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王阳明唯心主义者72句

王阳明唯心主义名言

1、王阳明唯心主义例子

(1)、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朱熹

(2)、比如镜子本身是可以照出事物的,但是蒙上了灰尘,照不出来,那你只要把污垢去掉,就可以照出来了,这是不是比朱熹没有镜子硬生生去造一个镜子出来容易的多?比如人们走远路,很累了,问目的地快到了吗?回答不远了,就在前面,人们的信心就来了;如果说还有很远很远,人们马上就气馁了,路实际上还是那么多路,没有减少。这是一样的道理。但王阳明的办法,能让普罗大众感觉通往圣贤的路比之前容易了,减少了人们的畏难情绪。但实际上是什么呢?不管是朱熹的搬进来的办法还是王阳明的激活的办法,其实都是搬运工,是很累很辛苦的事,在实际上不好比较谁更难谁更容易。所以中国迄今只有两个半圣人。但是从立志、从鼓舞人心的角度看,王阳明的思想更有意思,更有想象空间。所以,近代以来,王阳明的思想比朱熹的思想更火爆,更受欢迎,原因就在这里。

(3)、你所见的一切都是你想看到的的,你的心觉得它美它便是美的,你心里觉得它丑它便是丑的了,所以万物唯心造。你所见的一切都是你内心的投影。

(4)、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即“吾心即宇宙 ,宇宙即吾心的观点”

(5)、我们将这本书分为了三个部分来解读,前面为大家分享了:

(6)、第一个意思,肯定了圣人的本质与我们普通人的本质是完全一致的。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只不过是圣人能够把他自己的本质充分地、完全地、没有遗余地贯彻落实到了他的生活实践当中,也就是对于天道所赋予的“性”,圣人能够做到“尽”,而我们普通人没有“尽心尽性”,并不是说圣人与普通人的本原实质有什么不同。

(7)、 所有的宗教都含有一种东西叫同情,同情心。美国的灾难片常常有救狗的环节,救狗的环节就彰显了人道主义的同情。救人往往流于说教,不好玩没趣味性,救狗就有那种趣味性。你对待狗的态度就是你对待其他生命的态度,也就是对待人的态度。马克思说,妇女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天然的尺度,你对待妇女的态度是你对待人本身的态度,这是衡量人性的一把天尺,就是这个道理,王阳明这个格竹子,他要找自己也是竹子的那种感觉,而不是我说竹子竹子,你给我长高一点,竹子竹子,你爬一下。主体哲学是我命令万物,喝令三山五岳我来了,不是那种思维,那种思维才是主观唯心主义。

(8)、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9)、问:阳明先生曾说过“人人皆能成圣”,您觉得这是他的理想,还是确实可以实现的目标?

(10)、关于认识方法,王守仁的核心思想为“致良知”或曰“致知格物”。

(11)、现在很多人还是这个样子呢。网上的喷子愤青基本都是这种,只有自己想出来的是道理,不看实际情况,更不会顾忌别人。

(12)、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最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13)、比如西方黑格尔说的“存在即合理”,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都是经典的唯心主义名言。同时,由于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因此王阳明也被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什么又是主观唯心主义呢?

(14)、但是到了王阳明死了之后,这个“心即理”变味了。人人整天打坐参禅,心里想出来个什么,就以为是天大的道理,死抱着不放。

(15)、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16)、这句话也表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此句说得很好。儒学说到底就是这个一生万物,而万物又同归于一。这个一看似简单,实际却又最难。因为理解透这个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分析透彻(看懂浩瀚的儒学著作可不简单,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而且在自己的实行中也要遵行这一天理,这又显得难上加难了。

(17)、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

(18)、致良知,则是王阳明的政治理想。王阳明把理想当成了事实,交给学生,后来也造成了王学的很多问题。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人都有的,做事从良知出发,学知识要学到良知才能算通透。

(19)、笛卡儿(公元1596-公元1650),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西方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解析几何的创始人。他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论的开拓者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20)、心即理,这个思想的来历。最初是为了反对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动则以“圣人之言”自居,强迫大家按圣人的话去做,而放弃自己的思考。程朱理学把“理”的地位抬高到“高于一切”的地步,必须遵守,不容置疑。这严重地阻碍了当时知识界的思想发展。

2、王阳明唯心主义者

(1)、(解读) 有位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王阳明回答说:“只要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王阳明说,读书的目的在于发明我们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一句话。不在于如何去记住书本,而在于如何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

(2)、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3)、王守仁不光在学术上极牛,在军事上也是极有建树,《明史》对其极力夸赞到什么程度,它用了这么一句话:“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年明朝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集精兵十万造反,王守仁凭借仓促组建的平叛军,凭借乱心之术,避实击虚,最终在鄱阳湖激战三天,宁王兵败被俘,而此乱前后历时35天!至于其他的剿匪平叛战绩,更是数不胜数。王守仁用兵之中融汇心学,可以说是如有神助,所向披靡!

(4)、王阳明少年时代思想很活跃,学习的东西很杂。学过兵法,想去边关立功,还学过道家和佛家的经典,都有比较深的造诣。有个故事是他结婚的之夜,遇到一位老道,这位新郎官居然丢下新娘,去老道那里听讲听了一个晚上。

(5)、知行合一是王学中最有价值,也最为现实的部分,应该拿过来。

(6)、伏尔泰(1694年-1778年),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

(7)、王阳明名言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8)、朱熹的思想从南宋以后,直到阳明心学诞生之前,一直是思想界的主流形式,传播面是非常宽泛的。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格局当中,阳明先生以他十分广泛的生活经验与思想经验为基础,独辟蹊径,再次实现了儒学思想体系的更新,这个功劳当然很大,他的的确确改变了明代中叶之后整个中国思想发展的基本格局。这就是阳明先生的思想,或者说阳明心学在整个儒家发展历史当中的重要地位。

(9)、(解读) 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呢?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10)、良知和其他深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一样,需要不断通过“行”、通过实践激活。良知深藏内心,被各种意念诱惑,美色、金钱、名利、权位等等,稍不留神就会偏离良知的方向,所以王阳明有句名言,叫“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王阳明强调,要不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内心不好的东西剔除出去,“存天理、去人欲”,留下良知,这个过程就叫致良知。“致良知”的过程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的过程就是成为圣人的过程。所以王阳明强调人人都要在事上磨练、在实践中体味真知,发现良知,这个事上磨、事上练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是“去人欲”的过程,因为良知是有规律的,所以人人都可以通过实践、通过事上磨、事上练来强大内心,来致良知,以良知左右自己的行动。比如,王阳明没有参与嘉靖“大礼仪之争”,但是他和弟子、手下说起过这个事,王阳明说,嘉靖皇帝认自己的亲爹是亲爹,符合良知,符合良知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反对的。(夜灯唯许月华侵)

(11)、梭罗(1817年-1862年),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

(12)、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上面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

(13)、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14)、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光阴的流逝而仅仅掌握现在,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可以说自己得到了幸福。

(15)、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无上心印,也是他一生修学与智慧的结晶。“致”则有体认、扩充、践行三义。由“致良知”一语,我们便不难发现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一切圣贤学问,归根究底,都在于体认内心本具的良知;一切道德践履,也无非是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并把这种功夫扩充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而推至万事万物。只要我们恢复了本心之仁,也就是存了天理,也就是致了良知,从而就能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乃至超越善恶对立的道德境界,进入到“万物一体”的天地境界。

(16)、(解读) 心作为客观存在的主体,本来无善恶可言,是本来空灵清净之物。善恶是与人的意念同时出现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动,人只要心动,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现善或恶。当善恶已经存在的时候,分清善恶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恶,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恶,就是没有良知。如果我们有良知,就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只为善,去掉恶行。

(17)、仕途的不顺并没有对王阳明产生太大的影响,反而让王阳明磨炼了心智,他曾对学生们说:

(18)、王阳明学到“格物致知”,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早晚就能格万物,然后从中悟出大道。王阳明认为有理,就和朋友一起从竹子“格”了起来。朋友们“格”了几日,纷纷晕倒。王阳明认为是他们太菜,自己比他们能坚持,多坚持几日一定能“格”出点儿什么。结果几天后王阳明还是晕倒了。

(19)、 王阳明曾言:“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意思是说,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已经过去的事,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

(20)、(解读) 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3、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1)、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王阳明南下广西的路上,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接待。在江西广信,他的弟子蜂拥而至,就连远在贵州的信仰者都跑来向他求教心学大义,由于弟子太多,有些人还见不上王阳明的面;到了当年平定宁王的南浦,曾受他恩惠被解救出水火的老百姓也都簇拥着他,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只因百姓们想看一眼他们的人生导师;到了南昌城,前来的百姓近乎疯狂,未经当地政府同意,就自发地带着水果和刚出炉的主食,出城列队迎接王阳明。

(2)、认为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不可能分开。

(3)、该句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4)、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5)、因此我一直认为,理学实际上原本就是为对治佛教这一外来文化而发生的一次哲学文化运动,但其根本目的则是儒学的重建。这一重建同样归结为两大秩序的重建:一是社会生活的公共秩序,二是个体日常生活的心身秩序。因理学的目的原为对治佛教而实现儒学在宋代的时代更新,因此吸纳佛教、道教的元素,所谓“取其精髓”,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理学原本就在一个更加宽泛的思想视域之内,吸纳了不同思想形态的核心要素,它原本就是整合的。这一经过整合的理学,它的实质是什么?是儒、道,还是佛?当然是儒,因为先秦孔孟儒学的基本观念、概念、理念是统摄其他不同思想的基础,虽然表达形式有所不同,但正因此而导致了先秦儒学基本面貌的时代更新,所以我们通常也称之为“新儒学”。如果宋代以来的理学,我们一般意义上讲的理学,仍然是儒学,这就代表着儒学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新形态、新发展,既然是新形态和新发展,它发展的样式可以有不同,这就有路,实际上还有浙东学派,以吕祖谦他们为代表的另外一派,我通常是把这三家,即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看作是宋代以来理学运动所达成的三种思想形态,因为他们这三种不同的形态,解决了一个问题,或者说对同一个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朱熹、陆九渊、吕祖谦都回答了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道存在于什么地方?对于道的自身存在境域的不同回答,导致了三种不同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思想体系。

(6)、王阳明名言九:“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7)、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8)、“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9)、这么讲,是太理想化了。儒家一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这本来不错。但是忘记了,某一部分人的善,对另一部分可不一定是善。

(10)、尼采(1844年-1900年),德国哲学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11)、“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12)、(解读) 这句话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J经常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13)、我崇拜他犹恐不及,那里敢评议历代伟人,名流遵崇的先辈呢。

(14)、良知是心之本体,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15)、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16)、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17)、在他看来,人活于世,烦恼苦闷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处世五法则是引导众人抵御外界纷扰的绝佳智慧。读懂王阳明,让心灵去修行。读懂王阳明,就能拥有健康心灵。

(18)、王阳明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试图弄明白竹子里包含什么道理,但直到头昏眼花,身体虚脱,他也无法将竹子的道理上升到人生的道理。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很高,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松、竹、梅又被称为“岁寒三友”,竹子常以其“有节”代表骨气,“中空”代表谦虚,“耐寒”代表坚强,而其外形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深受文人喜爱。按照朱熹的观点,所谓“格物致知”,需要把竹子从发芽到开花、结果,一直到枯萎,中间详细的过程都弄得明明白白,然后进行很复杂的升华过程,最后明白竹子有这么多好的品格,就是代表了君子。但王阳明经过七天七夜的观察,他感觉朱熹那一套是有问题的。所有这些品格不都是人内心本来就有的吗?难道是通过格竹子格出来的?

(19)、但是其他太监看王守仁不顺眼,要他下场比划比划,你个文人怎么擒贼。王守仁徐徐起身,三发三中,方才镇住这帮去势之徒。嘉靖即位,王守仁屡遭排挤,平叛有功但不能受赏,五十七岁郁郁而终。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2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王阳明心学唯心主义

(1)、至于“心灵鸡汤”的问题,我是这样看,如果我们能正面地来看待“鸡汤”,也没什么不好,“鸡汤”补身,“心灵鸡汤”应该“补心”。但是如果只把王阳明心学理解成所谓的“心灵鸡汤”,那么事实上就不仅会丧失阳明先生思想的真正精髓,并且还会导致理解上的片面化。会有一种误读,或者误导。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类似于“鸡汤”的东西,多少带有某些个人的片面理解,而把它当作是阳明先生的思想,或者是心学思想的精髓,然后传达给大众,这是有问题的。

(2)、国学微讲堂|王世襄明式家具的“十六品八病二十四美”,明式家具还有“六大讲究”,感受中式之美...(附:中式家具入门知识)

(3)、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有。

(4)、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5)、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6)、用唯心主义的概念来看待阳明心学,就很容易把心学理解为主观唯心主义。更有甚者拿出王阳明的一个故事来说明。

(7)、(解读) 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发明本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要做起坏事来;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王阳明这里用种树作比喻,告诉我们,我门的内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

(8)、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

(9)、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10)、特举办《企业董事长股权线上学习》专题。主讲内容:

(11)、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12)、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上一篇精选虽然 造句131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