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最有名的诗是什么
1、胡适最出名的诗
(1)、 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
(2)、这首诗是哲理的追问。中国古代诗歌虽然也有哲理,但非常反对大段反复的追问和说理。这也是古代的一个传统,就是理到“趣”为止,所以产生了一个词叫“理趣”,不能接着往下推论。诗人如果不断追问,反复说理,就会被诗论家诟病,会被认为不是正宗,被认为违反了诗歌的趣味,所以古代诗歌里很少有一篇全部说理的作品。只有到了晚清时期,新学诗从基督教和佛教里学了一些词语来议论,但是新学诗在诗坛上受到的质疑最大,无论是新派文人还是旧派文人都不能接受,认为读一首诗要看很多注释,要推理才能知道诗的意思,这就离诗的应有面目相差甚远。诗应该是感受的艺术,通过直接的心灵感受就能品味它的含义,就能进入它的世界,这才是最好的。反反复复要靠典故靠词典才能读诗,这种诗绝对是等而下之的。到了现代诗,有一点改变就是说理成了现代诗非常重要的一种倾向。比如冯至、穆旦,他们的诗中有很多大段的说理,甚至有的诗就是靠理论构成的,诗比较“硬”。我倒认为这是一种新的诗意。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沈尹默的《赤裸裸》,就会发现这诗是很有新意的,具有很大的突破性。诗歌问这个问题也是很深刻的,它涉及的是人类的外在装饰和人的生命自身真实性的关系。我们人类最初从树上下来,茹毛饮血,都是赤裸裸的,而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就是不再赤裸裸。古今中外的传说、神话、宗教典籍都说到了这一点。《旧约》里亚当和夏娃在偷吃了伊甸园里禁树的果子之后,马上就感觉到了自己的赤裸裸,感到了羞耻。实质上在我们看来,这就是人类有了自我意识,而这违反了上帝的初衷。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也是人类历史的开始。人类历史的开始就是对“赤裸裸”的认识的开始。人类就在对“赤裸裸”的掩饰过程中开始了自己的历史。最初是为了御寒,后来就超出了御寒,变成了纯粹的自我展示,就像今天的T型台。甚至有人为了衣物装饰付出了代价,莫泊桑的著名小说《项链》就写出了这种生活。人的外在的装饰可以反过来凌驾于人之上,控制人,这是人类共同的悲哀,是人类文明史的悲哀。所以说沈尹默的诗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巨大矛盾。而这在古代诗歌中是看不到的,古人不会从这样的角度如此繁复地来写人类。中国古代诗的正宗和典型的形式,是即景抒情式,意念思绪都是从眼前景物勾连出来的。而离开了具体景物,抽象立论,就会被认为是架空了诗境,不是好的选择。到了现代,至少有一批诗人,试图走出新路,开始了抽象的抒怀、抽象的议论,而且这议论不是关于具体的某事某人的,而是关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巨大命运的话题。这是现代诗歌中出现的值得注意的方向。也就是说,一些现代诗歌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了和过去不一样的方向。
(3)、12岁零8个月,就离开母亲到上海求学,15岁就上了大学,17岁就担了大学的老师,没错是17岁,本身自己还是学生,却担起了更低年纪学生的老师了,19岁留学美国,26岁就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同年,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没错,26岁就成了北大教授了,工资280大洋。
(4)、10月4日,胡适也离开了烟霞洞,结束了那如烟似霞的神仙生活。我想,胡适一定是爱杭州的,因为一个人,可以爱上一座城。有诗为证。
(5)、稳坐第二把交椅的林语堂,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在学生会、辩论社、学生刊物等各种场合,他都是核心人物。除了各种奖项,他还被学生投票,获得“最杰出的学生”“最佳英语作家”“最佳英语口语演讲者”“最佳英语辩论家”等称号。
(6)、 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智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古人说,“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试想葛理略(Galileo)和牛敦(Newton)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答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
(7)、七七事变之后,就更加悲剧了,胡适奉命出使美国,从1937年到1946年,一去九年,江冬秀的孤寂,只怕也就自己能懂。也难怪她成为麻将高手了。对她而言,“微麻将,吾谁与归?”与她相伴的,唯有麻将,久而久之,如何不是高手?
(8)、 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有什么好法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9)、与罗隆基的女朋友浦熙修在大难临头时大义灭亲相比,陈衡哲与曹诚英的所作所为,让人感到世间自有真情在。胡适之的女朋友终究是胡适之的女朋友。
(10)、我进中国公学不到半年……姚先生在课堂上常教我们翻译,从英文译汉文,或从汉文译英文。有时候,我们自己从读本里挑出爱读的英文诗,邀几个能诗的同学分头翻译成中国诗,拿去给姚先生和胡先生评改。……这种训练也有它的好处,可以使学生时时想到中西文字异同之处,使劲想某一句话应该怎样翻译,才可算“达”和“雅”。我记得我们试译一首英文诗,中有Scarecrow一个字,我们大家想了几天,想不出一个典雅的译法。但是这种工夫,现在回想起来,不算是浪费了的。
(11)、注:娟是曹诚英的小名,曹诚英别字佩声,乳名行娟。
(12)、廖翠凤也是圣玛利亚女校的学生,对林语堂早有耳闻。正式见面后,廖翠凤表示非常喜欢,想嫁。
(13)、这是胡适第二次见到了曹诚英,第一次是胡适的婚礼上,曹诚英是胡适三嫂的妹妹,当时15岁,排起来可以远房表妹了,给胡适做伴娘。
(14)、 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疑难。所以梁漱溟先生自认是“问题中人”而非“学术中人”。所谓“为知识而求知识”,其实也只是一种好奇心追求某种问题的解答,不过因为那种问题的性质不必是直接应用的,人们就觉得这是“无所为”的求知识了。
(15)、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差不多每个小孩都有一条书签,上面写十个字,这十个字最普遍的就是“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现在这种书签虽不用,三到的读书法却依然存在。不过我以为读书三到是不够的;须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16)、为什么说,这一段是胡适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呢?
(17)、 这张照片就是胡适与当时的恋人曹诚英的合照,由杭州西湖英华照相馆所制,背面有胡适亲题时间、地点,"烟霞洞。廿七。"。
(18)、第12篇古代哲学之终局,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作了总结。作者以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观点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摆脱了中国传统的经学形式。
(19)、关于胡适的白话诗及诗歌史贡献,我想大家都已经比较熟悉了,这里不再赘述,我想提出几点在今天引起争论的问题,以便深入地讨论相关的诗歌史问题。
(20)、我笑你绕太阳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个回旋;我笑你绕地球的月亮,总不会永远团圆;我笑你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星球,总跳不出自己的轨道线;我笑你一秒钟行五十万里的无线电,总比不上我区区的心头一念!我这心头一念才从竹竿巷,忽到竹竿尖;忽在赫贞江上,忽在凯约湖边;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转!(选自《新文学大系·诗集》)
2、胡适最著名的三句话
(1)、9月13日,胡适携曹珮声去外面赏桂,回来后在日记中写道:
(2)、还有一首诗《岂不爱自由》,由妻子的信联想的:
(3)、1921年春,友人赠胡兰花草一盆,悉心照料,至秋而不开,于是有此诗曰《希望》:
(4)、“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总在我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
(5)、他说:“我要写一本书,让全世界都知道我林语堂!”
(6)、林语堂的设想很美好,自己在哈佛大学读书,妻子去哈佛附属女子学院拉德克利夫学院读“家政学”课程。
(7)、大家都看得出来,这完全是模仿白居易的新乐府《卖炭翁》。可见初期白话诗人依然把古代诗歌作为他们写作的一种资源,所以说,在这里中外古今的界限是打乱的。但是他们不是任意地借鉴传统,他们都很少写近体律诗,因为他们知道近体律诗是一个高峰,他们今天要创新,就不能写近体律诗。我们要理解这一批诗人的过渡性。鲁迅曾经有“历史的中间物”的著名说法。这个词现在也被用得很多。初期白话诗人真的是一种“中间物”,他们努力地探索,到处寻找资源。
(8)、蝴蝶 湖上 梦与诗 老鸦 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 四月二十五夜 十一月二十四夜 希望 秘魔崖月夜 也是微云 十月九夜在西山 从纽约省会(Albany)回纽约市 寄给在北平的一个朋友 无题
(9)、毫不意外地,林语堂俘获了一大群妹纸的芳心。
(10)、林语堂晚年依然惦念曾经的恋人,但始终保持绅士的品格,忠于婚姻。
(11)、9月29日:“到八点三刻,志摩又走了,君武至十点半才起,他邀我和娟同去游李庄……”
(12)、那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
(13)、为了节约钱,林语堂带着妻子到法国打工和继续学习,后来又转到德国学习,幸好哈佛大学同意他“用半年在法国或德国某大学核准的功课来代替原本规定在哈佛上的夏季课程”。
(14)、或者,她仍在期盼,胡适有一天叶落归根,定会从她乱草丛中的孤坟前走过……
(15)、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于一种微菌在生物体中的发展;
(16)、第三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你总得有一点信心。”
(17)、胡适的三个孩子的名字都有他本人给取的。1919年3月16日,胡适的大儿子胡祖望出生。取此名,是为了纪念逝世不久的母亲。
(18)、15岁暗恋胡适,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她被父亲毁了前半生,被胡适毁了后半生。
(19)、这时的胡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乡下人”,被编在最低的一个班——五班。可是,初来求学的胡适,就懂得了一个最浅显也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别科有成,专攻英文。他在自述中这样说道:
(20)、那么,胡适,一个曾经的话都讲不清楚的“乡下人”,如何能一跃而成为翻译名家和“英文天才”呢?其实,胡适并非天才,他的英语学习之路也是充满艰辛的。他之所以能成功,在于他有一系列英语学习的方法和心得。
3、胡适最好的诗
(1)、以学问论,我那时怎配教英文?但我是个肯负责任的人,肯下苦工去预备功课,所以这一年之中还不曾有受窘的时候。……这一年的教书生活虽然很苦,于我自己却有很大的益处。我在中国公学两年,受姚康侯和王云五两先生的影响很大,他们都注重文法上的分析,所以我那时虽不大能说英国话,却喜欢分析文法的结构,尤其喜欢那中国文法来做比较。现在做了英文教师,我更不能不把字字句句的文法弄清楚。所以这一年之中,我虽没有多读应该问学术,却在文法方面得着很好的练习。
(2)、9月26日:“今天游花坞。同行者梦旦、知行、珮声、复三夫妇……娟的身体不好,不能坐船了……”
(3)、但廖翠凤坚定地回答母亲:“穷有什么关系?”
(4)、--------------------------------------------------------------------------------
(5)、“记得南开中学1932年刚放暑假,下午有不少同学聚在范孙楼前空地无所事事。一位同学指着那穿着白“T恤”,骑在几乎完全不动的自行车上的又矮又白又胖的,说‘就是胡适的儿子,由于过于贪玩,国文竟不及格。’”
(6)、可见,胡适的英文根底虽然薄弱,他却能把握时机,掌握策略,在别科小有所成的情况下,集中精力专攻英文,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7)、 光甫即陈光甫,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他们都是近代中国一流的银行家,与胡适关系莫逆。
(8)、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9)、我们现在看到这样的诗,都感觉到,字字含情,句句入心!这是胡适在1923年5月3日,离开杭州时写的诗。
(10)、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出版的诗集有《尝试集》(1920)、《胡适诗存》(1989)等。
(11)、如今,这一怀孕,便直接演变成原配斗小三的狗血剧了。
(12)、胡适我对他的情况,还有有一些了解的,除了历史教材学过之外,以前每月一书分享活动中,我还分享他的一本书,让他抱得大名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以及看过,他自己写得《四十自述》。
(13)、不久后,因为赛珍珠夫妻俩的多次邀请,林语堂和廖翠凤去了美国。
(14)、如果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英汉互译为方式,合适渐进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那对学生的英语思维和水平的训练和提高应该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15)、第二类就是旧诗的再构,口语因素比较多,打油诗的形式。我们知道打油诗的形式自古有之,但是不能登大雅之堂,只是文人间相互调笑的方式。胡适恰恰写了很多这样的诗,如《病中得冬秀书》,冬秀是他的夫人的名字。诗中写:
(16)、在绩溪,最有名的大概就是胡家了,胡适和曹家正好就是表亲,胡适就是她的表哥,也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一层伏笔。
(17)、《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家胡适的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该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
(18)、16岁的曹诚英与胡冠英结婚了。这当然是被逼迫的包办婚姻。曹诚英婚后,心境悲怆,郁结在胸,酿成当时极为可怕的肺结核。
(19)、 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损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可读十一万页书。
(20)、这就是我们理解初期白话诗要注意之处。初期白话诗在今天对我们更具有认识的价值——可以让我们回到历史,看看他们的探索和遭遇,再想想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启发性,由此引出的话题很丰富。尤其是今天,如何看待“五四”,如何看待初期白话诗,这些问题的讨论还远远没有结束。
4、胡适最经典的十句诗
(1)、我们刚才也说了,胡适是没有快乐童年的,长大后也是少年老成,再加上身兼多职,一生劳碌,一辈子,哪有这样一种闲暇优良的生活啊,况且身边还有一个知己相伴,两情相悦的快活生活跃在纸上,完全可以感受到,缠绵于曹诚英的绵绵情意之中,陶醉在这烟霞洞的自由生活里。
(2)、有人说,思想是一件事,文字又是一件事,学英文的人何必要读与现代新思潮有关的书呢?这话似乎有理,其实不然。我们中国学英文,和英国美国的小孩子学英文,是两样的。我们学西洋文字,不单是要认得几个洋字,会说几句洋话,我们的目的在于输入西洋的学术思想,所以我们以为中国学校教授西洋文字,应该用一种“一箭双雕”的方法,把“思想”和“文字”同时并教。例如教散文,与其用欧文的《见闻杂记》,或阿狄生的《文报选录》,不如用赫胥黎的《进化杂论》。
(3)、先后在安大、中大、复旦、沈农大等校任遗传学教授,成为著名的马铃薯专家。
(4)、1969年1月9日,他们结婚50周年,林语堂送了一枚金质胸针给廖翠凤。胸针上有“金玉缘”三个字,还刻了一首诗《老情人》。
(5)、我们要注意的第三点是,初期白话诗人经过探索,也找到了与中国古代诗歌无论从主题还是形式都有较大距离的诗歌形态。虽然总体数量不多,但毕竟是被他们发现了。这一点也可以说预示了未来诗歌发展的可能性。
(6)、江东秀拿着菜刀让胡适放弃了娶曹诚英的想法。
(7)、这给当前学生的启示应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在提高或稳住其它学科的前提下,重点攻坚英语学习。这样,在英文水平上一个大台阶后,再匀和各科学习时间,最终取得各科水平的高效而稳定的发展。
(8)、曹诚英打落牙齿和血吞,去医院打掉了孩子,包袱一卷,去美国留学了。
(9)、我在澄衷一年半,看了一些课外的书籍。严复译的群己权界论,像是在这时代读的。
(10)、这一世舍不下的痴情和心事,始于曹诚英15岁那年。为只为,那喧嚣喜庆之间,张惶间电石火花的惊鸿一瞥……
(11)、那么,礼拜六礼拜天,胡适没课的时候呢?他能否陪伴江冬秀呢?那就更不幸了,周末的时候,胡宅向所有人开放,三教九流都来到胡家,胡适跟外人谈笑风生眉飞色舞,宾客尽欢,唯独冷落了我们的小脚太太,对胡适的这一行径,江冬秀愤愤不平,讥笑为“胡适之做礼拜”。
(12)、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13)、胡适是一个没有童年生活的人,3岁就死了父亲,这一点上真要引起男性同胞(主要包括我)的注意了,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都是一流的,如孔子、孟子、庄子、慧能等,都是2-3岁之前就没了爸爸,这就告诉各位父亲,如果你想你儿子成为一流的思想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14)、胡适小时体弱,不能跟着那些野孩子们一块“疯”,再者他母亲管得严,从3岁开始,除了读书,就是读书,要不在读书,要不就在去读书的路上。再加上他为人,无论什么时候或在什么地方,他总是文绉绉的,所以家乡长辈都说他“像个先生样子”,从小就被大家称为“先生”。
(15)、我终日裏讲王充,仲长统,阿裏士多德,爱比苦拉斯,……几乎全忘了我自己!
(16)、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17)、读书应该有什么意识呢?对于英语类的文章和作品而言,读书不能只学习文字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还应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和学术思想。胡适对于此有很好的论述:
(18)、“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乃是写给韦莲司的;“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却吹不乱我心头的人影”,乃是写给曹诚英的;“两鬓疏疏白发,担不了相思新债”,乃是写给女学生徐芳的;“夜半罢清话,圆月正中天”,乃是写给陈衡哲的;“毁灭了的似绿水长流,留住了的似青山还在”,乃是写给罗维兹的。“我自临风私祝,祝寄花人无恙”,是写给暗恋胡适多年却“除了想象和梦,我什么都没有了”的杨静山的,她是胡适好友朱经农的妻子。“刚闭上了一双倦眼,只见伊庄严曼妙”,是写给爱恋胡适以至于相思成疾最终发疯至死的朱毅农的,她是物理学家饶毓泰的妻子,朱经农的妹妹。朱毅农死后,胡适当然知道自己才是罪魁祸首,但毕竟使君有妇,只好在日记中写下“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慨叹。可以说,胡适每一段情感背后,都有几首诗来印证。这些情诗之中,有的前面偶有小序,说是怀念北大云云,自然是胡适欲盖弥彰的障眼法。胡适经历的这些爱情,让这位早已褪了色的诗人在人生的某一时刻,还保持着写诗的激情。毕竟,“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19)、所以,这就要求学生鼓起勇气,自我激励,积极向教师求教,获得方向感和方法意识。唯有如此,用功,才能使得其所;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20)、后来,林语堂和廖翠凤结婚了,陈锦端却拒绝了老爸安排的婚事,独自去国外留学。
5、胡适有哪些诗
(1)、他们像夫妻一样同居了,夫唱妇随,一起做饭吃,一起散步、看戏,真正才子佳人。
(2)、胡适的《尝试集》是一个不稳定的文本。“不稳定”是因为胡适对中国诗歌该怎么尝试是不确定的,所以他的诗集每版都改。他经常让当时的有名的学者文人给他改诗,可见他自己都还在摸索中。这是他当时的基本姿态。因此,《尝试集》呈现出了过渡性。
(3)、可见,学习是少不了教师的引导和启发的。自学再有效,永远处在教育领域的边缘;努力再有用,永远赶不上教师的提点和启发。这在英语学习方面尤为如此。
(4)、文字互译,做好了,是其乐无穷的,并且在无形中可大大提高英文水平。胡适在他的《四十自述》中也表达了此种意味:
(5)、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胡适十四岁那年离开家乡——绩溪,随他同父异母的兄长来到上海求学。
(6)、胡适先生应该是做到了他的“誓言”,他的文章力争通俗易懂,把道理说明白,除了一些研究类的文章外。有人说胡适其实算不得文学家,因为他没有小说作品。不知道这种标准是否有依据。
(7)、其实,作为当年“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胡适,有着极高的英语水平。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他曾经还是个被人瞧不起的“乡下人”。
(8)、一颗遭劫的星北京《国民公报》响应新思潮最早,遭忌也最深。今年十一月被封,主笔孙几伊君被捕。十二月四日判决,孙君定监禁十四个月的罪。我为这事做这诗。
(9)、曹诚英亦是如此。按理说,她痴情一片,被胡适误了终身。1949年,她死劝胡适不要离开大陆,但她的“糜哥”依然狠心拒绝了她。倘使此时的她反戈一击,从私生活的角度来搞臭胡适,肯定会赢得时代之掌声。倘使曹诚英以此攻击胡适,并与胡适划清界限,定能给爱惜羽毛的胡适致命一击。然而,曹诚英不仅没有如此做,反而在临死之际,让亲人将自己的坟茔建在胡适回家乡的必经之路。在曹诚英的眼中,政治是一时的,爱情却是永恒的。
(10)、都是平常经验,都是平常影象,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11)、刚开始,还有点不敢确定,因为网络上,什么信息都有,后来各种信息一查,一对照,的确是胡适本人,而且这个烟霞洞就是杭州翁家山旁边的烟霞洞,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
(12)、而这位安徽的才女,最终为普通大众所熟知,却是“胡适情人”这个身份。
(13)、--------------------------------------------------------------------------------
(14)、“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分道扬镳,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15)、陈天恩强行要求他们分手,还给女儿说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一个门当户对的富家子弟。
(16)、--------------------------------------------------------------------------------
(17)、曹诚英别字佩声,乳名行娟,安徽绩溪旺川人,国内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
(18)、她说:“我要作画,把人世间的真善美化作无声的语言,用我的画笔,把它们全部融进我的作品。”
(19)、 金融史上的陈光甫,因为胡适战时日记,他的个性、情感、贡献和牺牲精神,变得丰满伟岸,有血有肉;他不单单是经济人,而是使命感沉重、责任感饱满的斗士,在国家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与国家命运共沉浮。他的使命和贡献,也不仅仅局限于他固有的领域。
(20)、你可以看到,就这么一个人,哪有像我们这样快乐无比的童年啊,26岁,我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呢,人家已经是当教授了,绝对是一个早熟的孩子。然而,就这么一个人,却搞起了婚外恋,还与恋人在烟霞洞里,一起度过了神仙般的、温馨浪漫的两人生活。
(1)、我初到上海的时候……完全是个乡下人。许多小学生围拢来看我这乡下人。因为我不懂话,又不曾“开笔”做文章,所以暂时编在第五班,差不多是最低的一班。
(2)、再比如胡适的《两只蝴蝶》,这和传统诗歌当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是有区别的,虽然这种区别是微妙的。胡适所写的蝴蝶,其实不过是人的意念。古典诗歌更强调人的自然化,典型意义的西方诗歌更强调自然的人化,即意志化。而在胡适的诗中也能看到某些意志化的因素的存在。
(3)、林语堂去找同学陈希佐和陈希庆玩耍,然后就遇到了他们的妹妹,在圣玛利亚女校读书的陈锦端。
(4)、第从妻子的情感需求而言,江冬秀需要的陪伴,胡适很多时候也并未能提供。胡适是大忙人,是第一交际花,是饭局小王子,白天应酬非常多,看1930年代的胡适日记,一天几个饭局的日子非常之多,江冬秀做好饭,吃饭的人却渺无踪影。到了晚上,胡适要么忙于学术著述,要么忙于编辑刊物,更无陪伴江冬秀的时间,以至于1930年代《独立评论》被宋哲元强制停刊的时候,胡适派的知识分子纷纷因为政府当局压制言论自由而表示愤怒的时候,独有江冬秀兴高采烈对政府的行为举双手赞成,询及原因,乃是因为江冬秀觉得《独立评论》被查禁之后,胡适晚上终于有时间陪她唠唠家常了。很不幸的是,在胡适的斡旋下,《独立评论》很快就复刊了。她还是只能独守空房。
(5)、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完成上半卷,虽然胡适在有生之年一再承诺要将下半卷付梓,但这本书始终是一本上卷书。胡适的名作《白话文学史》也只有上卷,人称善作半卷书。
(6)、作为丈夫的胡适,多被人称颂。原因无他,世人多认为,胡适不背承诺,以风度翩翩之留美博士,迎娶小脚太太江冬秀,乃是做出了绝大牺牲,以至于“胡博士的小脚太太”成为了民国史上的七大奇迹之一。不过对此,胡适并不同意。1921年,他在日记中写道:
(7)、 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儿,你就做六个钟头的抹桌子工夫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点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去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8)、最后,我们再落实到胡适身上观察,也是如此。胡适是初期白话诗人的典型,他走向诗坛的过程,具有某种自发性和偶然性,包括他对传统的态度也是这样。在《逼上梁山》里,胡适自己有过清楚的交代,他说在一开始,他是维护传统文化的,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管理他们留学生的一个人,叫钟文鳌,他的任务主要是发生活费,闲暇时看些书,写些文章给留学生们看。有一次钟文鳌写的文章是《废除汉字,采用拉丁文字》,胡适看了大为不满,认为钟文鳌是不学无术,就写了回信予以批驳,还从此决定要身体力行,研究国学。他系统地制定了读书计划,但是读下来,他发现传统文化确有需要改革的地方。有人认为胡适不学无术,读了几本西方文化的书,就想全盘西化,这样的批评是不符合事实的。如果说胡适在这个问题上发表了一些看法,对传统文化说了些批评的言辞,那也是他自我思考的结果,而不是他情绪化的结果。
(9)、 第一条继续求学之路,我们可以不讨论。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人生的道路上满是陷阱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10)、一则,他自己本人也说了;再则,你看他写的日记,你也可以明显体会出来。
(11)、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12)、林语堂后来在纽约曼哈顿的富人区买了一套公寓,日子过得不错。
(13)、--------------------------------------------------------------------------------
(14)、大家别小看这首诗,这首诗大概是最早的白话诗之这是胡适年少时的一种尝试,对白话的推广意义极大。写此诗时胡适在留学,当时他内心是极孤单的,对未来也很迷茫。虽然是大家之笔,但这首诗也确实是有打油诗的味道了。
(15)、我待要起来遮著窗儿,推出月光,又觉得有点对他月亮儿不起。
(16)、虽然,大家认为民国多渣男,比如郁达夫、徐志摩、胡兰成等,都排在榜上,而且名次都不低,最在前列,胡适反而是大家公认的君子中的君子,很少有胡适私德方面的丑闻之类。所以一看这个标题,好奇,就点进去。
(17)、1943年,曹诚英曾托人带给胡适三首词,其中一首《虞美人》:“鱼沉雁断经时久,未悉平安否?万千心事寄无门,此去若能相遇说他听:朱颜青鬓都消改,惟剩痴情在。廿年孤苦月华知,一似栖霞楼外数星时。”
(18)、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胡适无疑是第一位白话诗人。
(19)、林语堂出生于晚清时期福建的一个小山村,他父亲是村里的牧师。
(20)、为了还债,林语堂只好卖掉公寓,努力写稿,廖翠凤也把自己的珠宝都当了。
(1)、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作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现代人
(2)、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3)、这样说也是为了提醒大家,在研究初期白话新诗,研究胡适这一批人的选择时,要特别注意:在他们那里,古今中外是被打乱了的,他们就是想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东西。指责胡适全盘西化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他只是在回复朋友时说道:全盘西化就是充分的世界化,在这个意义上他是同意的。他就说了这一句。今天,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很多描述都是误读,我们的很多批驳也都建立在不可靠的基础之上。比如有人说“五四”要打倒孔家店,实际上,胡适根本就没有说过打倒孔家店的话,顶多说“打”孔家店,而且他的话也是有特殊含义的。他从来没有说过要把孔子打倒,也没有说过要打倒儒家思想。大家为什么有这个说法呢?起因是康有为提出要搞孔教会,要把孔子思想写入中华民国宪法,要求当时的每一个人都要执行,不执行就是违法。它的严重性在于,当宪法规定了我们只能信仰这一种学说而不能信仰其他学说时,这就变成了一个现实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更不是一个文化问题,这是中国人有没有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问题。一个学说再伟大,也不能成为一个文明时代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唯一的具有绝对统治意义的学说,否则,就是荒谬的,就是对公民最基本的信仰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严重剥夺。所以一批新文化人起来反对他,提出要打孔家店。这一举动其实不完全是针对孔子也不是针对历代儒家思想,而是针对康有为的主张。这才是历史真相。由此,我们今天动辄说“五四”打倒孔家店,是不符合事实的,这种言论更多是由“文革”历史造成的。后来我们对现代文学的一些理解都是建立在并非事实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