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觉醒年代67句

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

1、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 骨头是软的

(1)、很明显,这些话有很强的主观性,烙有很深的时代印记,不仅与胡适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也不符合毛泽东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话语环境逐渐宽松,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逐步放开,胡适的著作很快再度出版,并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不过,十年后再版的《辞海》似乎仍有顾忌,关于“胡适”的词条虽内容有所增删,但仍保留了原版基本评价,如“以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并发表‘全盘西化’主张”等。

(2)、众所周知,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生为传播自由的理念尽心劳力。然而,他在他的晚年却以“容忍与自由”为题,连续作文两篇(其中一篇是讲演),强调的是同一个主旨“容忍”。他说: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我的母校康乃尔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3)、继《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舍我其谁:胡适,第二部:日正当中,1917-1927》、《舍我其谁:胡适,第三部:为学论政,1927-1932》后,江勇振教授推出《舍我其谁:胡适,第四部:国师策士,1932-1962》,是这一系列的完结篇。

(4)、几堂课下来,最后傅斯年也不由地主动告诉同学们,胡适讲课的路子是对的,你们不能这样闹。就这样,胡适用自己的魅力在北大站住了脚。

(5)、俗话说的好,大巧若拙,待人之道,精明不如厚道。在人际交往上,厚道的人为别人着想,别人自然也会为他着想;厚道的人懂得感恩,别人自然愿意对他倾力相助;厚道的人懂得宽容,大度的胸襟很容易让人折服。

(6)、胡适对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研究作了总结。他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了他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内,并发表了《说儒》,这不但是胡适治学的巅峰之作,也是1930年代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成就的代表作。

(7)、陈胡间的一通书信,就构成了新文化运动中同一阵营的不同文化对比。如果胡适的主张是对话和讨论,陈的态度则是“不容”。这是一种“文化霸权”的表现。而陈唯一的理由就在于,白话的主张是“对”的、“是非甚明”的。陈独秀没有考虑到,所谓“对”和“是非甚明”都是一种“认为”,而“认为”常常是人各认为。当你认为“对”就不容讨论,哪怕即使“对”的是你,这样的逻辑也将导致文化专制,“对”的专制。

(8)、《中国中古思想史的提要》、《胡适自述》、《南游杂忆》、《胡适留学日记》、《胡适文选》

(9)、他幼时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1910年赴美留学,用了七年时间完成了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本科到博士的课程,26岁时回国,成为了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10)、他的自由主义朋友(丁文江、蒋廷夫、吴景超等)在20世纪30年代的独立审查时期都动摇了,认为“专制”是“立国”的有效方式,民主要在“立国”成功后才能建立。

(11)、历史可有种种的看法,有唯心的,唯物的,唯人的,唯英雄的,各种看法,我现在对于中国历史的看法,是从文学方法的,文学的名词方面的,是要把它当作英雄传,英雄诗,英雄歌,一幕英雄剧,而且是一幕英雄悲剧来看。

(12)、之后,胡适的父亲,双脚到了已经无法行走的时候,才被“放行”,渡海回到了厦门。没过几天,就悲惨地死在那儿,当时,年幼的胡适,年仅3岁半。

(13)、胡适对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研究作了总结。他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了他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内,并发表了《说儒》,这不但是胡适治学的巅峰之作,也是1930年代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成就的代表作。

(14)、敌人不投降,就叫它灭亡:当年,苏俄的高尔基也说过类似的话。两人的态度,何其相似乃尔。

(15)、但胡适偏偏娶了一个大字不识一斗、相貌平庸的小脚女人江冬秀。胡适去世后,蒋先生给胡适悼词的前半句是“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当时,蒋的心里肯定是五味杂陈,但现在在读此句,真似乎能感觉出几分揶揄之意。

(16)、事实上,胡适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整理父亲的遗稿。1930年6月至1931年3月,罗尔纲在胡适家中奉命对胡铁花遗稿进行了系统整理。后来又有不少学生后辈帮他做过此事。白棣、王毓铨、胡先晋都帮胡适抄录过乃翁的文稿。这批文稿现在台北胡适纪念馆,作为“胡传档案”全部有存,大部分是手抄本,仅有少数原件,此外就是缩微胶片。从内容上说,主要分为七大类:(1)年谱;(2)日记;(3)禀启;(4)文集;(5)书札偶存;(6)家传;(7)其他杂件。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纪念馆馆藏手抄本及小部分原件,是1958年胡适回台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从美国寄回台湾的;其他缩微胶卷(根据美国国会图书馆胡适存留美国文件制作的缩微胶片)是根据胡传原稿拍照,由杨联陞在胡适逝世后,于1963年7月2日从美国托人转交江冬秀的。目前台北胡适纪念馆已将胡传档案扫描并转制成数字档案,汇入“胡适档案检索系统”数据库内。海内外读者可在胡适纪念馆网页申请在线检索。

(17)、   胡适和他的父亲胡传(字铁花)都是与台湾有缘之人。胡适于1958年回到台湾定居,后长眠于宝岛;而他的父亲在清末也有在台宦游数年的经历。这似乎是冥冥中上苍的安排。如果一定要从父子二人命运的关联思考,从中也可看出家国沧桑、历史剧变的一丝脉络。

(18)、胡适是20世纪的一个文化坐标,一种精神象征,一条思想脉络。即使放在2l世纪的今天,胡适和他所代表的思想依然是普世意义上的一种价值选择。基于此,本著试图从资料本身形塑胡适,重在挖掘、梳理和呈现胡适一生的思想脉络,把握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更关注在他的思想语境中,作为知识分子的胡适对社会事务的关怀和在公共领域中的表现。同时,以人带史,由此折射胡适身处的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

(19)、由于新疆、西藏、青海运费较贵,每套需补收30元运费差,请新疆、西藏、青海的朋友酌情下单。

(20)、对于胡传文献的史料价值和意义,90年前曾经亲自参加整理的罗尔纲先生写道:

2、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觉醒年代

(1)、民族主义是爱国的思想,英国有名的先哲曾说过:“一个国家要觉得它可爱时,是要看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是否有可爱之点。”中国立国五千年,时时有酉北的蛮族——匈奴鲜卑不断的侵入,可说是无时能够自主的,鸦片战争又经过百年,而更有最近空前的危急,在此不断的不光荣的失败历史中,有无光荣之点,它的失败是否可以原谅,在此失败当中,是否可得一教训。

(2)、东方早报:1990年代以来,大陆的学术界和民间思想界写作、出版了很多有关胡适的著作。胡适的日记、书信等不断出版、重印,可以说胡适对当代知识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也有人注意到,胡适的影响似乎仅仅局限在知识界之内,大陆的维权、社会运动、有限抗争行动等基本的思想资源是一些翻译过来的社会理论等著作,甚至有人指出,胡适不太关切平等和社会公正等议题,而偏向政治自由和思想自由等议题,在您看来,这是不是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中国社会,胡适与大众维权运动越来越远的原因?

(3)、于是这个新文化的楷模,在身边的新青年追逐新式婚姻的时候,毅然踏进了旧式婚姻的殿堂。

(4)、从北上关外到南下海疆(1882-1895年)

(5)、再有一宗,就是从前王荆公的秘诀已被人抛弃了,本来他的秘诀一是“有为”,一是“向外”,但一班的习静者,他们要将喜怒哀乐等于静坐中思之,结果是无为,是无生气,而不能不使这老英雄在病中困斗。

(6)、19雷振与台湾和香港的非d成员联合,反对蒋中正再次当选为违反台湾宪法的总统。胡适就是其中之一。之后,胡适没有参加雷震的入d筹备工作,而是鼓励了很多人。同年9月,雷震因“共同间谍”案被捕,历史上称雷震事件。

(7)、“争自由的唯一理由,……就是期望大家能容忍异己的意见与信仰。凡不承认异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

(8)、在文学上,除了发表文章为新文化运动开路,他还版了中国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促进了中国诗歌结束了其几千年来在古典形态里的发展变化,初步确立了中国诗歌新的艺术形态。

(9)、1929年9月4日,胡适给周作人写了一封长信,十分感慨地说:“生平对于君家昆弟,只有最诚意的敬爱,种种疏隔和人事变迁,此意始终不减分毫。相去虽远,相期至深。此次来书情意殷厚,果符平日的愿望,欢喜之至,至于悲酸。此是真情,想能见信。”对鲁迅的敬爱溢于言表。

(10)、1919年被选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接办《每周评论》。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1924年创办《现代评论》,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1945年3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1949年1月,被聘为总统府资政。

(11)、通观胡适一生而论,他发挥最大的影响是从提倡白话文开始,一般称之为文学革命。他到北大以后通过讲堂和报刊(如《新青年》、《努力周报》、《晨报副刊》等等),大力提倡“新文化”或“新思潮”,这是他光芒万丈的时期。一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以个人影响而论,胡适都可以算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左倾思潮在一九二〇年代以后急起直追,一时之间确有逐渐压倒胡适的趋向。但胡适的思想还是在当时不少左倾青年的心中留下了种子,几十年后竟有“春风吹又生”的奇迹出现。我先后所读到的王元化、李慎之、舒芜几位先生晚年的文字,都明显透出“回向胡适”的消息。

(12)、总的来说,蒋忠是想阻止雷震组建一个新的政d。胡适当时还是中央研究院院长,他没有参与到雷震的营救中,但没有成功。胡适留下了一本三千字的日记来解释整个故事。

(13)、他的朋友遍布北京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当时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的朋友胡适之”,这样的好人缘,和他的厚道是分不开的。

(14)、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为彼时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又添了一把火。

(15)、东方早报:胡适在1923年6月4日的《努力周报》曾发表一篇《政论家与政d》的文章,提出知识分子应该写作监督政府的超然于d派化和意识形态之上的政论,他的一生从早年的《新青年》到后来的《新月》、《独立评论》等,一直到晚年的《自由中国》,一直是公共舆论的核心人物,也是自由、民主和宪政等基本价值的矢志不渝的守护者和传播者。有人认为胡适最大的贡献既不是学术,也不是政治,而是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您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在大陆高校新闻专业的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材中,提到胡适的地方非常之少。在您看来,是什么因素导致胡适在新闻史上的地位被严重低估了?

(16)、紧接着,针对上述陈独秀“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钱接过话头:

(17)、总结地说,胡适无论是推动文学革命、研究哲学史、批判社会(如“多谈问题,少谈主义”)、或提倡“赛先生”和“德先生”,都得力于他在美国七年训练中所获得的现代思想方法,特别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论。这些新方法已化为他的基本能力的一部分,因而无论运用在哪一方面,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蔡元培在一九二二年左右到纽约和中国留学生谈话,特别鼓励他们在美国首先应该学得“点石成金”的那个手指头,也就是“方法”。冯友兰在报告了这个故事之后,紧接着说:“胡适是在哲学方面用那个指头比较早的一个成功的人。”(见《三松堂自序》)冯在哲学上是和胡不相合的,因此这一评价具有高度的客观性。我想将这一评价加以推广,认为胡在各方面的“启蒙”作用都应该归功于这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18)、而江吕氏看到小胡适就认定这就是她未来的女婿。而冯顺弟却认为江吕氏的女儿江冬秀比自己儿子大一岁,按当地的说法“男可大女不可大一”,而且最要命的是江冬秀属虎,属虎的人八字都硬,尤其是“母老虎”那更是让人望而生畏。

(19)、首先,胡适对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研究作了总结。他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了他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内,并发表了《说儒》,这不但是胡适治学的巅峰之作,也是1930年代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成就的代表作。胡适将禅宗史研究的问题点,由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承问题,转为禅宗革命家本身的问题。他的论断承载了日后的许多成果与成就。

(20)、以胡适的成就、影响力及对近现代中国之贡献,说他是拉开现代中国文明与进步、民主、自由幕布的先哲并不为过。

3、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1000字

(1)、胡适曾执教高校,高徒中包括牟宗罗尔纲、顾颉刚、俞平伯、傅斯年等。其中顾颉刚还表示他的整套治学方法是看胡适《水浒传考证》一文看来的。

(2)、他也是提出戏剧改良的第一人,他所创作的《终身大事》,被人视为中国话剧的开山之作。

(3)、因此d中虽有人对《自由中国》的言论不满,也只好勉强容忍下去。一九五八年之前,胡适长住纽约,为《自由中国》写的文章也很少,不能说有多大的影响。《自由中国》最得力的人有两位,第一是雷震,该刊的实际负责人,第二是殷海光,一位最激进的自由主义者,思想上发生的作用最大。一九五八年以后,胡适回台任中研院院长,他仍满怀热情提倡民主、自由、人权、容忍等等普世价值,然而他左右没有志同道合者能帮他的忙,只是一个人高高在上,相当孤立。《自由中国》当然得到他的保护,此外也有不少本省人和自由主义者(包括雷震)想借重胡适威望,组织反对d。这便一天天引起蒋介石的警惕和敌视了。终于在一九六〇年九月,趁胡适访美之际,逮捕了雷震等人,《自由中国》自然也随着停刊了。

(4)、若没有母亲的管教,若没有自我的严于律己,他其实早也已经废掉了,根本成不了后来的“大业”。

(5)、这句话意味着一种时代精神的变迁。从文革结束后的19到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200三十年来,我们的精神历程缓慢地然而是不可阻挡地发生着变化,比如,很简单,这种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就可以概括为从“鲁迅”到“胡适”。当然,这里的“胡鲁”都不仅是他们自己,而是某种精神的象征,他们原本就代表着不同的时代精神。问题是,今天,如果我们把“胡适”作为21世纪的文化选择,那么,由胡适所代表的精神坐标到底是什么呢?

(6)、    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室:0311—80786363

(7)、这剧的开始,要算商周,以前的不讲,据安阳发掘出来的成绩,商代民族活动区域,只有河南、山东、安徽的北部,河北、山西南部的一块,也许到辽宁一部,他们在此建设文化时,北狄南蛮不断的混人,民族成了复杂的民族,在此环境之下,他们居然能唱一出大戏,这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我们现在撇开了“跳加官”一类开台戏,专看后面的几幕大戏。

(8)、回顾那一段历史,对胡适的批判不是偶然的。北平解放前,胡适也曾是统战对象,甚至连毛泽东都说:“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但胡适对共产d没有信心,说“不要相信共产d员的那一套”。1949年4月,国民d政权风雨飘摇,胡适判断大势已去,远赴美国。5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著名史学家、北平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给胡适之一封公开信》。陈垣以老朋友的身份,介绍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感受,劝告胡适回到新社会,希望“能在一条路上相见”。然而,6月18日,胡适从香港出版的刊物上看到了陈垣公开信的英译本,半信半疑。后又看到中文本,发现公开信是“很漂亮的白话文”,与“从来不会写白话文”的老朋友不相符,从而不相信公开信出自陈垣之手,认为是一封“作伪”的信。

(9)、显然,胡适的态度是宽容的,也是恳切的。可是,陈独秀读了信,大不以为然,他给胡适回了封公开信,却如同一份宣言书:

(10)、“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11)、作者所写传记,内容鲜活、语言质朴,文字中见亲切,让人感动。关于文学思想的阐述又精辟入里,入木三分。本书是作者成长和思想精髓的集合,是了解胡适生平与思想的必读本。

(12)、六十年前,当毛泽东意气风发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郑重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胡适这个没拿过枪也没参加过战争的人,已经被宣布为第55号战犯了。他的小儿子胡思杜在革命思想的洗礼下,在国内发表《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决心跟他划清界限,投入新社会。胡适是那个时代的名士,儿子批判老子的文章很吸引眼球,香港《大公报》适时予以转载,尽管胡适读了小儿子的文章,不大以为然,只是把当天剪报粘贴在自己的日记里,但大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已经箭在弦上。

(13)、据《老子铭》所言,“聃然,老旄之貌也”,又有《礼记 曾子问》“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又史记所言“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修道养其寿”。更有言老子又称伯阳父的,实在是因为史记说老子二百多岁,而恰巧,周幽王时,有位太史伯阳的,硬是扣给了老子伯阳父的称谓。其实,这并不奇怪,古人是极其尊重前辈的,我们倘可以理性的看待,不免将这些夸大其词,看为尊敬,而不论如何,我们显然能从中认识到,的确老子高寿,只不过古人的说法,过于夸张了。

(14)、血与火的一百年!今天,我们终于在时间上走出了那个世纪,我们在价值上也走出了那个世纪吗?答案悬疑。就这个时代而言,三十年来的精神蜕变,从历史上走失了的胡适又回来了,这个时代开始重新认读胡适。

(15)、东方早报:今年既是鲁迅诞辰130周年,也是胡适诞辰120周年,国内外的知识界和传媒都有一些纪念性的活动和报道,对于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鲁迅和胡适在他们的心智生命成长中似乎都不像对他们的上几代人那么重要了,相当多的青年人根本就没听说过胡适,而对于鲁迅,因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学教科书大量选取鲁迅作品)也持一种反感的态度,有人认为这是很自然的历史现象,余先生怎么看待这种代际之间的“失忆与遗忘”现象?

(16)、一个人懂得感恩,才能算是一个厚道的人,别人才敢信任你,才能拿你当朋友。

(17)、东方早报:就您对胡适的长期阅读和研究经验而言,您认为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果说大陆年轻一代知识分子要继承胡适的精神遗产,他的哪些方面的品质、观念与人格是最值得今天的我们重视并传承的?

(18)、“做梦尚且要经验做底子,何况作诗”,“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19)、在“辉煌六十年”不绝于耳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一个人,想起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他不断变化的评价。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我的朋友胡适之”。

(20)、为了资助胡适读书,她还变卖了自己的首饰,送胡适去上海求学。后来胡适在美国留学,她染了重病,便照了一张相,然后嘱咐家人说:

4、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800字

(1)、1924年,和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在1925年2月份,参加北京善后会议后并参与起草部分会议文件。

(2)、那么如此来看,称其为高寿高的出奇的有大智慧的人,也不为过。

(3)、《镜花缘》自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出版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方关注。

(4)、然而,胡适只能代表他个人,却无以代表《新青年》。上述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在文化气度及其方式上,比例是1∶这样一个格局,表明新文化运动以陈、钱、鲁的方式为主导,胡适则注定要被边缘化。因此,那场新文化运动由胡适而陈独秀而钱玄同而鲁迅,就是从“平等讨论”到“不容匡正”到“骂”到“咒”。

(5)、老英雄正在建设第三次文化的时候,北方的契丹、女真、金、元继续的侵过来了,这时老英雄已经是受了伤,——精神上受了伤(可说是中了精神上的鸦片毒,因为印度有两种鸦片输到中国,一是精神上的鸦片烟——佛,一是真鸦片),受了千年的佛化,所以此时是裹创奋斗,然而竟也建立第三次大帝国——宋帝国,全国虽是已告统但身体究未复元,而仍然继续人的文化,推翻非人的文化(这段历史自汉至明,中国和欧洲人相同,宗教革命也是一样)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王荆公的变法,正与前“任重而道远”的学说相符合。

(6)、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并任中国公学校长。

(7)、●经典散文:池莉《阅读,让生命高贵而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