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双城记主要内容50字英语140句

双城记主要内容

1、双城记主要内容英文尽量少

(1)、中国读者接触狄更斯,始于20世纪初林纾的翻译。但当时,《双城记》并没有被译介。民国时期,陆续有了一些关于《双城记》的评论,这大多散见于狄更斯的传记及一些介绍性的文章里,如莫洛亚著的《狄更斯的生平及其作品》、林海的《狄更斯的写作技巧》、梅林格著的《狄更斯论》、伊瓦雪娃著的《关于狄更斯作品的评价问题》……这些文章大都出自3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关于《双城记》的评论尚不够集中和深入,主要仅限于翻译和介绍国外的资料,独立的研究还未展开。

(2)、读完整个作品再回过头来,作者对时代的诠释和解读如此经典和精辟,他把埋藏于法国大革命下的社会矛盾挖掘出来,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无耻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把巴黎和伦敦两座城市中贵族与平民阶级之间的冲突一点点的展现开来,并最终传达“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的主旨,贵族的暴虐对平民造成的伤痛不会因为鲜血而愈合,平民对贵族的仇恨也无法替代对已逝亲人的爱。

(3)、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

(4)、《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双城记》是部历史小说,但处理的却是现实问题。狄更斯深切地感受到当时英国社会矛盾的尖锐、贫富的悬殊,下层群众中普遍存在着的愤慈与不满,觉得情况与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国有些类似。他担心英国爆发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革命,故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写出《双城记》,向英国统治阶级提出替告,呼吁改良,要求缓和社会矛盾。 

(5)、最后穿插一句我很喜欢的托尔斯泰谈及历史意义的话:

(6)、18年后,梅尼特医生获释。这位精神失常的白发老人被巴黎圣安东尼区的一名酒贩、他旧日的仆人德法奇(Defarge)收留。这时,女儿露茜已经成长,专程接他去英国居住。旅途上,他们邂逅法国青年查尔斯·达雷(Charles Darnay),受到他的细心照料。 原来达雷就是侯爵的侄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毅然放弃财产的继承权和贵族的姓氏,移居伦敦,当了一名法语教师。在与梅尼特父女的交往中,他对露茜产生了真诚的爱情。梅尼特为了女儿的幸福,决定埋葬过去,欣然同意他们的婚事。 在法国,达雷父母相继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得侯爵继续为所欲为。当他狂载马车若无其事地轧死一个农民的孩子后,终于被孩子父亲用刀杀死。一场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德法奇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点,他的那位一家被厄弗里蒙得侯爵兄弟杀害的妻子不停地把贵族的暴行编织成不同的花纹,记录在围巾上,渴望复仇。

(7)、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他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慎重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抱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

(8)、但是,狄更斯在塑造达尔奈这个理想形象的时候,只单方面地对其道德水平和自身修养进行了突出和美化,并没有充分描写其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因此,作者笔下的达尔奈的形象是不够丰满的,他对贵族阶级的种种抗争也是抽象的,是理想化的抗争。

(9)、“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10)、该小说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正处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罪恶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化,导致下层群众中存在极端的愤懑与不满,

(11)、此时,卡尔顿随后来到了巴黎。他曾经答应过露西为了拯救她所爱的人不惜牺牲自己。通过贿赂,他获准进入了监狱。利用自己的相貌与达尔奈十分相像这一点,他把被麻醉的达尔奈挪出牢房,自己代替达尔奈在牢房里,等待着他的末日来临。马内特父女早已准备就绪,达尔奈一到,马上出发。一行人顺利地离开法国。

(12)、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13)、《双城记》开篇第一段话内容是: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

(14)、小说最主要的人物是马奈特大夫,他在革命前和革命后的遭遇构成了小说的主线。马奈特大夫为人正派,凭借精湛的医术为自己赢得了安身立命的资本。一天,他外出散步时,被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强迫出诊。到了侯爵府邸,他看到一个身受重伤的少年和一个奄奄一息的农妇。原来是侯爵兄弟糟蹋了这位美丽的妇人,还杀死了农妇的丈夫和父亲。农妇的弟弟决心要给姐姐报仇,但由于侯爵府内人多势众,他反而被打成重伤。他拒绝了侯爵兄弟的贿赂,想出头为底层大众打抱不平。贵族兄弟手眼通天,他们反而把马奈特投入巴士底狱,让他足足受了十八年牢狱之苦。

(15)、《巴纳比·拉奇》( Barnaby Rudge )—— 1841年

(16)、  《双城记》的故事内容是写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以及革命者对封建贵族的复仇式专政。与疫情并无丝毫关系,但是小说对法国大革命时代的社会进行了大篇幅的记录。

(17)、《匹克威克外传》( The Pickwick Papers ) —— 1836年

(18)、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

(19)、该小说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正处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罪恶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化,导致下层群众中存在极端的愤懑与不满,英国社会处于爆发一场社会大革命的边缘,这与18世纪末法国的社会现状极为相似,狄更斯通过对两个城市的对比,给当时的英国社会以借鉴及警醒。

(20)、狄更斯小说中塑造了姿态万千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着区别于其他作家笔下人物的共同点,被评论家称为“狄更斯式的人物”。不同的评论家对《双城记》 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有着不同的见解 :艾略特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属于诗性化人物; 特罗洛普宣称狄更斯的人物类似于“傀儡”,无真实性;英国作家福斯特认为小 说人物不是“圆形”就是“扁平”,一本情节曲折构思复杂的小说不仅需要扁平人物,也需要圆形人物,福斯特更指出 狄更斯塑造人物清一色都是扁平式人物。

2、双城记主要内容50字英语

(1)、2018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2)、《双城记》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正处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罪恶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化,导致下层群众中存在极端的愤懑与不满,英国社会处于爆发一场社会大革命的边缘;

(3)、 安•莫洛亚(法):《狄更斯评传》,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4)、小说《双城记》是一部饱含真情实感的作品,其中不乏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和对上层阶级罪恶的揭露,这样的创作风格与狄更斯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5)、小说《双城记》中厄弗里蒙得侯爵兄弟的残暴、抢占妇女、草菅人命等一系列行为与狄更斯提倡的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像如此这般的恶魔势力必遭到社会的唾弃。

(6)、《双城记》成功地运用了悬念与象征的艺术手法。小说中不仅有大的悬念,如梅尼特与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关系以及他在狱中写下的那份文件,而且有不少小的悬念,如克朗丘的盗墓。在小说中,作者常采用象征手法暗示某种意象或预兆,渲染气氛。小说第5章对流淌在圣安东尼区的狭窄街道上的酒的描写是著名的。这里的象征意味是明显的,鲜红的酒象征着鲜红的血,它暗示着法国大革命即将到来,象征着狂暴的群众运动即将开始。 

(7)、横批: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及其作品之所以伟大核心旨归的自白。

(8)、读书⑯︱气死人的阅读速度——《快速阅读术》读后感

(9)、狄更斯将医生作为理想的化身,表达了通过以德报怨的方式来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缓和社会矛盾和尖锐冲突的理想。作者坚信宽容、善良和仁爱能够有效化解现实生活中各种尖锐的阶级矛盾,解决下层劳动人民和上层贵族阶级之间的激烈冲突,使他们能够和谐共处。但是,依赖道德榜样来改良社会的方式具有局限性,狄更斯思想上的妥协性以及认识上的局限性显然也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双城记》对现实的批判力度。

(10)、1757年12月的一个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轻医生马奈特(Dr.Manette)散步时,突然被厄弗里蒙得侯爵(Marquis St. Evremonde)兄弟强迫出诊。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个发狂的绝色农妇和一个身受剑伤的少年饮恨而死的惨状,并获悉侯爵兄弟为了片刻淫乐杀害他们全家的内情。他拒绝侯爵兄弟的重金贿赂,写信向朝廷告发。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从此与世隔绝,杳无音讯。两年后,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孤女露茜(Lucie Manette)被好友罗瑞(Jarvis Lorry)接到伦敦,在善良的女仆普洛丝(Miss Pross)抚养下长大。

(11)、《尼古拉斯·尼克贝》( Nicholas Nickleby )—— 1838年-1839年

(12)、同样,如果一本书有中文版,那再好不过了,不要读中文原版的全部内容,只要百度一搜,看一下故事梗概,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再返回去读英文原版,效率高出至少1倍。

(13)、《马丁·翟述伟》( Martin Chuzzlewit )—— 1843年-1844年

(14)、沿着巴黎的街道,六辆押送死囚的囚车装载着当天去祭断头台的祭品。卡尔顿坐在第三辆囚车里,他的手被捆绑着。当他听到街上有反对他的呼喊声时,只是平静地微微一笑,同时把头发摆动得更松散些以遮盖他的脸部。在断头台上,卡尔顿为了爱情,从容献身。

(15)、这个爱情故事里,女主如纯洁忠贞的小圣女,外表柔弱,对爱坚定,这样的角色爱情小说中比较常见,在这个故事里她算是配角;达奈的爱,是理想而浪漫的,他和女主的结合,可以算是典型的郎才女貌、珠联璧合,延着古老的套路走上婚姻的轨道,一生相互偎依,相互守护,白头偕老。说这个爱情故事经典,可以说经典集于卡屯一身。他的爱情,有一见钟情的浪漫,犹如参禅的僧人顿悟成佛,六祖惠能“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的境界,只是僧人受棒喝挨皮肉之苦,卡屯见美人坠入柏拉图式的爱河。想起了《天龙八部》里段延庆在走投无路、凄风冷雨中,一仙女投怀送抱,熄灭的生机顿时爆燃,来了个人生大逆转。卡屯的爱情,更多的折射出一种宗教情怀,秦观讲“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的爱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不仅不在朝朝暮暮,而且是阴阳相隔,化为一缕灵魂在天堂中予以守望,又以记忆的形式存在于爱人心中,以故事的形式浸入下一代的血脉和精神。这里又想了一部经典爱情电影《人鬼情未了》。套用古话“此爱只应书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16)、  作为小说串联全篇的主线人物马内特医生,是一个受到迫害的政治犯。他由于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强迫救治病人,在侯爵府邸目睹到了侯爵兄弟为了占有一个绝色的有妇之夫,造成了这个女人以及他的弟弟的惨死。由于不肯与侯爵兄弟同流合污,最终被侯爵兄弟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十八年。为此,身心受到了极度的摧残,成为了一个不时会在恐惧中失去正常意识的人。

(17)、英国律师卡尔顿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才华横溢,讨厌这个肮脏的社会,但又无力抗争。读者在一开始阅读小说时会觉得他是一个颓废、冷酷、无情且懦弱的人。卡尔顿认为自己是一个“绝望了的苦力”,他冷漠地告诉大家,“我不关心世上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关心我”。但是,美丽善良的露西的出现像一道山泉,滋润了他干涸已久的心灵。于是,他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改掉了多年的坏习惯,对将来也一下子有了希望。他爱上了美丽善良的露西,却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爱她,而且他还身患严重的肺病,将不久于人世。最终,他把对露西的爱埋在了心底露西与达尔奈结婚后,他对达尔奈充满了羡慕,心中十分难过,万分失落,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为达尔奈和露西道上自己最诚挚的祝福。

(18)、虽说路途遥远,但已经上路,正在走来。告诉你,它决不会后退,也不会停下。

(19)、露西·马奈特的父亲马奈特医生在在入狱后丧失理智,是露西一直悉心照顾自己饱受苦难而精神失常的父亲,最后使马奈特医生逐渐恢复了记忆也渐渐恢复了健康,而马奈特医生种种高尚行为的动机除了其本身高洁的品格外对女儿无私的爱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马奈特医生因为对女儿的爱原谅了使其含冤入狱的罪魁祸首的侄子达尔奈,也是出于对露西·马奈特的爱西德尼·卡屯愿意用自己代替代尔那去死,从而实现了自我的转变由一个自甘堕落的颓废浪子成长为愿意为爱赴死有责任和担当的英雄。可以这么书,正是露西·马奈特这根金色丝线将马奈特医生、代尔那等人物串联起来,露西·马奈特是纯洁的化身,正是她的纯洁的爱心和同情心,使自己的父亲、代尔那以及西德尼·卡尔顿等都得到了救赎

(20)、情况在最后发生了逆转,在巴士底狱遗址中发现了一个文件,其中包括马内特医生关于自己如何被劫持和监禁的叙述以及对侯爵家族及其后代的严肃的诅咒,“向苍天和大地控告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法庭判处达尔奈在二十四小时内将被执行死刑。

3、双城记主要内容

(1)、《小杜丽》( Little Dorrit )—— 1855年-1857年

(2)、第二个时期从1966年到1976年。由于文革运动,这一时期对《双城记》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3)、看吧!一个政权靠什么建立,就会被什么推翻;一个政d怎样对待人民,就会被人民怎样对待。人民群众都是天生的“学者”,教给他的终究会在历史实践中运用发挥,暴力是一样,民主也是一样……

(4)、在一个最坏的时代,暴力蔓延无边;在一个最好的时代,爱无处不在。卡屯的爱是作者开出的救世药方,犹如耶酥扛起十字架用生命救赎人类。

(5)、该小说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正处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罪恶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化,导致下层群众中存在极端的愤懑与不满,英国社会处于爆发一场社会大革命的边缘,这与18世纪末法国的社会现状极为相似,狄更斯通过对两个城市的对比,给当时的英国社会以借鉴及警醒。

(6)、 张明慧:《共同的局限,不同的风采——〈双城记〉与〈九三年〉比较剖析》,《南通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7)、其实也没什么可放弃的,除了无边的苦难和废墟外。

(8)、这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一经问世就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150多年来,不停地被阅读,被讨论,乃至被误解;同时,作品的写法与透露出的历史观又在文化界引起了诸多争议,直到近年,才真正得到公允的评价。可以说,在查尔斯·狄更斯所有的小说名作中,普通读者和学院派对《双城记》的意见分歧是最大的。

(9)、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近在身旁,却犹如远在天边。

(10)、法国厄弗里蒙地家族的代尔那放弃贵族特权来到英国,不幸被暗探诬陷犯有间谍罪,要判处死刑。代尔那来英国时恰好与路茜同船,路茜出庭作证表明他是无辜的。代尔那的律师也利用他的助手卡尔登与代尔那相貌极其相似的特点说明告发者有认错人的可能,于是代尔那被无罪释放。女儿的爱使梅尼特重新获得幸福。路茜的美丽引起了卡尔登和代尔那的爱慕。卡尔登知道路茜爱着代尔那,他放弃了对路茜的追求,决心要为她的幸福牺牲自己。路茜嫁给了代尔那。正当梅尼特一家过着安宁幸福生活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了。

(11)、第一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中文版的《双城记》如果你没读过的话,建议看一看百度百科的简介,大体了解一下故事的情节,有了一个基本的梗概以后,再去阅读英文原版,理解起来会更容易。

(12)、该小说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正处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罪恶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化,导致下层群众中存在极端的愤懑与不满,英国社会处于爆发一场社会大革命的边缘,这与18世纪末法国的社会现状极为相似,狄更斯通过对两个城市的对比,给当时的英国社会以借鉴及警醒。

(13)、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探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正义性。作者虽然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与正义性,却反对革命暴力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作者既肯定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又反对群众运动和革命暴力,这里明显地存在着矛盾,因为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只能通过群众的暴力革命运动才能实现。狄更斯宣扬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感化。在他看来,只要大家的道德水准提高了,人人讲究仁爱、宽恕,社会就会美好起来。因此,他一面不厌其烦地宣传自己的道德理想,一面塑造了梅尼特、代尔那、卡尔登、露茜、劳雷等一系列道德高尚的人物,作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实际上,道德不仅是小说思想内容的基本方面,也是小说描写、评价人物、事件的出发点。

(14)、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进一步发展了他在前期作品中所宣扬的以仁慈为核心的圣诞精神。他要人们“勿以暴抗恶”,用仁爱、宽恕的精神来对待敌对的阶级。凡是“以暴抗暴”,违反这种基督教仁慈精神的必然会自食其果。小说描写马奈特医生在巴士底狱中立誓向厄弗里蒙的后裔报仇,结果是厄弗里蒙的侄儿查尔斯·代尔那被革命法庭宣判死刑,马奈特医生替代尔那求情的时候,得伐石先生当众宣读马奈特医生藏在狱中牢房里的那份控诉书,马奈特医生便成了把代尔那送上断头台的起诉人。小说还描写法国的贫民起来用暴力推翻压迫他们的封建贵族,但是暴力使他们丧失理性,变成了疯狂的野兽。他们摧毁了巴士底监狱,却建立了新的监狱,在拉逢斯监狱中关押着未经审判就遭逮捕的贵族和平民。尤其是得伐石太太的形象,是复仇女神的化身。革命爆发时,她右手拿着斧子,腰间挂着手枪和短刀,率领妇女们攻打巴士底监狱。在恐怖统治时期,她根据编织的图案疯狂地向贵族阶级复仇。她复仇心切,要把厄弗里蒙一家斩草除根,甚至连马奈特和路茜也不放过。最后,她终于在和路茜的女仆普洛斯摔打时,被自己的手枪击毙。

(15)、如果你爱一个人,随意而安,让他/她自有地飞,如果最后他/她还是回到你身边,那就是命中注定的。

(16)、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1854)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1859)。前者展示了工业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描写了工人阶级的团结斗争,并批判了为资本家剥削辩护的自由竞争原则和功利主义学说。后者以法国贵族的荒淫残暴、人民群众的重重苦难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威力,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预示这场“可怕的大火”也将在法国重演。其他作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又译《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和《远大前程》(1861),等等。

(17)、回到开篇的那句名言:it wasthebestoftimes,itwastheworstoftimes. 

(18)、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V-PIt8yftLpK_9-4kvSEw提取码:xs8p   书名:双城记

(19)、以上方法不仅仅适用于读《双城记》,也适用于读很多英文书籍。但千言万语就一句话,请不要光说不练,动起来,拿出一本英文书,看起来吧,小伙伴。

(20)、《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的广阔舞台为背景,由马奈特医生“死而复生”的悬念引入,逐步揭开了离奇失踪18年的原委,暴露了当时贵族与贫民日益激化的阶层矛盾。当命运又将其女儿与仇人的儿子撮合在一起时,以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为主线,演绎了大革命时代下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思想行为轨迹,奏出了压迫与反抗、宽恕与复仇、仁慈与残暴、爱情与牺牲、生存与死亡交织的命运交响曲。(这里就不更多地剧透了)

4、双城记主要内容100字

(1)、《双城记》出版于1859年,属于狄更斯中晚期的作品

(2)、读完双城记,可以顺便百度狄更斯简历,了解他苦难人生,以及自学成才的的经历,蛮励志的!

(3)、但是,《双城记》又是现实的。书中的故事设置在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下——法国大革命。同时,狄更斯在书中记录了当时贵族们对于下层人们的压榨与迫害,厄弗里蒙得侯爵兄弟就是当时这些贵族的真实写照。透过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仇旧冲突,作者狄更斯传达“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的主旨,贵族的暴虐对平民造成的伤痛不会因为鲜血而愈合,平民对贵族的仇恨也无法替代对已逝亲人的爱。《双城记》中的仇恨是现实的。

(4)、厄弗里蒙得兄弟是当时贵族的一个缩影,这样有违人道主义精神的形象必定会被人民抛弃,正如小说中法国大革命的瞬时爆发,就是法国统治者有违人道主义的必然趋势,这鲜明的传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5)、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微笑吧,为你的曾经拥有。如果你爱一个人,随遇而安,让他/她自由的飞,如果最后他/她还是回到你身边,那就是命中注定的。

(6)、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因为我喜欢与你在一起时的感觉。

(7)、狄更斯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是,英国由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全世界人类社会史,进入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与帝国主义、开启海外殖民地时代,使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与新的世界重心。

(8)、正直善良的马奈特医生由于告发贵族的恶行而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孤女露西被好友洛瑞接到伦敦抚养长大。贵族青年达内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放弃家族财产到伦敦当了一名法语教师,此间对露西产生了真诚的感情。此时马奈特已经获释,他以宽厚的胸怀欣然同意他们的婚事,然而达内却遭到来自底层、对贵族怀有极大仇恨的德发日夫人的不断陷害。一直爱慕露西的卡顿自愿顶替了达内走上断头台,露西和达内远走高飞。

(9)、卡尔顿甚至做好了随时为露西牺牲生命的准备,他毫无保留地“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做任何事”,并毫不畏惧,“抓住一切机会,为你和你所爱的人做出任何牺牲。,他深爱露西,不求任何回报,只是希望露西能够“不时想起有这么一个人”,希望露西记住自己。这也就暗示了卡尔顿最终为爱牺牲的结局,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最终卡尔顿代替达尔奈走上了断头台,用鲜血和生命实现了自己对露西的爱的承诺。卡尔顿这个人物身上也充分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芒,他明知自己的单恋没有结果,却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用生命为所爱之人换来幸福,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化解残忍的暴力。卡尔顿对女主角的深切爱意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也使得《双城记》的主题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增强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10)、进入90年代,西方一些新的批评方法,如叙事学、平行研究、接受美学等,作为解读文本的新工具也被引入到了《双城记》的研究中。张明慧的《共同的局限,不同的风采——〈双城记〉与〈九三年〉比较剖析》从平行研究的角度对《双城记》和《九三年》这两部历史小说进行了比较分析。文章指出:“两部作品在宣扬资产阶级人道,表现革命的残酷、崇信博爱的伟大,展露革命与人道的矛盾等方面有明显的一致之处,但它们所传达的思想理念、题材处理采用的艺术手段、呈现的艺术风格也有着明显的差异”。黎民的论文《关于〈双城记〉中一个情节》则采用接受美学的方法对国内关于《双城记》一些情节的误读进行了澄清。

(11)、《双城记》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人物。像梅尼特医生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人道主义的典型。卡尔登是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聪明,有才气,然而不善钻营,缺乏在当时社会必不可少的“精明”,因而总是被人利用,自己却默默无闻。卡尔登的本质是好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伟大的利他主义精神。厄弗里蒙地侯爵则是反动贵族的典型。他视下层人民为草芥,作恶毫无顾忌。而得伐石太太是革命群众的代表。

(12)、这是一个最好的世界,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句我们在高中语文作文中用烂了的名句。然而,我们在引用这句话时是否又真正了解过那个神奇的时代?

(13)、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掀起了历史的新篇章,是进步的,所以是最好的时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但同时,根据小说里的故事,法国大革命的进程也是很激进的,许多无辜的人受害,所以是最坏的时代,是令人绝望的春天。

(14)、和这种疯狂的复仇行为形成强烈对照的是体现在马奈特医生、露西、代尔那和卡尔顿身上的基督教仁爱精神。在狄更斯笔下,这种仁爱精神不仅能使敌对的阶级、敌对的人们互相谅解,而且可以改变人们被扭曲了的心灵,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新生。

(15)、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区。父亲是海军中的小职员,嗜酒好客,挥霍无度,经常入不敷出。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他只上过几年学校,主要靠自学和深入生活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广泛了解社会。后担任报社的采访记者,24岁时与报社出版人霍加斯的女儿凯瑟琳结婚,并育有10个子女。由于性格和趣味上的差别,给他的创作、特别是晚年的生活带来了不幸。狄更斯并没有接受很多的正规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学成才。

(16)、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后来创作才能日渐成熟,先后出版了《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艰难时世》(1854)、《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17)、达尔奈身为厄弗里蒙底侯爵的后裔,本应是代表医生仇人的一个反面形象,但作家却将他描写成高大光辉的正面形象。他对贵族阶层压榨穷苦大众的行径十分厌恶,甚至对自己家族的各种罪行深恶痛绝,对那些遭到自己家族伤害的无辜的人感到万分的惭愧。后来,达尔奈以自己的真诚和善良得到了马内特的宽容和肯定,最终和露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大革命爆发之后,达尔奈返回巴黎去营救自己的仆人。虽然受到家族背景的牵连而被抓进监狱,但他最担心的却是自己的妻女以及岳父的安全。达尔奈是狄更斯心中理想青年、理想统治者的化身。

(18)、在法国,代尔纳父母相继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地侯爵继续为所欲为。当他那狂载的马车若无其事地轧死一个农民的孩子后,终于被孩子父亲用刀杀死。一场革命的风暴终于在巴黎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而曾经帮助过梅尼特的得伐石一家正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站。经营酒吧的得伐石夫妇,尤其得伐石夫人,因为一家曾受侯爵的凌辱,所以非常诅咒一般的贵族。他们率先高喊革命的口号来煽动民众,最后导致侯爵家的佣人卡贝尔及他的女儿玛莉被无辜逮捕。代尔纳得知这种不合理的逮捕之后,非常气愤,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巴黎搭救他们,但不久也遭到革命政府的逮捕。梅尼特父女闻讯后星夜赶到。医生的出庭作证使代尔纳回到妻子的身边。但得伐石从巴土底狱的墙壁中找到了梅尼特医生当年在狱中写下的揭露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罪行的血书,他们要求代尔纳必须为厄弗里蒙地家族的罪行赎罪,于是很快代尔纳又被逮捕并被法庭判处死刑。

(19)、第一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中文版的《双城记》如果你没读过的话,建议看一看百度百科的简介,大体了解一下故事的情节,有了一个基本的梗概以后,再去阅读英文原版,理解起来会更容易。

(20)、查尔斯·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国作家。

5、双城记主要内容梗概300字

(1)、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抱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

(2)、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那些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那些活着而信我的人,必定永远不死。

(3)、最好与最坏、智慧与无知、信仰与怀疑、光明与黑暗、希望与失望、应有尽有与一无所有……存在于那个时代,也存在于历史的每个时刻。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矛盾才是世界的本真”。怪不得老子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把“无”和“有”定为天地之初始状态,也符合中国“阴阳学说”,阴阳共生,阴阳互补。

(4)、这是一个最坏的年代,却也是一个最好的年代。

(5)、 伍厚恺:《论〈双城记〉的艺术特色》,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3期。

(6)、《美国纪行》( American Notes )—— 1842年

(7)、但《双城记》备受争议,因为在狄更斯笔下,失控阶段的革命演变成了巨大灾难,狄更斯批判革命人民盲目屠杀,在憎恨贵族社会对他们残酷压迫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一种畸形的社会阶层,除了仇恨和报复,一无所有。

(8)、  另外,就是启蒙思想的兴起为大革命准备了思想基础。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主张共和制。这从思想层面为消除封建统治进行了准备。

(9)、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曼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

(10)、《艰难时世》( Hard Times )—— 1854年

(11)、但对以上我持不同观点。其我认为《双城记》的矛盾只是表面,因为狄更斯从始至终所谴责的都只有一种与阶级无关的恶毒——复仇与不公。无论是贵族对底层群众的无法无天的压迫,还是像德伐日夫人一样以私仇为目的的革命者,在狄更斯的眼中都是相等的:它们都是违反正义与道德的邪恶。由此可见,狄更斯看似因阶级动摇的矛盾也就不复存在了。

(12)、《雾都孤儿》( Oliver Twist ) —— 1837年-1839年

(13)、经历了启蒙运动、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西欧各国生产力遥遥领先于世界,大航海时代带来的全球贸易红利使得这些西欧国家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是生产力的爆发下带来的财富只属于其中极少部分的人,贵族和平民之间严重的两级分化带来了极度的压迫和不平等,统治者的腐败、资本家的贪婪、贵族们的残忍,使得法国陷入前所未有的动荡。残酷的现实告诉大众,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14)、《荒凉山庄》( Bleak House )—— 1852年-1853年

(15)、1812 年 2 月 7 日,一个寒冷的冬日,英国朴茨茅斯郊区一栋不气派的房子内,约翰 • 狄更斯迎来了第二个孩子的降临,这个孩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作家查尔斯 • 狄更斯。狄更斯的家庭并不富裕,祖父祖母都是仆人,父亲在朴茨茅斯的海军军需处担任普通职员,后因债务问题锒铛入狱。家庭的变故和当时伦敦物资的匮乏使狄更斯很早就认识到人世的艰辛,幼年狄更斯曾在伦敦托特纳姆街居住,附近毗邻农村地区,他在附近散步时因看到附近民众艰难的生活而流下泪水。幼年时的狄更斯被这样评价:“一个活泼外向的孩子,性情善良、友好、坦率,不像大 多数孩子那样有时爱吵嘴拌嘴。”成年后,在英国议会下 议院记者席工作期间,他的同事这样评价他:“一个充满活力、帅气、温良的年轻人”。有一次,狄更斯和同事一起经过一家市场时恰好跟在一名拉煤工后面,工人肩头背 着肤色红润的孩子,狄更斯于是顺手买了一些樱桃,然后 边走边把樱桃一颗一颗递给这个小家伙,狄更斯好像和那个孩子一样开心。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狄更斯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作家。

(16)、该小说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正处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罪恶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化,导致下层群众中存在极端的愤懑与不满,

(17)、就在这时,一直暗暗爱慕露茜的律师助手卡顿(Sydney Carton)来到巴黎,买通狱卒,混进监狱,顶替了达尔奈,马奈特父女早已准备就绪,达尔奈一到,马上出发。一行人顺利地离开法国。 德法奇太太(Madame Defarge)在达尔奈被判决后,又到马奈特住所搜捕无辜的露茜及其幼女,在与女仆普洛丝的争斗中,因自己枪支走火而毙命。而断头台上,卡顿为了爱情,成全别人,从容献身。

(18)、除纯文本研究外,随着译介学的发展,在《双城记》的研究领域还涌现了一批从翻译学的角度分析其各种中译本的文章。不少学者和翻译家就《双城记》几个译本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探讨,他们指出,在一些译本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硬译”、“讹译”、“漏译”、“错译”、“误译”、“病句”及译文不够传神,未充分再现原作意境等毛病,这在一定程度上令译文晦涩费解,语句不通,从而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效果。

(19)、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风暴终于袭来了。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贵族一个个送上断头台。远在伦敦的达尔奈为了营救管家盖白勒(Gabelle),冒险回国,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狱。马奈特父女闻讯后星夜赶到。医生因其受迫害的经历得到了尊重,使达尔奈回到妻子的身边。可是,几小时后,达尔奈又被逮捕。在法庭上,德法尔热宣读了当年医生在狱中写下的血书:向苍天和大地控告厄弗里蒙得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法庭判处达尔奈死刑。

(20)、《双城记》在艺术方面的得失也是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伍厚恺在《论〈双城记〉的艺术特色》中认为,《双城记》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紧紧围绕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成功地安排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平行对照和对比关系”,并且成功地运用寓意性或象征性手段,配合有力的写实手法,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赵炎秋的论文《多元整一:狄更斯长篇小说的结构特点》则从艺术结构的角度分析了这部作品在形式上的独创性。他指出,《双城记》由五个叙事单元组成,这些单元相互独立、平行发展,构成《双城记》的多元现象。另一方面,小说的叙事单位又是整一的。它们相互联系、交叉、渗透,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形成小说的整一性。此外,《双城记》在细节描写、修辞手法、悬念设置等方面的特点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除溢美之辞外,部分学者也注意到了《双城记》在艺术方面的缺憾。朱虹在《〈双城记〉——双重的警告》一文中指出:“《双城记》的故事可谓剪裁得干净,可是它的描写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度,难免流于干瘪”。罗经国在《狄更斯的创作》中也认为,《双城记》在人物刻画上是失败的。其中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大多是狄更斯心目中爱与恨、仁爱与复仇等抽象概念的表现。

(1)、《董贝父子》( Dombey and Son )—— 1846年-1848年

(2)、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踟蹰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佛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

(3)、    小说记录的当时的社会,与历史教科书上的表述,是完全不同的视角,也就造成了完全不同的内容。

(4)、 陶丹玉:《论〈双城记〉中的宗教倾向》,《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5)、在文章的开篇,狄更斯对这个时代是这样描述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们无所不有;我们一无所有!我们都在直升天堂;我们都在直入地狱!”。这些语句看似矛盾,却又耐人寻味。

(6)、王开岭曾说:“靠暴力维系的权力,最终埋葬它的,不会是别的,惟有暴力的掘土机。”暴力的统治,将一切守护民主、法治的力量摧毁,致使暴力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机构,人民的每一个细胞。革命暴发,那一群群被残暴洗刷得遍体鳞伤的的群众,获得了撒旦的力量,体内的每一个暴力细胞被激活,理智也早已被仇恨的烈火焚尽,如脱离地狱的魔鬼一样扑向贵族和统治者,就这样那曾经一颗颗高贵的头颅如椰子般从巨大的绞刑架下滚落。令人恐怖的是,仇恨的火焰被点燃后便成为燎原之势,所过之处头颅纷纷落地,此时早已无法分清这头颅曾经是高贵的还是贫贱的,是罪恶的还是善良的……头颅落地的节奏预示着革命的彻底性!小说中德日发太太“复仇女神”的形象,被雕塑的入木三分、出神入化,革命前她们受尽压迫、令人同情,革命中她们忠诚执著、勇敢不怕牺牲、坚忍冷静机智,革命后他们点燃仇恨的炸药,陷入残暴的麻木,享受着复仇的快感,令人恐惧,反映了一个时代下人性在暴力中的沦陷与扭曲。

(7)、在《双城记》中,狄更斯关注的不再是金融资本家、小公务员、政客和律师,而是将想象力的触角伸向了十八世纪后半叶震荡全欧的革命风暴。不管在初现雏形的连载阶段还是单行本问世后,《双城记》从不缺少读者。但值得玩味的是,评论界对这部作品的意见却争议很大,有的人对它赞不绝口,有的人却指责它“不够幽默”——对于狄更斯这样一位以幽默的文风著称于世的作者来说,这样的评价本身就有点“幽默”。看看当时文学界对这部小说的评论,一来非常有趣,二来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

(8)、《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首次出版于1859年。

(9)、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

(10)、梅尼特医生获释之后,曾一度被他以前的仆人得伐石收留。不久,他的女儿来到这里接他到伦敦居住。在他们去伦敦的旅途中,他们结识了法国青年查理·代尔纳,并受到他的细心照料。很快露茜和查理·代尔纳之间便互生好感,他们订婚了。

(11)、1775年12月的一个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轻医生马内特散步时,突然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强迫出诊。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个发狂的绝色农妇和一个身受剑伤的少年饮恨而死的惨状,原来姐弟二人是侯爵家的佃户,侯爵兄弟为了片刻淫乐杀害了他们全家。他拒绝侯爵兄弟的重金贿赂,写信向朝廷告发。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从此与世隔绝,杏无音讯。

(12)、因此所谓革命与残酷,毋庸置疑。所谓阶级压迫么?无可厚非。两者虽看似矛盾实则表达的却是一致的:在这个假“自由民主”名义而无法无天的时代里,人内心永驻的高尚善良才是解药。

(13)、《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透过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仇旧冲突,作者狄更斯传达“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的主旨,贵族的暴虐对平民造成的伤痛不会因为鲜血而愈合,平民对贵族的仇恨也无法替代对已逝亲人的爱。

(14)、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

(15)、所以,何为“最好的时代”?又何为“最坏的时代”?答:“好”在人们有着从深渊中崛起并为自由而奋斗的精神,而“坏”在复仇的火焰早已蒙蔽了人们的心智,将一场革命演变成了暴力的工具。

(16)、出狱后,马奈特之女露茜却与仇家的儿子达奈堕入情网。于是,在法国革命的旋涡中,一幕幕家族的恩怨情仇隆重上演,善、恶、生、死在冲突中交融,在转瞬间变换……《双城记》结构严整,语言凝练,狄更斯对革命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写作才华,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17)、18年后,马内特医生获释,但身心受到极度摧残的他对周围事物已完全失去记忆。这位精神失常的白发老人被巴黎圣安东尼区的一名酒贩、他旧日的仆人德发日收留。这时,女儿露西已经长大成人,专程接他去英国居住。旅途上,他们邂逅法国青年查理·达尔奈,受到他的细心照料。原来达尔奈就是侯爵的儿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毅然放弃财产的继承权和贵族的姓氏,移居伦敦,当了一名法语教师。

(18)、1870 年,狄更斯撒手人寰,被下葬在伦敦的“诗人之角”,与莎士比亚、弥尔顿等英国著名诗人和小说家一 起守望不列颠民族的精神家园。一批又一批民众走过他的墓前,向棺木投去鲜花,就连田里劳作的百姓也为失去 他而无比悲痛,他们感到狄更斯是真正理解普通民众的 人,他的离去对老百姓意味着失去了一位知己。

(19)、《圣诞颂歌》( A Christmas Carol )—— 1843年

(20)、其狄更斯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一条政治解决之路,他却在书中多次暗示战胜邪恶的方法:那就是博爱和理解。作为人道主义作家的他精心刻画了多个这样的人物:善良仁慈的老父亲不计其贵族家世帮助女婿洗脱罪名,露西因担心丈夫安危而重新踏入暴乱的法国国土,以及最后卡顿毅然而然走上断头台做出的牺牲。这一次次地验证了”爱比恨更强大”的道理,也宣扬了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

(1)、太阳悲悲切切切切悲悲地冉冉升起,它所照见的景物,再也没有比这个人更悲惨的了。他富有才华,情感高尚,却没有施展才华流露感情的机会,不能有所作为,也无力谋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症结所在,却听天由命,任凭自己年复一年地虚度光阴,消耗殆尽。

(2)、狄更斯体现了英国人的核心精神,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但狄更斯身上还有英国人的另一种精神,一种自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他为弱势群体代言,追求社会正义,探寻能使人类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叩问世界首富之国的良心,用15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散文作品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和梦想。

(3)、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4)、说到爱这个主题,我不得不提及西德尼•卡尔顿这个文物。全书来看,对他的描述文字不算是多的。但是给人的感觉是整本书里的伟大、爱情的动人,都聚焦在他的身上。小说中对他的描述是这样的:“西德尼•卡尔顿是最懒惰最没出息的人,却是斯特莱佛最好的朋友,他俩灌下的酒可以浮起一艘豪华巨轮。”他的出场仿佛向读者证明他是一个嗜酒、昏沉、颓废不堪的社会唾弃者,但是在深入的了解后我们会发现他不但不愚蠢,反而很聪明、很有才气并拥有美好的情感,只是他在面对这个只注重金钱与成功的社会时的深深厌恶和无能为力使他借酒浇愁、自暴自弃。他对露西的喜欢是如此的纯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善良和美的追求。他令我知道原来爱一个人真的可以奋不顾身,卡尔顿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从容赴死,为了让露西一家团聚和幸福。他在断头台前想到“我仿佛看见了露西成了龙钟老妇,在我的忌日为我哭泣。……看见躺在她怀里的以我命名的孩子长大成人,在我曾走过的路上奋勇前行”,这是如此的神圣,卡尔顿借圣经说的那句话也让人不禁会跟着读出来:“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最终,卡尔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他的灵魂也在最后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

(5)、我不得不向前奔,我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富贵命。

(6)、小说中马内特医生的以德报怨,为了自己女儿的幸福,将自己发之天性的对厄弗里蒙得家族的憎恶压制心底,用宽容宽恕的心态接纳查尔斯,以及文中最后深爱露西的卡顿为了露西的幸福代替查尔斯上断头台,这一切无不体现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7)、在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中塑造了一个个生动而形象的人物,不仅对当时革命时代的社会风貌进行了展现,同时也使小说结构更具思想深度。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中凸显了暴力复仇与博爱的双重主题内涵,这种创作方式在欧洲文学中很少出现,它们之间有着矛盾冲突,也有着统一的一面。查尔斯·狄更斯期望通过革命斗争中的暴力复仇的描写来体现他的价值观,即人道主义的博爱精神。虽然二者有着巨大的矛盾差异,但这也是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在革命大潮的背景之下,暴力复仇的描述将博爱的温情一面展现出来,使暴力在博爱的比照下显现出其拙劣的一面。小说中除了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外,对于博爱的主题描写,也使小说在革命的激烈残杀中,显得无比可贵,充满了温情的色彩,也使小说彰显出绚丽的色彩。

(8)、虽说路途遥远,但已经上路,正在走来。告诉你,它决不会后退,也不会停下

(9)、小说涉及到的三类人:第一类是以厄弗里蒙德侯爵兄弟为代表的法国封建贵族,他们的思想中唯一不可动摇的就是不断去压迫人,这也是狄更斯所痛恨的。他们把人命当儿戏、作恶多端,同时依仗贵族的特权横行霸道。第二类是德伐石太太等革命群众。在作品之中,她的文学形象被人歪曲,例如德伐石的太太,被侯爵兄弟虐杀的农妇的妹妹,当她出生时她的家庭被封建贵族所迫害,因此她和侯爵兄弟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第三类是狄更斯用自身人道主义化解社会矛盾,用人类博爱战胜一切仇恨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是狄更斯精神的寄托。

(10)、由此可见,《双城记》网状的结构,复杂的情节并不紊乱,相反作者严密而简练地叙述了1757年12月下旬的一个晚上,马奈特医生在散步时被侯爵兄弟强行带回府中,为两个病人看病,医生马上发现病人其实是伤员。一个是年轻的农妇,一个是农妇的弟弟,他们是侯爵的佃户,侯爵之弟为了霸占美丽的农妇,将其丈夫折磨致死,弟弟赶来复仇又被刺成重伤。两位伤者救治无效相继死去,马奈特医生写信向朝廷举报这项罪行,不料信件落到侯爵兄弟手中,医生被投入巴士底监狱,医生的妻子因丈夫失踪忧伤而死,留下幼女露西。马奈特在入狱后十年写下揭露真相的控诉信藏在烟道里,继而精神失常。法国大革命时,农妇的妹妹苔瑞丝无意间得到了这封信,知道了一切真相,决定要复仇。许多年过去了,露西爱上了法国青年查理·达尔奈,不料他正是罪恶侯爵的侄子。查理为了爱情,放弃了头衔和特权,到英国当了一名自食其力的教师。但是革命还是因为他的血统而向他清算,尽管有知情人证明他无罪,证明他背叛了自己的家庭,但他还是以贵族后代的罪名被判死刑!小说出人意料的描写了医生家的朋友,美国律师卡尔登长期暗恋着露西,现在他决定为所爱的人牺牲自己,他利用酷似查理的条件,顶替查理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行刑的马车轰隆隆地开赴刑场,好像在问:爱是索取还是奉献?也许,卡尔登自己都无法回答,这也是个悖论。

(11)、1833年,他开始以“博兹”的笔名为报纸写短文,后来这一系列文章结集出版,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博兹特写》。后续的《匹克威克外传》让狄更斯大红大紫,1842年,三十出头的他已经是英国文坛极有名望的作者了,每出版一部著作都风靡大西洋两岸。狄更斯爱好旅游,1846年旅居巴黎时,还受到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亲切接待。这段经历也使他在写作《双城记》时更加得心应手。终其一生,狄更斯创作了十六部长篇小说,还有许多短篇故事和其他作品。

(12)、18年后,马奈特医生获释。这位精神失常的白发老人被巴黎圣安东尼区的一家酒店的老板、他旧日的仆人德法尔热先生(Defarge)收留。这时,女儿露茜已经成长,专程接他去英国居住。旅途上,他们邂逅法国青年查尔斯·达尔奈(Charles Darnay),受到他的细心照料。 原来达尔奈就是侯爵的侄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毅然放弃财产的继承权和贵族的姓氏,移居伦敦,当了一名法语教师。在与马奈特父女的交往中,他对露茜产生了真诚的爱情。马奈特为了女儿的幸福,决定埋葬过去,欣然同意他们的婚事。 在法国,达尔奈父母相继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得侯爵继续为所欲为。当他狂驾马车若无其事地轧死一个农民的孩子后,终于被孩子父亲用刀杀死。一场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德法尔热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点,他的那位一家被厄弗里蒙得侯爵兄弟杀害的妻子不停地把贵族的暴行编织成不同的花纹,记录在围巾上,渴望复仇。

(13)、《双城记》是一部精彩又深刻的小说,它用仇恨和死亡的故事来阐述博爱与永生。充分展现出狄更斯反对暴力和滥杀无辜的主张和促进人文主义和爱的人道主义思想。

(14)、作者在小说开始,通过巴士底狱附近平民居住区令人惊讶万分的场景描写,揭示了革命前夕法国底层民众生活的水深火热,暗示革命风暴正在聚集能量,蓄势待发。小说第一卷《起死回生》第五章《酒铺》4描写了这样一个发生在巴士底狱附近的场景,一只装酒的大木桶在装卸过程中不慎摔碎,桶中的酒流了一地,却引来附近贫民发疯似的举动,“一些男人跪在地上,用两只手捧着呷酒,或是乘酒还没有全从指缝中间流下去的时候,帮着从他们肩膀上伸过头来的女人呷酒。另外一些人,有男有女,用破破烂烂的土陶杯子舀,甚至用女人头上摘下来的头巾蘸,然后往小孩子们的嘴里挤”。长期的饥饿与贫困让底层民众对食物的渴望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没有抢到酒喝的人直接舔舐让酒浸泡过的木桶碎片,有的人甚至直接去咀嚼被酒沤过的木桶片。通过这些细致入微、触目惊心的文字,可以看出18世纪下半叶法国底层民众的悲惨处境,贫穷与饥饿已经让它们放弃了最后一丝人格尊严。狄更斯生活的时期,英国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大量农田被大地主和农场主兼并,失地农民涌入城市,成为无产阶级后备军,作者通过对大革命前巴黎街头贫民“抢酒喝”这一场景描述,暗示了当时伦敦贫民窟贫民生活的惨状。

(15)、特别要注意译本的选择,读国外书籍译本简直太重要了,就好像同样的原料,不同等级的厨师做出来味道天壤之别。尤其是一些经典语句和段落,你背诵半天结果与流行版本差异很大,连自己都怀疑是不是一个模子译出来的。突发奇想,狄更斯的《双城记》如果被循环翻译,由一个人译成中文,再由另一个人根据中文译成英文,再换一个人由英文译成中文……估计8个回合下来,另一本完全不同的《双城记》就诞生了。也不对,是另一本书就诞生了,也许跟双城记压根就没啥关系。或者来个接龙翻译,将英文译成中文、再译成法文、德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估计一圈下来,再译成英文,连狄更斯都不认识了。

(16)、反动贵族的典型。坚持贵族特权,恣意挥霍人民的血汗,生活极度奢侈、荒唐。性情凶残。视下层人民为草芥,作恶毫无顾忌。蹂躏农家妇女,并将梅尼特医生关押18年。

(17)、读书⑮︱今天,撸一串哲学家故事——《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18)、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风暴终于袭来了。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贵族一个个送上断头台。远在伦敦的达尔奈为了营救管家盖白勒,冒险回国,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狱。这些消息很快传到了伦敦。医生带着女儿露西赶往巴黎,因为他相信他在巴士底狱长期被监禁的经历会博得法国人民的同情,从而能有助于搭救他的女婿。随着时间一天天、一月月的流逝,医生终于获得了不处死达尔奈的诺言。

(19)、《双城记》体现了狄更斯侧重描写感受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了如实地反映法国大革命,狄更斯阅读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所以关于大革命的描写才那样真实具体。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他又对生活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变形。在小说中,狄更斯投入了丰富的感情。他通过带着褒贬的描写、议论、抒情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20)、科学的飞速发张令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次由理性代替了迷信,由科学代替了宗教,由法院代替了教廷,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男主角查尔斯达尔奈同样被这个智慧的年代所启迪,极度厌恶自己的贵族身份以及他叔叔的所作所为。广大底层社会和中产阶级开始向统治者要求得到应得的自由和权利。但是这同样是一个“愚蠢的时代”法庭里没有公正和公平,政府机构并不清明,反而充斥着腐败、愚昧和专横。女主角露西的父亲马内特医生因为侯爵和他弟弟要掩盖自己强抢民女、杀害平民的丑恶行径而被陷害,冤狱十年,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患上了严重的精神障碍。男主角查尔斯也因为几个间谍作伪证而差点被冤枉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