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孔子简介和生平事迹114句

孔子简介

1、孔子简介100字左右

(1)、这里就是说孔子智慧的成就、学问的成就、作人的成就,都很平实,不是天才。

(2)、三十一岁 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孔子在鲁。

(3)、四十六岁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鲁定公四年,孔子在鲁。

(4)、孔子在齐,齐大夫扬言欲害孔子,齐景公也对孔子说:“吾老矣,弗能用也。”于是孔子自齐返鲁(见《史记·孔子世家》)。据说返鲁时迫于形势险恶,仓促中把正在淘的米未及做饭即提起来一面走路一面滤干。(《孟子·万章下》:“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

(5)、十二岁 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鲁昭公二年,孔子在鲁。

(6)、五伦之教,始于舜之命契。而儒者实出于司徒之官,故亦曰:“天下之达道五: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然契但立其品,至孔子则定其界。何者谓之界?君尽君之道,而不以责臣;臣尽臣之道,而不以责君;父尽父之道,而不以责子;子尽子之道,而不以责父;至夫妇昆弟朋友亦然。此所谓界也。故子曰:“君子之道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中庸》)其在《大学》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止之云者,即止于其界也。不特此也。知夫为子之难,则父无不慈矣;知夫为父之难,则子无不孝矣;知夫为臣之难,则君无不仁矣;知夫为君之难,则臣无不敬矣。故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亦非恕也。”(见《荀子·法行》篇)其在《文王世子》曰:“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知己之界,故责躬不得不厚;知人之界,故望人不敢不薄。由前言之谓之忠,由后言之谓之恕。是故五伦之道,统之于忠恕,其始为孝弟,而其极则为仁。

(7)、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8)、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9)、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今中国山东曲阜市)。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其父叔梁纥,其母颜氏名徵在。

(10)、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1)、齐景公与晏婴来鲁。景公问孔子,秦穆公何以能称霸,孔子回答说他善于用人。(《史记·孔子世家》)

(12)、五十六岁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

(13)、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14)、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九年(前501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五十一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齐国送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五十五岁。

(15)、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6)、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17)、干泽而渔,蛟龙不游。覆巢毁卵,凤不翔留。惨予心悲,还原息陬。

(18)、六十三岁 公元前489年,周敬王三十一年,鲁哀公六年,孔子在陈。

(19)、二十岁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鲁昭公十年,孔子生子,因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所以取名鲤,字伯鱼。

(20)、无论怎么看,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华夏几千年,他编篡的书籍成为了万古财富,他著述的学说至今被众人景仰。这是货真价实的,没有抄袭,没有拷贝。

2、孔子简介和生平事迹

(1)、孔子35岁之时,鲁国三家作乱,孔子离开鲁国,来到齐国,向当时的齐景公宣传他的治国思想。景公听了很赞赏,但齐国国内的状况也和鲁国相似,不容孔子发挥他的才干。于是他只好返回鲁国,这时候鲁政权由季氏操纵,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治不由君主掌握而受大夫臣子操纵的情况,不愿出仕。于是“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即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的工作。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被鲁国国君任命为中都宰,这时孔子51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政绩斐然。但是,孔子实施的一系列旨在加强君主权力的政策都在鲁国贵族的反对下失败了,加上鲁定公与当时执掌国政的季桓子不思进取,接受了齐国所馈赠的女乐文马,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怠于国政,孔子深感失望,于是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名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在以后漫长的14年间,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一个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但是尽管孔子有相当的自信,却仍然不被各国任用,反而颠沛流离,屡屡陷入困厄危难当中。然而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候,孔子仍然以天命自任,不改变他的志向。

(2)、孔子说:“我不是天生下来就知道许多道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的文物制度,勤快求学而得来的。”

(3)、69岁,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任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4)、十岁 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鲁。

(5)、冬季,晋铸刑鼎,赵鞅、荀寅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铁鼎上。孔子认为,这样做就会“贵贱无序”,破坏等级制度,不由得发出了“晋其亡乎!失其度矣!”的感叹。(《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6)、35岁的时候(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到了齐国,第二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但是齐国的大夫不喜欢孔子,想谋害他,在齐的第三年,孔子回到了鲁国。

(7)、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8)、十五岁 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鲁昭公五年,孔子在鲁。

(9)、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著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10)、在这十年间,孔子历经沉浮,对很多事情本质都看的比较清楚,印证了三十岁时所“立”的原则,更加坚定不移,所以总结说:“四十而不惑”。

(11)、    中国依“儒”“释”“道”文化为主导,他们是互补推进:

(12)、做到仁,就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我自己希望达到的,也希望别人能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愿意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不要怎么对待别人;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尊重和歧视都是相互的,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你歧视别人,别人也会歧视你。

(13)、孔子说,自己15岁那年,脑洞大开,开始发愤图强努力读书,所以说十有五而志于学。30岁的时候,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办学校,可以靠着学费和劳务费来养活自己,所以说三十而立。40岁的时候,孔子奠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民办学校也越办越好,所以说四十不惑。

(14)、四十岁 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鲁昭公三十年,孔子在鲁。

(15)、孔子见卫灵公不能用他,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史记·孔子世家》)由此,决计离卫西去,投奔晋国赵简子。走到黄河边,听说赵简子杀害了两个贤人,不由得临河而叹,返回卫国,然后去卫如曹适宋。

(16)、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17)、二十六岁 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孔子在鲁。

(18)、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19)、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颁发“大成乐”专祀孔子。成化十三年(1477年),增祭孔乐舞为八佾,加笾、豆为扩大规格祭祀孔子。

(20)、十四岁 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鲁昭公四年,孔子在鲁。

3、孔子简介及个人资料

(1)、在适宋的路途上,曾与弟子习礼于枟树之下,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派人把大树砍倒了。孔子微服而行,逃到郑国,郑国也没有接待他,只好取道适陈。

(2)、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3)、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这时孔子在童年艰苦学习的基础上,更自觉地在学业和品德上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4)、四十二岁 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鲁昭公三十二年,孔子在鲁。

(5)、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随母颜姓,氏孔,名丘,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6)、孔子的生父叔梁纥是鲁国的低等贵族,是一名给人看家护院的武士。他65岁那年到颜氏家族走婚,和颜氏女生下了孔子。(关于走婚文化可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从《“家”字看原始社会的走婚制度》)叔梁纥走婚后不久就死去了,孔子出生后一直在母家,即颜氏家族中成长。(孔子弟子中有很多孔子母家的人如颜回、颜路、颜幸等。)

(7)、颜回死,享年四十一岁,孔子哭之恸,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8)、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诗歌。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9)、对于鬼神,孔子则采取了存而不论的态度,没有说信也没有说不信。“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10)、孔子从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教导人们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提升道德境界,这些方法,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

(11)、夏,鲁哀公与吴人会于鄫(今山东省峄县境内),吴向鲁索取牛、羊、猪各一百头为祭品。吴太宰讙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贡辞谢,子贡以周礼说服了伯讙,维护了鲁国和季康子的尊严。

(12)、孔子在教学中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一视同仁,他倾其所能,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学生。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述而第七)。有个叫陈亢的弟子怀疑孔子给儿子开小灶,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季氏第十六)。

(13)、春,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求为季氏将左师,与齐军战于鲁郊,克之。季康子问他是怎样学会作战的,冉求说,学于孔子,遂荐孔子于季氏。季康子派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归鲁。至此,孔子结束了访问列国诸侯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14)、可是再去堕孟氏的成邑(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时,却受到孟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而失败。堕三都至此半途而废。(《史记·孔子世家》)

(15)、悦学悦开心(YUEAcademy)致力于为大家提供各类实实在在的课程资源。

(16)、讲到好古,在这里可以注意一下,中国人在近几十年以前的几千年当中,观念上都认为今不如古。在历史上许多地方,都引证古人的事例,充满了对古人的赞美。而近世纪的观念,引进了西方文化。从十六七世纪以后,西方文化有一大转变,认为古不如今,越到后来,越推翻了前代,今天很可能是错的,明天会更好,这就涉及到哲学上的一个问题了。究竟人类文化是进步,还是退步呢?照中国的,东方的看法是今不如古,人类历史文化是退化,没有进步。照目前西方文化的看法,是古不如今,古代永远是落伍的,新的永远是进步的。这两种相反的看法,便在哲学思想上形成了一个问题。

(17)、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著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18)、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然而现代人大多都只知道孔子的圣人光环,却对圣人的生平事迹知之甚少,今天特别为大家整理孔子的生平事迹,希望大家对孔子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9)、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20)、孔子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所谓“知天命”指的是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4、孔子简介英文

(1)、晋会诸侯于平丘,子产、子太叔相郑伯以会。……及盟,子产争承(争取使郑国少贡),自日中以争,至于昏,晋人许之。孔子认为“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左传·昭公十三年》)。

(2)、四十一岁 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鲁昭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鲁。

(3)、六十岁 公元前492年,周敬王二十八年,鲁哀公三年,孔子在陈。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5)、无论任何人,都不可自恃聪明,以免聪明反被聪明误。世间没有不学自然会的事情,多学多想、多看多做,都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代替不了。

(6)、    蒙古元朝在平定西南完成统一后,大尊儒术,要以文来治理国家,14世纪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袭历代旧典,命人在当时的都城北京修建宣圣庙。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京师正式修建孔子庙。

(7)、孔子任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卓有政绩,治理一年,四方则之。

(8)、   为什么要学习孔子呢?因为他的思想有几个特色:

(9)、礼,包括国家之间交往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昏、丧、祭、燕、飨的典礼,也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内容。孔子认为,周朝的制度、文化是夏、殷以来文化发展的高峰,周礼是吸取了夏朝、殷朝的优点而制定的,十分完备,值得遵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且,他也乐观地相信:即使百世之后的的制度也不过是对周礼的补充和完善,“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10)、孔子自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11)、二十九岁 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鲁昭公十九年。

(12)、其次,站在政治哲学的立场来讲,不谈现实,只谈理论。因为一切学问的最后,都须要哲学来做总结论的。譬如说,帝王政治、民主政治、独裁政治、自由政治,所有各种政治思想和作法,在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但是谁能够下一个结论说究竟哪一种政治体制是最好的?我相信这是无法下结论的。历史上都有过,都看过,都经验过这些政治制度,可是没有人能够肯定何者是绝对的好,何者是绝对的不好。药物也是一样,中药有中药的用法,西药有西药的用法。某种病用几种不同的药,相对的都可以治好,这也和政治哲学的道理一样。所以究竟是古代的好或现代的好,也很难讲。

(13)、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14)、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15)、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

(16)、三月,吴伐鲁,吴大败,孔子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17)、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30)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18)、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由小司空升大司寇,摄相事。

(19)、    孔子祖先是宋国人,本来是宋国的王室,后来逃到鲁国去。他父亲年纪很大才与她母亲结婚。孔子三岁时父亲过世,母亲把他带回娘家亲自抚养长大,家里贫困卑微,没有什么地位,所以,孔子是一个从平凡走出伟大结局的人。

(20)、39岁冬天晋铸刑鼎,孔子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5、孔子简介

(1)、成物非托诸空言也。昔者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富之教之,后之言治国平天下者,盖莫能外也。富之道奈何,道千乘之国一章尽之矣,曰:“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教之之道奈何,道之以政一章尽之矣,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冉有之言曰:“方六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之言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并见《论语》)观于冉有、子路而能若是,孔子不益可知乎!

(2)、在过郑到陈国时,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可以说是非常落魄,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这段时间是不为诸侯所用,但孔子不为所动,慢慢到了“六十而耳顺”的境界。

(3)、70岁,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去世,孔子十分悲伤。

(4)、十一岁 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鲁昭公元年,孔子在鲁。

(5)、吴公子光使专诸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

(6)、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7)、孔子的学问高深莫测,如巍巍高山,令人望而却步;如浩浩海洋,使人莫测其际。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第五)。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罕第九)。

(8)、十七岁 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此后不久,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9)、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10)、三十二岁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孔子在鲁。

(11)、富教之施,先于一国,而后及于天下。孔子去鲁,迟迟吾行,曰:“去父母国之道也。”(见《孟子》)而又曰:“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礼·檀弓》)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故其欲用鲁者,非为鲁而已也,将以为天下也。为天下者,大同之事也;为鲁者,小康之事也。而为天下不得不有望于鲁者,鲁一变可以至道,大同必由小康而进,未可一蹴几也。斯其意见于《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诸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是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而公羊家本之,乃有《春秋》张三世之说曰:“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内其国而外诸夏。于所闻见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公羊·隐元年》“公子益师卒”下何休《解诂》)呜呼!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本《礼运》语),圣人怀抱之大如此,岂易及哉!

(12)、季康子问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季康子欲行“田赋”,即将军费改按田亩征税,使冉求问孔子,孔子曰:“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季氏不听。(《左传·哀公十一年》)

(13)、孔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由董仲舒倡议,汉武帝施行“独尊儒术”政策,后世统治者或孔教信徒陆续尊称孔子为圣人、文圣、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14)、琴操(《琴操》,古琴曲集,传为东汉蔡邕辑。)

(15)、一切靠自己,不要老是想着求神求人。自己的学问自己求,求到了别人也拿不走。自己的智慧自己开,遇有高人指点,当然最好。但是指点过后,仍须自己努力。

(16)、三十八岁 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鲁昭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鲁。

(17)、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8)、孔子率孔鲤与部分弟子观鲁桓公庙宥坐之欹器,对孔鲤与弟子们说:“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恶有满而不覆者哉!”他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功破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荀子·宥坐》)

(19)、说的再具体些,对待人要尊敬,使用人要谨慎,“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20)、今天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孔子的介绍,没有特别惊奇之处,但是就学习英文来说到是不错,对于一些仁、乐、礼的翻译可以了解一下。

(1)、孔子曾说:“六十而耳顺。”意思是说这时他听到任何事情,都能立即辨明是非。

(2)、十九岁 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女亓(qī)官氏为妻。

(3)、春,管山林的人(“虞人”)在曲阜西边的“大野”打猎,捕获一只怪兽,据说是麟,孔子说:“吾道穷矣!”于是绝笔,停止了修《春秋》。

(4)、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演习礼仪。

(5)、二十五岁 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十五年,孔子在鲁。

(6)、建国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重修,现保存良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孔府占地5万平方米,九进院落,楼房厅堂463间。

(7)、孔子的一生可谓艰辛坎坷。但孔子在思想和学术上的卓越成就,仍使得他的生命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中国人代代敬仰尊崇的导师和圣贤。

(8)、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的抵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9)、四岁 公元前548年,周灵王二十四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鲁。

(10)、《论语新解》:好学必好古。若世无古今,人生限在百年中,亦将无学可言。孔子之学,特重人文,尤必从古史经验前言往行中得之,故以好古自述己学。此章两之字,其义何指,尤须细玩。

(11)、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12)、专著作品:《六经》:古人认为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诗歌:《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13)、七十三岁 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

(14)、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