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讲解
1、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讲解视频全集
(1)、《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2)、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3)、释义:我不看花的时候,花与我的心同处于寂灭状态。我看花的时候,花和我的心就都鲜活起来。如此便能知道,花与我的心同在。
(4)、这个词被用的有点滥,通常大家容易理解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要学以致用巴拉巴拉。
(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6)、感悟:君子之交淡如水,随缘,惜缘,不攀缘。
(7)、释义: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8)、人生启迪: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一个人心中充满机心,就会因机心而衍生出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虑等情绪。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这些,境地怎会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心灵空间需要自己去经营,机心太多、太重,心灵哪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
(9)、人生启迪:傲,不过是因为一份我执。人们为什么要亲近一个我执太深、戾气太重的人?无人亲近,又怎么生存、做事?更重要的,我执是一条深深捆绑着自己,让自己画地为牢、坐井观天的绳子,使自己沦陷在暗无天日、走不出去的苦之深井中,还误着自己。
(10)、就这么简单?就这么难。反正我就一直做不到。比如明知道睡懒觉作息不规律不好,可是改不掉;比如明知道每天锻炼一小时一定会有个更好的身材,可是做不到;比如没事看看苍老师很不好,可有时候还忍不住……
(11)、应对天地万物,人若能条件刺激般地明确他在实际条件下是好的或坏的,那便是人之本然之良心。小羚羊见了妈妈就去亲密,见了狮子座就跑,因为他清楚地了解,狮子是亲密不可的。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心”。应对具体事物,取其有利的物品,除掉有危害的物品,便是知至。农户给禾苗上肥,那就是“行善”,拔出杂草和稗子,那就是“去恶”,这就是“行善去恶是知至”。
(12)、生活中要学会做减法,在“减”字上下功夫。内心装的东西太多通常会给自己的心戴上枷锁,心中装了太多得失、欲望,便会处处受其牵制,想要摆脱这些,就要学会做减法,回归原本单纯的心。
(13)、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
(14)、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15)、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16)、心即理,是说,每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本性其实是是善良的,内心只有天道至理。
(17)、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18)、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19)、王阳明提出了很多理论,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最后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20)、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2、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知乎
(1)、故君子之致权也有道:本之至诚,以立其德,植之善类,以多其辅,示之以无不容之量,以安其情;扩之以无所竞之心,以平其气;昭之以不可夺之节,以端其向;神之以不可测之机,以摄其奸;形之以必可赖之智,以收其望。
(2)、突然,在深夜,我意识到了认识事物的目的,我开始认识圣人之道。我是自给自足的,要东西是不对的。
(3)、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4)、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5)、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6)、我不开心,我不快乐,是因为我的认知,我的思想从来没有与我的行动统一。我一直在做违背我内心的事情,怎么能快乐呢?
(7)、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
(8)、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9)、人生启迪: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这是内心装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处处受其牵累。摆脱这些,就是王阳明所说「减」的功夫。减到最后呢?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心。本心是简单的,因为是轻快的,洒脱的。
(10)、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11)、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12)、人生启迪:是非善恶,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动。一切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状况都是经常发生的。能看到这一层,就能把那些缭乱自心的东西,看淡些。
(13)、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14)、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15)、在王阳明看来,人人都是圣人,人人都有良知。关键是很多人的良知被遮蔽了。有个典故,王阳明抓住一个小偷,他不是简单粗暴地打屁股教育,而是想以德服人,于是大吼一声:把你的良知交出来!
(16)、在动态加工中,不要搞间歇。无动于谐,即无动于静。
(17)、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18)、为了实践心中良知,王阳明一生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他说:“我的良知之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
(19)、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20)、中央d校教授刘余莉:落实中央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解读
(1)、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2)、心学的起源并不是程朱的理学,而是传统的儒学,继承孟子的性善论,所以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不能认识到阳明心学的精髓。那阳明心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3)、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胜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4)、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下面这20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真切智慧。
(5)、于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练各种赌技及唱歌喝酒,然后暗暗派一名弟子尾随王畿到酒楼,对王畿表示愿意与他赌一局。王畿笑着说:“腐儒也会赌博吗?”王守仁的弟子说:“我们老师门下每天都在赌。”
(6)、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
(7)、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8)、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9)、原文: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10)、释义: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11)、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12)、这个故事不仅有内裤,还有内涵。我们如果停留在概念层面,去争论什么是良知,是不是人人有良知,就是嘴炮d,就是比赛话术的辩论,没有知行层面的意义。
(13)、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14)、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15)、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16)、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17)、释义: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为致良知。
(18)、感悟:抛下杂念,享受当下,安静地吃饭也是一件很美的事。
(19)、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20)、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4、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
(1)、赏及微劳,则有功者益劝;罚行亲昵,则有罪者益警。
(2)、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3)、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4)、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5)、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6)、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7)、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8)、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9)、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10)、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11)、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12)、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13)、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14)、心学,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15)、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16)、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7)、静不静,动不静。当心恐惧是思想。为什么要区分动和静?
(18)、人生启迪: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1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0)、而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源自于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有心,人皆有之”,王阳明进一步吸收创造,认为人皆有良知。当你看到幼儿落井,你想去救,当你看到飞禽走兽悲鸣,会有不忍之心,当你看到好端端一个茶杯,被无辜打碎,会有惋惜之情,这都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这些心情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比如你看到美女,自然会多看几眼,看到美食,自然会咽口水。有人可能会说:“老太太躺地上,我的良知告诉我不能扶,扶了就要倾家荡产。”但我要说:“这并不是你的第一感觉,故而不是你的良知,当你看到一位老人躺在地上很痛苦的时候,你的良知会告诉你赶紧去扶,但生活经验会告诉你扶她有风险,即使你没有扶,也不能说你没有良知。”
5、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讲解
(1)、感悟:美丽并不只是源于外表,还有充实饱满的心。
(2)、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道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3)、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4)、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5)、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6)、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7)、释义: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8)、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9)、此案,是也,是不正当的回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都是邪恶的。归义者,谓之善人。
(10)、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11)、夫志于为利,虽欲其政之善,不可得也。志于行道,虽欲其政之不善,亦不可得也。
(12)、知行合一之学,吾侪但口说耳,何尝知行合一邪?
(13)、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14)、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15)、以上就是王阳明的心学精髓,心学并不是读懂了几段文字就说你真的学会了,要做到知行合一可能是一生要践行的事情。
(16)、「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17)、大意: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18)、解析:先生云:“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还说:“谦虚其心,宏大其量。”谦虚是一种很好的德行,易经谦卦六爻皆吉。我们戒色后一定要学会谦虚谨慎,不管戒多久,都不可骄傲自满,有的人戒了几百天就觉得自己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傲慢心一起,接下去就很容易破戒。戒色吧有不少青少年戒友,年纪尚小,取得一点成绩就很容易骄傲,这方面自己一定要学会克服。戒的时间长了,应该觉得自己还是很浅薄,要不断地修谦卑心和惭愧心,这样才能越戒越稳定。戒色后德行一定要跟上,很多人都是败在德行上,德行不够完善,那就很容易被心魔打败。观察一个人德行,就知道他能戒多久,有的戒友戒到一定程度,他自己也感觉到自己的德行不够,有骄傲自满的念头,其他负面的念头也很多,因为学习了戒色文章,所以他知道不能起这类念头,于是就坚决断除了。谦者众善之基,必须夯实这个基础,发誓永远不起傲慢的念头,有时念头会自动冒出,必须立刻断除。一个谦虚的人很容易获得好人缘,一个傲慢的人就像一堆臭粪一样,让人避而远之。秦东魁老师的一个视频的名字就叫:谦乃保身第一法。懂得谦虚,不管对戒色还是对为人处世都极为重要,大家一定要好好修谦德。
(19)、释义: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20)、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1)、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2)、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3)、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4)、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5)、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6)、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7)、“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