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释迦牟尼佛说的经典语录图片111句

释迦牟尼佛说的经典语录

1、悟透人生的禅语

(1)、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2)、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3)、文殊当知,愚痴众生,不觉不知,寿命短薄,如石火光,如水上泡,如电光出,云何于中不惊不惧,云何于中广贪财利,云何于中耽淫嗜酒,云何于中生嫉妒心。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诸佛菩萨能到彼岸,凡夫众生定当沦没。无常杀鬼来无时节,纵有无量无边金银财宝,情求赎命,无有是处。众生当知,须观此身而生念言,是身如四毒蛇,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罗刹处内,是身不久,当为乌鹊饿狗之所食啖,须舍秽身,求菩提心。当观此身,舍命之时,白汗流出,两手横空,楚痛难忍,命根尽时,一日二日至于五日,膨胀青瘀,脓汗流出,父母妻子而不喜见,乃至身骨散在于地,脚骨异处,膞骨胫骨、腰骨肋骨、脊骨顶骨髑髅各各异处,身肉肠胃、肝肾肺脏为诸虫薮,云何于中横生有我,生存之时,金银财宝,钱财库藏,何关我事?--《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4)、佛学为什么讲无常?因为世界上的事没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远贪求永恒,想永远保持存在,那是永远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诉你,积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堕落,合会终须别离……那是必然的道理,这是大原则。

(5)、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楞严经》

(6)、因为当你发现这些让你虚荣的事物都毫无意义。

(7)、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8)、佛陀不会被任何事情激怒,因为他出离了所有的执着。

(9)、讲到学问,就须两件事,一是要学,一是要问。多向人家请教,多向人家学习,接受前人的经验,加以自己经验中得来的,便是学问。这里所讲的孔门的学问,不是知识,而是做人做事,要拿人生修养来体验,随时随地来学习。文学、科学、哲学才是知识。要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友”

(10)、15)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是因为有无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辛勤劳作和密切配合的结果。——净慧法师

(11)、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圆满,故功德最少。”--善导大师

(12)、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13)、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楞严经》

(14)、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15)、了解灵性,道,佛必看的73部影片(强烈推荐)

(16)、作一个中国人,我常常问,你发财为了什么?以中国文化来讲,任何一个人发了财,要注意一件事: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你发了财,很多老百姓会怨恨的,眼睛歪着看,格老子怎么会发?读书出来做官,做了几十年的官,也同时造就了不少恶业。我老祖母就不让我去做官,一代做官九代牛啊(九代投生为牛)。

(17)、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18)、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诸善根时,于恶众生不生疲厌,亦不误起弃舍之心。设满世间一切众生,悉不知恩,菩萨于彼,初无嫌恨,不生一念求反报心,但欲灭其无量苦恼,于诸世间,心如虚空,无所染著。--《大方广佛华严经》

(19)、从睡眠中醒来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知道中彩票是场梦。

(20)、真正拥有出离心的标准就是,你可以随时抛弃任何你熟悉的东西,你可以走出任何你习惯的场景。

2、释迦牟尼佛说的经典语录图片

(1)、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2)、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3)、释迦牟尼佛说,我们应该这样看待我们的人生,它像一个旅店,人来人往。

(4)、应该把活佛当成老师,他通过佛法教你认识轮回,认识因果,教你如何面对痛苦;

(5)、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6)、我们过去的文化历史,始终在帝王专制政体中,“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一个模式之下,度过了两千多年。也使孔孟的道统精神,依草附木式地攀附在帝王政体之下,绵延存续了两千多年。

(7)、记得我没有问赵老伯当时听到弘一法师如是回答的刹那间,弘一头上有无出现圆光,因为我知道必是有的——幷非世伯和世姪的感想不尽相同,而是完全不同,这样的“代沟”,有比没有好。

(8)、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9)、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怕一辈子太享福,太顺利,太平安了。没有忧患意识,象吃了毒药一样,把自己毒死了。

(10)、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11)、你们还是可以继续你们的生活:做生意、学习、旅行等等,但只要你们还记得修持,那么所做的任何事都会对自他变得有意义。

(12)、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13)、中国古人不轻易写书写文章。今日很多的文章、戏剧、新闻,写的是社会坏的一面,对小孩子有很坏的影响,这种文字对社会的影响比杀人还厉害。其实写的人未必有心教人学坏,也有写正面的,但是接受的人不看正面。古人对人类这种心理非常了解,所以下笔非常严谨。

(14)、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15)、      弘一大师出家后即依蕅益大师礼地藏,诵普贤,阐教宏律,归心净土。而临终前六天的情况是解读的关键。 

(16)、你无需担心它会剥夺你的财产,或者会剔光你的头,让你和家人生离死别。

(17)、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18)、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19)、世间众生,不知恩报,更相仇对,邪见执著,迷惑颠倒,愚痴无知,无有信心,随逐恶友,起诸恶慧,贪爱无明,种种烦恼、悉皆充满,是我所修菩萨行处。--《大方广佛华严经》

(2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3、释迦牟尼佛说的经典语录爱情

(1)、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2)、因是观之,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乐业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唯一心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其为愚也。故吾人欲诸事顺遂身心安乐者,须努力培植善因。将来或迟或早必得良好的果报。古人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

(3)、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4)、淫人妻女毁人节万恶罪名集其身天理循环有报应我淫人妇妇淫人。

(5)、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华严经》

(6)、你们要记得一件事,就是我们会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我们都会死;任何堆起的东西都会垮下来;任何聚集的东西都会消散;所谓的家庭如同住旅馆一样,有入住、有离开。

(7)、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佛说无量寿经》

(8)、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9)、从纯正佛法的观点来看,“财富”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10)、17)佛言: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四十二章经》

(11)、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12)、古今中外,许多被后世认为是多么伟大,能影响千秋万世的人物,在当时,大多数都是那么凄凉寂寞的。因为他们在生前不重视短见的唯利是图,对自己个人,对国家大事,都是以如此的人品人格来为人处世的。

(13)、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佛说四十二章经》

(14)、动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即梦想颠倒,触处障碍;一悟则究竟涅槃,当下清凉。

(15)、13)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怕一辈子太享福,太顺利,太平安了。没有忧患意识,象吃了毒药一样,把自己毒死了。

(16)、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掉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侯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17)、什么叫做事业呢?孔子《易经·系传》叫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对国家民族,对整个的社会,都是一种贡献,这才算是事业。

(18)、或毁他节行。而妻女酬偿。或污彼声名。而子孙受报。绝嗣之坟墓,无非轻薄狂生;>jnv之祖宗,尽是贪花浪子。当富则玉楼削籍。应贵则金榜除名。笞杖徒流大辟。生遭五等之诛。地狱饿鬼畜生。没受三途之罪。从前恩爱。到此成空。

(19)、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宽。

(20)、报君今日是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中峰国师

4、最有灵性的四句佛语

(1)、凡是对任何一样东西,立场不同,观点就两样。自己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印象就各异。我们看中国历史,汉、唐、宋、元、明、清开基立业的鼎盛时期,都是由三玄之学出来用世。而且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返正”的人物,都是道家的人物。

(2)、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菩萨问明品第十)--《大方广佛华严经》

(3)、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

(4)、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5)、9)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6)、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7)、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佛说四十二章经》

(8)、拥有出离心并不表示你要离家出走,或者把财产全部捐出去。

(9)、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蕅益大师

(10)、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得杀业,死堕叫唤狱。--《诫酒肉慈慧法门》

(11)、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12)、我们过去的文化历史,始终在帝王专制政体中,“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一个模式之下,度过了两千多年。也使孔孟的道统精神,依草附木式地攀附在帝王政体之下,绵延存续了两千多年。

(13)、6)禅诗·《半窗松影半窗月》:半窗松影半窗月,一个蒲团一个僧,盘膝坐来中夜后,飞蛾扑灭佛前灯。——石屋清珙

(14)、视人之善,犹己之善。视己之善,犹人之善。念念同观,亘古无间。法界偕游四德城,方满最初宏誓愿。视人之恶,犹己之恶。视己之恶,犹人之恶。猛省力除,无令愧怍。法界众生三毒除,彼我同归无上觉。视人之乐,犹已之乐。视已之乐,犹人之乐。所欲与共,嫉妒永却。法界同欣法喜充,不向偏空寻略约。

(15)、不论恐惧源自何处,它总是来自愚人而非智者。

(16)、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17)、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18)、就像是你在做梦,然而当你在做梦时,若知道这是场梦,那么即使你在梦里中了彩票,你也不会那么执着。

(19)、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只有先肯淡泊,而又甘于淡泊,甚至享受淡泊,做到孔子所讲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才能到达宁静的境界。

(20)、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捐款账户:账号:3100026519026405226开户名: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华福路支行

5、释迦牟尼名言300句

(1)、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

(2)、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3)、如果将佛法和道德划为等号,认为佛法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就是对佛法误解的开始了。

(4)、很好的东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时,一切都没有用。还有就是得其“位”,如某件东西很名贵,可是放在某一场合便毫无用处;假如一个美玉的花瓶,放在厕所里,这个位置便不太对。人生一切最好就是得其时、得其位。时就是运气。光有运气,没有位也不行。等于人家请客吃饭,请帖上请到你,你跑错了地方,那个房间没你的座位,照样吃不到东西。 

(5)、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6)、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那里,随时准备开始。

(7)、佛陀从没有教导人们不准食肉,没有规定人一生当中必须去一次菩提迦耶。

(8)、淫人妻女毁人节万恶罪名集其身天理循环有报应我淫人妇妇淫人。--《戒淫诗》

(9)、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10)、     《弘一大师年表》中有这样的记载:“八月廿八日下午,自写遗嘱三纸。”“九月初一日,书‘悲欣交集’四字,与侍者妙莲,是为最后之绝笔。”原件写在宽约三寸,大师写过字的纸片背面。字如核桃大小,点划纵横错落,结体已非往昔的严谨,但四个字的分布却依然井然;墨色则由浓到淡,过渡自如,也不复是平时的那般精致。笔情墨性中传递出来的是一缕悲怆而又恬然的韵致。在“悲欣交集”两行四字外,另有一行稍小的字“见观经”。这三个字墨色较前愈见枯淡。令人动容的是“绝笔”中的“绝笔”——随后的那个“。”却是丰腴而又淋漓尽致的。

(11)、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圆觉经》

(12)、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13)、当时我是个不满二十岁的青年,却也深有触动,所以至今记忆犹新。赵老伯素来恭谨,从不臧否人物,皆因父辈至交,才会在世姪面前说此一段往事,恐怕除了那天纯出偶然地对我谈过之后,从此不复为外人道,因此值得追记。我视之为舍利子。

(14)、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终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功夫得力处。"

(15)、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16)、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那里来呢?从实相般若而来,是道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17)、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省庵大师不净观颂》

(18)、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19)、大师临终时心中所现的境界与《观经》上所描述的一般无这或许才是弘一大师自注“见观经”的真实含义。简言之即是,见佛闻法,证无生的境界。“无生法忍”简称无生法,“无生”是佛教用语,解释为“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 

(20)、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1)、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四十二章经》

(2)、佛教的本质不是看病、算命、说神通,而是闻思和实修,靠神通等吸引人学佛,那佛教麻烦了。

(3)、我认为出离是见到世俗生活的徒劳无益,而不一定是摒弃和否定世俗生活。你无法真的摒弃,因为你已经在这场游戏中。

(4)、这几句话,言简义丰,把佛所开悟的根本真理,和盘托出,一语道破。佛所开悟的道理,就是众生心与佛心,无二无别,本来一体。

(5)、缺乏真诚时,我们会变得非常软弱,我们可能成为自己跟别人期待的牺牲品。

(6)、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天下聪明都相等,谁也骗不了谁,别人看你,你看别人,都是很明显的,尤其不能装假,明眼人一看,便会把你的心肝肺脏都看透了似的。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人不自骗,谁又能骗了你呢?换言之,人要自爱,才能爱人,最后自然可被人爱。也可以说,人要自尊,才能尊人,这样才能使人尊你。

(7)、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

(8)、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9)、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10)、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

(11)、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上一篇精选壹原侑子能复活吗85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