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包拯廉洁小故事50字左右75句

包拯廉洁小故事50字

1、包拯廉洁小故事50字内容

(1)、1042年,包拯在端州3年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端州的砚工心里过意不去,为了对包拯表示感谢,精制了一方端砚,嘱咐包拯的书童收好,待回到京师再送给包拯。谁知,包拯乘船出羚羊峡,突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电闪雷鸣,暴雨从天而降,乘船万分危险。

(2)、陈文平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对家人也严格要求,他经常告诫亲属家人不要忘记过去。福建省老区建设委员会在20世纪50年代曾两次将陈文平在老家诏安的房子列为重修对象,专门划拨修房补助款给陈文平老家的亲属。陈文平知道后,当即要求组织把补助他家的专款让给更为困难的老区群众,并再三交代老家的亲属不准向当地政府领取这笔补助款。他也从来不为自己的家人安排工作,相反还经常劝导他们要到农村基层去接受锻炼。

(3)、包公为万世景仰,从南到北,在全国许多地方都设有纪念包公的祠庙,台湾、澳门地区有包公殿和庙,就连菲律宾也有包公庙,到处都有人在跪拜他。历代文人还写了不少颂扬包拯的诗词,用诗歌来歌颂他的刚正不阿和清正廉明,表达对他的景仰之情。

(4)、包拯言罢,县衙里的人听了他的这一番讲解后,才恍然大悟,一个个拍手叫好。没过多久,天长县包知县智断牛舌头案子的故事不胫而走,处处都有人们在谈论和传播。

(5)、可是,当他用完石砚中的墨汁时,文章还没有写完。他就想再倒一些水来研墨,可发现水壶里的水也结了冰倒不出来。梁举人十分着急,用两手捧着祖传的宝砚轻声呼唤:“砚啊砚,家里人说你是祖传的宝砚,如今你宝在何处呀!”

(6)、这两个乡下农民走了后,只剩下县衙里的人还站在那里发呆,他们实在弄不清包拯是怎么判定今天来告私杀耕牛的这个人,就是割耕牛舌头的人?于是,有人便上前请教包拯判定此案的思路。

(7)、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赴建昌担任知县。后因为家中父母年迈,不希望儿子在外奔波,所以包拯辞去官职,回家照顾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守孝期满后,包拯才担任天长知县。很多人知道包拯都是因为他公正廉洁,为百姓伸冤。很少知道的是,他在处理公事上也很出色,他注重实干,从不贪污百姓分毫,为百姓考虑,在百姓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8)、  包拯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能拒绝,这不是廉洁是什么呢?包拯在生活方面与其他的官员截然不同,也非常清廉。他从不吃大鱼大肉,包拯每月用80%的钱捐给穷苦百姓,自己做的轿子也与别人不同。别的官员的轿子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而包拯他坐的轿子是用麻布遮住,破破烂烂的。而且他平时也经常步行,难得一次做官轿。别的官员,除了官服外,还有许多衣服,绫罗绸缎,带着许多玉器,而他穿的只是粗布麻衣,甚至有时候衣服上补了好几个补丁,袜子穿破了好几次都舍不得扔掉。其他官员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有时吃不完还会扔掉,而包拯吃的只是清茶淡饭,有时吃剩了还舍不得扔掉。

(9)、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包拯上奏说:“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为此感到担忧,陛下这么长久地不作出决定,是为什么呢?”仁宗问他说:“你认为立谁为好呢?”包拯回答道:“臣下无能,还没有考虑,臣请求早立太子,是为宗庙万世之大计着想的。陛下问臣想立谁,这是怀疑臣。臣已是六十岁的人了,又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考虑的啊!”仁宗听了大为高兴,说:“这件事还要慢慢商议。”他请求裁减内侍,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按条文督促各路监司尽忠职守,御史府可以自己举荐所属官员,减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七月,以权御史中丞职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10)、包拯上任后,改变了之前的诉讼规矩,按照旧规,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但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因此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即使身处朝廷的人,即使犯了错,他也一视同仁,上奏弹劾。他还请求裁减内侍,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按条文督促各路监司尽忠职守,御史府可以自己举荐所属官员,减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

(11)、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海澄镇内溪村碑头社,苏静将军的故居静静矗立。简陋的四房一厅内,除了东北房间放着一张苏静当年睡过的木制老床和一个老木柜,其他房间内空空荡荡,没有一件值钱的用具。苏静将军在世时,当地政府曾多次建议修缮将军故居,但每次都被他严词拒绝。这方故居,犹如一个沧桑的老者,诉说着这位开国中将的清廉朴素。

(12)、包拯特此设立市场,公私实行公平买卖,此后百姓不再受到侵忧。

(13)、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兵部员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

(14)、唐玄宗见姚崇能秉公处事,十分高兴地说:“魏知古徇私妨碍公事,辜负了你对他的教导,我也不能原谅他。看来只有罢了他的官以正朝纲。”姚崇复奏道:“我教子不严,罪该受罚。如果陛下因此事贬谪魏知古,那人们就会说他是当了我的替罪羊了。”

(15)、不料张尧佐的职位不降反升。包拯3天之内又弹劾,甚至大呼“国丈”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见没动静,包拯再次弹劾。但宋仁宗一意孤行,要把“国丈”提拔为宣徽使。

(16)、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17)、在此任上,王逵更是贪赃枉法。被弹劾后,他改任光州知州,后又升为徐州知州、淮南路转运使。包拯遂第四次上奏弹劾王逵,但未被理会。包拯又连上三道奏折,继续弹劾,但王逵仍然顺利地升任为淮南路转运使。

(18)、有一天,县衙来了一个告状的乡下老农叫刘全。他申诉说有人把他家耕牛的舌头给偷偷割掉了,请知县老爷为他作主。

(19)、“最后,趁着此人作贼心虚,还没有想出新花招的时候,猛然喝问之下,他便慌了神,就不得不招了。”

(20)、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2、包拯廉洁小故事50字左右

(1)、1, 包拯出任开封知府只有一年多,但是包拯死后,开封的老百姓一直非常怀念他,在开封府旁修建了一座包公祠。当时,开封府署内有一块题名碑,凡是在开封府任过府尹的,姓名都刻在碑上,只有“包拯”两个字被后人抚摸最多,以致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指痕。现在,这块石碑仍然保存在开封历史博物馆里,“包拯”两字已模糊难辨。

(2)、包拯立即差人把那个牛主人刘全传来县衙,刘全来了后,包拯就指着今天这个告状的人问:“你认识这个人吗?”

(3)、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4)、另据碑文记载:包河小洲上原有一座小庙,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见小洲环境风景幽雅,遂将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并改洲名为"香花墩"。1539年,御史杨瞻把"包公书院"易名为"包孝肃公祠"。

(5)、刘全答:“也没什么,只是他前年借过我一点钱没还,最近我向他催讨过几次。”

(6)、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受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这是包公疾恶如仇铁面无私的集中表现时期.他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徵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d,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21) 当时,张贵妃(温成皇后)的父亲张尧佐被任命为淮康军(治今河南汝南)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包拯一起奏论此事,认为应追夺对张尧佐的任命,或者选择宣徽、节度中的一个授予。最终,张尧佐辞去了宣徽使、景灵宫使之职。

(7)、“于是,我就故意让牛主人回去杀牛,引诱他来告状。此人果然来了,但我还不能肯定就是他,所以马上把牛主人传来问话。不出所料,他俩之间不仅认识,还曾有几次讨债的事,这样我就有了九分的把握。”

(8)、包拯到端州上任之后,到处张贴布告,命令工匠和作坊每年只向州衙交纳进贡的端砚,端州各级地方政府只能如数收取,不许额外多加一砚。

(9)、雨后的太阳更为骄艳,洒落在静静的覆满青草的坟墓上,整个墓园显得肃穆幽深,寂静悠远。而我在墓碑前叩拜后,再围绕坟茔闲步转了一圈,和许多游客一样蜻蜓点水一般瞻仰后而离去,不比墓园这么多的青松翠柏年年陪伴着他呵护着他。墓园里竖有赵朴初书写的包公家训碑刻,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珙者,孝肃之子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后人有诗称赞:“煌煌家训垂千古,寄予儿孙细思量。”

(10)、相传廉泉井之水特别神奇,清官好人喝了清冽可口,甘醇香甜,平安无事,而赃官、不肖子孙喝了必定苦湿难咽,如有芒刺封喉,当场头痛欲裂,且闹肚子。唯一能够减缓病痛的偏方是喝一碗狗尿。

(11)、特别是端州的知州,不论哪一任上来,都要向民间的工匠和作坊无偿索取比进贡数目大好几十倍的端砚,有的还把不易得到的上好端砚作为传家之宝珍藏起来。

(12)、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13)、正不阿,是一千多年来老百姓心目中崇高的清官形象,突出了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政治清明时,人们固然怀念他;世道衰败时,老百姓更加怀念他。自宋朝到今天,虽然世事变幻不定,然而,人们对于包公的怀念却是永远的。

(14)、由于父母不愿跟随包公去外地,包公便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得到了官吏们的称颂。

(15)、就这样,宋仁宗总算答应了后妃之家不得任两府的建议,又批评了谏官们在殿上喧哗失礼,生怕再出现过激行为,并规定以后奏对必须先申请。张尧佐自感犯了众怒,以退为进,主动辞去了一些职务。

(16)、久阴雨天,一旦放晴,合肥宽阔的包公园游人如织,往来穿梭,熙熙攘攘。河边的高大的古枫杨趴在河边;柳绿如烟,垂柳荡涤水面,婆娑起舞,戏弄游鱼追逐游戏;横跨包河的玉带桥恰似一条白色绸带在碧荷之上抖动……

(17)、据史书记载,包拯在离任端州时,连自己平时在公堂上使用的端砚也造册上交了。

(18)、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包拯的廉洁故事吧!

(19)、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20)、包拯出使辽国时,辽国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

3、包拯清正廉洁小故事100字

(1)、   曾有这样的一件事,一直在百姓嘴中称赞,也使包拯做了开封府的府尹,惩奸除恶。

(2)、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3)、包拯又问:“那么,你最近和什么人闹过别扭或吵嘴争斗过吗?”

(4)、嘉祐六年(1061年)三月,升任给事中,正式担任三司使。数日后,拜枢密副使。不久,调任礼部侍郎,但他推辞不受。

(5)、庆历八年(1048年)五月二日,包拯调任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转运使,六月二十二日,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个州交纳河桥竹索的赋税,一般有几十万,包拯都奏请加以废除。辽朝在邻近边塞地区集结军队,边境州郡渐加戒备,命令包拯去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种,邢、沼、赵三州农田一万五千顷,一概用来牧马,请求把这些全都分给百姓。”听从他的意见。解州盐法规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经营管理,请求一概与商贩流通交换。

(6)、民间关于包公的动人传说很多,寄托了普通百姓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后世的百姓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7)、然而,包拯并未因此退却,他毅然接受了这一新的任命。且一改旧制,使“民得无扰”,旋被正式任命为三司使。后官拜枢密副使,再迁礼部侍郎,但辞而不受。

(8)、北宋廉吏包拯,官至枢密副使(副宰相),为官一生清廉,不畏权贵,最恨贪赃枉法。他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民间称他为“包青天”。

(9)、包拯的廉洁在当时是有名的,史书上记载了他不少这方面的事迹,其中最著名的“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就发生在宋仁宗初年,包拯任端州知州的时候。

(10)、包公真名包拯,由于他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公”之名,民间也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言语。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有“包青天”之称。

(11)、包公祠建成以后,当时的合肥太守张环在《孝肃包公祠堂记》的碑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用今天的白话文说就是:“他的功绩和好处用不着多说了,就说一个人死后,自己家乡的民众齐心为他建立祠堂,这难道是件容易的事吗?”

(12)、警卫员陈伟跟随苏静多年,在他的记忆中,首长生活简朴,吃饭非常简单,“大多时候中午一碗面条,晚上一碗稀饭,从不挑剔饭菜,做什么就吃什么,从没有意见”。让陈伟印象深刻的是,首长很注意节约,他时常看到首长在深夜去关掉院子里的灯,把还在滴水的水龙头再三拧紧。有一次,陈伟看见首长自己修理漏水的坐厕,他赶紧跑过来,蹲在首长身边嘀咕了一句:“水电费又不贵,明天请人来修吧!”正在忙活修理的苏静抬起头,一字一句道:“我们没有浪费资源的权利啊。”

(13)、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受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他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徵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d,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朝廷大多加以施行。当时,张贵妃(温成皇后)的父亲张尧佐被任命为淮康军(治今河南汝南)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包拯一起奏论此事,认为应追夺对张尧佐的任命,或者选择宣徽、节度中的一个授予。最终,张尧佐辞去了宣徽使、景灵宫使之职。

(14)、3,包公的诗五律:“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大意是说,做人要光明正大,就像秀挺的木材应该做房屋的栋梁,的精炼的钢料决不应去做铁,我应该做一个无愧史书教诲的清官。著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

(15)、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16)、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17)、四面环水,一桥径渡,粉墙黛瓦,绿荫掩映,包公祠坐落于包河中的香花墩小洲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据《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是包公青少年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

(18)、1043年,包拯入京任殿中丞,后经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于11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包拯眼睛亮,明察秋毫;耳朵灵,无所不知。

(19)、再后来,包拯做了北宋朝廷很大的官,处理了许多的疑难案件。但是,不论是写历史的人,还是写戏剧、小说的人,都忘不了记录上这个小小的,而又是包拯真正审理的第一个案件牛舌案。

(20)、包青天处于宋仁宗时代,不仅是宋朝,而且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开明时代,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当时有士大夫语曰:富(弼)公真宰相,欧阳(修)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瑗真先生(任侍讲学士)。为什么正人君子大面积出现?

4、包拯廉洁小故事100字

(1)、制作端砚的石料颜色漆黑发亮、细润如玉,不仅晶莹细腻,而且在磨墨时毫无声响。早在唐朝初年,端砚便已闻名全国,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有“端州石砚人间重”的名句。

(2)、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3)、当时,北宋王朝的北部有契丹(辽)、女真(金)和蒙古三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比较强大的国家政权,北宋王朝和北方三个民族常有使节来往。包拯在一次受命伴送契丹使臣回国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负责“三番”事务的官员沿途勒索、大肆铺张的状况。

(4)、   包拯是宋朝人,母亲是一位大夫,医术高明,救死扶伤。包拯小时候经常听说书,最恨贪官污吏。他从小立下壮志,考取一个功名,为百姓伸冤做主,在他的努力下,终于考上了,做了一个县官。自从他当官后,坚持自己做官的原则,不贪赃枉法,不收受贿赂。

(5)、包拯是说到做到,首先自己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当他在端州三年任满,调中央任职时,连一方端砚也没带走。包拯不仅以身作则,用端砚政策打击了官场上奢侈浮华的风气,也实实在在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为国为民都是大大的好事一桩。

(6)、1960年3月6日,接到养母病重的消息后,苏静连忙从北京赶回家乡。第二天,见到离家多年的儿子后,养母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当时,苏静已被授予中将军衔。不少乡亲们都以为,苏静身为将军,他养母的丧事肯定会办得十分隆重,不然“面子上”也过不去。正当大家议论纷纷时,苏静当着众多亲人的面,将身上仅有的60元钱交到妹妹苏金花手中,要她置办东西,着手料理好养母的后事。“这点钱要怎么办丧事?”妹妹一脸惊讶。“怎么不能办?一切从简!”大哥不容置疑。这是苏静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乡,一些当地干部群众也想借此机会,上门吊唁送礼,帮助将军把养母的丧事办得热闹一点。苏静一一谢绝,连一个花圈都不肯让当地领导送过来。就这样,用最简单的仪式,苏静将军办完了养母的后事。   

(7)、1949年夏,全国革命形势喜人,福建的解放进程也发展迅速。中共福建省委开始就d组织的归属、建制和领导人配备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根据省委的人事安排意见,由卢叨担任地委书记,陈文平担任地委副书记、地区行政公署专员。9月19日,漳州城解放。陈文平考虑到南北干部的团结问题,积极响应省委的号召,再一次主动让位,让出了地委副书记、专员的位置,改任地委常委、行政公署副专员,很好地帮助d组织解决了难题。

(8)、为了牟取暴利还常常禁止民间商旅做买卖,把官府自己的货物硬行配给百姓或强行售给商户。这种“盘剥小民,阻绝商旅”的做法,使国家经济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让国家税收因此而骤减。

(9)、QQ在线投诉,QQ号码:2634332033

(10)、 “生活简朴,不搞特殊化,要做工作中的急先锋,荣誉前的大逃兵。”苏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1)、包拯的亲侄子包勉,在做了地方官之后,行为不检点,丝毫没有包拯的半点作风,他贪赃枉法,本以为能够逍遥法外,但是作恶多端,人神共愤,最终纸包不住火。

(12)、一群群游客跟随导游走进包公历史文化长廊,长廊以“公正严明,执法如山;安疆保边,居安思危;忠正威仪,慑震开封;兴利除弊,恤民为本;社稷名臣,俎豆千秋”等板块内容,汇集瓯塑、碑刻、书画、刺绣、彩绘木雕等多种工艺,表现了包公高大威严,正气凛然,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包公真实而精彩的一生,观后油然而生敬意。

(13)、他强烈要求朝廷明文禁止用公款做买卖,禁止请客送礼,尤其要刹住官员之间互赠马匹、绸缎等贵重物品的不良风气。

(14)、正对井口的亭子顶端中央,雕有一块圆形彩绘木质浮雕龙像。雕龙倒映井内,随着井水的晃动,好似龙影在舞,颇有游龙戏水之景趣,故人们又称廉泉井为"六角龙井"。从此井亭作为一处著名景点留存至今,游客来此,皆带着好奇心细细揣摩,观赏。

(15)、包拯在经“庆历新政”之后,也提过一些改革建议。如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对年满70岁者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

上一篇精选脚踏实地的文章题目111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