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荀子的散文145句

荀子语录体散文

1、《荀子》经典语录

(1)、荀卿与孟子的真正分歧在于他的“性恶论”,他把人性看作与生俱来的自然欲望,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特别强调通过学习接受礼仪教化,以成为“积善成德”的君子和圣人。在这一点上,他又与孟子殊途同归。

(2)、作为概括盛唐诗总体风格的概念,“盛唐之音”是风骨遒劲、兴象玲珑、平易自然的统一。

(3)、曰:“莫(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介词,于,在)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4)、2,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注,而是一个学者的个人论文集.

(5)、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6)、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7)、《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的影响。

(8)、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9)、墨子主张“兼爱”,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提出“非攻”,反对各国之间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要求“节葬”、“节用”,反对奢华的生活方式以及礼乐制度;鼓吹“尚同”、“尚贤”,反对任人唯亲。他还相信“天志”和鬼神的存在。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墨学在战国时曾一度盛行,与儒学同为当代的“显学”。西汉以后,逐渐衰微。

(10)、   先秦时期其他的重要思想流派还有“杂家”、“兵家”、“名家”、“农家”、“医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其中,“兵家”的代表人物为孙武,代表作品是《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著名军事论断。杂家的特点是“兼儒墨,合名法”,代表人物为吕不韦。

(11)、《西游记》长篇小说,明吴承恩作。叙写了唐朝初年名僧玄奘不畏艰苦险阻,克服重重困难西行取经的故事。唐僧取经的故事长期在世间流传,吴承恩在此基础上创作整理,并融入作者对明代中叶现实的感受,曲折地反映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12)、车行五十多公里左转过台儿庄大桥,桥头的大牌子上写着“天下第一庄”,落款是乾隆御笔,可惜字体是篆书,并非寻常所见的行楷面条字,我不确定乾隆还写过这样的字体。跨过此桥即进入了台儿庄市,看着沿途的街景,未能见到张自忠将军的雕像,应该是一个小缺憾。

(1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总结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发出沉重的感叹。

(14)、《说苑》是刘向主持校理皇家图书期间编撰成的一部书,最初书名为《新苑》,《汉书·艺文志》始称《说苑》,后世遂沿称至今。据刘向《说苑叙录》记载,当时,中秘书中有一部书名为《说苑杂事》,刘向认为它“事类众多,章句相溷,或上下谬乱,难分别次序”。于是“除去与《新序》复重者,其余者浅薄不中义理,别集以为《百家》。后令以类相从,一一条别篇目,更以造新事十万言以上,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曰《新苑》,皆可观”。

(15)、书名卷数修撰人书名卷数修撰人史记130西汉?司马迁隋书85唐?魏徵等汉书120东汉?班固南史80唐?李延寿后汉书130南朝?宋范?晔北史100唐?李延寿三国志65晋?陈寿旧唐书200后晋?刘煦等晋书130唐?房玄龄等新唐书225宋?欧阳修等宋书100南朝?梁?沈约旧五代史150宋?薛居正等南齐书59南朝?梁?萧子显新五代史74宋?欧阳修梁书56唐?姚思廉宋史496元?脱脱等陈书36唐?姚思廉辽史116元?脱脱等魏书130北齐?魏收金史135元?脱脱等北齐书50唐?李百药元史210明?宋濂等周书50唐?令狐德棻等明史332清?张廷玉等

(16)、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7)、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代表三部:《论语》、《老子》、《墨子》。

(18)、(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古代着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9)、《呐喊》收有鲁迅1918至1922年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子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等。

(20)、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2、荀子的散文

(1)、   墨家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派别之与儒家并称“显学”,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前期主要探讨社会、政治、伦理和认识论问题,后期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2)、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思想各据一端,精彩纷呈。正因为它是随着争辩的风气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趋向,就是从简约到繁富,从零散到严整。愈是后期的著作,篇幅愈宏大,组织愈严密。

(3)、孔子说:“弟子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外出拜师学习,就要尊敬师长,寡言少语,诚实可信,要广泛地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还有闲暇时间的,就再去学习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4)、《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年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

(5)、张庆利在《先秦文学》一书中,关于荀子与孟子的并提还有这样一段:“其实若就环顾周围的世界,敢于自称‘舍我其谁’的锋芒毕露的气概而言,荀子和孟子又是非常近似的。人们常以孟、荀并称,恐怕不仅由于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针锋相对、并世而立,也由于这种天降大任于我的自命不凡。在士当以道自任这一点上,荀子守住了儒家的传统。”

(6)、荀子的思想虽出于儒,但又吸收了其他各家的学说,对儒学有所改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反对法先王,主张文化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否认天有意志而能主宰人间的事务,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人性恶”也是他的著名观点。

(7)、《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善用寓言的创作方法,著名寓言故事有:庖丁解牛、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庄周梦蝶、鹏程万里、望洋兴叹等。

(8)、对曰:“方(方圆)六如五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

(9)、《庄子》:有的仍含有辩驳的影子,但有些篇章带有驳论,论辩,对答,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开始演变为专题论文,中国的论文真正地确立了.

(10)、B(解析)《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11)、鼓瑟希(通“稀”),铿尔,舍瑟而作(起来,起立),对曰:“异乎(介词,于,和)三子者之撰。”

(12)、骈文是丰厚的中国文化土壤孕育出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多种要素积淀的产物;同时,它具有对称美、含蓄美、色彩美、音乐美等美学特征。

(13)、《三国演义》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该书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是根据有关历史著作、杂记、遗闻佚事小说讲史等丰富资料创作而成的。所叙起自东汉末年灵帝中永元年(184),止于晋帝太康元年(280)吴国灭亡。描写了封建集团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过程中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相当程度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

(14)、   读诸子百家,品智慧人生, 今日小编带来的先秦诸子就分享到这啦,同学们我们下期再见!??

(15)、《说苑》一书得到了历代帝王的高度重视。刘向编撰此处后,首先呈给了汉成帝。可以说汉成帝是《说苑》的第一位读者。“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说明该书对成帝是有影响的。

(16)、荀子墓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东南5公里处的南王庄村。这趟的山东之行还算顺利,但因为规划的单程路线太过漫长,使得一路上有很多时间都是忙于赶路。而事情往往是越着急越容易出乱,在行走的途中,汽车突然熄了火,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令我很是心焦,我当然知道这样的结果也并非司机所愿,于是任由他在那里打开机盖子来回鼓捣着。

(17)、荀子认为“君子必辩”(《非相》),特别强调论辩的重要性.因此,与先秦其他诸子一样,荀子的说理文擅长论辩.但荀文以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逻辑的周密,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思想的深邃丰富,理论的系统严整,使其不仅单篇行文缜密,而且全书各章相互照应,论证严谨周详.《性恶》篇开首即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提出了“性”和“伪”两个概念.人的天性在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实,必须用礼义进行教化,使人从善,并明确界定“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自然本性。

(1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谁,哪个

(19)、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0)、学者对《说苑》的研究,大概肇始于南北朝时期。

3、荀子语录的感悟和理解

(1)、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约公元前468-前376)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长期住在鲁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3)、司机一通折腾总算上道,向东行驶十余公里到达贾汪镇,在镇中左转上310国道,虽名为国道,实际路面并不宽,上、下各一条车道,好在路面还算平坦,但车流量很大。可能是因为我担心天黑,略显焦急的神态让司机受了感染,他把车开得很快,一路上几乎见车就超,我也担心出事儿,于是尽量显出悠闲神态欣赏着车窗外的景致。路边的麦田已是一片焦黄,想起自己初次跑山东时麦苗还没有返绿,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而自己的寻访之旅计划越搞越大,开始担心自己会虎头蛇尾。

(4)、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5)、(?-前235)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6)、荀况:(约前313~约前238)字卿,战国赵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继承了儒家思想启蒙了法家思想,主张“隆礼重法”,提出了“性恶论”,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其作品总称《荀子》,擅长说理、取譬、排比。荀子是用“问答体”写赋的第一人,与屈原并称“辞赋之祖”。

(7)、盛唐王维的诗富于诗情、画意和音乐美,故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8)、(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和老子同为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

(9)、《春秋》:春秋时期,孔子编修的鲁国编年史书,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被称为“编年体之祖”。因“字字针砭”,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很多对《春秋》做传,最有名的“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0)、《说苑》的文献价值向来为人所重。刘向编撰此书,广采群书,遍引百家,查有实据的文献资料达46种,占总数的90%,还有10%出处不详。这些古籍,今或存或亡,从《说苑》中可以看到其中部分佚文。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就充分利用了《说苑》的辑佚价值。

(11)、成就远远超过了战国早期其他诸子的语录体散文

(12)、 同时,其思想中又掺杂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因素,呈现出比较宽宏包容的一面。总之,《说苑》一书比较集中地展示了他的思想体系。

(13)、《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14)、荀况撰《荀子》二十卷,清嘉庆九年姑苏聚文堂刻十子全书本,书牌

(15)、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 

(16)、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17)、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世称孔子,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丘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但总的来说,一生是郁郁不遇的。其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他还整理过许多重要的古代典籍。孔丘是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但后代奉为圣人、当作偶像崇拜的孔子,与历史上的原貌,并不完全相符,这里面既利用了孔子学说对统治秩序有利的内容,又有偶像制造者按照自己的需要灌注进去的东西。

(18)、(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

(19)、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20)、而荀子散文的第三个特点则是词汇丰富,比如《劝学篇》中的如下段落:

4、《荀子》是语录体吗

(1)、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2)、“激流三部曲”巴金三部小说《家》《春》《秋》的总称。

(3)、“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是李白_《古风》中的诗句。 

(4)、《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

(5)、  庄子:提倡天人合清静无为,《庄子》(南华真经),擅讲寓言故事,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庄周梦蝶、庖丁解牛都出自《庄子》

(6)、《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著作,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汉刘向编定。书中贯穿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表述了荀子在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文艺等方面的主张。

(7)、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8)、从《荀子》一书看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9)、经典: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孟中学语)

(10)、政治上主张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等,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曾屡次进谏韩王,要求变革,均未被采纳。后得秦王嬴政赏识,入秦任客卿,不久由于李斯等嫉妒,遭谗下狱,被迫自杀。《韩非子》一书为后人搜集其遗着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的文章而编成,是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的着作。书中许多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融入了国人的口语之中。选入教材的有《扁鹊见蔡桓公》、《五蠹》(节选)等。

(11)、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12)、《乐府诗集》总集名,宋郭茂倩编。辑录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包括民间歌谣与文人作品以及乐曲原辞与后人仿作。乐府原是当时官府设立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13)、古代最杰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4)、就本来的意义说,诸子散文是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的论说文,不是文学作品。但同历史散文一样,多少不等地包涵着文学因素,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价值。再从更大的范围,即文化史的意义来说,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也是研究中国文学史所不可忽视的。

(15)、 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代表作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16)、《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撰。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5个部分: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本纪主要写帝王兴衰,世家写诸侯国,表记载时事大事,书记载制度,列传写人物。这五种体例互相配合,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17)、孔子说:“水流动而不板滞,随岸赋形,与智者相似;山形巍然,屹立而不动摇,与仁者相似。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18)、王湾《江南意》颔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时序交替,有一种壮盛的气势和喜悦的情思。

(19)、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生活于战国末期。起初秦始皇读他的著作,十分佩服,邀他来到秦国。他的同学李斯恐怕他被重用而动摇自己的地位,将他陷害入狱,最后自杀于狱中。他的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

(20)、现代最具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5、荀子是语录体散文吗

(1)、韩非虽师从荀子,思想差异却很大。他综合了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思想,发展成为自己完整的理论,着重谈治国的法术,供君王采用。对于儒家,他是斥之为“蠹”——蛀虫的。韩非是一个聪明、深刻的人,对当时人情世故看得颇为透彻。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也不相信人可以经教育感化而为善,只相信赏罚分明,以利驱使人、以害禁制人。一部《韩非子》,构筑了一整套极端专制主义的、严厉控制人的方法和理论,读来令人不寒而栗。不过,对于研究政治学,这是一部极重要的书。

(2)、吕不韦:(前292~前235)战国时卫国濮阳人,著名商人和政治家,曾任秦相13年。其代表作品是《吕氏春秋》,又名《吕览》。书成之日,吕不韦招揽能改动其中一字者,赏予千金。此即典故“一字千金”的由来。

(3)、荀子对社会文化的态度,是重视政治和伦理上的实用性,要求一切诗书礼乐,都归于儒家所说的圣王之道。对于不顺礼义的文章,一概斥为“奸说”。由此建立了后世儒家文学观的基础。这对文学的发展是不利的。《荀子》书中的文章,实践了他的观点。全书体系完整,涉及面很广。多为关于社会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长篇专题学术论文,论点明确,论断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深厚;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譬博喻,反复论证;造语简练,多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适于诵读。

(4)、   《玉台新咏》总集名,南朝陈徐陵编,共10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东南飞》(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等。

(5)、荀况撰《荀子》二十卷,明嘉靖十二年顾春世德堂刻六子全书本

(6)、清人谭献说刘向“以著述当谏书”,这是强调《说苑》的政治功能。从全书二十卷卷目可以看出,刘向编撰本书目的是弘扬儒家文化,巩固刘氏政权。二十卷卷目是: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丛淡、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即刘向在《说苑叙录》所言“以类相从,一一条别篇目”。

(7)、《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8)、《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以记言为主。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水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9)、朱熹是理学大家,说话较为公允,他认为不应当把李斯的所为都追根溯源到荀子的头上:“如世人说坑焚之祸起于荀卿。荀卿著书立言,何尝教人焚书坑儒?只是观它无所顾忌,敢为异论,则其末流便有坑焚之理。”(《朱子语类》)朱子的这几句话说得倒有道理,他说荀子写了那么多的著作,他从来也没让人们去焚书坑儒。

(10)、  孔子:“仁”“礼”,推行“德治”;主张“有教无类”

(11)、《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多取材于历史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和神话幻想故事。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守株待兔等。

(12)、为什么到了荀子时代,他的语言变得如此有气势,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说:“(先秦散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为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论文。第三个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13)、竹林七贤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一是山巨源,一是嵇康。

(14)、(2019真题)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        。

(15)、 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16)、王文清评价这个段落说:“一个个生动的类比、排比、对偶句式,长短相同,错落有致,灵活自然,读来朗朗上口,极为感人。”

(17)、公西华答道:“不敢说我能够做到什么,只是希望学习做些事。在国君祭祀宗庙或者诸侯会盟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1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19)、“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0)、"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同样,詹安泰也注意到了荀子文章中说理的特色,詹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中评价说:“荀子是长于说理的,每篇就题发挥,作长篇的议论,和《论语》《孟子》等书不同。他的学问很广博,各家著述,都曾过目,且又游学稷下,对于稷下大师们的学说,想也浸淫研究过,撮取各家精华,独成一家。所以他对于诸子都表示不满,作《非十二子篇》,一一骘评,谓诸子‘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便是说明他自己的绝不是邪说、奸言和枭乱天下的东西了。他是如此自负的,因此,他的议论比较着实,而以说理严密取胜,每有所论,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有时愤疾过甚,不觉言出偏激,然而,以诸子来论,他还是比较着实的。”

(2)、《韩非子》又称《韩子》,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的著作。书中阐述了韩非以法治国的政治理想。文章阐明观点时尖锐深刻,语言犀利,风格严峻,具有法家文章的特点。

(3)、《论语》内容记录了        及其弟子的言行。

(4)、《墨子》:此书也是墨子弟子所记.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是说理文的一大进步.

(5)、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6)、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熟”,仔细

(7)、(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着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8)、游国恩在这里对先秦散文作了整体分析,他将先秦分为三个时段,而后称只有《荀子》和《韩非子》的出现,才是先秦散文的最高阶段。对于荀子的作品,陈骙在《文则》中说:“自有《乐论》《礼论》之类,文遂有论。”这段话正表明了荀子在文体上做出的贡献。而王文清则在《先秦文学研究》一书中予以了如下的总结:“从先秦议论说理散文的形成过程来看,只有到了《荀子》,通篇议论,有论点,有论据,结构完整,标题为本篇内容的概括,显示出作者自觉的写作目的,标志着论说散文的形成,正式以‘论’为题,从而成为后世‘论’这种文体的鼻祖。”

(9)、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赞同,赞成)点也!”

(10)、墨翟dí:(约前476~约前390)春秋战国时宋国鲁阳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唯一农民出身的哲学家,被毛泽东誉为“辩证唯物主义大家”,伦理方面主张“兼爱”,政治方面主张“非攻”,宇宙观方面主张“非命”等。其作品总称《墨子》,由弟子辑录而成。

(11)、A(解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

(12)、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13)、使后人得见周、秦诸子学说之全都,向之力也。

(14)、子曰:“何伤(妨害,妨碍)乎?亦各言其志也。”

(15)、《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为《道经》、《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

(16)、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7)、孔子的学说是中国两千多年文化的主流,对世界的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影响深远。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相传其弟子3000,贤者72人。《论语》(论,择也,选择摘录的意思),“四书”之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专集,儒家经典之一。被选入教材的有《论语二则》、《季氏将伐颛臾》、《荷蓧丈人》等。

(18)、《红楼梦》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全书120回,前80回为清曹雪芹作,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作品以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衰败过程的描写,广泛而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19)、《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清蒲松龄作。作品以花妖狐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与黑暗,歌颂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精神,抨击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歌颂青年男女对爱情自由的渴望与追求,广泛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20)、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伟大诗人,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传统的奠基人,与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并称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后遭谗被逐,因不忍目睹国家沦亡,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而自沉汩罗江。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他的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涉江》等,《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汩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1)、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扩展资料孟子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2)、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派别之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道家认为“道”是世界最初的本源,崇尚自然,反对争斗,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观念,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无神论倾向。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是高适_《燕歌行》中的句子。

(4)、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左丘明所撰。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左传》为西汉刘歆的伪作。

(5)、《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353句,全为五言,计1700余字。全诗通过描写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罪恶。

(6)、“古文”作为文体的概念始于中唐,由韩愈首创。

(7)、左思:《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另外,其《咏史诗》《娇女诗》也很有名。

(8)、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弟子众多,在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是墨家学派的着作总汇,虽然保留记录言行的语录体形式,但已是初具规模的论说文。入选教材的有《公输》等。

(9)、子路、冉有、公西华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说:“他们三位说得怎样?”

(10)、(2015真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处于,处在

(12)、《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作。原书失传,今存《列子》大约为魏晋人杂采先秦两汉有关典籍附会拼凑而成,大多反映了魏晋时的思想。寓言和神话传说很有文学价值。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都是有名的寓言故事。

(13)、他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对后世儒学影响很大。《孟子》是“四书”之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善于雄辩,长于譬喻,对后世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的散文有很大影响。选入教材的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等。

(14)、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15)、《左传》: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16)、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17)、孔子,名        ,字        ,        末期鲁国人。

(18)、司马迁充分肯定工商业者经营活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专门写了《货殖列传》。

(19)、《荀子》:其文多长篇大论,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20)、为帮助大家记忆和掌握知识点,主屏整理上课笔记,副屏梳理相关题目,积少成多,帮大家拿下文化素养18分。

(1)、“伪”即人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即后天通过礼义的学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区分了“性”和“伪”之后,再进一步论证“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提出“圣人化性而起伪”,“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众者,伪也.”“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性恶论是荀子礼乐法术论的理论基础,故而不仅此篇论述周密,而且与荀子的整个理论系统相一致.由于性恶,故须教育,教育当以礼义为本;也由于性恶,故须施行赏罚,于是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主张,就相互贯通,相辅相成。

(2)、它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3)、《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和《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成语故事:明察秋毫、揠苗助长、缘木求鱼、出类拔萃、一曝十寒、心悦诚服等。

(4)、司马迁为刺客作传,主要是极力歌颂刺客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品质。

(5)、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检查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做到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