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主要人物包括98句

伏尔泰

1、伏尔泰

(1)、老阿鲁埃交游广阔,客户里不乏有实力的大贵族,这使原本殷实的家庭变得更加富裕。长子阿尔芒的教父是黎世留公爵,教母是圣-西蒙公爵夫人,公证人老阿鲁埃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后世学者普遍认为伏尔泰继承了其父的高智商和理财之道,而老阿鲁埃担任公证人时积攒的人脉也让伏尔泰受益匪浅。

(2)、③詹姆斯和马丁:《地理学思想史》,商务1989年版,第115页。

(3)、伏尔泰决定对这个“理性之岛”进行一番调查。他先从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开始。他请了一个年轻的公谊会教徒给他上英文课,并由此而发现了这个特别的教派。他的第一封哲学书信中的对话者安德鲁·皮特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后来,他与这个人保持了联系。几个星期之后,他学会的英语足够让他去看戏了,并由此而感受到了莎士比亚这个天才的“蛮子”带给他的震撼。

(4)、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伏尔泰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开明君主制。他在哲学上信奉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的经验论。

(5)、伏尔泰的原名叫阿鲁艾,二十岁以后采用伏尔泰这个名字,这大概是因为在学校时人们给他起的绰号叫“伏尔泰先生”(法文意为“执拗先生”)。他的父亲是巴黎一位殷实的公证人,送他进了优秀的耶稣教会学校“路易十四学院”。后来,父亲又坚持要他学法律,并且,还要花钱给他捐个“御用律师”的资格。伏尔泰却说:“我要不花分文,为自己谋得位置!”伏尔泰所生活的八十四个年头,经历了到达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吐露一线晨曦的革命年代。他诞生时,路易十四尚在王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他的襁褓中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则投射着从大深渊里透出的最初光芒。

(6)、公证人在法国被称为“贵族职业”,封建专制时代的很多公证人都获得了贵族身份,但伏尔泰的父亲却没有获封贵族。让伏尔泰抱憾的原因在哪里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伏尔泰时代法国公证人特别是巴黎公证人的社会地位。

(7)、生活是条沉船,但我们不要忘了在救生艇上高歌。

(8)、1756:伏尔泰发表《论国家的风俗与精神》。七年战争开始。

(9)、ViedeVoltaire,Condorcet

(10)、1694:伏尔泰出生于巴黎,祖姓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

(11)、历史学也是这样,旧的神学的“世界史”观也面临着多种挑战。从15世纪到18世纪的几百年间,在新知识的冲击下,它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阵地,然而点点滴滴地被新思想所侵蚀。到18世纪中,伏尔泰站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立场上,集各种新思想之大成,对地理大发现所造成的对神学的“世界史”观的种种挑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这种回答就形成了伏尔泰的世界史观。

(12)、关于伏尔泰的世界史观在他身后长期陆沉,要到二战后才得以发扬光大的问题,斯塔夫里阿诺斯有过以下说明:1)由于实证史学的产生,“确立了资料需真实可靠的标准,这类标准是那时在论述除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以外的其他文明时所没有的;2)由于“好战的民族国家的兴起,它推动了民族国家历史而不是先前的世界历史的编纂”。(32)这种解释基本上是正确的,但过份简单化,不全面。要说明这个问题,最好先从当代西方新史学的基本特点说起。

(13)、从上面伏尔泰的叙述可以看出,地理大发现后几百年间,西方人从整体上说低估了东方文明的成就与特点,只是到了伏尔泰的时代(18世纪中),西方才有较多的人对这问题达到了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因此,也只是到了这个时候,在世界史中表现东方文明的问题,才引起人们较多的重视。

(14)、伏尔泰以前很张狂,人生信条是“我得到的就是该我得到的,我没得到的都是你们欠我的”,但在跟夏特莱夫人同居后,他也知道感激了,不但感激夫人,而且感激夫人的丈夫夏特莱侯爵:他不但不干涉他们的关系,而且把一间别墅送给他们,让他们长居。

(15)、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远无穷尽,最短的也不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

(16)、0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17)、1717年5月16日,国王下令把伏尔泰关进巴士底狱。伏尔泰的入狱证书上是这样写的:“佛朗索瓦-马利.阿鲁埃,系审计院司库阿鲁埃先生之子,于1717年5月17日因被控写诗诋毁摄政王奥尔良公爵和贝里公爵夫人而进入巴士底狱。他声称因为无法报复奥尔良公爵,所以不会在讽刺诗里留情。他还说(摄政王)殿下把他给流放了,因为他对公众说他(摄政王)淫荡的女儿是…”看来当时的法国人很实诚,这种大不讳的语言竟然原封记录,句末的省略号倒显得有趣。

(18)、公证制度在12世纪后期自意大利传入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城市,之后逐渐向北扩散。1270年,国王路易九世在其处理司法事务的巴黎夏特莱宫任命了60名公证人,自此巴黎公证人一直在夏特莱执业,历史上他们被称为“夏特莱公证人”。

(19)、伏尔泰出生在巴黎,流亡英国、普鲁士,后长期居住在瑞士边境的凡尔内,也曾在日内瓦住过。卢梭在地理上的人生道路正与伏尔泰相反:他生于日内瓦,12岁时徒步流浪去法国,在巴黎自学成才并成名。

(20)、其次,孔多塞认为老阿鲁埃的财富对伏尔泰的人格养成也至关重要。得益于此,伏尔泰一生始终保持了独立人格和思想,因为他始终不需要以放弃思想自由的代价来保障生存,不用把才华浪费在庸碌的职业来维持生计,也无需对权贵们曲意逢迎。

2、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主要人物包括

(1)、(38)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2243页。

(2)、(43)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商务1982年版,第55—7页。

(3)、当时的法国,市民戏剧已有坚强的理论支持,也有一些可贵的实践。但是为什么仍旧未能根本取代古典主义戏剧呢?这是有深刻历史原因的,政治目标和文艺形式有时会出现一些微妙的同期置后现象。一些著名的戏剧理论史家分析道:“正是启蒙主义的革命意向,使古典主义戏剧多留存一些时候。”既然整个法国社会的合理性都需要怀疑、都需改造,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也应被否定,至少它不适应新的启蒙宣传。但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却渐渐认识到,仅仅停留在启蒙阶段,并不能根本地解决问题。按着市民的意愿写出来的讽刺贵族的戏剧,并没能使贵族们因羞愧而悔改,道德说教已归于毫无用途。事情已到了必须消灭贵族的地步,但一涉及到血与火的搏斗,英雄主义和公民美德就成了革命者一种必须的精神武器,而古典主义陈旧破烂的武器库中有的是这种东西,更何况就戏剧本身来说,剑戟血泪比平庸的讽喻更适合作为材料。普列汉诺夫曾指出:“对共和国政体时代的英雄人物的迷恋,又促使对整个古代生活的兴趣活跃起来了。摹仿古代便成了一种风气。在那个时候,法国所有艺术上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正是这种风气,由于资产阶级戏剧的内容象资产阶级本身一样平庸,而使人们减低了对于资产阶级戏剧的兴趣,而且把古典主义悲剧的死亡推迟了好久。”

(4)、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伏尔泰哲理小说》,伏尔泰本名弗朗索瓦·阿鲁埃,生于公历纪元1694年11月21日-逝于公历纪元1778年5月30日,没错,还有三天就是他逝世240周年纪念日。在这里我想引用雨果在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上发表演讲的一句话“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生的。”将伏尔泰比为巨星,可以看出作者对伏尔泰的崇敬与赞美。

(5)、伏尔泰在反封建的启蒙运动中作出的巨大的贡献,还是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

(6)、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们才公认伏尔泰是他们的思想导师,于1971年把他的遗体运回了巴黎,十万人执绋送葬,数十万人瞻仰了在“伟人祠”举行的国葬。

(7)、 这次事件让伏尔泰看透了贵族阶层的伪善,即便如有10年交情的苏利公爵,其友谊也仅限于纸醉金迷或谈诗论情,在涉及阶级立场时,出身平民的自己和这些贵族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鸿沟。伏尔泰在英国流亡期间接受了君主立宪的思想,开始走上反对君主专制的道路。

(8)、他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人物如狄德罗、卢梭、孔狄亚克、布封等人,无不是他的后辈,对他推崇备至,公认他是他们的导师。

(9)、这种荒诞图景的色彩不是阴森可怕、压抑低沉的,而是充满着作者的嬉笑、揶揄和嘲讽,呈现出一种滑稽的基调,一种明亮的色彩。

(10)、伏尔泰关于平等和自由的思想,是他在当时法国最具有启蒙意义的东西。他有一句名言: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子上带着轭,而贵族的儿子生下来在腿上就带着踢马刺吗?对他来说,平等意味着反对等级和封建特权。他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他说:“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当他们发挥各种动物机能的时候,以及运用他们理智的时候,他们是平等的。”然而,他并没有将这种平等的原则贯彻到社会和政治领域。他的平等主要是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是机会平等和人格上的平等。他出于资产阶级的本能,认为社会中不可能不分成两个阶级,一个是富人阶级,一个是穷人阶级,他嘲笑那些主张财产平等的人是“掠夺富人的穷光蛋哲学”。这样他自己就陷入不可自拔的矛盾境地之中。在他为《百科全书》所写的“平等”的辞条中,他说:“平等既是一件最自然不过的事,同时也是最荒诞不经的事。”所以,他所说的平等就是后来资产阶级视为天经地义的机会平等和人的自然能力的平等。正如他所说的,中国的皇帝、印度的大莫卧儿、土耳其的帕迪夏不能向下等人说“我禁止你消化、禁止你上厕所、禁止你思想”一样。此外,他还从人性的自私自利本性出发,认为人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平等的,因为人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喜欢统治、财富和欢乐,愿意得到他人的金钱和妻女,愿意奴役别人,因此出现不平等是必然的,平等只能按照资产阶级的意愿理解为在财产私有权面前的平等。

(11)、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世界各地的知识震撼着欧洲的思想界。詹姆斯和马丁曾这样说道:“从十五世纪初期以来,源源而来的新资料在欧洲知识界不断涌现,宇宙学者们为这些问题争执不已。最初,他们遵循传统的方式,去追求天命论的证据。就象在十五世纪以前的中世纪时代里,大部分学者几乎全都逐字逐句地接受创世纪中所说的一切一样,他们费尽心力,使他们对于地球的新发现和《圣经》相适应。但是,这些方法和传统变得一天天难以保持了。”(③)

(12)、伏尔泰哲理小说中的形象描绘既具有优秀文学作品都具有的典型化的共性,也具有伏尔泰本身的特点,夸张滑稽,意味隽永。

(13)、是的,我们也要以停顿来强调一个事实:在人类的文化与文明史上,久经世纪和永恒流传的,只有两个人的微笑:一个是达·芬奇用画笔创造的“蒙娜丽莎”,她的微笑有人说是永恒的,有人说是痴迷型神经病患者特有的,但无论如何是她特有的,有着人类说不尽的内涵,此即不朽。另一个就是伏尔泰,他的微笑是面对野蛮专制而嘲笑它的命运,同时,也给了后世以尊严的价值和未来的自信。可以说,这两者的微笑,都赋予了普通人以良知和人性的辉煌再现,成为人类寻找自我与人性差距的镜子。

(14)、“最远古的文明民族是迦勒底人、印度人和中国人”,(21)他们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所处的自然条件优越。伏尔泰在讲到印度人时说:“如果允许猜测的话,恒河边的印度人恐怕是最早联合成一个整体的民族。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这块动物最容易找到牧草的土地上很快就布满了各种动物,因为牧草富于营养”。他还认为,“世界上没有其他人比恒河边的人在两手触及之处就能找到更促进健康、更惬意或更丰富的食物”,因为这里同时还生产稻米、菠萝、可可、海枣、无花果、桔、柠檬、甘蔗、棕榈等等。(22)关于中国,他又说道:“我们敢在说到中国人时不求助于谈论他们的动物吗?”他把中国的繁荣看成是中国的自然条件优越,因而避免了各种诸如洪水、革命、瘟疫等等的天灾人祸。(23)

(15)、是“微不足道的原因”导致发生了重大的事件吗?邦格罗斯会说:“如果罗昂没有招惹伏尔泰,伏尔泰也就不会写《英国书简》(也就是本书,因为是伏尔泰在英国时写的书信,故又名《英国书简》)这本哲学世纪的重要作品了。”实际上,这件事和别的事情一样,“微不足道的原因”只是起到了某种揭示的作用,而不是解释。

(16)、1734年,他发表了《哲学通讯》,由于伏尔泰在书中赞赏英国的信仰自由和政治自由,介绍牛顿和洛克的先进思想,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和法国的教派斗争,宣传唯物论思想,使封建势力大为恼怒,他们立刻采取了措施,将这本书判为禁书,全部焚毁,伏尔泰被迫离开巴黎,隐居在洛林边境的一座小城堡里。在避居期间,伏尔泰又匿名发表了《论形而上学》、《牛顿哲学的基础》等著作,同样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的统治进行了猛烈地攻击。

(17)、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法文:François-MarieArouet,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笔名伏尔泰(法文:Voltaire),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18)、三天之后,伏尔泰在苏利公爵家晚餐,有个仆人来告诉他说,有人要见他。他毫无戒心地下楼去了。在大门口,他看到四条健壮的大汉。这些人抡起木棒便朝他打来。罗昂-夏伯骑士坐在一辆马车里,悠闲地见证了整个杖责的过程。当时,一个贵族若对文人不满,便常用这种杖责的方式来惩罚他。据说拉辛也曾险些遭此厄运。

(19)、在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中,伏尔泰并未像后来的狄德罗和卢梭那样,为资产阶级革命所必需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建设作出显著的贡献,提出一系列正面的主张和方案,而是为廓清这一基地对封建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进行了扫荡和破坏,他以此为己任,在自己书信的末尾几乎都加上了缩写的"铲除卑鄙"的口号。

(20)、既然各大陆或各地区的文化是当地居民自己创造的,既然东方一些国家的文化曾远远高于欧洲,那么民族平等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上帝的子民平等,这是基督教的基本思想。从地理大发现以来,这种思想不绝如缕,如拉斯·卡萨斯,但这种思想要对学术界发生较大影响,则要看当时的社会需要。正是启蒙思想家反封建天主教神学的需要使他们比较彻底地去贯彻民族平等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彻底性表现在: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是强烈地反对奴隶制的。伏尔泰在讲到1757年时法国治下的圣多明各港3万自由人靠10万黑人和穆拉托(Mulatfo)奴隶养活时,愤怒地斥责道:我们告诉这些自由人,奴隶们“也是象我们一样的人,他们也是因上帝的血而得到拯救的”。然而,“他们被要求象驮兽一样地工作,他们吃得很差;如果他们企图逃走就要被砍去一条腿,然后给他们一支木腿,然后要他们干转动榨糖机的长柄的体力劳动。然后,我们厚着脸皮去说论人的权利”。(26)很明显,伏尔泰认为谈论人的权利与奴隶制是不相容的。这一思想在雅各宾专政时曾付诸实施。

3、伏尔泰的思想主张

(1)、大部分古代民族都是某种僧侣政治的国家。在古印度有婆罗门,古波斯有马基(Magi),古埃及的一些教士对国王有重要支配力量,古希腊的先知(Calcas)在军中有权把国王的女儿作牺牲,统治古高卢的是称为德鲁德(Druids)的教士。“可能很难看到在早期阶段能存在非神权的政府”。不过,他认为中国是例外。(30)

(2)、"一切皆善"的说教来源于德国十七世纪唯心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他曾提出"上帝所创造的这一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这是一种维护现存秩序、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舆论。

(3)、1718:伏尔泰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上演,大获成功。

(4)、夏特莱夫人长得有多好看,我们不清楚,就连她的画像也不太可靠。不过她的文化水平很高是有明确记载的,她15岁就能翻译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作品,她是法国最早研究牛顿学说的人,工作室里堆满了稿纸和做实验用的仪器;她也跟伏尔泰一样反教会,对《圣经》不屑一顾。此外,夏特莱夫人写过研究火的论文。伏尔泰要向法国公众系统介绍牛顿的学说,夏特莱夫人帮他出了大力气。

(5)、伏尔泰以戏剧家的身份活跃在法国的社交场上。他身高不过一百六十公分(低于他身后出世的那位伟人拿破仑),瘦骨嶙峋,面如刀削,谈不上是美男子,但他穿上翠绿的外套,头戴蓬松的假发,周旋于各古堡的沙龙之间,以其锋利、机智的口才,敏锐深刻的思想赢得了社会名流的崇拜。他的风度和魅力搅乱了法国的上层社会,和特权阶级的一些人物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伏尔泰视贵族如粪土,对于他们的挑衅给予毫不留情的回击。有一次,他在剧场看戏,罗昂骑士——法国最显赫家族的子孙,闯到他面前,嘲笑地说:“阿鲁艾先生?伏尔泰先生?你到底姓什么?”

(6)、英国始终就是想与法国一争高下的国家,但三分之一个世纪以来,英国明显地走在了法国的前面。在英国发生了1688年的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同时也接受了宗教的宽容和某种程度上的思想自由。而这些创新,在很长时间里曾为法国舆论界认为是邪恶的。可是在乌得勒支条约谈判时,常常为人所诟病的英国却颐指气使地规定条件了。英国的贸易蒸蒸日上。英国的哲学和科学处在知识运动的前沿。

(7)、人类通常像狗,听到远处有狗吠,自己也吠叫一番。

(8)、新史学是一种总体史观,也是一种全球史观。这是因为,一方面人类的各个部分总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割断这些联系和影响的历史就不是新史学、换言之,新史学不仅十分重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同样重视世界各民族的直接、间接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历史只有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历史相比较,才能看出它们历史的共性和个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巴勒克拉夫说:‘早在1936年,荷兰的伟大历史学家赫伊津加就指出:‘我们的文明首先是以全世界的过去作为它自己的过去的文明,我们的历史首先是世界史,’从此以后所发生的一切只不过都证实了他的论断。”(③③)年鉴学派的创始人马克·希洛赫说:“唯一真正的历史是世界性的历史,对这一历史的研究只能依靠相互的帮助和借鉴。”(34)

(9)、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夫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还有一些人从远处痛骂他。”不过伏尔泰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提倡对不同的宗教信仰采取宽容的态度,终生与宗教偏见作斗争,但又认为宗教作为抑制人类情欲和恶习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他认为要统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

(10)、虽然避居西雷,伏尔泰对自己的江湖地位是很在乎的,启蒙力量新出了些什么人物和作品,他都会关心,还经常挑剔别人的思想成果。孟德斯鸠生于1689年,大他五岁,又早早地入了法兰西学院,虽然也是启蒙运动的豪杰,伏尔泰却对这种“体制中人”抱有成见。

(11)、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形成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一个民族的居民联合成一个整体,成为强大,战斗力、文明,当然需要经过很长的时期。”伏尔泰举了欧洲人到美洲时看到的印第安人做例子,说明印第安人虽已存在很长时间,但那里只有两个王国,所有这一广阔大陆的其他部分的居民都仍处于小小的社会,而这两个仅有的王国也还未发明文字。他认为,有利的环境对形成伟大的社会和文明皆是不可缺少的。(28)

(12)、伏尔泰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是家里五个孩子当中最年幼的孩子。父亲弗朗索瓦‧阿鲁埃是一位法律公证人,后任审计院司务。母亲玛莉‧玛格丽特‧杜马来自普瓦图省的一个贵族家庭。

(13)、伏尔泰甚至对生父的身份也有过异议。1756年,伏尔泰向人宣称其生父是罗克布瑞恩,这位贵族是公证人老阿鲁埃的顾客。伏尔泰坚持认为,相比于平庸的公证人丈夫,其母亲更青睐“火枪手、军官、作家、智者”罗克布瑞恩这样的绅士。在“佩剑贵族”血缘(即便是私生子)和母亲名誉之间,伏尔泰似乎更在意前者。因缺乏任何佐证,伏尔泰的这番臆想终是无稽之谈。

(14)、▲ 伏尔泰与罗昂-夏伯的冲突(威廉·奥查森爵士作于1883年)

(15)、人类通常像狗,听到远处有狗吠,自己也吠叫一番。

(16)、他既善于通过形象来表现哲理,也善于从生活形象中发掘哲理,因此,他在小说中极少有直接的说教,总是让形象本身向读者启示某种寓意,而且,还应该承认,小说中的某些哲理本来是很不容易找到适当的形象来加以表现的,而伏尔泰在这方面也做得颇为成功。

(17)、巴黎、里昂等大城市的公证人还享有“国王顾问”头衔。国王顾问起初是国王御前会议的成员,享有行政、立法等建议权,后来变成了纯粹的荣誉称号,被授予给法官、国王秘书、御医、行政法院审查官、部分高级官吏以及一些公证人。公证人非常看重这个头衔所带来的荣耀,但仅有巴黎等个别大城市的公证人获得了此项殊荣。

(18)、在三十年战争时期或者之后,帕斯卡描绘的人的焦虑,恰恰与人当时的状态相符。那是布莱希特的“勇敢的母亲”的世界。人只有到了来世才能得到拯救,在今生今世是没有任何指望的。人只能接受国王、战争、不正义的命运。人只能接受痛苦和死亡。人躲避社会生活,无可救药地腐败了。行动是人企图麻痹自我的“娱乐”方式,似乎是邪恶的自然之标志。因此,这个不幸时代的人只能退避,只能孤独地与上帝对话。人为了躲避自然而走向了超自然。

(19)、(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5页。

(20)、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已出书目(共205种)

4、伏尔泰混合

(1)、封建时代的法国贵族有很多特权,他们可以从军、从政或从事宗教,但是不得从事商业等低贱的职业,否则将被剥夺贵族身份。历史上法国公证人对他们的社会地位和阶层等级非常敏感,其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公证人,特别是王室公证人是否能够因从事公证人职业而获得或丧失贵族资格。因为贵族身份不仅意味着家族荣誉,还享有免纳税的经济利益。

(2)、《如此世界》和《查第格》中揭示现存社会不合理的主题,到了《老实人》中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老实人》是伏尔泰哲理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篇,它以"一切皆善"的学说为对立面,把原来的主题提升到了新的哲理的高度。

(3)、在伏尔泰的哲理小说创作中,他没有模仿某种过时的僵化的文学传统,而是根据其启蒙思想内容的需要,找到了适合的艺术形式,通过短小精悍的篇幅、灵活自如的叙述、滑稽的笔调,在半神话式的或传奇式的故事里注入哲理寓意,达到影射讽刺现实、宣传启蒙思想的目的,这就使他的哲理小说同时具有了高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4)、2016年度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新书总目(内有新年福利)

(5)、为了反对这一点,伏尔泰在《哲学书简》中为人世间的幸福提出了一种新的观念。有人会说,这是时代的标志。弗雷里和沃波尔打出的旗号都是和平的,在这一旗号之下,上层阶级越来越富有,他们知道了什么叫“舒适”,知道了如何把日子过得舒舒服服;普罗大众也不像从前那样整天饿肚子,人口很快多起来。但是《哲学书简》的哲学不仅仅局限于当时的时局。

(6)、这样一种历史观有一个前提,就是主张民族平等,至少他应该不是种族主义者。不能设想一个种族主义者或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会去关心其他种族、民族的命运,很难想象持有这种观点的历史家能够较正确地估计历史上各民族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从而他也不可能真正说明自己种族、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1914年以后,历史学家纷纷转变为主战派,都从本民族传统的角度来解释历史‘事实’。很难设想,这样一个史学界怎么会是无偏见地追求‘客观’真理的国际性学者团体呢?”(36)

(7)、孔多塞在《伏尔泰传》中认为老阿鲁埃在伏尔泰出生时已经出任审计院司库。

(8)、1750:伏尔泰被任命为腓列特二世的侍从,出发去柏林。卢梭发表《论科学与艺术》。

(9)、1761:巴黎议会起诉耶稣会的教士,诉讼最终导致取消耶稣会。卢梭发表《新爱洛伊丝》。

(10)、难道,这微笑不正是伏尔泰的微笑所企盼和引发的微笑吗?

(11)、根据文献记载,伏尔泰的先祖在16世纪是普瓦图省的皮革商。伏尔泰的祖父于1625年迁到巴黎开了一家经营呢绒和丝绸的商店,并娶了一位呢绒富商的女儿,这使他拥有足够财力在1675年为其儿子购买了巴黎夏特莱公证人的职位。老阿鲁埃在1683年6月7日结婚证书上的身份是“国王顾问、夏特莱公证人”。

(12)、伏尔泰之后出现的法国喜剧大师博马舍深刻地指出:“如果戏剧是人类社会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忠实图画,那么,它在我们身上所引起的兴趣,一定是与我们观察实际事物的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真的内心兴趣、真实的关系,总是存在于人和人之间,而不是存在于人和帝王之间。”古典主义是以写帝国和英雄见长和著称的,和严肃戏剧的本质区别正在于此。“如果戏中人和我们之间没有某种关系,在舞台上就不可能存在什么兴趣和道德感动力。”博马舍更加深刻地指出:“剧中人物那种吸引人的热情和力量,不来自他的命运,也不来自他的身份,而来自于他的性格深处。换言之,在一个普通人的身上也很可以挖掘出巨大的热情和力量来,它可以用迷人的色彩引起观众流泪,但其中又交织着动人的微笑。

(13)、总之,伏尔泰时代的公证人虽然不完全都是贵族,但是他们在司法体系里仍然具有很特殊的地位。公证人持有部分公共权力,扮演了非讼法官的角色,他们办理抵押备案,制作的文书具有证据效力和判决书的执行效力。“在面对个人时,他们是国王和法律的代言人”,亦即公权力的代理人,属于公务人员,地位高于诉讼代理人。巴黎公证人经常受邀和司法官员们一起参加王室的葬礼,而诉讼代理人则始终与这个荣誉无缘。1666年,一些诉讼代理人冲向正参加王室葬礼的公证人,推搡他们并撕扯其长袍。

(14)、启蒙运动哲学家孔多塞是伏尔泰的后辈,两人交情深厚。孔多塞在所著《伏尔泰传》中认为老阿鲁埃的财富为伏尔泰创造了两大有利条件:

(15)、伏尔泰堪称世界名榜上的法国文学家、戏剧家和学者,他以国王的顾问、贫民的保护者等诸多身份,辛勤地劳动了六十年。他的杰出思想把欧洲从中古桎梏思想与制度的泥沼中拖了出来,伏尔泰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正义之声,对人间的不平之事、顽固腐朽的思想、贵族特权以及宗教狂热进行了无情地口诛笔伐,战绩辉煌,以至于今天的人们把十八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大放异彩的时期,称为“伏尔泰时代”。

(16)、1763:七年战争结束。伏尔泰发表《论信仰自由》。

(17)、公证人的儿子或女婿除外,他们只需要有担任书记员的经历即可继承父亲或岳父的职位。 

(18)、几天之后,伏尔泰遭到六个手持木棍的暴徒袭击,罗昂就在旁边看着。伏尔泰虽然负伤,但仍提出和罗昂决斗。贵族是不和平民决斗的,可这回是个例外,罗昂面对的是伏尔泰勇敢的挑战,如果他拒绝决斗,要受到全巴黎的嘲笑。最后,罗昂家族利用权势,设法让当局拘捕了伏尔泰,再次把他送进了巴士底狱,才避免了这位民主斗士将带来的威胁和耻辱。强权者的专制暴力手段,再次使这位启蒙主义者身受了一次革命的启蒙。

(19)、如他在《如此世界》里要说明现实社会善恶并存的复合状况,就构思出这样的情节:主人公用最名贵的金属和最粗劣的泥土石子混合起来,塑造一个小小的人像,去向神灵汇报,而他表现"让世界如此这般下去"这一妥协改良的思想,则是通过主人公向神灵的这样一段陈词:"你是否因为这美丽的人像不是纯金打的或钻石雕的,就把它毁灭掉。

(20)、(本文为《哲学书简》商务印书馆 2016年8月版引言,略做编辑)

5、伏尔泰石膏

(1)、他的哲理小说正是他这种战斗精神的最好体现,特别是因为这些小说写于他阅历已深、学识丰富、思想成熟的老年,其阐明哲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艺术已达炉火纯青的程度,这就使得它们成为了伏尔泰得心应手的战斗武器。

(2)、王室公证人的任职条件在法国不同地区均有所差异。巴黎公证人公会于1579年4月25日通过决议(同年7月16日经巴黎高等法院颁布法令批准),规定必须在巴黎的公证人事务所担任5年以上的首席书记员方能取得巴黎公证人任职资格(注释6)。而且须在有公证人转让职位时出资购买才能成为公证人,或者继承公证人父亲或岳父的职位,又或者向国王纳捐购买。

(3)、 老阿鲁埃何时结束公证人生涯,现有资料语焉不详。有文献指出他为了谋取审计院司库的职务于1696年将公证人职位转售。但伏尔泰的洗礼证书是更具可信度的官方文件,上面记载老阿鲁埃的身份是“国王顾问、原夏特莱公证人”,这说明他在伏尔泰出生时已经离开了公证人职位,但尚未在审计院就职。(注释4)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推定老阿鲁埃在巴黎夏特莱担任了近20年的公证人。

(4)、“伏尔泰!”他响亮地回答:“我是我家族的始祖,你是你家族的末代!”

(5)、伏尔泰太有才,他写剧本、诗歌、小说、杂文、书信都从来不费力气,在法国启蒙运动的大舞台上,他是个报晓鸡式的人物,他向法国人介绍说,英国人受益于牛顿、培根、洛克的智慧,现在生活在一个多么良性的体制下,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同时嘲讽本国的种种恶状,特别是宗教和政治上的不宽容。

(6)、1732:8月,《萨绮尔》发表,这是伏尔泰题词献给英国商人法格奈的一部悲剧剧本。

(7)、把新“发现”的居民放进世界史是一回事,在世界史中给这些居民以什么地位,或者说怎样去描述他们是另一回事。这就是地理大发现以来欧洲历史学面临的另一种挑战:如何解释东方(中国、印度)文明比西方的更古老,在很多方面比大发现时期的西方达到更高的程度?西方人的传统解释,是人类文明从近东(埃及等)向远东传播的套路。直到18世纪,法国人还普遍认为“中国人仅仅是埃及的殖民地人,或者说是腓尼基的殖民地人。”他们还甚至认为,埃及的第一任国王美尼斯就是中国的大禹,埃及的第二代国王亚托埃斯是中国的启。其理由之一是,“埃及人有时候在夜间点燃火炬,中国人也点灯笼,所以中国显然是埃及的一块殖民地。”(⑧)

(8)、LesMetamorphosesduScribe,HistoireduNotariatfrançais,AlainMoreau

(9)、让真理来代替迷信,让正义来代替偏私,让平等来代替强权,让人权来代替压迫,这种强大的社会思潮必然会推举出自己的代表者。而这些代表者则认为要实现上述一系列社会改革,第一步必须以一个思想文化运动来照亮人们被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思想蒙昧的头脑。因此,他们不畏艰险地奔走着,发起了启蒙运动。此时,用笔做武器赢得了胜利的伏尔泰,又有了几位成为启蒙运动中坚的战友:孟德斯鸠、狄德罗和卢梭。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个星河灿烂的时代出现了。

(10)、我们在此插述一笔:伏尔泰是一位杰出的讽刺作家,他以辛辣揭露之笔,表达哲学见解和对社会的看法,字如珠矶,弹弹咬肉,脍炙人口,妙绝一时,堪称“著作最多、读者最多”,仅流传至今的就有一千五百万字之多。其中包括两封极为有趣的信。他留下了许多独具创造性的名言:“多财之累”、“常识并不常见”、“如果上帝不存在,那就该创造一个”。

(11)、作为这样一种思想武器,伏尔泰的哲理小说总是用来揭示十八世纪法国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他的第一个重要的短篇《如此世界》虽然写的是一个神话故事,但却表现了伏尔泰自己对法国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分析。小说中的柏塞波里斯城就是影射巴黎,小说所揭露出来的种种黑暗现象就是法国的现实。

(12)、用理性或精神的进步作为认识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和不断进步的标准,在反天主教神学中起过重要作用,是启蒙思想家的普遍观点,孔多塞、赫尔德等还进行了人类精神发展的分期,19世纪的孔德、黑格尔更是据此形成了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但这对强调经济等其他因素作用的伏尔泰却又是个致命的弱点,因为这使他对经济、文化的论述缺乏一种内在的逻辑力。只是到本世纪初,在马克思主义及现实历史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者才开始真正重视经济等物质因素的作用,从而为当代的总体史观或全球史观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13)、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18世纪被称为“伏尔泰的世纪”。伏尔泰出身于公证人家庭,其父亲的财富和公证人经历对伏尔泰的人生有着较大影响,但有关其家庭的文献寥寥可数,而伏尔泰本人对其父乃至其家庭亦着墨甚少。笔者搜集散落的档案文献,结合法国大革命前的公证人史料,特作此文,信息全部来自原始法文资料,尽可能还原史实。

(14)、法国伟大浪漫主义作家维克托·雨果,曾把伏尔泰的去世,比作“一颗巨星的陨落”,他热忱地赞颂:“他是永生的,他离开人世时已年登耄耋,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艰巨也最伟大的责任,那就是培养良知,教化人类。……在他弥留之际,一方面,他受到同时代人和后世子孙的欢呼赞美;另一方面,象其他曾经和旧时代搏斗过的人一样,那对他怀着深仇大恨的旧时代也得意洋洋地发出了叫骂声。他不仅仅是一个人,他是整整一个时代。”

(15)、从以上关于世界史的基本原则出发,伏尔泰尝试着对各民族的共性,即人类历史的统一性,作出总结。

(16)、1726年,伏尔泰遭受贵族的陷害,被迫流亡英国。在异国他乡漂泊的岁月里,他写出了《亨利亚德》和《哲学通信》。当时卢梭刚结束在都灵的流浪,又重回华伦夫人的身边,他在自己的房间里找到了几本书,其中就有《亨利亚德》,这才第一次对伏尔泰发生了兴趣。卢梭跟朋友说:“我对这位作家着了迷,读他的书唤起我以优雅的文笔写作和模仿他文采的欲望。”在《忏悔录》中卢梭也承认伏尔泰的《哲学通信》对自己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读伏尔泰的作品有助于树立志向。

(17)、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18)、1711年,17岁的伏尔泰中学毕业。老阿鲁埃希望伏尔泰和自己一样,从事法律职业。迫于父亲的压力,伏尔泰开始学习法律,但他更多的时间是在和贵族、诗人们吟诗作对、风花雪月。才华横溢的伏尔泰觉得自己是为享乐和文学而生,与阿鲁埃家庭毫无共同点可言。在务实的有产者老阿鲁埃眼里,伏尔泰的举止纯粹是不务正业。为了让伏尔泰脱离巴黎游手好闲的贵族圈子,老阿鲁埃一度把他打发到卡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