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论语十二章全部拼音94句

论语十二章全部

1、论语十二章全部翻译成现代文

(1)、文中孔子最赞同曾晳的回答,从“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2)、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3)、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

(4)、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5)、孔子喜欢说“也”,画出文中所有的“也”字,反复朗读并揣摩孔子对宰我的情感和态度,然后写下来。

(6)、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7)、试译:孔子说:“治理国政用道德,就好比北极星安住本位,群星围着它转。”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1)、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12)、在《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           ”,还可以“           ,           ;           。”

(13)、《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认为“均”“和”“安”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标准,这是因为他认为              ,               ,                   。

(14)、方:见方,纵横。如:连词,表选择,或者;足:使……富足。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其:那。以:把。后边省宾语“之”。俟:等待。

(1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直接谈论学习问题: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8)、试译:孔子说:“禘祭大礼,从开头献酒完毕后再往下,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1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0)、请从课文中找出可以用来起名的语段,尝试为自己未来的孩子起一个名字。(也可选取课文之外的《论语》语段)

2、论语十二章全部拼音

(1)、礼,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礼”字贯穿整部《论语》,请将相关句子填写完整,并感悟古人所追求的“礼”的内涵。

(2)、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4)、大意: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5)、试译: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叹道:“唉,难道说泰山的神灵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6)、关于道德问题: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nìng)俭;丧(sāng),与其易也,宁(nìng)戚。”

(8)、试译:孟懿子问怎么行孝。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在车上告诉樊迟说:“孟孙问我怎么行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如礼服侍;父母过世,如礼安葬,如礼祭祀。”

(9)、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10)、字词解释:焉:于此,在其中,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学习。

(11)、试译:曾子说:“慎重料理父母丧事,诚心追祭历代祖宗,人心就复归忠厚了。”

(12)、翻译: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3)、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14)、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15)、“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16)、试译:孔子说:“先看看一个人做什么,再考查他怎么做,然后细细体察他最乐意什么。这样一来,他怎么藏得住呢?他怎么藏得住呢?”

(17)、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18)、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⑦。迩⑧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20)、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论语十二章全部字词翻译

(1)、试译:有人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从政啊?”孔子说:“《尚书》上讲:‘孝悌啊孝悌,只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了,国政也会由此理顺的。’”这也是从政嘛,何必非要当官才算从政呢?”

(2)、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帘子内的人还没有入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剪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僵硬起来了。这才意识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准备寄给远方的征夫的。(唐代的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需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衣。因此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练、制衣和寄衣的描写。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但家人仍需为征夫寄寒衣。)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一去不返,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浸入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该是何等滋味,然而诗人却截取思妇裁制冬衣时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这一细节,其余一概不提,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

(3)、18子张学干(gān)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Aheartwithlovefliesinfreedom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7)、试译:孔子说:“父母在世,看子女的孝心;父母过世,看子女的孝行;父母过世多年,还是不改变父母的正道,就可以说做到孝了。”

(8)、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9)、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1)、翻译: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2)、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

(13)、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           ,           。

(14)、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5)、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6)、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17)、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

(18)、试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没什么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耳根顺了;七十岁随心所欲,没有不合情合理的。”

(19)、B.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2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论语十二章全部注释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7)、字词解释:川:河、河流,逝:流逝,斯:这,舍:舍弃。

(8)、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9)、试译:孔子说:“遵照礼制尽心辅佐君王,人们却以为是拍马屁。”

(10)、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11)、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

(12)、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3)、——[魏]何晏集注[南朝·梁]皇侃疏《论语集解义疏》

(14)、反复朗读下面的语句,体会上下句内容和句式的特点。自选话题,仿写一句话,作为赠言送给同学。文言、白话皆可。

(15)、《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如《学而篇第一》就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的“学而”。

(16)、试译:子夏说:“尊敬贤人,连自己平时待人接物的态度也变好了;服侍父母,能竭尽全力;辅佐君长,能不惜身命;与朋友结交,说话算数。做到了这几点,即使说没读过书,我却敢断定他有学问。”

(1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8)、试译:孔子说:“君子没什么好争的,一定要争的话那就比比射箭吧。射手首先相互揖让,登堂射箭;射完后相互作揖下堂,比输的喝罚酒。这种比争是有君子风度的。”

(1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5、论语十二章全部翻译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2)、《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如《学而篇第一》就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的“学而”。

(3)、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5)、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6)、•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8)、试译:子贡问:“贫穷却不讨好人,有钱却不小看谁,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不过比不上安贫乐道、富而好礼的。”子贡说:“《诗经》上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叹道:“赐啊,现在可以跟你聊《诗》了。告诉你一点,你就联想到别的东西。”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0)、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克己复礼”的理解往往大相径庭:有人认为,“克”是“约束”的意思,也就是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礼;有人认为,“克”是“能够”的意思,也就是能够按照自我意愿行事,又合于礼。你赞同哪一个观点?从课文或《论语》其他章节中任选几则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

(11)、颜回请教问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

(1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上一篇精选论语精典句78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