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萨特存在主义基本原则66句

萨特存在主义三大命题

1、萨特存在主义名词解释

(1)、*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典型的堕落方式。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许不是享乐、纵欲或淫荡,但却是一种对于人类个体的毫无收敛的泛神论式的轻蔑。”

(2)、与文本论关于文本是封闭的自我满足的认识相反,读者论认为文本是开放的非自我满足;与作者论的作者自我中心论不同,读者论主张的是非自我中心说,他们的读者反应批评是依据读者自身的体会而发生转移的。

(3)、这一愿望结构图清楚地表明,文本本身具有我们所期望和需要的东西,而要发掘隐藏在文本中的意义,就必须具有象征的眼力,只有这样,读者才能超越文本的约束。

(4)、萨特曾经引用批评家阿兰说过的一句话,“性格就是誓言”,来论述性格也是坚持不懈地自由选择,在行动中逐渐形成的,实际上,没有一个先于行为而存在的心理特征。

(5)、自由是绝对的,这只是意味着选择的自由,选择的自由与获得自由是不同的,选择的自由是永恒的,有许多东西人们永远不能得到,但却可以永远地自由选择行动。

(6)、加缪因此反对自杀这种选择。我们不能用否定荒诞的存在来解决荒诞这一问题。它是人与世界对抗的必要条件。用自杀作为一种解决荒诞的办法,将恰恰是对人类存在这一状况的挫败、否认。

(7)、萨特虽不主张作家诉诸情感,但并不是否定情感伴随着审美对象的创造。他认为:“人们是用感情来重新创造审美对象的。”只是情感在此是以自由为根据的。

(8)、自为存在(thebeingoffor-itself)

(9)、1945年,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

(10)、对于整个作家群体来说也是这样。作家在社会中的状况是只消费而不生产,在这种意义上作家是无用的。因为:

(11)、相比之下,有大革命传统的法国人比较易懂,不在乎什么本体论,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听上去很“唯物”,因为他把存在分为“自在的”和“自为的”存在,前者显然是无意识从而无意义的自然、后者当然是有意识从而有意义的人类。由此得出上帝不存在(因为西学上帝赋予人类意义)、同理亦无普世的人性、个体以自己的行动创造“本质”,亦可理解成时间生“意义”,要么自由成为爱国勇士、要么自由选做卖国懦夫,分明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思维,个人观点。萨特宣称他的哲学可以拯救危难中的全人类,你同意吗?当然不同意,同意了就违背了萨特主义,不是吗(为什么)?普世、救赎是否定上帝的萨特自己也意识不到的潜意识思维、文化诉求,恰恰受制于西学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

(12)、1933-1935年,他进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师从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此间,他研读了可称存在主义首创人海德格尔的学说,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13)、他的另一著作《辩证理性批判》则以人学辩证法为结构框架,以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构筑出一门新的学科——人学,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4)、但是,离开创作主体来谈论作品,把符号、信息的科学研究与作者、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分析割裂开来,把形式与内容对立起来,忽视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分析与社会现象的历史原因,把作品看成是静止的、抽象的东西,也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正是结构主义文本论的局限性所在。

(15)、但萨特的文学作品中的基调似乎与以上的原则有所抵触。他的剧作《禁闭》有一句经典台词:“他人,即是地狱。”同时,他笔下其他作品描写的人物大多有心理扭曲,孤僻不群等特征,有批评者认为他忘记了人性光明的一面,也有人指责他否认人与人之间建立真正联系的可能性。

(16)、一般地说,用于韵文的词语其情况便是如此。它们不是标志着实在,而是在变异实在。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实在的碎片也即以文学的形式包含在词语之中。

(17)、这两种批评方法,在萨特看来各有局限。对于精神分析法,萨特指出:“唯有精神分析能使我们在成年时发现完整的人,即不仅发现人的现时的限制,同时还有历史的重荷。”

(18)、1968年5月法国大学发生了骚乱,反对越南战争和学校的规则。萨特与波伏娃等人发表了支持学生的行动的声明。并前往大学发表演讲。

(19)、审美意识首先是对一项价值的辨认。这里所说的价值不是通常所说的作为本质或概念意义上的价值,在萨特那里,价值的唯一根据在于自由,人们在自已的自由中选择价值或价值标准,除此而外没有任何东西保证价值的正当性。

(20)、“把整个身心都奉献出来,带着他的情欲,他的成见,他的同情心,他的性欲秉赋,以及他的价值体系。”,“因此,作家为诉诸读者的自由而写作,他只有得到这个自由才能使他的作品存在。”

2、萨特存在主义基本原则

(1)、“意识是这样一种存在,它的存在设定(posit)它的本质。与此相反,意识的对象的本质设定对象的存在……我们可以把海德格尔对于此在的定义应用于意识,即,意识是这样一种存在,它在它的存在中操心它的存在。不过,有必要这样来完善这个定义:意识是这样的存在,在它的存在涉及一种不同于它自身的存在的范围内,它操心自己的存在。”(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p21)

(2)、*悖论是思想家的激情之源,而且没有悖论的思想家就像一个没有情感的恋人:微不足道的平庸……一切思想的最高悖论是尽力发现思想不能够思考的事情。

(3)、萨特哲学可表达为:存在先于实质。对萨特而言,“存在”的意思是,一个人被“抛入”一个世界。每一个人都能创造自己的实质,或者,选择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我们生活在中国文化传统之内,也许很难同意萨特命题的后半部分。一个人被抛入中国这样的社会,很难选择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不过,萨特的反驳是这样的:你可以拒绝被他人贴上任何标签。没错,我们反对被社会贴上任何标签。每一个人都是“唯一“,任何标签都不能定义一个人。

(4)、“和死人的关系……是被我们叫做‘他为的存在’的基本关系的本质结构。”也就是说,主体逃避被他人超越,逃避在他人凝视下变成他为的存在,其实就是在逃避死亡。但主体无处可去。因为这种恐惧的决定性来源是他自己的虚无的结构,它为了维持自身,自己设定了自己的规定性,直到肉体死亡这个纯粹的外在性、偶然性让它戛然而止。这样也就意味着,与其恐惧,逃避,不如直面他人与恐惧,将自己的自由背负起来。

(5)、*把婚姻与爱情协调起来很是需要花费些气力,若无神灵相助,则很难成功。不过,色情倾向可以由结婚或要结婚的决定引起。自相矛盾的是,某种非常神秘的、以至只有借助于神灵的作用才可以解释的事物,要靠反复思索和决定才能发生,而且整个过程必须同时发生。这就是说,相爱并不等于婚姻,很难看到爱情怎样才能变成义务。

(6)、他们认为阅读只是消极地认识作品的过程,批评则能积极地为文本创造一种意义,文本意义存在着多重性,最能意识到这种意义多重性的便是诗学,而且诗学所研究的只是文学中产生意义的各种方法,而不是文学内容本身。

(7)、在萨特看来,对人的本质来说,存在与自我选择之间没有区别。人在其存在的过程中,总是通过不断的选择来实现他的个人选择。

(8)、以上三本哲学论著,主要阐述他受胡塞尔影响的现象学观点。

(9)、但避免不安,把偶然性转变为必然性,这就意味着自为存在转向自在存在,抛弃自由把自己等同于物的存在。这同上述萨特的伦理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即:

(10)、d.不是指个人对自身的理性认识,而是指孤独个人的非理性的情绪体验。

(11)、萨特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凝视”。他人的意向、否定性通过凝视投射在主体身上,主体意识到他人在凝视自己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在场,意识到了自己的确定、僵死——这对于自为的主体而言是莫大的痛苦。萨特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趴在门前,对着锁孔窥视。此刻,“我是纯粹的对事物的意识,并且事物,受制于我的自我性的圈子中,向我提供出它们的潜在性”,但此时走廊那头响起了脚步声,我便“在我的存在中突然被触及了”。此刻主体会感到“羞耻”“焦虑”等等情绪。这些情绪是在反思之外的,主体不必产生对这些的意向才会有这种反应——它们是自为的一部分。此时,主体不得不成为了他人超越的对象,一种他为的存在。外在的否定性在主体眼中将完满瓦解、分裂,并让世界的一切全都逃离主体,到他人那一侧去。

(12)、萨特在《论莫里亚克和自由》一文中,讽刺了莫里亚克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态度,说他像上帝一样可以看到人物的里里外外,既看到身体又看到灵魂深处,同时遍及整个宇宙,他接着说:“但是一部小说是一个人写给一些人看的,在那个可以透过一切表面现象,一眼望到底的上帝看来,压根儿没有小说,没有艺术,因为艺术的生命是在表象。上帝不是一个艺术家,莫里亚克先生也不是。”

(13)、但是,处于同一时代的读者和作者经历了同样的事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萨特说:“读者位于完全无知与无所不知之间,他有一定的知识,这些知识随时都在变化,足以向他显示他的历史性。”作者们同样也有历史性。所以,作家能够借助于习俗和现成的价值,作者与读者共有的整个世界,利用读者知道的事情把他还不知道的事情告诉他,向读者揭示这个世界中的异化、处境、历史、从而改变它或保存它。因此萨特认为:“写作和阅读是同一历史事实的两个方面。”萨特主张用人的处境来解释作品,把写作看成对人类整体处境的自由超越。

(14)、Howtobelievedecideshowtolive

(15)、作家的这种状况决定了他的真正读者与潜在读者之间的对抗。当作家的潜在的读者不存在时,作家处于特权阶级内部,文学与统治者的意识形态相一致,作家只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内部向自由发出召唤。

(16)、相对于上述二元论,海德格尔则比较关注“存在是什么”这一问题,并认为我们在探究对象可能拥有何种属性前,必须首先以一种先验的方式审视一下某事物“存在”是什么意思。该问题可被视为由最基本的哲学难题“为何有,而非无?”生发出来。几乎没有哪个哲学家或哪种哲学解决过这一问题,但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才能继续探究其他哲学问题。

(17)、“为什么这个人形成了他那样的个人选择?”和“这个人怎样实现了他的选择?”

(18)、晚年萨特高度赞扬波伏娃:“她是一个有着和我有着同样思想高度的女人。”

(19)、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在书中以美国黑人作家查理·赖特(代表作《土生子》)为例说明这一观点。这位作家的种族和出身决定了他只能描写黑人或从黑人眼里看出来的白人。他的每部书都表明了黑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内部的异化。他的读者群也不是普通的人:

(20)、最让萨特名声大噪的是他拒领诺贝尔文学奖一事。1964年,萨特凭自传体小说《词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当天,萨特在餐馆拟写了一份拒授声明,由他的朋友在瑞典驻法国使馆宣读。

3、萨特存在主义三大命题是什么

(1)、法国结构主义文艺理论家们把研究文学的着眼点,从单独文本转移到了总体文学,即在强调对作品形式进行分析的同时,建立关于文学形式规约的一般理论。

(2)、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在书中以美国黑人作家查理德·赖特(代表作《土生子》)为例说明这一观点。

(3)、此后他们一直处于一中分分合合的出境之中,但对彼此的感情却没有丝毫的衰退。就这样,两人间的动人的承诺与荒诞的合同一直持续了50多年,直到萨特病逝。

(4)、行为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反映了一种更深沉的欲望,弗洛依德力图在“力比多”(即性力,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和“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情结是一种受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的,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欲望)中确定这种欲望,而萨特则试图在人的“原始选择”中去确定它。

(5)、1929年,忙于准备毕业论文的萨特通过朋友艾伯德的介绍认识了比自己小两岁的同校同学波伏娃。

(6)、而对于侧重社会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萨特一方面声称它是“我们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其“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对历史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种僵死的教条。

(7)、综上所述,存在精神分析法是一种旨在确定人的原始选择,并解释人的个人选择的特殊方法。

(8)、正因为此,俄罗斯的语言学家罗曼·雅可布森提出,诗学就是“在一般的上下文中,语言信息的诗意功能的语言学研究”。换而言之,语言的诗意功能是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之间一种特殊的机动性关系。

(9)、萨特的哲学著作虽然充满了术语,但他的思想可以变成价值观应用于日常生活,应用到每一个普通人身上。而且他的哲学思想广泛地蕴含在他的小说、戏剧以及传记作品中,这使得他的学说更加深入人心,也为他赢得了能够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师比肩的地位。

(10)、那为什么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呢?他在此书的第二部分作了解答。

(11)、文学家萨特:他虽长相奇丑,但谈吐幽默,为人自然亲切,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并且实现了自己作家的梦想

(12)、哲学家们的思想往往引起两种意外的麻烦,第一是由于他们的思想过于极端而被错误地理解为原意的反面,第二是由于他们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人类的生存难题和思想困境而致使大众陷入深深的绝望。这两种意外的麻烦都毫不意外地落在了萨特身上,于是这位法国左翼思想家决心要拯救和捍卫存在主义,他要澄清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而不是什么别的主义。存在主义被责难为一种绝望而阴暗的哲学,甚至被批评说其否认了人类所有事业的严肃和真实,萨特对这些责难表示遗憾,他其实想告诉大众的是,存在主义的真正要义在于“使人生成为可能”。萨特要澄清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基督教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无神论的共鸣之处——存在先于本质。

(13)、从存在主义到结构主义又到后结构主义,以及它们观照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从作者论到文本论再到读者论的这种变化过程,也就是法国当代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

(14)、在克尔凯郭尔看来,整个思想史一直以来探究的焦点都是错误的。自古希腊起,哲学便聚焦于建构形而上学体系,推崇理性或经验来理解整个世界。但这些体系中无一考虑了根本性的人类情况。在每一次转折点,我们都面临着做决定的需要。选择是我们的出发点、永恒的伴侣,也是最沉重的负担。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真正的不足之处在于心里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而非自己要知道些什么……我应该找到对我而言为真的真理,找到我可以为之生或死的理念。”这一主题后来在整个存在主义思想中重复出现,克尔凯郭尔也因此理所当然地被称为是“第一位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可能不会承认这一称号。

(15)、但是,现代语言学率先打开了联系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门户,而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便是结构主义。

(16)、不过这种社会在萨特看来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而且,萨特在这部论述文艺问题的著作中多次提及他的政治观点。

(17)、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中学哲学教师学衔,并到勒阿弗尔一所高级中学任教。

(18)、而且要明白的是,结构主义文学思潮本质上是结构主义哲学思潮的派生物。文学与任何形式的社会和文化活动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可以用结构主义的原理进行分析。

(19)、而且,他把对结构主义理论的质疑与对文学概念的挑战结合在一起,主张任何一种文学理论,只要含有某种知识体系与系统研究原则,都有可能建立起独立的文学研究学科,这也就为其他研究方法开拓了通道。

(20)、结构主义文本论这种分析作品内部结构的方法,与作者论的外部研究的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由于文学被看成是一种符号学现象,关于创造主体的心理学也就失去了其固有地位。

4、萨特存在主义是什么意思

(1)、波伏娃坚持,自欺行为的假定前提是,人意识到自己在其所处境遇中拥有自由的可能,但却选择忽略。然而该意识却并非是一个给定的事实。比如,儿童不可能有自欺行为,因为他们生活在父母或监护人的世界里,其存在由别人来定义。只有当他们达到青少年的“觉醒”期,才会产生存在主义的“畏”。同样地,波伏娃认为,女人的存在历来都是由社会经济环境定义的,因此她们不知道自己在其境遇内拥有自由的可能,于是其行为便不属于自欺。

(2)、从文艺批评的角度来看,结构主义批评属于“文本论”。“文本论”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是罗兰·巴特(具体可参加我之前回答的罗兰·巴特文本论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3)、*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在多长的时间里,以及在怎样的层次上他能够甘于寂寞,无需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够毕生忍受孤独的人,能够在孤独中决定永恒之意义的人,距离孩提时代以及代表人类动物性的社会最远。

(4)、这样就进入伦理学第四个重要议题:何为存在,为何存在,如何存在。萨特始终是一个重要议题。在逆境中的人,可能都会想到萨特的名言:人被诅咒自由。每一个人都如此,诅咒的另一含义是命定,人被命定是自由的。哈耶克说过,自由绝不意味着幸福,也许相反,自由意味着痛苦。例如,他指出,自由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个人承担失业的风险与痛苦。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伦理学第四个重要议题是:自由——我们应当如何选择。

(5)、总之,萨特的意思是:人在各种具体的环境中,都是不受限制的,绝对自由的,环境不能决定人的自由,不能限制人的自由,人自由地创造环境,环境的意义是由人自己选择的,因而人是自由的产物。

(6)、在德里达那里,一切含有明显同义向心的形式的文本都是第二位的,这种观点与结构主义中的文本中心论完全背道而弛。

上一篇精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结局129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