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巴门尼德的哲学贡献83句

巴门尼德名言

1、巴门尼德名言英文版

(1)、其实,发现自己无知正是有知的表现,而骄傲自满则多半出自自己的无知。庄子不就说过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际的,而人们已知的部分总是极为有限的。这正像圆圈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一样,知识越渊博,所接触的未知面就越广泛,疑问也就越多。反之,知识越贫乏,接触的未知面就越狭窄,疑问自然也越少。只有什么也不懂、不学无术的人,才不会感到自己的无知,这岂不是最大的无知?

(2)、如果你想纠正你的学生的弱点,你就应该把你自己的弱点暴露给他看,就应当让他在你身上也发现他所体验到的斗争,使他照你的榜样学会自己克制自己。

(3)、这是一首凝炼隽永的哲理诗,高度压缩和包容,是人生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经验的沉淀,是内养生外治国的大道理,以“道”为本,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到隐士修身的哲学体系。道家哲学也是天人合一的哲学,也是体用一原、显微无间的,也是三才之道的,也是内圣外王的,不过道家的圣人和帝王与儒家的圣人和帝王不一样。道家用阴(居下,不争,守柔,贵虚,自然无为),儒家用阳(刚健进取,奋发有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友爱)。一阴一阳之谓道,共同构成中国之文化太极,儒道互补,儒主道从。儒家正面社会人生,积极入世,道家可入世可出世,从反面用否定的方式入世。孔子说:“我爱你!”老子则爱之极而恨之切,说:“我不喜欢你(的缺点)!”如此而已。

(4)、亚里士多德解释说:人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

(5)、另外,海德格尔在专门讨论判断理论的著作《逻辑的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联系亚里士多德和莱布尼茨的逻辑学说,对系词“是”的意义做了批判性的分析,把它在判断中的联系和表述作用归结为存在性的意义。按照他的解释,“A是B”中的“是”不仅仅起着联系事物A及其规定性B的作用,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指示做判断的“此在”与A和B的关系。如果把Sein译做“是”,不仅没有突出Sein与“存在”的联系,而且违反了海德格尔对从系词“是”引申出Sein的形而上学的传统做法的批判。

(6)、冷静思考的能力,是一切智慧的开端,是一切善良的源泉。

(7)、不要把学问看作是用来装饰的王冠,也不要把学问看作是用来挤奶的奶牛。

(8)、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9)、他提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形式,这五种形式被简称为通向上帝的“五路”。

(10)、《陶行知文集·答山西铭贤学校徐正之先生书》

(11)、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可以说在他那里,哲学家、预言者、科学家和江湖术士等等身份经常交错出现,以至于我们无法确切地勾勒出他的形象。

(12)、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13)、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一群不读书的父母在拼命育儿

(14)、他是第一个自称为智者的人,也是古希腊第一位公众教师,还是第一个收学费的人。

(15)、这句话完整的说法是“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16)、“除了哲学和一般学问的钻研而外,我对任何东西都感到一种不可抑制的嫌恶。”

(17)、卢梭——在我们的生命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在死亡和诞生

(18)、马基雅弗利,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外交家和历史学家。他是一位深受文艺复兴影响的法学思想家,他主张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国家,摆脱外国侵略,结束教权与君权的长期争论,在他看来,君主国是最理想的。

(1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20)、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正义就是在国家中做正当的事,当每一个个人只作一种对国家有关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又是最适合他的天性时,这个国家就有了正义。

2、巴门尼德的哲学贡献

(1)、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

(2)、   希腊哲学不似中国人的中庸之道。譬如,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认为万物都在变化着,与之相反,巴门尼德则反驳这样的论点,并认为:没有事物是变化的。

(3)、第“存在”是“一”,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存在物的独一无二性。

(4)、 “我思”也把人与上帝区别开来。“我思故我是”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威力,就是因为这个命题和中世纪形而上学的基本信条“我是我所是”的根本对立。比较这两个命题,可以看成它们句式相近,但意义截然不同。“我是我所是”的意思是,“我”(上帝)不需要任何根据;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不能从上帝自身来认识上帝;而“我思故我是”的意思却是,“我”(个人)以“我思”为根据,“我思”不但使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并且能为上帝的存在提供依据。

(5)、最优秀的人则献身于发现生活本身的意义和目的。他设法揭示自然的奥秘,热爱知识,这种人就是哲学家。

(6)、在哲学上,谢林把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论转变为客观唯心论,把主观辩证法推广到外部世界,从而为后来黑格尔建立哲学体系创造了条件。

(7)、读书可使人悦乐,为人作装饰品及予人以才能;悦乐,是在家居幽处之时;装饰,是用于与人交谈;才能,则使人能断事处事。

(8)、[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9)、按照这种“从古到今,一‘是’到底”的理解,“本体论”应被译为“是论”,恩格斯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应是“思与是的关系问题”。甚至海德格尔所说的Sein也为“是”,OntologischeDifferenz为“是论的区分,这是关于“是”与“是者”(Seiendes)的区分。 

(10)、马基雅弗利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政治谋求的是一种权力,如果受到道德的羁绊,必定畏首畏尾,不敢放开手脚。正如在战场上打仗一样,讲究兵不厌诈,政治也是如此,如果遵循“做人要忠厚诚实”的道德原则,估计永远也打不了胜仗。

(11)、人,总有根据前人思索过的记忆来使用眼睛的习惯,因而一切东西都一定还有未被探索到的地方。

(12)、也正是这个原因,在西方,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虔诚的宗教徒。我可以列出一大串名单:牛顿、爱因斯坦、笛卡儿、罗素、莱布尼茨……

(13)、在此基础之上,杨老师进一步考察了“Vernehmen”在印欧语系下的词源学意义。他指出,海德格尔的“Vernehmen”作为一个德文词语,所荷载的是巴门尼德“νοεῖν”的存在论哲学观念;而唐玄奘的“觉知”作为一个汉语词语,所荷载的是佛教禅修者体悟的身心观念“बोधि”,在希-德-英-中四重语际的连续转码中,三个术语“照面”(begegnen)了。杨老师提到,诠释学理论翻译的译者诗学是非常复杂的,无论任何译者都无法规避“误译”现象,因此,如何合法化地评判自觉的“误译”与不自觉的“误译”也必然会推动我们对诠释学研究的思考。“觉知”为汉语学界提供了一个多重理解的维度空间,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一误译背后实则含括了不同“意识形态”的混合。

(14)、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

(15)、大山甘心嵌回大地中,功勋卓著又非常谦虚的伟人甘愿从哪里来再遣返到哪里去,花木兰凯旋家园,哪有母亲不高兴之理?哪有乡亲不欢迎的?所以说“劳谦,君子有终吉。”有功劳而谦虚,自然有好结局了。相反,一个创好了而忘却家乡父老的人是决没有好结果的,连家人、村民都反对他,怎么会不凶险呢?

(16)、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一些问题用了很长的时间思考罢了。

(17)、       从毕达哥拉斯那里,柏拉图吸收了奥尔弗斯主义的成分,即宗教的倾向,灵魂不朽的信仰,出世的精神,僧侣的情调以及他那洞穴的比喻中所包含的一切思想,还有他对数学的尊重以及他那理智与神秘主义的密切交织。

(18)、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19)、第“存在”既不产生、也不消灭。“它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它整个在现在,作为完整、统联系的(连续的)东西。”巴门尼德沿用了克塞诺芬尼的归谬法来说明“存在”既不能从“存在”中产生(因为这样就无所谓产生),也不能从“非存在”中产生(因为“非存在”是无,无中不能生有)。

(20)、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正义就是在国家中做正当的事,当每一个个人只作一种对国家有关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又是最适合他的天性时,这个国家就有了正义。

3、巴门尼德名言通

(1)、真正的科学家应当是个幻想家,谁不是幻想家,谁就只能把自己称为实践家。

(2)、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人物,让很多年轻人聚集在他的周围,和他就形形色色的问题展开激辩,成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和良师益友。

(3)、一个人年青的时候不学会思索,他将一无所获。

(4)、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5)、本次讲座杨乃乔教授以海德格尔《同一与差异》中的关键术语“Vernehmen(Denken)”为思源点,回溯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诠释学蓄意颠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极目的,厘清了巴门尼德的“νοεῖν”与海德格尔的“Vernehmen(Denken)”在逻辑意义链条上的可通约性,整合了潜藏于英语译入语语境下的“perceiving(thinking)”、汉语译入语语境下的“觉知(思想)”与存在论诠释学中表述先验终极概念的德语词汇“Vernehmen”等多重语际间的翻译及连续转码问题。

(6)、别吹上天,莫贬入地,中科大博士这篇文章,讲透了中国科技真实底子

(7)、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的最活生生的榜样。他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他应当首先发展他本身的这些优秀品质。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

(8)、(故事) 在那个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哲学也同样发生大飞跃,人类从认识宇宙转而审视自我,从探索杂多的现象界转而追寻万物背后的本质,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辉煌起来。老子等中西哲人都喜欢借水以阐明哲理。《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像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战争的情形像水流一样,水往低处流,仗往虚处打,水因地形高低不同而往低处流,战争要根据敌人情况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战略战术以取胜。“兵者,诡道也。”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如流水之善变。

(9)、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在这个故事中,芝诺把知识比做圆圈,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中Being的意义暂且不论,海德格尔始终从“存在”(Existenz)入手来分析Sein的意义,他再三说明了Sein的首要的、基本的意义是存在的道理。并且,海德格尔明确地反对把Sein的意义归结为系词“是”。他认为,人们在使用逻辑判断之前已经对存在的意义有了在先的理解。他说:“对‘是’(ist)的解释,不管它在语言中被表达的自身意思,还是词最终指示的意思,都导致我们了解到属于存在性分析的问题的语境”。又说:“对于浮浅的命题与判断理论所曲解的作为系词的‘是’,我们要规定它的存在论的(Ontologische)意义。”

(11)、古希腊柏拉图《会饮篇》:这一切就在人类本来的性格:我们本来是完整的,对于那种完整的希冀和追求就是所谓爱情。

(12)、以上三种理解各执一词,各有各的道理。但是,他们的道理都只是一个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道理,如果把这个道理推广到西方哲学的全部,难免以偏概全。正是这种以偏概全的片面性,使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产生了误解。这些误解的广泛流行,降低了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的质量,不能与西方哲学的国际研究接轨。以下用十个例证,说明对Being的片面理解而产生的误解的广泛性。

(13)、贝克莱说:“esseistpercipi”(tobeistobeperceived)。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所是的就是被感知的。他的理由是:任何事物都是可感性质的集合,我们只有通过感觉才能知道事物是什么。他的理由依赖对事物“是什么”的判断与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感性质的集合”)之间的必然联系,而没有把外物存在归结为感觉的意思。但是,现在人们习惯把这一命题说成是“存在就是被感知”,把它当做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不独中国人对贝克莱有误解,即使是在西方,贝克莱也被人解释为只相信自己的感觉才是真实存在的“发疯的钢琴”,他的学说被说成是只要用脚踢一下石头,或者举起一只手就可被轻易打倒的谬论。实际上,巴克莱并没有否定感觉以外的事物的真实存在。他明确地说,他和大家一样承认在个人的心灵以外,有山水河海和动植物,以及其他人的存在,只不过它们不是独立于任何心灵的物质存在,而是精神实体上帝的创造物;我们对它们性质的知觉也是上帝铭刻在我们心灵上的印记。他的感觉主义和精神实在论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14)、西方哲学的传统的核心和基础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Being(希腊文的动词einai及其动名词on,拉丁文的esse,英文的动词不定式tobe和动名词being,德文的Sein,法文的être),是西方哲学的中心范畴。从古到今的西方哲学充满了Being的意义的辨析和改变。

(15)、我们可以由读书而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

(16)、在康德哲学的影响下,费希特建构了自己以“自我”为起点的哲学体系,他称之为“知识学”。

(17)、人如谦虚,无往不利,故谦卦六爻爻辞都吉利。“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吉。”即使遇上艰险,有众人相助,自然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谦者欠也,不足之谓也,言行常觉不足为谦。卦像大山嵌入地中,山自觉不足也。不足则能受物而长进,盈满则不能接受新东西,故《尚书》曰:“谦受益,满招损。”今人则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8)、据《圣经》,摩西问上帝耶和华的名字,上帝说:Iamwhoam,(《出埃及记》,3:14)。中文《圣经》和合本把这句话译为“我是永有自有的”;天主教本则译为“我是自有者”,并在注释中说:“亦可译做‘我是永存者,’或‘我是使万物生存者’”。

(19)、Being也是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前提。证明的前提是abeingthanwhichNothinggreatercanbeconceived。这句话可被译为,不能设想的比之更完满的“所有者”,或者,可设想的无以复加的完满的“所有者”。这里的being不能译为“存在”,否则上帝的being就表示上帝已经存在,不需要进一步的证明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就毫无意义可言了。证明的结论是:我必须设想上帝存在(ImustconceivetheGodbeing)。这里的being必须译为存在,否则证明没有达到目的。Being在拉丁文中是同一个词:esse。但安瑟伦在前提和结论中赋予该词以不同的含义。他的论证是这样一个逻辑推理:上帝既然是不能设想比之更完满的所有者,它必然具有存在;否则他所具有的就不完满,就不能被设想为无以复加的完满的所有者。因此,我们必然设想上帝存在。 

(20)、但是,现在人们习惯把这一命题说成是“存在就是被感知”,把它当做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即使是在西方,贝克莱也被人解释为只相信自己的感觉才是真实存在的“发疯的钢琴”,他的学说被说成是只要用脚踢一下石头,或者举起一只手就可被轻易打倒的谬论。

4、《巴门尼德》

(1)、一个哲人,即便他身为奴隶,也是他人的自然统治者,就像医生是病人的导师一样。

(2)、罗素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人类的心灵哲学有更精深的理解和阐述。

(3)、别忘记,读书是取得多方面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

(4)、但安瑟伦在前提和结论中赋予该词以不同的含义。他的论证是这样一个逻辑推理:上帝既然是不能设想比之更完满的所有者,它必然具有存在;否则他所具有的就不完满,就不能被设想为无以复加的完满的所有者。因此,我们必然设想上帝存在。安瑟伦的证明是being的意义的转化,从“万有”过渡到“存在”。他并不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从想像上帝存在到上帝实际存在。

(5)、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6)、“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当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7)、科学与宗教都肇始于人类探索宇宙及自身的冲动,但随着科学取得愈来愈大的进展,在一些人的心中,它也成为了一种宗教似的信仰,但科学精神的实质是怀疑精神,它本身反对任何形式的崇拜,在科学面前,任何真理都是短暂的。人们曾一度以为牛顿发现了宇宙的终极奥秘,但爱因斯坦又拓展了人类认识的疆界。

(8)、https://santmat.kuaizhan.com/

(9)、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跟西方哲学史上的巴门尼德的地位差不多,巴门尼德运用理性的抽象创建了以“存在”为本体的形而上学,老子也以其深刻的理论思维能力从八卦、五行、二气中抽绎出一个形而上的本体,创立了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使哲学真正从原始宗教的迷雾中解放出来,又摆脱了以具体物质形态为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

(10)、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11)、讲座结束后,郭西安老师联系本次讲座的“Vernehmen”与“翻译”进行了总结与补充。郭老师指出,王庆节教授在翻译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时,将“Vernehmen”译为“闻讯”,侧重强调了该词在德语源语语境中所包含的“听”(hören)这一释义,同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闻”往往能勾连出“道”。郭老师认为,“道”既是俗世意义上的道说,也是具有形而上意蕴的大道,这可能也能呼应海德格尔对“差异”与“同一”之辩证运作的思考。理解海德格尔对巴门尼德名言的译释,需要联系他对“在”“是”和“显现”之间关系的哲思整体。无论是对海德格尔译释的理解,还是分析这种译释的多种中译,都可以使我们关注到,翻译不是对文本的技术性处理,而是理解与解释的多重历史性的展开方式。

(12)、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

(13)、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14)、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时,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15)、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终将消失殆尽。

(16)、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以待天曙,渐渐地见及光明……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却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

(17)、我平生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

(18)、他认为,这是知道系词用法普遍性的人都懂得的自明真理。正是依赖这样一个“共同的、我将再三强调的出发点”(残篇之五),他后来关于“是者”的论证才具有某种逻辑必然性。过去把“是”理解为“存在”,巴门尼德的思想被理解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而且被贴上了“唯心主义”的标签。似乎他主张想到的东西就是存在的,似乎这一论断没有任何理由。他的思想变成了武断的、荒谬的唯心主义。这是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漫画式的解释。

(19)、他的名著《君主论》就是在论述一个王国怎样才能保住,怎样会失掉,由此总结出君主的治国之道。马基雅弗利目的在于教劳伦佐建立巩固而强大的国家,统一意大利。写完后秘密呈送给小劳伦佐,并没想公诸于世。所以语言非常坦率,毫无掩饰。直到马基雅弗利死后五年,才被人公之于世。

(20)、亚里士多德用这一格言来说明哲学的起源 。与这句格言相类似的一句格言是:“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

5、巴门尼德生平

(1)、在讲座正式开始前,杨老师提醒大家,在西方诠释学的发展逻辑上,有一个宏大且坚挺的形而上学传统,具体而微地探查这一倒溯已尽的终极,则无疑是通透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的重要思想引擎。在讲座开始后,杨老师首先考析了德语源语概念的“Ontologie”与汉语译入语概念的“存在论”“万有论”等一系列汉译文字之间的关系,提醒我们由于不同语系的双边思维逻辑上存在着不可通约性,因此在汉语语境下缺失与“Ontologie”完全等值的学理性表达。为了更为准确地理解含括于“Ontologie”的宏大意义,杨老师追溯并清理了“存在论”(ontologia)的词源学内涵,并从构词元素上把这一概念溯源至古希腊语中的“ὄντολογία”。杨老师认为,比较文学研究者一定要注意对西方哲学史上庞杂且繁复的专业概念与范畴进行系谱上的逻辑清理,通过对于诸多术语的归类与转换,以使自己置身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通透性概念结构中。

(2)、德行是友谊的基础,也是友谊的孕育和保护者。

(3)、对于新生说来,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然而决定着儿童对教师的进一步关系的建立的还是教师的工作作风和他的人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