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歇后语的由来10字64句

歇后语的由来

1、芝蔴开花节节高歇后语的由来

(1)、11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第83回哪吒太子)

(2)、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

(3)、“贾宝玉”连老婆也死了,就带着一个儿子逃到正白旗来,过着缺吃少穿的日子。

(4)、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故事,我们这儿的人谁都能说上几段。

(5)、穿着打扮各别;连写字画画都与众不同,也挺各别。

(6)、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7)、三钱银子买个毛驴——自夸骑得(第93回沙僧)

(8)、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9)、我们在香山地区听到了一些由曹雪芹的生活经历、思想品格、秉性爱好所形成的歇后语。

(10)、这种原本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怪诗体竟不胫而走,广泛流传,甚至连唐昭宗也总是听到下人吟诵。这些诗有很多是讽刺时弊的,可唐昭宗非但不怪,反而觉得诗中很有“蕴蓄”,亲笔批“郑綮可礼部侍郎平章事”。后来,郑綮真的做了宰相。不过,他当了官以后则寡言少语,更不写什么带刺的歇后诗了,但歇后体却从此流传下来。

(11)、割猫儿尾拌猫儿饭——自供自(第62回蔡福)

(12)、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13)、五分村的买卖—-小本生意。五分村,位于冀州城西南40多公里处。今属西王庄镇。该村建于明朝以前,原名五镇村。因天灾兵祸村民剧减,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南、闫等姓,村名仍用五镇村。当时交纳钱粮,按村庄大小和耕地多少分为十等,该村属中等,正好五分,五分便成为村名。歇后语“五分村的买卖—-小本意”,是说做买卖,仅有“五分”的本钱,当然是小本生意了。

(14)、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15)、有一次,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元佑年间的,即逼其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因是元佑年间出家的,立即被剥下道袍当老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来的俸钱一千贯,皆为元佑钱文,如何处置?”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

(16)、谁家要是遇到过不去的事,生活有了困难,别人就劝他:

(17)、▶天气|弱冷空气明天来袭!新兴人的长衣长裤准备好了吗?

(18)、因此,民间就有了“张飞穿针——粗中有细”的歇后语。

(19)、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以下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歇后语的来历,欢迎借鉴参考。

(20)、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2、歇后语的由来10字

(1)、狗熊册棒子,册一个扔一个。形容人白忙活一场。

(2)、《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3)、皮笊篱——一捞个罄尽(第39回孙悟空)

(4)、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5)、老人们说,贾宝玉的故事就是曹雪芹小时候经历过的事儿。

(6)、最初的歇后语与现今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 陈望道在《 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 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7)、赤壁大战时,周瑜见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暗暗怀恨在心,就叫诸葛亮三天以内造出十万支箭,想借这个机会杀掉他。  诸葛亮就想出了草船借箭的办法。他叫三个随从把二十只小船两边插上草把子,围上青布幔子,说是到时候自有妙用。  三个随从照诸葛亮的吩咐安置妥贴了,回来禀报说:“军师真会想心事!莫不是要把这些草把子船划到曹军水寨去逗引他们入箭么?”又说:“这个主意好是好,不过,要想受箭就得把船划到水寨近处,万一他们看出了破绽,只见布幔不见人,就不会再上你老家的圈套了。”  “呃,倒也说得有道理啊,你们都是眼眨眉毛动的角色,想出了什么高招儿啊?”  “我们都是皮匠鞋匠出身,刚才想了法子,保险能瞒过曹兵。”  诸葛亮同意了他们的计策,并且说:“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第三天,趁着江上起了雾,诸葛亮带人驾起这二十只小船,到对岸擂鼓呐喊,威武得很。岸上曹军也不晓得江东来了多少战船,隐隐约约看见船上站着人,认为江东大军就要攻上军,只顾朝喊声处放箭。一会船上的鼓声更响、响声更猛,曹失又万箭齐发,射向小船。不一会儿,诸葛亮就“借”来了三十万多支狼牙箭。  原来三个皮匠做了一批稻草人,套上皮衣、皮帽身披甲,像活人一样。因此,使敌人中计。这件事在老百姓中一直流传着,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是说的这事儿。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个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招,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叫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语。

(8)、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第26回作者)

(9)、喻物类,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如:

(10)、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11)、可他能“各别”出道理来,不是见谁都故意蹩着劲儿。

(12)、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就知道喝两盅酒,写他小时候经过的事儿。

(13)、这是一只很平常的鸟儿,毛色不华丽,个头也不惊人。

(14)、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第25回彩霞)

(1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能是“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的讹传,即谐音讹传成俗语。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讹传。“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这句俗语的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16)、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第16回王熙凤)

(17)、《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 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 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 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 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18)、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第47回众僮仆)

(19)、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46回鸳鸯)

(20)、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第93回猪八戒)

3、歇后语的由来简短

(1)、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2)、记载说舜的两个妻子是尧的女儿,长女曰娥皇,次女曰女英,娥皇为后,女英为妃。两人死于江湘之间,楚人习惯上称之为湘君。

(3)、他跟别的旗人一样,爱提笼架鸟,整天在茶馆酒肆里度日子。

(4)、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5)、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6)、1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第28回妖怪)

(7)、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8)、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9)、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第39回猪八戒)

(10)、14三钱银子买个毛驴——自夸骑得(第93回沙僧)

(11)、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第16回王熙凤)

(12)、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第46回鸳鸯)

(13)、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

(14)、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金钏)

(15)、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

(16)、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17)、故事类,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如:

(18)、宋哲宗(年号元佑)死后,徽宗继位,重用蔡京为相,蔡京一伙拼命排斥和贬谛元佑旧臣,还规定其子女亲属不得出仕和入京……

(19)、无神庄不修庙—-名副其实。无神庄村,位于冀州城南偏西25公里处。今属南午村镇。该村明朝末年建村。该村为什么命名为无神庄呢?因为,该村从来也没有建过一座神庙;该村村民均不信神。为什么不建神庙、不信神呢?据传说:该村始创建者,是本县南午村姓周的一条血性硬汉子,一是,父母二老仅一年时间内就先后得病,都是被神汉、巫婆没有看好而早亡;二是,他的家庭总被村里人欺负。因此,他父母去世后,负气携家眷离村出走,选地另立。他选的就是现在的无神庄。他去后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一个村庄。因为他是创建者,村里人自然听他的,他规定,不修建神庙、不信神。《冀县志》载,该村以农业为主,尤其是种植的黄瓜远近有名,被称为“线黄瓜”,长1米上下,粗6厘米,重3市斤左右,肉多籽少,鲜嫩,美味可口,风味独特。

(20)、感人!洋县在外务工的父亲写给开学季孩子的一封信!

4、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歇后语的由来

(1)、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第16回王熙凤

(2)、刀削面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十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老汉取刀切面,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拾得一薄铁皮,遂让老婆婆用铁皮切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

(3)、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53回贾珍)

(4)、柳振华,陕西洋县人,交通运输业职工。业余爱好体育运动和旅游。

上一篇精选班级口号八字格言64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