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值得阅读吗118句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

1、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排名

(1)、赫尔曼·布洛赫于1886年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只比他的同胞卡夫卡小三岁,但是直到1931年,卡夫卡去世七年以后,人到中年的布洛赫才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套《梦游人》系列。

(2)、也许只有经过了生活的磨砺和沉淀才能真正地读懂昆德拉吧。这一次我屏神静气地把这部小说读完,我发现我原来不以为然的那些部分原来是有价值的。正是因为这些貌似与故事无关的联想和阐释才让小说和人物都无形中厚重了起来。

(3)、首先需要区分的是,昆德拉所处的环境并不是一个绝对森严的环境,恰恰相反,它是处在了捷克等东欧国家正处于解冻时期的历史氛围。在西方化思潮的影响下,捷克知识分子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利维坦的威胁,还有当人们拥抱了一种有限的自由,可是又并不知道如何把握这种自由的情况下,如何应对虚无症的问题。这种虚无症是现代主义的产物,人们身处在一个个人解放欲望的环境下,却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欲望,不知道如何面对那么多的诱惑和选择。重的挑战是什么?是信仰的挑战、宗教的挑战、国家的挑战;轻的挑战是什么?是我不知道怎么去面对这种荒原一般的处境,怎么去面对我的孤独,我的个体的欲望,我没有生命意义的这种虚无的处境,轻与重同时存在于小说主人公的困惑中,只是它分成两种典型,在昆德拉的叙述里,那是一种像天鹅绒一样很轻,又裹挟在我们生活中的这种质感,它其实是一种现代性的产物,是人在失去信仰之后,不知该往何处走的一种困境。

(4)、米兰·昆德拉选择了“柔弱”这个词放在人物身上,然后研究这个词,柔弱到底是什么?米兰·昆德拉得出一个接一个的回答。米兰·昆德拉久久地观察他的雅罗米尔, 给他一个词,捉住他,分析他。甚至,米兰·昆德拉会作为意识介入,站在小说人物群之外发出抽象的评价与思索,俨然一位大哲人,一个上帝。例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第二章,他发表了一长段关于灵魂与肉体相互关系的看法。《笑忘录》中有关音乐的一段深奥突兀的思考等等。

(5)、主人公埃施在科隆丢掉了簿记员的工作,怒火中烧,试图向警察局检举同事南特维希,最后却寄出了一封举报贝特兰德的信。在这中间,工会领导人马丁·盖林格给埃施在曼海姆的码头找了一份仓库办事员的差事,埃施在那里认识了海关检查员科尔恩,后者想把自己的妹妹埃尔娜嫁给他,他则为了将飞刀表演者的女搭档伊隆娜从危险的表演中“拯救”出来而辞掉工作,组织起了女子摔跤比赛。事业再次挫败后,埃施回到了科隆,与他的旧相识、酒馆老板娘亨特延大嫂结婚,试图以此使混乱的世界恢复秩序。

(6)、大学越来越多,学生也越来越多。为了获取文凭,他们得找到论文题目。题目是无限的,因为一切都可以论述。档案馆里堆得那一捆捆发黑的论文,比墓地还要惨,即便到了万灵节,也不会有人去看一眼。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相信我,在你原来的国家的一部禁书,就远远胜过在我们大学里随口乱喷的亿万言。——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7)、复调不仅具有小说形式技巧上的意义,同时也反映了作家的思维方式甚至世界观。所谓的复调思维指的是一种以对话性为精神核心的思维模式。“他性与差异是对话的基本条件;相对与包容是对话的基本立场;互补与创新是对话的基本旨归。”( 2) (257)把复调概念置于一个超越诗学形式范畴的广义角度来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相比,背离了复调的对话性精神。

(8)、 (内容摘要)巴赫金复调理论的精神核心“对话性”,不仅属于诗学范畴,更具有独特的精神内蕴。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对话性复调相比,米兰·昆德拉的创作为复调小说开辟了新的形式。但从作者与人物关系以及精神内蕴的角度来分析,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却背离了复调的“对话性”,而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9)、待她不好的不是他,而是他的记忆,他无能为力,是记忆将她从爱情区域排除出来。——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0)、法国作家阿丽亚娜·舍曼撰写的传记《寻找米兰·昆德拉》,让我决定重读这位捷克作家。他曾六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代表作包括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玩笑》《笑忘录》《生活在别处》《小说的艺术》等,他是一个祖国的遗民、一位携带故乡的作家,他为自己的写作赋予一种气质,那就是在恐怖中发现玩笑的可贵。他总是在用轻盈对抗重负,这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美学截然不同。在中国,昆德拉是一个现象。一位东欧作家,影响一代中国青年,他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玩笑》《生活在别处》至今仍未过时。

(11)、相对于人物之间的对话,另一种类型的复调指的是个人内心思想、情感的挣扎与斗争, 即隐性复调——人物自身对话。具体表现为:善与恶、爱与憎、高傲与卑微、高尚与卑鄙等各种表层到深层复杂心理的交融和转化。

(12)、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不能其为自我。——米兰·昆德拉

(13)、昆德拉爱音乐,更爱诗歌。昆德拉与诗歌的最初接触,要追溯到童年时期。他曾回忆道:

(14)、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于1975年移居法国,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代表作品有《玩笑》《生活在别处》《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等。

(15)、故事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化的国家,人在时代和历史的洪流中是那样渺小,时代和历史和脚步无人能阻挡,总有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狂热躁动、愚蠢无知,让人蒙受巨大伤害,让人对人性失望到极致,随着那一代人和那个时代的消亡,会烟消云散,但是造成的伤害却长久存在。

(16)、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3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8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17)、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8)、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着不同的承受,有时很沉重,有时轻的如一声叹息。正如昆德拉在小说中所说: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19)、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gLHT2IBgE2KndFN5JrX2A提取码:5g1z   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0)、我很怕一下子把我和他之间突然形成的命运鸿沟点拨的太清楚我既想掩盖这一道鸿沟又担心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欲盖弥彰可是我又偏偏找不出一句能不把它挑明的话来只要涉及我们的生活每字每句都在表明我们如今已分道扬镳我们的前途未来各奔东西我们会被卷往相反的方向我竭力聊些日常琐事来掩饰我们彼此已成陌路人的状况但这更糟谈话中故意找鸡毛蒜皮的话题很容易暴露用意弄得十分尴尬——米兰·昆德拉《玩笑》

2、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值得阅读吗

(1)、布洛赫的父亲是一家纺织企业的老板,布洛赫早年一直服从父亲的安排,学习纺织专业。他成年以后就开始逐步接管他父亲的生意,然后就跟卡夫卡一样,试图过着一种在家庭责任和自己的理想之间挣扎的双重生活。1927年,他终于不顾家人的反对,卖掉了家族的纺织厂,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和哲学的研究当中。

(2)、昆德拉从小热爱音乐,也热爱诗歌,但他没有坚持下去,没有去当音乐家,去当诗人,而是坚定地走小说家的路。如果说昆德拉从小爱上音乐,完全是家庭的影响,那么昆德拉被诗歌所吸引,其原因则要复杂得多,有捷克文化传统所起的作用,也有西方超现实主义诗歌的精神召唤,但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源于昆德拉本身:青年时代的昆德拉,有着革命的理想,而诗歌是激情的诗意表达,是理想的抒情之歌。

(3)、我唯一担心的是明天的生活能否配得上今天所承受的苦难。

(4)、布洛赫对乔伊斯尤其推崇,认为他的《尤利西斯》是深刻反映了时代精神,对时代重大问题进行多方面认知的一部伟大作品。所以在《尤利西斯》的影响下,布洛赫就开始创作《梦游人》三部曲,并终于在1931年发表。

(5)、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6)、米兰·昆德拉更向前走了一步,他取消了一切道德归罪,不管是他人的还是自我的。《为了告别的聚会》中,雅库布,一个曾受迫害,将要流亡国外的人,“无意”中杀死了一个无辜的生命——茹泽娜。他有很多机会阻止悲剧的发生,但他没有。反而一直沉溺于对这个行动的玩味当中,结果发现自己并没有任何良心上的重负。与自我归罪的拉斯科尔尼科夫相比,雅库布既没有受到他人的归罪也没有进行自我归罪。他的行为很轻松,因而也很恐怖,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残酷。要克服道德归罪就必须抛弃寻求意义的人生。因为寻求意义的人生必然导致绝对的人生,归罪的人生。因为寻求意义的人生难免成为捆束人身的绳索,使人在自己身上撞见自我的悖论。特丽莎追求灵与肉的结合却导致“灵魂看着背叛灵魂的肉体”( 6)(123);萨宾娜反抗媚俗, 背叛一切, 但得到的却是不能承受之轻。“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 这种虚空就是她背叛一切的目标吗 ?”( 6) (99)

(7)、你从来不善于生活。你总是在想,你的义务,就像人们说的,是生活于其中。在现实的中心。但是,对你来说,现实又是什么呢?政治。而政治,是生活中最不基本的和最不珍贵的东西。政治,是漂浮在河流水面上肮脏的浮沫,而实际上,生活之河则涌动于深深的洪流中。——米兰·昆德拉《告别圆舞曲》

(8)、复调可以分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中,显性与隐性的含义是不同的。“从表层看,以文本中多种文类并置为形式的文体的复调是显性层次的复调;从里层看,以多种艺术手法实现的不同感情空间的并置则是米兰·昆德拉隐性层次的复调。”( 2) (229)相对而言,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复调偏重于对话性。人物之间对话与人物内心对话构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的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

(9)、漫漫迷途终有回归。——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0)、米兰·昆德拉CatherineHélie-Gallimard/图

(11)、人是在雾中前行的人。但是当他向后望去,判断过去的人们的时候,他看不见道路上任何雾。他的现在,曾是那些人的未来,他们的道路在他看来完全明朗,它的全部范围清晰可见。朝后看,人看见道路,看见人们向前行走,看见他们的错误,但是雾已不在那里。——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

(12)、从那以后,她明白了集中营绝无特别之处,没有什么值得让人惊讶的,而是某种命定的,根本性的东西,来到世上,就是来到它的中间,不拼尽全力,就不可能从中逃出去。——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3)、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只有当迫害者误将它遗忘在某个角落时,我们才能与它不期而遇。——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4)、50年代初,昆德拉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最后成为了捷克著名小说家。

(15)、昆德拉的清醒与不妥协,不仅仅表现在他对自己作品的态度上,更表现在他对于人类存在与个人境遇的思考上。读过昆德拉作品的人,大都有一种突出的感觉,他的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诗意的叙述与哲学的思考兼而有之。然而,昆德拉所关注并思考的存在,并不完全等同于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更不同于萨特所言的存在,具有独特而深刻的指向,如他在《小说的艺术》中所指出的那样:

(16)、生活,就是一种永恒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坚定存在。——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

(17)、在人的身上,我总是发现某种让我深深厌恶的东西,那是因为我看到了,他们的残忍,他们的卑鄙,还有他们的愚蠢,往往披上了感伤情怀的外衣。她打发您去送死,她经历了一种被伤害的爱情的成功报复。因一个平凡而善良的女人的关系,您走上了断头台,您在心里还以为,自己在一出莎士比亚可能为您而写的悲剧中扮演着一个角色。——米兰·昆德拉《告别圆舞曲》

(18)、《不朽》则是阿格尼丝的故事,歌德与贝蒂娜、劳拉的故事,鲁本斯的故事的共在交织与统一。人物故事线索的复调式结构形成一种多声部共鸣的艺术效果。

(19)、如今,追捧的潮水退去,读者能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重新看待米兰·昆德拉和他的作品。

(20)、经文循环往复,犹如朝圣者的双眼离不开故土,犹如临终者不忍离世。——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3、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推荐

(1)、(5)(捷)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M),景凯旋景黎明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

(2)、HRInstitute是一家在亚太地区开展业务的企业咨询与培训公司。在日本境内,从事相关的商业类培训与咨询,从1993年开始,已经持续为众多企业展开至今,是日本最为畅销的培训与咨询服务之一。该套装书可以帮助您建立商业逻辑思维,修正商业模式模式,开拓市场营销思维,在职场和企业发展中助您一臂之力。

(3)、没有一点儿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听凭内心的呼声的引导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地煎呢?——米兰·昆德拉《不朽》

(4)、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在形式上不满足于传统的以对话关系为基础的话语复调,大胆向前迈进,从小说的结构切入提出文体的复调,并将之作为小说自身建设上的一次升华。复调概念源于音乐,“是指同时展开两个或若干个声部(旋律), 它们尽管完全合在一起, 但仍保持其相对独立性。”( 3) (70)昆德拉借用音乐来对照小说,界定了米氏复调的两个必要条件:各线平等;整体不可分割。

(5)、时间再往前推,90岁那年,米兰·昆德拉重新获得了捷克国籍。这位流亡法国43年、曾说过“我把布拉格带走了:它的气息、味道、语言、风景和文化”的大作家,得以名义上重返他“从不承认”的故国。

(6)、昆德拉的作品是反浪漫主义的,是对于崇高的一种消解。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很多文学作品喜欢挂上昆德拉的旗号,当时中国文学的一个潮流就是反崇高、反浪漫,比如像王朔的作品,但是他跟昆德拉很不一样,昆德拉是更知识分子式的那种反思崇高,王朔更像是大院子弟那种,有点痞气有点傲。

(7)、我也同样清楚,一旦越过那条界线,我就不再是我了,我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不知什么样的人。这种可怕的变化使我胆战心惊,所以我一直在强烈的失落感中拼命寻求爱情。这种爱情,应该让我能继续生活在往昔与今日一致的爱情憧憬、爱情理想之中,因为我不愿意把我的生活从中间分割,我要它自始至终贯穿如一。——米兰·昆德拉《玩笑》

(8)、小说第一部《1888年:帕塞诺夫或浪漫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一个阶段,传统的价值观开始衰落,但依旧是确定的。

(9)、自由并不始于双亲被弃或埋葬之处,而是始于他们不存在之处:在此,人们来到这个世界却不知道谁把他带来。在此,人由一个被扔入森林的蛋来到世间。在此,人被上天啐到地上,全无感恩之心踏入这尘世。——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10)、各线的平等体现于显性隐性两个层面。不同文体的交融是显性层次的复调。米兰·昆德拉用“综合性散文”这一术语来说明小说有能力把“讽刺论文、小说叙述、自转片段、历史事实、翱翔的幻想综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就象复调音乐的声音一。”( 2) (227)比如《不朽》中,阿格尼丝、保罗教授的故事性叙述,歌德、贝多芬、贝蒂娜、海明威的传记性叙述,对“不朽”、“巧合”、“面相”的沉思,小说家昆德拉的创作与小说观,构成了文体层面的显性复调。而《生活在别处》则是由雅罗米尔的故事性叙述、梦境叙述、关于抒情态度的哲学沉思构成。昆德拉认为小说是一支由哲学、叙事和梦融合而成的乐曲。

(11)、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惟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2)、我一向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一直相信这两个世界是和谐的。这只是个假相。我已经在其中一个世界里被大家丢在一边。现实的世界没我的份,只剩下了另一个,幻想世界。——米兰·昆德拉《玩笑》

(13)、就像在这尘世之中,自打一开始,除了背叛就没有别的东西!——米兰·昆德拉

(14)、他怎么说他爱她,说觉得她很美,也没用。他那情人之眼无法安慰她。因为爱情的目光是一种使她的身体成为惟一的目光。让-马克想着两个在别人眼中变得看不见的老人之间孤寂的爱情;那是一种预示着死亡的悲哀的孤独。不,她需要的不是一种爱情的目光,而是陌生人的,粗鲁的,淫荡的眼光的淹没,这些眼光毫无善意,毫无选择,毫无温柔也毫无礼貌,不可逃脱,不可回避地投注到她身上。正是这种目光将她保持在人的社会群体中,而爱情的目光则将她从中拉出来。——米兰·昆德拉《身份》

(15)、1928年,当时已经42岁的布洛赫转向文学之后,就把他的目光投向了现代小说,当时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穆齐尔、托马斯曼等作家已经完成了小说的新革命,他们突破了传统。

(16)、这就是为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许多主人公都有一个未完结局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一旦作品中的主人公认为自己掌握了某种终极真理时, 陀思妥耶夫斯基总让他们在吃尽苦头后相信自己思想的可悲片面性和未完成性。

(17)、拥有这样强大朋友圈的就是我们今天想介绍的这位奥地利小说家——赫尔曼·布洛赫!

(18)、没有任何东西能像嫉妒那样消耗一个人的全部精力。——米兰·昆德拉《告别圆舞曲》

(19)、尼采常常与哲学家们纠缠一个神秘的“众劫回归”观:想想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吧,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无止地重演下去!这癫狂的幻念意味着什么?——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0)、在我们看看来只有偶然的巧合才可以表达一种信息。凡是必然发生的事,凡是期盼的到,每日重复的事,都悄无声息。——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4、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不朽

(1)、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

(2)、发表《梦游人》后,他又创作了一部叫《着魔》的小说,这部小说以希特勒为原型,分析纳粹在德国的兴起。

(3)、人们一旦把一件事情太当真了,那么信任就会把这件事推向荒诞的地步。一种政策的真正捍卫者,永远不会把这一政策的诡辩看得太认真,他们看重的,只是掩藏在这些诡辩之后的实际目标。因为,那些政治谎言和那些诡辩的存在,并不是让人们来相信的;它们更多地是被人们用作心照不宣的借口;那些把它们太当真的天真的人,迟早都会发现这里头矛盾多多,漏洞百出,都会开始反叛,最终可耻地成为叛徒和变节者。——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

(4)、托马斯当时还没认识到,比喻是危脸的,比喻可不能拿来闹着玩。一个比喻就能播下爱的种子。——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就在2020年9月,米兰·昆德拉获得了捷克共和国最高文学奖之一的弗朗茨·卡夫卡奖。这一奖项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向标,虽说最终老爷子未能获诺奖,但他依旧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6)、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7)、书籍简介:《无知》是被法国读书界称为“遗忘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前两本分别是《缓慢》和《身份》)。米兰·昆德拉早期作品的主题往往离不开政治和性这两个主题,但在后期,他的作品中关于政治的题材渐渐淡化而哲思的倾向更为明显。《无知》述说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乡寻根,却在现实巨大的落差中经历迷惘、失望及寻找自我的过程。

(8)、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么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着——米兰·昆德拉

(9)、人类的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都是直线前进的,这就是人类不可能幸福的原因,因为幸福是重复的渴望。——米兰昆德拉

(10)、十五年后,获得自由的路德维克重回故地,遇到了成为理发师的露茜,而露茜已经不认识他了。为了报复当初执意将他驱逐出d的泽马内克,路德维克设计引诱了他的妻子埃莱娜,却随即得知埃莱娜与丈夫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反而令泽马内克庆幸可以因此与埃莱娜离婚。埃莱娜知道路德维克不爱自己之后...

(11)、米兰昆德拉用第一人称的方法,把读者全情代入,好象你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被突然的遭遇逼到死角里,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看完整本书,心情无比沉重,仿佛还没有从阴暗逼仄的死角里走出来。

(12)、所谓“回归”,对于昆德拉而言,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时间意义上和精神意义上的回归。在《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到昆德拉青年时代所走过的路。昆德拉在布里埃的笔下渐渐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13)、《生活在别处》: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

(14)、小说中作者和妻子薇拉去一座已改为酒店的城堡度周末,驾车行驶在公路上时,一辆摩托车飞驰而过,引起了作者对速度的思索。由此他回忆起18世纪法国作家维旺·德农的小说《明日不再来》...

(15)、绝对真理没有了,有的只是形形色色可以被人选择利用的相对真理。这是否意味着可以放弃对人生意义的寻求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与虚无主义者的根本区别可以在《一个荒唐人的梦》中得以体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篇幻想短篇小说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类文化历史命运的总理解。小说的主人公——荒唐人在梦中到了一颗远离地球的行星上。上面居住着“太阳的儿女”。他们纯朴天真,相貌美丽,与大自然共生共存,从没有体验过怨恨和痛苦的滋味。由于同异己的荒唐人的接触,这个行星上的居民失去了自己原始的天性,他们那种欢乐的童稚般的生活永远被毁掉了。不过荒唐人由于自己的荒淫无度而毁掉另一个星球上的纯洁与和谐后,从此就把这一理想永远保留在自己的心间。他永远也无法忘记这种理想的诱惑力,并将永远以一种无法遏止的力量去憧憬这一理想。从梦中醒来,又回到地球上后,荒唐人就献出毕生精力宣传真理。这种真理就是:人们不丧失在地球上生存能力的情况下,能够成为美好而幸福的人。

(16)、到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昆德拉想探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当上帝死了,信仰缺失之后,我们该过怎样的生活?

(17)、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米兰·昆德拉

(18)、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米兰·昆德拉

(19)、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以为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20)、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米兰·昆德拉

5、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有哪些

(1)、回到我们今天的重点——《梦游人》身上。这本小说创作于1928年至1931年间,虽然是布洛赫的第一本小说,但却是一部开辟了现代小说新方向的巨著,甚至还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推动了小说形式革命的、采用复调叙事的哲理小说。据说米兰·昆德拉就是因为《梦游人》的影响而写出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拉美文学代表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也深受其影响。

(2)、爱情一旦公之于众会变得沉重,成为负担。——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3)、“第一次听到捷克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诗人维捷斯拉夫·奈兹瓦尔的诗句时,我还是个十岁的孩子,正在摩拉维亚的一个村子里过夏天。那时的大学生一放假,都回到务农的父辈家里,他们像着了魔似的背诵他的诗。傍晚,在麦田间散步时,他们教我念《复数女人》(LaFemmeaupluriel)里所有的诗。”

(4)、昆德拉为什么会警惕刻奇?因为他意识到,这种自我崇高化的倾向,容易导致对于苦难的消解。举个简单例子,在中国有个俗语叫忆苦思甜,什么苦难的生活都是有意义的,都能够在事后的追缅中赋予它意义,这就是“刻奇”的一种表现。

(5)、孤独:独自穿越生命而不用任何人关心;说话不用人倾听;经受痛苦而不用人怜悯。——米兰·昆德拉《无知》

(6)、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复调维度

(7)、我离你很远,我没有什么可以跟你说的,可是我就在这里,而且我知道你在那里。——米兰·昆德拉

(8)、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9)、矛盾与悖论,再一次向我强调了现代小说的独特性:比起解决问题来说,小说更偏爱抛出问题。笔至此处,我不禁又陷入沉思:文学的意义今安在?文学固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是,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又有几人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呢?我再一次求问昆德拉,他的回答是:“我们早已明白不再可能推翻这个世界,重塑它,阻挡它不幸地向前奔跑。唯有一种可能的抵抗:不要对它太认真。”这是终极的解答吗?按照昆德拉式的反讽和悖论思维,我想这未必就是。

(10)、布里埃在昆德拉的这段回忆里,看到了“故乡摩拉维亚的田园风光与先锋派诗歌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已经表明这位未来作家对故土之根的依恋,以及现代性对他的巨大吸引力”。 

(11)、复调小说是赶走“上帝”,破坏“乌托邦”,粉碎绝对真理的极好工具。米兰·昆德拉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用各自的复调重新述说了这一精神。但是,在这一大主题下,两位大师做出了不同的思考,表明各自不同的态度与立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包容相对性后的挣扎不同,昆德拉把相对性绝对化后形成了相对主义,取消了任何真正的争论与对话的可能,把对话看成是多余的。

(12)、本书不仅仅是描述几对男女感情上的纠葛,也不仅仅是书写个人命运在大的境遇变迁中的沉浮、个人在变革时刻的选择,更是一部层次丰富、意象繁复的哲理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谵妄之下人的生命分量几何这一带着神秘感的疑问开篇,随着不断穿插的书中人物的生活走向、所思所想提出了生命之轻与重、灵与肉的相对...

(13)、(7)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4)、由于各人有各人的道德上帝,生活世界的道德秩序就是由无数个体的绝对道德原则构成的。因为道德的相对性变成了个体自我感觉的绝对化。这种相对性的绝对化必然造成一种多元杂多的绝对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认为人可以为自己创造终极语汇,他只给人“对话”的权利。而米兰·昆德拉却推开了宗法的上帝,“让个体的自我欲望成为自己的宗法上帝, 在道德的相对性中沉醉。”(7)(163)

(15)、让他们陶醉的城市景象之美事实上并非是个幻觉,只是在被践踏、侮辱和嘲弄之后,透过自身的衰败才隐约可见。——米兰昆德拉《无知》

(16)、再来谈“不可能的回归”、“一个反现代的现代人”。这两个短语都包含某种悖论,因其逻辑上的矛盾性,呈现出一种反讽的意味。(而反讽,正是昆德拉小说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昆德拉承认,移居国外是其个人生涯中最具决定性的事件。这件事从头到尾,其实并没有什么悲壮感,至少表面看来如此。1975年,昆德拉接受了法国雷恩第二大学的聘任邀请,“与妻子薇拉一起完全合法地离开捷克斯洛伐克”。1981年,他被正式授予法国国籍,对此他表示:“法国已经成为我的书的祖国。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追随了我的书的道路。”历史并非一成不变,2019年,昆德拉又重获了捷克公民身份。从某种程度上说,昆德拉“回归”了,至少在政治身份上是如此。但从文学角度讲,昆德拉的“回归”并不是同步的,或许将来也不会同步。他拒绝把自己用法语写的书翻译回捷克语。布里埃说,这一举动“在捷克共和国往往被看作任性,或者某种傲慢的表示,有损于他的形象。众人被辜负的仰慕往往会被一种强烈的怨恨所取代”。昆德拉为何不愿意“文学回归”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17)、说起来,昆德拉很希望自己被当做一位文学家去对待,去用美学的价值来解读他的作品。但是他的书在西方出版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政治是解读他文学作品的第一标杆。

(18)、我坚信,唯美的标准并不来自上帝,而是来自魔鬼。在天堂中,没有人能区别美与丑。——米兰·昆德拉《告别圆舞曲》

(19)、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主人公意识是独立于作者意识的,两者处于平等层面。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与独白型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 作者意识不把他人意识(即主人公意识)变为客体,并且不在他们背后给他们做出最后的定论。作者的意识,感到在自己的旁边或自己的面前,存在着平等的他人意识,这些他人意识同作者意识一样,是没有终结,也不可能完成的。作者意识所反映和再现的不是客体的世界,而恰好是这些他人意识以及他们的世界,而且再现他们是要写出他们真正的不可完成的状态。”(1) (109)(未完成性、平等性和非客体性是“ 对话”形成的三个基本要件)。

(20)、《玩笑》的背景是捷克六十年代政治风云到来的前夕,但《玩笑》中的故事情节本身却追溯到五十年代;

(1)、就凭他是个陌生人,便超越于所有其他人这上。——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2)、纳粹兴起之后,德国就吞并了奥地利,布洛赫的人身安全自然也受到了威胁。在1937年,他在监狱里关了几个星期,他在狱中就开始构思《维吉尔之死》。

(3)、书籍简介:青年学生路德维克因为在寄给朋友的明信片上写了几句玩笑话而被开除,并被下放到矿井做苦役。在服役期间,他爱上了一位老实稳重的姑娘露茜,将她视为自己黑暗生活的引路人。然而露茜对两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和抵制,激怒了不知内情的路德维克,最终,路德维克用一个耳光将露茜彻底赶出了自己的生活。

(4)、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显性复调指的是作品中不同人物之间不同思想意识的并列和对话。归纳起来可以总分为宗教思想(基督教)和非宗教思想。宗教思想的代表人物有索尼亚、梅什金、阿廖沙等。非宗教思想又可以分为超人思想、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唯理主义,甚至存在主义。这些思想或集中或杂糅于拉斯科尔尼科夫、伊凡、德米特里、地下室中人、斯塔夫罗金、基里洛夫等人的身上。

(5)、我们身后遗忘的时间越是久远,召唤我们回归的声音便越是难以抗拒。这句格言似乎毋庸置疑,然而却是错误的。当人们垂死,死期将至,每一刻都弥足珍贵,便没有时间可浪费,去回忆什么了。应该明白怀旧之情数学意义上的悖论:往往年少时,过去生活的历程微不足道,人的怀旧之情才是最为强烈的。——米兰昆德拉《无知》

(6)、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

(7)、对于他父亲来说,“音乐远远不是社会风俗,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世界的联系。因此,自然而然,当其他孩子还在结结巴巴地背字母表时,他很早就开始把这种高级语言教给他的儿子”。就这样,五岁的昆德拉跟着父亲学钢琴,后来又师从多位著名音乐家学乐理,学作曲,不仅弹得一手好钢琴,还吹小号。

(8)、所以他的作品其实跟乔伊斯一样,不多。他的小说创作总共只有五部,第一部是《梦游人》,第二部是《未知量》,第三部是《维吉尔之死》,第四部是《无罪者》,第五部是《着魔》。

(9)、不同人物故事线索的同时性叙述是隐性层次的复调。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为例。五两章是以“轻与重”的主题叙述托马斯的故事;四两章是以“灵与肉”的主题叙述特丽莎的故事;六两章则是以“媚俗与背叛”的主题叙述弗兰兹和萨宾娜的故事;第七章则回旋曲式的回应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看似不够连贯的叙述蕴含了作者的苦心,体现了复调多线索、平行、共时、整体的特点。

(10)、在托马斯的的生命中,他可以那么轻松随意地与任何女人上床。可是,尽管如此,我依然觉得这并不是托马斯的人生态度,他的声色犬马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他的灵魂深处是严肃而执着的。这集中表现在他对特蕾莎的一往情深却又不动声色的追逐中。他不和任何女人建立稳定的关系,却收留了偶然闯进他生活的这位乡村女招待特蕾莎,并和她结婚。他觉得,特蕾莎就像是一个被弃在篮子中的孩子,顺流漂到他的床榻之岸。于是,他不仅收留了她,而且毫无理由地爱上了她。在特蕾莎不辞而别后,托马斯的魂魄仿佛也被勾走。以至于他不仅能够不顾一切地放弃一切,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地追随特蕾莎坦然地去过每况愈下的苦难生活,以至于最后在乡村的车祸中和特蕾莎双双罹难。

(11)、随着传记《寻找米兰·昆德拉》出版,尘封的档案被打开。作者阿丽亚娜·舍曼仿佛一位资深拼图玩家,从一手访谈到对史料线索抽丝剥茧的整理,一幅进入昆德拉隐秘世界的地图完整呈现在读者面前。《寻找米兰·昆德拉》中文版今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如同该书腰封所言,“我们不断和他在作品中相遇,却不敢走近他”。

(12)、读《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我们可以看到,出于种种原因,他先后两次被开除出d,本来已经是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的他,因立场问题,受到了普遍的谴责;后来他又在精神的层面主动出走,离开捷克,移居法国,按照捷克的传统,一个文人放弃了他的祖国,那就是背叛。昆德拉的作品早期用捷克语写成,有诗歌,有剧作,有小说,还有随笔,到了法国之后,昆德拉又放弃了母语,用法语写作,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他主动割断了与祖国的文化之根和精神血脉的联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于政治的原因,他的捷克语作品在捷克斯洛伐克遭禁,这可以理解。可是在“天鹅绒革命”之后,为什么他用捷克语写的那些重要作品,比如《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捷克还是没有出版呢?

(13)、(关键词)复调;陀思妥耶夫斯基;米兰·昆德拉

(14)、有的人认为昆德拉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报复,更是一种背叛。昆德拉对这样的反应没有在意,因为他知道,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应该对历史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应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他清醒地看到,1989年之后的布拉格,政治让位给了市场,意识形态的控制让位给了大众传媒的无孔不入。昆德拉说过:

(15)、"比喻是危险的,爱情源于一个比喻。——米兰昆德拉《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16)、近日,卡夫卡文学奖、国际文学奖获得者,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候选人,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中文电子版面世!让我们随本期书单,领略这位世界文坛大师的风采。

(17)、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8)、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于人类已经忘记自由。——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