里,就把人变为了性的动物,可以罔顾一切道德的畜生。”

(11)、柏拉图并未指出毒药的具体名称,其描述的苏格拉底在服毒后,在检察官对他的检查过程中,苏格拉底始终是平静的,甚至在毒发到大腿根的时候,他的意识还很清晰,说出了临走前的最后一句话,交代格梨东别忘了给医药神(Aesculapius)供奉一只公鸡。

(12)、岳飞的死,以及前述苏格拉底的死,都证明了事物在合理框架下运行的结果并不一定合理。这就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即不合理的运行结果,是不是意味着框架本身的失败?

(13)、于是他们号召了一批追随他们的公民,或蛊惑或金钱诱之,最终促成了审判苏格拉底罪行的公民法庭的召开。

(14)、“人有欲必卑贱,有情顾忌必多。因之,为了得失,就会没有尊严的活着,委屈自己纯净的灵魂。而神赋予人的,虽然如亚当夏娃伊甸园般的生命境界,但他们犯戒来到尘世,自然也遵循着尘世的规则在生活。这个规则就是人道德的秩序。虽然上帝将违背伊甸园秩序规则的亚当夏娃赶出了伊甸园,但亚当夏娃依旧在尘世为子孙后代定制了规则。然他的后人却在不断的打破秩序与规则,为此愈加罪孽深重,不可救赎,直到最后的审判形式,以酷似大洪水的另外一种方式出现。”苏格拉底说。

(15)、 编者按:2020年5月8日,由河北省律师协会行业发展战略委员会 、民商业务委员会、文化交流与体育委员会共同主办,邀请希腊雅典XENIKAKIS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安德鲁先生参加,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线上“中西法文化探源云沙龙”。现选出部分精彩片段,供大家欣赏。

(16)、苏格拉底是法律的殉道者。信仰就是可以为你所尊崇的目标和事业牺牲一切,甚至生命。

(17)、因为,他内心坚信,如果按照学生的意愿选择逃亡,将会违背自己一生信奉的哲学观念,并将进一步损害雅典法律的权威。

(18)、苏格拉底无惧无悔地饮鸩自尽,但他知道雅典这匹血统高贵的纯种惰马一时不会从虚假的民主制的温床上醒来,老“牛虻”在叮咬完最后一口后遭到雅典镀了金的民主大棒棒击无悔地倒下了,苏格拉底闭眼的那一刻是无惧的、无悔的,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任何言行都合乎自己的神灵的旨意,自己的赴死也是去和神灵相伴,但他应该是有憾的,他至死都没有得到雅典民众的理解,即便在其死后,雅典公民仍然视他为雅典的公敌,认为他咎由自取、死有余辜。雅典的民主制也终究没有恢复它昔日的荣光。因此黑格尔将苏格拉底之死视为“雅典的悲剧,希腊的悲剧”。

(19)、当年的雅典陪审制实行的是定罪量刑程序分离的审判制度。也就是说,要想给苏格拉底判处死刑,雅典人必须要先进行定罪投票,只有在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量刑投票,两次投票都要过半数才可以判处一个人死刑。

(20)、人之所以为人而与周围其他物种区别开来,是因为人有自我意识。人从出生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开始,便也意识到了自身的有限性和有死性。“我们可以借助观察我们之外的他人之必有死而推论出我之必有死,并超越于当下,面对死亡的恐惧。”(7)尼采曾说,人生是一个长期的死亡过程。人的生存本来就是向着死亡的存在。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也是无数人担心和害怕的结果。不同于一般人对于死亡的恐惧,苏格拉底在可以生的情况下选择死,并在死前申辩中说出关于死亡的大道理:“死的境界必居其一:或是全空,死者毫无知觉;或是,如世俗所云,灵魂是由此界迁居彼界。”不管是何原因,哲学家和死亡结下了不解之缘。普通大众努力克服死亡的恐惧,去过一种好的生活,而哲学家选择向死而生,在趋向死亡的过程中与死亡达成和解。

(1)、生,我们无法自主选择;死,亦不为我们的自由意志所转移。人活于世就确知自己要不可避免地死去。“对哲学家而言,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大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天国的视觉境界。”哲人苏格拉底死了,死得其所。这让我们正视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价值,在有生之年关照心灵,过更好的生活。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继续追问什么是善和正义。

(2)、“一般人大概不知道,那些真正献身哲学的人所学的无非是赴死和死亡。果真如此,一个人为此拳拳服膺终生,到了期待已久的事情来临时却战战兢兢,岂不是怪事吗?”(64A)

(3)、雅典人,你们将智者苏格拉底判处死刑,不是由于他是推翻民主制的三十僭主之一的克里特亚的老师吗?

(4)、苏格拉底接着哲人对死的态度,引申出三种美德:勇敢(courage)、节制(temperance)、公正(justice),并指出智慧(真正的道德)造就了它们,它们在净化中展现出自身。(69B)

(5)、苏格拉底申辩最后一句话是:“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苏格拉底不仅追求生的意义,也追求死的意义,他的那种死亡方式:对轻薄指控者、无良审判者、不义判决书的嘲弄和对死亡世界神话仙境般的素描。

(6)、他还创造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产婆术”,为现代的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7)、如果这样的事情能发生在伯里克利身上,其他人还有谁能幸免呢?

(8)、以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入手,柏拉图巧妙展现了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不过,首先回答的却是最后一个问题——“哪一类死”。

(9)、而苏格拉底的学生中不乏贵族和富者,他们完全有能力去影响选票,最终使苏格拉底逃避死刑。但苏格拉底却拒绝了学生们的好意,他认为这会导致雅典的法律权威进一步下滑。最终,苏格拉底饮下毒槿汁,慨然赴死。

(10)、在当时已经变了味道的雅典民主政府看来,苏格拉底是非死不可的。原因正是他的言论主张与雅典民主体制存在着根本冲突。苏格拉底上法庭时,雅典早已不再是“黄金时代”,战争的失败和寡头政治的崛起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动荡不安、血腥、暴虐和社会的腐败,让喜欢哲学沉思的苏格拉底痛心疾首。他想做一个牛虻,去螫醒雅典这匹昏睡的纯种马,即通过哲学的思考、通过对话的艺术去探明真理。雅典的民主制核心是全体公民人人参与政治,即参与对城邦的管理。但苏格拉底发觉,随着时间流逝,雅典民主已经失去了精髓,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显赫一时的雅典民主制也就成了徒具躯壳的累赘。苏格拉底认为的政治不是大多数人所能理解和参与的,应该由那个“知道的人”统治,其他人只需听命便是。

(11)、智慧如苏格拉底是神赐给雅典城邦的礼物。他自命为马虻,不停地劝告警醒雅典这只因肥大而懒惰迟钝的良种马。即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也拒绝逃跑以逃避法律,即便法律本身可能是不公正的。对城邦法律的信仰也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的信仰。因为他坚信城邦的法律是善的、正义的、符合理性的。作为城邦的公民,服从城邦的法律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必须做城邦命令我们做的事,即便所发生的一切是不公正的,也只能按普遍的正义加以说服,而不能以暴力的方式反对城邦。正如苏格拉底对克里同所说的,他不愿意逃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肯背弃曾经恪守的法律,即便如今法律是不公正的。“灾祸降临到他头上,他受到不公正审判的打击,自己的城邦要置他于死地,但他依然生活在自己的信条中:宁可忍受不公正,也不做不公正的事。”(4)所以苏格拉底拒绝逃亡外邦,坚决履行公民对国家法律的义务。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知识,追求公平正义,追求绝对的善。为了获得知识和美德,死是不足惜的。苏格拉底默认法律的权威,义无反顾走向死亡。苏格拉底的哲学信念中,灵魂不朽也是值得关注的。在苏格拉底之前,灵魂是和肉体是相互区别,可以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而苏格拉底则认为是完全对立的,肉体是灵魂的桎梏,感性的欲求只会妨碍灵魂的纯洁性。“在不同等级的灵魂中,哲学家的灵魂最纯洁,因为它最能摆脱感性世界的束缚,直接与真理、理念的世界打交道……真正的哲学家是追求死的,即肉体的死寂,七情六欲的死寂,摆脱身体的羁绊,以一个纯而又纯的灵魂来掌握真理。”(5)灵魂是洁净的,而肉体感官会干扰知识的获得。所以人们不仅要照顾自己的身体,更要保护自己的灵魂。哲学家致力于追求绝对的善,因而不关心物质的快乐。他们毕生都在努力使灵魂摆脱沉重的肉体,摆脱感性世界的束缚,从而净化灵魂。所以哲学就是追求死亡,哲学家就是自我训练死亡。“如果哲人自我进行死亡训练,那么接下来自然就是:当死亡来临他就不害怕、不愤怒、不畏缩。如果一个人一生致力于一件事并努力追求它,而当死亡来临是却感到恐惧,这无疑是愚蠢的。”(6)苏格拉底正是为了他的信念而死,他同死亡打了一辈子交道,当它最终来临时,他感到的是亲切和安详,死亡对他来说死较好的事。

(12)、那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出了名得罪人多而且很烦人的“废老”吧。究竟他犯了什么罪而要被处死?雅典人审判苏格拉底时,主要是控告他两项罪名︰“蛊惑青年”与“不敬拜雅典众神”。今人多不能认真看待这很大程度为“莫须有”的罪名。有趣的地方是,苏格拉底在抗辩中仍然以哲学方法来否定这个指控。

(13)、在经过辩护、反提处罚方法两个程序后,苏格拉底开始了他最后的演讲:

(14)、“何况,我极简的生活,并不是我不想富裕,也不是想让自己的妻子子女艰难,而是我想体验我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极简贫困中,社会的观念意识,家人之间的观念意识,会有着怎样的转变形式与过程,会以怎样的方式来针对我的生活态度。毕竟,我现在的身体,不是灵体,而是圣人之躯。”

(15)、再次就是雅典民主的方式,抽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谁来掌握权力有时候不是靠能力也不是靠威望而是靠抽签的运气,所以很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16)、死亡不是邪恶的,否则神会警示我。死亡可以是一种消灭,于死者一切归于虚无;死亡也可以是一种改变,死者的灵魂将去往另一个地方。

(17)、如果说哲学是对智慧的爱(loveofwisdom),那智慧又做何解?

(18)、雅典人不单止蔑视苏格拉底,亦很可能蔑视哲学。我们不难从柏拉图的著作之中找到这现象的端倪。柏拉图把那些流行的种种负面想法塞进了不同对话者的口中。例如在《高尔吉亚篇》︰

(19)、因为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如果当时不是这样从容就死的话,那么他是不是会有更多的灿烂辉煌的思想留世呢?取舍之间,您怎么去看这个问题?

(20)、“追求完美的道德生活。”我想他们在追求理念上的异曲同工,难道创世大神对生命的要求仅仅是让人维持人“完美的道德”吗?何以他们的教化几乎相似?

(1)、《裴洞篇》哲理和文学性兼具,读来像是眼前上演了一出苏格拉底人生最后时光的悲剧。在所有见证这一事件的人当中,却没有柏拉图的身影。按主要叙述人裴洞的说法,原因可能是“柏拉图病了”(59B)。(《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p20以下援引未注出处的都摘自此译本)

(2)、“你不是灵体?不是虚无缥缈的灵魂?”我惊诧异常。

(3)、由此,苏格拉底再次引出了自己对什么才是真正的哲人的看法:“那些真正的哲人,也只有这些人,是经常极度热衷于使灵魂得到解放的;他们所从事研究的正是使灵魂摆脱和脱离肉体。”(67D)

(4)、“嗯!”我茫然的应声,说不出话来。原来他的死因,竟然那么简单,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那么,书本上无数对他死因的解析,都是虚妄的不能再虚妄了,为此,在这个世界中,那么多的历史,也许要重新的改写,那么多的文化起源或者说宗教崇拜,也许在真正的他们的时代,却是另一种情况。我不由对文字有了逆反心理,感觉文字就是祸害,就是在戕害心灵,灭绝真相的过程中,不断在书写着历史,直至歪歪扭扭的写满虚伪的谎言。

(5)、面对彻底终结的雅典帝国而造成的心理落差,雅典人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必会变得猜疑且敏感。在公共场合倾听苏格拉底讲话的是那些出身富有的有闲阶层青年,整体而言富人倾向于寡头制。

(6)、苏格拉底好像自己也觉得有点过分,于是,他就提出了一个罚金的建议,不过这也有点故意挑衅的味道。因为他建议的罚金数额居然是:1迈那。

(7)、他相当于西方的孔丘,不仅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新的时代,还因为他们都一样没留下任何作品,他们的思想都是通过弟子记载下来的。

(8)、苏格拉底依旧温和的笑笑,说:“谨遵美神殿下吩咐!”

(9)、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契约(框架)本身是合理的,它是社会运行的必然产物。

(10)、苏格拉底通过自己的思考,用这样的方式回答了当时雅典人认为很重要的两个问题。但他却因此得罪了一大批人,尤其是当时的雅典民主政府。

(11)、亚里士多德曾说有两件事要归于苏格拉底门下:归纳性论证和普遍性定义。苏格拉底总是用辩证法追问最一般最普遍的东西,诸如善时什么,正义是什么。不仅如此,“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认识你自己”。这句来自德尔菲神庙的箴言在苏格拉底的身体力行下扭转了希腊哲学的研究方向:从自然到自我的转变,首先是从有关自然的具体知识到知识本身和认知主体转向。因此,在苏格拉底哲学中知识成为核心问题。“德性即知识”成为其基本命题,而“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正义和其他德性都是智慧”也成为这一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

(12)、法庭上,苏格拉底明知如果他放软态度,对陪审团说话恭恭敬敬,案件的胜算便会大大增加,但他反其道而行之,只说他认为对的事。还未判决之前,他说︰

(13)、对于群体来说,社会契约是必然之举。人之所以争斗,是因为其具有无限的权利。他可以任意奸淫掳掠,因为这些权利都原生地被赋予了。

(14)、辛弥亚和格贝的看法,是通常所说的“断见”,既相信人死如灯灭,肉体消亡后不会有什么东西会继续存在。这样的“断见”在当时的雅典显然是普遍流行的看法,所以格贝才会说“一般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对灵魂的看法(70A)。另外,格贝提出要从两方面来论述灵魂的存在:1)一个人死后灵魂还继续存在;2)灵魂保有某种能动的力量和智能。(70B)

(15)、这一现象的存在使得当出现极为强势的意见后,少数派发声将变得很困难。特别是群体的情绪被煽动起来后,他们的声音只能被淹没在洪流中。在对苏格拉底的审判中,人们被他不知悔改的态度所激怒,从而愤然判他死罪,却不顾这罪名与刑罚的内在逻辑是否合理。

(16)、如果结合他关于死后灵魂去往何处的讲述(107C-115A),会发现根据一个人生前的所做所为,人死之后的灵魂被审判分成几类,而去往不同的去处。苏格拉底说这是一个神话(myth)(110B)(中译本译成是“故事”),在这个神话里,人死后的灵魂各不相同,去向也不同。既然各不相同,要说它们不可被消灭就和他之前关于“型”的论述相悖了。按照“型”理论的逻辑,应该是灵魂的“型”始终如一而不朽才对。(要重温一下佛洛伊德/拉康的二次死亡概念)

(17)、如果是前者,那死亡无疑是一场无梦的酣眠,是一种绝妙的受益。倘若一个人被命令在一生中,去找出那些比无梦的酣眠更加快乐、更加美好的日夜,他的答案一定是屈指可数的。所以如果死亡是一场无梦的酣眠,那死亡,一定是一种绝妙的受益。

(18)、接下来,审判进入了量刑阶段,控告方和被告者都有权力提出刑罚方案,在听取论点之后,由陪审团决定采用哪一项刑罚方案。这个量刑方法看似荒谬,实则是有道理可循的。因为两方都会提出对自己有利的方案,如果某一方提出的方案太重或太轻,都会让陪审团作出倾向于另一方的判断。

(19)、当时的投票表决规则,其实对苏格拉底也是非常有利的。

(20)、忽然,我又想到人的灵魂无形无质,即使下到地狱,是不是没有痛苦,你看弗洛伊德嚣张的样子?于是回首美神,只听她的一缕魂音说:“地狱与人间是不同的物质层面,是由不同的形态构成的。在人间,妖魔鬼怪与灵魂,无法被人看见,但在阴间,妖魔鬼怪就无法遁形,为此,地狱的惩罚机制,自然就有对鬼魂伤害的条件,为此,你看地狱灵魂受难的惨状,是但丁的《神曲》不能道尽的。但弗洛伊德是个另类,他在地狱,受到某些力量的眷顾,受到的惩罚甚微,为此才会如此和圣人说话。”

(1)、对学生提出的这个困惑,苏格拉底说出了自己对去世如何的看法:

(2)、所谓契约条件,就是契约中的具体条款。放在计算机中就是if语句。一言以蔽之: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让渡自己的什么权利以达成什么目标。

(3)、不管怎样,苏格拉底是认定“一个人应当为自己的灵魂打气,在生活中拒绝肉体的快乐和奢华,一心追求知识的快乐,用明智、公正、勇敢、自由、真实之类灵魂自身固有的东西来装点它”(114E)。他所讲的神话,虽然不能断言其真实与否,但确有强化对真正的哲人应该怎么做的认识作用。向死而生的哲学研究,意味着要时刻关照自己的灵魂,在追寻美德和智慧的过程中,让它不断得到净化。

(4)、在辛弥亚有点儿困惑的时候,苏格拉底借由回忆的本质引出了第二次论述。综合如下:

(5)、我们知道苏格拉底的朋友其实是想要帮他逃脱,拯救他的性命,但是他否决了朋友的帮助。也就是说,他不一定要根据规定去服罪和喝那瓶毒酒,但是他没有选择听朋友的意见。

(6)、他改变了哲学的焦点问题,将人们的关注点由解释世界转向解释人类,即“认识你自己”。正如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苏格拉底是“把哲学从天上拉下来,将她置于人类的城市,将她带到人们的家里,并迫使她问及有关生命和道德以及善恶问题的第一人”。

(7)、社会契约是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都是自由民,拥有随意行驶自己权利的权利。换句话说,自由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