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求人可使报秦者是什么句式130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的者是什么意思

1、求人可使报秦者出自

(1)、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2)、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3)、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20安徽高考,改编)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①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文名籍甚。

(6)、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7)、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司马迁《屈原列传》)

(8)、从特殊性来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前进”“亲信”)可能是重要实词;用其本来意思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可能是重要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两个名词连用,主谓之间的名词,带了宾语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重要实词;较难理解,需要借助推断的实词可能是重要实词。

(9)、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发出,动词)

(10)、特殊句式这个小考点在平时考试中涉及不多,考生能把特别明显的句式译出,但对其他稍复杂的句式往往会因忽略而丢分。原因多样,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句式意识不强,尤其是不会通过语言标志词译准特殊句式。事实上,只要能辨识出特殊句式,译准不成问题。辨识特殊句式,除结合文意外,强化根据语言标志词辨识特殊句式这一方法意识也十分重要。

(11)、⑤沛公军(于)霸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1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13)、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14)、元结,后魏常山王遵十五代孙。结少不羁,十七乃折节向学,事元德秀。天宝十二载举进士,礼部侍郎阳浚见其文,曰:“一第慁①子耳,有司得子是赖!”果擢上第。复举制科。会天下乱,沉浮人间。国子司业苏源明见肃宗,问天下士,荐结可用。时史思明攻河阳,帝将幸河东,召结诣京师,问所欲言。结自以始见轩陛,拘忌讳,恐言不悉情,乃上《时议》三篇。帝悦曰:“卿能破朕忧。”擢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募义士于唐、邓、汝、蔡,降剧贼五千,瘗战死露胔于泌南,名曰哀丘。

(15)、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16)、荀伯玉,字弄璋,广陵人也。祖永,南谯太守。父阐之,给事中。伯玉仕宋为晋安王子勋镇军行参军。齐高帝镇淮阴,伯玉为高帝冠军刑狱参军。①高帝为宋明帝所疑,被征为黄门郎,深怀忧虑,伯玉劝高帝遣数十骑入魏界,安置标榜。②魏果遣游骑数百履行界上,高帝以闻,犹惧不得留,令伯玉占。伯玉言不成行,而帝卒复本任,由是见亲待。后随高帝还都,除奉朝请。高帝使主家事。③武帝罢广兴(注)还,立别宅,遣人于大宅掘树数株,伯玉不与,驰以闻,高帝善之。

(17)、解释:“其实”,这里是两个词,古汉语绝大部分是单音节词汇。

(18)、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9)、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把“目”换成“眼睛”,把“首”换成“头”,等等。二是把文言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等等。

(20)、国君无论他是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人不想寻求忠臣来为自己做事,任用贤良来辅佐自己,可是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却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过的原因,是人君所认为的忠臣并不是真正忠诚,所认为的贤臣并不是真正贤明。

2、求人可使报秦者是什么句式

(1)、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杜牧《阿房宫赋》)

(2)、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3)、⑥赐之(以)彘肩。(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4)、留:古代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号、物名等

(5)、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6)、射者中。(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7)、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等。

(8)、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9)、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0)、这篇课文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写蔺相如,没有写他一生的事迹,只选择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断来写,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负荆请罪”,写他对内的顾全大局,团结为重。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质,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同时也在前两个事件中给读者以暗示。

(11)、例③,“褒禅山”“华山”为地名,“唐”为朝代名,“慧褒”为人名,翻译时要保留。

(12)、④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3)、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14)、在文言文中,谓语动词一般不能省略,如果谓语对应的位置上不是动词,我们得首先确定它的词性,继而确立词性活用类别,最后推知它的意思。

(15)、西安路校区:大连沙河口区民政街402号,科技广场后身(地铁西安路站A口右转30米)

(16)、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17)、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到不了今天。借助人家的力量又去伤害他。这是不仁德的;失掉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判断)

(18)、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

(19)、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0)、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2)、雅,即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

(3)、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4)、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仁爱是天下的表率)

(5)、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6)、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7)、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你吗?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8)、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9)、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10)、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11)、解释:家尊是称自己的父亲,令尊是称别人的父亲。谦敬辞里有。

(12)、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司马光《赤壁之战》)

(13)、“调”,即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是定语后置句,应译为“寻找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14)、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荀子《劝学》)

(15)、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6)、被天下耻笑。这就是不了解人所招来的祸患啊。

(17)、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

(18)、一般而言,特殊句式总有语言标志,这些标志就是我们判断句式的主要依据,包括判断句和被动句。但也有例外,就是不带任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因为无标志,所以较隐蔽。要想译到位,全凭对文意的把握。

(19)、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20)、解析:首句“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与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的结构一样。是什么样的缙绅呢?是与徐孟祥交往的缙绅。

4、求人可使报秦者属于什么句式

(1)、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词,容易混淆。区别的办法是:宾语前置的“之”前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宾语),“之”后是动词(谓语);定

(3)、示例:然而积累每一勺水来形成江河,积累微小的灰尘来形成崇山峻岭,没有志向,没有勤奋,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

(4)、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5)、贵族子弟十分惊恐,认错说:“有这些事。”  

(6)、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7)、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 

(8)、二者不可得兼。——《孟子·梁惠王上》(以上两者不能够同时得到)

(9)、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3分)

(10)、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11)、“删”,即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六国论》中“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是发语词,不译;再如《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也”,是表句中停顿的语助词,不译。

(12)、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管他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状后)

(13)、其次,翻译句子时,应先将文言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然后用“留、删、换”的方法依次加以解释,再用“调、补、变”的方法将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如若遇到疑难词或句,可暂时缓一缓,等译完上下文,再整体上进行合理推敲。这一步骤中,一定要学会圈定关键词,就是阅卷时所谓得分点,比如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以及古今异义词等,必须保证这些得分点准确无误。

(14)、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15)、“意译为辅”,即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来重新调整语序,使句意更通顺、流畅。

(16)、例:《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17)、译文:                     

(18)、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19)、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

(20)、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5、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正常语序

(1)、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征,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2)、———————————————(6字诀之 调)————————

(3)、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4)、③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

(6)、③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7)、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采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以”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凭借”等义项;译准其连词义,如“因为”。另有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其”,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另一重点是其语气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还是”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语境准确译出。“因”,主要考查的是“于是(就)”“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在语境中的确定。“乃”,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8)、再如《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也”,是表句中停顿的语助词,不译。

(9)、言饫礼所以教民敬戒,昭明大体而已,故其诗乐少,章典威仪少,皆比类也。”

(10)、例3: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而止。(2015年高考重庆卷)

(11)、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注意点:“焉”字是兼词,要翻译好)

(1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3)、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

(14)、(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15)、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16)、例5: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2015年高考四川卷)

(17)、以上六种方法不是孤立的,在翻译时要综合运用。

(18)、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19)、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休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

(20)、⑧……非……欤?  (……不是……吗?) 

(1)、例: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调序法)

(3)、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贾谊《过秦论》)

(4)、最后,译完全句,还须通读一遍,仔细检查重要语法现象及得分点是否已体现出来,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语病等,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然后认真誊写即可。

(5)、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对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例①,“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

(7)、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8)、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9)、④……庶几……欤?   (……或许……吧?)

(10)、(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11)、例③,“既望”为农历每月十六。翻译时就应换成现代的说法。

(12)、③其……耶?其……耶(也)?    (是……呢,还是……呢?)

(13)、例②,“量”“应”“归”分别译为“估量”“应对”“归顺”。

(14)、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君子不屑于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省略)真是令人奇怪啊!

(15)、君讳宗谅,字子京。大中祥符八年春,与予同登进士第,始从之游,然未笃知其为人。

(1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17)、如果使郑国灭亡而能对你有利,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你。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也知道很难。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18)、时史思明攻河阳,帝将幸河东,召结诣京师,问所欲言。(5分)

(19)、①何……哉(也)?    (怎么能……呢?)

(20)、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判断)

(1)、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3)、(我)有五十亩田,自己耕田妻子养蚕,姑且以此来生活。

(4)、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

(5)、李大亮,京兆泾阳人……贼将张弼异之……世皆贤大亮能报,而多弼不自伐也。

(6)、②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司马迁《屈原列传》)

(7)、例: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8)、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9)、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10)、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