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有几段爱情
1、胡适的爱情和婚姻
(1)、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1891年生胡适只有19岁,1895年丈夫胡传去世时,才23岁。胡家家道中落,冯顺弟一直守寡。冯顺弟从小就对胡适要求很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因此,在胡适的眼中,母亲是慈母兼任严父。
(2)、他们谈论的话题范围涵盖社会、政治、军事、文学、宗教、哲学等诸多方面。这时,他们二人发乎情而止乎礼,还没有发展到肌肤之亲,有的只是精神的抚慰与意志的交流。
(3)、江冬秀虽然没有满腹经纶的学识,也不似交际花般的长袖善舞。
(4)、10月8日到16日胡适几乎每天都收到曹佩声来信,有时甚至一日两封。19日,胡适又去杭州。20日21日,与徐志摩、朱经农、曹佩声同游西湖。
(5)、1919年,曹佩声在父母的安排下,与胡冠英结婚,嫁到了胡家所在上庄,次年曹入杭州“浙江女子师范学校”。1922年,因曹婚后三年未生孩子,胡冠英再娶。次年,曹佩声与胡冠英离婚。
(6)、50年来,她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藏着这些信件。她曾经说:“除了我曾经作为这批信件的收信人以外,我这一生没有任何重要性。”
(7)、甚至有人封曹诚英先生是“中国历史上最痴情的小三”。曹先生泉下有知,势必要为自己翻翻案:别光看早年的那一段感情,我还是中国第一位植物学教授呢。
(8)、1948北平解放前,江冬秀本想回到安徽旌德县江村老家悦心堂居住,但由于胡适执意要她同去美国,她只好随之离开大陆而出走。在纽约度过了十年的清淡寓居生活之后,1958年才回到台湾。看着丈夫和幼子的墓地,悲痛的江冬秀艰难地活了十多年时间,于是1975年85岁时去世,进了丈夫和幼子的墓地。
(9)、杭州西湖边上,千年前有许仙白娘子的爱情,后来又有了胡适和曹诚英的身影。曹诚英性情活泼,又有新时代女性的独立,所以与胡适相处的极为融洽。
(10)、跟胡适传过绯闻的女人很多,尤为著名的除了曹诚英,还有韦莲司。
(11)、1910年,胡适初到美国留学。他与美国、与韦莲司的机缘,不得不提起清末八国联军侵华那段历史。
(12)、但是郁、王两人后来感情却急转直下,这与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有直接关系。一天,郁达夫回到家中,不见王映霞,却发现了许绍棣给王映霞的几封信,便断定王映霞与她的“司马相如”私奔了。郁达夫性格冲动,在《大公报》刊登“寻人启事”。实际上,王映霞只是到她的朋友曹秉哲家里去了。翌日,当王映霞在《大公报》上看到郁达夫的“寻人启事”时,不禁勃然大怒。经过朋友的从中调解,郁达夫和王映霞捐弃“前嫌”,决定和解。
(13)、“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14)、大概是被真情感动了吧,又或者是他的热恋已经成为了自己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一部分了,又或者,只是觉得自己也想有个家了。
(15)、按道理说像胡适这样的,到过国外喝过洋墨水,风度翩翩的才子,而且还是反对旧文化的人。他怎么也应该选一位和他相匹配的女性做配偶,但胡适却娶了一位,长相一般,还裹着小脚的乡下女人,这个女人就是江冬秀。才子佳人的搭配,并没有在胡适身上发生。
(16)、逃婚成功的胡适,曾在上海十里洋场度过了一段堕落的日子,打牌、喝酒、捧戏子,无所不为。1910年,胡适去美国留学,直到1917年回国。1917年12月30日,胡适和江冬秀在安徽绩溪老家完婚。《新婚杂诗》就写于当晚。不过,胡适和江冬秀的感情毕竟是浅薄的,新婚的热度很快就消失殆尽,因为他们的结合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模式,缺乏深厚的感情基础。
(17)、 胡适觉得爱情与婚姻是可以分开的,在他看来,爱情并不一定是婚姻当中的必需品,当然婚姻也并不防碍他在外寻找感情;
(18)、1934年,鲁迅赠给许广平的一首情挚意深的诗上云: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毫无疑问,他们二人共同谱写的一曲爱情之歌,不但是至感人心的,也是激情浪漫的。
(19)、也许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而这充满神奇力量的惊鸿一瞥,让他从此爱的无法自拔。
(20)、胡素斐,1920年8月16日出生。1925年5月,6岁时夭折。
2、胡适有几段恋情
(1)、1917年,胡适留美归来,奉母之命,与江冬秀完婚。
(2)、曹佩声,本名曹诚英,小名丽娟,在《胡适的日记》中多以“佩声”或“娟”相称。安徽绩溪旺川八都人。生于1902年,小胡适十一岁。她的姐姐是胡适二哥胡洪骓(绍之)的妻子。1917年,胡适与江冬秀成婚时,曹是冬秀的伴娘,曹在此时结识胡适。
(3)、这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在胡适的爱情诗写作中得到不同的反映:胡适与江东秀的婚姻虽是父母之命的结果,但胡适毕竟是个讲究宽容、顾及母亲情绪的人,对传统婚制与自由结婚也在矛盾、徘徊。他和江东秀毕竟在一起生活,也曾有鱼水之乐和相处之情,所以写给江冬秀的诗也有诸如闺房之趣等主题,但从总体而言是一种拘泥于日常生活细节的“交差”式写作,而写给曹佩声的诗则饱含情感、富有想象力。
(4)、“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5)、除了这两个儿子,胡适还有一个女儿,叫胡素斐,1920年出生,但6岁时就夭折了。
(6)、和韦莲司一样,胡适去世后,曹诚英应该没有及时收到消息。
(7)、在杭州的这段日子,胡适自称是“我一生最快活的日子”。这在胡适在日记中有明显的体现,他用大量篇幅来记录与曹诚英的美好时光:“今天晴了,天气非常之好。下午我同珮声出门看桂花,过翁家山,山中桂树盛开,香气袭人……”又是“9月12日,晚上与佩声下棋。”几乎天天在一起。他们像夫妻一样同居了。夫唱妇随,一起做饭吃,一起散步、看戏,真正才子佳人。
(8)、1962年2月24日,胡适主持台湾第五次院士会议,选出七位新院士。下午六点半,在欢迎新院士酒会席结束时,因心脏病复发逝于台北南港。3月1日,蒋介石前往祭吊,给了他这样一句很正面的评价: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3月2日启灵出殡,从台北市到南港的马路两旁自动来送殡者多不胜计。据报道,灵车开至松山以后,沿途居民家家燃香,户户路祭。而自胡适逝世到出殡,前往祭吊和路祭送殡的市民,总计达10余万人。
(9)、有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也不一定能过得幸福,就如徐志摩与陆小曼。
(10)、本书收录了周质平先生多年来有关现代学人与文化反思方面的文章,共分三个部分。
(11)、她的对策简单粗暴:拿着剪刀,怀抱儿子,一哭二闹三上吊,声称要杀了儿子后自杀。
(12)、曹诚英是深爱胡适的,这点毋庸置疑,她选择了胡适一生都想从事的行业——植物学。
(13)、江冬秀哪是吃素的,拿着刀就架在两个儿子脖子上,说:“胡适,你想离婚,我先杀了你儿子,再杀了你,咱们谁都别想活。”
(14)、两人一见钟情,陈有大才,唐亦巾帼不让须眉,很快步入婚姻殿堂。一代大儒年近四十才找到自己的家。有人说唐筼好像是专门为陈来到这个世上,陈死后不久,唐也离开这个世界。
(15)、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不代表本号观点。若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16)、胡适表示,沈从文是个人才,愿意做个媒。从此,沈从文更是肆无忌惮地展开对张的“骚扰”。张毕业后回了苏州老家,沈拿着一大包文学名著敲开了张家的大门。沈鼓起勇气说到:“如果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父欣然同意,张给他发了一封电报,八个字——“乡下人喝杯甜酒吧”。沈从文为我们留下这段美丽的文字: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17)、1917年寒假,胡适从北京大学回家,准备与江冬秀结婚。为此,他亲自写了一副半对联:一副是“旧约十三年,环游七万里”;半副上联是“三十夜大月亮”(结婚之日是阳历卅日,阴历十一月十七日),下联还没有想好。一边写一边琢磨,“三十夜大月亮”都写好了,下联还没成型,胡适不知怎么办。旁边看着的一位亲戚,见胡适为难,随口冒出一句:“廿七岁老新郎”。胡适认为很好,照写,于是便有了婚礼上完整的两副对联。
(18)、在婚姻里,她是位智者,为我们想在婚姻中求解的人,给出了耐人寻味的答案。
(19)、反之,若上天无意于此,那么执着地追求只会给彼此的心灵带来无穷无尽的折磨。
(20)、军校高材生王庚娶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妻子以后,他的同学隔三岔五就来他家里蹭饭,一来二去把他的妻子都给蹭走了。这个蹭饭的男子叫徐志摩,而这个才貌双全的妻子是陆小曼。他们的爱情轰动却难容于世人,这徐志摩领着陆小曼去找老师梁启超证婚时,就被老师大骂。
3、胡适有几段感情
(1)、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是由胡适母亲冯顺弟一手包办的,而且,未征得胡适的同意,是个多少有些戏剧性的过程:有一次,江冬秀的母亲到绩溪旺川胡适的姑婆家走亲戚,恰巧胡适也随母亲到了姑婆家。江母见到胡适眉清目秀、聪明可爱,就想要把女儿许配给胡适。冯顺弟起初不同意,因为江冬秀大胡适一岁,而且属虎,她很迷信,觉得“母老虎”很厉害,对儿子不利。
(2)、她深知政坛太暗黑,勾心斗角太多。而自己的丈夫只是个学者,性格温良,不圆滑,实在不适合官场。
(3)、到了1923年底,回到北京的胡适,在寒冷的冬天,跑到八大处秘魔崖朋友的别墅去了。别墅本应在夏天避暑的,这数九隆冬,胡适却要面对寒山古寺。在西山秘摩崖,面对似曾相识的月光,他思念佩声,于是伤感的诗人写下《秘魔崖月夜》,透露出一条欲盖弥彰的情感线索。
(4)、在胡适的心里,与他爱恋的三个女人就是三首诗,都美丽也都哀伤着。
(5)、在涤故更新的民国时期,新思潮涌动,一大批新青年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为国人带来了很多新事物、新文化、新思想。
(6)、见胡适不为所动,徐芳又说:“你这人待我是太冷淡,冷得我不能心爱。”胡适还不理她,她就幻想着“警告”胡适:“我最美的先生,你要爱别人,可不成。你答应过我,不再爱别人。你要再跟别人好,我可饶不了你……你的芳就这脾气。”让自己陶醉在对胡适的单相思里不能自拔,并由暗到明,光明正大地追求胡适,结果自然也是一场空。
(7)、“从文与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
(8)、这是韦莲司为胡适精心准备的一份特殊的礼物。
(9)、胡适先生14岁上海求学,20岁考取“庚子赔款”,27岁受聘于北京大学文学教授,后任北京大学校长,一代大师并非易成,也是如璞玉般且雕且琢且磨才浑然天成。
(10)、真的是很讽刺,在半个世纪的婚姻里,我们却听到一个女人说,不确定自己是否幸福,是否拥有过爱情。
(11)、胡适在信中感激地说到:“北平出来的教书先生,都没有带书。只有我的七十箱书全出来了。这都是你一个人的功劳。”
(12)、胡适几首哀婉动人的情诗大多成于1924两年,但由于诗意暧昧不明,多年来无人能解。看了他和曹佩声之间的这段恋情之后,这些诗谜也都有“解”了。
(13)、过了一段时间,冯顺弟见家中平安无事,就用筷子去夹竹筒里的“八字”,结果把江冬秀的给夹着了。这样一来,她认为江冬秀和儿子订亲是“天赐良缘”,迅速与江母一起决定了当时只有14岁的胡适和15岁的江冬秀的终身大事。
(14)、据说这位民国才女与胡适是红颜知己。陈衡哲是湖南人,父亲是清朝进士,曾给胡适的杂志投过稿,两人就此相识。但据当年留学纽约市立大学的东亚语文系主任唐德刚回忆,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学习时,与胡适交往及对话中,认为胡适与陈衡哲是关系并不只是红颜知己,应该类似他与曹诚英、韦莲英那种关系。
(15)、本文首发于十点读书(ID:duhaoshu)
(16)、所以她把这些书当成了第四个儿子,一路上再苦、再难,从未想过要放弃它们。
(17)、姐姐淡定地看着小妹,“擦擦你的口水,那就是今天的主角新郎官。”
(18)、他们在杭州期间谈诗论文,两情相悦,其乐融融。正因为如此,这段婚外情对胡适和江冬秀的婚姻带来极大的冲击,胡适甚至向江冬秀提出了离婚的要求,不过最终因江冬秀采用激烈的反抗手段而作罢。婚没离成,江冬秀虽然表面上获得胜利,但她却无力阻止胡适不时地跑到上海和曹佩声约会。
(19)、7月31日,胡适有《南高峰看日出》诗,诗前有小序:
(20)、今天游花坞。同行者,梦旦、知行、佩声、复三夫妇……
4、胡适有几段爱情经历
(1)、5月和6月之间胡适与曹佩声之间书信的往返频繁,日记在“收信”、“发信”中多有记录。
(2)、1932年,钱钟书在清华园认识了无锡名门才女杨绛,一见钟情,第二年,钱钟书与杨绛便举办了订婚仪式。
(3)、从母亲的订婚、慈母的教育,三岁入私塾到醉酒打巡捕,闭门读书,考上公款留学,直到文学革命,完整讲述了胡适先生自己成长学习和突破的根源与历程,是胡适先生与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进行的“心灵对话”,也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
(4)、有人说,在胡适的诗歌里,最具有诗歌特色、诗味儿最浓的是他的情诗,比如你我都熟悉的那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梅艳芳的歌里也唱过。今天要说的这首《秘摩崖之夜》,是胡适写给远房表妹曹佩声的一首情诗。
(5)、胡适在日记上有关曹佩声的最后一次记录是1941年1月6日,有“吴素萱来信说,佩声去年六月病倒,八月进医院”一条。
(6)、同佩声到山上陟屺亭内闲坐。……我讲莫泊三小说《遗产》给她听。上午下午都在此。
(7)、特别有意思的是,在胡适为新人证婚时,照片备注中用到了“whirlwindromance”一词,意即“闪电恋爱”;在这里既可以说是两位新人“一见钟情”,也可以说二位的婚姻是“闪婚”。结合《胡适日记》来看,“我病在纽约时,他们正在纽约演戏,故建文与张女士常相见,以后就订了婚约”———可见从胡适在纽约生病期间二人初见时便“一见钟情”,这段时间为1938年12月至1939年3月;而二人的订婚则在当年3月底完成,婚礼于5月即举办,不可谓不快,不可谓不“闪电”,按照现在的流行说法,就是“闪婚”。
(8)、胡适和当时的民国才子们一样,都有一颗多情的心,每个人的情史都能演一出连续剧。
(9)、“今当离别,月亮又来照我,自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够继续这三个月的神仙生活!躺在床上看着那月亮徐徐地移过屋角,心中不免黯然神伤。”
(10)、1923年9月,胡适因痔疾在西湖养病。9月9日起,胡适有《山中日记》,他与曹佩声的恋情,在这段日记中有最真实的剖白。我将有关部分摘抄在下面:
(11)、一天早上,杨绛还在睡梦中,钱钟书早已在厨房忙活开了,平日里“拙手笨脚”的他煮了鸡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还做了醇香的红茶。睡眼惺忪的杨绛被钱钟书叫醒,他把一张用餐小桌支在床上,把美味的早餐放在小桌上,这样杨绛就可以坐在床上随意享用了。吃着夫君亲自做的饭,杨绛幸福地说:“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的早饭”,听到爱妻满意的回答,钱钟书欣慰地笑了。
(12)、夜间月色甚好,(今日阴历初八)在月下坐,甚久。
(13)、所以胡适与韦莲司通信几十年,江冬秀一定是知道的。而且她还知道他们的暧昧,知道他们“发展”到哪个程度。
(14)、我问放歌曲的店家,这是谁的歌,怎么嗓音如此特别?
(15)、说起两人相恋,还得从胡适去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说起,他当时与大学教授亨利·韦莲司做邻居,而韦莲司就是教授的女儿,比胡适大六岁,但并不妨碍两人相恋。韦莲司是一名画家,她也被这位有学识的中国才子所倾倒。后来胡适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与韦莲司同在纽约,两人相恋的身影遍及纽约。对胡适老家那桩婚姻,韦莲司表示理解和无奈,随后两人一直书信往来。1933年,胡适访美时,两人在美国旧情重温。在此后的岁月里,只要胡适有机会去美,他们就在一起。
(16)、在这种“欢”里,有婚约的胡适想到了“避嫌”,在23日的谈话里,他居然叫来了自己的一位同学。韦莲司看得清楚明白,胡适这种刻意为之的举动,分明就是不让他们的会面超越友谊,但在24日,胡适回程给韦莲司写信时却说抱歉,称自己粗心大意,23日整晚都在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朋友聊天。也许,正是因为胡适的矫枉过正,让韦莲司在那一刻里看清了他这个东方青年,也看清了自己将来会在他这个东方青年面前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17)、胡适的夫人江冬秀,这是他遵从母命而与之结婚的一个小脚女人。对于这桩婚姻,胡适也很无奈,但他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这桩婚姻他也只能接受。别看他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青年,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上他没有显示出新青年的“气势”。
(18)、也许是出于一个女人对爱情的敏感,她决定帮他。
(19)、胡祖望说:“这是我在美国听说的,怕您伤心,一直没敢告诉您……”原来,胡思杜已在1957年9月离世,距父亲胡适去世已经近5年时间了。江冬秀当场晕倒,经现场医生抢救才逐渐苏醒。见她的情绪略微稳定了一些,胡祖望问:“妈妈,爸爸去世前留下遗嘱,要将弟弟的遗体火化……你看怎么办?”江冬秀说:“不行!这件事,我活着,我说了算,我得让你弟弟陪着你爸爸!”
(20)、剧作家廖一梅说:“人这一生,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懂得。”
5、胡适的七段爱情语录
(1)、感情受挫的曹诚英,这时候收到了同乡汪静之的表白。但曹诚英对爱情已经心灰意冷,果断拒绝了他。
(2)、1917年2月,他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的《白话诗八首》,是五四时期最早的一批新诗作品。
(3)、而他心中所爱的“最好年龄的人”,就是合肥“张家四姐妹”中的张兆和。然而他的最爱,也是终生的最殇。
(4)、如《秘魔崖月夜》中的名句:“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如《暂时的安慰》:“山寺的晚钟,秘魔崖的狗叫,惊醒了我暂时的迷梦。是的,暂时的!……静穆的月光,究竟比不上草门里的炉火!暂时的安慰,也究竟解不了明日的烦闷呵!”
(5)、吴健雄女士来信说,友人转来消息,佩声到峨眉山去做尼姑了。这话使我感伤。佩去年旧历七夕寄一词云:
(6)、1923年,胡适来到杭州休养。刚刚离婚的曹诚英仍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念书。他们终于真正重逢了。
(7)、她也清楚自己的思想高度是无法与胡适这样的大才子匹敌的。
(8)、她知道胡适这样的文化人,爱面子,惜命。而曹诚英要拿走的是自己的全部。
(9)、如此心思细巧,又有魄力的女子,胡适纵有钢铁般的心,也化作绕指柔情了。
(10)、 胡适也是务实的,他需要的是一个贤妻良母,而不是旗鼓相当的对手,至于惺惺相惜的红颜知己嘛,那是婚姻以外的调味品,所以他说:"一个女人即使文化程度不高,也可以成为贤妻良母,女子能够读书识字固是好事,即不能,也未必是大缺陷。书中之学问,纸上之学问,不过人品百行之吾见有能读书作文而不能为良妻贤母者多矣,吾安敢责备求全之?"
(11)、池莉:暴利把人变成了鬼,做人怎么都不厚道了?
(12)、但是,遭受拒绝,这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沈从文是湖南人,湖南人天生就有着一股倔强、不服输的本性。
(13)、这首和《秘魔崖月夜》风格迥异的爱情诗,为我们呈现了胡适这位新诗开创者的双面形象。
(14)、有一天,众人请胡适到西湖边的楼外楼吃饭,曹诚英也公然前往。一帮人吃到半夜,胡适与曹诚英毫不避讳地携手在窗前赏月看湖,浓情蜜意自不待言。曹诚英甚至还借着醉意唱了一首《秋香》。这事,让徐志摩在日记中写下来了:“曹女士贪看柳梢头的月,我们把桌子移到窗口,这才是持螯看月了!夕阳里的湖心亭妙,月光下的湖心亭,更妙。曹女士唱了一个《秋香》歌,婉曼得很……”
(15)、按照曹诚英的遗嘱,她的埋骨之地被选在家乡绩溪县旺川村的村头路旁。那条路,是去往胡适绩溪老家的必经之路。或者,她仍在期盼,胡适有一天叶落归根,定会从她乱草丛中的孤坟前走过……
(16)、四姐妹中的二姐张允和,嫁给了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七十载的婚姻生活,一同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那段岁月,而始终能相爱如初,不离不弃。
(17)、说起胡适,没有几个不认识他的大名,然而提起曹诚英,名气则要小很多。即便有知道曹诚英的名字,人们却也说不清楚先生到底是做什么的,仅仅记住她与胡适先生的一段婚外情公案而已。
(18)、不过胡适也帮曹诚英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读书了。曹诚英后来任教复旦大学。胡适临去台湾时两人见了最后一面。
(19)、婚后,曹诚英想要去读书,哥哥非常支持,并说服母亲,将妹妹送进了杭州的一所教育学校。
(20)、真正能够诠释这一句话的,其实并不是这句话的原作者胡适先生,而另一个人似乎更合适。
(1)、江冬秀,正是个中高手,一个貌似肤浅,却聪敏剔透的女子。
(2)、18岁,对一个少女而言,是如诗如画的年龄,偏巧,这少女本身就是美貌而不可方物的。
(3)、多年以后,当沈从文已经去世了,在整理出版他生前遗作时,张兆和仍在书稿中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4)、此外,胡适在留学美国期间,实际上曾结识了两位心仪的女性朋友,一位是美国女孩韦莲司,另一位是胡适的留美同学陈衡哲。尽管胡适和她们都并未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关系,但她们作为胡适红颜知己的存在,足以影响胡适和江冬秀原本就脆弱的感情。
(5)、民国中有这么一批名人志士,也许金戈铁马,也许坐拥书城,也许登台论战,也许埋头著述,但他们心底最温柔的地方,始终为一个人保留。今日就让我们追忆民国时期这些最具特色的爱情故事。
(6)、下午客去后,睡了一觉,醒时已七时半,明月入户,夜饭早已吃过,山中人以为我们都下山了,当家的叫了一个仆人在厅上铺席守夜,正要睡下去了!这两天行路稍多,睡眠稍少,故疲倦易熟睡,竟至如此。
(7)、造化弄人这句话不是白讲的。胡适这回不怎么舒适,身体抱恙,回杭州养病。胡适养病的地方离曹诚英学校不远,正好安慰受情伤的曹诚英。
(8)、小别是因为韦莲司去纽约学习艺术,胡适探望她在所难免,但因为自己的婚约,胡适却把这一切变得小心翼翼。1915年1月22日,胡适来到纽约并到韦莲司的寓所海文路92号与韦莲司单独会面。当日上午,两人参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午后至女士公寓午餐”,直到下午4时,胡适才直奔火车站离去。23日,胡适重返纽约,“下午,访韦莲司女士于其寓所,纵谈极欢。”“欢”到了什么程度,胡适自己说:“(韦莲司)女士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肩背,余所见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识力、魄力、热诚于一身者惟一人耳!”
(9)、这一段话,引发了世人极具画面感的猜想。他们到底有没有越过雷池呢?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但仅从这段文字来看,他们应该发生过什么。只是,韦莲司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可能完全占有胡适;胡适更知道,爱情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事业和学问,他只在不妨碍事业、学问和清名的前提下,才能暂时享受爱情。享受完了,他还是要回归事功学问的。
(10)、张兆和在中国公学里可谓是校花级的大美人,身边从来都不乏追求者,给她写情书的人很多,多到有时几乎同时受到几十封。
(11)、1973年,曹诚英去世前,曾委托好友将她一直珍藏着的一大包与胡适来往资料,在她死后焚化。这段刻骨铭心的相思,让她珍藏了一辈子,在她去世死也随她带去了天堂。曹诚英的墓地在绩溪通往胡适故居所在的上庄村的杨林桥边,这是一条通过胡适故居所在的上庄村的必经之路——也许,她是还寄望于在路边与胡适生死相逢。但斯人已逝,只留下一段持续半个世纪的似断非断的恋情,引人长叹。
(12)、新派风流才子娶乡下小脚女人,这注定是一场古怪的婚礼。新潮的新郎胡适穿着西服和皮鞋,戴着黑色呢帽,而小脚新娘则穿着棉袄和缎裙……这段婚姻,让大学者胡适有了一个目不识丁,俗之又俗,被时人称为悍妇的老婆。显然,这是一桩极不搭调的婚姻。而也是在这场婚礼上,风流倜傥的胡适,被曹诚英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
(13)、但她把洞察一切的细心,心细如发的柔情,都给了她的丈夫和她的婚姻。
(14)、在当时他们二人的组合很不被看好,觉得他们之间的差距很大,觉得他们是不般配的爱情。结婚之后他们二人却越过越和睦,相濡以沫过了一生。胡适是温文尔雅的性格,江冬秀则是脾气很彪悍的一个女人。胡适对妻子是很包容的,胡适怕老婆是出名的。
(15)、胡适的婚姻,是标准的包办婚姻,包办者就是他的母亲冯顺弟与岳母江吕氏。冯顺弟和江吕氏是表姐妹,而且她们几乎是同病相怜,同样是年轻守寡,同样是当地望族之后,同样是家道中落,所不同的是她们各有一个年龄相当的儿子和女儿。
(16)、陆小曼是徐志摩夫人,而徐志摩与胡适是好友。在胡适的撮合下,两人成婚。胡适还曾有个名句:“情人结婚了,丈夫不是
(17)、林淑华是封建家庭中的千金小姐,而徐惠民出身于贫寒之家,在给林淑华做家庭教师时,两人深深地相爱了。然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除了贫富的差距,还有吃人的封建礼教。心高气傲的徐惠民在林淑华家人的侮辱和林淑华的爱中痛苦地挣扎,最终决定一定要在上海出人头地,他选择了在圣约翰大学读医科,一路走来分外艰辛,而林淑华为了爱的承诺苦苦地等待了八年,却只换来两年的相守。徐惠民的离世留给林淑华一生的追忆,她用手中的笔记下了他们爱情的点点滴滴,于是《生死恋》的结集出版,既是对他们爱情的纪念,也实实在在是民国时期绝版的爱情白皮书。
(18)、想来真的是年轻气盛,实在懂不了什么是生离死别,却偏偏装出一副很懂的样子,给朋友各种安利,却不明白这部电影和这首歌到底是怎么样的故事。
(19)、他还提出了著名的“新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胡适和太太厮守一生,其实惧内不过是玩笑话,谁都知道这个“惧”,完全是由爱产生的。
(20)、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曹诚英都只戴着一顶“国内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的头衔,巨大的声誉都停留在学术业界。而这位才女,最终为普通大众所熟知,却是“胡适情人”这个身份。所谓“朱颜青鬓都消改,惟剩痴情在”,曹诚英与胡适这段抱憾终生的爱情,也只剩得一地凋零和唏嘘……
(1)、吓得胡适再也不敢谈离婚的事情。而曹诚英那边听说此事后,只好斩断情丝。曹家大哥觉得国内不宜久留,只好将妹子送出国外读书。
(2)、几十年间,他们从未断过联系,书信往来,互诉衷肠。
(3)、江冬秀比胡适大一岁,而且属虎,话说属虎的女人比较凶狠,是个母夜叉,但当时胡适的母亲就看上江冬秀,也没有理会当时媒婆说的这些。对于十几年没见的未婚妻,胡适是想要悔婚的,但他又舍不得母亲难过还是跟江冬秀结婚了。新婚燕尔,小夫妻两人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很亲密,但久而久之,胡适对这种生活厌烦了,而且他本人有学识,而且接触的女人都是文化人,所以对那些才女产生了兴趣。但是江冬秀对于胡适的性格摸的很清楚,胡适爱面子,爱名气,所以当江冬秀知道胡适有婚外情时就摸准了这一点跟胡适大闹,使胡适不敢再去与其他女人搞暧昧。所以胡适的婚姻中,就只有一个妻子。
(4)、这段爱情婚姻,因林徽因这个才华横溢的美貌女人而被人铭记,更因为这个婚姻外有着痴迷的等待者而被人言说不断。其实林长民把林徽因嫁给梁思成就是看中了他的踏踏实实,浪漫的人更渴望一个安稳的家。
(5)、孤啼孤啼,倩君西去,为我殷勤传意。道她末路病呻吟,没半点生存活计。忘名忘利,弃家弃职,来到峨眉佛地。慈悲菩萨有心笛,却又被恩情牵系。
(6)、胡适去世时,韦莲司显然是没有及时收到消息,三年之后,她才把自己50年中胡适寄发的所有函件寄到台湾,并告诉江冬秀:“我无非是一个幸运的胡博士信件的接收者,而这些书信也生动地取代了日记。”当时,她已经80岁了,正在写自传。也许是为了能够得到某种安慰,江冬秀请求她能给自己寄来一份手写的自传,对胡适有更多的了解和怀念。1971年,86岁的韦莲司带着对爱人无限眷恋,离开了人世,她寄给江冬秀的自传,也是她对胡适一份痴情深重的爱。
(7)、曹诚英,别字佩声,乳名行娟,安徽绩溪旺川人,我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
(8)、除了江冬秀,胡适还和6个女人有过风花雪夜恋情。
(9)、他们结婚时胡适亲自写了两副对联,一副是:“旧约十三年,环游七万里”,另一副是“三十夜大月亮,廿七岁老新郎”。前一副说订婚时间长,接着在美国等地留学。后一副则说的是具体结婚时间和大龄婚姻。
(10)、那些信,张兆和依然保存着,那是她的爱情,那些婚姻的幸福呢?
(11)、沈从文和张兆和新婚后的生活,算得上如胶似漆,幸福甜蜜。但是当激情褪去,回归平淡的时候,沈从文也曾灵魂出轨。他与高青子的关系,深深地伤害了张兆和。后来沈从文与高青子在西南联大重逢,又险些擦出火花。只是,与长久的婚姻比起来,短暂的婚外恋要脆弱得多,高青子最终选择退出。
(12)、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杨绛与钱钟书是天造地设的绝配。胡河清曾赞叹:“钱锺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在这样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两人过着“琴瑟和弦,鸾凤和鸣”的围城生活。
(13)、在胡适的情感生命里,从杭州烟霞洞到北京秘魔崖,刻入他情感骨子里的,除了月夜以外,还有那“心头的人影”。尽管他后来情人不断,但他心底里总有着一个最坚固的影子,多少年山风都吹不散的影子,那就是曹佩声。
(14)、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吴文藻在燕京大学的临湖轩举行婚礼。1985年9月24日,吴文藻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1999年2月28日,冰心逝世,享年99岁,死后两人骨灰合葬,他们美满的爱情故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佳话。
(15)、就这样,胡适在“趣闻”里与江冬秀结婚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竟娶了个乡村小脚夫人,成了民国史上的“七大奇事之一”,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为此,胡适在婚后私下里对友人直言相告:我不过心里不忍伤几个人的心罢了。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的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又说: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若不为此,吾决不就此婚)。可见,胡适是把坚守婚约看作是对母亲的回报,才不毁婚约,这中间多少一种殉道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