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王阳明心学全书听书暖惞104句

王阳明心学全书听书

1、有声小说王阳明心学全书

(1)、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2)、   试想,若我们都能学会以“心即理”为理念,以“知行合一”去实践,以“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从而使世间万物皆得其正,实现“天下万物一体之仁”,这个世界将有多么美好!

(3)、《知行合一》是一本叙述王阳明传奇一生的传记。全传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扩展资料:王阳明的主要成就:

(4)、人的外在行为本就是受到意识影响的,一个人的行动和认知不应该出现巨大而偏差。

(5)、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6)、    王阳明是曾国藩、梁启超、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众多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是中国历史上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圣人。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都将其心学奉为圭臬。

(7)、    王阳明认为,心便是宇宙,理便是天理,天理乃宇宙中的规律。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与天理共生共存,即天人合一。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游南镇时,朋友指着岩中的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所以,如果没有心感应,一切对外的感觉便处于寂静状态,在人的心里,世上即无事物存在。明白于此,我们便凡事应从自己的心开始。若想成就事业,格局始于自己的立志。也只有真正做好自己,爱好自己,才能真正主宰世界,从而让心和世界都归于和谐。

(8)、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他认为,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二者不能分离,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知行关系,实际上就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他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真正拥有良知;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做到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如果说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人们只有通过知行合才会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王阳明自己就是知行合一最好的榜样。凭借知行合他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他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他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9)、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则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

(10)、——这个世界不欠你的,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11)、一起来书香齐鲁中探索“人生的无数可能’吧!

(12)、王阳明露出满意的神色,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13)、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14)、对于修养,为什么“他一疑,事就成了”?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一心不动,于是就有了被人迷惑和利用的可能。计谋、策略只能应对一事,修养则可以应对一生。前者总是悔之晚矣,后者往往有备无患。

(15)、    据说当年,24岁的毛泽东,读罢阳明心学后,慨然而生经略四方之志,一挥而就《心之力》,老师杨昌济在给他满分100分的基础上另加了5分。同年,一名叫蒋志清的青年,取阳明心学“大中至正”之意,遂将名字“志清”改为“中正,他就是蒋介石。

(16)、王阳明在《传习录》这样说道:“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也就是说,圣人之心,视天地万物为一体,在圣人眼中,芸芸众生没有什么内外之分、远近之别,众人都是他的兄弟、子女那样的至亲,希望他们全都平安无事、颐养天年,并且能够加以教化、养育,以顺遂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德、宏愿。我们说,既然能“致”得如此“良知”,自然会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胸怀黎庶、悲悯众生的圣贤家国情怀,正所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也就是知行合一。

(17)、第二部分,是良知乃吾师,王阳明告诉我们,天地虽大,但有良知在身,就能所向披靡。如何致良知,用良知是本课的主要内容。

(18)、   27岁考取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19)、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其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致良知的“致”就是做,在事上磨练。“良知”就是认识到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即天理。致良知,就是按照正确的客观规律去做事,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良知虽然与生俱来,但良知本身并无善恶。它使人具有积极向上的倾向,却没有赋予人从善无恶的本性。人们知道善恶,并不一定就会为善去恶。如何选择,是每个人的自由。因此,只有人人实践知行合将道德意识融入到日常行为之中,用良知替代内心的私欲和恶念,破除“心中贼”,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达到社会和谐运行。

(20)、        《王阳明全书》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2、王阳明心学全书听书暖惞

(1)、杨震拒收贿赂的故事被世人熟知:面对行贿者“不会有人知道”的论调,杨震义正言辞的回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有人知道呢?”

(2)、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3)、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4)、另有《瘗旅文》、《教条示龙场诸生》、《王文成公全书》、《朱子晚年定论》、《五经臆说》、《世德纪》等。

(5)、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才不会觉得自己了不起,才能屈能伸,能下人。

(6)、    作家王觉仁,亦是一位值得称道的入世悟道者。他以阳明心学为线索,贯穿古今中外智慧,融儒佛道于一体,兼顾当代人的困惑与思考,深入浅出的阐释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让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他所著的《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不失为学习阳明心学的一本优秀的入门书。

(7)、度阴山,著名历史作家,著名畅销书作家,超级畅销书《知行合一王阳明》作者。2013年至2016年,度阴山先后出版:

(8)、对“私欲”问题。王阳明说,“克己须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他还说,“将这不善念彻底克掉,不使之有丝毫不善念存心”,这里,所谓“克己”之“己”,及“不善念”当指“私欲”,“私念”。

(9)、就是形容王守仁的。自号阳明子,世称王阳明。

(10)、这很难做到,但正因为难,才成为中今中外,由普通走向杰出的一道天堑。

(11)、王阳明可是从小就立志要当圣人的哟!而且牛逼的是他竟然成功了。

(12)、   而我认为,最打动人心的,并非王阳明巨大而辉煌的成就,而是他以强大的内心面对世间狂风暴雨、矢志不渝追求真理、不断自我完善和探索的过程。

(13)、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14)、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92chcsqaSaHIRVepSiFSQ提取码:qlk1书名: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15)、好多人看到 “为天地立心......” 这句话后,基本上心学是啥,后面就不想知道了。

(16)、一:朱熹之理学,乃师承宋初以来的儒学,到朱熹时形成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仍以宋初程颐、程灏开创的理学命名,朱熹为集大成者。

(17)、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18)、   初识王阳明,是在樊登读书会。听年轻的樊登用他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声音,讲解日本冈田武彦先生所著的《王阳明大传》。紧接着,又听樊登讲解了台湾蔡仁厚先生所著的《王阳明哲学》。自此,王阳明——这位500多年前的旷世圣哲,犹如一颗明亮的星星,高悬在我的心空。

(19)、生活在一个更容易发胖、得富贵病的时代,连身材都控制不了,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

(20)、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3、王阳明心学全书听书下载

(1)、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与儒家创始人孔子、儒家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2)、他是收视爆款:他主讲的《有书国学共读国学》台风妙趣横生,被一众网友亲切地称他“说书大咖”。

(3)、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4)、玩物,必然丧志。不立志,何谈将来立德、立功、立言?

(5)、他是名校弟子: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研究生,师从当代哲学大师汤一介先生。

(6)、王阳明的著作,现在流传较广的单行本有《传习录》、《王阳明全集》、《阳明先生集要。

(7)、就如树上的果子,良心是蒂,蒂坏了,果子也就掉了。

(8)、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9)、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释道,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著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王文成公全书》等代表作品。

(10)、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11)、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他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

(12)、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13)、能容人,不能只靠教,更要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实践中培养。

(14)、在推荐书之前,有一句话,就是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很厉害的思想,受用终身。

(15)、作者: 梁启超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年: 2018-10

(16)、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问他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

(17)、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18)、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19)、王阳明认为,吾心便是理,便是世界本体,它既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又是事物变化的归宿。他说,天地间诸事万物,举凡伦理纲常,言行举止,成败荣辱,无一不根于吾心而森严毕具。他强调,“理”从自己本心体认,不假外求始得。这是他主观唯心思想的表达。“理”不是向外求而来,不是在实践中而来,而是人的本心产生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既如此,“道理”不用外求,外学,只在人的本心就能产生,为何王阳明在“戒子书”里,告戒儿子要“勤读书”,求知识要向外求,而非学习“心学”,用心学的本心体认,学知识“不假外求”,只求本心?一方面,认为心之本体就产生道理,知识,学习知识“不假外求”,只求本心即可;另一方面,为何又要求儿子学知识要“勤读书”,相外求?此非自相矛盾?

(20)、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4、王阳明全集电子书

(1)、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2)、六祖不识字,仅凭耳闻金刚经就有所悟,而王阳明龙场悟道悟的也是这个,叫法不同而已。

(3)、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4)、    王阳明用他自己苦难而又辉煌的一生,展现了心学的强大力量。他的心学理论中主要有三个精华命题。即:心即理,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知行合一;致良知。

(5)、《王阳明全集》这是很系统比较全面基础的一套书,共四本。

(6)、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8)、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9)、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10)、要读阳明之心学你心理得有所准备,心胸一定得开阔。

(11)、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12)、人之初皆有“私念”。此乃人之本性。有私念而不伤人,护私不为过;以“私念”而伤人,是为侵夺他人,此即为“恶”,“不善”。孔子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揭示此意真谛。“私念”与“恶”,“不善”,以伤人与否为其边界,一目了然!

(13)、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

(14)、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浙江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

(15)、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6)、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17)、所谓“不善念”“私念”是与生倶来的本性,是不能尽克的,只能约控。细揆人之初始,婴儿待乳,不果则哭闹不止;心喜一物,必手持把攥方宁,所谓“喜怒哀乐”,皆以“私念”贯之,此即人之“私欲”“私念”,乃人之本性所具,非为外力加持。此本性之“欲”,岂可尽克?如私欲果能尽克,则无人类矣!孔子倡“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其“克己”之意只是克制本身欲望,而回归道德秩序,则天下无忧,岂是“尽克”之义?岂能尽克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也是存道德,控人欲而已,又岂能尽灭人欲?而王阳明言“克己须要扫清廓除,一毫不存方是……”;“将这不善念彻底克掉,不使之有私毫不善念存在”,此意即克尽人之本性之“私念”,又岂能如其意?

(18)、从小教会孩子,不因所谓的优越感而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19)、心学就是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等人的理学的一种拨乱反正。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不应该骑驴找驴,不要到别处寻找了,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就行了。因为,理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20)、心外无物,这儿的物并非我们一般实际意义里的客观现实,反而是心有行为主体——人参加在其中的事,如事亲、治民、恋人这些,这种事儿离不了人参加,也就离不了人的心,所以说心外无物。王阳明举了一个知名的案例,他说道山间花卉而开摇架,但如果离开人良心,他们也就没存在的价值了。这种客观现实的实际意义是人所给予的,离开人的内心、人良心,事情也就没存在的价值了。

5、王阳明心学全书免费收听

(1)、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命题,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

(2)、王阳明认为,多赞赏孩子,使孩子内心富足,他们就会自信,心态平和,才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虚心提升自己。

(3)、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4)、        该书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本书结合并吸取近年来最新收集整理的王阳明文稿、资料及研究成果,亦参考比对了其他版本的王阳明文集,并根据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对全书做了精心的编排和修订。

(5)、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宰相肚里能撑船,胸襟越大,成就往往越大。

(7)、其中瑞云楼是王守仁当年出生的地方,已修复如初,并辟为王守仁史迹陈列馆。大厅为王氏家人议事及重要庆典活动场所。其它建筑如砖雕门楼,轿厅等历经岁月沧桑,仍保持了原有风貌。1997年3月被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8)、让孩子学会控制负面情绪,他就已经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9)、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10)、心即理: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11)、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12)、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13)、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15)、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释道,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著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王文成公全书》等代表作品。

(16)、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17)、中篇选取了二百多条王阳明箴言,并加以解析,从“立志由心,量力而行”“持纯粹心,做至诚人”“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等十九个方面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

(18)、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19)、以为读了好多的书就能一窥阳明心学?有可能门都不能入。

(20)、(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1)、最有深意的就是王阳明的最后一句话——“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友爱和善意;而这样的人,谁不愿亲近?谁不会爱戴?自然“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确实已经是真正的圣人。

(2)、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王阳明告诉我们,自己才是心灵的真正主宰,只要孜孜不倦向内以求,人人均可成圣贤。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才能做到“没有任何人能伤害你,没有任何事能困扰你”。

(3)、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4)、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