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别董大
1、高适别董大二首
(1)、《看山》UnderstandingtheMountains
(2)、《大林寺桃花》PeachBlossomsinGreatwoodTemple
(3)、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47-48页
(4)、注释⑴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故称“董大”。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⑶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⑷翮(hé):鸟的羽翼。飘飖(yáo):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⑸京洛:长安和洛阳。
(5)、诵读专家:方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
(6)、诗的第二层感情基调和深沉抑郁转向放达高远。
(7)、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8)、《过洞庭二首》A VisittoLakeCavehall,TwoPoems
(9)、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10)、讲解专家: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1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2)、 那么为什么董大到了“梁宋”就能碰上高适呢?以前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李白到了洛阳,就和杜甫遇上了,两人到了“梁宋”,就遇到了高适。还有后代的刘禹锡和白居易就能在扬州初次相逢?很显然,唐朝的这些都市里,都会有比较出名的,供文人骚客们聚集的“楼馆茶座”,这是当时的“文学沙龙”,诗人们每到一地,恐怕都会到这样的场所转转,没准就会遇上谁了。而“董大”呢,恐怕这一路就是靠着演奏来获得盘缠和生活费的,每到一地都要去“楼馆茶座为名流学士吹奏”。在“梁园”这种文人旅游地肯定要多呆些日子,赚足了盘缠,才继续前行,期间遇到了高适。高适也是得益于“梁园”这个地方,认识了很多诗人。本诗应该是董大准备离开“梁宋”,继续往江南前行,特来与高适告别。好,我们来看《别董大二首》其一原诗:
(13)、一般绝句的三四句会采取一种“假设”、“限定”、“疑问”、“反问”、“否定”的方式来突出重点。这里虽然是对董庭兰的劝慰之语,但是高适同时使用了“否定”、“反问”两种方法,加强了语气和诗意的转折,然后通过“反问自答”的形式将诗意发散出去,瞬间打开了整首诗的境界。
(14)、《滁州西涧》BytheCanyonatChuzhou
(15)、与古人对话,与经典同行。贵州教育发布每晚为大家带来特别专栏#中华经典#。今天,一起来学习中华经典资源库·诗文词曲·唐代文学——高适《别董大》。(注:该篇见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16)、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17)、“北风吹雁雪纷纷”,北风这就是北方的情况,一到了冬天在北方南风很少,实际上南方长江下游可能也是这样。不然的话就没有传说中诸葛亮借东风了,所以这个到了北风,就是冬天的气息。冬天特有的情形。吹雁,雁就是大雁,又叫候鸟。这个雁在北风吹雁,就把雁在北风中那种寒风中飞的那种挣扎状,就写出来了。这写的倒不是很强调时令,就强调一种很大的鸟,在天空中飞得很艰难,因为什么?北风在吹,到处是雪。
(18)、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19)、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20)、(董庭兰,少年时并不肯读书,到处游荡,甚至做了乞丐,向人讨饭。直到五十岁,方才归正,努力读书,学做诗人。几年之后就渐受人注意了。)
2、高适别董大原文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OntheNinthDayoftheNinthMoon,MissingBrothersEastoftheMountain
(2)、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3)、注释⑴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故称“董大”。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⑶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⑷翮(hé):鸟的羽翼。飘飖(yáo):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⑸京洛:长安和洛阳。
(4)、董庭兰与高适相遇,触景生情,哀叹前路茫茫,知音再难遇。
(5)、《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这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作者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作者豪迈豁达的胸襟。
(6)、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7)、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话说得响亮而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8)、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9)、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10)、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11)、《题西林壁》AnInscriptionforWestwoodWall
(12)、 我们回到本诗,高适749年才授“封丘尉”,之前一直在躬耕。可见资料中认为本诗写于747年冬天,相对合理。为什么我们要把“董大”的经历尽可能地陈列出来呢?因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信息。首先,董大是因为“房琯”被贬出朝,而离开长安的。那他为什么要离开长安呢?诸多原因中可能有两条,一是,他是房琯的门客,房琯离开长安了,他似乎也不便在长安呆下去。二是,董大可能是要去追寻房琯。房琯被贬到“宜春郡”,在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而高适所在的“梁宋”正是通往江南的门户。董大恐怕是要通过这里,去往江南,追随房琯。
(13)、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14)、唐代文学·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丨中华经典
(15)、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16)、(在他六十岁以前,几乎都是在其家乡“陇西”山村中渡过的。天宝末年,应宰相“房琯”之请,在其门下当过清客,为此曾遭到世人的诽议。)
(17)、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大臣、诗人。
(1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19)、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20)、我们来看这个题叫《别董大》,唐朝人有个习惯,喜欢用排行称呼人,这是一种尊称。这个董大在家里边,应该是排第一个爷爷,一爷之孙他排第或者在这个家族里边,他排第一叫董大,这个人是谁呀,是当时很著名的一个琴师,这个人叫什么呢?叫董庭兰,董大叫董庭兰。这首诗是写在747年的春天,正是天宝六年,就是前747年。这时有一件事情,就是这首诗具体背景,有一件事情,就是房琯,有一个吏部尚书房琯,跟唐玄宗闹了别扭,被贬出去了。董庭兰是谁?董庭兰是房琯的门客,也就是他们家里养的乐人,这个时候因为房管被贬,贬出朝要到外地去,董大董庭兰也得要离开长安,这个时候也就是这年冬天,高适和董在哪呢,在当时的睢阳见面了。
3、高适别董大中董庭兰的身份是
(1)、《钓台题壁》AnInscriptionfortheFishingPlatform
(2)、ZHAOYanchun:ProfessorofEnglishatShanghaiUniversity,DirectorofCenterforTranslationofChineseCulture,Editorof TranslatingChina,PresidentofInternationalSinologyandEducationSociety,PresidentofChineseCultureTranslationandInternationalPromotionCommittee,ExecutivePresidentofChineseClassicsBilinguals’ Association,VicePresidentofChinaLanguageEducationAssociation,aproponentoftheprincipleoftranslatingpoesie intopoesieandclassicintoclassic.His translationshave beenwidelyreported and acclaimedastheunprecedentedChinese-Englishtranslation,thebest,thechoice,thecream.
(3)、这两句作为千古名句,在这首绝句中的作用极其重要。
(4)、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5)、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6)、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7)、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9)、执行主编|罗 莎 编 审|项 蕾
(10)、你不要担心前路就没有知己,以阁下高才,天下能有几个人不认识你呢?
(11)、《狱中月夜》AMoonlitNightintheJail
(12)、 这首诗是当时的诗人“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写下的诗,还寄语戏弄“房给事”,可见“房琯”做“给事中”,就认识“董大”了。(746年,“房琯”升任“给事中”,赐爵“漳南县男”。当时唐玄宗改“温泉宫”为“华清宫”,并在华清宫周围建造百官官署,命房琯主持修缮事宜。不料尚未完工,房琯便因受“李适之”,“韦坚”等人的牵连,贬为“宜春郡”太守,后历任“琅邪”,“邺郡”,“扶风”三郡太守。)由此可见,“房琯”被贬的时候是“给事中”,而不是资料中的“吏部尚书”(这是后来唐玄宗逃跑,房琯追上玄宗,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由此成了“宰相”。)
(13)、《家里吊兰花开了》MySpiderPlantinBloom
(14)、译文: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15)、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1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18)、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19)、《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作者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作者豪迈豁达的胸襟。
(20)、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高适别董大
(1)、《天峨黑粽歌》AnOdetoBlackDumplings
(2)、(“董大”原名“董庭兰”(约695年—约765年),陇西(今甘肃省)人,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善吹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古乐器“筚bi4篥li4”和弹奏“七弦琴”。董庭兰在家排行老大,故称“董大”。)
(3)、《抗日死》DyingagainstJapan
(4)、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5)、 以上这些资料,对董庭兰褒奖有加,应该是他的那些诗人朋友们为他记载下来的。我们再来看一些另类的介绍:
(6)、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7)、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8)、实习编辑|陈春羽 责任编辑|袁小敏
(9)、“莫愁前路无知己”,莫愁就是不要担心往前走,不会遇到知己。这个知音知己,我们过去有子期,伯牙,俞伯牙,钟子期,这就是到了第三句,跟我们前边背景,就连得很紧了,你现在失了主人,另外你的技术,你虽然身怀绝技,但是知音者少。但是德不孤,必有邻。这个世界不会很绝望,哪怕了解你的人很少,但是终会有人欣赏你的技艺。这就是希望,前边写黄云,写北风吹雁,写得很压抑。那怎么办?莫愁前路无知己。写到最后两句的时候,高适的气概出来了,尽管环境是那么不好,但是终会有出路。这就是什么?这就是一种气概,这个是符合什么?符合高适这个人的性情的,也符合一般唐代人的。这种情形,后边这两句他是在一种阴沉的局面中,看到前途光景,尽管你现在情形不好,但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话就有点鼓励和非常积极,你努力吧,你坚持住,坚持住你这种艺术,注意,不是说现在天下都认识你,是你不断地坚持,不断地坚持你的艺术。将来早晚会越来越多的人,支持你。所以,天下谁人不识君,这话最后昂扬一种很热烈的昂扬。
(10)、唐代文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丨中华经典
(11)、(历史赏析按顺序包括:李商隐82首,杜牧43首,李贺67首,贾岛8首,韩愈21首,柳宗元14首,刘禹锡60首,元稹40首,白居易50首,杜甫204首,岑参15首,高适6首。。。)
(12)、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13)、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14)、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15)、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将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16)、和高适同时代的唐诗人李欣也曾作《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一诗,诗中通过描述董庭兰的美妙琴声,高超琴艺来表现董庭兰的为人和美好心灵。
(17)、“董大”是董庭兰,因家中排行老大,故称“董大”。他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
(18)、“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19)、①、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白日曛: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20)、经典咏流传第二季~高适:别董大(徐涛、康震、凤凰传奇)
5、高适别董大翻译
(1)、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2)、✦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故称“董大”。
(3)、(唐朝诗人李颀qi2《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
(4)、“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5)、 诗人?这段资料和我们诗中的董庭兰是同一个人吗?再来看另一段资料:
(6)、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7)、(本诗应写于747年,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8)、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9)、如果说李颀对董大的评价是形象、具体的话,那么,高适的评价则是概括的、凝炼的。
(10)、天宝六年春,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就在这年冬天,贫困中的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写了这首诗。
(11)、《清明》PureBrightnessDay
(12)、上来一句“千里黄云白日曛”这个曛什么意思?就是日光微茫,光不强烈叫曛。那么千里的黄云,满是云彩。黄云,是白天的云,是被昏暗的阳光照射的云。当然这个黄云,不是我们这个黄雾四塞,不是我们这个雾霾。它就是被阳光照,不是充分的阳光照。黄云,或者说下边这个曛,为什么微茫呢?或者是由黄云遮盖着,都是可以理解的。总而言之他用了一个千里到处这种云彩,这种云彩不是黑云,黑云太暗了。说白云,白云太明亮了。用黄云,就是阴沉,这天不是那么好,就把这个氛围就写出来了。这个黄云这两个字就颜色,用颜色来渲染这种氛围。这是用得很好的,注意它不是很冷,不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唐王朝到了天宝时期,虽然还是一个很强盛。但是矛盾重重,总之政治上有一些不如人意的事情越来越多,所以整个把这个氛围就描出来了。
(13)、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14)、温馨提示:《每日解读诗词》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15)、《登麦积山》ClimbingMt.Wheatpile
(16)、《雪压竹头低》TheBambooTopBows
(17)、第二层的两句诗主要是对董庭兰辞友远行的安慰与鼓励。“莫愁前路无知己”安慰董大在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会遇到知心朋友;“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对第三句的补充,又是对董庭兰盖世美誉的赞扬,也是对友人光明前途的预言。诗的四句互为因果关系,第三句是果,第四句为因。倒置的句式,进一步表现董庭兰广交良友,珍重友谊。
(18)、特别支持 | 贵州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19)、《题桂平西山龙鳞松》An Inscriptionfor Dragon-scaled Pines on the Western Hills inGuiping
(20)、《凉州词》AVerseof Coolton
(1)、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2)、《山中四月》AprilAlightstotheHills
(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4)、 显然,这里的“房琯”还不是宰相,董庭兰也还未与上面资料的介绍又矛盾了。资料的六十岁之前,几乎在山村中度过,应该是不成立的。关于董大的经历,还有一个重要线索:
(5)、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7)、《夏日绝句》A QuatraininSummer
(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必担心前方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啊?反问
(9)、(董庭兰青年时代师从凤州(今属陕西凤县)琴师“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诸流派,而青出于蓝,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由于“七弦琴”十分古老,难得知音,当时西域音乐又盛极一时,欣赏七弦琴的人就更少了。董庭兰虽然身怀“绝艺”,但因为和者寡少,无人与它交流,他本人又不善于开拓,来欣赏他琴技的人就很少了。这个沉痛的教训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艺术要与群众联系在一起,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于是,董庭兰刻苦钻研“筚篥”的演奏艺术,筚篥是“以软芦为簧、以竹为管”的竖笛,由西域乐人传入中原后,即成为唐代宫廷中十部乐中的主要乐器。董庭兰走出琴室,常与西域乐师交流技艺,到市井村邑为百姓演出,在民间汲取艺术营养,也到楼馆茶座为名流学士吹奏,故技艺提高很快,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筚篥演奏家。 董庭兰为了吸众家之所长,“周游四方,闻有解者,必往求之。”先后弹过杂调三百,大弄其演奏曲目之广,为当时琴坛罕见。但他认为“多则不精,精则不多”,故只对其中的优秀琴曲精益求精,并不是每首都下同样的功夫。许多著名诗人都成了他的好友。)
(10)、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11)、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12)、 诗名《别董大二首》,关于“董大”这个人,我们找到了六段资料,分别来看一下:
(13)、译文: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14)、✦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5)、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92-393页
(16)、高适一生交游甚众,极重友谊。民间不但传颂着他与李白、杜甫等一代大诗人在汴州聚首同游的佳话,而且他与当时弹琴名手董庭兰之间的友谊也被视为美谈。《别董大》这首诗就是诗人给董庭兰送行时的赠言。
(17)、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18)、高适这“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为回答,不仅紧扣董庭兰天下之名琴师的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阔远深厚。
(19)、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20)、《暗香·寓居》LivinginNature-TotheTuneofUnseenScent
(1)、“中华经典资源库”是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的一项展现、阐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公益视频资源建设项目。资源库通过诵读、书写、讲解三种形式,从思想、情感和艺术等多个角度展现经典的独特魅力,发掘经典的时代意义。
(2)、《春初莲花池所见》AViewofLotusPondin Early Spring
(3)、《雪梅》WintersweetinSnow
(4)、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5)、BiosketchoftheTranslator:
(6)、高适(702年—765年):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7)、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8)、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
(9)、诗的前两句着重写送别时的景色。首句“千里黄云白日曛”视野开阔,充分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上风卷尘沙入云端的独特地域风光。“白日曛”三字给辽阔的.黄土高原增添了迷茫暗淡的色彩。第二句“北风吹雁雪纷纷”,写出了送别的时令和气候。作者写天气骤变,也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朔风劲吹,大雪纷飞,本来已经够凄凉的了,耳边又传来鸿雁的阵阵悲鸣,则更令远行人大有孤雁离群之孤寂无依感。雁总是群飞的,它使整个画面都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感情氛围中,令人在鸿雁的悲鸣声中联想到友谊。第一层这两句诗景中寓情,以情写景,场景空旷,笔力粗犷,但在粗犷中却又透出缕缕缠绵的情思,使送别的情调益发浓重。
(10)、高适是盛唐诗人,他出生在武周时期,死在戴宗肃宗之际。盛唐中国诗歌发展,流派众多,诗派众多,其中有山水田园诗,还有边塞诗,高适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和岑参并举,号称是岑高。岑参写边塞诗那是个军中记者,到过西北说边塞,所以他写景写得真切不抽象,而且是见过的,没见过就写不出来。比如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种句子你不到过西北,你写不出来,所以他是个记者型的,军中记者。
(1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故称“董大”。
(12)、高适(700年—765年),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省衡水)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天宝三载,与李、杜同游梁园,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这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以后仕途遂顺,创作渐稀。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有《高常侍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13)、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高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
(14)、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
(15)、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情境相媲美。
(1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17)、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