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静心咒》82句

十大经典佛经

1、最重要的三部佛经

(1)、培风宝塔是广东普宁一座建筑历史很悠久的古塔,这个宝塔的位置位于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东北二公里的塔脚乡后坑村山丘上,这座古塔在清朝年间就已经被建造了,迄今保存的还是很好。

(2)、 普贤菩萨行愿品,是普贤菩萨为了要引导烦恼众生,出离苦海能够往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发一个极大极大的愿心,把自己做一个榜样给众生看。

(3)、最早传到中国的佛经是《四十二章经》,这是一部平易简明的佛教入门书。

(4)、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5)、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楞严经》的另外一个名字,妙莲华王)

(6)、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

(7)、《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是大乘佛教要典之其经文篇幅很长,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在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传法所讲,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因而也最适合的大根器的人修习。《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其后为华严宗的立宗之经。

(8)、灵汇泉是广东普宁一处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风景名胜区,这个景点的位置位于广东省普宁市故城洪阳镇的东北方向,一开始的灵汇泉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雨堂庵的一座古井。

(9)、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10)、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11)、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2)、但根据天台宗的说法为《华严经》,所谓“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磐共八载”。

(13)、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14)、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15)、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禄绵长。

(16)、大笑无声!根据以上的解释规律,我想无论是谁都会自我理解了吧!

(17)、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非物,则物可物。以物非物,则物非物。

(18)、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说:不读《楞严经》,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经》,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有道是,成佛的法华,开彗的楞严,富贵的华严,而被称之为经中之王的是《法华经》。

(19)、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20)、有人讲万法平等,那佛为什么又讲《法华经》是经王,其它经就是戏论?无分别不妨分别,在没明心见性之前就是不平等,等你明心见性之后,有没有哪一部经不是《法华经》,《地藏经》、《华严经》是不是《法华经》?《圣经》、《伊斯兰经》是不是《法华经》?天文经、语文经、物理经、化学经、牛经、马经、苹果经、金戒指、金耳环经、牛屎经、狗粪经是不是《妙法莲华经》啊?这叫万法平等;没有明心见性而讲万法平等,就是废话。所以什么时候平等,什么时候不平等,要搞明白了,这个不是讲口头禅。法华楞严把三藏十二部经,乃至一切万法统统归纳为一法,都是佛法,这是“大乘”、“一佛乘”,绝对没有排除小乘,但是它是通过排除小乘,而达到圆融小乘,法华楞严“如来藏心地法门”,就是要通过这种手段而把一切的万法通通提升为“法华、圆教大法”。

2、《静心咒》

(1)、《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2)、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3)、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不愿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揭转男身。

(4)、《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盘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5)、字少:心经只有260个字,抄写起来不会觉得字数太多而生厌烦心。整篇抄写一遍,哪怕新手,1小时也足可以了,时间允许。

(6)、经典佛语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7)、《善生经》是一部宣示学佛以提升人伦道德、实践人乘善法为根本的经典。佛法约可分五乘:人乘法,天乘法,声闻乘法,缘觉乘法,菩萨乘法。人乘法以五戒十善为根本,能修中品十善即得人身,依此善行以保持人格,并使来世不失人身。佛陀应化在人间,所以佛陀说法教化的对象是以人类为根本,佛初成道时即先为提谓长者等说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人乘善法上可通于天乘,进而可为声闻、缘觉、菩萨等出世善法的基础。我们学佛的人首先必须把尽职尽责地做人作为修行的起点。假使一个在家修行的佛教徒不能对家庭、社会尽到自己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在家信徒。

(8)、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9)、《妙法莲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由此可见静坐的力量。

(10)、心经、妙手莲华经、药师经、地藏经、阿弥陀经、佛说八吉祥神咒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盂兰盆经、佛说八大人觉经、维摩诘所说经、佛说十善业道经等,很多的。三大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

(11)、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12)、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13)、《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14)、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15)、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16)、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现代人业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难以向上追求,那么首先要避免向下堕落遭苦,这时就最好多读《地藏经》了。消除罪障、积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

(17)、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佛语十大经典语录:

(18)、《阿弥陀经》也称作《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和《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为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是佛陀在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等弟子而说的经典。此经说无量寿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

(19)、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

(20)、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

3、佛家经典佛经

(1)、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2)、这四句主要讲的是要人们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经中说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执着于空!

(3)、1988年以来,本人先后为京、津、冀、豫、鲁等地的数千在家信徒传授三皈五戒。通过这些活动,尤其感到选编一部适合在家佛教徒阅读诵持的经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4)、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5)、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

(6)、夙世怨怼,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

(7)、楞严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于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种种邪魔外道所转、所诳惑、破坏若有本经住世,则正法得住持世间,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经若灭,魔力则无有能制者。佛弟子要趁此经典尚在之良机,于菩提道深种善根因缘,速修无上。

(8)、勇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

(9)、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0)、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

(11)、《易筋经》的作者,据清代学者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的《少林武当考》、康戈武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周明和周稔丰的《易筋洗髓(修订本)》以及《中国大百科书61体育卷》等书考证,均认为此书系明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托名达摩而作。

(12)、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进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

(13)、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

(14)、前两句只不过借菩提树和明镜来讲明:不要执着与事物。后两句讲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执着于道,反而与道越来越远。禅宗主要阐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15)、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16)、所谓字如其人,慢慢心性也会更加平静,自然会更有力量。

(17)、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18)、《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

(19)、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20)、我们知道学佛有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4、初学者读经书的顺序

(1)、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

(2)、小乘:也叫缘觉乘。相对于声闻乘而言,这些人认同“众生皆苦”,而且也“厌世”,升起了“出离心”,追求涅槃。但是这些人只想自己去涅槃,并不关心其他众生的疾苦。这些人追求的是“独觉”或“缘觉”,修行的就是小乘佛教。

(3)、《无量寿经》是我本宗修学的要经,佛在此经中称阿弥陀佛为佛中之王,又称“与此经中生导师想。”可见此经的重要性。

(4)、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5)、你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仍难逃宿命之劫。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6)、《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全称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我最近也在学习此经“这部经称为佛顶说明其份量之重含义深广,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理解。彻底摒弃了意识心下的那种止观,用舍识用根的方法去观照一切。

(7)、大乘:也叫菩萨乘,这些人认同“众生皆苦”、追求“涅槃”,但是他们并不是仅仅追求自己的涅槃寂静,而是要发愿“普度众生”,升起了“菩提心”,这就是大乘佛法,《金刚经》、《心经》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法门。佛教在中国有禅宗和净土宗之分净土宗:是对于印度佛教教义较为本源的传承,他们认为修行佛道的过程是“渐悟”,必须经生年累世的修行才有可能修得正果,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净土宗和禅宗分开之前,佛教在中国并不被广大民众所认同,佛法的流布也很有限。

(8)、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

(9)、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

(10)、《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观无量寿经》经文并不长,但由于缺乏一条清晰的脉络,所以难以窥其堂奥。该经叙述了佛陀接受韦提希夫人的邀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

(11)、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12)、《妙法莲华经》简称为《法华经》,“妙法”是指一乘法、不二法。该经共28品,被称为‘成佛的妙法’,被誉为「经中之王」。《妙法莲华经》是佛陀晚年说教,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妙法莲华经》中佛理至深,读诵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如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很难修习读诵。

(13)、人生在世,随遇而安,缘来不拒,缘去不惊。而在这个花花世界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动妄心,不存妄想,那样心如止水是一种福气,还是一种遗憾。佛家遵人心其身其二的教诲,认为只要心不动则可避祸万千,是以不变应万变,只是一俗人,若没了想念,是一种什么样的空虚,人因为有了欲望,而道生了动力,什么都皆空了,还人世来做什么,而痛苦也是一种修炼,就不扯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段子了,就你自己从痛苦中爬出来的经验也是一种财富。

(14)、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

(15)、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6)、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17)、这个就不用多说,每天多一分坚持,不论硬笔软笔,日久见功夫,自然会练的一手好字。

(18)、《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只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普度众生。这个世界的环境,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19)、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

(20)、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依慈父悲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乐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

5、《静心咒》原文

(1)、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2)、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