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之父145句

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

1、尼采为什么是天才

(1)、1883年2月13日瓦格纳去世。“死讯让尼采实实在在地躺在了病床上”,波希曼描述:“他既伤感又高兴。”一方面,他心中燃烧起无限的与瓦格纳决裂以来所感到的个体情感上的失落;另一方面,他心底也生出一股从瓦格纳处得到解放的快感,对尼采来说是他通向真正自我的决定性步伐。尼采在《瓦格纳事件》与《尼采反瓦格纳》中将晚期的瓦格纳称为“变老的瓦格纳”,他针对这个“变老的瓦格纳”创作了决定性的哲学诗篇《查拉图斯特如是说》,因为是虚构的诗篇,瓦格纳的姓名并未被提到,尼采后来在《瞧,这个人》当中把瓦格纳的死解读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将其与《查拉图斯特拉》的第一篇联系起来:“在这部书的第一部的结尾在一个神圣的时刻完成的,就是瓦格纳在威尼斯的去世中完成的,”他把瓦格纳的去世视为旧文化的终结,从中新文化就如凤凰涅槃一样从死灰诞生,更高级的人诞生,瓦格纳的死映射着诸神的死亡,在这其中尼采的超人学说得以诞生。可以说,《查拉图斯特拉》是尼采的反《帕西法尔》(曾被他赞誉的瓦格纳作品)。

(2)、只不过,这种辩护早已轮不到我来做了。围绕尼采的疾病(疯病),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尼采的天才、著作和思想(尤其是尼采发疯前夕的作品和思想),特别是在德语世界里,20世纪的一大堆文化名人参与了相关的议论和争论,其中的重要人物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心理学家荣格、精神病专家奥托·宾斯万格(OttoBinswanger)、作家托马斯·曼,还有作家莎乐美及其夫君、心理治疗师贝瑞(PoulBjerre)等等。——喏,这个名单够吓人的吧?

(3)、剥去天才个性的乖戾,尼采与瓦格纳的这段公案给中国的启发更多的是对现代性追求的时代意义。孙周兴最后点题:这段学术史的还原为何重要,因为瓦格纳和尼采是现代性中绕不开的两个重要人物,尤其对中国。

(4)、简而言之,审美体验是一种升华了的性体验。“艺术是人生的最大刺激”(《偶像的黄昏》),一种激发情感的东西,让当事人有一种活着的愿望。但是,人生只有在我们持续享受天才场景的情况下才能是感受到审美的愉悦,这恰恰是尼采认为的带来威胁的犹太教-基督教道德。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写道,“让地球上的人生值得过的”是“美德、艺术、音乐、舞蹈、理性、智慧”等,这是能改造能净化幻觉和神圣的东西。如果这些种类的人类卓越成就在追求快乐满足和消除一切痛苦(从微不足道的到非常严重的痛苦)的文化中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对叔本华的虚无主义作出回应。

(5)、尼采从小就患有没有先兆的偏头痛。在他生命的后半生,他饱受抑郁症的精神疾病的折磨。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认知能力逐渐下降,最终发展成严重的痴呆和中风。他于1900年死于肺炎。他的家族史包括他的父亲可能患有血管相关的精神疾病,他的父亲在36岁时死于中风。

(6)、1858 (十四岁)10月至1864年9月在瑙姆堡文科中学普福塔学校读书。

(7)、如果说海德格尔《尼采》上卷的主要工作是按照哲学门类系统地清理尼采哲学,那么,下卷除了总结尼采形而上学外,更加显突了“存在历史(Seinsgeschichte)”课题,把形而上学(包括尼采形而上学)置于“存在历史”框架之内。必须指出,形而上学史只是海德格尔所谓“存在历史”的一部分,夹在“第一个开端”与“另一个开端”之间,这个“之间”就是自柏拉图到尼采的哲学史。海德格尔在本书下卷中做了大量的概念史分析工作,旨在探讨形而上学哲学的起源和终结(完成)。

(8)、同时,他与异国的一位妙龄少女有着不得不说的精彩关系,俩人在一辆豪车上留下了一张轰动八卦界的行为艺术。

(9)、1874 (三十岁)发表《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部《历史对人生的利弊》和第三部《教育家叔本华》。

(10)、许多人浪费了整整一生去等待符合他们心愿的机会。

(11)、尼采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

(12)、   上面是就德国人来说的:因为在别的地方,我到处都有读者——都是些出类拔萃的有识之士,都是些经受考验、受过高等地位和责任方面教育的人物;我的读者中间甚至有真正的天才。在维也纳,在圣彼得堡,在斯德哥尔摩,在哥本哈根,在巴黎和纽约——到处都有人发现了我:而在欧洲的平原德国,我却没有被发现……而且,我承认,我更喜欢那些没有读过我的书的读者,他们既没有听说过我的名字,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哲学”一词;但不论我走到哪儿,比如说在这儿,在都灵,人们一见到我,就都感到轻松愉快。迄今为止最让我得意的事情是,那些市场上的老妇们,她们在没有为我挑出最甜的葡萄之前是不会歇手的。到这步田地,人们就必定是哲学家了……不无道理地,人们把波兰人称为斯拉夫人中的法国人。一个迷人的俄国女子一刻都不会弄错我的归属。我做不到庄重严肃,我顶多会把这种庄重变成难堪……用德语思考,用德语感觉——我能做到一切,但这一点却超出了我的能力……我从前的老师李彻尔甚至于断言,我还像巴黎小说家一般来构思我的语文学文章——紧张得荒唐。即便在巴黎,人们也惊奇于“我所有的大胆和精细”——这是泰纳先生的说法——;我担心,哪怕达到了酒神颂歌的最高形式,人们也会发现,我身上搀杂了那种永远不会变得愚蠢的——“德国式的”——精华,即精神(esprit)……我别无所能。上帝助我啊!阿门。——我们全都知道,有些人甚至凭着经验就知道,长耳朵是什么意思。好吧,我敢断言我有着最短的耳朵。这一点甚至使女人们不无兴趣——,我觉得,她们感觉我更好地理解了她们?……我是卓绝的反驴,因而是一个世界历史的怪物,——用希腊语来讲,而且不光是用希腊语来讲,我是敌基督者……

(13)、尼采看不惯这种打着宗教或上帝名号的虚伪浮夸,所以宣称“上帝死了”。他曾经写过一个比喻:有一个疯子,大清早提着灯笼在市场里面到处走动,有人问他:“为什么大白天提着灯笼?”他回答:“白天吗?我觉得是黑夜啊。上帝已经死了,宇宙一片漆黑,我什么都看不到,只能拿着灯笼到处去寻找上帝。”由此可知,许多人以为世界是充满光明的,然而,用眼睛看到的光明并不是真正的光明。

(14)、第尼采首先从基督教信仰业已破(上帝死了)的事实,引出了一切传统价值必将随之崩溃(一切价值的重估)的结论。

(15)、1870 (二十六岁)3月升为正教授。9月,普法战争爆发,当志愿看护兵,患赤痢与白喉。10月,退伍返巴塞尔大学,与神学家弗兰茨·奥瓦贝克(Franz Overbeck)的友谊开始。

(16)、1876 (三十二岁)7月《不合时宜的考察》第四部《理查·瓦格纳在拜罗伊特》出版。8月贝鲁特剧场演出第一次祝祭剧。9月,与心理学家保尔·勒埃(Raul Ree)的友谊开始。病情恶化。10月,因病向巴塞尔大学请假休课。同勒埃和迈森布克一起在索伦特过冬。10月至11月在索特林与瓦格纳作最后的会见.撰印《人性的,太人性的》最初备忘录。

(17)、尼采何许人也?不久前国内学界因为刘小枫教授的一个演讲而重热尼采;作为对刘文的回应,陈家琪教授写了两篇文章来试解“尼采是谁?”的问题,进而自然延伸到“我们是谁?”的问题。这也许是中国学界最有意义的尼采百年纪念了。事关对尼采及其哲学的定性定位,也关乎“我们”对自己的定性定位。有一点无疑是个进步:诗化的尼采理解已经不再。还有一点也似乎没有争议:若要知道“我们是谁”,先有必要知道“尼采是谁”。

(18)、尽管尼采在精神错乱以后苟延残喘,还存活了10年辰光,至1900年8月15日才离开人世。但作为思想家的尼采却在1888/1889年之交就已经结束了。而这本《瞧,这个人——人如何成其所是》,竟成了哲学家尼采的“绝响”!

(19)、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Fromm)在《逃避自由》(EscapefromFreedom)这本书中曾经写到:“给我自由吗?千万不要给我自由!因为随着自由而来的是要负责任啊!我一有自由之后就自己作选择,选择之后就做我自己,但是我做不起啊!”这段话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20)、大部分痛苦不过是主体感受到的痛苦,大部分幸福的“舒适的”人并不是人类卓越的典范。尼采当然知道这些。(说到痛苦,他绝非“游客”--在他1879年从巴塞尔大学因病退休之前,一直到他1889年最终精神崩溃,他都承受了身体疾病的极度痛苦,很可能是因为梅毒没有治好)。尼采注意到痛苦可能是非同寻常的创造性刺激,至少在某些人身上的痛苦(包括他自己在内)是如此---只要读一读贝多芬的传记就能看到这种典型案例。

2、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之父

(1)、最后,他的言论朗朗上口。现在网上还流传着他的各种深邃的语录:

(2)、众所周知,上帝死了是尼采著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尼采的父亲曾经是一名牧师,在尼采4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身患脑软化症的父亲度过了极为残酷的晚年,父亲不仅患有认知障碍,而且还痉挛发作、失明,据说当时父亲痛苦的叫声一直响彻屋外,即便如此尼采仍然一直很尊敬父亲。尼采的母亲也是一位虔诚的信徒,因此尼采觉得自己也应该成为一名牧师,于是他进了神学系。那么这样的尼采又为何会否定上帝的存在,并创造出与基督教对立的哲学来呢?

(3)、在《巨人的聚散》一文中,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讲述了这两位分道扬镳的友人在临终前对彼此的怀念:在1882年《帕西法尔》的首演上,瓦格纳对她说:“请回去转告你哥哥,自从他走掉离开我之后,我感到非常孤独。”而在1888年,尼采精神崩溃的几周前,他这样写道:“无论给我多少钱,我都不愿意将待在特里布森的那段日子从我生命中抹去。因为那是些相互信赖、充满欢乐、充满崇高灵感闪现的日子……”那么,这两位临终前“依依惜别”的德国文化巨人,究竟为何才渐行渐远的呢?

(4)、1849年7月,尼采的父亲死于脑软化症。数月后,年仅2岁的弟弟又夭折。当时尼采才5岁,亲人接连的死亡,使这个天性敏感的孩子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阴暗面,铸成了他忧郁内倾的性格。后来他自己回忆说:

(5)、“上帝死了”是尼采最有名的一句格言,这句话的用意并不只是在批判基督宗教,而是有着“重新估定一切价值”(transvaluation)的意涵。

(6)、一门心思追求幸福真的让人变得荒谬和可鄙吗?尼采在《善恶的彼岸》给出了更加雄心勃勃的解释:

(7)、到了二十世纪甚至出现希特勒(AdolfHitler,1889—1945)这号人物。希特勒受到尼采“超人”概念的启发,不仅在墙上挂着尼采的照片,并以此为借口,消灭所谓的低等民族(如犹太人),这也使得尼采蒙上不白之冤。

(8)、“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经见过许多悲痛和苦难,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我在那里找到了真实的快乐。”

(9)、最初弗洛伊德和许多人一样,对莎乐美的年龄有偏见,不看好她。但作为一个已出版著作、自信独立的女作家,莎乐美大胆拿出才智学识以及她最大的优势:努力和勤奋。

(10)、恋情的无疾而终,让尼采陷入无尽的痛苦,但不得不说,这份苦痛最终转化为一股力量,帮助这位哲学家酿造出了一壶壶滋味醇香的美酒,比如,被称为他们“精神之子”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1)、对于孩子来说,脱离父母的支配是完成独立的必要条件。如果父母的支配太过强烈,孩子就会在寻求独立的过程中承受巨大的痛苦。

(12)、孙周兴|人何以承受悲苦人生?——尼采的《悲剧的诞生》

(13)、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

(14)、最新出版的《尼采著作全集》第六卷,孙周兴,李超杰,余明锋译

(15)、终其一生,尼采都挣扎在自己幼年丧父的重大创伤和被母亲片刻不离的教育“热情”控制的心灵的痛苦中。如果父亲是牧师,母亲是虔诚的教徒,那么“杀死上帝”在他看来,就是他为这一切找到的解释。他所有的愤怒,在“杀死上帝”的思想下,得到了宣泄……当他渴望挣脱那种使他痛苦的力量时,上帝,只是那只替罪羊而已。

(16)、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

(17)、“强力意志”说的是存在者的“什么”,即“本质”。有了“什么”,还得有“如何”之解。第二个大概念“相同者的永恒轮回(dieewigeWiederkunftdesGleichen)”代表的就是这个“如何”,即存在者整体的在场方式,也就是尼采对于“实存”问题的形而上学解答。一切存在者都是“强力意志”,“强力意志”的本质在于不断提高、永恒生成,但提高与保存是一体的,否则强力就会无限地泛滥。因此,强力本身必须为自己设定提高与保存一体的条件。这些“条件”是什么呢?尼采称之为“价值”,也称之为“支配性构成物”,即科学(认识)、艺术、政治、宗教等——实际上就是强力意志的价值表现形态。如果强力意志既永恒生成,又在其形态方面受到限定,那就必然得出一点:作为强力意志的存在者整体就必须让相同者重新出现,而且相同者的轮回必须是一种永恒的轮回(《尼采》下卷)。有了“永恒轮回”说,尼采的世界解释已臻极致。所以,尼采称他的轮回说为“观察(沉思)的顶峰”。“要点重述:给生成打上存在之特征的烙印——这乃是最高的强力意志。……一切皆轮回,这是一个生成世界向存在世界的极度接近——此乃观察的顶峰。”(《强力意志》,第六一七条)

(18)、1871 (二十七岁)写成《悲剧的诞生》。

(19)、尼采曾说:他的时代尚未到来,他的读者在未来。面对自己遭受的误解,这位狂人难得谦虚地预言:到一九○一年,这种状况将告结束。他好像知道自己的死期似的。

(20)、这就是说,尼采赋予“身体”以形而上学的意义。因此,为追踪“超人”的起源,就有必要探讨现代形而上学的历史,即主体哲学史。必须从主体性角度把握“超人”。现代意义上的“主体(subjekt)”源自拉丁文的subiectum(一般主体),后者是对希腊文的hypokeimenon的拉丁翻译,意为一切存在者的基础、基体,而并没有特指人。只是在现代的开端,即在笛卡儿那里,人才成为突出的决定性的“主体”,“主体”的“表象”才成为裁定存在者之存在状态的“法庭”。“主体性”的意义就在于:存在者之存在在于表象。表象力求把一切事物都保障为被表象者,于是就要不断扩张表象范围。

3、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之王

(1)、最后的崩溃,与马有关的事件,最多是与他其他健康问题相关的潜在问题的触发因素,这次崩溃,似乎是与他的天才有关的原因。该研究提出了一个将这些疾病联系起来的诊断:尽管流行的观点认为神经梅毒导致了尼采的疾病,但缺乏证据支持这一诊断。常染色体显性脑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是尼采病的所有症状和体征。

(2)、在克尔凯郭尔和尼采之间,住着永恒的绝望、焦虑、恐惧和抑郁

(3)、我爱森林,城市不宜居住:城里有太多淫荡者;

(4)、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人拿起尼采的著作,都会发觉它们才气横溢、光彩夺目、豪气冲天。在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洞察力轻而易举地颠倒了各种公认的观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赞扬了所有的邪恶。

(5)、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的著作中有两大主题:一个现在很熟悉,甚至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另外一个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常常被人忽略。熟悉的尼采是个“存在主义者”,他辨认出现代性中最深刻的文化事实:上帝已死,或者更准确地说,信仰上帝还被认为合理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相信上帝---相信超自然存在支配下的超验意义和目的---现在已经变得不可思议,取而代之的是物种进化、运动物质的行为和人类行为和态度的无意识理由等自然主义解释,这事实上解释了这样怪异的信仰最初是如何产生的。但是,如果没有上帝或者超验性目的,我们怎么能够承受我们存在的可怕真相?也就是说,在人生中,痛苦和失望不可避免,随后则是死亡和虚无的深渊。

(6)、这里,尼采辨认出资本主义现代性,唐纳德·特朗普现在是其统治者,一天24小时每周7天在推特上发布“嘲讽的帖子”作为其附属品,这个世界市场告诉我们“幸福”真的是什么以及它的价格是多少。在这样的世界,叔本华的观点不对吗?

(7)、据说在医院的头几年里,尼采病得厉害,神志不清,但后来病情渐趋缓和。这时候的尼采竟然还惦记着自己的著作和声誉,时不时会问:“难道我不曾写过优秀的作品吗?”有一次,尼采妹妹坐在他旁边落泪,尼采居然还懂得安慰,问妹妹:“伊丽莎白,你为什么哭呢?难道我们不幸福吗?”(1)——这话听着让人心酸!

(8)、他把欧洲人面临的价值真空指给全体欧洲人看了。在他的时代,这种揭示或许被人看作危言耸听,可是,到了二十世纪,群众们愈来愈强烈地感觉到这种价值真空,愈来愈频繁地谈论起”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状态”了。

(9)、回顾起来,叔本华认为,如果考虑到人类毫无道理可言的痛苦的必然性,这样的生活就不值得过。作为对叔本华的回应,尼采在其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非常稳定地提出了充满活力的观点:正如他在《悲剧的诞生》1886年的新序言中所说,“世界的存在只有在作为美学现象的情况下才有可辩护的理由,”这样一种世界“诱惑人们持续活下去。”最关键的是,尼采对美学体验的描述完全与康德的观点相反,康德觉得审美体验“与利益关系考虑无关”。尼采赞同司汤达(Stendahl)的美学体验公式,即“幸福的美妙承诺”,也就是它产生“意志(利益)的觉醒”:尼采在后来的《道德的谱系》中写道“特别的甜蜜和美学条件的完整特征的根源或许就源于“肉欲”(sensuality),虽然它现在被转化,不再作为性刺激进入意识领域了。”

(10)、1908年10月28日,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专门开了个会,纪念尼采遗著《瞧,这个人》的出版。在这次会议的记录中,人们可以看到弗洛伊德大师讲的下面这番话:“尼采患有脑梅毒。他的兴奋之情美丽地开展,不断扩展。不过,这样就太简化问题了。麻痹性痴呆是否与《瞧,这个人》的内容有关,这是相当存疑的。麻痹性痴呆曾经侵袭伟大的天才,在疾病发作前的短短时间内,完成相当不凡的成就(莫泊桑)。尼采这部作品相当令人佩服,应该视为大师杰作好好保存”。(2)

(11)、1869 (二十五岁)2月应瑞士巴塞尔大学之聘,任古典语文学副教授。4月,获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脱离晋鲁士国藉,成为瑞士人。5月17日在琉森(Luzern)附近的特里伯辛首次拜访瓦格纳的家。5月28日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职演说《范马和古典语文学》。与雅可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开始交往。

(12)、随着身为牧师的父亲去世,尼采一家失去了生活的收入和自己的家。因为牧师一旦去世,其家人就必须迁出牧师管。全家靠母亲微薄的养老金根本无法生活下去,不得已,一家人只好搬去和祖母与两位姑姑一同生活。好的房间都被祖母和姑姑们占了,母亲和尼采以及尼采年幼的妹妹只能挤在一间不见天日的阴暗小屋里。父亲去世的时候,尼采的母亲只有25岁,她本可以再婚,可是作为虔诚教徒,母亲只把对亡夫的回忆以及孩子们的成长当做自己生活的慰藉继续生活下去。正因为如此母亲对教育儿子充满了热情,加倍的培养。尼采在三岁前还不能开口说话,而且是个神经过敏的孩子。可是他学会说话的同时几乎便学会了读书、写字,开始显露出天才的一面。母亲为他制定了课程表,片刻不离的教导尼采!

(13)、于是,在海德格尔看来,一般形而上学的本质结构就由以下五个基本环节构成:本质、实存、真理的本质、真理的历史、人类;若用更简化的讲法,那就是五个基本概念:「“本质”、“实存”、“真理”、“历史”、“人类”」。这样五个环节,海德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统一本质”的“五重性”。

(14)、作为一名极具魅力的女性,莎乐美的情感生活为世人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15)、在极端痛苦中,一个灵魂为了承受这份痛苦,将会发出崭新的生命光辉。就是这股潜力在新生命里的发挥,使人们远离在极端痛苦时燃起的自杀念头,让他得以继续活下去。他的心境将别于健康的人,他鄙视世人所认同的价值观,从而发挥昔日所未曾有过的最高贵的爱与情操,这种心境是曾体验过地狱烈火般痛苦的人所独有的。

(16)、认为尼采为“权力意志”辩护的肤浅读者肯定忽略了他自己对这种哲学奢侈品的“怀疑和嘲讽”:正如他在《论道德的谱系》中所说,获得一种“权力感”是重要的人类动机,但那是心理学观点而非形而上学观点。在作为心理学家的尼采看来,哲学家的道德观点也“产生能说明他是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确凿证据--这意味着,在他的天性中最深刻动机相互之间以什么样的顺序排列。”但是,非理性动机可能产生强大的影响,主要靠非理性手段重新调整方向:如果你挑衅读者,娱乐读者,惹恼读者,你就将他们的情感调动起来了(在尼采看来,动机是指拥有某种情感反应的习性)。因此,尼采的写作方式源自他的人性观,即包括哲学家在内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

(17)、 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

(18)、波西曼分析,亲密的关系更源于尼采对瓦格纳艺术观的认同。尼采的老师、古典语文学家和莫扎特研究者奥托·杨对瓦格纳进行了批判。而尼采从杨的批评中汲取了“半吊子主义(或业余精神)”的概念灵感,但对其内涵做了价值重估:“然而恰恰从这个立场出发,我们对于这个人身上的每一种艺术天赋所具有的意义对于在此伴随着多方面的艺术天赋的耐久的能量,我们怎么惊叹都不为过:与之相反,科班训练无论如何丰富多彩、无所不包,通常却总是带着贫乏的目光、虚弱的双腿和已然精疲力竭的腰部而登场。”业余精神翻转为强大的艺术力量。惺惺惜惺惺,在瓦格纳的激励下,1871年尼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悲剧诞生于音乐精神》,这部作品受到古典语文学界的围剿,但瓦格纳却写了一封致尼采的公开信来为他辩护。

(19)、简而言之,审美体验是一种升华了的性体验。“艺术是人生的最大刺激”(《偶像的黄昏》),一种激发情感的东西,让当事人有一种活着的愿望。但是,人生只有在我们持续享受天才场景的情况下才能是感受到审美的愉悦,这恰恰是尼采认为的带来威胁的犹太教-基督教道德。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写道,“让地球上的人生值得过的”是“美德、艺术、音乐、舞蹈、理性、智慧”等,这是能改造能净化幻觉和神圣的东西。如果这些种类的人类卓越成就在追求快乐满足和消除一切痛苦(从微不足道的到非常严重的痛苦)的文化中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对叔本华的虚无主义作出回应。

(20)、(1)参看丹尼尔·哈列维:《尼采传——一个特立独行者的一生》,刘娟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2页。

4、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呢

(1)、尼采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2)、但是有几个年轻人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怎么做才对自己有意义?这就是另一个新的问题。换句话说,骆驼虽然看起来很可怜,但是至少不用自己作决定,只要服从别人的指令就行了;相反,如果要成为狮子,就要承担自我、为自己负责。这一点的压力很大,因为当我们能够自由选择想要做的事时,同时也就丧失了寻找借口和抱怨的权利。

(3)、其次,两人对现代性和德意志精神理解也产生了分歧。瓦格纳写过一篇文章名为《什么是德意志精神》,据阿多诺考证,他是第一个以此为题的德国人。而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也对德意志精神进行了相关的论述。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是共同的,即超越和消解民族性。他们对民族性的思考达到了形而上的层面而不是政治性的思考。他们追求超越民族的东西,追求包罗万象的普世主义的、世界主义的精神,而德意志民族的优点就在于广泛吸纳其他民族优点。在这一观点的具体的处理上,尼采比瓦格纳更尖锐与极端,他直指当时的德国人走向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而瓦格纳的超越民族性有部分个人因素,由于他的混血身份,他和当时的德国人是格格不入的,或者说他更加接近于法国人的特质,体现的更多是欧洲人身上的特性。但是瓦格纳本人却是希望自己获得“德意志性”,也就是被德国人所接受的。因此当瓦格纳凭借自己的艺术才华重新被德国文化接受时,尼采十分反感,他认为瓦格纳偏离了自己的天性,做的很多事情是不够“瓦格纳”(超越德意志民族)的。

(4)、在海德格尔的前期哲学中,尼采未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无论在早期弗莱堡和马堡讲座中,还是在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尼采均少有关注和论述。而三十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二年间,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连续做了六个讲座,专论尼采思想;之后又写了几篇论文讨论与尼采哲学相关的形而上学史问题。

(5)、回顾一下,甚至康德最终都承认他的目标是给理性设置边界,“为上帝和道德信仰留出空间”。但是,尼采将不参与这种伪装活动,为哲学家的形而上学主题提供事实后理性化过程的解释,那些主题的动机是哲学家或道德的或非道德的意图,“构成了真正的萌芽,从中整个植物(哲学体系)才能长成。”尼采自己承认,他的动机是不道德的。

(6)、1911年,莎乐美第一次接触到精神分析便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深感好奇。虽然已年届但她还是毅然开启了这门课程,并希望有一天能够拜弗洛伊德为师。

(7)、尼采的病史,特别是发疯前的表现十分合乎梅毒的临床特征,要不然,我们也真难以理解尼采在1888年的天才狂热——尼采在一年内竟然完成了六本著作!尼采友人彼得·加斯特断言:“很有可能他只能在疯狂的状况下才能写出他的‘狄奥尼索斯’哲学”。(5)

(8)、孤独并不是好事。孤独会让你堕落。孤独会让人类腐朽变质。去吧,走出房间,上街去吧!

(9)、在私生活方面,他与当代最著名的摇滚歌星是好朋友,俩人一度好的不行,但是后来开始撕逼。他公开宣称他的作品早已堕落成媚俗的伪摇,摇滚歌星大怒,俩人友情破裂。

(10)、他是一个证人,学生看见他便相信了哲学决非一种枯燥的东西。这样一个教师当然不会拿着别人编的现成教材来给学生上课,他必须自己编教材,在其中贯穿着他的独特眼光和独立思考。

(11)、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12)、后来,他在西方某个主要国家旅游的时候,看到一个人在街头虐待小动物,他跑过去伤心的哭泣然后精神失常了...

(13)、骆驼与狮子的差别在于:骆驼必须听从他人的指挥、接受他人的命令,所听到的是别人说:“你应该如何!”而狮子则是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说的是:“我要如何!”每个人都经过骆驼的阶段,听从父母与老师的教导,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无法反驳也无法反抗。然而,上了大学以后应该进入狮子阶段,也就是由自己来告诉自己该怎么做。

(14)、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尼采的哲学被第三帝国利用,成为法西斯的外衣。强权主义、个性强权论被打造成世界大战德国政策的指导原则,尼采的哲学被国内外许多学者视为“战争哲学”,尼采也就成了“战争鼓动者”。而到了新时期,尼采哲学的误读又负向演化成了个人主义,与其说这是尼采的争议,更恰当的应该是对尼采哲学的争议。

(15)、尼采认为基督教道德是典型的奴隶道德,它产生自各种虚弱的感受。由于自己的虚弱,不免对强者及有创造力者觉得愤懑不平和怨恨,为了抑制这种不平,奴隶的心理就形成一种对人对事的新评价,而把弱者病态者视为最高价值。基督教的谦虚和博爱的伦理思想就由对这种价值的曲解而生,博爱实际上是由对虚弱的怜悯而来。尼采认为基督教想用一切方法把弱者和畸形者保护起来是违反主人的权力意志的,是一种江湖骗术。

(16)、德国人对拿破仑有一种由害怕而崇拜的情结,因为拿破仑曾经横扫欧洲,占领了整个德国(当时称为普鲁士),强盛的姿态让当时的普鲁士人认为法文是一种优美而高尚的语言,德文则野蛮落后。然而,德国人由于被拿破仑占领而丧失的民族自信心,后来又因为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大哲学家相继出现,而逐渐恢复。

(17)、痛苦和巨大痛苦的训练--难道你不知道只有靠这种训练才创造出人类到现在为止的所有进步?不幸磨练意志,其战栗直面巨大的灾难,在忍受、保持、阐释和利用痛苦中表现出的创造性和勇气,以及不幸赋予的深度、秘密、面具、精神、机敏、伟大---这一切难道不都是痛苦所给予的吗?通过极度痛苦的训练而给予的吗?

(18)、尼采认为,人类只是桥梁,一边是动物,一边是超人,而人的生命应该从动物这一边走到超人那一边。这种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演化而来的,最后不知为何出现了人类。无论地球的历史有多少亿年,像我们这样的人类只不过存在了两万多年。因此我们要问:“地球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最后两万多年才出现人类,那么人类有没有权利、有没有资格说自己是万物之灵,并且宣称演化到此为止?”毫无疑问,人类当然没有这种权利,因为我们只是演化过程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应该接着思考:“人类将会演变成什么样的新物种?”

(19)、他认为,基于权力意志之上的道德仅是那种小心伪装起来的奴隶道德的一种诚实的说法而已。从主人道德的观点来看,“残酷性”一词仅属于基本权力意志力量的一种自然表现,平等只能意味着每个人的水平下降为群众的平庸,只有一种更高的文化才能使超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20)、作为译者,我是不是应该为尼采及其《瞧,这个人》做一个辩护呢?——比如让我来说:思想以及思想写作本来就是“疯子行动”,何足怪哉!或者,《瞧,这个人》根本还不是错乱之书,而是尼采精神失常之前最后的清醒之作?

5、尼采论天才

(1)、尼采在上帝和基督教道德观的熏陶下长大。父亲、祖父、外祖父都是路德派牧师,尼采本人上大学时曾经打算学神学。神学研究或许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引人注目的辍学者---后来嘲笑路德是“乡巴佬”,宣称自己是出类拔萃的(parexcellence)“反基督教者”。年轻的尼采上大学一年之后转向古典语文学---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世界的文献和文化,在这方面他取得不俗的成绩,甚至在博士论文完成之前就在1869年赢得巴塞尔大学的聘书。很快,他遇见了作曲家理查德·华格纳(RichardWagner),曾跟随他短暂学习,设想华格纳的音乐将可能拯救欧洲文化,使其脱离基督教道德的不良影响。但几年之后,他对华格纳的热情减退,尼采的成熟哲学观点开始形成,他对华格纳狂热的反犹主义越来越感到幻灭。

(2)、我们飞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的人眼中的形象就越渺小。

(3)、尼采的思想颠覆了西方的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后人类所必须面临的精神危机。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尔、杰克·伦敦、福柯和德里达、弗洛伊德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响的哲学家,而直接受他影响的文学家同样数不胜数: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鲁迅等。

(4)、哲学课可以是最令人生厌的,也可以是最引人入胜的,就看谁来上这门课了。谁来上是重要的。与别的课以传授知识为主不同,在哲学课上,传授知识只居于次要地位,首要目标是点燃对智慧的爱,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哲学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有着活泼心智的爱智者。他能在课堂上产生一个磁场,把思想的乐趣传递给学生。

(5)、1880 (三十六岁)发表《漂泊者及其影子》,后来作为《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部下半部出版。

(6)、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7)、告别海德格尔——彭富春博士论文答辩会上的演讲

(8)、在疯之前,尼采有着完美的创作力,深刻的洞察力和优美流畅的表达力。他的哲学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为何会突然陷入疯狂和破碎。就我的看法,可能和以下几点有关:

(9)、尼采(左)与瓦格纳(右)拥有一段忘年交友谊

(10)、1882 (三十八岁)5月《快乐的科学》出版。并开始构思《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11)、尼采哲学的另一项重点就是“权力意志”(thewilltopower)。这里的“权力”并不是指政治权力,而是一种广义的权力。举例来说,台湾大学由于历史悠久,有些围墙很老旧,许多小草长在砖石之间。墙上怎么会有小草?这是因为小草有生命,它不管在任何地方都要凸显自己生命的力量,扩充自己的影响力。这就是一种权力意志的表现。

(12)、去了喵星的鲍勃,给大家留了一份“圣诞礼物”

(13)、回顾起来,叔本华认为,如果考虑到人类毫无道理可言的痛苦的必然性,这样的生活就不值得过。作为对叔本华的回应,尼采在其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非常稳定地提出了充满活力的观点:正如他在《悲剧的诞生》1886年的新序言中所说,“世界的存在只有在作为美学现象的情况下才有可辩护的理由,”这样一种世界“诱惑人们持续活下去。”最关键的是,尼采对美学体验的描述完全与康德的观点相反,康德觉得审美体验“与利益关系考虑无关”。尼采赞同司汤达(Stendahl)的美学体验公式,即“幸福的美妙承诺”,也就是它产生“意志(利益)的觉醒”:尼采在后来的《道德的谱系》中写道“特别的甜蜜和美学条件的完整特征的根源或许就源于“肉欲”(sensuality),虽然它现在被转化,不再作为性刺激进入意识领域了。”

(14)、弗洛伊德把尼采的《瞧,这个人》称为“大师杰作”!——这大概是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对于尼采《瞧,这个人》一书的最高评价了,虽然对于1888年四季度尼采的思想和创作,研究者和评论者多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有的甚至是对之赞赏有加。我们看到,在这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尼采完成了《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敌基督者》、《瞧,这个人》、《狄奥尼索斯颂歌》等重要著作,以及大量的笔记(现在收入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13卷里),创作量之巨大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如此创作,还能不疯吗?但从这些著作中,人们实在还难以看出一个“疯子”尼采,“只觉得他神志清醒,其作品有种伟大风格,充满预言和启示。”(3)作家托马斯·曼更是说,尼采当时才智激增。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说法比较中性些,也比较诡秘些,他说:在尼采这些最后的著作当中,含有“一种神秘的光”,“一种危险的战栗”。(4)

(15)、“形而上学的尼采”可以说是在海德格尔那里确立起来的。此前的尼采形象并非如此。此前(此后似亦难免)的尼采形象大致有两大特点:凶险恶毒、浪漫轻率。前者盖出于政治的或心理(学)的评判,后者基于文学的或美学的评判。这两点往往被糅合在一起,遂造成一个恐怖怪异的尼采形象。这不能说没有尼采本人的原因。

(16)、她是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出生俄国贵族,才华横溢、特立独行,被称为19世纪晚期欧洲大陆知识沙龙的共享“玫瑰”,一个善于征服天才的女人。

(17)、学者拿着波希曼德语新著《德意志精神》向嘉宾提问

(18)、1850 (六岁)全家迁往塞尔河畔瑙姆堡(Naumburg)。

(19)、叔本华:崇尚天欲天求,否定世人的各种纷争;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生存意志;永恒的解脱是彻底否认生存意志,彻底禁欲,甚至断绝生命之源。

(20)、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1)、他还没有接近最终的突破,但他的写作风格变得不那么传统,并以自大为标志。事实上,他是一位独一无二的重要的哲学家,发展了重要的著作,所以,也许把自己看作是极端的创造性和视觉天才,对他来说是正确的。一般来说,这种主题将被视为脱离现实的标志。

(2)、所谓智慧,就是孤独者在人声鼎沸的市场上对自己的窃窃私语。

(3)、人们必须在心中怀着混乱,为了能够创造一个舞动的新星。

(4)、首先是1876年的拜洛伊特庆典的演出,这是他和瓦格纳关系的转折点,《瓦格纳在拜洛伊特》是为赞扬这个庆典而写,外人把这场庆典视为瓦格纳最成功的时刻,但尼采却相反。他认为为庆典创作的这部《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社会性的关系超越了艺术本身,这是尼采所不能接受的。

(5)、但同时,这种极端的虚无主义,也让人们对他的评论产生了两个极端。人们认为尼采是一个天才,那是因为从他口中总是能够得到一些至理名言,他似乎将生命和生活看得十分通透,但奇怪的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有很多人是理解不了尼采的思想的。

(6)、父亲死后第二年,尼采随同母亲和妹妹迁居瑙姆堡,从此便生长在一个完全女性的家庭里。祖母关于其波兰贵族家族史的灌输对尼采贵族情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 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但是尼采并没有忘记父亲,父亲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记忆当中,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

(7)、他的作品里有孤独、悲伤、落寞,但更多的是诗歌艺术的创造与美,这些与莎乐美带给他的爱、帮助和指引不无关系。最终里尔克不负期待,成为比肩叶芝、艾略特的欧洲现代最伟大的诗人。

(8)、尼采是一个疯狂的天才,既是弱者也是强者,他的思想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剧烈的震动。1900年8月25日,这个尝尽人间磨难的不幸的天才,踏上了通往生命彼岸的旅程,永远离开了他曾经诅咒过的世界。

(9)、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10)、吴国盛教授详解海德格尔对技术时代的本质之思

(11)、里尔克因她的爱和指引,终成欧洲伟大诗人,写出《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12)、本书的翻译工作原是为完成《尼采著作全集》第6卷的整体汉译本而做的,断断续续地弄了有两年光景,只完成三分之一。到2011年的春节,为准备新学期的尼采专题讨论班,我重新拾起这项译事。其时我刚做完了尼采第一本书《悲剧的诞生》(初版于1872年)的翻译(中译本已于2011年在商务印馆出版),接着就来做他最后一本书《瞧,这个人》,竟生出一些莫名的感慨。其一是有了一种完成和圆满的感觉,从《悲剧的诞生》到《瞧,这个人》,仿佛把尼采的东西从头至尾弄完了,其实还差得远呢——我主编的《尼采著作全集》中文版至今仅出了三种(第13卷,商务印书馆2010年),要全部做完,恐怕还得有六年时间。其二是对于人类思想/精神史的感慨:有谁说过?——思想史是一座尸骨遍地的坟场。像尼采这样的思想史上的特立独行者,意在成为一般哲学史的“终结者”,而代价却是自己个体精神的毁灭!——谁又能为尼采收尸?

(13)、第尼采是最早起来揭示科学理性的局限性的人之他也是第一个明确地揭示人的心理中无意识领域并加以细致剖析的人,在这方面,他之前尽管不乏先驱者,但都不及他论述得具体而透彻。遍及现代西方文化各领域的强大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如现代派文学艺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哲学,等等,尼采实为始作俑者。

(14)、尼采认为弱小者总是期望有破坏强者的力量,要对强者复仇,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态度,是一种否定生活的意志,是一种消亡和衰败的原则。在他看来,生活本质上就是占有、损害、征服、剥削、镇压、强加于人……他还极力为剥削辩护,认为剥削是一种本能的权力意志,因为这是历史的一种基本事实。

(15)、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宣称“上帝已死”,想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促使人类走向“超人”的境界。他批判流俗的道德与伪善的信仰,强调“求权力的意志”,要让生命的势能尽力发挥。他的见解对存在主义颇有启发。

(16)、    为了给出一个关于我之为心理学家的概念,且让我端出一门在《善恶的彼岸》中出现的古怪心理学,——此外,我不允许人们对我此处描写的人物做任何推测。“心灵的天才,正如那伟大的隐秘者所具有的那样,诱惑者之神以及有良知的天生捕鼠者,其声音可以下达到每一个灵魂的深度世界里,他一言不发,一眼不看,在其中不会有一种引诱的顾盼和皱纹,其高超技艺也包括,他懂得表现——而且并不是表现为他所是的东西,而是表现为对跟随他的人来说更多地是一种强制力的东西,为的是愈来愈近地逼近他,愈来愈内在地、彻底地跟随他……心灵的天才,他使所有喧嚣和自满哑然失声,他教人服从,使粗野的灵魂平静下来,让它们品尝一种新的渴望,——静静地躺着如一面镜子了,使之映照出那深邃的天空……心灵的天才,他教会那鲁莾而急促的手变得踌躇,使之能更纤柔地去把握;他猜到隐蔽而被遗忘的财宝,在浑厚的冰层下面的点滴善良和甜蜜灵气,他是探寻长久地埋在深深泥沙之下的每一颗金子的魔杖……心灵的天才,跟他接触,每个人都可以满载而归,并非受了恩赐,得了惊喜,并非仿佛受了外来的财富而生愉快或者生出沮丧之情,而是本身变得更富有,变得比从前更新鲜,洞开心扉,为一阵解冻的暖风所吹拂和窃听,也许更不可靠,更娇柔、更脆弱、更破碎,但却充满了无可名状的希望,充满了全新的意志和潮流,充满了全新的非意志和逆流……”

(17)、此事成为19世纪末的一段公案,被添加了诸多臆想和色彩传播着。上周六(20日)晚,由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和德文图书馆主办的的讲座上,海德堡大学荣休教授、巴伐利亚科学艺术学院院士、前院长波西曼教授还原了这段学术公案的真相。因为公案的主角是音乐家、文学家瓦格纳,哲学家尼采,讲座吸引了各类拥趸。学术主持是尼采和海德格尔专家、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长孙周兴教授,他幽默地总结道:波西曼教授“似乎修复”了100多年前瓦格纳和尼采的关系。

(18)、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19)、他在那篇文章中分解的描述如下:1889年1月3日,尼采精神崩溃。他在都灵街头引起公众骚乱后,两名警察走近了他。发生了什么仍然未知,但一个多次故事从他死后不久,尼采见证了一匹马的鞭打在广场的另一端卡洛•阿尔贝托跑到马,伸出胳膊搂住它的脖子来保护它,然后跌到地上。

(20)、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 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尼采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尼采的父亲是威廉四世的宫廷教师,他曾执教过四位公主,深得国王的信任,于是他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后来,国王指派尼采的父亲到勒肯镇担任牧师,那个影响世界的天才尼采也就在这里出生。尼采回忆:“无论如何,我选在这一天出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整个童年时期,我的生日就是举国欢庆的日子。”他的祖父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写过神学著作,他的外祖父是一名牧师。幼儿时期的尼采是个沉默的孩子,两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

(1)、而尼采的自诩太阳,超人强力意志,”重新评定一切”等学说在哲学界存在比较大的争议,部分学者哲学家认为他的学说是在利用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搞虚无主义,完全颠覆了西方思想,是将西方经过上千年建立起来的价值观进行推到重新树立,是开历史的倒车的行为,同时部分学者认为其思想理论是以后一大批极端分子出现的罪魁祸首。希特勒正是尼采的崇拜者,尼采的一些理论成为希特勒推动战争机器的理论基础。

(2)、尼采饱受抑郁和一系列健康问题的折磨,人们普遍认为某些未被诊断的精神障碍一定与他不寻常的能力和其他影响有关,包括在他后来的生活中遭受中风的折磨。也有人怀疑梅毒可能是他精神状况的一个原因。当我在21世纪初研究他的哲学时,真正的原因和联系还不清楚。

(3)、尼采的着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语录”式的警句、格言,带有很明显的随意性,这是因为他的眼睛敏感怕光、不能持久使用,只好把观点与随想“语录”下来,然后连缀成文。尼采在自传《瞧啊,这个人》中有这样一些刺激人的标题:“我为什么这样明智”,“我为什么这样聪颖”,“我为什么如此伟大”,“我为什么写出了这么多的好书”……假如不了解他不幸的一生,可能会把这种态度视为狂妄。理解了他的生活,就知道其中包含着无尽的痛苦和对痛苦的抗争,因为这个身患绝症的天才未能得到人间的爱,尼采终生未娶。

(4)、1866 (二十二岁)开始与李契尔门下的厄尔温·罗德的交往。

(5)、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6)、1844 10月15日尼采诞生于萨克森州(Sachsen)琉森财近的勒肯镇(Lutzen)。

(7)、1887 (四十三岁)7月完成《道德的谱系》,11月私人出版。

(8)、    我自己是一回事,我的著作是另一回事。——在这里,在谈论我的著作之前,我先要来说说这些著作何以得到理解或者得不到理解的问题。我如此漫不经心地做这件事,而这是以某种方式与此事合适的:因为根本还没有到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自己的时代也尚未到来,有些人是死后才得以诞生的。——到某个时候,人们将不得不需要一些机构,人们在其中生活和说教就如同我理解的生活和说教一样;也许,甚至人们到那时也要开设专有的教席来阐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可是,倘若我今天就指望人们来听取和接受我的真理,那或许是与我自己完全矛盾的:人们今天还不听取,人们今天还不懂接受我,这不仅是可理解的,而且在我看来本就是对头的。我不愿被混为一谈,——这也包括我不混淆自己。——再说一遍,在我的生活中,人们难以证明有什么“恶意”;连文字上的“恶意”,我也几乎举不出一个事例。相反,纯粹的蠢行却太多了……如果有人拿起我的一本书,——我甚至假定他为此要脱掉鞋子,——更不用说要脱掉靴子了,那么,在我看来,这就是人们能够向我自己表示的最稀罕的奖赏之一了……海因里希·冯·斯泰因博士有一次真诚地抱怨说,理解不了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的任何一句话,当时我就对他说,这就对头了:弄懂了其中的六句话,也就是体验了其中的六句话,凡人就能提升到一个比“现代”人所能达到的更高的层次上了。有这种距离感的我,怎么可能指望我所认识的“现代人”——来读我的书呢!——我的成功刚好与叔本华的成功相反,——我要说的是“nonlegor,nonlegar”[我现在没有被阅读,将来也不会被阅读”]。——人们在否定我的著作时表现出来的天真无辜屡屡让我满足,我并不想低估这种满足感。还是在今年夏天,当时我也许能够以我重要的文学、太过重要的文学使其余的文学失去平衡,柏林大学的一位教授善意地暗示我,我得用另外一种形式:这种东西是没人读的。——最后,不是德国,而是瑞士,提供了两个极端的事例。维特曼博士在《联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是关于《善恶的彼岸》的,题为《尼采的一本危险的书》;还有,卡尔·施皮特勒先生写的一篇关于我的书的总体报告,同样也发表在《联邦报》上面。这两篇文章乃是我一生中的极限——我要小心谨慎地说这个……举例来说,后者把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作“更高的风格尝试”,希望我今后也关心一下内容;维特曼博士则对我在努力取缔所有正派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勇气表示了敬重。——在这里,通过一个偶然的小小诡计,每个句子都是顺理成章的,让我钦佩,但却是一种头足倒立的真理:根本上,人们什么也不用做,只要“重估”一切“价值”,就能以一种甚至值得注意的方式击中我的要害——用不着拿钉子钉进我的脑袋……我就益发要尝试一种说明了。——说到底,没有人能够从包括书本在内的事物中听到比他已经知道的更多的东西。凡是人们从自己的体验出发达不到的东西,人们是听不到的。现在让我们来想想一个极端的例子:一本书谈的是纯粹体验,后者完全处于一种常见的或者哪怕只是罕见的经验之可能性之外,——这本书就是一种新的经验系列的第一语言。在这种情形下,干脆什么也听不到,由于听觉上的欺瞒,在什么也听不到的地方,就什么也不存在……这终归是我通常的经验吧,也可以说是我的经验的独特性。谁若以为已经理解了我的什么东西,他其实只是根据自己的形象编造了我的什么东西,——当中不乏我的对立面,例如一个“理想主义者”;谁若对我毫无了解,他便会否认终竟把我考虑在内了。——“超人”一词被用来表示一个至高的发育良好的类型,这种人对立于“现代”人,对立于“好”人,对立于基督徒和其他的虚无主义者——该词出自查拉图斯特拉这个道德的毁灭者之口,成了一个十分令人深思的词语,几乎处处都完全无辜地被理解为那样一种价值,这种价值的对立面表现在查拉图斯特拉形象上,可以说表现为一个高等人的“理想主义”类型,半是“圣徒”,半是“天才”……因为这个词,另一个博学的、长角的畜牲竟然怀疑我是达尔文主义者;甚至于在这个词中重又见出了那个违逆知识和意志的大骗子卡莱尔(的“英雄崇拜”,那原是我深恶痛绝的。如若我低声细语地告诉某人,与其去寻找一个帕西法尔倒不如寻找一个凯撒·波尔查,那他是不会相信自己的耳朵的。——人们务必要原谅我,对于有关我的书的评论,尤其是报纸上的,我是没有任何好奇心的。我的朋友们、我的出版商是知道这一点的,他们不跟我谈论诸如此类的事。在某个特殊场合,我看见了关于我的一本书——那是《善恶的彼岸》——的全部指责;对此我或许得好好写一篇报道。《国民报》——普鲁士的一份报纸,为了告诉我的外国读者,恕我直言,我自己是只读《辩论报》的——极其严肃地把这本书理解为“时代的标志”,是地地道道的容克哲学,而对此,《十字报》只是缺乏勇气而已——人们该相信吗?……

(9)、如果尼采的猜测性心理学是准确的,那么我们得出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讲究快乐和充满同情的文化贬低痛苦的价值,优先考虑如何消除痛苦,因此,人类天才的光荣场景就从这个世界消失了:没有贝多芬,没有尼采,没有哥德。但是,如果缺乏这些创造天才,尼采认为,我们就无法对叔本华的存在挑战作出回应。

(10)、一般而言,我们应当如何来了解一种形而上学,诸如康德、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或者叔本华、尼采的形而上学呢?这个问题并不简单。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是关于存在者整体的真理,即对存在者的揭示。形而上学这种“真理”首先揭示出存在者作为存在者是“什么(Was)”,存在者整体存在的“如此实情”(Daβ)和存在者整体的存在“方式(Wie)”。存在者的“什么”,即“存在状态”,被称为“什么存在”(Wassein)”,拉丁文的“本质(essentia)”;存在者整体存在的“如此”和存在者整体的存在“方式”被称为“如此存在(Daβ-sein)”,即拉丁文的“实存(existentia)”。“本质”和“实存”是形而上学的两个最基本范畴,以至于各色的形而上学总不免在这两个范畴之间颠来倒去。进而,存在者之存在是变动不居的,存在者之真理也与之相应地改变着自身,因此也就有了“真理的本质”和“真理的历史”——“真理”和“历史”——的问题。最后,无论何种形而上学的“真理”,都需要有人来“保存”(安排、奠基、传达),所以就要求某种“人类”。

(11)、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12)、一个尼采,海德格尔集中地讲和写了十年。「他的讲法不是为了应付教务,不像我们国内常见的教授先生们,备好一两个课后就可以管半辈子或一辈子用了。海德格尔讲了六个学期的尼采,没有重复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大师做派」。显然,海德格尔是胸有成竹地进行他的尼采课程的——要知道那时正在战乱的喧嚣中!在几个讲座中,他先讲了尼采与美学(第一章),接着讲尼采与形而上学(第二章),再讲尼采与知识学(第三章),然后讲尼采与欧洲虚无主义(形而上学史)问题(第五章)。

(13)、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的在超越自己。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

(14)、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

(15)、人类唯有生长在爱中,才得以创造出新的事物。

(16)、尼采提出精神有三变:骆驼、狮子、婴儿。他认为精神应该先变成骆驼,再变成狮子,最后变成婴儿.

(17)、《悲剧的诞生》一出版不论是当时的古典语言学领域还是在大学内部,尼采都受到了极大的嘲讽,他也因此被大家完全孤立,而他与成为音乐界名人的瓦格纳之间的关系也急速冷却,尼采也受到了瓦格纳追捧者的诽谤和重伤,渐渐失去了在社会上的立足之地。即使成为教授,尼采的私生活也过得极不顺畅,连在社交场合自由潇洒的与女性攀谈都变成他最不拿手的事情了。能够多少让尼采敞开心扉的交流者,也只有尼采的母亲和妹妹,还有少数的男性朋友而已。

(18)、年轻的诗人固然伤痛,但没有放弃热爱的诗歌。1903年,里尔克写下名诗《豹——在巴黎植物园》,将现代诗歌“思想知觉化”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后来,又陆续出版《新诗续集》、《杜伊诺哀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以及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

(19)、受到唯物主义和叔本华的影响,尼采认为意识和理性在人类的行为、信念和价值观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小。我们的无意识和下意识本能和情感生活则更加重要得多。在《善恶的彼岸》中,尼采写到激发伟大哲学家的“不信任和嘲讽”是他们都表现出一种样子,似乎他们依靠冷冰冰的、纯粹的、神圣的冷漠辩证法的自我发展已经发现了真正的信念,其实不过是他们的猜想、突发奇想或心血来潮,或者更典型的情况是他们筛选并进行适当抽象后的某种狂热的希望--他们用事实之后的理性化过程来为其辩护。他们鼓吹这些东西,却不想被看作这样的人。

(20)、巨人的聚散:“与最敬爱的人对立了六年,这是多么艰难”

(1)、这不是虚构故事,而是德国文化史上两位忘年交天才之间的恩怨。如果删去枝蔓就是一个普通剧情:16岁少年仰慕年长31岁的音乐大师,八年执着追膜其艺术主张。一日,通过重重关系终见大师本尊。两人一见如故,青年称之为“伟大灵魂的邂逅”。受提携的青年哲学家也才华横溢,佳作面世,但八年相惜相爱后,哲学家屡次在公开场合严厉批判音乐大师并与之决裂,大师致死不明就里。

(2)、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设想了一种文化,他称为“最后之人”支配下的文化,他们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爱”、“创造”、“渴望”,他们不会因为“可鄙的满足”而“蔑视”自我,而是陶醉在自己的平庸中。最后之人“知道已经发生的一切:所以嘲讽没完没了。”“人人都渴望同样的东西,人人都一样:无论是谁如果感到与众不同就会自愿进入疯人院。”最后之人说,“我们已经创造了幸福,他们眨了眨眼。” 

(3)、尼采说过:“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哲学以理性探讨宇宙与人生的根本真相,从而指引现实生活、评估文化生态。文化氛围好像空气一样,当文化生态出现问题时,就会让生活在其中的人陷入价值错乱的困境。举例来说,现代人所尊敬崇拜的,大多是功成名就、升官发财的人,亦即不择任何手段,达到表面上所谓有“成就”的人。这种价值上的选择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它并未掌握到人所崇拜的对象应该是什么样子。值得崇拜的对象应该是拥有完美人格的人,这才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然而,现在却很少人崇拜人格高尚的人,因为人格高尚很难做到,并且就算做到了也没有什么实际利益。

(4)、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5)、长达20多年的通信,弗洛伊德一直与她保持着学术上的交流。他把莎乐美信中的话语做了总结加入论文中,《关于自恋》被认为是他以莎乐美这一理想女性为对象所做的女性性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