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1、狂人日记讽刺的句子
(1)、在重读《狂人日记》之前,先读了《风波》、《白光》、《肥皂》,极让人难受的三篇,仿佛这个早晨也跟着阴郁了起来,变成了“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科场鬼”陈士成的遭遇不能不让人想起《儒林外史》中的范进。
(2)、学者江弱水认为,《狂人日记》深刻的思想性,有几个层次,且一层比一层复杂,一层比一层震撼。
(3)、第六节很简短,只有几句话,就直接放出来了。
(4)、●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5)、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每个中国人都再熟悉不过。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6)、被奴役状态、尤其是为顺从奴役亦即为顺从自身“被吃”辩护,以至于人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处于这状态中,并且去“吃人”。这构成了中国文化“吃人”本质的最深层结构。
(7)、但是,我们需要承认一个事实,就是,吃人的事情随着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少了。狂人担心自己被吃是没有必要的,这也是他精神不正常的表现。
(8)、(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9)、果戈里是俄国最著名的作家之最为国人熟知的作品是《死魂灵》和《钦差大臣》,其短篇小说的幽默讽刺性也非常著名。
(10)、狂人想起医生的祖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讲人肉可以煎吃(应为唐代陈藏器之《本草拾遗》,当是狂人“记中错误”)。又想起大哥曾说过“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等话。
(11)、《狂人日记》约4700字。细一数来,24处提到“吃人”,5处提到“吃我”。
(12)、一方面,“被吃人者”们担心着被“吃人者”们吃,另一方面,他们又心安理得地转化成了“吃人者”本身:
(13)、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14)、(3)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
(15)、(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16)、“吃人”是鲁迅对现实的隐喻,不仅指吃人肉,也指人间苦难的事实和产生苦难的根源。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17)、傅斯年说:“鲁迅先生所作《狂人日记》的狂人,对于人世的见解,真个透彻极了。”“《狂人日记》用写实笔法,达寄托的旨趣。”(2)
(18)、《狂人日记》中记叙了“人吃人”的灾难,当鲜血淋漓的人被一个个饥肠辘辘的“野兽”狼吞虎咽下去,他们面不改色,一副泰然自若,若无其事的样貌,谁会明白在他们虚伪的外表下,竟在筹谋瓜分人的阴谋。麻木的肢体,被俘虏的意志,被摧毁的精神,一个个眼神呆滞,时代的黑暗使他们蜕变了,蜕变的狠毒、无知,昔日善良的种子已被恶毒的藤蔓所缠绕,命运的不公使他们沦为这个时代的牺牲品。被奴役的肉体,被驾驭的思维,被溶解的顽强,俨然一副野兽的样貌。而时代的里程碑终以血腥,愚蠢,残暴,无奈结束。
(19)、看过毕飞宇讲课的一段视频,他提到《狂人日记》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吁有点苍白。我觉得毕飞宇说的很有道理。细想一下,《狂人日记》里“孩子”的形象本身就很苍白。
(20)、狂人为什么不能想了?因为他想到四千年历史,时时都在吃人,哪里都在吃人。大哥也许也偷偷把妹妹的肉混在饭菜里给狂人吃下去了。
2、《狂人日记》金句
(1)、《狂人日记》中鲜有环境描写,但读罢了《呐喊》,我不难联想,狂人眼中那条赵家狐假虎威的狗,也许是阿Q做工的赵家的;狂人为之疯狂的那个“要吃他”的世界,便是《风波》中开篇所写的“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的那个世界——一个无人发疯的,最庸常的世界(对这“常人世界”最犀利的批判来自海德格尔)。在专制王朝结束,封建根深蒂固,时代急速变换而平凡的个体处于被动之际,在无奈的死气中,在这些人的心里,始终酝酿着某种无力的焦躁,如同那几只乱飞乱撞的“花脚蚊子”——偏偏只有狂人心里的蚊子已经蛰得他发疯了——鲁迅小说的这种互文性,才是引起我持久兴趣的所在。
(2)、自2000年以来的部分《狂人日记》(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海南出版社2017年1月;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5月;京华出版社2006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封面。
(3)、胡赳赳,1979年生,作家,著有传媒专著《理想不死》,艺术评论集《空,欢喜》,杂文集《北京的腔调》《中国的倒影》,以及诗集《我不愿被祖国视为英雄》《玄的弦》等。
(4)、《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5)、狂人真的狂吗?当然没有,但他不狂吗?不狂的话又怎么说这些话?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鲁迅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狂人的角色。狂人是清醒的,鲁迅也是清醒的。但是,他们却极度孤独,从一开始的暗室理论,到后来难以抑制的呐喊。
(6)、名著导读0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知识点梳理与复习
(7)、文学永远无法置身事外。文学永远是对他人的命运感同身受。广义而言,发声、成文,皆是文学。文学是连结世人的“命运共同体”。
(8)、序言解释了一下主人公的情况,并利用文言文和现代文构建了两个世界。文言世界是“我们”的正常人世界,而之后的白话世界便是狂人的世界了。
(9)、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鲁迅塑造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这也是狂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掌握狂人形象的关键,就在于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的理解。
(10)、狂人发出了最有力也是最无助,最希望也是最绝望的最后一句呐喊,全篇完。
(11)、可见,《狂人日记》白话正文的深刻思想,其实是一种病,而病早已经好了,痊愈了,他已经归顺到大部队里面去了,去候补了。早期激进,中年反动。严于责人,宽于律己。一百年来,我们看到的这样的戏码还少么?这种自我指涉的寓言,是《狂人日记》天才的设计。小说最触目惊心的地方,在这里。
(12)、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狂人日记读后感(精选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狂人日记读后感1这个寒假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让我震撼不已,里面的主人公来到他哥哥的家里,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欢吃人肉的。当他发现的时候,那个小镇上的人已经开始筹备怎样将他杀了。他的哥哥跟是残忍,在几年前就把他自己的亲生妹妹的肉吃掉了,并且夹在自家的菜里,让家人也吃了许多。
(13)、第一节从晚上的月光写起,又写狂人已经30年不见它,今天一见才知道以前全是发昏。怎么会有人30年不见月亮呢?再读。“那赵家的狗,何以多看我两眼呢?”这一句话很妙。
(14)、顾颉刚曾曰:他们在那里杀青年真可恨,青年甘心给他们杀也可鄙!
(15)、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16)、但把“吃人”理解为象征意义上的,即对人的剥夺、压榨、伤害,那么,要避免“吃人”无疑是非常艰难的。人类的历史上有过不“吃人”的时候吗?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也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也许到大同世界或共产主义时代到来的时候,“吃人”的现象就没有了吧。可想而知,那样的时代离我们还是很遥远的。
(17)、试看《钢琴教师》中如何描写一位控制欲极强的母亲:
(18)、生存的意义就是打破这种局面?还是苟且偷生,沦为这个年代的战利品?还是力挽狂澜,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战时代的高度,那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被时代缴获,被命运折磨,忍受莫大的耻辱,最终酿造一幕幕杯具!将灰色的天空染上鲜红的血迹,以唤醒支撑灵魂的血液,忘却坚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变得扭曲,变得丑陋。被侵蚀过的肉体,留下蛆的痕迹;被打碎过的内心,留下玻璃的足迹。
(19)、毫无疑问,“狂人”便是这样一个悖逆者,他试图反抗的千年意蕴便是封建礼教的价值观,具有了虚无主义的起点,如此,这荒唐的“惶恐”便有了解释。他悖逆世界,也同样被世界悖逆。世界哪是真的要“吃人”——要吃的是人性:这是一种双向的“不敢正视”与扭曲——虫豸才自食其族类,如今人要“吃人”——究竟是人还是虫豸?
(20)、“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3、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1)、此外,狂人觉得小孩子“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认为“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还将医生也看作要害他的人。这都是无端的猜想。
(2)、可是我当时都是带着鲁迅的书去吃饭的,吃饭的时候,还是不看书好。我现在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那一份快乐,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惆怅,一种自我解嘲、忘不了的惆怅。我该不该转过身来责备鲁迅写的作品?当然不,我终究还是我,鲁迅终究还是鲁迅。
(3)、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
(4)、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5)、(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
(6)、如果要论鲁迅的这篇《狂人》比诸果戈里最大的高明之处,那么我以为就是在这里:果戈里的讽刺所达到的效果只能让人在啼笑皆非中反思阶级压迫与贵族意识,反思人性欲望;鲁迅则将一种传统沉疴迫害人性的境况,上升了到反思价值,反思扭曲的形而上境地……
(7)、其中的深意,远远超过我们知道的标准答案。即便百年之后,《狂人日记》的先锋性依然存在,其光芒甚至能把今天的某些先锋文学羞死。“狂人”的忧郁、焦虑、悲愁、苦痛,时至今日仍旧沉重无比。
(8)、鲁迅当时应邀加入《新青年》,参与新文化运动,自然免不了与古文派一争高下。古文派的人当时攻击他们,说中国古代有这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你们叫嚣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白话文有什么伟大作品吗?白话文又不像文言文历史悠久,只能由他们现写。于是胡适就写了一些白话诗。
(9)、《狂人日记》以日记形式记述了“我”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中逐渐走向绝望。真实逼真的言语,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用平白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一个没有人性,人吃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心惶惶,大家都恐慌哪一天自己会成为餐桌上的佳肴;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思想麻木,盲目地随波逐流,不分是非黑白,与黑暗同流合污,没有人站出来拯救世人,哪怕是一句呐喊……
(10)、(4)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
(11)、(2)果戈理.果戈理全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
(12)、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13)、在鲁迅生前,他就受到了很多质疑原创性的批评。对此,他在一篇文章里辩驳道:
(14)、这篇文章中写了“赵富翁”和“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脸色铁青,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眼色,也全同别人一样。佃户村里的一个“恶人”被村民打死,几个人挖出他的心肝,用油炒了吃,于是“我”就认为他们也要吃“我”,大哥找了一个老头子给“我”诊一诊,“我”认为老头子也是刽子手扮的,让“我”静心养一养可是是想养肥了吃“我”。之后又认为“哥哥”要吃“我”。
(15)、《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作为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 它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16)、其实呢,并不难理解,这部作品其实呢批判的是孔孟学说,这一点我们在文章中其实很容易的就能看得出来。
(17)、(1)现代快报2018年8月12日第B4版:读品周刊《余华: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18)、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19)、常人预定了一切判断与决定,已经从每一个此在身上把责任拿走了……信誓旦旦的常人到处在场,为一切担保。然而凡此在挺身出来决断之处,常人却总已经溜走了。因为一直为事情担保的,原是“查无其人”。
(20)、狂人想到那些人,有的被知县绅士打过,有的亲人被债主逼死,可都不像之前对他时候那么又凶又怕。
4、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救救孩子
(1)、我们不需要详细讨论在那种情况下,一个狂人是什么样子的,也许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到现实中。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落后于或超前于这个时代,其实都是痛苦的。
(2)、常人通过舆论获得自我解释。舆论始终正确,并调整着对世界与此在的一切看法……事物的本质差别掩蔽不彰……
(3)、鲁迅的诸多思想被钱理群潜移默化传承。在退休之后,钱理群退回书斋,继续靠写作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忧虑。点击图片查看往日文章《钱理群:读懂“他妈的”,才能读懂鲁迅》。
(4)、作品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作者按照一个迫害狂患者的思维特征来写人物的语言,其逻辑虽然常常很不清晰,但是,其含义却是相当丰富而且深刻的。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5)、其他人没有“救救孩子”的意识。狂人救?力量太弱小了啊。再说他后来病“愈”,去“候补”了。他还会坚持“救救孩子”的主张吗?(多数观点是狂人加入了“吃人”者的行列。我个人认为,并不能排除狂人通过仕途来推行自己主张的可能。但他一个人的力量还是极其有限的。)
(6)、在夜间读这篇文章,不禁有些害怕。题目挺狂的,资料也疯狂至极。文中多次提到了他要吃我,把那个社会的人都形容成了可怕的吃人狂魔。他的哥哥,亲戚,村内人,都对他的肉虎视眈眈,青黑的眼,惨白的脸,没有一点人性。这也是让我感到发颤的。我怕那令人惶恐的外皮,更不想碰触那颗散发凉气的心啊!在狂人眼里,人的劣根性就这么冒出来了。
(7)、文中的狂人也厌弃那些人,却只能无奈地不一样他们一样。他们的脑子是混沌的,他们的双手是罪恶的,他们的嘴是污浊的。谁去救救他们啊?他们是沉睡着的,就如同当时的国民一样,他们的双眼看不到身边人,他们的耳畔也听不见自由的真谛。
(8)、狂人晓得他们的想法,他们不肯把他直接杀了,就要逼他自尽,他们没有罪名,又偿了心愿;他们只会吃死人肉的。最可怜的是他的大哥。“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
(9)、这一节写封建礼教让人即使是吃食自己的亲骨肉也觉得是应当的了;不过其中真正的深意还要与下一节一起看。
(10)、问题是,鲁迅是一味猛剂,身体素质不好的人,要慎服。愚痴者,不妨服用许多;偏激者,少许,少许。
(11)、比起《阿Q》那般令人开怀的一俗到底,《狂人》的通篇呓语倒有些令我憋闷。不过两篇的辛辣味是不相伯仲。
(12)、《狂人日记》主要收集了鲁迅的三个白话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由各种故事表达了封建社会对人们的压迫和迫害,讽刺了当时被封建社会所感染的人们,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旧社会的黑暗。
(13)、鲁迅自己也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竹内好认为《狂人日记》问世的那一天标志着鲁迅向“赎罪文学”的转向(竹内好有个特别微妙的比喻,他说一读鲁迅的的文章,“总会碰到某种影子似的东西;而且那影子总是在同样的场所。影子本身并不存在,只是因为光明从那儿产生,又在那儿消逝,从而产生某一点暗示存在那样的黑暗……就像骷髅在华丽的舞场上跳着舞,结果自然能想起的是骷髅这一实体。鲁迅负着那样的影子过了一生。”),也不是没有道理。
(14)、小说结尾戛然止于“救救孩子……”但鲁迅要救的孩子,今天在为了考试而读书,喜欢王者荣耀和明星脸,理想是上某某大学……
(15)、(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
(16)、(7)夏天.鲁迅与果戈里《狂人日记》的比较研究.北方文学(下),200
(17)、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18)、狗看人明显不说明什么问题,跟他是否要小心没有关系。狂人却把两者联系起来,还认为“我怕得有理”。可见他的精神确实出现了问题。
(19)、我们有狂人的态度,却没有他们的精神。狂人日记读后感3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狂人日记》这本书的作者也就是鲁迅所编写的。
(20)、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5、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主题
(1)、鲁迅用文字去唤醒当时昏庸的人们,反省自身,《狂人日记》这篇富含深刻哲理的短篇小说值得我们去回味,更值得我们去深思。狂人日记读后感7读了《徐悲鸿学画的故事》这篇文章以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徐悲鸿的爱国情怀。让我想起了邓小平爷爷说地话: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徐悲鸿也是这样,他用自己的努力,也为中国争了一口气。文章主要写了徐悲鸿在外国留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外国学生侮辱中国,徐悲鸿十分生气就与他比赛,看谁无能经过他的努力,他成为了著名的画家,为中国争了气。徐悲鸿的爱国精神体现在他的努力上,他每次去临摹名画,都是带着一块干面包和一壶水去的,一去就到闭馆时间才回来。自从国家被侮辱的那一刻起,他就下定决心为祖国争气,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好品质。最终,在他的努力下,他完成了目标,给祖国争了光。这位伟大的爱国人物使我又想起了奥运冠军刘翔,他也是一位爱国的人物,在他受伤的情况下,还坚持跑步。在奥运会上,刘翔扭伤了脚,但他并没有放弃比赛,而是坚持地向前冲。即使他跌倒了,他也会用自己的那最后的力气爬起来,因为在他的行踪还有一个信念:我要为国争光。只要有这个信念在刘翔的心中,他就一定会爬起来的。他最终也是经过努力,得到了冠军,不仅自己争了光,也为祖国争了气。鲁迅先生说过:“惟有命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徐悲鸿也是这样,他的爱国精神永远记在了我的心里。我们也要想他一样,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狂人日记读后感8《狂人日记》这是一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揭开了新的一页,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篇小说。
(2)、从这段话看来,即便“格式的特别”属于偷师果戈里,“表现的深切”这一亮点却并没有黯淡失色。作为白话文的大师,鲁迅的文字刁钻凝练,富有攫取人心的力量,这是外国作品不能提供的。
(3)、这节是狂人和大哥第一次交锋。可以看出,大哥代表的是父权势力,一旦你有任何反封建的倾向,家族中人就会第一个把你的想法扼杀。而医生则是代表着外部的封建势力。这段中是由大哥把医生请进来诊断狂人,也是耐人寻味的。在反封建的亲骨肉和外部的封建势力中,大哥选择了后者。
(4)、所有人都这样相互牵制着,所以没有人能从中逃出来。你如果不吃人了,就会被别人所吃掉。
(5)、——这种戏讽的文字技巧,韩寒《三重门》里学了一点,便有滋味。
(6)、可笑的是,“吃人”与“仁义道德”本就是两个毫无关联甚至互相矛盾的词语,却在封建统治者们的身上完美和谐的统一起来,似乎这本就是一体。否则,何以开创贞观盛世、爱民如子的唐太宗李世民为求得皇位,而杀兄逼父?“仁德”的汉王刘邦数次抛妻弃子、“分羹乃父”,诛灭功臣?翻开历史,我们分明看到统治者们用鲜血及累累白骨织就成了一件刺绣着满是“仁德”“爱民”字体的华衣,披在身上,还不忘向世人炫耀他衣服的美丽哩!
(7)、读了《狂人日记》(实则是《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的合集)。
(8)、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为中国人发明了一个“原罪”概念,这个“原罪”,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脱不了“吃人”的嫌疑。“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9)、作为中国最早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终究还是借鉴外国的产物,并非鲁迅完全的原创。
(10)、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11)、而鲁迅《狂人日记》总13则,在每日的记载前用“一”“二”“三”标识,“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知非一时所书”。中国自古以来没有日记体的文体,鲁迅这种文体毋庸置疑是借鉴而来。
(12)、一转眼,《狂人日记》已经发表一百年了。我们应该感谢鲁迅,这个天才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就给中国现代文学标识了一个崇高的起点,也显示出中国文化具有惊人的自我反思、自我净化能力。
(13)、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啊!将自己的亲生妹妹吃了,连自己的弟弟也不放过。如果,他将主人公也吃了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感到还不知足。会将他的母亲也吃了、将自己的父亲也吃了。但是,小镇里的人也许也会将他吃了。“自己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这句话就是反应了那个小镇的现状。惨不忍赌啊······
(14)、这颇像当今的“去中心化”,用“去中心化”煽动技术革新。然而,去中心化之后呢?当然是形成了新的平台,新的“中心化”。所以,要警惕“去中心化”的宣言,以“去中心化”之名,行“新的中心化”之实。不管谁上台,最后都是“利益结盟”,利益结盟形成后,剩下的就是收割“韭菜”。无论是股市、房市还是区块链、虚拟币。
(15)、名著导读24|《儒林外史》的讽刺,盛世的悲歌
(16)、有人说:狂人才能说真话。在我看来,狂人可以更直接地表达观点,甚至观点偏颇一些也没人可以说什么,毕竟他是“狂人”。
(17)、讽刺恰恰在于,世界所不承认的、要“吃掉”的人性——再正常不过的人性——居然在一个有迫害妄想症的疯子身上出现;人身上最本真的价值,仅仅由一个挑战价值的虚无者身上拥有——简言之,一个“看山不是山”的疯子恰恰看到了人最真切的意义与需求,而本该承载这意义的世界却自行遮蔽,两眼摸黑——这是“意蕴的二律背反”,也是狂人所揭示的哲学难题。
(18)、“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既然黑漆漆便不是日;既然黑漆漆则也就没有月亮了,应注意)。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19)、这里的“吃人”都是实实在在的吃人肉。这些事实触目惊心,可以看出我们民族野蛮的一面。也怪不得狂人会想:“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20)、看看,常人们早已开窍了:用得着“吃人”么,淫之虐之,岂非更有趣?
(1)、其实,狂人形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一种文化的内在升华,同时,大家所理解的是一种极其深刻的压抑。
(2)、鲁迅没想过《狂人日记》是“现代小说的开篇”。时年(1918)4月写毕。离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已14个月,离俄国王室被推翻的二月革命已13个月,紧接着又是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离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已12个月。此时,清廷虽已退位,但民国政府却军阀巨头林立,“道术为天下裂”。群雄并竞。当时,“现代小说的开篇”是一个多么小的命题呵。
(3)、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4)、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5)、狂人开始发觉,身边的人都是“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6)、《狂人日记》可以写出,乃至发表,要感谢钱玄同。和鲁迅一样,钱玄同曾留学日本,并师从章太炎,两人可谓同门,钱玄同对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才华也十分认可。从其日记看,在1918年1月接手《新青年》编辑工作前几月,钱玄同便与两人加紧了联系,到1918年2月,更是隔几日便去鲁迅家。
(7)、“村口的狗叫了,其他的狗也跟着叫,但它们不知道为什么叫”
(8)、名著导读04|《三国演义》知识梳理,史上最全
(9)、“狂人日记”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以前黑暗、封建的旧社会对人民压迫和迫害。狂人日记读后感4黑暗是什么?是负着空虚的负担,是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肉体上的束缚?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刺痛灵魂的荆棘?是刺破心灵的的暗礁,亦或是无知的奴隶,卑微的侍者;还是时代的诡异?
(10)、这个反思比单纯的文化批判更透过一层。不仅仅解剖别人,也深刻地解剖自己,榨出了自己的皮袍下藏着的“小”。这个“原罪”,人人有份。
(11)、这些,早已超出了“狂人”的视野——看不到,不怪鲁迅,正如马克思无法预见无产阶级斗争中的所有问题。狂人是鲁迅的心灵投射,有如包法利夫人之于福楼拜。鲁迅胜了,但狂人败了。鲁迅撕开了一个时代,也仅止于撕开。时代还在。
(12)、圣人不批判他人。圣人早已超脱于此。圣人只心怀慈悲,圣人的行为是救赎。“救救孩子。”
(13)、读罢全文,再回头反看开篇部分的引言,那段交代了这篇《狂人日记》中十三个残段来由的楔子,其中有言:“君远道来视,然早已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不由地脊背发凉,心里想:“真的痊愈了?是的,痊愈了……狂人痊愈了!”从此人间少一个“疯子”,卫道士们的台下少了一个叫骂者,天下的祠堂也能少拆一座——岂能不笑!
(14)、其实有很多人他们的文章中都是有讽刺的意义的,并且呢,这些作品还给我们带来了非常的影响。鲁迅这个人我相信我们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并且呢,我们对他文章的接触也不少,他的文章中也是大多都含有讽刺的意义的。我想我们对《狂人日记》这部作品都不会陌生。那么他其中到底是在批判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