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夏朝简介秒懂百科145句

夏朝历史简介

1、夏朝列表及简介

(1)、二里头遗址玉礼器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供图

(2)、在美国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夏朝的历史介绍的非常少,更多的笔墨是在介绍商朝:“商朝时期(约公元前1750年至1045年)的中国是一个主要由贵族统治的农业社会,贵族主要关心的是战争。

(3)、一让天下,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

(4)、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

(5)、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斟鄩(河南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

(6)、回复“201”,国家存亡的意义(令人惊奇的大格局精彩长文)

(7)、早在大禹治水之后,由于大禹深受拥护,根据“禅让”制而做了舜的继承人。他在位时,曾经将当时的中国划为9个州,这大概就是“九州大地”的来历。大禹还制定了各种制度,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权位。启在与伯益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获胜,而且杀死了伯益。而伯益本来是大禹按照禅让制选定的传位的对象,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也就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启在位期间,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时期。夏朝统治的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的三省交界处,西到山西南部。

(8)、明朝的兴衰:元朝末年政治黑暗,社会腐败,农民起义不断,朱元璋夺取了农民起义的政权,1368年5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国号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不可多见的杰出君主,一生勤于政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做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革,巩固了明朝的政权。到明成祖在位时我国的航海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最有名的是郑和七次下西洋,开辟了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末年东北地区出现了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领袖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公元1616年,他即位称汗,国号大金(史称为后金),与明朝公然分庭抗争。

(9)、此标题一出,可谓是震惊四方。这位教授认为夏朝是确实存在的,之所以没有找到关于夏朝的历史依据,是因为夏朝可能并不在中国,而是在同样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古埃及。为证明他的这一观点,他从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证明。

(10)、三让天下,而后举益,任之政。以天下授益。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而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自此始于尧舜的禅让制终结,源于黄帝世袭制正式确立。

(11)、第家学渊源,继承有序。司马迁父亲司马谈,左冯翊夏阳人,也就是现在陕西韩城人。汉初时,任太史令、太史公。

(12)、在烧制陶器方面,当时不仅广泛使用了快轮制造技术,而且在烧造方法上,又多采用陶器出窑前的施水法,使陶器多呈灰黑色、灰色或黑色,且又质地坚硬。陶器表面除多施用篮纹、方格纹与绳纹等装饰外,还有精美而细致的指甲纹、羽毛纹、划纹、圆圈纹和镂刻等装饰。器形品种如炊器、饮器、食器和盛储器等达三十多种。特别是有些造型美观,制作精湛,胎质细腻、薄如蛋壳、器表漆黑发亮的磨光黑陶器,只有具备烧陶丰富经验和高超技术的人才能烧制出来,故制陶业大概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13)、五代十国:五代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混战的继续和发展,中原有五个王朝,中原以外有十个国家。

(14)、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战国七雄”,即韩、赵、魏、秦、齐、楚、燕七个国家,各个都侯国经过254年的纷争攻伐,于公元前221年,秦国最终灭掉了六国,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王朝。

(15)、启在建立了夏朝以后,和历史上许多国君一样,饮酒、打猎、歌舞无度。到晚年更是怠于政事,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启死后,启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不过是一个庸才,终日沉溺于酒色,比启更荒淫,带着家属到洛水北岸打猎,接连几个月不回朝。贵族首领后羿(即传说中的射日英雄,月宫里嫦娥的夫君)利用夏民的怨恨,逐走太康,夺取了夏室的统治权力。后羿是东夷有穷氏部落的首领,传说他是当时最善射的人,但却是一个荒.唐的统治者。他非常自负,自恃箭术过人,对政事不闻不问,终日沉溺于田猎游乐之中。对于敢谏争的几个贤臣,不是疏远就是流放。他任用奸诈狡猾的寒浞主持朝政,寒浞是有史以来,有记载的第一佞臣。他善于谄媚逢迎,深得后羿的信任,同时又用各种小恩小惠愚弄百姓。他暗中培植d羽,等待时机企图取后羿而代之。一次,后羿从外打猎回来,寒浞收买后羿的亲信联手设伏将后羿杀死,寒浞夺得了最高统治权。

(16)、明末混乱不堪,清朝取而代之——明和清前期(公元1368年---1840年)

(17)、这些星星点点的考古学证据,虽然也未形成证据闭环,但至少将夏朝重新拉回到了中国境内。

(18)、司马谈有深厚的学识修养,曾经跟着天文学家唐都学天文星象学,跟着易学家杨何学习“易经”,跟着道家名家黄子学习《道论》,熟读史书,并且开始自己写通史。

(19)、从基因遗传来讲,若中华源起于埃及,那么中国人的DNA应该与埃及人的DNA有极大的相似,但是并没有共同的特点,是两个不同的种族。

(20)、黄河流域包括其支流湟河、白河、黑河、洮河、清水河、渭河、汾河、沁河、洛河等,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已经聚集了为数不少的先民部落,人口达到100余万人。

2、夏朝简介秒懂百科

(1)、关于商朝的信息多来自于其后面的周朝,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商朝金文和安阳甲骨文的记载。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2)、现存记载夏商时期历史的最早史料应该是《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时期。《竹书纪年》采用的是流水账形式,哪个国王的哪一年发生了什么大事,非常简略,一般每隔几年才会有一句话,是非常严肃的官方史学记录,不是对故事传说的整理。

(3)、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4)、经过少康中兴,夏王朝蒸蒸日上。内有伊河平原、洛河平原、汝河平原、沁阳平原四大粮仓作支柱,外有天下万国岁岁进贡,到夏朝后期,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这就为夏朝最后一个君王桀的任意挥霍,创造了条件。

(5)、夏朝军队的组织形式,在启讨伐有扈氏时,于甘地誓师所作的誓词中,可略见端倪。《史记·夏本纪》云:“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汝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汝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子则帑僇女。’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启在战争开始之前,召集臣属,声讨有扈氏的罪行,并告诫将士,要忠于职守。立功者赏,违命者严惩不贷。启灭有扈氏之后,诸侯皆臣服。誓词中提及的六卿、六事之人、左、右、御等,皆军队将士的称谓。

(6)、此外,制造木器、玉器、骨器和蚌器,以及纺织和酿酒等,在夏代都可能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7)、夏人最早生活在岷山、岷江流域,后向东沿着渭河—黄河一线迁徙,大约到关中西部地区后分为三支,一支向南迁徙到大西南云贵川地区,一支向东南迁徙至江浙地区,另一支径直向东,在今山西运城、河南西部、陕西渭南这个黄河“金三角”地区定居下来,与当地原住民进行了融合。

(8)、华夏也称“诸夏”或“夏”,是公元前汉人祖先的自称,《说文》中曰:“夏,中国之人也”,这里的中国是指中原地区,中原一词是相对“夷狄”而言的,这个词的本身就代表了文明或人群的优越感。《左传》中则将“夏”释义为礼仪之大。

(9)、大禹治水:传说在黄帝以后,相继的出现了三个很有名的部落首领,他们是尧、舜、禹。大禹治水有功,他治水的1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足迹遍及黄河两岸,终于治好了全国的水患,被舜选为继承人。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做了他的继承人,氏族部落的选举制度被废除了,变成了王位世袭制度。启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10)、禹非常智慧,他不仅汲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而且很注意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治水合力。

(11)、当时的人饮食用陶器,鼎、双鼻壶、大罐、刻纹陶罐,器型规整漂亮,显示出高超的工艺水准和审美水平,有些鼎和罐上还有因用火烧而留下的黑色烟灰,留下了人间烟火的痕迹。

(12)、向来质疑中国的历史文化的都是国外人士,可当这样一篇国内论文出现后,国外网民的反应却出乎意料的一致,出现一边倒的情况,认为这位教授所说的过于荒唐。

(13)、大禹是鲧的儿子,当时中原地区洪水泛滥,鲧被推举出来领导治水,但他方法不对,只知道用堵的,结果治水宣告失败。鲧去世后,大禹接棒,团结华夏各部落,采用疏导的方法,将高处的水顺着地势泄到低处,大家努力了二十年,终于治水成功。各部落得以从大平原四周高地,迁移到肥沃丰美之处。随后当时的首领舜又派大禹击败了敌对部落,由于大禹功高,舜将王位禅让给大禹。

(14)、夏朝以前社会形态多是原始部落联盟,部落首领也是通过民主选拔举荐,象我们耳熟能详的至圣贤王尧舜禹就是通过自身的修身养性、积功累德而被举贤任能与禅位让贤的。

(15)、从东迁方面,若古埃及人东迁至中国,如此遥远的一段距离,途中必定会留下东迁的痕迹,但并没有发现有痕迹能够说明这一点;从考古证据来说,中国人来自黄河附近的穴居人,是由黄河孕育发展的。

(16)、三国鼎立:公元208年发生了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打败了曹操。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定国号魏,主要控制黄河领域及北方一带;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控制湖北、湖南和四川一带;公元220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控制长江中下游一带,自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两晋南北朝:三国连年征战,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代魏立晋(称西晋),280年晋灭吴,全国复归统一。316年匈奴贵族建立的政权灭西晋,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的战乱时期,前后出现20个割据政权。直到公元439年鲜卑族政权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方获近百年的相对稳定。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继之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581年隋代北周。在南方,公元317年西晋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南京市)称帝建立偏安江南的政权,史称东晋。公元420年以后又历经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陈(557~589)四朝更迭。此四朝与北魏以降的北方政权相对峙,是为南北朝,直到公元589年隋灭陈,才再次结束割据局面,使全国重归统一。

(17)、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18)、禹收九洲,金铸九鼎,以显其功绩及威信权力。

(19)、少康是相的遗腹子,相死的时候他还没有出生。虽然缺少了父爱,但是少康从小就很聪明,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朝。从此,少康发愤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长大后,他率领原来忠于夏朝的部落,攻克旧都安邑,诛杀寒浞,夺回了王位,夏朝复国。少康毕竟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

(20)、但蜂拥而至的洪水一次次将他们辛辛苦苦筑好的堤坝冲垮,并且随着堤坝越建越多、越建越高,水势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愈堵愈涨,水势较之以前反而更大了。

3、夏朝的简介

(1)、 经炎黄华夏之“人文初祖”再到尧舜禹时期。当时部落联盟,继承人是由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酋长推荐的。尧年老时,将位置传给了有德行的舜。舜年老时,又根据部落意见,让治水有功的禹成为继承人。可见。我们的祖先当时还处在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后期,做酋长的并没有将职位和权力当成自己的特权。

(2)、被称作“夏”的一个部落也活动于黄河流域,相传他们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夏部落时而根据天气和雨水情况耕地而居,时而又不得不根据气候变迁而游牧迁徙,因为水患频仍,随时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3)、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安徽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

(4)、蜀山氏蚕丛和有缗氏商议对策,以古蜀国和有缗氏的军事实力,对抗夏桀派出的军队肯定是不行的,地方没法和中央对抗。有缗氏和蜀山氏蚕丛,就把两个蜀国美女“琬”和“琰”,献给了夏桀,夏桀很喜欢这两个年轻的美女,就在夏宫修建“瑶台”而居,冷淡疏远了王后“妹喜”,把“妹喜“扔”在洛芮。受到冷落的“妹喜”,很是愤愤不平,就开始给诸侯国“殷商”出卖情报。

(5)、禹首先冒着巨大的风险放弃了父亲鲧生前采用的筑堤堵水的方法,改用因势利导的办法首先疏通河道,将过往的积水引到需要灌溉的地方,使多年水害变成水利;进而整修各条河道,将当地无法“消化”的多余积水或洪水经通畅的河道排到大海。

(6)、宋王朝的兴衰:公元960年初,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王朝,历史上称为北宋。宋太祖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一下子结除了高级将领的兵权,把权利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失败。民族英雄岳飞英勇抗金,最终遭奸臣迫害致死,宋王朝加速了灭亡。

(7)、禹是来自中原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在成为天下的“共主”之后,组建军队,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8)、(少康)在位26年,公元前1947年至前1921年。少康生于1967年,前1947年,少康杀寒浞复国复政。

(9)、夏朝进行了行政区划的划分,《尚书·禹贡》中记载夏朝已经分天下为九州,即:

(10)、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11)、历代君王: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12)、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及长子继位,庶子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法定继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长子。庶子即使比长子年长,也不能作为继承者,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君位的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13)、这样,一个国家的财政税收体系的雏形被建立起来了。中央可以利用诸侯上贡的财物建立更强大的军队,这就在根本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在此之前,君主只能依靠本部族的力量来确保其它部族的服从,这种权威的根基非常薄弱。上贡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君主的力量就不再只依靠自己的嫡系部族,而是依赖于上贡制度带来的财物,这就可以确保君主掌握的经济实力稳定的超越各个部族和分封诸侯。

(14)、唐朝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的中国世袭王朝的起始。

(15)、汉王刘邦、楚霸王项羽:公元前208年,发生了巨鹿之战,项羽率领农民起义军摧毁了秦军主力。同时刘邦领导的农民军杀进咸阳,灭了秦朝。公元前220年楚汉之争中,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边。

(16)、清朝的建立:经过萨尔浒大战后,明朝大伤元气,后金步步紧逼,到皇太极即位,用反间计掉了对手袁崇焕大将,打那以后后金越来越强大。1635年皇太极把女真改成满州,162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号为清,他就是清太宗。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吴三桂勾结清兵镇压了起义军,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雍乾盛世」。

(17)、 中国历史上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以后被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因此,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为核心的政治体系。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方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18)、西南论认为:商朝之所以没有任何关于夏朝的记载,是因为夏商之间相隔遥远,根本不搭界。

(19)、夏朝建立初期政权并不稳固,而且夏启这个人天天耽于饮酒作乐,在位十年就死了,传位给儿子太康。太康自小跟着父亲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启还荒淫腐败,也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有一次,太康带着家属、亲信去洛水北岸游猎,一去就是三个月,回来发现都城都被人攻占了!原来是有个叫“有穷氏”的部落首领“神射手”后羿(可能就是传说中射日的后羿)乘机起兵,夺取了政权,史称“太康失国”,夏朝自此中断了四十年。

(20)、然而,水患被成功治理以后,百姓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部落财富也大大增加了,禹越来越被人们称颂和拥戴。按照之前的惯例,晚年的禹应该考虑接班人问题。

4、夏朝的概况

(1)、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2)、华夏统一——隋唐五代(公元581年—960年)

(3)、大禹确定了君主的称号——国王,还给国家定了一个国号:夏。大禹也就成了夏国王。这标志着炎黄古国的终结和夏王朝的建立,以部族联盟为主要特点的上古国家也就被以国王世袭和分封上贡体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所取代了。这是一次巨大的政治进步,强化了国家的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其历史意义跟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一样的。

(4)、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唐朝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起始。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夏”意为“中国之人”(

(5)、他们模拟重建了在青藏高原边界发现的一处远古滑坡坝遗址,并证明了因滑坡坝形成的堰塞湖崩溃时,瞬间倾泻而出的洪水足以造成黄河下游的改道和绵延的洪灾事件。文章分析称,这次溃堤与中原地带大规模的文化转型事件在时间上十分贴合,似乎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不谋而合,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史籍、考古证据之外的另一种形式的佐证。

(6)、(发)在位12年,公元前1644年至前1632年。

(7)、这是封建社会、帝位及爵位世代相传的制度,取代原来的禅让制而出现。王位世袭制、帝位世袭制,还有西汉初期分封的同姓诸侯王,以及唐朝割据的藩镇等爵位世袭制都是世袭的一种。世袭制通常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方式。

(8)、不过,实际上夏朝真正的核心疆域重要集中在今河南省西部、中部、东北部以及山西省西南部地区,因此上述所说的那么辽阔的九州区域范围显然是后来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的疆域了,毕竟《尚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只是假托夏的名头罢了。

(9)、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的暴政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抗,二世即位后,他的暴政远远超过了他的老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揭竿而起”,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由于军事上的失误和内部矛盾,只经过六个月就失败了。

(10)、夏朝都城位于安邑,即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11)、大禹治水十三年,夙夜在公风餐露宿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部落领袖和水利专家,其声名与盛名更多是因为治理水患获得的巨大成就。

(12)、最早描述夏朝的是《尚书》,但它距离夏朝有六百多年了,《史记》和《竹书纪年》更遥远,距离夏朝都有一两千年了,所以不免怀疑流传的失真性,关于夏朝的文献并不能作为决定性的证明夏朝存在的依据。

(13)、没想到桀一看到妹喜变不可自拔。据《列女传·夏桀妺喜传》载,桀“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置妺喜于膝上,听用其言”。又据《帝王世纪》记载,妺喜喜欢听“裂缯之声”,夏桀就把缯帛撕裂,以博得她的欢笑。

(14)、孔甲继位后,首先举行了一场求雨的仪式,希望天降大雨,以缓解连年的大旱。老天特别配合,果然天降大雨,而孔甲在百姓中的形象也一下高大起来,孔甲越发的相信鬼神。

(15)、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纣王,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16)、无论是已释读的甲骨文还是出土的商朝青铜器铭文,均未提及夏朝的存在。当然,由于甲骨文仅是占卜所用,并非历史记载,其中没有提及前朝,也说得过去(有网友戏称,商朝甲骨最初被发现时是当做药材入药的,关于夏朝的内容可能刚好被吃掉了)。

(17)、“家长”的传承还可分为父系与母系。执政的君主也有承接,君主与君主之间可能有血缘关系,但不一定就是直系,有的是兄传弟,也有的是叔传侄;有的是受命于王,还有的是抢班夺权、谋权篡位,故而不在世袭之例。

(18)、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19)、甲骨文,顾名思义,就是刻在龟甲和其它动物骨头上的文字。跟木头、竹片等不同,甲骨可以长期保存,因而铭刻其上的古文字有幸到今天还能被我们通过考古发掘看到。甲骨文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已经发现的字就有四千多个,被破译的文字两千多个。这已经足够表达非常丰富的思想。今天,一个初中文化的中国人一生所使用的汉字也就两千来个。这种高度成熟的文字体系在产生之前,必然经历过至少上千年的发展。由此可知,中国人进入文字时代的历史不会少于五千年,从文字角度表明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论断是可靠的。

(20)、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0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5、夏朝的史实

(1)、根据史书记载,禹本来传位于益,但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这段历史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2)、顾颉刚、童书业在1936年发表《夏史三论》,对有关夏的传世文献进行了彻底的辨析,现举几点:第夏被提出来,在殷周之际,商人没说过,周人常言,但史书中提到的夏桀几乎就是商纣的翻版;第最初文献记载中,大禹是地神,和夏朝没有任何关系,直到战国时期的墨子,才把禹与夏发生了关系;第传世文献材料显示,先是大禹与夏发生了联系,之后禹有了个父亲鲧,然后又有了一个儿子启,启本是另一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当禹和夏发生关系之后,他才被“追认”为禹的儿子,夏朝有了头尾,之后中间的部分,勇于作伪的战国秦汉间的历史家就继起完成他们的工作,战国秦汉间的有关夏的记载一步步完善起来,但大多是其它历史人物事迹的翻版而已。

(3)、中国第二个朝代“夏朝”,开国于公元前2070年,灭亡于公元前1600年,立国470年虚记471年。 夏朝共计16个帝、一个摄政、一个伪帝,公元前2032年太康19年失政,后羿为摄政而未称帝。公元前1988年寒浞杀后羿而摄政,公元前1968年,寒浞杀“帝相”而称伪帝,公元前1947年,少康杀寒浞而复国复政。夏朝帝王世袭年表如下:

(4)、这篇论文的上半部分基本都是有关这次堰塞湖溃坝的研究,不少国内学者认为,文章到此尚是非常严谨的自然科学考察,并且很有创见地提出了毁灭了喇家聚落(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并造成积石峡上游滑坡的很可能是同一场地震的观点。引起争议的是接下来的推论。对于这篇文章的推论,国内不少考古学者认为证据链不足,表示质疑。

(5)、从很早的古代起,聚居在黄河两岸的夏部族,就已经以农业生产作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到了夏代,农业有了明显的进步。水利是农业的基础。鲧和禹曾相继治水,其治水区域大致在当时夏部族聚居的中原地区,即今河南省和山西省南部。有人认为主要在今伊、洛河流域、济水流域和颍、汝河上游,以及山西省晋南的汾水和浍水流域。禹治水以导为主,依据地势高低排除积水和疏浚滞淤,使原来的沼泽“渥地”改变成“桑土”良田。结合河南豫西地区的考古发掘材料看,原始氏族社会末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早期的人们聚落遗址,还多分布在浅山区和丘陵地区河谷两岸的台地上,而龙山文化中期与晚期的聚落遗址,不但数量较前显著增多,而且在靠近河岸两侧地势比较低的地带,特别是在河南豫东大平原地区,也多有分布。这很可能和禹治理水患,使农业生产发展有关。《论语·太伯》说禹“尽力乎沟洫”,《国语·周语下》“嘉祉殷富生物”和“养物丰民人”,都是追述夏禹的治水,不仅减少了洪水泛滥的灾害,而且又引水灌溉农田,使夏代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为巩固夏王朝的统治,奠定了物质基础。

(6)、那么西方人对待中国的“夏朝”到底是什么态度呢?网上流传西方否定夏朝到底是不是真的?

(7)、治水成就的光芒逐渐让禹演变为个人独裁专制式的君主。

(8)、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今河南省部分地区)

(9)、一个叫“商”的东夷人部落联盟在其首领成汤率领下崛起。其间,妹喜因为桀另有新欢而心生怨恨,于是私底下向成汤通风报信。

(10)、夏朝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11)、(相)在位28年,公元前1996年至前1968年。前8年后羿摄政、后20年寒浞摄政,相28年,寒浞杀相。

(12)、那时修建房屋与今天类似,也是需要先在地上开挖基槽,然后插进一根根木头,再用草和树枝等拌泥糊成木骨泥墙,用火烤干后用树枝和茅草苫顶。当时的房子面积不大,门的宽度仅容一人通过。

(13)、在甲骨文中,有一位叫王亥的殷人先祖屡屡被提及,而《竹书纪年》也记载说:王亥赶着牲口去做生意,结果被有易国君杀死,他的儿子甲微借兵复仇。甲骨文和史书记载的相互佐证,将历史追溯到了商朝建立之前。

(14)、第认真负责,力求精准。当然司马迁并不是完全照搬照抄,而是,比较研究,实地考察!

(15)、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16)、太康失国后,逃到同姓部落斟(河南巩县西),羿灭斟,立仲康,仲康子相逃到商丘,被羿攻伐,又逃帝丘,依同姓昆吾部落。寒浞杀羿后,相成为寒浞的肘腋之患,日夜忧惧,于是派兵攻打在帝丘避难的相,相的妻子后缗已经怀孕,在忠诚的仆人帮助下慌忙从墙洞中逃归母家有仍氏部落,不久生少康。少康长大后,作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理畜牧。当寒浞之子派人追杀少康时,少康又逃到了有虞氏部落,作了有虞氏的庖正。舜的后人虞思听说少康贤正,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并赠给大量的土地和奴隶作为陪嫁,少康才站住了脚。

(17)、    夏朝共传14代,共17后(夏朝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18)、为了寻找夏朝,考古学家们先后耗费了数十年时间,却依然没有大的进展。即使是被猜测最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二里头遗址,也无法为我们提供直接的夏朝证据链条,就连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许宏都提出了二里头可能是商朝早期都邑的假说。

(19)、陈梦家在1936年发表的《商代的神话与巫术》中提出“夏世即商世”。他认为夏史乃全从商史中分出,第夏商地理文化相同,只有周起源于西方;第在王位继承上,夏商都是兄终弟及制,周人则是嫡长子继承制;第夏的大禹,商的祖先契都是治水的功臣;第先妣都为神媒;第禹为商人之祖,禹生的契;第夏商帝王名多有重复,夏商都是十四世,夏商帝王名相重复的就有七个。因而陈梦家认为夏之十四世即商之十四世。

(20)、据章太炎先生研究:“黄帝系来于氐羌,其中包括禹,亦出自西羌”。可见,禹及其夏部落从西北地区发源,然后沿着河水逐渐迁徙到中原地区。

(1)、根据该文章所述,当时的情景可能是这样的:一场强烈地震在黄河上游峡谷积石峡(今位于青海省循化县境内)引发了大规模滑坡,滑坡堵塞黄河6至9个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持续增加导致堰塞湖溃决,多达110亿至160亿立方米的湖水在短时间内快速下泄,形成流量巨大的洪水。

(2)、这些文献一般人是见不到的,只有太史令才能接触,司马迁对夏商历史的认知,基本都来自于这些文献,如《史记》中关于三皇五帝夏商的记录,基本就是《尚书》中的原话!

(3)、在文献中,有夏代冶铸青铜器记载。如“禹铸九鼎”和夏后启命人在昆吾铸鼎,出土的铸造铜器的遗存可以为证。如在临汝县煤山龙山文化中晚期遣址中,出土了炼铜坩埚残块,其中最大的一块长宽厚2厘米,上面保存有六层冶铜痕迹。郑州牛砦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也出土过一块炼铜坩埚残块,残块上还粘附有铜碴与铜锈,经化验是属于铜锡合金的青铜遗存。特别是1980年在登封王城岗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件青铜残片,残宽约残高约壁厚约0.2厘米,经化验是包含有锡、铅、铜合金的青铜。其器形有可能是青铜鬶,有些学者认为,夏代已经铸造铜器,并进入了青铜时代。

(4)、直到现在,有不少的传说、文献、考古发掘都有提及夏朝,可是无奈于没有根本性立足的依据可证明夏朝的存在,于是有一些学者将研究转移到另一个方向。其中中科大教授孙卫东当时发布了一篇学术论文,标题翻译成中文叫《中华文明来自古埃及吗?证实夏朝就是古埃及》。

(5)、夏桀为满足他的酒欲,在宫中造了一个可以荡舟的酒池。他在舟上狂饮,宫中男女都得陪饮。看到大家醉的不成人样,他就开怀大笑。一旦夏桀酒醉,他身边的人可就倒霉了,夏桀把他们当成马骑。夏桀骑在人背上,被骑的人被压得爬不动了,夏桀就再换一个,直到自己躺在床上休息,身边的人才释去重负。夏桀尤其喜爱美女,美女是各国献给他的首要贡品。他听说哪国有美女就下令送交,不从者,就发兵征讨。他为美女造瑶台,内有美女数千,金银财宝成堆。东方有个施部落,被迫送来了一个绝色美女妹喜。妹喜一入瑶台,数千美女顿时失色。为讨妹喜喜欢,夏桀专门造了长夜宫,二人在内昼夜娱乐。妹喜爱听丝绸撕裂之声,夏桀就令众人专门为她撕,日久天长,撕碎的丝绸堆如山。夏桀挥霍的财富,许多来自四方部落。夏桀征收的贡赋没有定制,他要什么就得送什么,因此激起岷山氏的不满,岷山氏停止了向他进贡。夏桀大怒,兴师征讨,岷山氏为避免灭氏之祸,只好献出财宝和美女。美女中有两名具倾城倾国之貌,一个叫琬,一个叫琰,体态轻盈,音如鸟语,行若游仙。夏桀一见,心花怒放,回到斟寻,昼夜福地洞天,妹喜也被忘到了九霄云外,政事自然不值得一提。大臣关龙逢直言上谏,劝他改邪归正,遭受了他的炮烙之刑;东方商部落首领汤劝他收敛劣行,被他囚禁在监狱---夏台。

(6)、与过去凡是涉及“夏朝在国外”的论点一律抨击不同,网友对于西南说反而饶有兴趣,评论也很值得玩味:有人说承认哈拉帕文化是华夏文化,会使中国在亚洲成为龙头国;亦有人谈到:证明华夏起源于印度河谷的功德远大于唐僧西天取经。

(7)、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春秋末期越国君主,吴越之争时,勾践在吴国服役三年,为了不忘记耻辱,天天尝胆,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越国,由于他卧薪尝胆兢兢业业越国一天天强盛起来,公元前478年发动了灭亡吴国的战争,经过三之久的围困,吴王最终被迫自杀。

(8)、大禹治水,一改其父鲧围堵截流的方法,翻山越水,审视地理,根据水土流向,变阻为导,因水之力,因地制宜,开创了治水新局面。并且吃苦耐劳,以身作则,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民造福,大禹铸九鼎,划九州,以他彪炳的业绩建功立德。

(9)、支持夏王朝存在的最有力证据是诸多历史文献上面的记载,比如《礼记》《左传》《史记》。

(10)、禹收九洲,金铸九鼎,以显其功绩及威信权力。

(11)、有一次孔甲偶然得到两条“大龙”,认为是祥兆,希望有人可以驯服它们可以为自己拉车护驾。有人推荐李累,说他神通广大。李累见到两条“大龙”,顿时目瞪口呆,这明明是两条鳄鱼,要驯服它们为孔甲拉车,简直是比登天还难啊。李累不敢明说,怕孔甲降罪与他,便谎称要驯服两条“大龙”为人拉车有两个条件,而后杀了鳄鱼将他的肉谎称大鱼的精肉,以滋补身体。等到第四天的时候,鱼肉没有送来。孔甲派人打探情况,得到消息称李累带着金银钱宝已经跑了,而自己吃的鱼肉就是“大龙”的肉。孔甲从此以后更加信奉鬼神,脾气更加暴躁,而且欺压百性,导致各部落首领纷纷叛离。这便是孔甲乱政的故事。而夏朝经过孔甲乱政,政治开始混乱,国家也日渐衰落。

(12)、支持夏王朝存在的最有力证据是诸多历史文献上面的记载,比如《礼记》《左传》《史记》。

(13)、到了夏桀这一代,暴戾好色,经常攻打各部落,直到部落商强大起来,于公元前1600年打败了桀,夏亡。

(14)、公元前2070年,大禹帝巡视南方,病逝于会稽郡(浙江绍兴),51岁的夏后启妫(gui)姓,执掌兵权而废除“禅让制”,在阳城(山西陶寺遗址)登基。“夏后启”在阳城宫廷和司天监举行登基盛宴,有扈氏及其一部分部族,认为“夏后启”违反“禅让制”,不承认“夏后启”为“帝”,两次没有参加“夏后启”登基盛宴,公元前2069年,夏后启作《甘誓》讨伐有扈氏。

(15)、二让天下,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16)、有诗称赞妺喜的美丽:“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

(17)、夏后是夏朝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其下属的军队、官吏和监狱等,是维系国家政权的支柱。

(18)、在大约距今4000年前的时候,初登大位的禹召开诸侯会议,命令全国各地所有的部族首领都必须来参加。防风氏部族——听名字他们可能最早发现了一些治疗风寒的药物——的首领晚到了几天,大禹就下令把他杀掉。这种君主因为如此微小的过失就杀掉一个部族首领的事情,在历史上可能是头一次出现。这极大的震慑了各个部族。会议上,部族领袖们被要求向禹行跪拜扣头之礼,表示绝对的臣服。

(19)、对于中国而言,夏朝屡见于记载却无夏朝的文字;而对于巴基斯坦而言,哈拉帕文明没有任何记载,如同横空出世一般发掘了大量图符文字。一个缺文字,一个缺记载,王教授的论述如同榫卯一样正好契合在其中,甚至连神秘的三星堆都解释清楚了。

(20)、商朝五百年间曾多次迁都,大部分都城都在河南境内。在河南的安阳市发现了殷墟,其他地方也发现商朝文化遗存。

(1)、太康被驱逐后不久去世了,他的弟弟仲康即位,但夏朝实际上疆土大半已被后羿控制。仲康去世后,其子也就是太康的孙子相即位。

(2)、夏朝有监狱。《史记·夏本纪》云,桀“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索引曰:“狱名”。

(3)、《史记》更是由汉朝的司马迁所作,文献的作者都不是夏王朝的见证者,对于夏王朝的记载也是在前人文献或者历史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

(4)、物极必反,众望所归——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5)、目前所有记载夏朝内容的典籍均为西周以后,彼时距断代工程推算的夏朝灭亡时间已过去了近600年,而完整记述夏朝君王世系的《史记》写作时间更是比夏朝结束时间晚了1500年,并且只有各王名字,无具体在位年代,被称为“有世无年”。

(6)、鉴于夏朝历史痕迹的匮乏,不少学者另辟蹊径,提出了很多迥异的观点:如疑夏论(认为夏朝是虚构的)、埃夏论(认为夏朝其实是古埃及)、以及西南论(夏朝不在中原,而在亚洲西南)。

(7)、(扃(jiong))在位21年,公元前1708年至1687年。

(8)、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区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新石器晚期部落联盟夏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

(9)、(廑(jing))在位31年,公元前1687年至前1656年。

(10)、(仲康)在位26年,公元前2022年至前1996年。后羿摄政。

(11)、曾被寄予厚望的鲧因为治水五方,被放逐到偏远地方,他的儿子禹继任为夏部落酋长,同时也被舜帝任命为新的“治水官”。

(12)、在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的发掘中,还发现有些草拌泥中夹杂有黍壳和稻壳的遗存,说明夏代已有黍和稻等粮食作物。

(13)、东夷人与源出西羌系的夏王室是世仇,太康失国便是失给了东夷人,这一次,夏桀再次载在东夷人手里,不过,是彻底的失国了。

(14)、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夏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况。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

(15)、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晚期部落联盟夏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16)、回复“202”,伊斯兰问题还是阿拉伯问题(寻找现代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根源)

(17)、凭借此两点,孙教授认为夏朝就是当时古埃及,而由于国内动荡等客观原因,许多古埃及人向东迁徙来到中华大地,才有了后面的商朝等。

(18)、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起义的不断暴发,奴隶社会走向没落。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开始。

(19)、(杼(予))在位27年,公元前1921年至前1894年。

(20)、车战是夏代的主要战斗形式。蔡沈《书经集传音释?甘誓》云:“古者车战之法,甲士三人,一居左以主射,一居右以主击刺,御者居中,以主马之驰驱也。”此种由左、右、御三人组合而成的车战形式,一直延续至商、周时期。

(1)、妹喜是“有施氏”郡主,当年夏桀征伐有施氏部族,有施氏之君献“妹喜”于夏桀,为夏桀之帝后。妹喜失宠于夏桀,商汤拉拢妹喜的娘家有施氏,妹喜故此为商汤送情报。公元前1615年,商汤将御厨伊尹送给夏桀,成为商汤在夏桀身边的“卧底”,后来伊尹又和妹喜联手,控制颠覆了夏桀的政局,于是夏桀愈发荒淫腐败。

(2)、《墨子·耕柱》记载夏后启铸造陶鼎于昆吾时曾通过他的卜官,翁难乙,求问天神。

(3)、秦皇汉武认为,埃夏论也好、西南说也罢,均没有形成证据闭环,反倒是越来越多的上古时期考古发现显示,夏朝并未脱离华夏。

(4)、然而,西方人却不一定会相信这些古文献的记载,他们更加相信出土的遗址。西方最早的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和特洛伊城邦都已经发现了相关的遗址,并且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线形文字A和线形文字B。西方人对待中国的“夏朝”到底是什么态度呢?网上流传西方否定夏朝到底是不是真的?

(5)、流传至今的历史文献中,成书越早的真实性就越低,比如《尚书》,清华大学发现的战国竹简上记载的《尚书》与留传下来的基本就是两套书。

上一篇精选袁隆平事迹500字99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