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是哪国人
1、浮土德的作者歌德是哪国人
(1)、他们获得的船票,日期是1938年11月28日,从意大利出发前往上海。但是11月9日,爆发了可耻的的“水晶之夜”,大量犹太教堂被一夜烧毁,几千个犹太人的商店被洗劫一空,3万名犹太人被捕送往集中营。
(2)、艾默生(Emerson)是美国第一代的大文豪,他曾推崇孔子,认为“孔子是哲学界的华盛顿”。
(3)、《三叶集》中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封2月16日郭沫若给田汉的信件,他说:”‘向真实追求,向梦境寻乐。’歌德这句话,我看是说尽了我们青年人的矛盾心理的。真理要探讨,梦境也要追寻。理智要扩充,直觉也不忍放弃。这不单是中国入的遗传脑筋,这确实一切人的共有天性了。歌德的一生只是一些矛盾方面的结晶体,然而正是这样才不失其为‘完满’,我看我们不必偏祜,也不要笼统:宜扩充理智的地方,我们尽力地去扩充;宜运用直觉的地方,我们也尽量地去运用。更学句孟子的活来说,便是‘乃所愿则学歌德也’,不知道你可赞同我这样的意思么?”(10)与之相应地,宗白华阅读过《浮士德》中的几首小诗,在此后的《歌德之人生启示》的文章中提到歌德自我发展对其著作的密切关系:”……浮士德是歌德‘人生情绪最纯粹的代表’,他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这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之道……浮士德在人生各个阶段的各种体验,并非真正的迷途,而是有限生命中的各种倾心尝试,为的是趋向无限,浮士德的最后得救,也肯定了人生永恒努力的价值。”(11)可见,从两位的字里行间便可得知,对《浮士德》与歌德本人思想发展变化的联系已初见雏形,这起初雄心勃勃、满怀信心憧憬的狂飙突进式的浮士德无疑与当时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高昂斗志与口号相符合,在这个意义上说,郭沫若等人对《浮士德》的接受好似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可以看到以放纵感情、张扬为自我特征之一的五四时代。(12)
(4)、《德诗汉译》是汉译史上第一部德国诗集,也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第一部国别诗歌选集,1914年由浙江印刷公司出版,德汉对照,译者是应时(字溥泉,1886-?)。该诗集共收入戈德(Goethe)、烏郎(J.LudwigUhland,1787-1862)、翕雷(Schiller,1759-1805)、纪善勃赉希(H.LudwigGriesebrecht)、夏迷莎(AdelbertvonChamisso,1781-1838)、萊茵聶客(RobertReinick,1805-1852)、許漥伯(GustavSchwab,1792-1850)、哈英南(HeinrichHeine,1797-1856)、好夫(WilhelmHauff,1802-1827)、裴爾格(GottfriedAugustBurger,1747-1794)10位诗人的11首诗歌,书末附《德国诗人姓字里居表》《德诗源流》。1939年上海世界书局再版时,增加了译者、译者夫人及诗人歌德、席勒、海涅等的肖像,并有颜惠庆、张元济、褚民谊、杨永清、萧友梅等名人作序。书名由褚民谊题写。不过,估计让应时先生也始料未及的是褚民谊在1939年5月被汪精卫拉拢成为汪伪政府核心人物之做了汉奸,1946年以汉奸罪被执行枪决。该书中的“戈德”即是歌德的中译名。
(5)、艾立克于1966年创立了一家名叫Ergo钟表公司。这家公司进行钟表的批发销售,主要通过认可的零售商和分销商进行。1989年,艾立克七十八岁时,相伴近半个世纪,伉俪情深的妻子尤塔去世。到了八十岁,艾立克仍然每天去公司上班。再往后,他的大儿子丹尼负责起公司的运作,艾立克挂上了公司名誉总裁的头衔。即使不再负责公司实际事务,大多数清晨,他仍然会去多伦多郊区的公司办公室坐坐,看看报,喝着茶,与雇员聊聊。
(6)、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7)、回望多伦多的生活,婚姻幸福美满,生意成功,生活富足,拥有三个儿女和三个孙儿女的天伦之乐,想到这些,艾立克常说,他所有的幸运、富足和美好的生活,是何凤山博士带来的,“没有何博士,就没有这一切。”
(8)、问题是,马克思说错了吗?难道犹太人文化与犹太教不是建立在崇尚金钱之上的吗?马克思这种对“犹太人”与犹太教的批判并不是为了鼓动欧洲的反犹主义,而是为了探寻犹太人遭受不幸的根源,而从而使这些人摆脱受苦受难的地位。这就好像中国的鲁迅猛烈的批判“中国人”与礼教并不是为了论证西方人入侵中国的合理性,恰恰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中国抛弃传统文化当中的糟粕以实现民族振兴一样。
(9)、学科服务网址:http://lib.tsinghua.edu.cn/service/sub_librarian.html
(10)、我曾经问李约瑟两个问题,一是何以著作中没有提到易经?二是何以著作中未提中医?他回答称,这些都很重要,他希望还有时间与精力,继续对这两项辉煌成就研究。
(11)、艾立克在科莫尔的进出口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上海期间,他一直在这家公司做进出口生意,一干就是近十二年。
(12)、艾立克对记者说,那些从上海漂泊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始终认为上海是故乡。“我们是shanghailander(上海 人)。”“聚在一起,仍然感觉是关系密切的一家人。”
(13)、二战后,上海犹太社区的各种限禁被取消, 艾立克相册里存有朋友和家人的大量照片,此段时间居多。
(14)、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5)、喜欢哲学的朋友,小编推荐这六本经典哲学著作
(16)、不过,在二战以后由于希特勒被打倒,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又坚持反共立场,于是就巧妙的把法西斯当中反犹主义与反共主义切割了开来。这些人宣称马克思虽然出生于犹太人家庭,但是,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犹主义者:
(17)、歌德作品是从晚清开始传入中国的,100多年来,其作品的中文译本陆续问世,关于他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文章也纷纷见诸报刊杂志。而在晚清和民国时期,歌德有很多种不同的中译名,您都知道有哪些呢?小编就为您列举其中的10种,同时与您分享相关联的一些人物、美文和故事,当然还有资源。
(18)、不错,马克思对犹太人和犹太教的确进行了空前尖锐的讽刺与批判,这一切集中体现在1844年发表的那一篇被列宁视做马克思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的标志性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当中:
(19)、正是通过美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1997年11月,艾立克成为何凤山的女儿何曼礼联系上的第一个保留着上海签证的大屠杀生存者。中国辛德勒何凤山一段尘封的历史浮出海面,艾立克是重要的参与者与见证人。他的表弟哈里.费德勒至今保留着一张80年前何凤山签发的上海签证,序列号是#11签发的日期是1938年7月20日。
(20)、1938年3月13日,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吞并后的第一周,奥地利的犹太人梦魇开始。犹太儿童被要求在他们父亲商店的窗户上写下“Jud”,普拉特斯特恩的犹太人被迫躺在地上吃草,对犹太人的骚扰、羞辱、殴打每日每夜爆发。艾立克和父亲被奥地利警察和纳粹冲锋队集中起来,被迫在维也纳的十七和十八区清扫街道。当时维也纳的犹太人超过20万, 不计其数的犹太人被迫清扫街道,擦洗选举标语等等。情况越来越糟,“到6月中旬,犹太人已经被赶出公共生活,无数的犹太雇员失去了工作,数百名犹太人自杀。”一些犹太人被纳粹逮捕送往德国的集中营。
2、歌德是哪国人
(1)、“大灾难”啊,谈到初到上海的情景,一位犹太难民回忆。淞沪会战才发生在一年前,日本人对上海的狂轰烂炸似乎犹在耳边,无数建筑葬身火海,上海城历尽沧桑。战争的废墟上,到处是流离失散的难民,大片的贫民窟。物资缺乏,卫生消毒用品也短少。
(2)、他非常惊讶,因而感叹,生平最大遗憾,就是没有生为中国人!
(3)、即使像莎士比亚这样被称作“独一无二的伟大大师”级的人物,歌德也在更大程度上把他的成就归功于伟大而雄强的时代。他在《谈话录》说:“莎士比亚的许多天才奇迹多少还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有不少要归功于他那个时代的那股强有力的创作风气。”比起个人的天资禀赋来,歌德对时代环境和群体积累显然更看重些。
(4)、(21)网络来源:http://news.shisu.edu.cn/mediasisu/2015/2015,mediasisu,0257shtml
(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6)、(5)杨武能:《走进歌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第297页。
(7)、他特别推崇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这是人类历史最早的民主精神。
(8)、冯至研究歌德最为重要的两本著作当属《歌德论述》和《论歌德》,他在前者中收录了六篇论文,但他也明确指出,这里谈到了论述的不全面性,未涵盖歌德作品全部;这里着重谈一下后者。冯至在解放前用歌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看待歌德这个人及其作品,歌德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在生长和推荐,这不是一次生成和固定的,是永久流动和变化的,蜕变是一切生命必然过程,但也是生命的自我选择。生命的每次蜕变,都可使生命获得新生。(17)冯至曾说:“作为世界名著,它们当然给我以审美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交给我如何审视人生。”(18)再有他曾说:“我不懂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和分析问题,多半是从学校里、社会上进步人士中间吸取新的营养,此外就是古代的和现代的诗人……得到不少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19)可见他对自然和人的形成并未从唯物历史观角度出发,而从人自身出发。此外,他还一直坚持用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看歌德,以中华文化为“参照点”审视外国文化,比如他看浮士德精神是从中国《易经》的八卦图得到启发,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审视自然和人的关系已经使用了辩证的观点,这种“比较文学式”的眼光与前面叙述的辜鸿铭有相似之处,辜鸿铭虽然一方面摒弃欧洲文化,另一方面对歌德却尊崇有加,但若要让国人接受文豪歌德,必须向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学习,披着孔儒、老庄的外衣找到中西名人观点的共性,使思想得以传播。(笔者评)
(9)、柳无忌.《少年哥德》(M).北新書局,1933年.
(10)、好了,小编就分享到此。咱们再来回顾一下吧。上文列举出的歌德中译名有:果次(李凤苞)、格代(王国维)、瞿德/瞿提(鲁迅)、俄特(辜鸿铭)、戈德(应溥泉)、贵推(周瘦鹃)、哥德(柳无忌)、高特(曾觉之)、葛德(杨丙辰)、戈忒(朱湘)。当然,现在歌德的中译名都统一用“歌德”。如果您还知道歌德的其他中译名,欢迎告诉小编哟!
(11)、因为《浮士德》先后有多个汉译版本,《浮士德》的序也是多种多样,可见文艺批评之多样性,这里举两例。如董问樵在书后的《译后记》体现出他从中国文学角度理解歌德的创作,在注释中经常以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评论《浮士德》,如针对格雷琴对浮士德的痴情,他写道诗句:“妾谊比柔丝,郎情似酒热,酒热有时寒,丝柔无断意。”(22)梁宗岱虽然只译了《浮士德》第一部,但在《剧场序幕》的一段很长的译注中便可了解他对浮士德的看法,他肯定浮士德在罪恶的迷途中求索的精神,认为浮士德从未辜负他高尚的天性,最终浮士德获得救赎,梁宗岱看到中国僧人和道士修行与西方基督教伦理灵魂得救的区别,中国修行要求人清心寡欲,主张老庄式的“无为”“休养生息”,但稍不注意就会陷入颓废和消极厌世的境地,但西方人的“修行”则主张“有功”,只有像浮士德一样不断地努力,才能到达自我实现的目的,这是“西方近代精神和我国旧伦理最基本的分歧点”。(23)
(12)、袋子。近于密室,门的弯曲,或深渊的微缩。密闭,内部不可见,有什么是什么,完全不可测,只能伸手探入。比之于人,差强似胸腔、人心,但更为决绝。材质不同,依托自然迥异。头生黑山羊带血携罪而来,脸迎向风,剥皮制袋,自然要放入轻盈而污浊之物。布依托于植物,草木为本,针线穿梭相伴,早去掉火性,实在之物纳入多少亦不过。
(13)、孔子,我国的大思想家、国学的先驱,中华民族情操的缔造者。这本书从哲学的视角,对孔子及孔子开创的儒学作了全面的提升,从治国、伦理、教育、哲学等方面阐述孔子的大智慧。“中国节”里读孔子,给自己一次从内向外的给养。
(14)、哲学向人类提供简洁而有效的世界图像和认识基础。
(15)、在隔离区,生活是困难的。难民物质生活贫穷,住房拥挤不堪,卫生条件差,还要面对日本军队迫害的危险。
(16)、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
(17)、美国另一位总统尼克松(Nixon),在冷战时期,从另一个角度,也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的年轻人,如果都抛弃了他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美国就能不战而胜了!”
(18)、馆藏情况:纸版图书(索书号己833C5I5064G892)、《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
(19)、今天美国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便是法国送的。我曾经应邀去参访美国国会,主席旁边画像,一个是华盛顿,美国国父,另外一个画像──我当时问他们,这个外国人是谁?他们说,是位法国将军,叫做拉法叶。我说为什么放在这里?他说,因为法国影响美国的民主,并且帮助美国革命!
(20)、首先用到的书是两本,MitErfolgzumGoetheZertifikatC2:GDS和 FitfürsGoetheZertifikatC
3、歌德是哪国人及名言
(1)、歌德一生作品卷帙浩繁,从晚清以来研究的学者不计其数,但不得不说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他的作品读出新内涵,得到新启示,因此歌德在中国的研究热度仍然不减,有关歌德的研讨会经常在各地组织举办,吸引了国内高校及研究机构学者从创新的视角研究歌德及其作品,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中国社科院研究院叶隽博士,他作为七零年代的后期之秀,撰写并发表大量关于歌德在中国的译介以及中德留学史等论文专著,并且见地不凡,这无疑给晚辈给予了很大的学术科研动力。2015年下半年,叶隽博士受邀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讲学,正是他在讲座中流露出的“追根溯源”“据史考证”精神,让我眼界开阔,也正因为这点,我选择了《歌德在中国的研究及文学批判史》作为文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的学期论文主题。
(2)、可想而知,冒着骚扰和殴打的危险,穿行在纳粹横行的街头和领事馆区,等待艾立克的签证结局,会是什么样。
(3)、柳无忌先生(1905-2002)是著名诗人、旅美散文家,近代著名诗人柳亚子的哲嗣。1925年8月,柳无忌入清华校园求学,主修化学课程,后在朱自清先生与同班同学朱湘的指引下改学了西洋文学。1927年6月,柳无忌从清华学校毕业,赴美留学深造,在耶鲁大学获得英国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相继在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任教。1935年与罗皑岚在南开大学发起人生与文学社,编辑期刊《人生与文学》、天津《益世报》"文艺"副刊。1945年赴美国讲学,从此定居美国。先后任劳伦斯大学、耶鲁大学和印第安那大学中文教授。
(4)、(10)杨垣汉、刘補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花城电眼出版社,1第59页。
(5)、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中”秋遇上“国”庆,浓浓的人伦孝悌血脉亲情、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的愿望都将在这个“中国节”里一一展现。
(6)、大概再也没有什么比这对抽象人道主义等普世价值的讽刺更加尖锐了。既然可以承认人与石头的区别,那么为什么不能承认不同阶级的区别呢?
(7)、(12)杨武能:《走进歌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第359页。
(8)、可以不同意罗曼·罗兰的观点,但是不能不佩服他的执着和敏锐。他让我们想起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歌德的评价:歌德是艺术上的巨人,魏玛公国的庸人。庸人与巨人之间是多么难以统艺术的砝码再重,也不能坠过人格的质量。
(9)、BRIEFE,TAGEBÜCHERUNDGESPRÄCHE
(10)、在他看来,既然作家无法摆脱时代,要想取得成就就必须与时代融为一体。他认为莎士比亚假如不是跟他生活的时代融为一体,就不会发生那么大的影响。
(11)、一则多伦多星报2012年5月21日的讣告,昭示着他的最终归途:Interment Beth Tzedec Section of Dawes Road Cemetery,多伦多犹太人第三公墓,维多利亚公园大道夹圣.克莱尔大道交接处的东北角。
(12)、尽管艰难,犹太人积极开展生意,努力经营。因为林立的咖啡馆、商店和夜总会等,看上去类似德国或奥地利的城市风貌,一条热闹的街道被称为“小维也纳”。
(13)、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引导时代的潮流,而不应尾随时代的潮流、追随时潮,不能也不会附和读者或观众的要求,其使命是通过作品使读者或观众提高到他们已达到的思想水平。
(14)、在主线之外,小说中也有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与情节。比如内篇第二部中的女演员,她曾经抛弃冯先生,当后者与灰衣人达成交易发家致富后,展开缜密的报复(由此,原先作为本尊的冯似乎又复制出一个灰衣人),“过去这十几年,她始终只成为陪衬,总是能见到虚荣的盛大,却享受不到虚荣的满足,她感受到一切,都只是对比之下的伤害与羞辱”……冯将女演员安排在独栋别墅,“望远镜所及,每一个房间,每一寸地方,都恰如其分地明亮”,“所有窗帘一律拉开,百叶窗也都打开”,在冯“紧紧逼视的双眼中”,女演员生活的全貌甚至拇指上的印迹都清晰可辨。这种视觉单向性的窥视无疑意味着权力的管控。然而,当两人交谈时,一个刹那,“她忽然直视着你的双眼……这时,你明白之前在车里通过望远镜对她的判断是错的。她的目光平静,却并非空无一物,那里面是柔和的、没有具体呈现的、却又无所不在、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女演员“反视”的这一眼,是主动的、自由的、完全逆转了不平等关系的一眼,平静之下有决绝的抗争,此前冯先生通过望远镜“紧紧逼视的双眼”,断然无法招架这平静的目光;作个类比,就像鲁迅笔下、返乡的知识精英“我”无法招架祥林嫂那一声关于“灵魂有无”的逼问。兴许正是这一“反视”与逼问,促使冯先生去正视自身的命运,此后他自毁双目,甚至第五部中影子/灰衣人对“老人”的反抗,都一脉贯通着人本主义看似柔韧却不绝如缕的抗争。
(15)、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16)、(6)阿英:《关于歌德作品初期的中译》,《阿英文集》,三联书店,1981年,第754~755页。
(17)、除了上述这些工作,二十岁不到但已具创业精神的艾立克与合伙人一起,在犹太人虹口隔离区开办了一所舞蹈学校。每天傍晚来临,至少有40人来此跳舞。多少年过去,当人们提起上海往事,这段光影依然闪烁在人们的脑海里。
(18)、尤其,全世界公认中国字,是唯一能当作艺术的文字。正如国学大师梁启超所说,全世界公认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没有任何其他外国文字,可以当作艺术。无论英文也好,法文也好,德文也好,原来罗马文字、拉丁字、希腊文等等,任意一国文字,都不能成为艺术。但中国字却很伟大,是门艺术!
(19)、这两本书原版应该是买不到了,但是淘宝上有卖电子版的,可以买来再自己打印成书。
(20)、席勒在1805年的逝世标志着从1786年开始的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结束。此后的近30年,是歌德创作上的鼎盛时期。他晚年的许多抒情诗中都闪烁着唯物主义、乐观主义思想的光芒,在当时消极浪漫主义文学风行一时的德国文坛上独放异彩。《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尤其凸现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新发展。
4、浮士德的作者歌德是哪国人
(1)、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是,马克思出生于犹太人家庭,其民族属性原本是相当清晰的。长期以来,这也正是形形色色的反共分子拿来大做文章的一个焦点问题。早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其论战的对手如蒲鲁东和巴枯宁等人就经常拿马克思的犹太人出身做文章。在十月革命以后,法西斯主义更是把反犹主义与反共主义融为一体,把共产主义攻击为所谓“犹太人的学说”而大肆污蔑。甚至到今天的中国仍然有些人持类似观点,把共产主义理想说成是犹太人的阴谋。
(2)、在水晶之夜,艾立克的父亲被捕和被拘押了几天,艾立克被德国冲锋队成员拘留在学校,在出示了签证和船票后,两人得以获释。
(3)、(20)严宝瑜:《冯至的歌德研究》,刊登在叶廷芳、王建主编的《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一书中,中央编译出版社,200,第289页。
(4)、关于艺术家与时代的关系,歌德指出每个人,包括最伟大的天才在内,既因他所处时代的短处而受损,也会因所处时代的长处而受益。艺术家的思想受制于所处的时代,他所做的一切都在时代允许的范围内。
(5)、哲学的用处恰恰就在于使我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直接感受到一种心旷神怡的快乐和幸福。当别人由于环境的限制而苦恼时,你却会因为自身素质的提高而在精神上感到豁达和愉悦。
(6)、孔子,可称为是中华民族的指标性人物──现在中国大陆在全世界成立了数百所孔子学院,就是承认孔子是代表中华民族的标志性人物。正如同到德国留学,德国政府会要求先进歌德学院学德文,因为歌德是德国民族标志性人物。西班牙成立很多“塞万提斯学院”,因为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标志性人物。
(7)、中华儿女都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回归“中华文化”之根,才能复兴中华民族之命!
(8)、先说下我本人的德语水平,方便大家参考,我现在是德语系大四下学期的学生,没有出国交流过,大二下学期德语专四90分,大三下学期考过两次德福,一次45一次55大四上学期11月30号第一次考了C很可惜写作部分没有通过,在2月份又参加了写作部分的考试,顺利通过。C2是可以单项参加考试的,四项报名费是1600,单项是500。不过最近好像又涨价了。
(9)、吴晓樵.《中德文学因缘》(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10)、“中国梦”是中国人的共同梦想,当人生不设限之时,便是你朝着自己心中梦想更近一步之时。这本书里,有别人不设限的人生,不妨在节日里先给自己一次不设限的阅读。
(11)、领导科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中国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研究现代领导工作规律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本书是对基层领导工作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却也从中看出了民生境况和社会发展的方向,非常值得面向基层工作的读者们放手边常翻阅。
(12)、第罗素强调,以人为本的儒家人本主义,胜过西方的宗教神学。很多人只看到现在西方很先进,忘了西方从耶稣基督诞生开始,到马丁路德16世纪年宗教改革为止,中间很长一段时期,有长达1500年之久,公认堪称“黑暗时代”,因为教会神学垄断一切。可称为“尊天卑人论”,贬抑人的地位,鄙视人性,认为人有原罪,主要是黑暗面,必须透过外在的神救赎,靠着他力,才能得救。
(13)、“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病逝前的一个月,2012年4月的一天,他对多伦多星报的记者说。“真的,我甚至不知道中国在什么地方。”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往事在艾立克的脑海里依然历历在目。
(14)、(19)叶隽:《救亡与沉潜:西南联大时代冯至、陈铨对歌德的诠释》,期刊《外国文学评论》,200
(15)、鲁迅.《坟》(M).鲁迅出版社,1941年.
(16)、需要指出的是,正如马克思对于犹太人的批判摆脱了改造国民性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桎梏而立足于阶级分析一样,其对于德国人的批判同样没有局限于民族气质。而且,由于相关著作大多较晚,主要在他转向共产主义之后,所以这些分析就更加准确与细致。
(17)、(11)宗白华:《歌德之人生启示》,刊登于周冰若、宗白华主编的《歌德之认识》,南京钟山书局出版社,19第1-38页。
(18)、明人宋诩称“长物”为:“凡天地间奇物随时地所产、神秀所钟,或古有而今无,或今有而古无,不能尽知见之也。”
(19)、老虎。皮毛斑斓,声震百里,射线探照,唯余虎骨。影影绰绰一点灰,在白色墙壁上移动如暗影。老虎懂得这一点,畏惧羊羔以安抚自己。置身于各种场所,不过是无实质地调适,是逆黑暗而动。然而,在开始之前,这一切都是徒劳的。老虎的空虚,就是冯进马的空虚。
(20)、关注回复序号获取答案以及更多建议!超准!(更多测试请持续关注!)
5、歌德是哪国人?国籍
(1)、因此,当有人要求18世纪末的德国作家成为“经典”作家时,他坚决予以反对,因为这是不切合时代特点的过分要求,当时德国根本不具备产生“经典”作家的基本条件。歌德的责备并非说他不心仪文学经典,而是他认识到作家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自觉融入民族文学的时代精神中。
(2)、因此,过去我们对于马克思是德国人的判断是正确的。包括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其前身正义者同盟也是由流亡法国的德国人组成的。这些人虽然居住在法国,但绝非就等于法国人,他们主要的革命阵地仍然是德国,也普遍把德国视为自己的祖国。我们不能因为马克思对法国大革命中的某些思想推崇就称他是法国人,否则,今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也成了法国人或德国人吗?
(3)、旧照除了上海街头巷尾的中国儿童、黄包车夫、挑担食贩、流浪汉,屋宇楼群间的犹太人及其家庭,犹太人的集会与聚会,犹太人中国人的共处光景外,还有一些置放着市井、货郎、信件、广告、聚餐间、慈善机构等小照的镶嵌画。
(4)、提起歌德,最先想到的恐怕是郭沫若了,他翻译的《浮士德》和《维特》引发了当时众多读者的共鸣,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正是郭沫若、田汉(田寿昌)和宗白华三人共同编辑的有关评价歌德的通信集子《三叶集》吸引了包括著名日耳曼学者冯至等广大青年的极大兴趣,这里面就我所读到的一个热血感人的细节是郭沫若把《浮士德》的结尾翻译成文放在他诗集《女神》的序诗中,冯至受到《女神》的影响,七次撰写了《重读女神》,可见当时冯至对歌德思想之狂热。
(5)、所以,在何凤山的故事里,这位少年作为配角甫一出场,就令我过目不忘,赢得我的怜悯与珍重。尽管他的种族、背景与我完全不同。
(6)、从《欲望说明书》到《影子宪章》到《灰衣简史》,不仅是篇幅上的扩张,也是写法、结构与题旨的调整。仿佛岩石压迫下的幼苗,努力从外界与自身预设的障碍中探出头来,一点一滴地建立起生活的疆界。对于作家的写作疆界而言,其最边缘的触角不断卷入浩瀚的星空与幽深的心底,其内部的土地则随着边界线的改变而调整,那是不间断的伸展、挤压、裂变甚至自我驳难、粉碎、重建……李宏伟如此强悍的写作姿态,仿佛是在向歌德致敬,1772年歌德动笔写《浮士德》,于临终前的1832年才完篇,哈罗德·布鲁姆赞叹道:“一部花了六十年写成的诗剧理应变成一头怪物”。
(7)、《格代之家庭》节选:“夫人(指歌德母亲)语其友亚尼谟曰:‘吾儿之听吾言,久而不倦;余之语吾儿,亦乐而忘劳。余举宇宙万象,若风水火土之属,一一幻之为神人,饰之以庄严宏美之气象,而后语之。时而身栖星界,时而魂入太虚,时而遇月府之仙姬,时而见幽谷之妖魅,乍起乍落,忽喜忽悲,任心所之,尽言勿隐。恐世间为其儿女讲谈古话逸事者,热心殆莫余若矣!’”
(8)、山以险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壮阔。71年前,凭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中国站起来了;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奋斗中,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9)、内容来源:《文艺报》2020年10月21日2版
(10)、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诗人,代表作《飞鸟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采果集》
(11)、美国近代里根总统(Ragen)公认为很伟大,华盛顿首都机场并已改名为“里根机场”,足证对其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