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雨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1、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2)、“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3)、路远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扎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4)、雪花是最美的花朵,它以细小的花瓣笼罩了整个世界,笼罩了大地上一切旧的格式,笼罩了喧嚣的尘世,笼罩了浮躁的思想与追名逐利的心境.在智者眼中,尘世上哪一种花儿鲜艳能比得上雪花的晶莹,雪花的纯净?香客顶礼膜拜,祈祷的是来生的幸福;熙熙攘攘的人们,追求的是今生的富足.人生应如雪一样洁白,心灵应如雪一样纯净,可他们都是匆匆过客,走得太快,却忽视了路边的风景;想要的太多,却失落了最珍贵的心情.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被物欲、名利包围着,但是雪洋洋洒洒,无拘无束,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震撼.当我们静下心来想听一听飘落的圣洁语言的时候,才发现被声色迷乱的耳目,被功利遮掩的心灵,早已失去了感受最真挚音乐的能力.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雪花似的淡泊.雪是这个星球最纯粹的语言,它告诉了你它所有的圣洁.凝视雪地,心渐渐地被轻雾朦胧,身处的尘世逐渐离我淡淡远去……
(5)、寒食、清明节过去不久,那些香味扑鼻的花儿慢慢凋谢了,枝头的百花渐渐变稀,退去了原有的艳丽色彩,呈衰颓干枯状,多么可惜。
(6)、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7)、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形象的特征)
(8)、以上三首诗反映黄梅雨时节,天气乍阴乍睛现象。
(9)、(3)揭示效果和情感:视听结合渲染出惨淡凄寒的氛围,烘托了征人的愁苦心境。(1分)
(10)、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11)、(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
(1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3)、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14)、(2)《问刘十九》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很有特色,试对“绿”“红”“雪”三字的表现力作简要赏析。
(15)、2)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由衷喜爱之情。
(16)、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17)、孩子,不要出去呀!到市场去的大道已没有人走,到河边的小路又很滑。风在竹林里咆哮着,挣扎着,好像一直落在网中的野兽。
(18)、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关于雨的古诗和赏析《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9)、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20)、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2、
(1)、诗人用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2)、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划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
(3)、乃:就,马上。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4)、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
(5)、修辞巧:是否用了修辞手法,语言上是否有特色
(6)、表达的情感:作者对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饰,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写出,不假饰,不矫情,简洁质朴,有现实感,虽然思想情调不高,但艺术价值不低。
(7)、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周汝昌)
(8)、动静结合的效果:以动、以声反衬环境的安静,渲染出惨淡凄寒的氛围,烘托了征人的愁苦心境。(1分)
(9)、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10)、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12)、这首《临江仙》含蓄真挚,字字关情。词的上阕“去年春恨却来时”可说是词中的一枚时针,它表达了词人处于痛苦和迷惘之中,其原因是由于他和小苹有过一段甜蜜幸福的爱情。
(13)、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14)、赏析:写山中溪流:荆溪蜿蜒穿流,溪水清浅,因溪水冲刷而泛白的石头星星点点地露出水面。
(15)、赏析:词家有主张“词不宜和韵”的,因为词句参差,音律很严,难以使抒写的情思与限定的声韵吻合无间。但乐此不疲以聘其才的仍大有人在,其“善用韵者,虽和犹如自作”,这首小令便是如此,因而颇为著名。关于雨的古诗和赏析《春夜喜雨》
(16)、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比如:天津卷第二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17)、“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着盛装闹苏堤赏春景,是总写游苏堤的繁闹状况,这是“面”。
(18)、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19)、A.“潋滟”意为波涛汹涌,写出雨后水量充沛。
(20)、(注释)①缲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②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指用穿牛衣的人。
3、
(1)、(2)解读细节作用以及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词人通过这些典型细节生动地刻画出了征人因思乡而于孤独中眺望远天,却见明月临关,光照千里,浩荡的月色,漫天飘洒的飞雪,听着稀疏残余的漏声、星星以及呜咽着的画角声后更引发其浓郁的孤寂感和驱不散的乡愁(2分)。
(2)、雨润万物之灵!滋甘大地,露海河湖塘,水之恩涌、惠普神洲,水晶洁银、清澈透明,柔纯雪白,亮净玉莹,乃万物生命之源!
(3)、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赏析: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5)、赏析: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
(6)、赏析:写山中溪流:荆溪蜿蜒穿流,溪水清浅,因溪水冲刷而泛白的石头星星点点地露出水面。
(7)、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与雨有关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8)、赏析: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9)、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10)、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①。牛衣②古柳卖黄瓜。
(1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12)、唐太宗写的这首诗,每一句就如一段动画,而整首诗又构成了一幅远近景色结合的动态的“山雨飘洒图”。这首诗还有一个写作特点是每句都包含了一个动词的片语,这些片语是罩云、喷雨、低飞、斜足、泫从、起溜、濛柳、含吹。
(13)、赏析:写山中溪流:荆溪蜿蜒穿流,溪水清浅,因溪水冲刷而泛白的石头星星点点地露出水面。
(14)、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关于雨的诗词加简短评析杜甫《春夜喜雨》
(17)、牖:窗户。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18)、仲春季节,南阳之西,一派大好春光。自然物万物柔桑生长把春天的乡村,点缀得更美了。垂柳拂风,娉娉袅袅,春雨点点,回落塘中。那农家牧童,披着蓑衣,愉快地唱着歌;竹篱笆内,可窥见那穿着绛黄色裙子的农家女的倩影。行路征人,解松半湿的衣衫,在村里歇脚,村主人热情地用鸡黍招待客人。
(19)、点明效果(手法+情感):借景抒情情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愁苦和思乡之情。
(20)、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4、
(1)、 ID:gzywxxzs
(2)、首句“黄梅时节家家雨”,交待了当时的环境。黄梅时节乃是立夏后数日梅子由青转黄之时,江南多雨,俗称黄梅天。其时细雨绵绵,正所谓“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泄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仿佛“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心情异常恬静安详。
(3)、动景:黯淡稀疏的残星更漏,呜咽的画角,飘飘洒洒的漫漫飞雪分
(4)、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5)、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7)、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8)、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雨后池上》宋:刘攽
(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10)、⑤性格朴实无华:“不是膏油首面新”意思是不假修饰自然干净。
(11)、第一句中,“雨里鸡鸣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
(12)、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13)、(2)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14)、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15)、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春日田园》
(16)、杜甫当时在四川成都,诗中所说的"南京"不是指江苏南京,而是指成都,成都梅雨时值农历四月。
(17)、分析:这类题目标准答法必须要答关系,参考答案给出的是采分点,由于各省市的要求不一样,对于我们考生来说,掌握规范答法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回答作者情感时,要考虑两个方面:对外物的情感;作者本身的心情。
(18)、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19)、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
(20)、答题步骤:①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②概括诗句描绘的内容。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5、
(1)、首先总括画面:时间+地点+两个以上的特征词+中心语
(2)、(3)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 ”和“②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4)、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水槛遣心》二首,大约作于公元七六一年。此为第一首,写出了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轩,长廊;楹,柱子。赊,远。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这儿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呢,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唯其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如果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唯其风微,燕子才轻捷地掠过天空;如果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为人叹服。“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从这二句诗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到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吗?这就是所谓“缘情体物”之工。 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这儿非常闲适幽静。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黄宾虹先生曾经说过:“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黄宾虹画语录》)高明的绘画如此,感人的诗歌更是如此。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宋廓)
(5)、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诗人的注意力从霏霏淫雨,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远远近近,此起彼伏的片片蛙声,正是这处处蛙声,烘托出了当时周遭的清静,试想,如非心如止水,神游物外,而是焦灼烦躁,何以知微渺“虫声”今夜“新透绿窗纱”?
(6)、(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雨关于雨的名句赏析关于雨的名句实在太多,在这略挑几句,愿与楼主共享。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的是春天的小雨点点滴滴滋润万物小草以渐渐长出来远远的看去嫩绿嫩绿的走近时却稀稀疏疏看不见了。
(8)、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9)、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维《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0)、http://www.xiyuwen.com/Article/7168(建议复制到电脑端访问)
(11)、我国古籍早对东南季风过记载,如汉代应劭《风俗通》说:"五月有落梅雨,江淮以为信风。"朱国桢《涌幢小品》也说:"吴中五六月间,梅雨既过,必有大风连数日,士人谓之舶趠风。云是舶遇此风,日行数千里,虽猛而不为害"。
(12)、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
(13)、《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是晚唐五代时期词人写征人思乡的边塞词。上片写主人公由明月而思乡,由思乡而“梦长安”,思乡之苦可见。下片写他梦醒后所见所闻。所见天阔星稀,白雪漫漫,所闻夜漏声残,画角呜咽,以景象渲染乡思愁情。
(14)、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5)、---------------------------------------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6)、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17)、温馨提示:考生一定要注意简析、赏析或者结合诗句分析这类的词语,若只概括特征不分析仅得一半分。
(18)、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
(19)、6)以及对漂泊生活的厌倦,渴望早日归乡过安宁平静的生活。
(20)、赏析:粘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飏到天尽头了。
(1)、芭蕉自喜人自愁,不如西风收却雨即休。关于雨的诗五十首《春夜喜雨》
(2)、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3)、赏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
(4)、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范成大《春日田园》
(5)、译:在咸阳桥上遇雨了,那牛毛细雨随风飘摇不定,宛如悬在空中的水晶帷帘;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表达诗人对下雨时美丽景象的赞美之情。
(6)、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7)、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方向。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
(8)、(1)诗歌前两句状写黄河的雄浑气魄,突出了九曲黄河的 、 的特点。
(9)、(注释):白门:今江苏省南京市。(简析):这是一首情诗。因春雨而引发出许多怀思的情愫,有追思、有梦境、有挚情、有画意,极尽情思之苦,最后连情书都无法寄出,更可知这种思念的无奈而又无尽。
(10)、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赏析:词家有主张“词不宜和韵”的,因为词句参差,音律很严,难以使抒写的情思与限定的声韵吻合无间。
(11)、――――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2)、柳宗元写这首诗时在广西柳州,小春即农历三月。
(13)、(杜甫:《春夜喜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4)、赏析:粘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飏到天尽头了。
(15)、赏析: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16)、
(17)、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
(18)、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赏析:“明亮”、“丰满”分别写出了昆明雨季的光线充足、雨量充沛的程度,暗示了雨水滋润下的万物会蓬勃生长,为下文写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埋下伏笔。表现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
(1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
(20)、译: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表达诗人对雨后的美丽景象的赞美之情。
(1)、-----杜牧《清明》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邵注)草堂水亭之槛,言凭槛眺望以遣心也。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①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②。 (此章咏雨后晚景,情在景中。(,)中皆水槛前所眺望者。未联,遥应郭村,以见郊居之清旷。八句排对,各含遣心。)。 ①梁简文帝诗:“细雨阶前入。”②黄希曰:成都户十六万九百此云“城中十万户”,虽未必及其数,亦夸其盛耳。叶石林曰: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 其二 蜀天常夜雨①,江槛已朝晴。叶润林塘密②,衣干枕席清③。不堪祇老病,何得尚浮名。浅把涓涓酒④,深凭送此生⑤。 (次章,说初晴晓景,下四言情。叶润承雨,衣干顶晴。老病忘名,酒送余生,此对景而遣怀也。)。 ①蜀中雅州,常多阴雨,号曰漏天。②王勃诗:“林塘花月下,别是一番春。”③陶潜诗:“夜中枕席冷。”④《杜臆》曰:浅把,见无奢愿也。⑤(远注)公诗喜用送字,如送老、送此生之类,然亦有本。谢脁诗“远近送春日”,沈约诗“送日隐高阁”,亦曾用之矣。-----------仇兆鳌《杜诗详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