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歌德是哪里人?128句

歌德简介个人资料

1、歌德的个人简介

(1)、《论艺术和古代》 (6卷本,和梅耶(Johann Heinrich Meyer)合作),1816年至1832年

(2)、18世纪,德国的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成果的影响下,提出了博爱、平等和自由,这对欧洲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段时期,封建贵族专横暴虐、腐朽没落,人民的生活非常的困苦,思想也受其压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3)、    读到这些材料,人们常对贝多芬产生同情,对歌德感到厌恶。但如果就此得出结论:贝多芬鄙视歌德,而歌德把贝多芬不放在眼里,那又不符合事实了。

(4)、《少年维特之烦恼》(书信体小说),1774年,第2版,1787年

(5)、    歌德在文艺创作中主张“限制”和“法则”,但他没有发现贝多芬恰恰是讲究“限制”和“法则”的音乐大师,正因为贝多芬的音乐有着严整的结构和完美的形式,人们才把他归入“维也纳古典乐派”之列。问题是:在贝多芬那里,“限制”和“法则”不是外加的或外在的;对他的音乐来说,结构本身是固有的,音乐具有的形式是内在的;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中从不墨守成规,他不断探索新路子,如他本人所说的“走新路”即新的表现方法;他的音乐的形式不断更新,从不停留在老地方。也许就因为这两点才使歌德看不出贝多芬正是在音乐领域中实现他美学理想的不可超越的代表的吧!

(6)、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歌德名言 》

(7)、《爱在黎明破晓时》中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8)、    但是,贝多芬的音乐并没有传达这种不健康的情调。贝多芬的音乐中也有哀伤,但他的箴言是“通过痛苦达到欢乐,”②因此他的音乐渗透了乐观的战斗精神,听了使人受到鼓舞,使人充满勇气,热爱生活。但是,具有同样乐观积极思想的歌德竟看不出贝多芬是他的同道!罗曼·罗兰惋惜地说,贝多芬应是歌德“可以在他生命圈内照常情接受和同化的唯一的新的音乐天才。”他把这两位文艺巨匠不能互相接近和了解视为一场“误会”,这显然是一种天真的看法。其实,不了解对方的并不是贝多芬而是歌德,他们——一个是德国古典文学的代表,另一个是德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两人有着共通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但推究起来,歌德对世界、对时代是采取不介入的观照态度,古典时期的歌德从意大利回来,受温克尔曼对古代希腊、罗马艺术的美学观点“高贵的单纯,伟大的静穆”的影响,要求在艺术创作中保持平衡和宁静,便是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在艺术上的反映。但是贝多芬的出身、经历和歌德不一样,他青年时代处在离法国不远的波恩,就近受到法国大革命思想的熏陶,是一个具有雅各宾精神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永远在战斗,每步都有冲突,额头向前,冲进敌阵去战斗”(罗曼·罗兰),这样歌德便把贝多芬看作“在井口上手舞足蹈的疯子”。保守的歌德理解不了激进的贝多芬。

(9)、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清代 张维屏《张维屏诗文选》

(10)、   但是,我们总是要一读再读,因为这本书不但能给我们自身的生活起到先验的指导,同样也可以让我们获得超脱于自身小世界之外的丰富的精神体验。除去常读常新,我们没有办法对这本书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

(11)、    那么这位大诗人欣赏的又是谁的音乐呢?他欣赏的音乐家是:亨德尔、巴赫、格鲁克和莫扎特。亨德尔的清唱剧引起歌德极大兴趣,他曾对人表示,他需要活泼雄劲的亨德尔式的音乐来激动自己;歌德是巴赫的音乐不厌倦的欣赏者,他在信中说他听巴赫犹如在听“永恒的和谐自己对自己谈话”;格鲁克的创作使音乐为诗服务,而不是用音乐来进行浪漫主义的渲染,符合了歌德的音乐理想;而莫扎特是歌德音乐世界的主宰,歌德认为《浮士德》谱曲的音乐性格,可在莫扎特的《唐璜》中找到。歌德欣赏的音乐是莫扎特逝世(一七九一年)以前的欧洲音乐;这时期的欧洲音乐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以巴赫、亨德尔为代表,音乐史家称之为“巴罗克音乐”,在五十年代以后则是以格鲁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所谓“古典派音乐”;歌德不欣赏的音乐实际上是十九世纪一开始正在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舒柏特、韦柏、柏辽兹、帕格尼尼则是这新兴浪漫主义的先驱人物。罗曼·罗兰在书中提到,歌德把他听不惯的、突破了传统的浪漫派音乐家统称为“新技术家”(neueTechniker)。

(12)、语言学习馆位于广州图书馆南6楼,是存储各类语言学习资料的特色主题馆。现有馆藏7万余册/件,为读者提供语言类音像资料、书籍、期刊以及语言学习数据库等。

(13)、    歌德对新兴的浪漫主义音乐抱着反感,这与他对待当时整个文艺领域兴起的浪漫主义潮流采取反对态度是分不开的。他不仅不爱听舒柏特、韦柏、柏辽兹等人的音乐,而且对年轻一代的浪漫主义作家:克莱斯特、荷德林、阿尼姆、诺瓦利斯等的创作也没有好评。他从根本上否定当时出现的德国浪漫主义文艺的价值,他认为浪漫主义文艺是一种病态的艺术。

(14)、歌德在魏玛市的最初十年,歌德埋头事务,很少创作。到意大利后,他陆续完成了早已开始的一些作品,写出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写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节。

(15)、《德意志逃亡者讲述的故事集》(框形结构小说),1795年

(16)、 他被认为是中古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西方最杰出的诗人之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17)、《光学论文》(论文,2卷本), 1791年/1792年

(18)、《施黛拉》,为恋人们写的戏剧,1776年

(19)、巴赫二部创意曲第六首乐谱与作品结构研究指南

(20)、   《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于1806年,第二部完成于1831年。题材采自十六世纪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浮士德是德国十六世纪民间传说中一个神秘性人物。相传,他用自己的血和魔鬼订约,出卖灵魂给魔鬼,以换取时间的权利,知识和享受。《浮士德》这个故事在民间传说中,原本是一个训诫故事,意在告诉人们要戒除欲望,养成虔敬之心,否则魔鬼就会乘虚而入。

2、歌德是哪里人?

(1)、语言学习馆位于广州图书馆南6楼,是存储各类语言学习资料的特色主题馆。现有馆藏7万余册/件,为读者提供语言类音像资料、书籍、期刊以及语言学习数据库等。

(2)、   《浮士德:一部悲剧》(Faust.EineTragödie)是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

(3)、    第歌德嫌当时的音乐音响太大。歌德听门德尔松在钢琴上演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就受不了它巨大的音响。罗曼·罗兰想象,如果这交响曲由整个乐队演奏起来,歌德会捂着耳朵逃走。这里的问题不简单是歌德的耳朵仅仅在生理上受不了新兴的浪漫派作曲家乐曲的巨大音响问题;这里牵涉到的是歌德音乐欣赏的趣味问题。罗曼·罗兰指出一个有趣但也富有含义的事实:歌德十四岁在法兰克福听七岁神童莫扎特的演奏(一七六三),八十一岁在魏玛家中将十二岁的克拉拉·维克(后来的舒曼夫人)抱上凳子,听这位女神童的演奏,在这两次钢琴演奏中间隔了六十七年的时间,然而音乐在这六十七年中经历了多少变迁啊!

(4)、    歌德对新兴的浪漫主义音乐抱着反感,这与他对待当时整个文艺领域兴起的浪漫主义潮流采取反对态度是分不开的。他不仅不爱听舒柏特、韦柏、柏辽兹等人的音乐,而且对年轻一代的浪漫主义作家:克莱斯特、荷德林、阿尼姆、诺瓦利斯等的创作也没有好评。他从根本上否定当时出现的德国浪漫主义文艺的价值,他认为浪漫主义文艺是一种病态的艺术。

(5)、口语部分分值,第一部分44分,第二部分40分,语音16分。

(6)、维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他的同事们也戒备提防,唯恐别人超过自己,这一切都使他产生许多苦恼。正当他深感百无聊赖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

(7)、2022年11月6日(周日)14:00-15:20 19:00-20:20两场

(8)、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是凡有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歌德悟性很高,妈妈一点就通,并能很快完善自己暴露出来的不足。

(9)、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10)、(1)vonGoethe,J.W.(2012).FaustIundII.BeltzVerlag.

(11)、1765年10月至1768年8月年间,歌德在莱比锡学习。他听了作家盖勒特(Christian Fürchtegott Gellert)的诗艺讲座,并参加了他的写作风格练习。同时他也接受了莱比锡学院院长安瑟的绘画课程。他爱上了凯特馨·勋考普夫(Kaumlthchen Schoumlnkopf),并在欢乐、轻快的诗句中,以洛可可风格传统歌颂了这段爱情。(诗集《安内特》(Annette))

(12)、读书会简介:设置各类音乐史问题,通过分享相关资料带动交流,用音乐理解西方文明,让即便是不识谱的普通乐迷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西方音乐发展过程。我们会通过布置阅读思考题带动阅读:示例如下:请阅读:朗多米尔《西方音乐史》第11-13章,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为何交响曲诞生于德国?古典奏鸣曲是如何确立的?并简述其特征。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分别诞生于哪年,哪年逝世?哪位英国国王问海顿,你写了这么多作品,海顿回答说:是很多,但大都是垃圾。海顿有哪两部声乐作品?莫扎特周游欧洲列国的时候,在哪个城市差点夭折?莫扎特哪部作品被约瑟夫二世评价说:这不是我们能接受的作品,音符忒多了。贝多芬同时代人说贝多芬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哪位戏剧人物?贝多芬哪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标题是:理智与情感的对话?贝多芬临终之前,还计划创作哪些作品?

(13)、-DieLeidendesjungenWerthers-

(14)、《潘多拉》(为节日创作的戏剧),作于1807年/1808年,1817年复印

(15)、本书通过28堂生动的职场课教你如何通过工作中的细节锻炼你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假设力,找出应对办法,成为一个有眼力的人,帮助你让领导安心,让客户信赖,进而备受倚重。

(16)、很多人知道罗曼·罗兰是一个懂得贝多芬的文学家,但不大知道他是一个对贝多芬深有研究的音乐专门家。他那著名的小说《约翰·克利斯多夫》主人公的青少年时代是以青少年时代的贝多芬做模特儿的;他那本介绍贝多芬的天才和他不向厄运低头的战斗精神的小书《贝多芬传》至今还在我国广为流传。他除了用小说和传记文学介绍贝多芬外,还写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研究贝多芬的多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Beethoven.Lesgrandes époquescreatrices),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梁宗岱先生的译本《歌德与贝多芬》正是这部专著的组成部分。罗曼·罗兰在写作这部研究贝多芬专著的过程中,收集到大量有关贝多芬与歌德关系的材料,他用这些材料先后写了五篇论文,汇集成册,便是《歌德与贝多芬》。这本书实际上集中说明了一个问题:歌德如何和为何不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的代表,贝多芬是德国古典音乐的代表,前者竟然不能接受后者。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17)、   完成《浮士德》全部创作的那年,1832年3月,歌德以83岁高龄离开人世。根据歌德的遗言,他被安葬在魏玛宫廷小教堂里,他的好友席勒旁。

(18)、中国人民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德语专主要教授BB2及歌德证书备考课程,了解考试特征和考试要求,在研究考试相关知识和信息的同时,总结出系统的考试解题思路和技巧。

(19)、(1)vonGoethe,J.W.(2012).FaustIundII.BeltzVerlag.

(20)、本书提供解决之道,同时也敲响警钟,职场菜鸟必读,职场达人必备!

3、歌德的个人资料

(1)、本书集作者多年治学积累的心得和智慧,对后学的探索具有重要价值。

(2)、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罗马政权先前并不受教会的约束,故教会不是帝国力量的起源。教会不可能被上帝授予向尘世国家授权的权力。而世俗帝王,如康斯坦丁大帝,把王权赠与教会,实属无效行为。

(3)、卡尔∙巴特是瑞士著名基督教思想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教父”,曾被天主教教宗庇护十二世(PopePiusXII)称赞为托马斯•阿奎那以来最为重要的基督教神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则是德意志精神史上最为著名和最具影响的“思想家和诗人”之一。关于歌德,巴特并未为后世留下专门的文字作品。不过,巴特终其一生都对歌德保持关注。这一点可从巴特对歌德的大量间接征引和直接提及中得到证明。对巴特和歌德之间的这种紧密关系,无论日尔曼研究,还是基督教神学研究,迄今为止均未给予足够重视,并且缺乏对两者关系的专门研究著作。本论文填补了巴特研究的这项空白,首次开始寻找散布在巴特全部神学思想作品中的歌德踪迹。这不仅涉及巴特的学术作品,也包括他的书信、回忆录、讲道和一些教会性的小文章(其中有不少尚未出版的档案馆资料)。以此为基础,本书一方面从历史-生成的(historisch-genetisch)角度描述和分析巴特的歌德接受史(主要是1906-1921年),另一方面则从系统-神学的(systematisch-theologisch)角度加以阐述和论证。

(4)、   同时,为了保持文学的纯正性,歌德和席勒仍然坚持不为广大读者写作,只求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的作品在社会上几乎没有什么反响。但他们不仅没有因此就放弃他们的理想,反而更加坚定了实现他们理想的决心。

(5)、这位靠父亲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对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纯朴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没过多久,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

(6)、   歌德晚年的创作极其丰富,重要的如自传性作品《诗与真》(AusmeinemLeben,DichtungundWahrheit,1811-1833)、《意大利游记》(ItalienischeReise,1816/17)、长篇小说《亲和力》(DieWahlverwandtschaften,1809)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WilhelmMeistersWanderjahreoderdieEntsagenden,1821),抒情诗集《西东合集》(West-östlicherDivan,1819),逝世前不久,又完成了《浮士德》(Faust.EineTragödie)。

(7)、   启蒙运动文学强调理性,狂飙突进追求打破形式,而古典文学讲究:

(8)、《同谋犯》(喜剧),1769年开始创作,1787年复印

(9)、演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需要熟知的背景知识

(10)、    莫扎特时期,欧洲处在绝对君权统治时期,那时的音乐家靠贵族赡养,在贵族宫廷气息下生活并从事创作,敏感的音乐家在这时代也受到反教会迷信、反封建等级为内容的先进的启蒙运动思想影响,透过音乐反映了新鲜的时代气息和市民阶级的淳朴自然的趣味。但无论如何,那时的音乐毕竟是适应着贵族娱乐需要而存在的,因此音乐作品大都是贵族们的耳朵喜欢听的一些小巧玲珑和赏心悦耳的乐曲。这种东西自然不能用音量震耳的大乐队来演奏。歌德十四岁起接触和欣赏的便是莫扎特时代的音乐。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欧洲处于法国大革命后的变革动荡的时代,社会的阶级关系在变化,生活条件在变化,艺术趣味当然也发生变化,这个时期的音乐也必然会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以迎合时代的需要;它的形式和表达方式必然由此而大大复杂起来。时代前进了,音乐发展了,而歌德的耳朵还停留在听巴赫,莫扎特音乐的阶段,当然受不了浪漫主义音乐巨大的音响。至于时时感应着时代脉搏、站在时代尖端的音乐天才贝多芬,“他发挥了音乐特有的性质,将这种已降为专供人们娱乐的艺术提高起来,赋以崇高的职责,他开阔了我们对这一艺术的理解:世界通过这种艺术对每一个有知觉的人得到的解说,能象通过深刻的哲学向思想严密的哲学家解说得一样清楚。”(瓦格纳) ,习惯于莫扎特音乐优雅悦耳的声音、对巴赫的那些象数学公式一样玲珑剔透的乐曲有着偏爱的歌德的耳朵,怎么能受得了充满矛盾斗争,有时是气壮山河、惊心动魄的贝多芬音乐的音响呢?

(11)、     1784年歌德在比较了动物和人的头颅后,发现了上腭中的腭间骨。对于这一发现,歌德十分自豪(其实在歌德发现它之前两年,已经有人发现了它,只是歌德信息不够灵通,误以为是他首先发现。)自然科学的研究巩固和加强了歌德世界观中的唯物观点。

(12)、后来一位作家叫薄伽丘将其命名为神圣的喜剧。《神曲》分为三段第一段叫“地狱”,第二段叫“炼狱”,第三段叫“天堂”留名后世。

(13)、镜头面前、聚光灯下、摄影棚中,黄渤跟大多数人一样,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但无论是谁、无论关系深浅、无论距离远近,他们对黄渤的评价都是正面而积极的,这在靠形象吃饭的演艺界,简直堪称奇迹。

(14)、本书有别于教科书,也不同于专著,其特点是:既面向学者,也面向大众;或梳理人类对某些事物的认知发展,或提出各种假说和未来探索方向;既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智慧的分享。

(15)、为了说明歌德对贝多芬音乐的态度,罗曼·罗兰追溯了歌德与贝多芬彼此间的认识过程和交往关系,追溯了他们在女作家贝蒂娜的推动下,于一八一二年七月十五日在疗养地特普利茨的会面,还提到了那个有名的故事:两人一同散步,遇见迎面而来的王公贵族,贝多芬昂首阔步继续前行;歌德则伫立道旁,鞠躬如也,事后受到贝多芬一顿教训。这故事反映了贝多芬强烈的市民阶级意识,也反映了歌德的对恩格斯称之为“德意志鄙俗气”的屈从。特普利茨会面并没有促进这两位艺术巨匠间的友谊和了解,相反,歌德对贝多芬和他的音乐采取了冷淡和保留的态度。其中登峰造极的例子,便是贝多芬晚年处于贫病交加情况下写信向歌德求救,望他促成魏玛公爵预订他呕心沥血写成的《庄严弥撒》以换取稿费,而得不到歌德的回答。

(16)、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ÜberstimmungvonInhaltundForm)

(17)、《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六音部诗行写成的牧歌),1798年

(18)、在课堂上,每当老师提出一个语法问题,我总能第一时间回答。因此,我被老师称为来自中国的“语法专家”。但是,在这两周的课程中,我发现,语言学习不能只注重语法。我们班上有位50多岁的荷兰学员,学习劲头丝毫不比年轻人逊色。和中国学生狂做语法题不同的是,这位荷兰大妈通过大量阅读小说和杂志学习德语。她每天下课时总是用Kindle阅读德语电子书,午休时在学校图书馆翻阅相关书籍。在后面几天的学习中,我发现,欧洲人学语言,不是通过单一的课堂学习习得,而是通过阅读小说、旅行、出国实习或者做一些志愿者的项目,在与当地人的日常交流中习得一门语言。这种在自然语境下的语言学习,会比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更为有效。

(19)、格林兄弟(德语:BrüderGrimm或DieGebrüderGrimm)是雅各布·格林(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和威廉·格林(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兄弟两人的合称,他们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民间故事和古老传说的搜集者。

(20)、安徒生(丹麦)、普希金(俄罗斯)、狄更斯(英国)、乔伊斯----英国、马克吐温----美国、薄伽丘----意大利、高尔基----苏联、萧伯纳----英国等。

4、歌德简历

(1)、    1775年,歌德去魏玛宫廷任职,这标志着歌德脱离了狂飙突进运动,也标志着歌德青年时代结束了。

(2)、  ·完美(Vollkommenheit)、

(3)、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我们很可能穷尽一生,最终发现自己才刚刚能够望到浮士德的起点。

(4)、------点击观看当期名作介绍视频------

(5)、《欧文和埃尔米勒》(配唱戏剧),1775年

(6)、慕尼黑公共交通非常便捷。轨道交通的站内自动购票机上可以购买单程票、日票、三日票、周票、月票等,这些票是轨道交通和巴士通用的。读两周班的同学建议购买周票(Wochenkarte),票价4欧元。

(7)、本书是简书当红作者修行的猫的暖心力作,深受当下读者的欢迎和热捧。

(8)、   ①克洛卜施托克(F.G.Klopstock,一七二四——一八○三),德国启蒙运动诗人。

(9)、   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出生于法兰克福富裕的市民家庭,幼时接受良好的教育,1765年离开法兰克福,到莱比锡学习法学。1770年转到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翌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斯特拉斯堡期间,歌德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最重要的是赫尔德(JohannGottfriedHerder,1744-1803)。当时的歌德曾一度热衷于炼金术和神秘主义哲学,而赫尔德向歌德介绍了莎士比亚作品,荷马史诗等,使歌德耳目一新,接触到了一个新天地。

(10)、第二部分是针对某一话题进行双方进行讨论,时长总共5min。

(11)、    但是,贝多芬的音乐并没有传达这种不健康的情调。贝多芬的音乐中也有哀伤,但他的箴言是“通过痛苦达到欢乐,”②因此他的音乐渗透了乐观的战斗精神,听了使人受到鼓舞,使人充满勇气,热爱生活。但是,具有同样乐观积极思想的歌德竟看不出贝多芬是他的同道!罗曼·罗兰惋惜地说,贝多芬应是歌德“可以在他生命圈内照常情接受和同化的唯一的新的音乐天才。”他把这两位文艺巨匠不能互相接近和了解视为一场“误会”,这显然是一种天真的看法。其实,不了解对方的并不是贝多芬而是歌德,他们——一个是德国古典文学的代表,另一个是德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两人有着共通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但推究起来,歌德对世界、对时代是采取不介入的观照态度,古典时期的歌德从意大利回来,受温克尔曼对古代希腊、罗马艺术的美学观点“高贵的单纯,伟大的静穆”的影响,要求在艺术创作中保持平衡和宁静,便是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在艺术上的反映。但是贝多芬的出身、经历和歌德不一样,他青年时代处在离法国不远的波恩,就近受到法国大革命思想的熏陶,是一个具有雅各宾精神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永远在战斗,每步都有冲突,额头向前,冲进敌阵去战斗”(罗曼·罗兰),这样歌德便把贝多芬看作“在井口上手舞足蹈的疯子”。保守的歌德理解不了激进的贝多芬。

(12)、   狂飙突进运动因市民阶级崛起而产生。17世纪,市民阶级相当贫困;到了18世纪中叶,这一阶级逐渐富裕起来(新兴市民阶级指的是贵族与农民、手工业者之间的社会阶层,相当于现在的中产阶级)。他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然而在政治上并没有前途,无法实现政治诉求和目标,只能诉诸文学和教育。因此,狂飙突进文学常揭露和批判腐朽堕落、专制集权的统治阶级,反对强调理性,重视人的自由。

(13)、莱辛——(1722 — 115)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莱辛批判虚伪的宫廷风格和“虔诚”的情感,用人道主义、浪漫主义取代已陷于僵死、衰落的古典主义。主张天才与艺术创造的完美结合,反对艺术创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莱辛处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折点,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其美学思想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美学与萌芽和蓬勃发展。

(14)、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15)、   1805年席勒逝世,对歌德是个沉重的打击,他失去了“自己生命的一半”。席勒不仅是歌德的亲密朋友,而且也是他创作的合作伙伴;失去席勒,歌德就在思想上和创作中陷入孤独状态。

(16)、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德通晓多种语言,熟悉欧洲国家各历史时代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翻译、戏仿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浮士德》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的汇集。

(17)、很多人知道罗曼·罗兰是一个懂得贝多芬的文学家,但不大知道他是一个对贝多芬深有研究的音乐专门家。他那著名的小说《约翰·克利斯多夫》主人公的青少年时代是以青少年时代的贝多芬做模特儿的;他那本介绍贝多芬的天才和他不向厄运低头的战斗精神的小书《贝多芬传》至今还在我国广为流传。他除了用小说和传记文学介绍贝多芬外,还写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研究贝多芬的多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Beethoven.Lesgrandes époquescreatrices),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梁宗岱先生的译本《歌德与贝多芬》正是这部专著的组成部分。罗曼·罗兰在写作这部研究贝多芬专著的过程中,收集到大量有关贝多芬与歌德关系的材料,他用这些材料先后写了五篇论文,汇集成册,便是《歌德与贝多芬》。这本书实际上集中说明了一个问题:歌德如何和为何不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的代表,贝多芬是德国古典音乐的代表,前者竟然不能接受后者。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18)、迄今为止,该书已有5篇英德文书评问世。其中的最高评价来自瑞士巴特专家JehleFrank:“谁若对巴特感兴趣,必须阅读瞿”。德国巴特专家EberhardBusch也对此书赞誉有加,在《苏格兰神学期刊》发表书评称,此书是推进中西方基督教思想对话的先驱。

(19)、意思:读书,既需要字面的理解,也需要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只有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把感官所得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你才能真正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是登峰造极。歌德是想告诫我们,死读书是书呆子,只会照本宣科,甚至是画蛇添足,称为大家的笑柄。

(20)、本次游学,学习时间不长,但也在学习之余,感受到了德国人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及优雅从容的独特气质。在这14天生活中,没有淘宝,没有外卖,没有商圈,只有美景和德语相伴。工作多年后,重返校园,专注于学习,让我找到了内心深处久违的宁静。感觉整个人从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出国前的工作压力和各种焦虑一扫而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水平和西方国家不断缩小差距,甚至可以说,上海生活的便捷程度超过了德国。但是,当我们身处高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是不是也该偶尔放慢脚步,去感受一下不同文化带给我们的全新体验呢?

5、歌德生平介绍简介

(1)、本书资料详尽,战例丰富,全面介绍了旧日军航空母舰的建造、服役至覆灭的过程。

(2)、听力内容偏日常生活和时事评论为主。共30个题,正确18个及格。

(3)、意思: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4)、便一下子迷上了她。他与绿蒂一起跳舞,他仿佛感到世界只有他们两个。虽然绿蒂早已定婚,但对维特非常倾心。舞会结束后,他们激动地站在窗前,绿蒂含着泪水望着维特,维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涡中,热泪纵横地吻着她的手。

(5)、    贝多芬在童年时代便是歌德的爱好者,在他心中,歌德很早取代了当时德国有口皆碑的大诗人克洛卜施托克①的地位。他说,“克洛卜施托克常常想到死,这迟早要来的!……至于歌德他活着,而且我们大家得和他一起活下去。所以他那么宜于谱成音乐。”这反映了贝多芬对歌德深刻的理解,也反映了这位音乐大师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艺术观。贝多芬还看出歌德创造的高度艺术性;他说,在歌德的诗篇中,语言“组成一个高尚的秩序,仿佛一座由心灵的手造成的宫殿一样,它本身已经具有和谐的秘窍了”。他为这种高度的艺术性所吸引,为歌德的诗篇去谱写音乐;谱写出来的歌曲,其音乐和诗的有机结合,达到了象“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罗曼·罗兰语)。就在两人会面那年的年初,贝多芬为歌德的悲剧《埃格蒙特》谱写了舞台配乐,并让人把他的总谱献到剧作者手中。有些文学史家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贝多芬的配乐拯救了歌德的原作,因为这个剧本自一七九一年魏玛首演以后,一直按照被席勒修改得面目全非的本子上演,只是由于人们要求同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剧作才得以恢复原貌上演。贝多芬的配乐是根据歌德的原作写的。

(6)、把与TA有关的回忆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最后一次温暖你的五脏六腑,坚信总有一部分会转化成让你更美更强的能量,和全新的自己sayhey!

(7)、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

(8)、    歌德懂得音乐,他知道贝多芬是一个有分量的音乐家,可是他对贝多芬和他的音乐确实并不喜欢。罗曼·罗兰在书里说,“歌德接受、承认、钦佩—如果你们愿意这么说—这伟大,但他不爱它”。

(9)、   《浮士德》与《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古典名著。它的创作延续了将近六十年之久。

(10)、图为坐落于莱比锡市Naschmarkt上的歌德雕像

(11)、意思: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12)、    ②见贝多芬致爱杜尔第伯爵夫人的信。

(13)、    罗曼·罗兰说:“有什么希奇呢?他在一八三○年仍是那个许多年以前曾经在年青时候听过那七岁的莫扎特弹奏的人,他来自黄金时代的遥远处。他那器官感受并不能和他的智力演进得一样快。”这些话把问题所在讲得透澈,但同时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歌德的耳朵听不惯体现当时时代精神的音乐,但他明澈的思想不仅把握了时代的本质,而且还高瞻远瞩看清了历史发展的趋向。从这样的事实中,是否可以得出看法:那感受音乐的器官比进行思维的器官要保守些,从此也显露了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呢?

(14)、    第歌德嫌当时的音乐音响太大。歌德听门德尔松在钢琴上演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就受不了它巨大的音响。罗曼·罗兰想象,如果这交响曲由整个乐队演奏起来,歌德会捂着耳朵逃走。这里的问题不简单是歌德的耳朵仅仅在生理上受不了新兴的浪漫派作曲家乐曲的巨大音响问题;这里牵涉到的是歌德音乐欣赏的趣味问题。罗曼·罗兰指出一个有趣但也富有含义的事实:歌德十四岁在法兰克福听七岁神童莫扎特的演奏(一七六三),八十一岁在魏玛家中将十二岁的克拉拉·维克(后来的舒曼夫人)抱上凳子,听这位女神童的演奏,在这两次钢琴演奏中间隔了六十七年的时间,然而音乐在这六十七年中经历了多少变迁啊!

(15)、但丁坚持教权与王权分工的理论,并以此驳斥了君主权力来源于教皇的观点。

(16)、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

(17)、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歌德是一位用发展观点对待事物、具有历史感的思想家。他认为,了解一件艺术作品时“非看见它那精神与形体进化链条上所占有的位置不可。”(罗曼·罗兰)按理说,用这种观点对待音乐应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上的创新才对,但歌德却不然。前面分析了他不理解贝多芬音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与贝多芬音乐传达的思想情感存在距离和不合拍的地方,但从罗曼·罗兰举的一些例子来看,他不接受的直接原因首先还是从感觉上来的,即他的耳朵不习惯贝多芬巨大的创新,不习惯听贝多芬开辟出来的新音乐。听音乐是要用理智的,用理智听音乐才能听得深。但无论如何音乐首先是一种感觉的艺术,人们是通过听觉来欣赏音乐的;而音乐欣赏常常是不自觉地以过去听音乐过程中形成起来的音乐感为依据进行的。这种通过多次反复在听觉上形成的音乐感是不能以理智或意志一下加以改变的,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歌德要求自己从理智出发、不抱成见地对待新音乐;但听音乐,理智与音乐感相较,后者占了上风,听惯了巴赫、莫扎特的耳朵怎么也接受不了贝多芬。

(18)、    因而他对不讲究形式,任凭幻想驰骋、感情泛滥的浪漫主义创作是不以为然的。歌德不欣赏舒柏特为他的叙事谣曲《魔王》谱的歌曲。据罗曼·罗兰分析:在歌德看来,他写的《魔王》不过是一首朴质无华的浣衣曲;而舒柏特在音乐中用风声、马蹄大肆渲染,烘托出一幅与诗人原旨不合的图画。这种渲染便是遭到歌德反对的艺术上的“过度”。但是,在我们看来,这种浪漫主义的渲染,不过是音乐上反映的浪漫主义想象而已。任何艺术家,包括象巴赫、亨德尔这样的作曲家都不可能不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这种艺术想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歌德在自己的《浮士德》创作中所运用的浪漫主义想象超过了一切浪漫主义艺术家。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歌德的这部《浮士德》哺育了一整代年轻的浪漫主义作家;它被他们奉为艺术上的圭臬,成了他们(包括浪漫主义音乐家)创作的灵感泉源。可以这样说,如果歌德将浪漫主义当作艺术创作方法来反对,他就不可避免地反对了自己。

(19)、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穷途末路,痛苦烦恼到极点,任凭感情驱使自己朝着可悲的结局一步步走去。圣诞节前的一天,他又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

(20)、《少年维特之烦恼》用艺术手法揭露了社会的全部腐败现象,指出了社会弊病中最深刻的根源。”“歌德完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1)、听说读写四个板块各100分,60分及格。60以下需要单科补考。

(2)、1765年9月30日他离开法兰克福,到莱比锡学习法学。

(3)、    其次,歌德讨厌浪漫主义的忧郁和伤感。罗曼·罗兰提到“歌德断不许把悲哀作灵魂和艺术的中心”,“他不能容忍德国当时流行的感伤倾向:无端的哭泣、绝望和爱情的哀号和坟墓”,这类东西与歌德健康、积极的世界观和他对生活的乐观、肯定的态度是格格不入的。舒柏特的某些作品(如《冬之旅》)、柏辽兹的标题音乐(如《幻想交响曲》),不正是传达了那伤感和绝望、那死亡和哭泣吗?对这样的音乐歌德是不能接受的。

(4)、《浮士德 一部悲剧》(符合《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始于1797年,1808年第一次以此题目复印

(5)、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

(6)、    诚然,贝多芬看不惯歌德在贵族面前卑躬屈膝的表现,他对歌德当面进行了批评;但是,这件事未曾影响他对歌德的崇敬。人们在他晚年全聋时用的谈话册中发现,他不许别人用轻蔑的口吻谈论歌德;一八二二年他对人表示:为了歌德,他情愿“牺牲十次性命”。

(7)、格林《格林童话》——《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格林童话》里面约有200多个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间的口头传说,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童话故事较为闻名。

(8)、    他同样听不惯的贝多芬并不属于浪漫派,音乐史家一般认为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之但歌德也把他看作“新技术家”,并把他的音乐与浪漫派艺术相提并论,对它产生同样的反感。这便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9)、    (《歌德与贝多芬》,罗曼·罗兰著,梁宗岱译,人民音乐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月版,0.70元)

(10)、    伟大的音乐是伟大时代的产物。贝多芬能为他的时代写下辉煌的乐章,是因为他在艺术上敢于创新,艺术创新使他充分表现出了他所处的伟大时代的脉搏和精神;而这种创新又与那些脱离民族传统、盲目标新立异的所谓“创新”毫无共同之处,贝多芬首先是在继承了本民族优秀音乐遗产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正因为这样,贝多芬的音乐才能成为不朽的艺术,这种艺术尽管得不到歌德的理解和喜爱,但仍然受到人民的欢迎,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艺术财富。

(11)、本书精心收集与编排,随书附带黄霑词曲代表作品名录。

(12)、   歌德在狂飙突进时期片面追求形式突破,谋求主观宣泄。在近距离接触希腊艺术后,这一倾向得到纠偏。他转而追求古典艺术,重新重视规则,讲究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13)、    事实是贝多芬一生崇敬歌德,在歌德眼中贝多芬始终是一个有分量的音乐家。

(14)、    伟大的音乐是伟大时代的产物。贝多芬能为他的时代写下辉煌的乐章,是因为他在艺术上敢于创新,艺术创新使他充分表现出了他所处的伟大时代的脉搏和精神;而这种创新又与那些脱离民族传统、盲目标新立异的所谓“创新”毫无共同之处,贝多芬首先是在继承了本民族优秀音乐遗产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正因为这样,贝多芬的音乐才能成为不朽的艺术,这种艺术尽管得不到歌德的理解和喜爱,但仍然受到人民的欢迎,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艺术财富。

(15)、  “我希望,你们不仅学习了一门语言,也同时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大脑。”这是德语老师SuseKarl在最后一天的德语课对我们的寄语。   在授课形式上,慕尼黑歌德学院与上海锦创歌德德语培训并无太大差异。但是慕尼黑歌德学院的德语教材和上海的不一样。我所在的B2班级用的教材是FokusDeutsch。我接触到了很多德国的热点话题。如,Datenschutz(数据保护),Totalitarismus(极权主义),Zuwander(移民问题)等,这德国社会特有的话题,加深了我对德国的了解。

(16)、夜晚,他常常梦到绿蒂坐在身旁,早上醒来,床上却只有他一个人,他只有叹息命运的不济。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那曾经给他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山村。

(17)、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1775~1828)。《少年维持之烦恼》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享有世界声音。

(18)、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译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在德语近代文学史上,海涅堪称继莱辛、歌德、席勒之后最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擅长诗歌、游记和散文的创作。

(19)、    读到这些材料,人们常对贝多芬产生同情,对歌德感到厌恶。但如果就此得出结论:贝多芬鄙视歌德,而歌德把贝多芬不放在眼里,那又不符合事实了。

(20)、《克塞尼恩》(《赠辞》)(诗歌,和席勒合作完成),1796年

(1)、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

(2)、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他是歌德的挚友,死后和歌德葬在一起。他还是《欢乐颂》的词作者。

(3)、但丁所表现的迷惘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与普遍意义,因为它象征了中世纪末人们的伦理疑惑;他的《神曲》便表达了“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的主题,从而使这部文学作品同时也成了一部形象的伦理学专著。

(4)、(2)vonGoethe,J.W.(2013).浮士德(译文名著精选)(ChineseEdition)(ChunqiQian,Trans.;1sted.).上海译文出版社.

(5)、两人因经历相似,兴趣相近,合作研究语言学、搜集和整理民间童话与传说,故称“格林兄弟”。他们共同整理了销量仅次于《圣经》的”最畅销的德文作品“——《格林童话》。

(6)、《我的生平 诗与真》(自传作品,4卷本),1811年至1833年

(7)、   ①克洛卜施托克(F.G.Klopstock,一七二四——一八○三),德国启蒙运动诗人。

(8)、《罗马哀歌》,作于1788年至1790年

上一篇精选安静比喻句仿写66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