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爱默生论自然的主题思想89句

爱默生论自然

1、爱默生论自然

(1)、余静远.释爱默生的《论自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75-

(2)、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

(3)、爱默生的时代是崇尚伟人的时代,而他则把精神之美及英雄的行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

(4)、任何事物,即使再肮脏污浊,强光之下也不失秀美优雅。光线刺激到人类感官,像时空一样无限延展,散入四方,世间万物都因此欢乐。就算是死尸也有一种生命凋零的美。

(5)、大自然像微笑着的仁慈母亲,她有助于我们的理想,她珍爱我们的想像力。——(法国)雨果《九三年》

(6)、眼睛结构与光线规律互为作用,由此产生透视效果,将世间万物各组不同特征的物体协调融合,绚丽多彩、明暗鲜明,和谐如一个球体。因此,尽管某些物体平平无奇、无法激起心中波澜,经过搭配组合,所构成景观便显得调和、对称。眼睛在构图方面首屈一指,光在挥墨配色方面独占鳌头。

(7)、当你走向空旷的雪野,突然寻到了世界的尺度:自己的脚步。雪下了千万年了,我们除了从中获得了一些词语,仍是一无所有。

(8)、古希腊人称“世界”为“考斯莫斯”,有“美丽”之意。世间万物皆由“美丽”构成,或者说,人眼构筑形态之力量如此强大,天空、山峰、树木、动物等自然基础形态使我们怡然欣喜,亦使我们因其形态、色彩、动感、搭配组合而心境愉悦。这一切似乎部分地归功于眼睛自身,它才是最出色的艺术家。

(9)、大地上万物都烫了金似的,在原来各种颜色的表层,浓浓地染上了一抹橙黄,并且反射出道道炫目的光辉。渐渐地,。关于自然界的好词好句秋,一个果实累累的名字。

(10)、其次,自然文学渗透着强烈的“荒野意识”。在自然文学中,对荒野的看法和认识贯穿始终。爱默生指出:“在丛林中我们重新找回了理智与信仰”;梭罗声称:“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缪尔认为:“在上帝的荒野里蕴藏着这个世界的希望”。利奥波德把从荒野中得到的精神享受视为一种比物质享受更胜一筹的高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像言论自由一样不可剥夺的人权。艾比则把荒野视为用以对抗文化的疯狂行为的缓冲地带。另一位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奥尔森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蕴藏着一种原始的气质,涌动着一种对荒野的激情。在自然文学的“荒野意识”中,包含了理性与感性的双重成分。就理性而言,荒野是人类的根基,是使现代人意识到他与自然界关系的提醒物,只有保持土地的健康,才能保持人类文化的健康。就感性而言,荒野寄托着一种情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因为心灵格外需要野生自然的滋润。“宁静无价”或许是身处物欲横流、动荡不安的现代社会中的自然文学作家对“荒野意识”最精辟的诠释。

(11)、在丛林中有着永久的青春。……在丛林中,我们重新找到了理智与信仰。

(12)、雪仍在落着,如盐撒在我的伤口。但我知道,这种疼痛是必须的。

(13)、但凡读过《论自然》的人,或许都会被它第一章的开头所打动: 

(14)、心灵缘何追寻美?这个问题爱默生认为难用理性回答。然而在他眼里,人的灵魂中对美的追寻要求了世界的存在,而美又作为宇宙的一种表达;那么世界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为了满足人的灵魂中对宇宙的一种表达的追求。这之中既透出了“为人所用”的典型思想,又带着浓郁的超验主义味道,且将思想之手伸向了神性之域。

(15)、自然文学(Nature Writing)不同于西方文学史上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它是源于17世纪,形成于当代的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流派。从形式上来看,它属于非小说的散文文学,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

(16)、在爱默生去世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这位昔日“康科德的圣人”时,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代表了当时美国精神的一位思想家,一位美国知识界华盛顿式的领袖人物,而且是一位美国自然文学的先驱。

(17)、然而可以肯定,产生这种欢愉心情的力量并不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它出自人的心灵,或者出自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之中。人们有必要以极大的节制态度来利用这种欢愉。因为大自然并非总是用节日盛装打扮自己──昨天依然是花香四溢、光彩迷人的美景,仿佛是专供仙女们玩耍嬉闹的地方,今天却沉寂一片,毫无生气。大自然总是染有情绪色彩。对一个在苦难中辛苦工作的人来说,他心中怒火熊熊,饱含悲伤。在另一种情况下,一个刚刚得知朋友死讯的人则会感到他周围的风景含有讥讽意味。当天空为这位芸芸众生中的小人物致哀时,它看上去也不再像往日那样开阔壮观。

(18)、我似乎终于明白,“风雪夜归人”这句诗为什么撼动千古了,因为此时归来的,已是另一个人,并且是为我们所期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9)、那刺穿云块的阳光就像根根金线,纵横交错,把浅灰、蓝灰的云朵缝缀成一幅美丽无比的图案。太阳刚刚升上山头,被鲜红的朝霞掩映着,阳光从云缝里照射下来,像无数条巨龙喷吐着金色的瀑布。

(20)、自然文学的风格又与艺术密切相连。如前所述,哈得孙河画派实际上是用画面的形式诠释了自然文学用文字所表达的思想。科尔的《人生旅程》以画面的形式再现了爱默生在《论自然》中的心灵旅程图像。科尔的另一幅画《河套》则隐含着梭罗的观点:人类对环境乐观的态度是一种荒野与文明的结合。研究美国文学及文化的学者、美国布朗大学的巴顿·L.圣阿曼德教授,曾把梭罗的《瓦尔登湖》和《科德角》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认为在《瓦尔登湖》和《科德角》中,人们可以看到与哈得孙河画派中的“彩光画法”最相似的风景表述。自然文学作品中,人们还会感觉到英国作家约翰·罗斯金的那种“以文释画”(word painting)的美感,难怪有人称赞奥斯汀《少雨的土地》是一幅幅以土地为主的“小风景画”。这种文学与艺术密切相连的文学形式展现出中国唐代诗人王维作品中那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

2、爱默生论自然的主题思想

(1)、(元稹)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足不出户的恶劣天气。但是,诗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抒发的情感,却是积极向上的,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琼枝',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在因雪而凌厉肃杀。

(2)、第一类是黄昏追日,他们执意朝着与地球相反的方向走去,满怀敬慕之情去追随那正在褪去的昔日之辉煌;

(3)、正是由于20世纪的自然文学作家强调人类与生态共生存,因此他们便格外重视“位置感”。对他们而言,如果没有地理上的支撑点,就无法拥有精神上的支撑点。所以20世纪的自然文学是以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而写作的庞大的作家群来推动的,当然,他们各有自己的写作特色。

(4)、晚云飘过之后,田野上烟消雾散,水一样的清光,冲洗着柔和的秋夜。柳树在路边静静地垂着枝条,荫影罩着蜿蜒的野草丛丛的小路。

(5)、自然带给人崇高感,重唤人类智慧,产生欢愉、以其完整统一性生发诗意。真正的自然之美虽不是至高无上的,但它是人类恢复健康、发现自我的灵丹妙药,也是美与人意志的混合物,还是人类的智力对象,是宇宙优雅之焦点。与此同时,人在这二元关系之中并不是全然消极的,反倒处处留下身影。人以其意志活动的在场与眼睛的塑造力使自然显现美,作为上帝庄园的客人,人又在自然中重寻理智与信仰,更通过消解自我的形式追求纯粹的意识活动,追求理性。而在荒野之中,人得以获取更完善的道德,亦得以更贴近地认识上帝。人的心灵一旦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欢愉的心情以及伴其所生的一股力量便自发自在地作用于人。

(6)、asisprovedby——(直译近义词转化)

(7)、不仅如此,在丛林中,人们还可以找到美德与自我。爱默生认为“美是上帝赋予美德的标记”,“每一种自然过程都是一篇道德箴言”。他教导人们捕捉弥漫于空气之中、生长在谷物内、蕴藏在水源里的道德情感,并从海边的岩石那里学会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蔚蓝的天空中获得心境平和的诀窍。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界永恒的宁静中,人又发现了自我”。

(8)、Thereisnoobjectsofoulthatintenselightwillnotmakebeautiful.Andthestimulusitaffordstothesense,andasortofinfinitudewhichithath,likespaceandtime,makeallmattergay.Eventhecorpsehasitsownbeauty.

(9)、黄灿然:《一只狼在放哨:阿巴斯诗集》译后记

(10)、(1)(直译)正如被后边那一大句话证明那样...这样好奇怪,,

(11)、朝阳开始像一盏扁圆的宫灯冉冉升到空中,霎时,便形成滚圆的火轮,高高升起,喷射出万道金幅,给万物罩上一层灿烂的霞辉。早晨的太阳,像牛车的轱辘那么大,像熔化的铁水一样艳红,带着喷薄四射的光芒,坐在东方的岭脊上,用手撩开了轻纱似的薄雾。

(12)、我们要学习诗人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形象刻画的创作品质。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这是作者经过大胆的想象,把雪写成是天上一场激战而飘下的龙鳞,赋予雪以侠客的性格。

(13)、爱默生这幅与自然相应的心灵地图,道出了精神与自然或文化与自然不可分离的缘由。

(14)、尽管如此,可以肯定地说,那种带来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单纯的自然中,而是存在于人自身,或者说,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去体验这样的欢乐需要极大的节制力。因为,自然并不总是穿戴着节日的盛装,同样的景色,昨天彷佛沐浴着芳香,为仙女们的嬉闹而闪闪发光,今天却蔓延着忧郁。自然总是反映出精神的状况。对于一个在不幸中操劳的人来说,他的热情中隐藏着某种悲伤。而一个刚刚永别挚友的人,则会对周遭的风景有一种蔑视。天空不再那么壮观了,因为它无情地对人间关上了大门。

(15)、无边的飘落的音符里,巴赫的教堂隐隐浮现。而谁将在雪地,留下第一行脚印。

(16)、金灿灿的阳光倾泻下来,注进万顷碧波,使单调而平静的海面而变得有些色彩了。红艳艳的太阳光在山尖上时,雾气像幕布一样拉开了,城市渐渐地显现在金色的阳光里。

(17)、(3)(忠实度)thebest和thefirst不要用一个词,也必须要保

(18)、本站内关键词搜索:请点击右上端蓝字“黄灿然小站”,进入“查看历史消息”,在小站页面的“搜索”对话框里输入关键词,例如“聂鲁达”。

(19)、而钱宁将爱默生归于第二类作家(当然,他也不否认爱默生有时所体现的第三类作家的激情)。相比较而言,爱默生笔下的自然充满了哲理,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像夜幕上的星光,美好而遥远。

(20)、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3、爱默生论自然翻译

(1)、有蜗牛出没,大雨就很美好|一本自然绘本里的冷知识和小确幸

(2)、这时候正是早上八九点钟,明亮的阳光在树叶上涂了一圈又一圈金色银色的光环。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照耀着白茫茫的大地,反射出银色的光芒,耀得人眼睛发花。

(3)、爱默生的作品以松散的结构、散文诗般的描述手法而著称。他《论自然》被人们誉为一首长长的散文诗。美国学者詹姆斯·E.米勒(James E.Miller,Jr.)在其编著的《美国文学遗产》(HeritageofAmerican Literature,1991)中指出:

(4)、锻炼待不摇不动,方可为禅。全真养命,只在恁么之间。

(5)、斯文.赫定的葛雷克.派克,徐仁修的书,,《所罗门王的指环-与鸟兽虫鱼的亲密对话》

(6)、(5)(删减)(inandforthemselves)因为它们/为了它们

(7)、田野上果实累累,这儿一片金黄,那儿一片桔红,秋天把大地装扮成一眼望不到边的锦绣华毯。秋高气爽,蓝蓝的天象擦拭的一尘不染的玻璃,绵绵的云朵,雪白雪白,如奶汁一样。

(8)、第四类是正午抒怀,他们拥有和关注的是眼前阳光最明媚的时光。

(9)、Butbesidesthisgeneralgracediffusedovernature,almostalltheindividualformsareagreeabletotheeye,asisprovedbyourendlessimitationsofsomeofthem,astheacorn,thegrape,thepine-cone,thewheat-ear,theegg,thewingsandformsofmostbirds,thelion’sclaw,theserpent,thebutterfly,sea-shells,flames,clouds,buds,leaves,andtheformsofmanytrees,asthepalm.

(10)、关于爱默生,有一个颇具传奇性的故事:据说,二战期间,一位被俘的德国士兵战俘营里偶然读到了爱默生的作品,整个人一下子被震撼了,痛定思痛,觉得自己不应该追随法西斯,而应该坚持人类的良知和真理——可想而知,爱默生的文字,具有多么高贵的精神价值和力量。

(11)、马玉凤,陆杰荣.“自然是外化的心灵,心灵是内化的自然”——爱默生自然观解析(J).世界哲学,2013(6):146-1

(12)、说真的,几乎没有几个成年人能够亲眼看到自然。大多数人不会去盯住太阳细看。至少他们是一掠而过。太阳仅仅照亮成年人的眼睛,可它却一直透过孩子的眼睛照亮他的心灵。热爱大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仍然协调一致的人,他在成年之后依然保持着孩童般的纯真。他与天地的交流变成了他每日食粮的一部分。面对自然,他胸中便会涌起一股狂喜,尽管他有自己的悲哀。大自然说──他是我的创造物,虽然他有种种无端的悲苦,总是高兴和我相处的。并非只有太阳与夏季是令人愉悦的。每个时辰、每个季节都会产生它独有的喜人之处。这是因为,每个时辰、每种变化都配合并导致一种不同的心灵状态,从静寂无声的中午,直到夜幕沉沉的午夜。大自然是一台背景,它既可做喜庆场合的陪衬,也同样能衬托悲哀的事件。当我身心健康时,空气中都弥漫着善意与美德。穿越空旷的广场,脚踩积雪的水坑,时值黎明前夕,天空布满云层──此时我心中虽然没有一点有关好运气的想法,但是我经历了极度的喜悦。我高兴到了恐惧的边缘。①

(13)、对于被苦闷的工作或群居生活所束缚的肉体和精神,自然是一剂良药,足以恢复它们的情调。

(14)、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年5月25日-1882年4月27日),生于波士顿。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1836年出版处女作《论自然》。他文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散文和诗歌上。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顿逝世。

(15)、当我们在这个意义上谈起自然时,我们头脑中有种明确的但也是极其诗化的认识。我们指的是多种自然景物所组成的整体印象。正是这一点,把伐木机中的木材与诗意的树木区分开来。今天早上我看见的迷人的风景,无疑是由二三十个农场组成的。这一块儿是米勒的,那一块是曼宁的,但他们谁也不拥有这一片风景。大地之上有一种财产,只属于那些眼睛能组合起这一切而看见整体的人,那就是诗人。这是这些人的农场中最美好的部分,尽管如此,他们的地契合约对此却没有任何意义。

(16)、爱默生又将一类特殊的人请了出来——智者。智者当然是富有智慧的,而其成熟的智慧则反映在他所无法穷尽秘密的大自然之中,这些反映出他成熟智慧的东西“曾在幼年时给了他天真的欢愉”当问题触及到了自然与人的成熟童稚的关系,爱默生便暂时刹笔,先来讨论自然的诗意从何而来:“这感觉来自由无数自然物体造成的完整印象。”(8)诗人能用自己的目光将眼前零散分布的客体能动地整合成风景,这种超越实用主义而从美学角度的欣赏,是人眼塑造力的体现。早有学者指出:“爱默生接受了康德关于人的先验直观对对象的构造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从自然与心灵关系的角度来思考自然,强调自然在人的意识中的显现,即意识对自然的构造作用。”(9)我的在场使得自然得以完满。然而真正能看懂自然的,并不是成年人的眼睛,而是孩童的眼睛。此处的孩童带有比喻的味道,指的是孩童般的纯真。或许在这里爱默生也受到了老子《道德经》中关于婴儿这一喻体的启发,或许对于婴孩的纯洁性是一个普世皆有认同。爱默生又说:“热爱大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仍然协调一致的人。”(10)这一说法乍看之下甚是玄乎的,但若要解释,恐怕可以理解为他在赞赏那些能将与自然交流理所当然地看作是人生的组成并能得到纯粹的喜悦的人。

(17)、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在阅读爱默生有关自然的作品时,人们往往得不到直接的自然。因为爱默生笔下的自然是一种理性的自然,一种抽象的自然。

(18)、△A Norfolk Boatyard,18PeterHenryEmerson

(19)、Unaffecting:无法感动人的(语境近义表达转化——无法激起心中波澜)

(20)、实际上,爱默生眼中的自然屈从于人类之需要,是服务于人类的。在他的眼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主仆关系。自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或者被人用来作为与上帝沟通的工具,或者被用作理解伦理道德的方式。爱默生认为,自然是沉默无语的,而人才是它能言会道的兄弟,是自然的代言人。因此他对自然的态度也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可以说,爱默生的自然,是一种带有浓郁的说教和道德色彩的自然。自然服务于人,是为了让他履行职责,恪守道义,而不是让他沉湎于欢乐之中。对他而言,人走向自然只是某种暂时的精神旅行,不久理智将帮他重返人类社会的家园。

4、爱默生论自然的超验主义

(1)、夕阳那辉煌美丽的影子投在被晚风吹皱的江面上,撒下了一大片闪亮的、鲜艳的玫瑰红的细鳞片。夕阳的余辉染红了在蓝天里游荡的白云,还替它们镶上了亮晶晶的花边,这几块白云一会儿就幻成了玫瑰的晚霞。

(2)、(4)(隐藏逻辑关系)尽管:尽管平平无奇,但是搭配之后,就和谐对称

(3)、Well-shaded:明暗鲜明的(可能对于学过素描的同学,这一句更好翻译)

(4)、(2)(代词指代)it(眼睛)(上下文语境)——为什么这个词指的是(眼睛)?

(5)、Thereisnoobjectsofoulthatintenselightwillnotmakebeautiful.

(6)、在环境氛围和心理感觉与之相适应时,可引用这比较独特诗句。柳絮因风起(谢道蕴)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

(7)、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得通亮。刚刚起身的太阳呵,精神抖擞,红光四溢,把整个世界照得通亮。

(8)、他尤其喜爱7月间康科德河面上的景色:一簇簇蓝紫色的小狗鱼草在欢快河流的浅滩上争相怒放,黄蝴蝶在上面翩翩飞舞,由此而感叹:

(9)、7 布罗茨基诗歌三人谈:“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

(10)、忽然,迎面升起一轮红日,洒下的道道金光,就像条条金鞭,驱赶着飞云流雾。海面上跃出一轮红日,鲜艳夺目,海空顿时洒满了金辉,海面由墨蓝一变而为湛蓝。

(11)、(主语)主语是(theprimaryforms)

(12)、(1)(arisingfrom)从...中来=由...导致=因为

(13)、②(增译)和谐(为了凸显出“round”的类比关系,一个球体本身就是和谐圆润的,这里又说自然是美的,那么美的一般都是和谐的,所以说“和谐如球体”)

(14)、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抽丝剥茧之前,先来看看爱默生对“自然”作何定义。在自然语言与爱默生系统的学术语言中,“自然”的两种含义相通又甚是不同。“自然,从常识角度看,它是指人类未曾改变的事物本质,诸如空间、空气、河流、树叶之类。”(5)而着哲学层面上的爱默生的“自然”,则是一种“非我”,这种“非我”不仅仅是我以外的他者,亦包括“我”自己的身体。从上文提及的宇宙定义也可以看出,自然与心灵是分立的二元,这之中的关系在下文中将慢慢探讨。

(15)、分享|穆旦译奥登|哈金写鲁迅|杨燕迪谈罗森

(16)、苏仲乐.爱默生超验主义与中国经典儒家思想的契合(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118-1

(17)、在全部历史上,找不到别的人和爱默生具有的同样健全的理智。

(18)、17世纪约翰·史密斯的《新英格兰记》和威廉·布雷德福的《普利茅斯开发史》以“富饶的伊甸园”和“咆哮的荒野”的鲜明对比,描述了新大陆的“自然的影像”,从而使自然成为新大陆的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这些著作都是以描述性的散文体写就,其语言清新简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为日后的自然文学独特的文体奠定了基础。18世纪的乔纳森·爱德华兹在他的《自传》和另一部作品《圣物的影像》中,大胆地将内心的精神体验与外界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以比喻的手法,表明上帝把整个物质世界造成了“精神世界的影子”。18世纪另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威廉·巴特姆在其代表作《旅行笔记》中描述了他在美国东南部荒野所进行的“孤独的朝圣”,形成了一种对荒野的审美观,从而使他本人成为第一位在欧美大陆文学界获得声誉的人和美国自然文学名副其实的奠基人。

(19)、爱默生在导言中写道,“先人们同上帝和自然面对面地交往,而我们则通过他们的眼睛与之沟通”并抛出一种诘问,即我们难道不该同样地“保留一种与宇宙的原始联系”(3)吗?出于哲学的考虑,他又将宇宙的组成剖为“自然”和“心灵”这便牵引出一层理想的复杂关系:我们越过先人的藩篱,发掘自身的洞察力,用自己的眼睛塑造历史与宗教,感知自然能量,直面上帝和自然,并保留一种与自然和心灵的原始联系。这其中不仅强调了自然对人的作用,亦提出了人类心灵在自然力量之下的内在观照的必要性。

(20)、从广度而言,20世纪的自然文学已经不再局限于美国。文学与环境研究会自1992年在美国建立以来,之后分别在英国、澳大利亚及日本建立了分会。同时世界各国有关以探索自然与人类关系为主题的作家及作品也纷纷涌现。从深度而言,由于20世纪的自然文学作家大多掌握了自然科学和人类生态学的知识,他们无疑获得了比其前辈更深刻的洞察力。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州一个被人遗弃的农场里,提出了“土地伦理”的概念,呼吁人们培养一种“生态良心”;艾比在没有人烟的西部沙漠中,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模式:对立—妥协—平衡。威廉斯则在盐湖边,呼吁人们视荒野为一种情感,像热爱一个人那样去热爱荒野。在当代自然文学作家的心目中,人与自然已不再是“我和它”的关系而是“我和你”的关系。他们认为已经没有一个单纯的自我,而只有与所生存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自我。他们所信奉的已不再是“优胜劣汰”,而是“共生主义”。

5、爱默生论自然透明的眼球

(1)、尽管他(爱默生)并没有具体地写有关自然环境的论著,但是他却率先激起了美国自然文学最初的浪潮:梭罗、约翰·巴勒斯、约翰·缪尔、玛丽·奥斯汀。

(2)、对于信奉“种下去的是自然果实,长出来的是精神果实”的爱默生而言,自然本身就是一张心灵的地图。滔滔的江水象征着人的心绪,宁静的夜空是理性的体现,无边的荒野意味着自由奔放的想象力。

(3)、从大自然学习崇拜课程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美国)爱默生《论自然》

(4)、(1)(直译)除了这个分散于自然的整体美之外

(5)、时近中秋,天空一碧如洗,金凤送爽,令人心旷神怡。秋天的阳光温和中微带寒意,景物越发清疏而爽朗,一切光景美到不可形容。

(6)、      导论之中,爱默生提到了我们在用先人的眼睛看上帝、看自然,并呼吁建立自己的体系继承这种传统。在《自然》一章中,“眼”这个意象再度出现,并引发了“眼球之说”。他写道:“此刻的我变成了一只透明的眼球。我不复存在,却又洞悉一切。世上的生命潮流围绕着我穿越而过,我成了上帝的一部分或一小块内容。”(24)这是一种纯粹意识的活动,一种摆脱了肉身摆脱了经验的活动。有学者透辟地概括道:精神提升的前提是具体“自我”的消解,人格化自我的“不复存在”才能够实现“超灵”的“洞察一切”。(25)而这种纯粹意识活动反映的是爱默生对于理性活动的一种诠释。

(7)、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自然文学是以文学的形式,唤起人们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意识,激励人们去寻求一种高尚壮美的精神境界,同时敦促人们去采取一种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造福于后人的新型生活方式。其次,它强调人与自然进行亲身接触与沟通的重要性,并试图从中寻求一种文化与精神的出路。英国作家沃尔特·佩特曾写道:“文化的完美不是反抗而是宁静。只有当文化达到了某种深层次的精神之宁静时,它才真正达到了它的目的。”我们可以说,自然文学作家所追求的正是一种宁静的艺术。在美学上,这种文学展现了一种自然清新、别具一格的审美取向。阅读自然文学的作品,人们会感到一种流动的美感,一种精神的享受。从长远看,这一文学形式既是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的批评、补偿与反省,也为今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指出一条路,并提供大量试验与创新的可能性。

(8)、Bythemutualactionofitsstructureandofthelawsoflight,perspectiveisproduced,whichintegrateseverymassofobjects,ofwhatcharactersoever,intoawellcoloredandshadedglobe,sothatwheretheparticularobjectsaremeanandunaffecting,thelandscapewhichtheycompose,isroundandsymmetrical.Andastheeyeisthebestcomposer,solightisthefirstofpainters.

(9)、一切自然行动都是优美的,一切英雄行为也是优雅的,并使他们所处之地和旁观者闪耀着荣光。