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生平简介
1、史铁生的生平简介
(1)、《史铁生散文》(上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2)、他说,好是真好。只是一个人如果每天都去地坛,连着又去了那么多年,就是每天写几十个字儿也能凑出一篇好文来了。
(3)、运用时可以侧重于开脱,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点,也可以侧重于折磨,表达“要适应时代,主动把握命运”的观点。
(4)、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5)、几回回梦里回延安,随想与反省,答自己问,自言自语
(6)、《我与地坛》《扶轮问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7)、呵,节日已经来临/听远处那热烈的寂静/我已跳出喧嚣/谣言、谜语和幻影/最后的祈祷/是爱的重逢
(8)、这一天,是这位令人无比景仰的作家的忌日,也是这位让人无比热爱的思想家的节日。是的,节日。他曾说:死亡是一个必然要降临的节日。这是多么达观而睿智的体悟!
(9)、20岁那年,史铁生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无处可躲。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原上,只剩下暴雨中的史铁生和一头老牛。
(10)、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1)、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浮生若梦”,“人生几何”,从生命的短暂性来说,人生的确是一场梦。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怎样活得有意义,便成了人们的一个永久的话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12)、书信《史铁生书信》,发表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第9期。
(13)、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14)、“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
(15)、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巿。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16)、短篇小说《绵绵的秋雨》,发表于《中国青年》第4期。
(17)、在1951年出生在北京,他学习成绩优异,靠自己的努力下考上了当时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年轻时候的他爱的热爱田径运动,并且从小成绩优异。是大家邻居口中的好学生好孩子。1969年的时候,他志愿到延安的农村插队。当时他发现自己经常腿疼,最开始觉得可能是太辛苦了,所以没太在意。可是没过多久他突然高烧不退,住进了医院里面。而他那时候被诊断为双腿已经残废,无法再能站起来了。世事无常啊,从那之后他的下半生就一直坐在轮椅上,但是家里人不愿意放弃母亲,为了给他治病,把所有的钱都花出去了,可是还是没有用。后来的她觉得自己不能再颓废了,所以就振作起来,到处找工作。
(18)、内容介绍:本书是史铁生有关日常生命的第一部专题随笔。他的写作与他的人生完全同构在一起,以发自身心的大感悟,破解芸芸众生的生命意义,形象地表述了非常朴素而健全的思想,给人们带来日常智慧的启迪。他在生命的全方位体验中,从平凡生活里思考大众的真实存在,与当今世人既热切关注又深感困惑的议题密切相关,跨越多个学科,直接指向今人的心灵世界,充满生命的安详和生活的哲理。在优美旷达的行文中,他启发每个人解决现实中所面对的精神困惑、心理困顿、生命难题;他用宁静的语言、诗化的论说、炽烈的激情、朴实的文风省察内心,俨然用心灵和读者进行澄澈的交流。本书是身处繁杂世界的当代人驱除情绪焦虑、逾越心理障碍、获得心灵安顿、走向生命充实的自助书。
(19)、《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说他不是一个演员,不像有些人,写作时是一副面孔,生活又是另一副面孔,他的人格完全是和写作融为一体的。
(20)、《我与地坛》在2002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为史铁生。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2、史铁生的生平简介100字
(1)、短篇小说《来到人间》,发表于《三月风》第6期;获《三月风》全国小小说联合征文大奖赛金杯奖。
(2)、创作谈《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发表于《小说选刊》第7期。
(3)、交响乐一般分为四个乐章:奏鸣曲,变奏曲,小步舞曲和回旋奏鸣曲。
(4)、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5)、随笔《病隙碎笔(2)》,发表于《天涯》第3期。
(6)、随笔《放下与执着》,发表于《花城》第2期。
(7)、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8)、1986年,前列腺引起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止写作整天卧床……冬天,他那毫无知觉的腿,经不起寒冷,如果冻了,就有坏死的可能,夏天,全身的热量只能从上身排出,额头的痱子从来不断……
(9)、《中国当代作家选集·史铁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0)、随笔《人间智慧必在某处汇合(外一篇)——斯坦哈特的〈尼采〉读后》,发表于《天涯》第3期。
(11)、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12)、创作谈《杂感三则》,发表于《小说选刊》第5期。
(13)、《我与地坛》(插图本),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14)、《务虚笔记》中,作者通过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过童年经验、革命和叛变、爱情等来思考虚无。
(15)、1983年“青年文学奖《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奖)。
(16)、短篇小说《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发表于《丑小鸭》第10期。
(17)、《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8)、▪1984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奶奶的星星 (获奖)
(19)、《我与地坛》名如其文。就是写了“我”(史铁生),一个从二十岁就瘫痪了的北京男青年摇着轮椅在北京地坛公园里度过了十几年从而和地坛产生了一种关系。这里面,“我”是活的,是能动的,有思想的,是逐渐变老的;地坛是死的,是静止的,是无法回声的,恒久不变的。作者只用了短短的七个小节就把“我”和地坛之间的关系写了清楚。有详有略,有长有短,有粗犷有细节,有刚硬有温柔,有家私的有无私的,有季节更迭,有物是人非,还有更多发人深省的对于生死和上帝的叩问,十几年的光阴在这不长的篇幅中浓缩,读的过程中让人警醒和感叹,读后会有一种超脱了的升华感。
(20)、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3、史铁生简介50字
(1)、史铁生绝对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王又平评
(2)、我更愿意把它按照音乐性来看,觉得它是文字化了的交响乐。
(3)、“过程,只剩了过程。对付绝境的办法只剩它了。什么光荣呀,伟大呀,天才呀,壮烈呀,博学呀,这个呀,那个呀,都不行,都不是绝境的对手,只要你最最关心的是目的而不是过程,你无论怎样都得落入绝境,只要你仍然不从目的转向过程,你就别想走出绝境。”
(4)、《务虚笔记》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中短篇小说结集之一。
(5)、煮好的茶鸡蛋放在桌上,他(史铁生)一会儿吃一个,压抑了又压抑,还是能连续吃六个而不觉得满足;买来的豆腐丝,还没等做成菜,他就一撮一撮全抓着吃了。无奈,怕他吃坏了,他父亲只好像防猫或防老鼠一样把吃的东西紧着收起来。
(6)、2017年伊始,人民文学出版社十卷《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纪念史铁生,也把这份沉甸甸的礼物献给所有爱他的人。
(7)、评论《游戏·平等·墓地》,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
(8)、短篇小说《绿色的梦》,发表于《钟山》第2期。
(9)、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莫言评
(10)、《扶轮问路》《妄想电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1)、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2)、在病床上度过他的余生了,当时他很暴躁很愤怒,也想过无数次的轻声,除了地坛,他几乎足不出户,母亲的死更是给了他沉重的打击,索性的是,他已经开始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为了自己的价值在路上奔波。
(13)、中篇小说《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发表于《收获》第6期。
(14)、1974年,史铁生为了生计,在北新桥街道工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在这里上班既没有公费医疗,也没有任何劳保,所干的活儿是在仿古家具上画山水和花鸟,有时还画彩蛋。。
(15)、他成了专业的病人,业余的作家。这不是调侃,在他59年的人生途中,有40年的时间在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他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只有在疾病的缝隙中挣扎求生。他说:“人是被上帝抛弃到世间的道具。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所以“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
(16)、可这些朋友见到史铁生后,惊叹了,史铁生不单没有自暴自弃,反倒异常开朗,聊天起来滔滔不绝,只要好玩的事,好吃的东西,他都为之痴迷。
(17)、1998年,下肢瘫痪的史铁生,由慢性肾损伤演变为尿毒症。从那时起,史铁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术,把肾部的动脉和静脉引到表层。
(18)、史铁生走了六年了,我们深信,有很多读者同我们一样,经由他的文字而亲近他,感谢他,并时不时地在心里想念他。在史铁生去世六周年及人民文学出版社《史铁生作品全编》面世之际,我们编选几篇文章,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进史铁生……
(19)、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奶奶的星星》获奖);
(20)、创作谈《交流·理解·信任·贴近》,发表于《钟山》第1期。
4、史铁生的生平简介300
(1)、这一天,铁生终于以自己的无私与坦荡,宣告了死亡的热烈与喜庆。
(2)、短篇小说《我之舞》,发表于《当代》第6期。
(3)、他曾写到了一位很有天赋的长跑家朋友,“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上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见前十名的照片都挂在了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于是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的照片,他没灰心。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橱窗里挂前六名的照片,他有点怨自已。第四年他跑了第三名,橱窗里却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他几乎绝望了,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赛群众场面的照片。”更有戏剧色彩的是,最后一次参加环城赛,他以三十八岁之龄又得了第一名并破了纪录,有一位专业队的教练对他说:“我要是十年前发现你就好了。”人生有时就是这样荒诞离奇,让你哭笑不得。在漫漫人生长途中,易老的何止是冯唐,难封的又何止是李广!
(4)、那是在一本史铁生的名叫《灵魂的事》的合集里。他的很多作品合集中都会收录《我与地坛》,所以当我把它买回家,又迅速地从目录上翻到《我与地坛》所在的页码时,第一个先看它就是必然。
(5)、前几年我一直在看古代文人写的散文,印象最深刻的有苏东坡的《石钟山记》和韩愈的《祭十二郎》。《石钟山记》喜欢自然是因为苏轼行文的酣畅和他在文末得出的结论境界;《祭十二郎》喜欢则是因为韩愈在给侄子写祭文时所流露的真情实感。不在乎用词,不在乎行文结构,完全是一鼓作气发自真心地痛写在纸上,让读者隔着几百年还能感受到的好文。
(6)、人们从“庙堂”常听出的是超凡脱俗?趋向圣境的心声,史铁生则认为:“入圣当然可以,脱凡其实不能,无论僧俗,人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
(7)、短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发表于《当代》第2期。
(8)、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他的肝脏捐献给了一位需要的病人,移植手术成功。
(9)、散文《我二十一岁那年》,发表于《三月风》第10期。
(10)、他创作的电影剧本:《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
(11)、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12)、以生不逢时一类的大话来开脱自己和折磨自己。
(13)、短篇小说《两个故事》,发表于《作家》第5期。
(14)、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15)、随笔《北京文学节“杰出贡献奖”获奖感言》,发表于《青年文学》第1期。
(16)、《写作的事》《活着的事》《以前的事》,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17)、他完全颠覆了“五四”以来的小品文写法,直接地与神学、思想家在文本中对话、交流,他经常思考的是存在的有无问题,成了一个思想的“叛逆者”。
(18)、随笔《日记六篇》(《喜欢与爱》《回归自然》《身与心》《人的价值或神的标准》《乐观的根据》《种子与果实》),发表于《江南》第1期。
(19)、生命是否有意义?其意义何在?我们的一切聪明和才智、奋斗和努力,好运和成功到底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这是一系列让人无比困惑的问题。有人长命百岁,却不知生命意义为何物;有人思虑终生,也未能参透生命价值是什么。史铁生的一生,被一副轮椅牢牢地拴住了,肉体的折磨与精神的煎熬,使他洞悉了死,彻悟了生。他感悟道:“意义不是先天的赋予,而显然是后天的建立。也就是说,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们使它有了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意义’。”这也就是说,人生从来就没有结果,人生的最终结果是死亡——死亡便意味着一切趋向虚无。人生唯有过程,人生的全部意义便是过程。
(20)、内容介绍:本书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怨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5、史铁生的生平简介200字左右
(1)、生活就是这样,真正的强者不会因为某件事而壮烈死去,而会因为某件事兴高采烈、认真地活着。
(2)、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负担。
(3)、随笔《复杂的必要》,发表于《中文自修》第5期。
(4)、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10年12月31日,他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5)、我说,这样一篇好文,就在地坛边儿上写的,真是难得的好。
(6)、《病隙碎笔》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作者是史铁生。
(7)、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后从事写作。
(8)、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有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当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9)、也许是女娲给人类创造了甜美彩画,怕人类不珍惜,加点神水的斑迹,希望给人类带来多姿多彩的画面,在坎坷中锻造人类的灵性吧。
(10)、他的小屋只有六七平方米,屋里除了床和写字台,剩下的空间仅够轮椅转个小弯。这么个小地方,时常有朋友去看他。在很多人眼里,史铁生的人生堕入低谷,应该变得沉默自闭、绝望无比。
(11)、史铁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过四十年的轮椅生涯,写下数百万字的作品,他给与读者的,不仅是精美洁净的文字,更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爱和对生命真谛的探寻。他的影响和贡献,远超于文学之上。史铁生永远是广大读者心灵的朋友。
(12)、书信《一封关于音乐的信》,发表于《音乐爱好者》第1期。
(13)、第二小节:写“我”母亲当年每天送“我”去地坛,和她去世后地坛给我的抚慰。
(14)、除了这园子,他光顾最多的便是医院了。如果说地坛是他超凡脱俗的阶梯,那么医院无疑是联接生死的纽带。只是造化弄人,前者是他主动的光顾,后者是他无奈的选择——说到主动与被动,当初去园子又何尝不是被动?以后的去医院又岂能不主动?再想想,人之出生何尝又是主动?原来人生也就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由此我想,人生其实是一段两头联接着死亡的旅程,死亡既是人生的开端也是人生的结束。人生的悲剧也恰是由被动酿成,人生的壮烈也正是由主动写就。
(15)、随笔《病隙碎笔(6)》,发表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第12期;获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16)、▪1983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获奖)
(17)、随笔《“足球”内外》,发表于《天涯》第1期。
(18)、短篇小说《毒药》,发表于《上海文学》第10期;获“益友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
(19)、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
(20)、《史铁生作品全编》共十卷,其中小说五卷、散文一卷、评论及书信一卷、作品集两卷、剧本及对话一卷,是迄今收入作品最全的史铁生文集,因与此前的人文版《史铁生作品系列》相联系,所以命名为“全编”。除了在作品收集整理编排编校方面做出的努力,“全编”还附录了《史铁生生平及创作年表》和《史铁生研究资料要目》,将史铁生生平、作品和研究方面的信息尽可能完整准确地提供给读者和研究者。
(1)、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2)、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3)、4)散文:《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文革记愧》、《好运设计》、《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黄土地情歌》、《相逢何必曾相识》、《散文三篇》、《随笔十三》、《病隙碎笔》、《记忆与印象》、《扶轮问路》、《妄想电影》。
(4)、短篇小说《足球》,发表于《人民文学》第5期。
(5)、评论《何立伟的漫画》,发表于《文学自由谈》第3期。
(6)、这两句话阐述了苦难、困境对于生命的价值。正因苦难的出现,我们的生命才彰显出智慧与信念。一帆风顺的生活固然是好的,但是这又怎能体现出个体价值呢?
(7)、《追忆似水年华》《巴黎圣母院》《风声》《午夜之子》《佩德罗·巴拉莫》《玉米人》《霍乱时期的爱情》《创业史》《朗读者》《荆棘鸟》《悲惨世界》《汤姆索耶历险记》《冷山》《老人与海》《月亮与六便士》《百年孤独》《丰乳肥臀》《解密》《根》《闲情偶寄》《西游记》《肖申克的救赎》《傲慢与偏见》《三言二拍》《龙纹身的女孩》《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致命魔术》《夜访吸血鬼》《廊桥遗梦》《繁花》《妻妾成群》《我不是潘金莲》《芙蓉镇》《平凡的世界》《废都》……
(8)、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9)、1997年“上海市长篇小说奖”《务虚笔记》获奖);
(10)、秋天的怀念,好运设计,合欢树,我与地坛,黄土地情歌,散文三篇,随笔记忆与印象,相逢何必曾相识,文革记愧
(11)、杨柳是铁生夫妇多年的朋友,也正是对史铁生的尊敬,对他文字的欣赏,让杨柳编辑在面对“全编”大量的寻找原稿、编辑勘校等工作时,有耐心、有责任心地做好。编校“全编”期间,她多方联系相关人士、查阅大量资料,寻得大量无着的佚作,其中,为找到一些出版已久的剧本甚至经历了跨越海内外的联络。
(12)、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记得。我们去公园那么多次,从来没有想过有一个神仙能叫园神,但放在这里作者提出来又显得特别合适也灵巧。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后面变换了人称,用“你”来拷问“我”,来提醒,来对话,来劝慰。
(13)、▪2005 第三届 鲁迅文学奖 病隙碎笔 (获奖)
(14)、散文《我的轮椅》(后改题《扶轮问路》),发表于《收获》第2期。
(15)、下面,作者先用了一个段落先把地坛和自己的缘分给写了出来,说自己家人最早来到北京就住在地坛边儿上,又怎么搬家都离不开它。这原本是个很普通的话,但到了下一段突然就变了。
(16)、短篇小说《巷口老树下》,发表于《青年作家》第6期。
(17)、《插队的故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当属于知青文学的经典佳作。《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18)、史铁生完成了许多身体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对于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没有停留在表面进行思考,而是去拷问存在的意义。
(19)、随笔《墙下短记》,发表于《今日先锋》第4期。
(20)、适用于表达追寻生命价值、有意义的生命、拒绝虚度生命等观点。
(1)、1998年“第一届 鲁迅文学奖”《老屋小记》获奖;
(2)、史铁生走了,他留下的大善大爱、充满智慧、哲理和真情的文字,依旧被千千万万读者反复阅读回味,从中获取心灵的滋养。
(3)、他是为逃避而来到这园子的。来了,便再也没有走出去。这一片废弃而荒芜的园子,宿命一般注入了他的灵魂。自此他已很难分清,到底是灵魂走进了地坛还是地坛融入了灵魂;抑或,是地坛安放了他的灵魂,他的灵魂又收纳了地坛,因而使心灵如地坛一般旷远幽深,地坛又如他一般睿智旷达。
(4)、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5)、生平简介:1951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史铁生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6)、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林洪桐合作),发表于《中外电影》第4期。
(7)、从此他(徐晓的丈夫周湄英)一病不起,在朋友中间几乎成了一个持续了将近四年的事件。最初半年需要二十四小时陪护,大家一天三班倒轮流值班。人手最紧的时候,史铁生年迈的父亲为他做饭,史铁生摇着车送到医院。其中有三个月他出院回家,由桂桂在家里给他打点滴。那时候桂桂在通县上班,晚上下了班赶到我家,第二天早上五点多钟就得爬起来去赶班车。因为严重营养不良,再加上长期静脉注射,很难找到可以用的血管,好容易扎上了不是鼓就是漏,我经常半夜里把她叫醒重扎。鄂复明除了值班每周或隔周必去医院,三年多从未间断。家里有过重病人的人应该能够体会,即使是亲人做到这一切都很不容易,在人情越来越淡薄的今天这意味着什么?一九九三年元旦,二十多个朋友在病房里陪他过节,从美国回来的程玉还带来了她的两个儿子。大家带了食品和一次性餐具,搞了一次名副其实的自助餐,医院里的这种聚会恐怕是前所未有的。过春节孙立哲派车把他接到史铁生家,让他也吃上一顿过年的饺子。
(8)、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9)、选择的这些作品中都有作家各自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由此读者可以看到这个作家是怎样成长的,或者说是怎样一步步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即英雄出处。这样一套书既能体现这一批当代作家的精神源头,又能展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加以与文字风格相配的插图,必将给读者呈现一份完整而精彩的当代作家档案。
(10)、《史铁生小说选》(英汉对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11)、1998年患尿毒症,终至透析。病情稳定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随笔集《扶轮问路》和电影剧本及影评集《妄想电影》出版。
(12)、在红卫兵一代中,史铁生也许是极少数能够超越自身,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许纪霖
(13)、随笔《“嘎巴儿死”和“杂种”》,发表于《钟山》第2期。
(14)、这一天,不能喜庆也不可能喜庆,不能热烈,也不可能热烈。史铁生生前寂寞一生,死后也不愿喧嚣一时。他唯求“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因而他坚决反对为他举办任何形式的追悼会。他曾将自己的心愿化作清风明月一般的诗行:
(15)、1951年,史铁生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文革期间在延安一带插队。插队期间,生活条件恶劣,但是食物短缺、供暖不足并没有磨灭他对生活的热爱,没有耗尽他的生活情趣。
(16)、书信《给李健鸣的三封信》,发表于《钟山》第4期。
(17)、秦老师以自己的文章《向史铁生致敬》为引,向学员们介绍了史铁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命运让史铁生二十一岁就坐在了轮椅上,命运让他无从选择地拿起了笔,在漫长的“写作之夜”中,为我们留下了《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病隙碎笔》等思想深邃的文学作品。
(18)、短篇小说《第一人称》,发表于《钟山》第1期。
(19)、这一天,他终于心随所愿,平静、简单、朴素地走了,没有一丝张扬,没有任何渲染。
(20)、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
(1)、他追求"面对灵魂的写作",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史铁生代表作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作品《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生平简介:1951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史铁生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3)、短篇小说《黑黑》,发表于《滇池》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