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夏朝统治多少年134句

夏朝

1、夏朝距今多少年

(1)、    杞国乃夏王室之后,当时的知识阶层都很清楚。所以,《论语•八佾》:

(2)、    司马迁逝世360余年后,晋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因为一次盗墓行动,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史书出土了。据《晋书•束皙传》:

(3)、     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脩而兼用之。

(4)、其次,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夏朝的存在有了实物依据。1953年二里头文化遗址最早在河南登封玉村被发现,此后偃师二里头、郑州罗达庙、洛阳东干沟等属于同一文化的遗址被陆续发现,其中以二里头遗址范围最大,堆积最厚,故定名为“二里头文化”。

(5)、    《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6)、华夏文明古国,从黄帝到现在,约四千多年了,通常称上下五千年。具有优秀基因的祖先,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繁衍生息,漫长的历史进程,成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7)、那么一个疑问出现了,鸣条之战后,大禹一脉就自此消亡了吗?

(8)、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亲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安徽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

(9)、相信夏朝存在者,首先是从文献逻辑上验证。在约3000年前的《尚书·周书》中,即有关于夏朝的记载,那么如先秦史学者朱凤瀚所说,“西周早期文献已言及夏,时克商未久,商遗民众多,如果周人生生地造出一个虚构的夏来,用以宣传周到商,犹如商代夏,是秉承天命,那么如何能使早已有历史典册的商遗民相信?”

(10)、▲点击上图,听一听李零为你道来他对“夏”的理解

(11)、司马迁虽然记载了夏朝的世系,但没有记载夏朝存在的时间,以及夏朝开始的纪年,史记中准确的时间记载是从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开始的,司马迁没记载,但并不代表没有,在古本《竹书纪年》中,也记载了夏王朝的世系如下:

(12)、     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例,我们按照“考古人许宏”的同样的逻辑,推导如下:

(13)、有虞氏养国老於上庠,养庶老於下庠。夏后氏养国老於东序,养庶老於西序。殷人养国老於右学,养庶老於左学。周人养国老於东胶,养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14)、     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禹身决渎,斩高桥下,以致民利。

(15)、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昔我先王世後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

(16)、按照中国学者的研究,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有一号宫殿、二号宫殿,规模较大;同时有陪葬较丰富的“奴隶主墓坑”。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者徐旭生判断,“此次我们看见此遗址颇广大……那在当时是在为一大都会”。中国学者也大都相信,此处是古代一处都邑,只是对于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商都,还是夏都有所争议。

(17)、今天的中国,从南到北5500公里,从东到西5200公里,960万平方公里土地被划为34个行政区,13亿人民由56个民族组成,人民币上印着五种文字:汉、壮、蒙、维、藏。

(18)、    稍稍了解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写《史记》的,读一读那浩如烟海的注疏,那一个个索引,一部部地理志、水经注、钱币志……令人望洋兴叹!

(19)、此时,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遗臣靡得知少康准备夺回政权,亲自带领斟灌、斟鄩氏的残余民众与少康会师,联合击败了寒浞。复立少康为夏后。而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杼灭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东夷族有穷氏覆灭,结束了四十载的“无王”时期。夏由此复国,建都纶城(今河南虞城县利民镇东南三十五里)。后世称“少康中兴”。

(20)、  “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

2、夏朝统治多少年

(1)、市场分析:摇号买房的城市会越来越多吗?(谢九)

(2)、历代君王: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3)、徐旭生是谁?他为什么要去寻找夏朝,为什么是由他来找?夏朝的传说存在了三千多年,怎么新中国都成立十周年了才去找,之前找过吗?为什么去河南找,他到了之后又要怎么找?更重要的,他——以及他的后继者们——找到了吗?

(4)、事实上,田野考古条件艰苦,周期长、任务重,要潜心扎根下来并不容易。赵海涛坦言:“考古在外界看来比较有意思,但这项工作需要沉下来心来。”正是一代代考古队员的坚守,让世界得以见证“中国最早王朝”的神秘面貌。

(5)、     祭祖,是古人的头等大事。 谁能编造出一个人物,能让齐国、楚国的王族共同认做祖宗?须知,各诸侯国不仅拥有自己的史官,而且都有专门负责王族事务“宗正寺”,高度重视血缘、谱系的王族,会随意认祖宗么?

(6)、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7)、     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门悬鼓钟铎磬,而置鞀於簨虡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以义者,鼓钟;教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语寡人以狱讼者,挥鞀。"此之谓五声。是以禹尝据馈而七起,日中不暇食。於是四海之士皆至。《礼》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

(8)、二里头考古队陶器陈列室里的白陶酒器,白陶高岭土做的,烧制温度更高,由含铁的多少,呈现不同的颜色(蔡小川摄)

(9)、结束语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夏朝,作为中国第一朝代,虽然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不如人意,但夏朝世袭制度建立对中华民族气质的贡献的确功不可没。民族气质不仅关系一个国家的主权,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我们有着强大民族气质,对于任何损害中华民族利益的强盗都必须与之反抗到底,虽赴汤蹈火,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10)、    周王室也高度认同“大禹治水”这一事实。太子晋在给周灵王进谏时,也引用了这一故事。《国语•周语》:

(11)、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供图

(12)、     唐孔颖达说:“《礼记》总陈虞、夏、商、周,则是虞、夏、商、周各有当代之礼,则夏、商亦有五礼。”《礼记•王制》:

(13)、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14)、两个版本的朝代歌都提到了虞夏,所以不只是夏朝存在,而夏朝前面还有一个虞朝也是存在的,虞朝后面的朝代就是夏朝。

(15)、据《左传》记载,在公元前2250年夏朝初大禹时代,奚仲制造世界第一辆车,设有车架、车轴、车厢,为保持平衡,采用左、右两个轮子。

(16)、得知夏朝人民,对夏桀的痛恨后。商汤不厚道地笑了,写了篇叫《汤誓》的檄文,然后就在鸣条之战灭亡了夏朝。根据《国语》记载,妹喜是有施氏派来的间谍,也是红颜祸水一词的开创者。

(17)、尽匈奴风俗怪异,但匈奴人的战力却是毋庸置疑的。马背上长大的匈奴人,都在打猎中练就了高超的箭术。再加上全民皆兵的优势,这是当之无愧的骑射手民族。

(18)、    综上,难道是儒家与诸子百家合谋,假装“论战”,编造一个虚假的朝代,通过数百年时间,共同伪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文化的夏朝?

(19)、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吾闻诸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孔子曰:“禹、汤、文、武、周公,不可胜以观也;而上世黄帝之问,将谓先生难言之故乎。”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采之辩,闇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则予之问也固矣。”孔子曰:“可也,吾略闻其说。黄帝者,少典之子,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齐叡,庄敦敏诚信,长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服牛乘马,扰驯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治民以顺天地之纪,知幽明之故,达生死存亡之说,播时百谷,时是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考日月星辰,劳耳目,勤心力,用水火财物以生民。民赖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移,故曰黄帝三百年。”

(20)、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3、夏朝都城

(1)、     “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後,得东楼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

(2)、    有虞氏养国老於上庠,养庶老於下庠。夏后氏养国老於东序,养庶老於西序。殷人养国老於右学,养庶老於左学。周人养国老於东胶,养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3)、禹→启→大康→仲康→相→少康→杼(帝宁)→芬→荒→泄→不降→扃→廑→胤甲→昊→发→桀。

(4)、刘邦、项羽楚汉争霸时,冒顿又向北用兵,降服了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民族。于是,一个空前强大的匈奴部族出现了:

(5)、少康组织有仍氏部落,并且联合斟灌氏与斟鄩氏残余力量,以及仍然忠心夏朝的势力,一起攻打寒浞,终于打败并杀死了寒浞,杀死了他的两个儿子,重新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6)、按照记载来说,大禹治理了大洪水,积累的深厚的群众基础,那大洪水的线索是不是可以追一下子?

(7)、    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牡用玄。

(8)、复制下面的任一链接,然后粘贴到浏览器打开。

(9)、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副队长赵海涛和高级技师王宏章(由左至右)在二里头发掘现场(蔡小川摄)

(10)、对考古工作者而言,6%仅仅只是开始。二里头遗址这部“无字天书”才刚刚翻开,“中国最早王朝”的探寻之旅未完待续……

(11)、杼之后的芬、芒、泄、不降、扃国都一直未变。扃之子胤甲即位后,将王都迁往西河。西河具体位置不可考,大约在山西西南部。胤甲死后,其子孔甲继位,是败国之君,其间夏朝政事荒芜,逐渐失去人心。接下来的皋和发在位时间都不长。

(12)、    二千多年来,失传的古文献,不知道有几千几万卷。可以肯定,古代的文人墨客读过的史料,一定比近百年来的疑古文人多。为什么古代文人墨客没能发现“层累”夏朝的痕迹?

(13)、    稍稍查阅先秦诸子的著作,便知,这个故事,在先秦,也是常识。

(14)、目前唯一可以直接和夏文化挂钩的考古学文化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与陶寺遗址情况类似,二里头遗址也是从时间、空间和出土器物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高度吻合,证实了在商文化出现之前,中原大地的确存在另一个高度发达的广域王朝。

(15)、    稍稍查阅先秦诸子的著作,便知,这个故事,在先秦,也是常识。

(16)、    如果这个理由能成立,那么,今天的人们,比司马迁晚二千年以上,今人怀疑司马迁《史记》的行为,又该如何解释呢?

(17)、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

(18)、夏王朝存在吗?她是一个什么样子?据有关记载推演,夏王朝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分支工氏通婚,以城邦部落的形式存在的。夏氏族强大,与其它城邦部落的关系,是朝贡关系;但有的城邦部落,是夏氏族分封任命的,如同诸候地。夏氏族王朝始居于渭水中下游,后移迁到晋南一带(今天的河南,故有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说)。后经过争夺打斗的变化,夏氏族对其它城邦部落经济和管辖上形成了控制,演变成了夏王朝!

(19)、    孔子在描述了黄帝的功绩之后,解释说:黄帝制定礼仪教化百姓,教百姓播种五谷、蓄养家畜,因此他在位时,百姓得以寿终正寝(百年);他死后,百姓终身(百年)供奉他的神主;后人终身(百年)推行他的教化,所以说黄帝在位三百年。”

(20)、    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禹身决渎,斩高桥下,以致民利。

4、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叫什么

(1)、第夏启、少康、太康等夏朝人事都是先秦和两汉的人们编造的,此即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第顾颉刚并不否认夏朝的存在,但主张依靠考古,而非文献去考察夏朝史事。

(2)、夏朝建立初期政权并不稳固,而且夏启这个人天天耽于饮酒作乐,在位十年就死了,传位给儿子太康。太康自小跟着父亲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启还荒淫腐败,也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有一次,太康带着家属、亲信去洛水北岸游猎,一去就是三个月,回来发现都城都被人攻占了!原来是有个叫“有穷氏”的部落首领“神射手”后羿(可能就是传说中射日的后羿)乘机起兵,夺取了政权,史称“太康失国”,夏朝自此中断了四十年。

(3)、“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原本是两套话语系统中的词汇,一套是考古学的文化类型,按时间先后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另一套是古史框架下的说法,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将“最早的中国”用考古学文化来表述,还是用古史框架里的时期来表述,代表了对“中国”的不同理解。

(4)、   所以,“考古人许某”质疑司马迁记载的真实性的言论和行为,是否应该是:“传说”的平方!

(5)、假如甲骨文没破解,牙国人还要不客气地连商朝都一并打入冷宫,这样连"易经"八卦也不复存在,商朝都没有了,牙国人还认你文王在商朝拘留期间所作的"易经"吗?

(6)、夏王朝是城邦部落联盟,向封建皇权王朝过渡的起源。由此而形成了华夏历史上,漫长的世袭封建王朝!

(7)、唯一与夏文华产生关系的就是河南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从考古发掘出的时间以及空间层面上分析,与夏朝的记载比较贴合,最起码证明了一点,商朝之前,确实存在一个发达的王朝存在。

(8)、     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又曰:‘允出茲在茲。’由己率常,可矣。”

(9)、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昔我先王世後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

(10)、几千年过去了,斟鄩故城早已埋入地下,成为人们难以寻觅的历史遗迹。1959年春,徐旭生先生在豫西一带寻找夏墟时,在偃师县城西南9公里处的二里头村南,洛河故道之阳,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重视。

(11)、少康之后,夏朝进入了一段稳定的发展期,直到孔甲继位时,夏朝开始衰败,史书记载孔甲喜欢鬼神方术,史书上记载了一个关于孔甲的神话故事,说是孔甲找了一个叫刘累的人帮他养龙,孔甲赐给刘累姓“御龙氏”,并给他封地。

(12)、启去世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这个人只知道四处游玩,不懂治理国家,于是政事荒废了,东夷有穷部落的首领后羿率军夺取了太康的帝位,占领了太康的都城,驱逐了太康,太康就去投奔同氏族的斟鄩氏部落。

(13)、    近年来,似乎有一种趋势,个别以“疑古”为业的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企图垄断挖出来的实物的解释权;用考古的解释权,去夺取对“经典”的解释权; 用考古的解释权,去夺取对古往今来文献记载的真伪的“鉴定”权!

(14)、少康中兴: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浇闻讯后,派人追杀有仍氏,少康无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后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领虞思膝下无子,仅有二女。他将二女许配少康,赐给他田一成、众一旅,并把纶城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组织余下的夏族民众,设官分职。派女艾到浇廷中密探,准备恢复夏室。

(15)、从部落遗址发掘现场可以看出,其中有大洪水冲刷过的痕迹,如此一来,便可以将夏文化开启的时间拉伸到了公元前1900年左右,并且还和河南的龙山文化有了些许交集。

(16)、    没人说这首诗,也是传说吧?屈原《天问》:

(17)、    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曰:“不可。……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後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锺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汨九川,陂鄣九泽,丰殖九薮,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故天无伏阴,地无散阳,水无沈气,火无灾燀,神无间行,民无淫心,时无逆数,物无害生。”

(18)、不过近年来,通过对夏朝都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让我们对夏代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也进一步确认了夏朝的存在。

(19)、”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研学家李学勤介绍说,根据记载,奚仲所造的“车”应该是具有一定技术标准,具有重大创新的马车。经考证,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一致认定:4000多年前的夏“车正”奚仲发明了马车,是“造车鼻祖”。

(20)、    这段话包含丰富而复杂的古代祭礼。简单说,舜(有虞氏)和禹(夏后氏)在祭祀黄帝时,都是使用最高礼仪;而商朝和周朝,则是世代用最高礼仪祭奠帝喾,而帝喾是黄帝的曾孙。

5、夏朝是否真实存在

(1)、    第周朝取代商朝之后,立即分封夏朝王室之后,于是,有了著名的“杞人忧天”的杞国。《史记•陈杞世家》:

(2)、   司马迁是一位十分严谨的历史学家,没有把握的事情,绝不落笔。 在《史记•三代世表》中,司马迁说:

(3)、1990年,美国洛杉矶举办“夏文化国际研讨会”,这是首次在国外进行大规模夏文化研讨,考古学家邹衡前往参会。据邹衡回忆,会议开始后国内学者颇意外,原本准备的发言都是关于哪种考古学文化是夏文化,而大会中心议题竟是夏朝是否客观存在。会上学者大致分为三派意见,据邹衡的总结,第一派对夏朝持否定态度,不承认其客观存在,认为是神话传说的时代,“持这种意见者几乎都是欧美学者”;第二派肯定夏朝的客观存在,“持这种意见者基本上都是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人或是有中国血统的美籍华人等”;还有第三派,他们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或不表态,持这种意见的“主要是日本学者”。

(4)、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5)、在公元前1900年前后,华夏大地确实出现了人口锐减的大灾难,整个黄河流域的部落从1600多个,降低到180来个,可谓是遭遇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6)、“最早的中国”,是许宏给二里头的概括。这五个字,掷地有声、一目了然、过目不忘。无论是圪当头村的石牌坊,还是许宏考古科普作品《最早的中国》热销不断,都可见其在公众中影响力之大。

(7)、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发现足够多的文字符号,组成相对完整的夏朝文字体系。那么,夏朝是没有文字吗?并非如此!

(8)、    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9)、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一种病态心理。

(10)、从洛阳龙门高铁站下车,再需一个小时车程就能到达二里头村。圪当头村与之紧邻,村口一块石牌坊十分引人瞩目,上书“最早的中国”五个大字。据说这个村子的人商量什么事情意见都不一样,唯独立这块石牌坊全体一致通过。二里头遗址的范围包括四个自然村,考古人员最初到达二里头村并以此命名,但很多重要的发现诞生在圪当头村,于是圪当头村村民毅然竖起了这座石牌坊。还请“许博士”——二里头考古队队长、圪当头村荣誉村民许宏,为之写了一幅对联:“中原热土有名村村称圪当头,西地良田现宫城城为紫禁城”。

(11)、     禹葬,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绷之,下不及泉,上不通臭。既葬,收馀壤为垄,若参耕之亩。

(12)、而无论二里头是不是夏,通过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我们都已经可以一窥当时文明发展的情形。例如用作本期封面图片的被称作“超级国宝”的绿松石龙,它的存在意味什么?陶器、青铜爵……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我们对二里头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了相当多的了解,以及或许同样多的困惑。

(13)、著名史学家徐旭生与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在经过对比夏朝与商朝的文化差异,得出结论:二里头文化一期到四期为夏文化。

(14)、    从几千年传承不断的中华历史文献中,我们知道,历朝历代的古圣先贤、文人雅士,从来不曾怀疑过尧、舜、禹的存在,无不坚信父母之邦为“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并为了捍卫她、发展她而不懈奋斗,以“留取丹心照汗青”。

(15)、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16)、     吴伐俎而宴,客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彻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後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

(17)、关于本期封面故事,有任何想说的话,请积极留言。

(18)、     先秦诸子关于大禹治水的描述是一致的。毫无疑问,是先秦诸子公认的历史事实。正因为如此,墨子高度崇拜大禹治水的伟大成就,而庄子却以此作为讥讽墨家的素材。

(19)、    《史记》、《世本》、《竹书纪年》三者高度吻合,那么,它们所载内容是否可靠呢?

(20)、    夏朝即将灭亡时,夏史官将有关史书带到了商;商灭亡前,史官将史书带到了周。晋国灭亡前,晋史被带到了周天子那里。史官受到欢迎,可见其地位之高。

(1)、    收起那一份狂妄与浮躁,稍稍了解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写《史记》的,读一读那浩如烟海的注疏,那一个个索引,一部部地理志、水经注、钱币志……吧!

(2)、而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杼灭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东夷族有穷氏覆灭,结束了四十载的“无王”时期。夏由此复国,建都纶城(今河南虞城县利民镇东南三十五里)。后世称“少康中兴”。

(3)、如果我们按照这个假设上推,那么就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4)、当康长大后,在有仍氏部落生存,后来被寒浞之子浇派人追杀,少康又投靠了有虞氏部落,娶了有虞氏部落首领的两个女儿。

(5)、我们有璀璨的历史人文,就拿姓氏族谱来说,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有了姓氏,慢慢的有了族谱,老外呢?不才从最近一二百年才有姓氏?我们独树一帜,世界各地的黄种人也或多或少的有我们华夏血统。

(6)、(2)关于夏朝遗址的发现,不止有二里头一处,还有新砦遗址和王城岗遗址。

(7)、一般把大禹作为夏朝的开国之君,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去世后,禹成为部落首领,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帝位,开启了夏朝的历史。

(8)、其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葆塞蛮夷,杀略人民。

(9)、司马迁一定没有看过古本《竹书纪年》,如果他看过,就不会在魏襄王的陵墓中了,当然了,也不排除司马迁看过其他类似的资料,但是《史记》中的夏王世系却和《竹书纪年》中的夏王世系惊人的相似。

(10)、    《世本》、《竹书纪年》中如此准确的殷商世系,无疑来自于朝廷的史官,也证明《吕氏春秋•先识览》所言不虚。

(11)、受到极大侮辱的伊尹,就投奔了商汤,并将夏桀原话告诉了夏民。夏朝人民愤怒地骂道:“那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与你同归于尽”!这就是成语“时日曷丧”的出处。

(12)、早在大禹治水之后,由于大禹深受拥护,根据“禅让”制而做了舜的继承人。他在位时,曾经将当时的中国划为9个州,这大概就是“九州大地”的来历。大禹还制定了各种制度,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权位。启在与伯益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获胜,而且杀死了伯益。而伯益本来是大禹按照禅让制选定的传位的对象,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也就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启在位期间,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时期。夏朝统治的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的三省交界处,西到山西南部。

(13)、   “夏王朝还处于传说时代;我们是从比它晚千年以上的东周到汉晋时代人的追述中知道夏的”。

(14)、牙国人情愿相信天上飞的宗教神仙,不惜一切手段来传教丶布教,也不愿相信东方流传的华夏文化。如果夏朝都被拔的一干二净,看你还敢吹四大古文明,更不要说世上还保存着古大国了。

(15)、甲骨文被被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一种比较完备、成熟的文字体系。那么根据文字的发展规律,甲骨文必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由之前的文字演变而来的,在甲骨文之前也会存在一种相对成熟的文字。

(16)、这就回到文章开头所说的那句话: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这话的含义是说,夏朝及其文化是存在的,只是需要不断去考古研究,采用一种合理的方法去辨认它,因为目前已经发现的文化遗址,有很多存在的时间已经在商朝之前了。

(17)、夏朝的继承制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父传子,另一种是兄传弟,但都不固定。比如启是禹的儿子,太康是启的长子,中康是太康的弟弟,相是中康之子,少康是相的儿子,之后一直是父传子,一直到夏后不降。

(18)、历经62年的考古挖掘,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看起来并无二致的小村落,却是打开夏王朝历史大门的一把“钥匙”。

(19)、经炎黄华夏之“人文初祖”再到尧,舜,禹时期,当时的部落合盟,他们是由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酋长的推荐,挑选舜当的继承人。我们的祖先当时还处在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后期,虽然是酋长,却并没有将职位和权力当成自己的特权,只是负责领导百姓。

(20)、实验室中清理出的绿松石龙形器和铜铃,本期封面图片中文物的全貌。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贵族墓葬,墓主人为一名35岁男性(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队供图)

(1)、启继承帝位后,自己核心部落的有扈氏部落不服,于是启率领军队在甘地攻打有扈氏,并消灭了他,之后启的儿子武观发动叛乱,也被诛杀。

(2)、“中国龙”的出土只是二里头遗址的冰山一角。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车辙、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在62年的考古挖掘中,二里头遗址不断刷新着“中国之最”。

(3)、瑞典官方颁给徐旭生的“古斯塔夫三世勋章”,以表彰其在1927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中担任中方团长的贡献。正是那次西北考察,使徐旭生从一位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西洋哲学教授转向为以考古学为方法的中国古史研究者(朱墨摄)

(4)、历经数月精细的清理提取,一条栩栩如生的“蛟龙”映入眼帘。这是一条长近70厘米、由2000余片绿松石组成的龙形器。龙身曲伏有致,鼻眼生动传神,历经千年的岁月,依旧碧绿如洗。其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堪称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这一“超级国宝”的发现,让专家学者们惊喜万分,众人合议将其命名为“中国龙”。

(5)、两会前瞻:“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发展新引擎何在?

(6)、穷石(今河南洛阳南)、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老丘(今河南开封祥符区国都里村)、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7)、但问题在于,二里头文化至今都没有发现哪怕是一个“夏”字这样的自证性文字。

(8)、首先是大禹的生存年代出现时间差。文献记载中的大禹是与尧舜同时代的人,大禹正是通过治理洪水,才从舜帝手中获得了部落共主的地位。

(9)、而"易经"八卦都没有了,那孔夫子为"易经"作序岂不是"天方夜谭"了。

(10)、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举动更是为民众所津津乐道。在史书记载中,治水有功、德高望重的大禹成为部落领袖,并成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王朝,但这一久远的民族记忆,因时光的流逝而变得略显模糊。

(11)、即使如此,古人对夏朝的存在依旧深信不疑。直至民国时期,顾颉刚发起“古史辨”运动,中国学界开始重新检讨上古史事,其中就包括了对夏朝真实性的怀疑。

(12)、没多久,寒浞发动政变杀了后羿,夺了他的权力,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且派出自己的儿子浇灭亡了夏氏族的斟灌氏与斟鄩氏,还杀死了夏后帝相,相的妻子缗当时怀了相的遗腹子逃走了,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少康。

(13)、     (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14)、夏朝是城邦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过渡期,因此没有明确的疆域。夏氏族与其他城邦的关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国与朝贡国一样,但又有些方国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诸侯国,故仅能以势力范围来表示其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